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第10章 法眼宗风
相关主题
清代高僧金粟百痴元禅师念佛求生西方 -- 横超法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赵州禅师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
索达吉堪布答疑19问之(11)---- 显密之关系.参禅-宣化上人开示
宗门往事(中篇)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 阿姜查法师问答录
印光法师: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合集] 给venusfire的几个禅定问题
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版务]12月发文奖励贴
《六祖坛经》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 ”的仅此一部生活/讨论的原则
解脱歌_大愚法师每日教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益话题: 般若话题: 禅师话题: 法眼宗话题: 上堂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n
发帖数: 1993
1
第10章 法眼宗风
一、文益创法眼
文益(885-958),俗姓鲁,余杭(杭州)人。年甫七岁,即投新定之智
通院全伟落发,弱龄即受具戒于越州(绍兴)之开元寺。后于明州(宁波)育王寺希觉
禅师门下习律,同时“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希觉称他为“我们之游、夏”。后到
福州长庆寺谒长庆慧棱,未契玄旨,乃结伴从西湖出游,因大雨,停留在城西之地藏院
,得参桂琛。桂琛问他:“行脚作么生?”文益曰:“不知。”琛曰:“不知最亲切。
”文益豁然开悟。又指庭下片石问他:“寻常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文益曰:“在心内,”琛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益窘
无以对,遂放下包袱,依止月余。从“词穷理绝”处悟“一切见成”、言下大悟。至临
川(江西抚州),州牧请住崇寿院。由此传法,四远参徒翕然而至,不下千人。南唐初
(937后)受江南国主李氏之请,住金陵报恩院,号净慧禅师,再迁清凉寺,持续开
堂。异域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兴于江表。周显德五年(958)卒,谥大
法眼禅师。著有偈颂、真赞、铭记、诠注等,共数万言,流布天下。现存《语录》、《
宗门十规论》、《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首。
关于文益法眼宗禅风的纲宗,有谓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有谓曰“先利济”
,有曰“消除情解”,有曰“一切见成”,当以“先利济”、“削除情解”为当。“先
利济”为接引学人之手段,“削除情解”为解脱之目的。至于“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则为佛教一切宗派,尤为法相宗之纲宗。“一切见成”亦禅宗各宗派,尤为杨歧派之纲
宗,似不宜作为法眼宗之纲宗。
(一)先利济,削情解
《参禅要略门》把法眼宗“随对方人之机,接得自在”之宗风,称为“先利济”。
济,即度人、济物。前面举桂琛接引文益之例;从“不知行脚作么生”,“不知最亲切
”,再到“言下有省”;从“不知安片石在心内何故”,到“词穷理绝”,再到“悟一
切见成”,都说明法眼宗接引学人之特殊宗风。
先利济、削除情解,可以针对不同话头,也可以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情境题偈作赋
启示学人。如文益从金陵报恩禅院迁清凉寺后,一日与南唐李主观赏牡丹花,李命作偈
。益即赋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
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不仅诗趣高雅,而且寓意深刻,至今传诵不绝
,脍炙人口。他之所以在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法,诸方禅林,皆靡然风化,是与这
种“先利济”的禅风不一匠。
(二)教禅融合,活用《华严》
忽滑谷快天在评价法眼宗之禅风时说:“其宣扬法门,禅教融合,浑然无瑕(一个
王字旁,一个此字)。语不险而理幽,机锋不露而用活。不隐当时之禅弊者,盖益一人
耳。益法道之特色是发挥石头明暗理事回互之妙用,体现华严之圆理于禅,兼带三界惟
心、万法唯识之真理者。”禅教融合,体华严圆理于禅,此确是法眼宗又一鲜明特点。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针对丛林的弊端,指出:“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
事衣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
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有圆融。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
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无一而不该,举动皆集。又如法
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归藏一芥之中,故
