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受蕴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r**t
发帖数: 214
1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炎夏飘雪
英文链接 www.buddhanet.net/pdf_file/jotleeds.pdf
炎夏飘雪
[缅] 西亚多乌祖迪迦著
译序一:来自伊洛瓦底江畔的祝福 – 克玛叠帕比丘(Bhikkhu Khemadipa)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
。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
「唯一值得的执着」。
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抱持着期望等,即使是修行已久的禅修者,都仍会掉进这些陷阱中。「我至今已禅修二
十年了,但我仍有愤怒,我到底做错什么?」
从阅读乌祖迪迦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你们得到的是,能认识到当你沿着这条法的道路往
前走着,但却否认你自己的人性,这便是不智。爱、迷惘、绝望,与恐惧等都是现实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它们就在面前,而且,跟所有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缘而生,并会
消逝。在这条道上只有一样「正确」的体验,那就是你现在正觉知到的。
只要你是一个人,你都会有人的遭遇。活在其中,从中学习,并将之放下吧!
愿你们得到解脱。
西亚多乌祖迪迦(自传)...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无论阿毗达摩还是唯实,都有一个基本常识,即识蕴是心王,行蕴,想蕴,受蕴是心所。
心王和心所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东西。
任何心识的升起,一定伴随着行蕴.
七识必然伴随有行蕴,但绝对不能说七识就是行蕴。因为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且眼耳鼻识等生起,也都伴有行蕴。
说七识是行蕴,是非常可笑的低级错误。这也是waichi是个大忽悠的佐证之一。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下面一段是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对于五取蕴的解释
Pabc’upadanakkhandha: rupupadanakkhandho, vedanu-padanakkhandho,
sabbupadanakkhandho, sankharupadanak-khandho, vibbanupadanakkhandho.
五取蕴: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当中对于五取蕴的解释
J******s
发帖数: 7538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其实你说的名色,并不是指名法((nàmadhamma)和色法(råpadhamma),而是
指名身(nàmakàya)和色身(råpakàya),其中名身包括受、想、思、触、作
意等名及名身,又称心行(cittasaïkhàrà),但不包括识。而色身包括四大种及
四大种所造色、入息、出息等,又称为身行(kàyasaïkhàrà)
所以汉译经典中的名色,有的时候指名法和色法,有的时候指名身和色身,如果出现名
,色,识的时候,此处的名色则指名身和色身,如果只出现名色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名
法和色法。
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千万不要误认为五蕴或者说名法色法之外还有一个心(不管这个
心是何种形式),因为这是违背阿含经典,违背阿毗达摩的。
五蕴或者说名法色法之外,只有涅槃究竟法,其他的就没有了。没有心,没有如来藏,
没有阿赖耶,没有真如心。
从究竟法的角度来说,阿含和阿毗达摩中的心(citta),属于识蕴,而心所(cetasika)则属于行蕴,想蕴,受蕴。
我个人一直非常推荐读阿毗达摩就是因为阿毗达摩对经典中的很多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区分,对身心实际的组成进
A****a
发帖数: 274
6

看不出这段经文正是有力证明我的观点,正是说明waichi说的完全错误!
这段经文是说受蕴在六根触外境的时候都会生起。
当眼根触外境眼识生起的时候,受蕴也必然产生,其他的也都是。
其实想蕴,行蕴也都具备这种性质。所以也有六想身,六行身。
c***h
发帖数: 226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说的极是
当初佛陀也认为佛法要以各地区的人他们能懂的语言流传,
方便人们了解佛法内容。
有人也开始把古文汉译阿含、南传尼柯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若色,会让你有烦恼,会执取它,生欲贪,
这样的情况的色,就是 ”色受阴”
(当然,你不生欲贪,不执取色, 啥色都不叫色受阴)
简单说,若我们这样的身心五阴(五蕴)会生出贪嗔痴,这样的五阴(五蕴),就叫”五受
阴”
不会生贪嗔痴, 就不叫五受阴。
这经是说 五阴(五蕴)与五受阴(五取蕴) 之关系
五受阴,是因为欲贪, 而产生。
不是五阴(五蕴)本身就有执取(也就是”受阴”的”受”),
也不是五阴(五蕴)之外,有个执取(受)
而是,我们有欲贪, 五阴身心(五蕴)就变成五受阴(五取蕴)
(当然,没贪嗔痴,就没有五受阴。 就是五阴身心而已)
n********n
发帖数: 833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分别心
若世俗五蕴皆为虚妄无常,何来分别为真实?
苦、贪嗔痴是真实的?是否来自受、想、行、识?
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多谢这么详细的解释啊。。:) 总的来说, 我同意您说的关于有情身心过去现在将
来执取这一部分, 这么说解脱本质上和后来的教法也没什么区别。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
好奇
这些具体的名相究竟在说什么? 比如说行支和行蕴, 识支和识蕴, 受支和受蕴, 或
者爱支和想蕴的区别? 语言文字的确是可以把人搞的very confused。。

