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
相关主题
<入菩萨行论> 安忍品(2) --修安忍嗔心是不是依靠贪执而产生?
<入菩萨行论>第六品 安忍1(除嗔恚)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丹增嘉措堪布在多伦多的开示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
表弟说要出家,整个家族现在都快疯了这样布施最安全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菩萨这样想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与智者对话”系列—问题6-怎样去包容他人的习性?
本版常用佛法名词解释列表,可以补充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
问答录-9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大德开示:泥巴塑的佛像VS金银塑的佛像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恨心话题: 痛苦话题: 安忍话题: 嗔心话题: 修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1
发帖数: 182
1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下: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众之人。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
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
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应该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增
上慈悲心、熄灭嗔恨心,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上师在授课的课程中,有些人本
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典以后,性格逐渐逐渐变得调柔。
另一方面也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所谓的修行,大家不要看得非常简单
,相续中的烦恼要彻底断掉的话,必须一步一步来,通过长期的闻思与修行相结合,才
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彻底调整。我们如同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尽管希望在很快的时间
内马上痊愈,但除非奇迹,恐怕也不一定那么简单。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缘聚合,嗔恨心也不例外。嗔恨心的因分为2大种
“行我不欲”:把不喜欢的东西、不想做的事强加在我身上“挠吾所欲”:喜欢的东西
、想做的事却被别人阻挠。嗔恨心的因是一种不乐的心态,嗔恨烦恼很容易摧毁自他安
乐。慈心的反面即是嗔心,也是与善业相违背的。 嗔心就像火,一旦燃烧, 所有善法
都会烧尽。
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
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有执着,碰到违缘才会嗔恨,一旦干扰到我和
我所,就会起嗔恨心。所以要降服嗔恨心,尽量要把执着去掉。如果本来就没什么希求
,别人怎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就像弘一法师说的,“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星云法师说的“这样也好,那样也好”那么也不一定
有嗔恨心。另外这个执着也会扩展、投射出去。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关乎己则
乱。上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下至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统统是耽著
自己所致。我们也因此造了很多恶业,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你的嗔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
存在于这个人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
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
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所以,生起嗔恨心,就
是拿别人的过患来惩罚自己。其实敌人伤害不了你,真正能伤害你的就是你自己。若是
不生起嗔恨心,别人说你、打你都伤害不到你的心。所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自
己才是自己最大的伤害者。
麦彭仁波切说:“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
自然熄灭。”所以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态,若发现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说明嗔恨
心马上要爆发了,此时务必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我们碰到嗔恨的对境时,也可以
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或者及时反观自己,看到自己起嗔心的不合理之处,而不
是随着怒火一味发展。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认识到嗔心的因是不乐食之后,为了防止嗔心敌人的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
消灭它。有智慧的人,若要消灭势力强大的敌人,要么通过武力交战,要么将他的粮草
断掉,同样,我们要摧毁嗔恨心的敌人,也一定断绝它的食物,把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
灭除。这种心态是产生嗔恨心的唯一因,是营养它、壮大它的精神食粮,《入行论大疏
》中说过:“即使有人砍断我的头,我也不能产生不快乐的心态,反而应对他生大悲心
。”
不快乐的心态就像火星,虽小,发展下去可以烧毁一切。我们无始以来一直进
行错误的串习,遇到任何对境就生起分别念,好坏对错认可否定,相应地生起贪心嗔心
,“贪念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等等。所以,我们现在无论遇到什么事,最
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
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
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
衅,我不寻过反争。
所谓的修行,就是不断串习法义,调伏自相续。而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若连
嗔恨心都不能断掉,那学习大乘佛法就没有意义了。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
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月灯经》中云:“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
亦不生厌烦。” 《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 我们现在不一定能
达到,但是如果能长期修持,经常做一些观想假设,久而久之,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特
别痛苦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常痛苦。