非圣量使然,真猷合尔。又非神通变现。诞性推称,不著它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
具平等故……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致令偏正滞于回互,体用混于自然,是其五。
”“若欲举扬宗乘,须先明佛意,次契祖心。……傥或不议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辄
妄有引证,自取讥诮,是其八。”文益批语专守门风不识义理,不明佛意之人,也批评
对于偏正、体用的宗旨不明之人,主张禅与教,理与事融通。
文益还要求其门下阅读法藏《华严奥旨》、《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论》、《
涅槃经》等经论,同时要活用,不要滞于教,滞于相,他批评有些门徒“只凭么念策(
册)子,有什么用处。”他用华严六相义来接引学人。《华严六相颂》说:“华严六相
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
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华严六相”,是就所缘
境界进行辩证思维,不偏执于某一点、某一方面,于有无、能所、动静、成坏圆融无碍
,从而求得解脱。《宗镜录》说:“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风,须明华严六相义门,则
能住法施为,自忘能所,随缘动静,不碍有无,具大总持,究竟无过矣。”六相的具体
内容是:“六相者,一总、二别、三同、四异、五成、六坏。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
,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合作舍,各不相违,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椽等诸缘,递相
互生,一一不同,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不作,故
名坏相。则知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间出世间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
号,法法皆齐为同相,随顺不同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动自位而为坏。”总相即
对世间、出世间的总体把握;其本体即真如一心。别相是指世间、出世间一一具体现象
、具体境界。诸相之相互关联同相。诸相不同特点称异相;一种境界产生、形成叫成相
;这种境界停滞不前,固步自封,叫坏相。
总、别、同、异、成、坏、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境界及其关系的性质的总体把握
。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待的。而“空”作为一切有质碍之“色界”与无质碍的“无色界”
的本质抽象,则是绝对的,无待的,因此,文益与永明道濳的机缘法语中就谈到“空还
具六相也无”的问题。《文益禅师语录》说:“永明道濳禅师,河中府人。初参师,师
问云:子于参请外,看什么经?道濳云:《华严经》。师云: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
门摄属?濳云: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师云:空还
具六相也无?濳懵然无对。师云:汝问我,我向汝道。濳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师云
:空。濳于是开悟,踊跃礼谢。”道濳始认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从经文益
启发,认识到“空”是对诸法本质的概括,因而它不存在着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问
题。空本身就是不能有任何规定性的,是无待的,绝对的。所谓“何须待零落,然后始
知空”,不管是零落还是不零落,都是“空”,这总是对一切色、法、一切色界、无色
界的彻底的悟。由此看来,文益对于禅教之融合,对于华严理事圆融思想的证悟,是达
到相当高的思辩水平的。
(三)啐啄同时,针砭时弊
法眼文益接引学人,啐啄同时,十分亲切。如鸡孵蛋,小鸡要出壳时,用嘴吮吸,
叫啐;母鸡为了使小鸡出来,用嘴啄壳,叫啄。啐啄同时,即比喻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
契,毫无间隙。文益与门人德韶的悟道因缘即可说明这一点。“师一日上堂,僧问:如
何是曹源一滴水?师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时韶国师于坐侧,豁然开悟,韶
遂以所悟闻于师,师云: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国师后有偈云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师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文益
啐啄同时,大体上有两层意义:第一、在于根据徒众的不同根缘,予以及时肯定、引导
、让他们受到启发,自己得到证悟。从问到答,虽然内容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
是使徒众由不悟而生疑,激发他去努力参究、证悟;第二、实质上是“当下即是”的自
我证悟。这样,徒众通过启发,更通过证悟,达到很高的境界,证悟虽然离不开师父的
启发,却又不离自心(心外无法、法在心中),无怪乎文益因此一偈而肯定德韶“可起
吾宗”,为法眼宗的光大找到一个得力传人。
啐啄同时,从文益与玄则关于“丙丁童子求火”的公案也同样看得很清楚。“玄则
