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譬喻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d*******r
发帖数: 387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
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
生死。如离此四而不再贪著,即「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
(杂含卷三·六四经)。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read/database=yinshun&bo
杂阿含1175经[正闻本393经/佛光本269经](六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
「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
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
「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6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稀有,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我处于山谷,或在树林下,
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筹量此是事。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7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敦:法语微言Zz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孙不二女丹诀诗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Sat Jun 18 01:37:43 2011, 美东) 提到: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13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静止的流水
阿姜 查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
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
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
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 rUpa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
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 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
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
「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
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目前,心的状态仍是
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
练这颗心。
有些人认为, 禅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实上站著、走

和卧著都是禅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时中修习。 「三摩地( sam...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5
僧团
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称之为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能得到契经与戒经的
支持)。二、不越毗尼(不逾越律制)。三、不违法性(不违背正法的胜义)。这个标
准实施了数十年,合乎这三个条件就准予认可为佛法。所以《修多罗》可以譬喻为佛法
中的宪法,若国家的刑法、民法等法律违背了最高宪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僧团中流
传的各种「佛法」若违背《修多罗》便不足采信。
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
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
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
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
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
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
。 《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2010最新版)
2010-03-08 | 阅:1129  转:69  评:13 &#
160;|  分享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最新版)        
;作者:沙门佛觉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作者:沙门佛觉 2010-1-22 12:13
网摘收藏 [43点击] [管理]
来源:心原绿色文苑·原始佛教版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
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
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
由于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
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18
http://user.qzone.qq.com/943024332#!app=2&via=QZ.HashRefresh&po
一。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求名闻利
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了京城。消息传
到武则天耳中,女皇便召见她,且试验其各种神通皆有灵验,因此便请这位圣菩萨住在
宫中接受供养。此时亦有一位大安大师来到京城,武则天也恭迎他入宫问道,并令那位
自称圣菩萨的神通者,与大安大师见面,武则天更亲自介绍她的神通事迹给大安大师知
晓。
大安大师就问那位神通女人:“听闻你有神通,且擅长他心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在那
里吗?”女人即时答道;“你的心现在在塔头相轮的铃中。”稍待一会又问她说:“我
的心在那里呢?”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等一下大
安大师又问她说:“我的心现在在那里?”她又答道:“现在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中。”
三次都被答对,武则天非常高兴,并赞叹她真是一位圣菩萨。
过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再问她:“我的心此刻在那里?”这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51.htm
S**U
发帖数: 702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从「束芦辗转相依」比喻,识不包含在名法之中比较合理。因为识若包含在名法之中,
则不可能与名色分开。经文「若去其一」的比喻,就不可能。经文的「展转相依而得&#
31466;立」喻也不成立。
北传:杂阿含288经
答言∶
「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
识生。」
复问∶
「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
「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
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
「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
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
「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
,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竪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南传:相应部12相应67经
「拘絺罗学友!名色不被自己作、不被其他所作、不被自己与其他所作、也不被非自己
非其他所作;自然生,而是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怎么样,舍利弗学友!识被自己作...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1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前面讲过,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具有两种作用:其一、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
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
