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发帖数: 922 | 1 〖《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虚空藏经》讲了十四
戒律(《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
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
八种罪。
...
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
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人
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
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
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学习佛法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实在不愿意学
就不要强迫,虽然可以对他讲一下这方面的功德,但他原来的宗派、原来的戒律没有必
要舍弃。
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
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
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 |
|
a**u 发帖数: 8107 | 2 ☆─────────────────────────────────────☆
Yisu (yisnotme) 于 (Wed Aug 11 11:49:22 2010, 美东) 提到:
为了表示对"初果解脱者"的尊敬和方便大家集中学习。 本线程为初果解脱者专用贴, 其
它人请不要跟贴。 以后所有的关于初果解脱者的言论都将被集中收集并转移到在这里。
任何自认已经证得初果的同学, 请到这里发贴。 其它地方的新贴我们将为您转到这里
来, 以方便我等末学的集中学习。
感谢开示
先听一段佛经, 中间休息我们会陆续放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不肖弟子释净胜白话译
寿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愍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归依屋
4缶跏雷鸾鶚劇R磺兄谏粲兴伞=裣た晌省N詈笪
这是我亲耳听佛所说的。
一天佛来到拘尸...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3 http://www.myfo.org/sf_5F3BD73CB1154D0AA847B634F137CC58_101_lingyu.html
由祖古林古仁波切( Ringu Tulku Rinpoche)现场同声翻译
时间:2007年1月3日,藏历十五 于印度菩提迦耶,第二十四届噶举满临法会期间
编者按:此为第十七世大宝法王讲话的记录。
讲话正文如下:
既然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
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
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因为很快半个小时就要过去了。开始我
们需要先来一些念诵。(念诵)
一般对于出家众来说,如果你问僧人是否允许吃肉,有些人会说不允许,因为
如果有人吃肉,就会有人杀生,如果没有人吃肉就不会再有人需要做肉。所以吃肉与杀
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因此说明杀生这种恶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吃肉引起的。是否真的
如此呢,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去分析。如果有人使用珍珠,那么他们对珍珠的使用会导致
蚌的死亡。也有些人会穿一些特别的衣服,例如绸...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
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佛陀没有大众想象的那样“慈悲”。
佛陀当时所证的涅槃,本来就让大众很难理解,而且涅槃之乐显然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急于涅槃很正常。
~~~~~~~~~~~~~~~~~~~~~~~~~~~~
这是戏论!大乘就是喜欢玩弄这些玄说。
佛陀一生度了不少人,也确实度了他们,不存在什么“实无众生度之”
大乘经典的这种话,实际般若空思想的反应,大乘的这种空性思想,试图将一切打破,
所谓的不执著,但实际是邪说。
而佛陀的讲法,则是该舍弃的该打破但要舍弃打破,比如五蕴,而该选择的就要选择,
比如涅槃。
金刚经鼓吹什么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住而生起心实际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原始佛教(部
派佛教)的一些思想的。
并不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无常相,苦相,这些都是真实,诸法的当下刹那相也是真实。
也不应该无所住而生起心,修行者应该住于涅槃,不能住五蕴有为法。
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大乘和小乘或者原始佛法的修行方法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始佛法修的是厌离,是彻底的舍弃五蕴,是导向涅槃
但是大乘与此相反,他们强调要不惧轮回,要不住涅槃,轮回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分别,心无挂碍。。。。 |
|
r****n 发帖数: 8253 | 5
这个不完全对。
极乐世界是否存在,通过对佛法教义的学习考察,对佛教历史的考察,对净土宗教义的
考察,可以给个存在可能性的大概百分比。
对于我来说,如果极乐世界存在的可能系低于百分之五十,那么不需要亲自验证,我就
会舍弃净土法门。如果极乐世界的可能系低于1%,就会坚决舍弃乃至批判否定净土法门。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得亲自验证考察,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且某些东西搞不好吃了
后还会毒发身亡,出于对自己慧命的负责,在选择净土法门之前,应该仔细的思考判断。
当然,站在原始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并不存在问题,因为佛陀临终前已经说得很明确
,如实对照经和律,只要经和律里面没有说的,就非佛陀所说,不符佛法,应该舍弃。
而原始佛教只承认阿含经。
而有些人哪怕极乐世界的真实性只存在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愿意亲身实践验证,那
么我只能佩服这种精神。但是绝不欣赏。 |
|
r****n 发帖数: 8253 | 6 离轮回。
是名色都是无常的,都不具备主宰性,然后彻底舍弃名色,解脱轮回,证涅槃。