禅师,滑州卫南人,初问青峰,如何是学人自已?青峰云:丙丁童子来求火。”后来,
文益与之继续讨论,玄则以此反问文益,文益同样以此作答,“则于言下大悟。“前后
答案虽然一致,但答案即包含在问题之中,而文益之所以先加以否定,后加以肯定,目
的同样在于促进玄则因疑而努力参究,不满足于从文字、名言上的知解,玄则果然由此
得到启悟,可见这种接引禅人的禅风确有独特效果。
文益针对当时丛林的弊端,著《宗门十规论》。这对于加强禅宗的道风建设,有十
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重要启示。其内容是:
第一、批评懒于参求,徒具虚名的禅风。文益说:“近代之人,虽入丛林,懒于参
求,纵或留心,不择宗匠,心地尚未明,急务住持,滥称知识,且贵虚名在,是其一。”
第二、批评播弄是非,以争门为神通的宗派主义。文益说:“德山、临济、沩仰、
曹洞、雪峰、云门、各有门庭施设。子孙护宗党祖,不展真际,意出多歧,矛盾相攻,
以争门为神通,骋唇舌作三昧,是非锋起,人我山高,是其二。”
第三、批评剽窃人言,真伪不分之弊。文益说:“今人多不量已力,剽窃人言,但
知放,而不知收;虽有生而且无杀,如郎不辨、真伪不分。此其三。”
第四、批评对于各宗派不辨纲宗,不知融通。文益说:“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
互换为机,韶阳(云门)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虽差别
于规仪,且无碍于融会。近代宗师……对答既不辨纲宗作用,又焉知要眼,诳谑群小,
欺昧圣贤。是其四。”
第五、批语对于偏正、体用没有正确把握的人,不能知道理事相资的根本宗旨。文
益说:“大凡祖佛之过,理事相资,还同具足。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致令偏正滞
于回互,体用混于自然,是其五。”
第六、批语一些人缺乏先德那种为追求解脱真理而努力修持的求实、严谨精神,却
臆断古今的弊病,文益说:“先德梯山航海,不避死生,为一两转之因缘,有纤瑕之疑
事,须凭抉择,贵要分明,如不经淘汰,臆断古今,则何异未学剑而强舞太阿,是其六
。”
第七、批语一些学人滞于言句,自以为是,则处炫耀的弊病。文益说:“近代学人
,专守师门,记持露布,切忌承言滞句,便鼓吻摇唇,以为妙解,是其七。”
第八、批语一些人不识学理,却专守门风、自取讥诮的片面性。“若欲举扬宗乘,
须先明佛意,以契祖心,傥或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辄妄有引证,自取讥诮,是
其八。”
第九、批语一些宗匠歌颂,制作的轻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诸方宗匠,以歌
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识者览之嗤笑,愚者信
之流传。是其九。”
第十、批语一些住持不守戒律,护已之短,攻人之长,不搞正信、搞迷信之弊病。
文益说:“盖有望风承嗣、窃位住持,便谓我已得上乘,护已之短,毁人之长。以讦露
为慈悲,以佚滥为德行,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反凌铄于二乘,倒排斥于三学。口谈解
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是其十。”
文益对五代末丛林弊病痛下针砭,十分深刻,其批语之尖锐性,为历代所不多见,
其中所阐明的道理对后来佛教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建设,都有深远的指导
意义,值得引为鉴戒。
二、法眼宗传承
法眼宗的传承,在南唐、南越至五代间,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资料
统计,其传承约一八三人,据本书末附录传承图统计,则有三百六十余人,法眼文益法
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永明延寿、灵
隐清耸,报恩慧明、报慈行言、报恩法安、归宗策真等。
(一)德韶得般若真宗
天台山德韶国师(891-972),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陈氏子。十七岁,
依龙泉寺受业,十八岁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
龙牙,屡问玄旨,竟不喻,再请垂诲,牙曰:“道者,汝以后自会去。”后于通玄峰澡
浴次,忽省前语,遂具威仪,焚香遥望龙邪礼拜曰:“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历参五十四位善知识,皆法缘未契,最后于临川谒法眼文益,文益一见,深器之。一
日在回答“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的问题时,文益答“是曹源一滴水”,韶豁然开悟。文
益称赞他“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至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寻回本道,游天台,参智顗
禅师遗踪。后止白沙,时忠懿王为王子,刺台州,向师之名,延请问道。师谓曰:“他
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佑元年(948)王子嗣国位,遣使迎之,伸弟子之礼
,并遵师之意,遣使住新罗国缮写该国流传的天台智者之教籍回国,盛行于世,开宝五
年(972)六月,卒于天台般若寺。
德韶主张超越见闻言句,从脚下亲参实悟。其上堂法语说:“大凡言句,应须绝渗
漏始得。”批语在言语中转圈圈的人,“依草附木”,只能“与佛法天地悬隔”。“假
若答话拣辨如悬河,只成得个颠倒知见,若只贵答话拣辨,有什么难,但恐无益于人,
翻成慊语。”他指明学人为什么“说道理极多”,疑心不息,闻古圣方便,特地不会?