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其二、在已发菩提心后,通过这三个修法的锻炼,可以使已经生
起的菩提心更加稳固和发展。
另外,前面也曾经讲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是非常伟大的。虽然没有单独修忏悔
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就连五无间罪、谤法罪之类非常严重的罪业,都会得
以减轻,而杀生、偷盗等一般的罪业,则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
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正如前面所
讲的一样,对我们这样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
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虽然许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谓的打坐、修行,实际上却
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诵一些密法的仪轨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仪
轨的含义,却自以为在修生起次第或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2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y*******g
发帖数: 5
23
自他平等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
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
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虽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许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
宗教也是提倡爱心(慈悲心)的,但没有一个教派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在近现代
,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派别,也涌现过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
的伦理道德观,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不但过去、现在没有,即使在
将来,也不会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从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讲如此殊胜的思想和修法。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
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他
相换和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虽然口头上谁都会说“要无
自私地奉献!...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4

净宗心要
2011-08-22 20:58:35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93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阿弥陀经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
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
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
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
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
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
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
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
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5
黄念祖老居士述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
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魏
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夏会本
·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
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五·
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
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
,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二十五节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
、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
只需感受这些痛苦,便使罪业得以清净,并很快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受持读诵〗:玄奘法师和藏文中是“读诵、受持、书写、精通、如理作意”,但鸠摩
罗什的译本中只有受持和读诵。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别人与他不合
、修法出现障碍,表面看来都是违缘,实际上是一种顺缘,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
早日圆满佛果。
此处的翻译与义净法师相同,但玄奘译为:“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
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这种译法与藏文相同,意思也比较好懂。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但生活中的违缘越来越多,是不是佛经没有
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
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二十五节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
、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
只需感受这些痛苦,便使罪业得以清净,并很快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受持读诵〗:玄奘法师和藏文中是“读诵、受持、书写、精通、如理作意”,但鸠摩
罗什的译本中只有受持和读诵。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别人与他不合
、修法出现障碍,表面看来都是违缘,实际上是一种顺缘,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
早日圆满佛果。
此处的翻译与义净法师相同,但玄奘译为:“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
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这种译法与藏文相同,意思也比较好懂。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但生活中的违缘越来越多,是不是佛经没有
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
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二节课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得到无上正等觉
的佛果。”
我们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减少自己的贪执和实执
。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基道果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
。《六祖坛经》云:“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所以,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
法我,应该远离四相,这样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
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有些没有通达究竟空性的小乘行者,始终将积累资粮获得佛果执为实有,认为自己所做
的善业永远不灭。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从实相而言,基道果或轮涅
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所谓的佛果,也没什么可得的,《楞严经》云:“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名言中虽可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来观察,首先
要远离四相修持,最终方能得到无实之佛果。
这次听闻《金刚经》,大家要减少对善根、如来等法的执著,如果没有减少,轮回之因