我们所观察的世界以及自我的意识,都必定是名色当中的一种,任何形式的我见,都是
把名色的某些现象错误当成了具有主宰性,恒常性,独立性,
一旦有了这种错觉,就会导致无法舍弃名色,而如果不舍弃名色,涅槃就无法证,就深
陷轮回。 |
|
r****n 发帖数: 8253 | 7
证到无我不够,证到无我只是知道解脱的方向,可以真正上路了,是初果。
必须要灭除所有的贪嗔痴,才是最终结果。
这是因为轮回的产生就是不知道名色的无常,将名色认为是恒常,真实,产生不间断的
观察识知作用,于是造成不间断的粒子性现象的产生,前后相续,紧密相连,世间和轮
回就产生了。
轮回,本质就是名法色法不断生灭前后相续的现象。
让轮回不再产生,那么就必须要让观察识知作用熄灭,让观察识知作用熄灭,那么就得
舍弃五蕴,要舍弃五蕴,那么就得必须知道五蕴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就比如,当一个人遇到美女,它因为觉得那个很美,所以才盯着看,可是如果那所谓的
美女满脸生疮,他还想看吗?不会,他会扭过头来远远的躲着。
佛陀最初教的不净观,就是最直接见效的一种方法,只是太猛利,有人受不了。
解脱本质就是如此,停止对五蕴的观察识知作用,舍弃五蕴,涅槃必证,这个东西太简
单,简单的让人难以接受,可是世人却不能接受这些,拼命想着类似佛性啊,真如起用
啊这类东西,玩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我见会成为证涅槃的障碍,因为任何形式的我见,都是错误把五蕴当中的某种
现象当成是解脱的本体,而不知道涅槃和五蕴是完全冲突排斥的,如...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8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9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
藏德客齐达瓦桑杜喇嘛译
英美国伊文思温博士校释
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
敬礼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
所造文体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
大手印。计分为三:一 入门教言。 二 本文要义。 三 结述。
一 入门教言
(一) 世间教言
具如他处所明。
(二) 出世教言
1 归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以归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2 七支禅坐
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身,坐金刚座,专系一缘,为大手印。备此,双足应作
佛座之式。双手平衡,置于脐下。脊柱劲挺,胸部前突。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
舌抵上颚。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唯应注
视一处,约当于五英尺有半之距离。上乘七支禅坐,名曰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心物
过程之七法。所谓调整身体以深入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立。
3 七支禅坐之果
双腿交叉,调节入息。双手平衡,体内热流分布。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
,普及全身。屈颈调节出息。 舌抵上颚,目注一处,灵热入于中脉。如是五种气流,
既入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气流,同时亦...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0
如来藏本来就没有五蕴和涅槃的互斥性。
如果有互斥性,如来藏经典就不会说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了。因为互斥性决定了如来藏是
没有任何可能在众生身中。
互斥性原则是非我见的很关键的部分,如果缺乏这个,并且再以不二论为基础,几乎必
定为我见。不管掩盖再怎样高超,玩什么非空非有,不可思议都无意义。
小乘就是特别重视这个互斥性原则。它对解脱是极为重要的,哪怕不懂五蕴和涅槃在绝
对层面的统一性,不二性,但是只要按照互斥性原则去修,就完全可以解脱。
互斥是说五蕴和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小乘的涅槃,或者说原始佛法的涅槃,就绝对不可能有五蕴存在。要证涅槃,就是一定要舍弃五蕴,厌离五蕴,如此才有解脱。而
任何类型的我见,都是违反了这一原则,总是试图在五蕴当中建立一个东西,不能彻底
的否定舍弃五蕴,如此无法有解脱。印度教的梵是一个典型,大乘的阿赖耶,如来藏则
是一种变体。
大乘人以为小乘理论不足,不能解释很多问题,其实那是根本不了解小乘而已,小乘如
果真要拿出杀手锏,大乘就要歇菜了。为什么不拿,是避免众生错解。有些东西,哪怕
就是正确的,讲出来也未必有益。佛陀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知道什么该讲,...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杂阿含105经
复问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世尊」!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10.html
离开五蕴而有如来,杂阿含经很多经是明确反对的。中观论、入中论用与杂阿含经同样的方法,离开五蕴寻求常住不变、独立、觉性的「神我」,找不到。
阿含与中观要破「离开五蕴的真我」,是因为这是修禅定容易落入的陷阱。八正道以正见为先,正定最后,就是因为以我见相应修定,定境就会有常乐我净的「神我」特性。佛陀觉悟,就是舍弃各种「神我」见。如来藏修行者,不爱说自己的体验是否只是四禅八定,而要强调定慧一体,否定阿含对止观的分别对待,也是因为如来藏修行其实只是禅定,没有如实观慧。离开观五蕴的缘起,哪有因如实观而生的慧?如来藏修行的体验
,是对定境的肯定(不空如来藏),以舍弃烦恼的境界(空如来藏)为慧,所以解脱不稳定,因为对烦恼的根本-五蕴,没有因观而生的慧,只能不断的趋向定境,依靠定境舍弃烦恼。这是杀烦恼贼不尽。
修如来藏离开观五蕴的缘起,自然认为说四圣谛没必要。如果现观依四圣谛修,到了「道非道知...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12 依"定"舍弃烦恼算不算自欺欺人? 哈
mark
样的方法,离开五蕴寻求常住不变、
独立、觉性的「神我」,找不到。
正见为先,正定最后,就是因为以我
见相应修定,定境就会有常乐我净的「神我」特性。佛陀觉悟,就是舍弃各种「神我」
见。如来藏修行者,不爱说自己的体
验是否只是四禅八定,而要强调定慧一体,否定阿含对止观的分别对待,也是因为如来
藏修行其实只是禅定,没有如实观
慧。离开观五蕴的缘起,哪有因如实观而生的慧?如来藏修行的体验
不稳定,因为对烦恼的根本-五蕴,没
有因观而生的慧,只能不断的趋向定境,依靠定境舍弃烦恼。这是杀烦恼贼不尽。
「道非道知见清净」阶段,自然会知
道修如来藏非解脱道。
无法改变提婆达多的见解,我的话
只是说给有缘人。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阿罗汉不以五蕴为我,视五蕴为当舍弃的重担、苦而能舍弃,现法究竟离苦,怎么是被
五蕴牵著鼻子走?
