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agama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7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杂阿含738经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38.htm
杂阿含740经
「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
-----------------------
现法智有余涅盘;及命终时;
-----------------------
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盘;若不尔者,得生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
盘;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盘;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盘。」
The corresponding
南传:相应部46相应3经 reads
在当生之初期到达完全智。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则在死时到达完全智。...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0.htm
The meaning would be clear if you read both sutras together.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using different phrasing.
杂阿含1221经
时,有尊者尼拘律想,...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因为人与人间,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修行、不同的师承。
在充分了解对方的目标,对方的见解,对方的基本假设之后,才会有真正的交流。否则
多半自说自话,发泄一下,或是自我 show off 而已。
例如指责别人是断见的,可能对于因果如何成立的假设根本不同。自己以为的正见,在
对方看来,正是常见呢。
杂阿含105经
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
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5.htm
北传:中阿含209经
止!止!迦旃!汝长夜异见、异忍、异乐、异欲、异意故,不得尽知我所说义。
南传:中部80经
迦旃延!你以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修行、不同的师承,这是
难了知的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9.htm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涅盘?
『杂阿含经」第四百九十经与 『杂阿含经」第三百五十一经对读,就发现对涅盘有两
种说法。
杂阿含351经∶有灭。
杂阿含490经∶贪欲永尽、瞠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51.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0.htm
两种说法是否相同呢?
如果杂阿含351经的「有」,指后有,则依十二之缘起的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两
者一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杂阿含351经属于修多罗部分,杂阿含490经属于弟子记说部分。
两者观点若有不同,当以修多罗为准。
S**U
发帖数: 7025
4
There is a basic question when you discuss this:
Does 集=生 in this context? The Pali term is different.
集 samudayaṃ e.g. SA 41
生 uppādo e.g. SA 49
Knowing Pali is helpful in this case.
According to PED,
Samudaya: rise, origin
Uppāda: coming into existence, appearance, birth
Until you can show that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in this usage, discussion
about one can't be applied to the other.
Cf: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1.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9.htm
http://d...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SN says:
The Buddha is liberated by knowing and seeing. What did the Buddha know and
see? The Buddha knew and saw "as it actually is" ...
The phrases in sutras 如理作意, 如实知见, see things as they actually are,
etc. are based on ultimate reality. The insight into ultimate reality is
called wisdom, panna in Pali, and prajna in Sanskrit.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 culminates in insight wisdom that leads to cessation of suffering.
e.g.
北传:杂阿含846经
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
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203经>以断无明为阿罗汉的因。南传的对应经<相应部35相应80经>,经文虽有不
同,断无明需要「遍知一切法」,「一切法都不执著」,也是阿罗汉才能,不是初果所
能。
又如北传<杂阿含201经>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遇到经文本身自相矛盾,是因为解读有问题,应该考虑别的解读,而不是认为经文有问
题。
若用这种读经方式,可以读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杂阿含的转法轮经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也是每一转都生明。
佛陀为什么要这样说?
阿含经文是靠背诵的,不会有废话。
下引经文,也是将「明」与断苦、心解脱等同。
杂阿含5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相应部22相应第24经/证知经
「比丘们!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色,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受,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想……不证知、
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行,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识
,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般涅盘经
这句话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已经有了,也不只在
佛般涅盘前才说。
「一切行无常,斯皆生灭法,虽生寻以灭,斯寂灭为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97.htm
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76.htm
S**U
发帖数: 7025
9
That's not what it meant.
It refers no future 5 aggregates. Otherwise the sutra below would imply that
to be an arahant, you must be dead, which contradicts other sutras.
杂阿含28经
佛告比丘∶
「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南传:相应部22相应116经, 相应部35相应155经
比丘!如果对色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盘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28.htm
SA 456
灭界者,缘有身[故]可知。...
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而得。
SN 14.11
这想受灭界,此界缘灭而被了知。...
这想受灭界,此界应该从灭等至达到。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56.htm
Y**u
发帖数: 5466
10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7:26:18 2012, 美东) 提到:
转: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
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
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
(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
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
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
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
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
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相信阎罗王吗?
地狱与阎罗王应当分别说。
杂阿含经的修多罗部分,描述天眼的定型文句,就有地狱,但杂阿含经没有提到阎罗王。
到了中阿含、长阿含,才有阎罗王的细节。
依佛法,随业受生,才是基本的道理。阎罗王是真有其人,还是拟人化的方便说法,各
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杂阿含684经
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
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
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
,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84.htm
中阿含64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
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
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
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
乃生天...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善哉!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北传:杂阿含508经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阿难心念∶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我当问之。」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7.htm

的自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善哉!