禅宗一位祖师说过,快乐无忧就是佛,但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
人都不快乐,一直不能成佛。为什么不快乐呢?比方说,今天丢了一个东西,如果自己
不是很喜欢,就会觉得平常,心里也不会很难过,反正如果是很喜欢的东西,就会非常
难过。所以都是我执里的价值观。不是失去的东西使你痛苦,是你对失去东西的执着才
会使你痛苦。我们常说“看得破,忍不过”但其实单单“看得破”还不够,还要继续学
习“放得下”。如果我们觉得某一件东西或事情很有价值的话,那是很难“看得破”又
“放得下”的。所以平时要慢慢去体会,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样才可能真正看
破放下。
根本来说,快乐与痛苦建立在心的基础上,都是一种心态。精神层面往往高于
物质层面,如果在精神上安乐的话,对身边的东西也不会太在意,反正如果没有精神境
界上的寄托和追求的话,就容易执着于外在的世间八法等等。平时的家庭生活也能印证
,心执着于家人等外境,反而容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把对他人的要求转回来,把
心交给佛菩萨,接受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把浪费于烦恼的心力放在修行上,心里得
到安详,外境也随心的转变而变得融洽和睦。心调服了,外境才调服。我们永远不可能
通过控制外境来得到安乐,所以遇到困难时心应该坚强,让自己面对境界是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增上调服、利他的能力。
快乐和痛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快乐不一定是大喜,不一定是特别追求的
东西,不烦躁不忧虑,泡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边云卷云舒,平平淡淡,也
是一种快乐。找到精神的皈依,找到三宝的依托,往昔的福报加上三宝的加持,每天闻
思修行也是快乐。慈悲与关怀是快乐的真正泉源。有慈悲,即使你住在非常不舒适的地
方,外在的环境也不会干扰你;但是嗔恨,即使你有最好的生活用品,你也不会快乐。
所有我们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
,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以前有个老修行人,他永远都笑嘻嘻的,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要紧、不要紧,
求三宝加持”,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
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其实,凡夫人的嗔恨心,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顽固,关键
是自己没有修,如果修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米拉日巴的境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
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几位师兄们在职场上也见过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例如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
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对别人大发脾气。我们身为佛弟子,通过修学,碰到此类逆
缘时,一则应对深信因果、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再进一步把慈悲运用到工作环境中
,慢慢改变你争我夺的氛围,碰到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很多问题也会妥善解决。脾
气是在对境时过不去,是病状而不是病根。去掉发脾气的病根,才能真正控制坏脾气,
而不是怪罪别人身上。靠修行慢慢练习忍辱,克制脾气,慢慢把发脾气的间隔频率拉长
,逐渐改正。有时亲人间相处更容易发脾气,应多多换位思考,体会亲人的感情诉求。
大宝法王说:“嗔恨往往会被认为是因外在的人或事物的激发而起的。但无论如何,我
们要了解和认识到,我們自身同样是众生嗔恨心的诱因。如果我们能夠接受这个事实,
就不会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別人身上,而能夠发展宽恕的态度,這就是走向断除嗔恨心
的重要一步。”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
分72种。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
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
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再加上 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共有36种所欲境。总共就是72种。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在这个轮回当中,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造善业的力量可谓少之又少,而痛苦
之因的不善业却多之又多。因果不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
快乐在轮回 中必定少。特别是我们学佛之前,起心动念造了无数苦因。《地藏经》中
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 佛陀在《正念经》中云:
“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 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
。”
诸多教言告诉我们,世间确实没有安乐可言,一旦遇到痛苦挫折,应清晰地认
识到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欲界三苦具足: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坏苦,由乐
事之去而生苦恼者;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很多我们
暂时感到如意的事情,其本质也是苦。若能懂得这个自然规律,遇到什么情况自己都会
有所准备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众生的痛苦分为几种,一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
,还有一种,就是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为什么修法会招致痛苦呢?因为你 没有修法
的话,来世可能在地狱或饿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
感受一些痛苦,来世就不用感受了。
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不要非常伤心,千方百计想把它遣除。轮回中的痛苦有
其正面意义,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往往会沉迷在一些不究竟的所谓的快乐之中,就不会
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 觉的果位
。因为有痛苦的亲身经验,看到其他众生受苦时也容易生起感同身受的慈悲。另外痛苦
可以提醒我们精进修行,成为修道的助缘。弘一法师说过:“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
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行欠
缺、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
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朗日塘巴尊也说“亏损失败我取受,愿