凡夫反覆执取五蕴,不断生起五蕴,不断受苦压迫,才是被五蕴牵著鼻子走。阿罗汉能
舍弃五蕴,才是解脱五蕴得苦灭。 |
|
s********h 发帖数: 938 | 14 传统上多数解释为“独处要谨慎”。但放到上下文中则显牵强。
搜到一篇新解,各位看看 (以下为转贴部分):
朱熹论“慎独”
梁涛
【摘要】据出土简帛材料,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
“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舍体”,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慎”应从《尔雅》训
“诚”,独慎独即“诚其意”。朱熹看到郑玄释慎独为“慎其闲居所为”的不足,故扩
大了独的内涵,使独包含了精神性、内在性的含义,这是他的一个创造。但由于独居、
独处的先入之见,他在解释《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完全偏离了文本的原意
,对后人曲解慎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庸》文本的特殊性,朱熹在解释《中
庸》慎独时也存在种种问题。从宋代理学“居敬涵养”、“惟精惟一”的修养方法看,
慎独的原意可能更符合其思想,朱熹等人之所以不能丢掉独居、独处的成见,与古籍的
失传造成的慎独原意佚失有关,慎独理解上的这种变化成为经学诠释中的特殊案例。
【关键词】朱熹 慎独 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 诚其意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
也要谨慎不苟”(...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龙树的一大失误。他在推断出世间即涅槃,涅槃即世间的理论后
,却将互斥性舍弃一边了。而没有去强调它。
后代人,则完全扭曲了他所说的这句话,变成了因为五蕴和涅槃本质是平等的,所以不
需要舍弃五蕴而取涅槃,而是无住生心,无住涅槃。
五蕴和涅槃,本质确实是平等,就犹粒和波,是物质本身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不同表现
形式。但是粒的存在性质,和波的存在性质,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要么就是粒,要么
就是波,而不能两者兼顾。
五蕴之所以要舍弃,是因为五蕴本身是不圆满的,是无常的,是有缺陷的,涅槃之所以
要取,是因为涅槃是圆满的。
你只能二选一,要么五蕴,要么涅槃。五蕴代表轮回,涅槃代表解脱。
幻想又要涅槃,又要五蕴,这是痴心妄想。任何神我见,都是试图两者都要!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其实哪怕你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树叶掉在地上,假如你能够真正觉悟到五蕴逼迫性的苦
,真正能够认清无常,和苦,升起关键性的对五蕴的彻底的厌离舍弃,导向涅槃,那么
也没有任何问题。
解脱的重点在于厌离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所有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
所以觉知多少频率的生灭,并不重要,哪怕你不懂什么极微,什么非连续性,也无所谓,
重要的是对五蕴必须要深刻的知道它的过患,要厌离,要舍弃。要熄灭。
如果有邪见,哪怕你一秒钟觉知几百上千次的生灭,你还照样认为存在所谓的真如,那
没有意义。
所以生灭本身包括生灭的频率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生灭的正确深刻认识,是厌离熄灭五
蕴。
而所谓的真如起用,所谓的起心,恰恰是违背解脱的大邪见,是完全走向解脱相反的路!
waichi是魔头,而这venusfire,这辈子看起来没什么魔性,下辈子就说不定沦
为waichi似的人物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跟随不应该跟随的人,赞叹不应该赞叹的人,造严重恶业而
堕恶道。
我真的奉劝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想要进入佛法的人,最好掂量掂量自己,假如觉得自
己智慧度不是很足,运气也不是很好,最好先老老实实做人,多行善事比较好。
在这...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其实哪怕你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树叶掉在地上,假如你能够真正觉悟到五蕴逼迫性的苦
,真正能够认清无常,和苦,升起关键性的对五蕴的彻底的厌离舍弃,导向涅槃,那么
也没有任何问题。
解脱的重点在于厌离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所有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
所以觉知多少频率的生灭,并不重要,哪怕你不懂什么极微,什么非连续性,也无所谓,
重要的是对五蕴必须要深刻的知道它的过患,要厌离,要舍弃。要熄灭。
如果有邪见,哪怕你一秒钟觉知几百上千次的生灭,你还照样认为存在所谓的真如,那
没有意义。
所以生灭本身包括生灭的频率不是重点,重点是对生灭的正确深刻认识,是厌离熄灭五
蕴。
而所谓的真如起用,所谓的起心,恰恰是违背解脱的大邪见,是完全走向解脱相反的路!