“只为多虚少实。上座不如从脚跟下一时觐破,看是什么道理?……所以古人道:见闻
不脱,如水里月,无事珍重!”他之所以强调超越见闻、言语,在于以般若智慧求得证
悟。
关于般若智慧,德韶在般若寺开堂说法有十分深刻的论述。有僧问:“承古有言:
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什么却被缚?”
德韶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与不见?所以
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
,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般若智慧是不立一法,又不破一法,有法皆立,无
法不破。也就是说,般若与法身是不一不二,不离不成的。任何执着于名言法身都不能
得其真谛。所以,德韶又说:“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无事不通,理
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只据如今一
时验取。珍重!”这确是得般若真谛之论,亦是禅宗发展达到日益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自道信、弘忍以《般若》与《楞伽》融通以来,禅宗在以般若智慧指导禅修上,曾出现
一些偏差。南北顿渐之争,一方面固然对禅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以顿悟为究竟),另
一方面,徒众之间,以门派之见,如山水火,则不能说是好事。偏执于一端,排斥异已
,当属偏差,流弊甚多。德韶以不欠、不剩、不有、不无,辩证地处理法身与般若的关
系。确实在理论上,实践上对于禅宗素质的提高,对于丛林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比较正确
的答案。这是应当予以重视的。
德韶吸取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继承了僧肇“般若无知”的思辨和慧能归依自身三
宝的思想,对佛法一切现成,修行即无所造作,彻悟本有之性作了卓越的阐述和发挥。
他上堂法语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
谁欠谁乘,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
诸法现前。何故如此?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
。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
他还对百千神通妙用,不出般若海中作了论述:
“百千三昧门,百千神通门,百千妙用门,尽不出得般若海中。何以故?不于无住
本建立诸法。所以道:生灭去来,邪正动静,千变万化,是诸佛大定门,无过于此。”
德韶通过般若智慧,彻悟本源,即是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证悟。他上堂说:“
吾有一言,天上人间,若人不会,满目青山。且作么生是一言底道理?古人语须是晓达
始得。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个会处,良由究尽诸法根蒂,始会一言,不是一言半句
思量解会,唤作一言。若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始到古人境界,亦不是闭目藏睛,暗
中无所见,唤作言语道断,且莫赚会,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要会么?假饶经尘沙劫说,
亦未曾有半句到诸上座,经尘沙劫不说,亦不曾欠少半句。应须彻底会去始得。若如是
斟酌名方,空劳心力,并无用处。与诸上座共相证明,后学初心,速须究取。”对于佛