阿罗汉笑,必有因缘。南传论师的89心中,有阿罗汉生笑心。
北传:杂阿含508经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犍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犍连言∶
「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8.htm
北传:增壹阿含50品4经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
阿难心念∶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我当问之。」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7.htm

的自
S**U
发帖数: 702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SeeU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88.htm
阿含经故事选 088.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盘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
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
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
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8
十二支缘起是几世?
一个可能是它在佛陀成道的经文中,指三世。因佛陀初夜得宿命明,佛可以观过去世。
它在其他的经文中,可以指三世或二世。如此则两种对立的说法都有道理。
缘起指几世的问题,印顺法师指出,在阿含中就有五支、七支说,这是一世。十支说,
是二世。我想,十二支缘起,一方面说明了佛陀证悟的遍知三世,一方面包括了所有的
缘起说法,是教理的完整说明,不是证果所必须。
三世缘起里的”识”,阿含经说是六识,清净道论说是转生识,因此被佛使比丘批评。
杂阿含296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
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
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
?于此没当何之?』
显示观缘起断除对三世的各种疑惑。
杂阿含347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7.htm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
當時的婆羅門有三明,以三明自豪。
佛另說三種明。
南傳:相應部7相應8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61.htm
拜火者婆羅墮若婆羅門看見世尊為了托愣玖ⅰ?匆娽幔莼鹫咂帕_墮若婆羅門以偈
頌對世尊說:
「三明具足者、有好的出生者、多聞者,
明與行具足者,他能享用這乳粥。」
「呢喃許多無用的咒,非生來即是婆羅門:
內部被污濁污染,以欺騙成為被圍繞者。
凡知道前世住處;看見天界與苦界;
且已達生之滅盡者,牟尼已完成證智。
以這三種明,是三明婆羅門,
明行具足者,他能享用這乳粥。」
北傳:雜阿含886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86.htm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言:
「云何名為婆羅門三明?」
婆羅門白佛言:
「瞿曇!婆羅門父母具相,無諸瑕穢;父母七世相承,無諸譏論;
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
歷世本末,此五種記,悉皆通達;
容色端正,是名,瞿曇!婆羅門三明。」
佛告婆羅門:
「我不以名字言說為三明也,賢聖法門說真實三明,謂:賢聖知見,...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阿含经说初果持戒清净。戒其中的"不妄语"是什么?
杂阿含1039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039.htm
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
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
不舍离,是名妄语。
中阿含1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15.htm
一曰妄言,彼或在众,或在眷属,或在王家,若呼彼问∶『汝知便说。』彼不知言知,
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为己为他,或为财物,知已妄言。
经文指的是说话如实。这与阿含经主张如实知见而解脱,是一致的。
经文的"不妄语"没有"说出的话一定要作到"的意义。
c***h
发帖数: 2262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说的内观要观察什么

杂阿含29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则说,无明退去时,
接着说,感受身体终了、生命终了的感受。
(但那应该不是十二因缘的”受”吧?)
“「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汝亦知此:于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灭,
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
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若寿分齐
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身坏时寿命欲尽,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
相应部12相应51经/审虑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则说,无明退去时,
接着说,会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但也相应于你说的,明触,还会有”受”。
无明退去时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
:『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
知:『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阿含经中,佛陀教弟子不要在不信佛法的人面前展现神通,因为这样反而会招来不信者
的毁谤。
庄春江 编著 阿含经故事选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04.htm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
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
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
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
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
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
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这贴说的是有宗与中观的不同,与「短暂停留是断见」不同。
阿含经说的是法「异生、异灭」
杂阿含54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4.htm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受……想……行……
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杂阿含29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0.htm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
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
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判断佛法的标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17 00:03:58 2014, 美东)
如何判断什么是佛法?