waichi是魔头,而这venusfire,这辈子看起来没什么魔性,下辈子就说不定沦
为waichi似的人物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跟随不应该跟随的人,赞叹不应该赞叹的人,造严重恶业而
堕恶道。
我真的奉劝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想要进入佛法的人,最好掂量掂量自己,假如觉得自
己智慧度不是很足,运气也不是很好,最好先老老实实做人,多行善事比较好。
在这...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8
在爬悬涯时,手中紧握绳索时,依赖它拼命爬时,手中紧握的绳索别放掉呀
并非所有欲望一开始都要舍弃,”善”的欲望刚开始不要舍弃,
(这里的“善”,常指趋向涅盘,出世间的善。佛陀说的善,常指这个,
不是人间善法,世间的善,捐钱做善事等)
顺序不对,会修成精神错乱喔。这是真的,不是骂人或唬人。
为什么呢? 因为修行步骤的逻辑不对,说服不了自己,却硬要奋力去做,常会出状况。
明明想要,程度还没到那地步,又乱舍,那不是,轻则摔下悬涯没成果,不修了
重则非要奋力一搏,精神压力大,心力又耗损,常常造成精神状况出问题。
有人说入魔,我看八成就是顺序有问题,逻辑有问题。
话说入魔,我又想起佛陀说的修行平衡的问题,
常常的例子是太重视”定”,尤其一开始就奋力长期修”定”,缺少修”慧”,那会心
力耗损,
有幻觉,精神状况出问题,等等,有人说入魔。
五力要平衡,至少定力、慧力要平衡吧。 不平衡,就出问题。
初期,修念(四念处),念力(觉知、注意、警觉)强。
但同时,也一定修”定”(心的清净,没有噪声),两个同时进步。
定不强,再修下去念力不会太强。这时,如要特别修定,也是为了念力。
如要特别修念,也可以说为了...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偿还最后的债】
佛陀将般涅盘的这一年,在毗舍离附近的橡树村 (1) 中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后,就顺著他来时的路,一路游行回到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法将」舍利弗礼拜佛陀后,回到自己的茅篷。当弟子们向他礼敬而离开后,他就洒扫、敷座,洗脚后盘腿坐著,进入阿罗汉的果定中。
舍利弗依他预定的时间出定,出定之时他有了个想法∶「过去诸佛是先入涅盘,还是他的大弟子先入涅盘?」然后他发现是大弟子先入涅盘。因此,他思考著自己的生命力,发现只剩下一个星期了。
他接著思索著∶「我该在那里入涅盘呢?罗目侯罗在三十三天入灭,智者憍陈如长老在六牙湖(Chaddanta Lake) (2) 圆寂,而那里是我入灭的地方呢?」
当尊者再三思索这个问题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并且想到∶「虽然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 (3) ,但对佛、法、僧三宝还未生起信心,不知道她有没有可以生起信心的因缘?」
在观察这个问题后,尊者发现她有现观(abhisamaya)初果的因缘,因此自问∶「要透过谁的教导,她才能够洞察真理呢?」
接著他了解到唯有自己教导母亲佛法,才能成就这件事,他进而想到∶「如果我现在还是漠不关心,人们将会说∶『舍利弗一向乐于...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0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1 | 21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 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
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
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
到自由的滋味...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22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93834912_0_1.html
欧阳憨厚的笑着,笑容中充满了欣喜,内心的期盼在眼光中闪现,“师父,您该给我解
答生和死的问题了”,我们两人在河边茶摊躺椅上坐着,我纳闷的看着他,“没有到限
定时间啊,不是说好两年吗?”“今天正好是两年期限了,师父,您就给我说说吧,反
正我一时半会也悟不懂,你总得给我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你现在告诉我生和死的本质
,我还有时间多想一想,可以多问你一些问题,过几天您修过了这境界,更高深的法我
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五月的阳光照射在脸上,温暖刺眼,我眯起眼睛,看着他,“可以啊,没问题,但是你
要给我说说,这几年你去了哪里?遇到什么好玩的事情了?”欧阳憨厚的笑容停顿在脸
上,低头沉思了一下,“师父,确实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我这两年就在终南山修行,
和同门的三个师兄每天禅定,偶尔出去云游,他们都是长年不出山的仙人,生活清淡,
确实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你们每天的生活内容是做什么哪?”“就是禅定早上
起来,洗漱,吃饭,我出门到山里走一走,他们下棋,谈论道法,你告诉我的修行次第
... 阅读全帖 |
|
y*******g 发帖数: 5 | 23 原文链接:http://www.zhibeifw.com/ssks/qa_list.php?id=671
前面从两方面阐述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
,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这样的佛法,大家一定要
认识,不然,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
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不了解之前绝不能轻易诽谤,
否则,且不论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单单是世间伦理也说不过去。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