——实执没办法断掉,那就得...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焰摩迦的我見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焰摩迦的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念頭,對人說:
「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命終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
,一無所有了。」
其他比丘知道焰摩迦比丘這麼說後,都紛紛跑去勸他:
「焰摩迦學友!佛陀不會這樣說,請你不要誣陷世尊、誹謗世尊!你應當趕快拋除
這樣的邪見。」
然而,焰摩迦比丘一直不認為他的想法是錯的,對來勸他的比丘們說:
「諸位尊者,我這樣說才是對的,你們都不對!」
比丘們眼見說服不了焰摩迦比丘,就去向尊者舍利弗求援。
尊者舍利弗瞭解了原委後,找了個空,專程去見焰摩迦比丘。
見了面後,尊者舍利弗首先澄清他的耳聞,當面向焰摩迦比丘問道:
「焰摩迦學友!你曾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
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對嗎?」
「確實是這樣,學友!」
「焰摩迦學友!讓我來問你一些問題,你要照你想的回答。
五蘊中的色,是不變的常呢?還是無常?」
「舍利弗學友!是無常。」
「如果是無常的,會生起苦,是苦嗎?」
「是苦。」
「若是無常、苦,那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与出世间

好可爱的狗狗。真想摸牠。
第一个图,拉住狗狗的,我想不是业力,是十结。
业力比较像……”跑”,一种轮回的动力。
就算有以前的业力,只要没有十结系缚,也不会轮回。
苦,非自作(不是自己的业所作),
不要怪以前的业,那是无法改的,要怪现在自己不够努力,无法解开十结。
中心点………..可能是 苦或”生” 吧?
第二个图,譬喻的虽不完美,但也吸引现代人注意了。
嗯…..现代的譬喻师, 加油加油
最后一个图应该有十个结(欲贪是其中一个),
”我慢”也是其中一个结。
中心点………..可能是 苦或”生” 吧?
z**n
发帖数: 22303
33
佛法修行人的最基本的正见之一就是生死无常。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
」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
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
,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
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
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
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
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
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
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34
何谓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
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位证果的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
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理成为「律
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
个种类。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所以有一首偈颂说:
「长行重颂并授记,
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
(一)长行部: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二)重颂部:用偈颂方式重复地再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
(三)授记部:佛给菩萨授记的,譬如汝于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有多长
,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么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了。
(四)孤起部:孤单独立的偈颂,与前文不相连,而且与后面的经文也没有关系...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5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19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万法皆空ZT
分秒必争,万法皆空
明珠仁波切
何谓“空”、何谓“性”
一般来讲“空性”有两个字,所谓的“空”是非实有,这个非实有也并非是什么都没有
的意思,而“性”是表示清明、显现,因为它是非实有不成实有,所以在这之上就会有
各种显现境相产生,所以非实有就是空,既是空它又有性也就是显现、清明,所以在空
之上有显现,而一切显现的本质却又是空,所以“空性”这一词的意思也可说是显空不
二,就好比火跟热是不可分的,水跟湿是不可分的,而空跟显现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
是空是非实有,非真实,所以它能有各种的相显现,如果它是实有的,就无法有各种显
现了,不会有六道,也不会有轮回,更不会有佛的境界也不会有净土,因为当它是实有
时,就已是断灭,所以首先我们要介绍并教导的便是空性。
两种方法了悟空性
一般在科学家来说,时间跟物质或是微尘是并行的,在这个之上还有空间,所以佛宣
说了两种方法,来了悟空,第一是透过思惟来理解空,第二是透过自我的证悟去理解空
。今天要稍微介绍的是透过观察去理解空,之后也会教我们透过修持去了悟空。
用观察去理解空性
“观察”必须依止两个方面,佛所说的这两方面,第一是要依止着时间去观察,第二是
依止...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ZT
如來藏的本義是「真我」,在以「無我」為正統的佛法中,總不免受到佛弟子的質疑,而
嘗試著給予各種新的解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是《阿含經》以來的思想。而將
如來藏,
說成是自性清淨的「真心」,這是「如來藏說」與「心性本淨說」的結合。這樣的結合
,淡化
了如來藏說真我的色采,使得如來藏說,更容易被接受而流行。說真常清淨的如來藏心
,與
說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心),正好是兩個極端,但在流轉中,卻漸漸地融合了。綜合
如來藏
說的「清淨如來藏為依止」,與瑜伽唯識學「虛妄阿賴耶識為依止」的經典,是《楞伽
經》與
《密嚴經》。這是重禪觀的如來藏思想者,融攝阿賴耶識思想(也可能是重禪觀的唯識
思想者,
融攝如來藏說),成立以真常為依止的唯心說。在這個思想體系中,認為如來藏從無始
以來,
為惡習所薰變,現起不淨,就被稱為「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
耶識」有「業
相」與「真相」,「業相」指的是煩惱,是應該去除的。「真相」是如來藏的別名,是
清淨而不
能被滅除的。大乘瑜伽學者所說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真常唯心者所說的阿賴耶識,
是本
淨的,是如來藏真我。《楞伽經》說:
「內証智所行,清...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8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缘 起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
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
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
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
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
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
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
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
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
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宗教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
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深妙禅偈
(二)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怎么又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
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中国旧
日的知识份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
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
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
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我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