北传佛教熟悉的一个说法,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来判断。
从佛教历史看,最早判断是否佛法并非用三法印。
在长阿含经中,对于某人宣称这是佛法,提出了检验的方法-「从其闻者,不应不信,
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北传长阿含2经,南传长部
16经)其中「依经、依律」,指与原始集出的经与律相应,而「依法」就是不违法性。
这个「依经,依法,依律」检验的方法,在律藏中也保留了同样的说法,如四分律卷第
五十四,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六等处说。这些经典分别来自有部与分别说部,可
见这至少是上座部的共同说法。
佛教经典的结集,是由僧团进行集会,由上座比丘主持,诵出教法,大众共同审定是否
佛法。
佛法有检验的方法(依经,依法,依律),有检验的机制(结集),在佛教早期保持了
佛法的一致性。一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南北传对读,南传对应经文不同于北传:
北传:中阿含201经 南传:中部38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北传:中阿含151经, 增壹阿含40品9经 南传:中部93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51.htm
北传:
『知也,以三事等合会受胎∶父母合会、无满堪耐、香阴已至。
南传:
我们知道如何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
这样,三者的结合而有胎的下生。
「香阴」,南传作「乾达婆」(gandhabbo),这个外来字在尼科耶中并未被解说,菩提
比丘英译照录原文,并解说,这不是有什么无形的精灵(disembodied spirit)站在旁边
看著未来的父母性交,而是一位由于在那时将被再生而被业力机制驱动的生命(a being
driven on by the mechanism of kamma, due to be reborn on that occasion)。在
DN.15中用的是「识」.我们可以认定乾达婆是指带著过去业力累积与个人杂染的「识流」
S**U
发帖数: 7025
26
阿含经中,舍利弗入灭,佛告阿难∶"佛不久亦当入灭,自依止、法依止、修四念住",
可供参考。
「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It's pretty clear what that means.
长阿含的大般涅盘经,佛也是告诉比丘,大师(佛)入灭后,以法为师。
如果佛灭后还能度众,当说佛灭非真灭,继续以佛为师。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38.htm
北传:杂阿含638经
...
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
「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
已涅盘,持余舍利及衣鉢来。』」
佛言∶
「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盘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
盘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
「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
觉支、八道支涅盘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盘,然,尊者舍
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经说似乎是三者互依,没有说顺序。
杂阿含568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8.htm
......
复问∶
「尊者!有几法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
「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
「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
「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
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
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南传:相应部41相应6经
......
「大德!当这死者死时,与这已入想受灭的比丘,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屋主!当死者死时,他的身行已灭、已安息;语行已灭、已安息;心行已灭、已
安息,寿命已灭尽,热已平息,诸根已完全破坏。
北传:杂阿含26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5.htm
......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佛教通常说的心是非物质的,当然不是指心脏。
yes.
这个应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不清楚南传临终关怀的实际情形。
从理论上说,是死前使人起善心,如阿含经说的忆念佛、法、僧、施、戒、天未w的六
念法门。
增壹阿含51品8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时,舍利弗即于座上语阿那邠祁长者曰∶
「汝今所疾有增有损乎?觉知苦痛渐渐除,不至增剧耶?」
长者报曰∶
「我今所患极为少赖,觉增不觉减。」
舍利弗报曰∶
「如今,长者当忆佛,是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
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亦当追忆念法,如来法者,极为甚深,可尊可贵,无
与等者,贤圣之所修行,亦当念僧,如来众者,上下和顺无有诤讼,法法成就。圣众者
,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
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长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
德不可称计,获甘露灭尽之处,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圣众,堕三恶趣
者,终无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处天上、人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931.htm
杂阿含931经...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S**U
发帖数: 7025
30
《中阿含经》97《大因经》已经解释七识住是什么了。增壹阿含39品5经也有解释。此
七识住与唯识学中的第七末那识没有关系。
《中阿含经》大因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复次,阿难!有七识住及二处,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
,是谓∶第一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
∶第二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是谓∶第三识住。复
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是谓∶第四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
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
,是谓∶第五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
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
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增壹阿含39品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349.htm
「彼云何名为七神识住处?