就讲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
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不然,你只学
习密宗,却不了解显宗;或者,只喜欢显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显宗的小乘法
门,对大乘教法一概否定,这样的学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称为一个佛教徒,就
要圆满地修学佛法。就好比学习世间的知识,读完小学、中学之后,只有再读上去,才
算是学业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诋毁某个法门,至少也应先亲自研究一番...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162 | 24 请将功德无量的《般若摄颂》挂件送给有缘人
“您相信佛陀吗?”我微笑着对百货商店的收银老太太说。她看上去很和善。之前我向
她询问手提袋是否是真皮的,在交谈中她很理解佛教中不伤害动物的意思。像很多美国
人一样,她笑了笑:“有点吧。”对他们来讲,佛教遥远而又神圣,一般不排斥。我告
诉她我正通过网络在藏地最高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学习佛法。《般若摄颂》是非常殊胜
的佛教经典,谁接触到此经,或者佩戴,或者放在家中都有巨大的利益。会给众生带来
现世的好运,在临终时有此经在身旁,就绝不会堕地狱。我指给她看自己项上戴的《般
若摄颂》挂件。她现出很向往的表情,我说我可以送你一个。取出一个挂件递给她(我
包里总带着几个挂件,随时准备结缘出去)。美国人和我们一样,还是很怕堕地狱的。
老太太小心而好奇地接过法宝,仔细端详,法宝做工很庄严,令人一见即尊敬喜欢。她
像小女孩一样开心地笑了。再三道谢。很亲切地拥抱我。我再叮嘱她尊重此经,如放在
家里要放在洁净的高处。她连连答应。临走时她祝我度过愉快的一天,我祝她度过愉快
的一生。我对佛陀的金刚语和索达吉堪布的开示深信不疑,这位老太太将会得到现世和
...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世界和自我只存在一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自我(非连
续性,分立性)。
被观察者存在一刹那,观察者同样存在一刹那。
我们可以接受被观察者是无常的,却忽视了观察者同样也是无常的。
没有不变的观察者,无论是自我,灵魂还是所谓的心。只有观察本身。
刹那的观察的导致刹那的“实在",连续性的观察导致连续性的“实在”,这些微小的“
实在”被瞬时记忆所拼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现实世界的图景。这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我
们的大脑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宇宙当中。
“实在”只有在被观察才有意义,脱离观察,“实在”将失去意义,至少,它不是我们
大部分人能够理解想象的。
实在或者说现象并非是独立的一直在那里,而是观察创造了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认为
被观察者一直在那,和观察无关,是思维的严重误区,也是产生常见和我见的重要基础
。
不间断的观察导致不间断的现象的生灭,生灭的不断延续就是轮回的本质。
观察和被观察者并非不二,而只是不同的缘(条件)。
不是心造万物,而是观察导致所谓实在世界的产生,观察和被观察者都是缘,没有一个
是创造者,也没有一个是被创造者。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观察和被观察者同...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世界和自我只存在一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自我(非连
续性,分立性)。
被观察者存在一刹那,观察者同样存在一刹那。
我们可以接受被观察者是无常的,却忽视了观察者同样也是无常的。
没有不变的观察者,无论是自我,灵魂还是所谓的心。只有观察本身。
刹那的观察的导致刹那的“实在",连续性的观察导致连续性的“实在”,这些微小的“
实在”被瞬时记忆所拼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现实世界的图景。这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我
们的大脑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宇宙当中。
“实在”只有在被观察才有意义,脱离观察,“实在”将失去意义,至少,它不是我们
大部分人能够理解想象的。
实在或者说现象并非是独立的一直在那里,而是观察创造了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认为
被观察者一直在那,和观察无关,是思维的严重误区,也是产生常见和我见的重要基础
。
不间断的观察导致不间断的现象的生灭,生灭的不断延续就是轮回的本质。
观察和被观察者并非不二,而只是不同的缘(条件)。
不是心造万物,而是观察导致所谓实在世界的产生,观察和被观察者都是缘,没有一个
是创造者,也没有一个是被创造者。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错误的。
观察和被观察者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8 佛法所说的"苦",绝不是主观痛苦的感受,而是客观的不圆满,不完美的意思,苦在巴
利文里面是Dukkha,字面意思是“恶的空”。为什么是恶?因为诸法的生灭是压迫性的
,所以是恶,为什么是空?因为诸法生起即灭,生起必灭,无永恒实体,不可依靠,所
以是空。这是种存在方式的不圆满,而不是主观感受的痛苦。
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否定独立,恒常,主宰的任何实体性存在。无我,更准确的应是“
无神”,它即不在自己的身心里(灵魂),也不在身心外(上帝)。但佛法完全承认个
体性,这个体性,于世间来说,就是那股五蕴生灭之流。将佛法所说的无我,理解成没
有"个人"甚至理解成无私,是对无我的最大扭曲!