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
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由于世间人知道出生了未来就要死亡,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死,所以不愿自己很快的
就死;所以总是希望自己得到长生不老药,使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乃至身为皇帝,希
望自己永远可以统治帝国而不死,或者希望自己的帝国可以千秋万代屹立不摇。传说秦
始皇为了使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然而
长生不老这样的事,都是痴人妄想.
我们看看《新约圣经》里面怎么说,《新约全书》〈罗马书〉:【因为罪的工价乃
是死,唯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新约全书》<罗马
书>6:23也就是说,他们主张人若想要永生,是必须要依靠上帝的恩赐,恩赐之后生到
天上,来获得快乐而获得永生。可是 我们要知道,如果有一种生命,他是被创造出来
的,其实他就必然要灭。就像说,如果人是上帝创造,而被创造在世间,他毕竟要死了
之后才有可能生天嘛!他死了 在人间,还有什么永生可言呢?能够生到天上,那是新
的出生啊!能够新的出生,那一定还会再灭亡;因为生跟灭它是相对应的。如果是真正
的永生呢,其实那就叫 无生,它不是可以被出生的法。
近来挟科技进步之雄风,谷歌的首席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
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 (一)

我们来聊一聊鸠摩罗什法师是谁?也就是“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鸠摩罗什法师生活在公元344年到413年之间,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佛教在佛经翻译
的成就上,最重要的两位大师之一,另一位则是玄奘法师。如果就影响中国佛教徒的广
度上,罗什法师甚至超越了玄奘法师,可以称得上是与佛弟子结缘最多、最广的一位译
经法师。
我们先简单地来说一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生平,有关他的故事在坊间非常的多、也
很详细,他的名字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作童寿,也就是期许他在童年的时候
就已经有一个老人的德行。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父亲叫作鸠摩罗炎,出生在中印度的官宦
之家,也就是刹帝利种姓;依印度当时的种姓制度,这个家族是可以世袭官位的。可是
罗炎不愿意做官,他比较喜欢云游访师学道,于是就各处的去游学参访;他到了龟兹国
,也就是现在新疆库页附近;国王呢,听说从印度来了名人,就请他到宫里头去接受供
养,国王相谈甚欢,就把王妹耆婆许配给罗炎,后来生下了鸠摩罗什。比较特殊的是在
耆婆怀孕期间,耆婆本来不懂印度的梵语,可是怀鸠摩罗什的时候,竟然忽然会了印度
语,而且辩才无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找到你的摩尼宝珠
找到你的摩尼宝珠(一)

我们要探讨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在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呢?通常学佛的人会告诉你说:是为了要了脱
生死,是为了要消除烦恼。那为什么要了脱生死呢?为什么要消除烦恼呢?无非是因为
死亡的那个恐惧;无非是因为这个恐惧所带来的内心的那个苦痛;又无非是因为种种贪
、瞋、痴的烦恼,它会带来种种的苦。好比说,有了贪就会有求不得苦,这个求不得苦
:比如说钱财求不得;比如说身体的健康求不得;比如说眷属求不得;比如说事业的顺
遂、家庭的和乐求不得……因而有苦!讲到这个学佛要了脱生死,说因为对于死亡的恐
惧有苦,然后想要来学佛。为什么会有死亡的恐惧呢?因为死亡之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人
、死亡之后要离开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家产,还有一点就是死亡之后到底是什
么?会到哪里去?死亡之后还有我的存在吗?这一些对于死亡之后的那个不可知、不可
预测的这些未来,就会让人产生恐惧,所以说想要来学佛。那我们就要先了解这个死亡
的恐惧是为什么而来,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烦恼的苦。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讲:
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而来,种种烦恼的苦是因为对于“我所”的认...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 《起信论讲记》第三辑中,有关“熏习”的真实道
理。如果能够正确掌握熏习的道理,就可以配合我们的正知见,在历缘对境之中,精进
于各种善净法的熏习,而远离种种不净法的染著。这对于我们的修学速度来说,会有非
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家都要了解这方面的法义。
首先我们看圣 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
则有彼气;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熏故
说有净用。】(《大乘起信论》卷1)这里一开始,圣 马鸣菩萨就引用世间法的事相,
来解释熏习的道理,让大家可以很快就能掌握重点。他说:就好像是世间的衣服本身并
没有臭味,也没有香味,但是随著众生用东西去熏它;熏过以后,衣服就有那个能熏之
物质的香味了。譬如有人在衣柜里面放了茉莉花,放了兰花,那他穿出来以后,人家靠
近他时,就会闻到他所穿的衣服有香气。这样的世间现象是大家都可以亲自观察与体验
到的,因此中国古人也有这样的说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由世间法事相上
的譬喻,就可以让我们大略掌握熏习的意思。
有关熏习的涵义,在《成唯识论》卷2中,圣 玄奘菩萨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佛所化世界
前言
浴佛节是我们佛教很殊胜的一个日子,是 释迦如来为令后世学人能快速累积求证
无上菩提的广大福德,故而施设此浴佛的方便法门,教导众生应该以此浴佛的功德来供
养如来,当然这也是佛弟子们所应当修行的功德之一。在《浴佛功德经》中 如来教导
众生,于后世以灌沐佛像的方式来供养 如来,修集福德;由于 世尊降生人间之时,有
二龙王以清净水(注1)从天而降灌浴悉达多太子身,后世佛弟子遂于每年4月8日佛陀
诞生之日灌沐悉达多太子身像,以此忆念 如来的殊胜功德,及感念 如来示现人间教化
众生的无边恩德。由此浴佛的功德可以使众生现世受富贵、得安乐、无病延年;所求诸
事,皆得顺遂;亲友眷属,都能得到安隐;永远不会生在八难(注2)之处,常得修学
佛法,永离种种苦本;亦可不再生为女人之身,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注3)。 经中
,如来还教导大家,应当如何起造佛像及安奉舍利塔,即使只是在小小的有如枣子般大
小的舍利塔中,安置犹如芥子般细小的佛舍利都可以(注4)。
由经中 佛陀所教导有关建造佛像的开示来看,佛陀的目的并不是要后世弟子们建
造如何昂贵精美的佛像,而是应该“随己力能,至诚殷重”,见像如见...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8624
46
来自主题: HuNan版 - 测字铺大酬宾!

本义: 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下雨.
测字: 武书生不通妇人科呢. 包子已砸, 谢谢参与!
*****************************************************************
雨 yǔ
〈名〉
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rain]
雨,濡物者也。——《管子·形势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又如:雨过天晴(像雨后晴空般的蓝色);雨打梨花(喻指零乱不堪的狼狈情景);雨打鸡(喻
浑身湿淋淋的状态);雨毛(细雨);雨泣(泪流如雨)
比喻朋友 [friend]
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唐· 杜甫《秋述》
比喻教导之言,教泽 [teaching;instruction]
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南朝梁· 简文帝《上大法颂表》
譬喻密集 [dense]。如:雨矢(箭矢像雨一样落下。比喻密集);雨注(像雨一样下降。比
喻密集)
譬喻离散 [scattered]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三国魏· 王粲《赠蔡子笃》
又如:雨散云收(比喻离散);雨迹云踪(比喻男女旧情,已成往事);雨落不上天(比喻离异
的夫妻,难再复合)
另见
h*******g
发帖数: 10585
47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弹劾版主] Photogear版主kyro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48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Photogear版主Kyro:承诺与背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49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Photogear版主Kyro:承诺与背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0585
50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Boston/December/Vistor请进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
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
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