代表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危机意识的喇嘛教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取蕴,不是有贪爱的时候是取蕴,没贪爱的时候,就不是取蕴。
取蕴,是指能够引发贪爱执取的五蕴,叫取蕴。
阿罗汉的名色法,都是五取蕴。而不会引发贪爱执取的,只有道心和果心,这是证道时
候的心。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讲记
名色二法,是眾生執取的對象,故叫作「取蘊」(upādānak-khandā)。五取蘊即: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一切的眾生只是由這五種取蘊所構成。眾生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一堆色法,但他們認為
它是「我」、「我的身體」,「是永恆的」等等。因此,這一堆色法叫作「取蘊」。
r******2
发帖数: 102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其实这个问题我确实说过很多次了,所以我现在都没太多耐心详细解释了
大概告诉你几个细节
1,有几个关键的经文,存在严重的错译现象,需要查看巴利文和南传尊者的翻译,其
中都是指出能够引发贪爱的五蕴,叫做五取蕴
2,中部有篇经文直接定义了五取蕴,明确说任何六根门领域范围内的五蕴,都是五取蕴
3,还有部经文,直接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
4,很多南传尊者,直接告诉你,任何观察感知的名色,都是五取蕴,都是苦
5,南传阿毗达摩,只承认证涅槃时的出世间名法是五蕴,其它全部是五取蕴。包括阿
罗汉和佛陀的五蕴,也都是五取蕴
6.很多经文,都直接说生是苦,而不是说有贪爱才是苦
7,苦,绝对不要理解成主观情绪的痛苦,而是偏向客观的不圆满的含义。
要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大量经文的引用和分析。。。
j********u
发帖数: 1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转自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90412002435.html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文章来源:《慧灯之光》(四) 点击数:332 更
新时间:2009-4-12
前面讲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对色蕴的剖析,下面抉择受、想、行、识四蕴。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
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
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
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
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
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讲的,是正式的
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
r****n
发帖数: 8253
14
现在发现原始佛法的无我,大乘佛法的无我,有着一些根本区别。
原始佛法的无我,是非恒常,非主宰,非独立,非实存。破除我见需要通过如实彻见五
蕴的生灭无常性而直接破除,是要念念如实明辨色蕴非我,受蕴非我,想蕴非我,行蕴
非我,识蕴非我。认识到五蕴非我,无常,起了厌离,断了贪爱,灭除了贪嗔痴,于是
五蕴失去了产生的驱动力,五蕴寂灭,彻底断除,不再升起就是无余涅槃,就是完全的
解脱。
而大乘佛法的无我,是能所不二,心物一元,无分别,不思量,不执着,不攀援取舍,
不染。破除我见需要不起分别妄想,或者反闻自性,归根返源。明白那个真如心,本来
面目。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可以转识成智,真如起用,于是可以不舍世间,不取
涅槃,无住涅槃,任运自如。
从原始佛法角度来说,大乘的法身,阿赖耶,如来藏,真如,佛性,自性是我见。因为他
们都或多或少具备恒常主宰的特性。
从大乘佛法来说,原始佛法将涅槃和生死对立,不符合无我不二的思想,是未破法我执。
二者互相否定,是非常有趣的对立。
孰是孰非,还需明辨。
当然,我支持的显然还是原始佛法的无我观。
r******2
发帖数: 10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5-15-10修行记录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runsun02 (runsun),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5-15-10修行记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20 09:53:54 2010, 北京)
决定回家,这个决定叫做“作意”心所,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并且是造业的关键部分。
作意心所属于遍一切心所,也就是说人的每时每刻都有作意,只是强弱程度不同,造的
业的强弱也不同。
我做出了要回家的这个决定,然后伴随的心理活动同样也是心所,当中大部分也是属于
行蕴。
这当中对每个当下事件的识知属于识蕴,对每个当下事件的记录属于想蕴,对每个当下
事件的直接感受,属于受蕴,余下的都属于行蕴。
走路的时候可以时时记得为什么,只要保持对本来目的的觉知就可以。但这个是毫无意
义的。
严重致命的错误。错误在于夸大了心向的作用,并将其变成一个本体的东西,违背了缘
起法。
你说的心向,也就是作意心所,只是造业的关键,但绝对是不创造世界的“源”。
作意是其中的一个"缘”(条件)。其他关键的“缘”(条件)还有代表观察识别的“
识”,被观察的“色
B********e
发帖数: 1931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贴个好玩的吧
有个美女, 你R见到了, 色蕴也!
美啊, 受蕴也!
追求她好不好呢? 想蕴也!
ok我追她! 行蕴也!
她回应我了呢,识蕴也!
此全是攀缘行为, 啥在干这攀缘行为?
》》》》神马都是浮蕴。
你熟睡无梦无五蕴, 地球世界人我因何还在?
啥在变出来?
因何突然又醒来见地球世界人我了?
地球世界人我, 又从何出现了呢?
》》》》碘吃太多了。
J******s
发帖数: 7538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你曲解了马哈西尊者的解释,
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
蘊」,不是「取蘊」。
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佛和阿罗汉的色取蕴,就不会引发贪爱执著了。这里的取也不是
因为贪爱引起的,因为我们还活着,只要接受色法的那些器官存在,我们必定会被动有
色取蕴,即使没有贪爱。
苹果的例子,阿罗汉和佛一样会对苹果有色取蕴的,但是一般世间法不同的是,其它四
蕴不取了。
涅磐的时候就是名色灭尽的,但是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一样有色取的。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贪爱了,心已经无漏了。
其实咬文嚼字这个取,关键只在一点,就是阿罗汉和佛涅磐以后,色蕴还是不是取。
这个取和一般的世间法中的色取是不是一样等同。