无我只是否定的具有主宰,恒常,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从来不是否认个体性。没有个体
性,业力将错乱,解脱也无有可能。抬胳膊再怎么缘生缘灭,你抬起的也只是你自己的
胳膊,而不是别人的。如果你作意抬起别人的胳膊,你只能是白费功夫。有些人高喊无
我就是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这是胡言乱语!
不断的去找那个“自我”,追问我是谁,是错误的做法,就像狗咬自己的尾巴,永远在
绕圈。不是要去寻找或观察那个“我”,而是要去观察那些你所观... 阅读全帖 |
|
|
r****n 发帖数: 8253 | 30
早说得很清楚了
一帧一帧代表的是非连续,是无常,是不圆满,是苦,所以要舍弃
因见到无常,见到苦,生起厌离舍弃,因厌离舍弃而熄灭贪爱,因熄灭贪爱,而熄灭识
,因熄灭识,而名色熄灭,因名色熄灭而轮回终止,涅槃。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
j*******1 发帖数: 182 | 31 饮酒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学不放逸心解脱,救度放逸恶趣隘,
恭敬顶礼遍知已,书此利他祈加持。
诚如全知金刚持鄂钦·根嘎桑波曾经亲口说:“在拥有修行正法的特殊身份——纯净
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成就无上珍宝菩提的目的,一定要如理遵循正确的见解
和清净的行为,依靠符合佛法的正命来养活这个暇满身。愚昧无知的人们依靠放逸的美
酒、杀生的血肉养活暇满的身体,并且声称:‘在正法小乘戒律、金刚乘中也说可以喝
酒、吃肉。’他们自己步入这种非理境地的同时,还让别人也酗酒吃肉,就像蛤蟆坑里
有伤的蛤蟆一样(有伤的蛤蟆会使其余的蛤蟆染上它的伤)。丧失了佛陀所欢喜的行为
,被恶知识所左右,完全是给自身带来巨大祸害的举动,也是下劣的做法,因此务必予
以遮止。”除非是成就者,酒能使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失去理念,在今生来世都会导致大
难临头。恶魔、非天迷醉人的伎俩就是酒。
讲饮酒过患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一、总说酒的过失也包括饮酒者犯罪之理、卖酒者犯罪之理两个方面。
1、...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32 前面已经讲完了忏悔三种身恶业,今天开始讲忏悔四种语恶业。
壬二、忏悔四种语恶业:
妄语离间绮恶语,发露忏悔语四罪。
无始以来,我们曾说过无数的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因此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
发露忏悔这四种语罪业。
我们首先讲忏悔妄语罪业。妄语分为四种:上人法妄语、大妄语、中妄语和小妄语。
上人法妄语是指本来没有见到本尊、鬼神等却说已经见到了,本来未曾获得证相、神通
、授记等却说已经获得了。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说大话:有的人在拜见上师时,本来没
有见到什么,却说见到上师的身体显现为普贤王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莲花生
大士、坛城等,而且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见到”的景象;还有的人本来没有任何功
德,为了骗取别人的供养,却常说自己有种种功德;诸如此类都是上人法妄语。
一般来讲,真正的佛教徒不应该说上人法妄语,但有些人可能是不相信因果,经常大胆
地说这种妄语。其实,说上人法妄语的过失非常大。戒律中讲得很清楚:出家人说此妄
语破根本戒,居士说此妄语破五戒中的不妄语戒。有些人即便有一定的境界,也见到了
一些景象,但也不能随便说,否则,如果是比丘也会犯下一个堕罪。
大妄语是指对上师三宝恶语中...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22 23:45:42 2013, 美东)
佛教徒几年之后,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的出离很多过去无法出离的东西,你变的不
再关心那些被认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阅汽车杂志,也不再留意开过你身边的车是法拉利还是奥迪。不再关心精
品购物杂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关心哪家购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经常更
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烟。
可以说,你在这些方面出离的很好,你确实出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可能会被另一
些东西控制住,例如,你从肉食出离,却走进了素食。你开始执著于素食,甚至认为肉
食不洁,那些吃肉的人也会引发你的反感和敌视,这个时候,你应该从素食出离。你执
著于吃素,而执著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各种有害情绪,比如敌视。
同样的,你可能不再关心张曼玉的新欢是黑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4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2011-08-22 21:21:5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11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以一
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5 怎么样学佛?