所谓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人及天也。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1
无有一法能造作是阿含经就说的无我意。
从世俗概念来说,可以说我在造作。
从究竟的观点来说,唯有缘起,没有众生在造作。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2.htm
佛告迦叶∶
「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
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
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
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2.htm
阐陀复言∶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盘,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
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
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
n********n
发帖数: 833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中国台湾:宋泽莱
在中国、日本这些大乘佛教的流行区,阿含经一向被视为小乘经典加以忽略,
但自一八二○年后,欧洲诸国的学者开始重视阿含经,他们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
乘经典,实则是释迦时代的原始教说,里头记载了当时佛教的客观环境、反应佛陀的人
本主义、生活经验、力求解脱的精神,
它是唯一不被过份神教化的佛教经典,也是活生生的佛陀的一幅实人的图像。
在日本,到了差不多十九世纪的末叶,留欧的学者接触到了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南
传巴利语佛教经典),再对照北传中文“四阿含”,以及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来欧人
从印度、中亚细亚的出土文物、手抄经,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这文章资料挺是丰富的,可惜虽然作者博学,但未得“无常变通”之妙意,每次对派别
的领会,一定要定型化。。然后,定型的哪有不碰棱角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又走
向“对立化”。。从对立化中,你是不是反而更觉得他“博学了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立。。需要的,只是“否定式”“放下”。。
正好我刚讲到放下。。讲到修行,是“之”字型不断上升的。。
以”之”字为框架,你就能发现不同派别为什么都是beautiful的了。。这是因为,你
会发现,“之”字上升中的那些平台,那些中间过程,怎么都被不同的派别描述得那么
清楚呢?。。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定在眼耳鼻舌身(十
二入处)里头,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之谬

分为佛陀在悟道前与悟道后,悟道前是”齐识而返”,悟道后则否
这也是一个观点,值得参考
以下我说的也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依经文及
《杂阿含经》第287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87.html 的批注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是四识住
我也认为是这样
(这是佛陀对他说的”识”的认知,可能与后世说的”识”有所不同)
也就是”识”是附于其他四个(色受想行),不独立存在
识与名色如三根芦苇互依,一个没有,另两个就没有,识与名色都不独立存在
之前观察到色受想行,但当观察到”识”,发现它是依附于色受想行,没有更细的东西了
色,有身识,让我们觉知到有”身”。
受,有受识,让我们觉知到”受”发生了
想,有想识,让我们觉知到”想”发生了
行,有行识,让我们觉知到”行”发生了
也就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 意思是,身心就只有色受想行,在更细究是”识”
了,没有更细的东西
到这里,经文告一段落
但后面又有一句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行”又出现,而前面没说到”行”,这也是奇怪的地方
当佛陀还没悟道时,是不是超越”...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4017
35
来自主题: RuralChina版 - sd176闪奔照
英国《每日邮报》7月1日消息,近日来自巴西圣保罗的摄影师Cassio Lopes和妻子
Alessandra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幸运地捕捉到了一组外形酷似蜘蛛侠、色彩亮丽
的蜥蜴照片。
据悉,这只姆万扎平头飞龙蜥蜴(Mwanza Flat Headed Agama lizard)体表的红蓝色
斑纹以及外形和蜘蛛侠惊人地相似。Cassio Lopes说:“这只蜥蜴的颜色是我见过的唯
一难以置信的着色。它的胸部、手臂和腿部看起来都非常像蜘蛛侠,色彩也非常亮丽鲜
艳。”
n*2
发帖数: 19062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imals 讨论区 】
发信人: iForpus (coelestis), 信区: Animals
标 题: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4 20:54:19 2012, 美东)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比利时业余摄影师Sebastian Degardin在该国蒙斯市的国家公园捕捉到一只狐猴打坐的
罕见影像。在白天和夜晚急速奔跑跳跃的狐猴经常三五成群地寻找食物,互相警惕天敌
。然而,这只狐猴却玩起反主流,就像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美国嬉皮士青年一样
,坐在一条林地小径上,两条后肢交叉盘坐,前肢脚掌搭在膝盖上,身子和头挺拔如松
,就像是一名僧人在坐禅静思。
摄影师抓拍“功夫青蛙” 酷似李小龙练踢腿
一名印尼业余摄影师抓拍到了一只红眼睛树蛙模仿功夫大师李小龙“练功”的一幕。据
摄影师介绍,当时那只红眼睛树蛙仅用左后肢支撑自己的身体,把右后肢伸了出去,两
只前肢也在空中挥舞,像极了功夫大师李小龙经典的踢腿动作。
蜥蜴情侣阳光下甜蜜“拥吻” 犹如爱情电影
47岁的摄影师Jose Mingorance拍摄到了两...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37