”。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看来非常有必要将佛法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置顶。
五蕴是个基本概念,假如五蕴不知道是什么,这里的大部分讨论都会看不懂。
佛陀本人对构成自我的意识和物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将其分解成五蕴。蕴,巴利文
khandha,本身的意思是积聚,集合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构成生命现象的集合体。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这五蕴,已经包含了自我的全部组成成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其
中物质现象在佛法里面叫做色法。精神意识现象在佛法里面又叫做名法。
any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前面帖子粗略解释过
---------------------------------------
佛陀本人对构成自我的意识和物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将其分解成五蕴。蕴,巴利文
khandha,本身的意思是积聚,集合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构成生命现象的集合体。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这五蕴,已经包含了自我的全部组成成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现象。其
中物质现象在佛法里面叫做色法。精神意识现象在佛法里面又叫做名法。
=====================================================
想,是一个心所,是伴随心识升起的,有两个功能,save和load。
save是对当前的事件记录,形成记忆。
load是读取被记忆的信息,是回想。
根据南传的阿毗达摩理论,想心所升起于每时每刻。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0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禅定的身心效应 (zt)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
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
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
些成绩。若修习不当,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一、禅定的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优化、变革
生理,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早就宣扬的,《白骡奥义书》即以‘身轻得康健’为修习瑜伽
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气、守一等为祛疾健身、延命长生的要道。佛教显教重在破除
世人对肉体的普遍执着贪爱,不大讲禅定的生理效应,但说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
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祛
疾健身,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
。……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大正藏》卷四六,110a。】。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
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华)... 阅读全帖
S******0
发帖数: 227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并不存在恶
这个没抓住重点,所以变成了诡辩呓语。
这个结论其实可以论证,不过改成“并不存在善恶”更合适。
从佛教的观点看(其实也是真实的观点,仅仅因为佛家可能先看清这个问题,所以说从
佛教的观点看)。
当人们说善恶的时候,是非常宏观而笼统地说的,
如果仔细看人们为什么说一个人善,一个人恶,
一个事是善,一个事是恶。
后面的“实际”过程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常愿意,给人带来乐受,
和肯定。那他就是善的。
如果一个人故意让人受苦,或苦受。那他就是恶的。
苦受,乐受是心相应法,有实际的心理过程对应。
善恶,是心不相应法。是抽象的概念。
解脱之人,超越受蕴,就无所谓善恶。
所以佛法的重点都在心法、在受蕴-->五蕴的解脱,
心不相应法都如浮云柳絮无根蒂。不是重点。
(当然这些实际判断时还有麻烦,医生开刀引起苦受,
意见不一致的话,善恶就难以统一了)