将胜利奉献他。”“苦有五功德:厌离除骄慢、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天人因为
享受无比的天界安乐,所以厌离心不强。人间有苦有乐,才最适合学佛。傲慢的心态不
容易察觉,受到痛苦时可以引起反思。例如佛陀为了给天人讲法,为了出去他们的骄慢
,会放大光明,使天人的光芒黯淡。再者因果不虚,感受痛苦时,也是在提醒我们,让
我们意识到曾经的过失。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在这个世间中,很多人行持无意义的苦行, 无非是为了获得一些名声或是钱财
,对今生来世根本没有意义,但他们却能忍受;相比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
度化自他一切众生,在修学过程中遇到一些 痛苦,怎么会生起畏惧之心呢?但按照大
乘佛义,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好不要怕苦、怕冷、怕热、怕别人说什么,这个时候
一定要坚强。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
。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萨
迦班智达说:“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
难。”有些人觉得佛法很深奥,学佛相当困难,其实不管学大乘佛法、小乘佛 法、密
宗佛法,只要去行持,习惯后就不会有困难了。
我们最初修安忍时,别人当面或背后说坏话,自己肯定忍不了,特别是以前没
有串习过安忍的,但通过反复的串习,在佛教的环境中经常修安忍,将一些小的违缘逐
渐转为道用,那么时间久了,安忍根本不在话下。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最恶莫过嗔,嗔
恨心既摧毁自己善根,也损害自己身心,后世还会遭受无量的苦恼,于己于他都是极大
的损伤。嗔心这么大的过患,为什么发脾气呢,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显现,或是来给你消
业,或是佛菩萨加持你,发脾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事情更糟糕。安忍一开始也
许很难,我们久久不停地串习,从小处开始修起,经常思维,将违缘转为道用。运动员
做的高难度动作,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但都是长久修习得来的。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我们受过许多痛苦,比如被毒蛇咬、蚊子叮,饥饿、干
渴等苦受,乃至生疥疮等各种病痛,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既然这些无义的痛苦都能忍
受,具有意义的痛苦为了自他的解脱,为什么不能安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感受一些痛苦,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但时间长
了以后就习惯了,不再觉得痛苦了。同样的道理,假如经常串修空性、菩提心或安忍,
肯定也能达到很好的境界。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最好经常串习去接受自己忍不了
的东西,这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跟解脱毫无关联的无义之苦,我们都能习惯安忍,那现在为了自他众生的解脱
,在修行或求法的过程中遭受一些苦难,也应该值得接受。世间人为了世俗目的一生坚
忍不拔地拼搏,最后得到名誉、利养等等回报,为了一点点利益的小事都可以这样,为
了自他有情永远摆脱恶趣轮回的痛苦,我们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调服嗔恨心?
现在的修行人有两大违缘:一是散乱,另一个就是娇弱。现在电视电脑网络等
,虽然只是工具,提供的不全是造恶业的内容,但是自己不好好把握的话,非常容易让
人沉迷散乱,忘记精进,甚至增长贪嗔痴。常常忆念诸佛菩萨上师昼夜六时观看着我们
,就会有惭愧心,不敢懈怠,督促自己多多精进。另外每天安排行程时,多计划一点内
容,对自己会是一个动力和督促。对于严寒酷暑、狂风暴雨, 及重病缠身、遭受束缚
、被人殴打等各种痛苦,我们不要过于娇柔怯弱,如果自己的心太娇弱,反而会更增加
痛苦。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强,太娇弱的 话,什么样的外境都接受不了
,真正的修行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都应该能够坦然面对。修行的道路上必然有
各种坎坷,但我们对上师三宝要报恩,对一起有情要报恩,我们也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
无上佛果的安乐,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无论顺缘也好,逆缘也好,我们都应以誓言鼓励
自己,即使有困难也要坚强。收到痛苦困难时,像高僧大德们一样,串习愿有情的痛苦
成熟在自己身上,代他受苦,令其安乐。任何境界都要调服自己的心,而不是去要求外
境,要求外境只可能失败。藏地有种说法:“娇弱的人,将遭受无量苦海。” 因此,
大家应学习以前的高僧大德,要坚强,不坚强的话,在修行中是站不稳脚的。
http://www.buddhistweb.org/
x******i
发帖数: 14369
2
六度里安忍真的是很难修的一个,特别是在家居士,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都给修安忍带
来很多违缘。不过越是难修的修起来越起劲呵。嗔恨心是大乘修行人主要的对治对象。



【在 j*******1 的大作中提到】
: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 下:
: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 众之人。
: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k****s
发帖数: 1209
3
供参考。
阿閦佛(梵文:अक्षोभ्य,
Akshobhya),又名不动佛、无动佛,五方如来之中的东方佛。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
,曾发“对众生不起瞋恚”的誓愿。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
“不动”。另译为无怒佛、无嗔恚佛。
Namo Ratna Trayaya. Om. Kamkani Kamkani. Rotsani Rotsani. Trotrani Trotrani.
Trasani Trasani. Pratihana Pratihana. Sarva Karma Parampara. Nime Sarva
Sato(Sattva). Nantsaya Soha(Svaha).
出自唐玄奘法师所译《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1/1395_001.htm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大德开示:泥巴塑的佛像VS金银塑的佛像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恶业与善根的较量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楞严大义今释(044)本版常用佛法名词解释列表,可以补充
圆顿心要问答录-9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
<入菩萨行论> 安忍品(2) --修安忍嗔心是不是依靠贪执而产生?
<入菩萨行论>第六品 安忍1(除嗔恚)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丹增嘉措堪布在多伦多的开示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
表弟说要出家,整个家族现在都快疯了这样布施最安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恨心话题: 痛苦话题: 安忍话题: 嗔心话题: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