法道理,须通过证悟而通晓,不是一言半句去思维、审虑,了不是闭目藏睛无所见所能
知晓的,这种境界十分玄妙,若能达到,就如同到了天上人间,若达不到,则依然满目
青山。
德韶作为一个深受国主敬重的禅师,既有宗教家循循善诱的品格,又有依附于当政
的统治者、并与之协调的能力。他着力发挥佛教“报四恩”的思想,说:“灵山付嘱分
明,诸上座一时验取。若验得更无别理,只是如今,譬如太虚,日明至暗,山河大地,
一切有为世界,悉皆明现。乃至无为,亦复如是。世尊付嘱,迄至于今,并无丝毫差别
,更付阿谁?所以祖师道: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此是
灵山付嘱榜样。诸上座彻底会取好,莫虚度时光。国王恩难报,诸佛恩难报,父母师长
恩难报,十方施主恩难报。况建置如是次第,佛法兴隆,若非国王恩力,焉得如此,若
要报恩,应须明彻道眼,入般若性海始得。”他上堂屡祝佛法久住,增益人天寿命,国
王安乐,也确实反映了五代末社会动乱形势下人心思定,人心思治的要求与愿望。
德韶之弟子甚众,达五十八人之多,其最著名者,有永明延寿、报恩绍安、普门希
辩、五云志逢等。
(二)清凉泰钦理事圆融
清凉泰钦灯禅师(910-974),魏府(河北大名)人。生而知道,入法眼之
室,海众归之。初住洪州双林院,开堂日,僧问:”如何是双林境?“师曰:“画也画
不成。”又问:“一佛出世,震动乾坤。和尚出世,震动何方?”师曰:“什么处见震
动?”次住上蓝护国院,后又住金陵龙光院清凉大道场。于清凉近一纪(十二年),上
堂曰:“本欲居山藏拙,养病过时,奈缘先师有未了底公案,出来与他了却。”僧问:
“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僧曰:“祖祢未了,殃及儿孙。”曰:“过在什
么处?”师曰:“过在我殃及你。”主张“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开宝
七年(974)六月示疾。二十四日安坐而终。
泰钦禅师继承法眼圆融教禅和活用《华严》的思想,主张:“百骸一的,一物百骸
。”理事圆融;对于江南国主也相交甚深,时与相论玄旨,宣扬报四恩思想。
其传法弟子有云居道齐,道齐传云居契环,灵隐文胜、瑞岩义海、广慧志全、大
梅居熙、南明惟宿等11人,文胜、义海又传延珊等3人。
(三)清耸以非取非舍释般若
灵隐清耸(?-948),俗姓蔡,福州福清人。初参法眼,不喻旨。后因阅《华
严》感悟,承眼印可,回止明州四明山卓庵。忠懿王命于临安两处开法。后居灵隐上寺
,署了悟禅师。上堂法语主张“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见如今直下承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者,古人唤作
迷波讨源,卒难晓悟。”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亘古亘今。”曰:“牛
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答:“绿水青山。
”问:“如何是摩诃般若?”师问:“雪落茫茫……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他以“非取非舍”释般若大义,言简意赅,颇得要领,与德韶“不欠、不剩、不有、
不无”的“般若真宗”的异曲同工之妙。
清耸的传法弟子功臣道慈、罗汉愿昭、报恩师智,瀔宁可先、光寺道端、保清遇宁
、支提辨隆、瑞龙希圆、国泰德文等9人。
(四)道恒不离三句口诀
百丈道恒(916-991)禅师,出家于洪州百丈夫智院,参清凉文益得法,留
充侍者,复司函牍。僧问:“如何是百丈境?”师曰:“何似云居?”问:“如何是百
丈为人一句?”师曰:“若到诸方,总须问过。”乃曰:“实是无事,诸人各各是佛,
更有何疑,得到这里?古人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且作么生是心空?不是那里闭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识想解。上座要会心空么,便且