在。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醒过来 (转载)
☆─────────────────────────────────────☆
robbin (robbin) 于 (Sat Aug 20 02:02:47 2011, 美东) 提到: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iYun 俱乐部 】
发信人: robbin (robbin), 信区: CiYun
标 题: 醒过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01:56:17 2011,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问佛教徒一个问题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21 18:40:57 2002) WWW-POST
可从明师引导, 以戒-定-慧为助, 从六根入手. 然后如此找到证据醒过来:
佛法行者, 亦以为日常的我为 "真我", 念念自主, 直至其以一主题, 要求自我, 自主
一念不移, 然后却发现, 居然不能, 连绝对自主一念念个数分钟亦困难, 同时发现, 不
能自主时, 不是胡乱念头一大堆, 就是昏睡, 行者于是决定每日保持进行, 不过还是极
难自主一念不移, 念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杂阿含29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
......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
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
、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相应部12相应2经/分别经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
......
而,比丘们!什么是取?有这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真]我论取,比丘们
!这被称为取。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6/yinshun36-03.html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事我执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我认为,这种舍弃厌离的思想,会在进入行舍智的阶段,自动断除掉。
在起初的厌离智,畏怖智的阶段,还是带有比较强的离的思想的。行蕴仍然会比较强,
识当然也就无法灭除。
但是经过行舍智的平衡以后,意识处于一种比较平衡中舍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彻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而有些人连最基础的厌离智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无常和苦都还没有亲见,却妄谈什么
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这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恒住正念与难以忍受病痛不冲突。痛是受蕴的苦受,是果报;正念属行蕴,两者可以在
阿罗汉心中俱起。
佛陀都会背痛,要躺下来休息。这跟解脱无关。入灭受想定才会没有身苦,而只有三果
或俱解脱阿罗汉才能入此定,慧解脱阿罗汉不能入,只是正念知身苦。阿罗汉所作以办
,不受后有,因身苦而自杀舍报,在阿含不止一例,佛陀并不谴责。何以故?
凡夫自杀有贪嗔痴,多因此堕恶道,所以佛陀谴责。阿罗汉不受生,无此顾虑。
f**l
发帖数: 9796
26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哈,这段话有点意思。。。。譬如苹果和梨都是属于水果的,可水果这种分类范畴也太
低级太不根本了?于是继续跳到更大的范畴。。。。?然后一直一直下去,拿万事万物
各种现象来试验的结果就是最后的范畴,五蕴?
r****n
发帖数: 825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
如果说,相应部的记载你看不清楚的的话,杂阿含第58经说的就非常清楚了:是五蕴和
五取蕴的区别。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r*******c
发帖数: 1060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色蕴,是所有身体色法的集合体,就是物质的身体
受蕴,是所有感受的集合体,比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
行蕴,是所有意志行为的集合体,比如贪爱,嗔恨,恐惧。。。。
想蕴,是所有记忆行为以及进行记忆行为的集合体,比如回想,和记下。
识蕴,是所有识别行为的集合体,比如看,听,闻。。。
f********4
发帖数: 25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依我目前的了解只是分法不同而已,色就是色蕴,名可分为心和心所,心是识蕴,心所
可分为受蕴,想蕴和行蕴……名色是究竟法,而概念既不是名也不是色,不被认为是真
实存在的……
r****n
发帖数: 8253
30
一、波粒二象之两种存在




万物,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皆有波和粒两种存在方式。


1、 粒性存在:五蕴,世间,现象界


这里的粒性,不是经典物理所说的单一的电子等物质实体,而是指非连续性,分立性,
并且有最小不可分割单位,即一份一份的量子性(粒)。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也可以用
来描述意识。


粒性存在包括粒子性的物质,和粒子性的意识,佛法统称为五蕴。


1)粒子性的物质存在,是佛法所说的色法(色蕴),物理学所说的本征态,是任何被观
察到的物质现象。具有质量,热量,空间位置等确定的物理量。


2)粒子性的意识存在,是佛法所说的名法(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科学广义所说
的意识。是各种感知,判断,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状态。