来自主题: Go版 - 刚google了一下阿含宗
以前一直以为阿含桐山大概也是一般的企业。原来是日本的宗教阿含宗,首领桐山靖雄。
一般的宗教组织大概都还要政府帮忙出钱,这个宗教组织真有钱。。。
而且,麻原彰晃最初就是从阿含宗出身的,1982年麻原卖假药被逮捕,出狱后加入了日本
一新兴宗教“阿含宗”,在那里他领悟到创立新教派可以敛钱致富的奥秘,于是在1985年
他纠合十几名阿含宗信徒成立了一个名为“奥姆神仙会”组织,1987年改名奥姆真理教。
“阿含”一詞源于梵語agama的音譯,原是佛教經典的名稱,有“法歸”,即“萬善之
淵府,總持之林苑”的意思。大約成經于公元前1世紀的《阿含經》采用言行錄的體裁
,描繪了佛陀經說及其弟子們的修煉和傳教情形,記述了佛教的産生及其早期的教義思
想。
桐山靖雄,這位“阿含宗”的一教之主,爲了標榜自己秉承佛教原初,騙取教徒信任,
于是,扯起了“阿含”的旗號。然而,事實上,桐山靖雄和他所創立的阿含宗的全部思
想和教派活動,和“阿含”本意風馬牛不相及。
阿含宗其主:原來是“山上”下來的堤真壽雄,原名堤真壽雄,1921年生于日本橫濱長
野縣。他的父親是一個信仰大日本帝國不滅的頑固派,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便
i*****s
发帖数: 15215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imals 讨论区 】
发信人: iForpus (coelestis), 信区: Animals
标 题: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4 20:54:19 2012, 美东)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比利时业余摄影师Sebastian Degardin在该国蒙斯市的国家公园捕捉到一只狐猴打坐的
罕见影像。在白天和夜晚急速奔跑跳跃的狐猴经常三五成群地寻找食物,互相警惕天敌
。然而,这只狐猴却玩起反主流,就像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美国嬉皮士青年一样
,坐在一条林地小径上,两条后肢交叉盘坐,前肢脚掌搭在膝盖上,身子和头挺拔如松
,就像是一名僧人在坐禅静思。
摄影师抓拍“功夫青蛙” 酷似李小龙练踢腿
一名印尼业余摄影师抓拍到了一只红眼睛树蛙模仿功夫大师李小龙“练功”的一幕。据
摄影师介绍,当时那只红眼睛树蛙仅用左后肢支撑自己的身体,把右后肢伸了出去,两
只前肢也在空中挥舞,像极了功夫大师李小龙经典的踢腿动作。
蜥蜴情侣阳光下甜蜜“拥吻” 犹如爱情电影
47岁的摄影师Jose Mingorance拍摄到了两...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15215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imals 讨论区 】
发信人: iForpus (coelestis), 信区: Animals
标 题: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4 20:54:19 2012, 美东)
狐猴打坐休息似僧人坐禅静思
比利时业余摄影师Sebastian Degardin在该国蒙斯市的国家公园捕捉到一只狐猴打坐的
罕见影像。在白天和夜晚急速奔跑跳跃的狐猴经常三五成群地寻找食物,互相警惕天敌
。然而,这只狐猴却玩起反主流,就像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美国嬉皮士青年一样
,坐在一条林地小径上,两条后肢交叉盘坐,前肢脚掌搭在膝盖上,身子和头挺拔如松
,就像是一名僧人在坐禅静思。
摄影师抓拍“功夫青蛙” 酷似李小龙练踢腿
一名印尼业余摄影师抓拍到了一只红眼睛树蛙模仿功夫大师李小龙“练功”的一幕。据
摄影师介绍,当时那只红眼睛树蛙仅用左后肢支撑自己的身体,把右后肢伸了出去,两
只前肢也在空中挥舞,像极了功夫大师李小龙经典的踢腿动作。
蜥蜴情侣阳光下甜蜜“拥吻” 犹如爱情电影
47岁的摄影师Jose Mingorance拍摄到了两...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佛陀在鹿野苑中第一次说法,说∶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
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佛陀到天上说法,遇到自认为是创造神的天神,就以神通震动天堂,令天神折服,不再
口出狂言。
佛陀对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说,有八正道就有解脱,没有八正道就不会有解脱。
大乘佛法认为佛陀法身常住,根本不需要复活。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另开一贴,讨论佛学。
“十二因缘”中各支是相互为缘的。
“无明”以不正思惟为因,其他支为缘。
中阿含10经/漏尽经(七法品)(庄春江标点)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耶
?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
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
不生,已生便灭。
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
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不知如真法故,不
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以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
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
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
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知如真法已,不应... 阅读全帖
c*******o
发帖数: 608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南传《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北传《杂阿含》Samyukta Agama
a**u
发帖数: 8107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小乘经典里的大乘教义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Wed Feb 4 05:44:54 2009) 提到:
http://bbs.zgwxzz.com/thread-13431-1-1.html
从小乘经典里寻找大乘的教义
前言
在北传的大乘佛教中,小乘经典以《阿含经》为其代表。小乘经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早