识心,便见心空。所以道,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笄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三
世体空,且不是木头也。所以古人道,心空见法王。还见法王么?也只是老病僧,又莫
道渠自伐好。珍重!”上堂法语说:“古人云:参他不如自参。所以道森罗万象,是善
财之宗师;业惑尘劳,乃普贤之境界。若恁么参,得与善财同参。若不肯与么参,却归
堂向火,参取胜热婆罗门。珍重!”他以“吃茶、珍重、歇”为三句口诀,要学人但且
识心,但见心空,把“森罗万象”之“事”与善财宗师之“理”、业惑尘劳之“世间”
与普贤境界之“出世间”圆融起来,发扬了文益禅教结合、活用《华严》之禅风。
其传承弟子有栖贤澄湜、万寿德兴、云门永等3人。澄湜后传兴教惟等3人。
(五)报恩慧明折群彦
报恩慧明禅师(895-975)俗姓蒋,幼岁出家,三学精炼,南游于闽越,莫
契本心。后至临川谒法眼,师资道合,寻回鄞水大梅山庵居。吴越郡内,禅学虽盛,而
以玄沙正宗置之阃外,师欲整而导之。寻迁天台山白少卓庵,整导禅学。后汉乾祐中,
忠懿王延入府中问法,王命翠岩令参诸禅匠及城下名公定其胜负,群彦弭伏。王甚赞赏
,延居杭州报恩寺,阐扬宗道,其嗣为保明道诚。
慧明之整导禅学及效果如何,不详,但他既以“玄沙正宗”为旗帜,当邓是针对禅
林之种种弊端而弘扬正信禅宗者。惜乎法嗣仅道诚一人。
(六)行言旨在旧处投师
报慈行言玄觉导师,泉州人,上堂“古人有言,譬如披沙识宝,沙砾若除,真金自
现,便唤作常住世间,具足僧宝。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长万物,大小不同。甘
辛在异,不可道地与雨有大小之名也。所以道,方即现方,圆即现圆。何以故尔?法无
偏正,随相应现,唤作对现色身,还见么?若不见也,莫闲坐地。”江南国主建报慈院
,命师大阐宗猷。海会二千余众,别署玄觉导师之号。还说:“林罗万象,诸佛洪源,
显明则海印光澄,冥味则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则何以于诸尘中发扬妙
极,卷舒物象。纵夺森罗,示生非生,应灭非灭。生灭洞已,乃曰真常。言假则影散千
途,论真别一空绝迹。岂可以有无生灭而计之哉!”僧问:“远远投师,请垂一接。”
师曰:“却依旧处去。”他认为法无偏正,随相应现,方即现方,圆即现圆。是以森罗
万像,尽诸佛洪源。主张于诸尘中发扬妙极,依旧处投师,不可以生灭计之。
其法嗣有北禅清皎、云居义能。
(七)契稠“佛法”即现成
崇寿契稠(958-992),泉州人,嗣法眼文益禅师。住抚州崇寿院。上常曰
:“大众欲知佛性义,当视时节因缘。……第一义现成,何劳更观?凭么显明得佛性常
照,一切法常住。若见有法常住,犹未是法之真源,作么生是法之真源?上座不见古人
道,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还有一法为意解么?古人有如是大事因缘,依
而行之即是,何劳长劳多说。”这种佛法一切现成,不劳把捉之义是深刻的。
其法嗣有净土惟素、资国圆进、云台令岑、天童子凝。惟素传净土惟正。后不详。
(八)法安旨曰“无法与人”
报恩法安禅师(?-967)太和人,为清凉文益法嗣。初住曹山崇寿院。学人云
集。上堂说:“夫佛性亘古亘今,未尝不现前。诸上座,一切时中,咸承此威光,须具
大信根,荷担得起始得。不见佛赞猛利底人堪为器用,亦不他向善,久修净业者,要似
他广额凶屠,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直须凭么始得。所以长者道,如将梵位直援凡
庸。”江南国主请居报恩,署号摄众大师。上堂曰:“夫禅宗示要,法尔常规,圆明显
露,亘古亘今。至于达摩西来,也只与诸人证明,亦无法可得与人。只道直下是,便教
立地构取。古人虽则道立地构取,如今坐地还构得也无。有疑请问。”开宝中示灭于本
院。他主张法尔如是,无法可入,直下便是,其法嗣有归宗慧诚、栖贤道坚。
(九)道钦主“向衣钵下坐地”
章义道钦禅师,太原人,清凉文益法嗣。初住庐山栖贤。上堂:“道远乎哉,触事