3)于粒性物质来说,它表现为非连续的分立的一份一份的物理量以及一个一个粒子的不
断生灭跃迁。


4)于粒性意识来说,它表现为刹那生,刹那灭的前后分立的一个一个的意识相续之流。


5)粒性存在,是易经和老子所说的阴或者万物,用"- -"表示,强调非连续性。也是柏拉
图所说的现象世界。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世间和...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你搞错了,佛法的根本目的,不是断贪爱,而是断生灭法,即你认为的五蕴。
要断掉生灭法,需要先把贪爱断掉。要把贪爱彻底断掉,则必须要认识到生灭的五蕴本
身就是苦。而不是有了贪爱才是苦。这二者区别非常非常大。
这个也是错误的,并不是引起贪爱,叫受阴,而是只要能够引发贪爱,就是受阴。任何
你观察感知的名色,都可以引发贪爱,它们都是受阴,而佛陀和阿罗汉的五蕴,也能够
引发贪爱,所以也是受阴,也是取蕴。、
你所认为的意识和物质现象,全部是五取蕴。
你得先定义这个苦,如果你认为这个苦是痛苦,然后说它根源是贪爱,那么是正确,但
是远远不够。
实际上,五蕴名色本身就是苦,他们之所以生起,本质上也是因为贪爱造成的。
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太多人在这个地方犯下错误。
r******2
发帖数: 102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
这个不对的,经典上说能够引发贪爱执取,就是五取蕴。
这个取,是指可以引发执取,而不是正被执取。
你看到一个苹果,无论你是否贪爱它,那都是色取蕴,因为那苹果可以引发你的执取。
而且实际上,你能看到苹果,本质也是因为你的贪爱执取才导致的。
取蕴的取,有两层含义,1,因执取而生,2,可以引发执取。
如果你说有贪爱的才是五取蕴,那经典上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就不成立了,因为阿
罗汉不可能有贪爱。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为何重动物轻植物?
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是受蕴,是一个心所,有明确的特性与作用。
一般所说的感情是不同的心、心所混在一起,所以特性与作用复杂,要分解成不同的心
、心所才能说清楚。
受蕴限于有情。植物只有色蕴。
r****n
发帖数: 8253
3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P******a
发帖数: 478
3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就是灭掉生不出来了?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我是了解你所谓“停止”举的例子。如果念头都不能停止,如何停止轮回?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现代科学所认为的意识,实际就是佛法里面的心和心所,就是名法,就是五蕴当中的识
蕴,行蕴,想蕴,和受蕴,这个世界除了意识和物质之外,没有别的。所以佛陀说,世
间只有五蕴,只有名色。关于意识的认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误区,
1.认为意识只是是思想,是回忆计划或者思维,从而认为脱离这些以外的不是"意识",
是"心"。将"决定","注意","觉知"等细微意识状态等排斥在意识之外。
2.认为在表层意识的深处还有潜意识和无意识,不知道潜意识和无意识实际是和我们能
感知到的表层意识是并列平行关系,潜意识和无意识只是处在表层意识思想的间隙,而
不是底层,由于意识的生灭实在太快,所以我们错误以为在意识的表层下面还有更深的
意识,有人甚至认是一个叫做心的东西在驱动意识或者影响意识,而不知道心其实就是
意识本身。
3.认为意识的产生根源是大脑,而其实大脑应该只是意识的一种载体,大脑本身不产生意识。
4.认为死亡后意识就停止了,不知道意识在轮回终止之前,永远不可能停止。
5.将佛法修行的“观”以及觉性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认为属于心的功能,不知道佛法说
的观其实仍然是意识本身的一个功能。无论多么细微的觉察,注意,都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r*****d
发帖数: 92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解脱前的最后阶段是不是无修而修,不作意,无念呀?