——索达吉堪布
前面从两方面阐述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
,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这样的佛法,大家一定要
认识,不然,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
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不了解之前绝不能轻易诽谤,
否则,且不论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单单是世间伦理也说不过去。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
就讲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
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不然,你只学
习密宗,却不了解显宗;或者,只喜欢显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显宗的小乘法
门,对大乘教法一概否定,这样的学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称为一个佛教徒,就
要圆满地修学佛法。就好比学习世间的知识,读完小学、中学之后,只有再读上去,才
算是学业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诋毁某个法门,至少也应先亲自研究...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7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39 作者:索达吉堪布
勿 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
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
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
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
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
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
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
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
,齐心离斯境。”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
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
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0 作者:索达吉堪布
勿 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
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
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
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
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
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
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
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
,齐心离斯境。”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
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
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41 10月6日,星期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洛杉矶的佛友们将在ALHAMBRA的公园举行一
次放生活动,欢迎住在附近有意乐参加的朋友尽快报名:)
活动时间:10月6日星期天 9.00 am开始,欢迎提前到达集合地址
活动内容:9.00-10.00 观看撼动人心的一部纪录片《慈悲之旅》
10.00-10.30 讨论环节
10.30-11.00 念诵放生仪轨
11.00-12.00 去旁边公园放生
12.00~:素食POTLUCK(请参与者每人带一道素食来,品种随意)
集合地址以及具体事宜请和末学联系:
电话:626-228-7636
或者回帖,站内信件:)
~~~~~~~~~~~~~~~~~~~~~~~~~~~~~~~~~~~~~~
纪录片《慈悲之旅》 —— 索达吉堪布放生纪行
此片记录了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一行于2006年前往川藏青交界某地放生,该地杀牦牛
的现象十分严重。影片内容包括了放生之旅、杀生之悲惨、放生和朝圣等。
本片将残忍宰杀牦牛与二次世界大战、南京大屠杀以及吃人肉互...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42 转自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12#lastpost
舍离的含义 (孙南达禅师开示)
巴利文 Nekkhamma 的意思是舍离或不执着。真正的含义是舍弃taṇhā(贪爱)。
当一个人的贪爱变得很强,他就会抓紧一个目标,执着不想放下。
在巴利文,贪爱是taṇhā,执着是upādāna。因此 Nekkhamma 舍离或放下跟贪
爱,执着是相反的。 Nekkhamma 舍离也是其中一项巴拉蜜 pāramī。
有四种 Nekkhamma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二 Diṭṭhupādāna 见解取
三 Sīlabbatupādāna 戒禁取
四 Attavādupādāna 我见取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欲乐取的意思是执着于感官的享受。这kāmupādāna是 kāma(感官享受的对象/感官
目标)和upādāna(取)。这些感官目标也被称为kāmaguṇa因为他们给予感官上
的欲 乐。因此kāmupādāna是强烈的贪取感官目标。
如...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3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徒几年之后,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的出离很多过去无法出离的东西,你变得不
再关心那些被认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阅汽车杂志,也不再留意开过你身边的车是法拉利还是奥迪。不再关心精
品购物杂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关心哪家购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经常更
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烟。
可以说,你在这些方面出离的很好,你确实出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可能会被另一
些东西控制住,例如,你从肉食出离,却走进了素食。你开始执著于素食,甚至认为肉
食不洁,那些吃肉的人也会引发你的反感和敌视,这个时候,你应该从素食出离。你执
著于吃素,而执著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各种有害情绪,比如敌视。
同样的,你可能不再关心张曼玉的新欢是黑人还是白人,不再关心最新款法拉利,
也不再关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开始关心另一些东西,你开始关心如何弄到纯
天然的红珊瑚佛珠,开始搜集各种佛像,开始关心高僧们的八卦,这表示你的出离并不
彻底。你只是从一个笼子钻到另一个笼子里而已。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就是,你可以
随时抛弃任何你熟悉的东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习惯的场景...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 01:06:08 2013, 美东)