期是较为盛行的,后来由于大乘各宗的兴起与发展,加上天台等诸家判教时将阿含经判
为小乘经典,从而使得《阿含经》等小乘经律不受重视。阿含,梵语为:agama,阿含
的音译又有:阿鋡、阿鋡暮、阿伽摩等多种。意译则更多,有作:法归、法本、法藏、
教法、传教、趣无等等。将阿含释意为传承的教法,或者是根本佛陀教法的传承,比较
容易理解。
《阿含经》的由来
原始佛教时代,追随佛陀修道的弟子们,往往只是将所听闻到的教法,凭个人的记忆与
理解力,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相互授受。佛陀入灭后,佛弟子由于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
有其相异的思想。教团因此商议,如何将佛陀的教法作一统一的整理,以便从学者有所
依从。于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
r****n
发帖数: 8253
44
网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这个相当不错,列出了南北传杂阿含经的对照,还辅助白话文解释,英文翻译,以及原
版巴利文
巴利文部分,可以利用以下软件进行翻译
http://sss2002.51.net/pali-course/Pali-Chinese-English%20Dictionary.html
这个巴利文翻译的软件功能还是相当强大的,里面也包括了巴利文所有的三藏经论
S**U
发帖数: 7025
45
The same term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
Yogacarabhumi passage I quoted is commentary on the specific Agama sutra;
with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Buddha's answer to Ananda's initial question
is clear.
Substituting your explanation, the meaning of the Q & A in the sutra is not
clear.
This is one way to determine if an interpretation is applied correctly.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尿布 (转载)
杂阿含37经
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
见,非我咎也。
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
见?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
(变易法),是世间世间法。
比丘!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
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2.htm
S**U
发帖数: 7025
47
杂阿含347经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0.htm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
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
漏,心善解脱耶」?
a*******g
发帖数: 867
48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71.htm
南传阿含经
相應部41相應4經/摩訶迦神變經(質多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有一次,眾多上座比丘住在麻七迦三達的野生芒果林中。
那時,屋主質多去見上座比丘們。到了後,問訊上座比丘們,然後在一旁坐下。在
一旁坐好後,屋主質多對上座比丘們這麼說:
「大德!請上座們同意我明日在牛棚的請食。」
上座比丘們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屋主質多已知道上座比丘們同意後,起座問訊上座比丘們,然後作右繞,接
著離開。
那時,那夜過後,上座比丘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持鉢與僧衣,前往屋主質多
的牛棚。到了後,坐在設置好的座位上。
那時,屋主質多親手以勝妙的酥油乳粥,款待與滿足上座比丘們。
那時,上座比丘們食用完畢手離鉢,起座離開。
屋主質多說:『其餘人離開。』後,緊跟隨在上座比丘們之後。
當時,熱到沸騰,那些上座比丘因為所吃食物的關係,覺得身體像在融掉般而行。
當時,尊者摩訶迦在那僧團中是最新人。
那時,尊者摩訶迦對對最上座尊者這麼說:
「上座大德!如果能吹涼風,能有一團雲,天能下毛毛雨,那就好了!」
「確實,摩訶迦學友
S**U
发帖数: 702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成佛也要见四圣谛。
杂阿含379 经 ──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
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S**U
发帖数: 702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下面这一段,可以跟佛陀认可的阿罗汉自述解脱境界,比较一下。两个刚好相反,阿含
经的阿罗汉解脱,生灭看得清楚。不是什么「没有生灭」。
看到生灭,才是现观苦圣谛。现观苦圣谛,才有<法句经>说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没看到生灭,就是没有看到苦圣谛。没看到苦圣谛,就不会有对苦的出离,就没有解脱。
苦为什么被称为「圣谛」?因为只有圣人才能直接体验肯定它(生灭)是苦;凡夫陷在
苦里,而没有苦圣谛。<佛遗教经>说∶苦真是苦(谛),不可令乐;集真是苦的因,
没有别的原因。
杂阿含254经
......
「世尊!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
,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
......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
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南传:增支部6集5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4.htm
佛陀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自言∶我因为现观四圣谛,成佛。大乘初期的龙树菩萨
,都没有听过讲「佛性」的大乘经。
当然若有人说佛性是阿罗汉不知道的,那没什么可说。
有人要相... 阅读全帖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