?: 底断掉识蕴,行蕴,想蕴和受蕴。
q****n
发帖数: 4574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苹果有色蕴,但没有识蕴是肯定的。只有有情众生才有识蕴。
苹果有没有受蕴?也许可以说有,物质接触它,它有变化的。
人对水说好话,坏话,水分子结晶都有变化,不同的。
f********4
发帖数: 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苹果只是完全的色,受蕴是指对所缘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想蕴是与记忆印象有关的功
能,识蕴是单纯的识知目标,行蕴就是……剩下的……
a***n
发帖数: 199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痛是受蕴,但能不能忍苦受是对苦受的反应,应该属行蕴。
如果受不了苦就杀身入涅槃,这不还是被五蕴牵着鼻子走么,怎么能说现法解脱呢
f*******8
发帖数: 361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醒过来 (转载)
所谓真我假我,我所,都是一步一步来破的。
如果有人熟悉阿含经,应该可以找到一篇,我读过,记不清那篇了。
佛当时给人打比喻,指着一片树林说,你们看见这些树在掉落叶了么?
你们害怕么?你们当然不害怕,因为你们不以为此树是你或你的。
这就是从最外层入手,让你知道此非我,非我所。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看见你家的树,掉叶子呢,你也知道这个树是我所有的,但是不是
我,多少有点担心,但是很快就会过去。
然后你的房子,破了,你的财产丢了,你很容易就认出这是我的,但不是我。钱财乃身
外之物,丢了就丢了吧。
这是又一层。 不少小财迷这层都过不去。丢点财产他都觉得掉肉、肉疼。
然后你要生活,去单位上班,跟人生气,你说我就这脾气,我就要跟他干(认受想行为
我),旁边人劝你,有什么好赌气的,他又不能吃你一块肉,不上班你怎么活啊。然后
你就认识到这个也对,这会儿你修行不够,就很难说这身体不是我,而只是“我所”,
你就会紧张地内心深处认定这个“身体就是我”,“我”没钱吃饭会死的。还是改改
收敛一下吧。为了维持色身,为了“我”不死,就放弃受蕴、觉受了。
然后到你死的时候,色身也没了,但是识蕴还继续投胎。
这就是一层一层...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如果能引发贪爱执取的就是五取蕴,那阴和受阴就没有区别了,因为所有的阴都可能导
致执取,心为系着。
一个苹果的存在是外界和内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贪爱,是不可能有一个苹果在
那里的。
阿罗汉是对所有五受阴的灭贪,离欲,你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是指哪条?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贪爱是什么
说你意淫你不承认,那我就再具体告诉你,再不懂,那就没办法了。
1.涅槃是五蕴的灭尽,这意味着包括识蕴受蕴在内的全部意识状态全部消失,或者说它
是念头的全部灭尽,彻底的无念。这是结果。(无念并非什么也不想,普通人哪怕深睡
无梦也有念头相续,无念是心识心所的断尽,只有解脱者才可以达到)
2.想要达到涅槃的结果,不是拼命让念头消失,用念头压念头而达到,这只会适得其反
。用念头压念头,即是禅宗说的灭病。
3.如何让五蕴彻底灭尽呢,正确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如实观察体会到五蕴是滚烫的,是
刺,是杀,是病,是熊熊大火(参见一切燃烧经),是没有意义的,是刹那生灭的,是
不实的。
4.怎样如实观察体会呢?这就需要生起正念,即经文说的如理思维,正思维,正念。通
过密集性的升起正念,而如实观察到五蕴有为法的真相(无常,苦,非我),进而产生
强烈的厌离(失去对五蕴的兴趣),于是不再有造作的“行”(无明灭则行灭),造作
的行灭,那么观察识知的识蕴也必然灭(行灭则识灭),识一旦灭除,那么其他名色也
跟着灭除(识灭则名色灭)。五蕴彻底灭尽,无为法的涅槃即现前。
5.举一个例子,炉子红得发烫(代表五蕴),有个小孩因为无
r****n
发帖数: 8253
45