Probing the Boundaries of Faith and Reason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
Dr. Martin J. Verhoeven
东西方宗教研究,第1期,2001年6月,77-97页
Religion East and West, Issue 1, June 2001, pp. 77-97
作者马丁维荷文博士:历史博士,美国法界佛教大学
摘要
西方对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之热忱出现的历史时机恰逢现代科学的崛起,以及由此而
来的对于西方正统宗教的质疑。简单来说:现代科学引发了一场深层的精神危机,不幸
地导致了信仰和理性的分裂——这种分裂亟待调和。而此时佛教被视为另一个“可寻求
的圣坛”,能够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上个世
纪佛教在西方的开始兴盛...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5 劝学“般若摄颂”的十七个理由
1、般若是根本
《般若摄颂》云:“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至尊上师索达吉仁波切在《
般若摄颂略释》中说:“很多人不懂得、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因而
舍弃了一切诸佛之根本的般若法门。犹如树根般的般若空性舍弃了,而在他处寻求如树
枝和树叶般的劣乘法,这样,也得不到究竟、真实的佛陀果位。”
2、切勿舍本逐末
《般若摄颂略释》云:“《大智度论》中引用了一个教证:如果菩萨舍弃般若空性而修
学其他的一些经典,终究不可得萨婆若,其中‘萨婆若’即是指圆满遍智。这就是所谓
的‘舍本逐末’……作为一个希求解脱道的大乘佛教徒来讲,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
门。
现在,有些人强调《太上感应篇》、有些人强调《弟子规》、有些人强调《了凡四训》
,这些在刚开始时,强调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把它当中一种最究竟、解脱的因缘,那可
真是舍本逐末了!如果只是宣传、弘扬这些法,而将般若空性放置一旁,说道:空性是
很甚深的,你们不要去翻看,这种说法真的是魔业,魔已入心。因为若没有空性就不能
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圣者的果位也绝对得不到。”
3、若舍,离解脱尚远
《般若摄颂略释》云:“...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6 宗萨仁波切: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
佛教徒几年之后,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的出离很多过去无法出离的东西,你变得不
再关心那些被认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阅汽车杂志,也不再留意开过你身边的车是法拉利还是奥迪。不再关心精
品购物杂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关心哪家购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经常更
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烟。
可以说,你在这些方面出离的很好,你确实出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可能会被另一
些东西控制住,例如,你从肉食出离,却走进了素食。你开始执著于素食,甚至认为肉
食不洁,那些吃肉的人也会引发你的反感和敌视,这个时候,你应该从素食出离。你执
著于吃素,而执著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各种有害情绪,比如敌视。
同样的,你可能不再关心张曼玉的新欢是黑人还是白人,不再关心最新款法拉利,
也不再关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开始关心另一些东西,你开始关心如何弄到纯
天然的红珊瑚佛珠,开始搜集各种佛像,开始关心高僧们的八卦,这表示你的出离并不
彻底。你只是从一个笼子钻到另一个笼子里而已。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就是,你可以
随时抛弃任何你熟悉的东西,你可以走出...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47 39.坛城前舍弃上师的吉祥佛智
印度中部卡屋地区有一个城市叫朵炯结,该城一位天赋过人的婆罗门上师对佛教的信心
日益增长,直到有一天,出家修道已成了他此生的唯一所想。他最终如愿以偿,在那烂
陀寺大众部教中剃度,取名为布达西尔加纳(吉祥佛智)。
有些智者认为他出生汉族,是一位天才讽诵者。他在阿阇黎狮子贤面前学习并通达了大
小乘的所有法门。后来,应一位名叫歌纳么扎的尊者祈请,他造了《般若摄颂注释》等
诸多论典。歌纳么扎是藏传般若法门的传承上师之一,但《言教论释》中却说这是一位
比丘尼。后来,吉祥佛智前往邬金地区,在阿阇黎嘎比多吉、瑜伽母歌内日前听闻了内
外密法,并获得了善妙的等持。邬金北方有一个屠夫种姓的女人叫扎灯扎喇,她和花木
明妃是同一个相续的人。他依止她八个月,获得黄财神修法的传承,并成就其密咒。他
曾在扎南达日的一位名叫巴乐巴挞的阿阇黎前听过《智慧续》。据说,这位阿阇黎是扎
南达日巴的化身,在他的智慧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如同河流一般源源不断的等持。
他前往南方果哥那上师巴勒塔巴(护足)修行的林中。那里景色极其优美,树木从空中
伸出,抛洒烂漫的花雨,恰似人间仙境。十八位具有神变的男女瑜伽...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49
朱明忠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
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
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
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
少的组成因素。
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
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例如,甘地极力赞扬佛教所倡
导的非暴力思想,把佛教戒律中的“戒杀”信条加以改造,并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创
造出他自己的“坚持真理学说”和非暴力主义,以之指导印度人民进行反英斗争和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此外,奥罗宾多也高度评价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思想,并吸收这种
思想,采构筑自己的“精神进化论”和“神圣人生学说”。他所理想的“神圣智者”或
“超心思的人”都应当像大乘佛教的菩萨一样,不仅自己能够精神化或神圣化,而...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50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第二百〇七》转自
http://www.weibo.com/p/2304186b1c70e60102v8hy
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
菩提心学处。首先宣讲“第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分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果讲解的话,应该从慈心开始宣讲,但这
里是从实修的角度而顺序修心,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如果没有修舍心而去修慈心或
者悲心的话,修行会偏堕一方,无法达到清净和圆满,所以修心之时,首先从舍心开始
修心。因此之故,首先宣讲舍无量心。之前宣讲了“什么称之为舍心”以及“如何观修
舍无量心”的部分内容,今天继续宣讲。
昨天宣讲了什么叫舍心。舍心指的是舍弃对怨敌的嗔恨心,也舍弃对亲友的贪恋和贪爱
之心,相续生起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但此等舍心是无法随意生起
的,仅仅嘴上说“要断除对怨敌的嗔恨之心和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是无法断除的。断
除的方式就是历代传承祖师们修四无量心的方法。尤其按照舍无量心的修行方式如理如
法思维而修心,自然能断除和舍弃对怨敌的嗔心以及对亲友的贪恋之心。总之,断除对
...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