不是,和智慧无关。只和观察有关。而且也不是自身,而是自身和外在的所有。
这句话更完整的是这样描述的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识,仅仅是观察识别的意思,对应的是六识当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眼识,耳识,
鼻识,身识,舌识,意识。
这里的名,是伴随识生起的意识状态,阿毗达摩里面叫做心所(意思是属于心识的,心
识所有的),对应的五蕴当中的行蕴,想蕴,和受蕴,我们大部分的意识状态都是这几
类,诸如记忆,思考,判断,思维,感受等。
这里的色,是对应所有的色法,包括物质的身体,以及被观察到的任何外在事物,山河大
地等。
这里的三芦,是一种植物,它的茎互相缠绕从而获得支持站立,进而正常的生长。
正确理解这句话,基本就可以懂得佛法所说的缘起,无常,苦,无我都是什么。否则都
是皮毛甚至完全弄错。
如果理解了这句话,一定会非常震撼,如果不震撼,一定就是不理解这几句话说的是什
么。
f*******8
发帖数: 361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我就通过念佛号而达到过detachment,同时也才知道detachment也是分等级,有台阶的。
可能有些人能一了百了地全部放下。
而我的detachment就是想蕴和受蕴的分离。
当你能分开想蕴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所谓的心理学都是虚妄的。
因为心理学还是在调节那个跟究竟自我完全无关的东西。
本来我出国放弃电子,想学心理学,然后有一天突然发现心理学是虚妄的。
就没了世俗的方向了。
这个分离,会让人对诸法无我有深切的认识。虽然还没有达到更深的无我。
至心念佛号是个核试验,它发生后并非出现单一的现象,而是出现一连串的现象,
不但有核辐射,还有光辐射,蘑菇云。所以我后来谈的很多经验,其实都是同一个实验
的分支现象。
我说怕和不怕是分开的两个东西,那是当时就有真实的经验在,
一个部分是怕的,另一个部分在看而不怕,而且觉得很惊讶好笑。
两部分分得清清楚楚。并非推理。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无明触”灭则”无明触所生受”灭。
”明触”之后,必会有”受”
圣人才能入的灭受想定,无触,所以没有受。出定还是有受。
杂阿含47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470.htm
圣人有三种受,经文很明确。
s***c
发帖数: 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所作的
人的努力大概就是满足三种东西,生存,思想和感觉。
希特勒上台,那么多人拥护,就是当时大家觉得他带来生存,安全;
归宿感;还有一些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思想。
归属感,应该是属于受蕴中的喜受。没有这个,人就worry,产生忧受。
当喜乐很强盛的时候,人就会忘记、忽略其他问题,乐极生悲也有可能,
德国即是如此。
没有限制的权力就产生腐败或罪恶,罪恶其实就是让人们产生苦受的行为集合。
罪恶并不一定是坏人干的,法国皇后当年说人没有肉可以吃面包,他的行为让人
产生苦受,但是它本身并非一定是个坏人。
有些行为不一定让人产生苦受,但是因为和自己的思维不一致,产生忧受,
也可能被别人称之为罪恶。因为大家很worry。忧受有时候比苦受产生的反作用
力要大。让人吃点苦大概还好说,让人担忧就可恶了。
常常让人产生苦受的人,我们称之为坏人。
发展民主制衡,就是让人有苦受的时候赶快能发表意见。
不好的制度就是让人有苦无处说的制度。
60年代的人,为思想而斗争,conflict of idea。反战斗士,存在主义后来
又摇身一变成嬉皮士、企业家,为生存而奋斗。在生存不成问题,idea没有
新意的时
c***h
发帖数: 22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痰,
Ya 没错 会先有贪,贪不到然后嗔
似乎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常常 嗔总是比较持久
观察久了,好像就比较不贪了
我想….也许是慢慢习惯观察贪心的生灭,比较不会被贪心拖走(被境所转)
嗔心
我想….应该也会慢慢习惯观察嗔心的生灭,慢慢比较不会被嗔心拖走(被境所转)
于色有贪,是”色集” (被”色”所转)
对色之贪灭了,是”色灭”
“色集” 则有 色受阴(色取蕴)
“色灭” 若还活着,则还有色的实相、本来面目
于”色”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身念处的整个纲要
如此还不”究竟”(指彻底断了贪嗔)
更”究竟”的方法,就是观察贪心嗔心由何而来
由”受”而来
是怎么由”受”生成贪,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更更”究竟”是观察”受”从哪里来,
由”触”而来
是怎么由”触”生成受,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于”受”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受念处的整个纲要
………………………
观察 愈来愈仔细
于 “受 想 行 识”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心念处的整个纲要
我也还在学习 共勉共勉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有因有缘:
向解悟请教四个问题:
一:第四禅,舍念清净,心一境性,请问此时是否有贪?若无,第四禅=涅槃?
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句怎么解呢?受、想、行、识非生
灭法?非应生灭灭已?
三:证涅槃必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触灭则受灭,问
题来了,无触了,受还没灭吗?
四:以色受想行识中的 “受 ” 举例:您所说离贪爱即能涅槃,不必灭诸受,那您看
一下这段对话,怎么解释
【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 他:“可
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 舍利弗的答案具
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 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请问:涅槃中有受吗?受不灭吗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