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我寻常示汝,何不向衣钵下坐地,直下参取。须要上来,
讨个什么?既上来,我即事不获已,便举古德少许方便,抖擞些子龟毛兔角,解落向汝
。诸上座欲得省要,僧堂里、三门下、寮舍里参取好。还有会处也未?若有会处,试说
看。与上座证明。”后江南国主请居金陵钟山章义道场,上堂:“总来这里立,作什么
?善知识如河沙数,常与汝为伴。行住坐卧,不相舍离。但长连床上稳坐地,十方善知
识自来参,上座何不信取,作得如许多难易……诸上座但于佛法中留心,无不得者,无
事体道去。”向衣钵下坐地,直下参取,亦是一切现成,顿悟之意。
其法嗣不详。
(十)匡逸“无失亦无得”
报恩匡逸禅师(?-958),明州人,清凉文益法嗣。初住润州慈云院,后江南
国主请居金陵报恩寺,署凝密禅师,上堂曰:“依而行之,即无累矣。还信么?如太阳
赫奕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设尔思得及,唤作分限智慧。不见先德云:人无心
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于此若未会,可
谓为迷情可覆,便去离不得。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亦无所
得,譬如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乃乎悟去,亦不
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他主张莫思量
,离动静,迷时人不失,悟时也无所得。演若达多以镜照面,见镜中影像眉目清秀而喜
,想返观已头之眉目而不可得,遂大怒,以为是妖摩作怪而狂走。那种妄取幻境为真性
却忘却真性的做法,正是认影迷头的迷悟的表现。
(十一)金陵文遂离言句
金陵文遂导师(915-990),杭州陆氏子,尝究《首楞严》,甄会真妄缘起
,本末精博,并加注释,后谒法眼禅师,师令焚其注文,从此服膺法眼,始忘知解。初
住吉州止观院,迁长庆、清凉、报慈诸寺,金陵国主署雷音觉海大导师。上堂曰:“天
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
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可知文遂服膺文益
,主张离言句,作个无事人。而不少人随于是非之中,分彼此,究高低,如何能得清净
自在!
其法嗣有齐云慧、双岭祥、观音真、龙沙茂、大宁奖等。
(十二)守仁“无汝着眼处”
罗汉守仁禅师(?-958),泉州人。初住本郡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后迁漳州罗
汉院。后迁漳州罗汉院。世称罗汉仁。上堂:“只据如今,谁欠谁剩?然虽如此,犹是
第二义门。上座若明达得去也,且是一是二,更须子细看。”僧众晚参,师曰:“物物
本来无处所,一轮明月印心池。”便归方丈。后住报恩,上堂,僧问:“如何是报恩家
风?”师曰:“无汝着眼处。”问僧:“什么处来?”曰:“福州来。”师曰:“跋涉
如许多山岭,阿那个是上座自己?”亦主张佛法一切现成,无余无欠,修行无着眼无,
根本在认取自家本来面目。其徒有龙潭从晓。
(十三)智筠“直下眼明始得”
净德智筠达观禅师(906-969),河中府(山西水济)王氏子。初住庐山栖
贤寺,上堂:“从上诸圣方便门不少,大抵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然虽未见,且不参差
一丝发许,诸仁者亦未尝违背一丝发许。何以故?炟赫地显露,如今便会取,更不费一
毫气力。还省要么?设道毗户有师,法身有主,斯乃抑扬,对机施设,诸仁者作么生会
对底道理?若也会,且莫嫌他佛语,莫重祖师,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李后主于金陵
北苑创净德道场,延师居之,署达观禅师。上堂,“夫欲慕道,也须上上机器始得。造
次中下,不易承当。何以故?佛法非心意识境界。……所以诸佛赞叹,赞叹不及比喻,
比喻不及道。上座威光赫变,亘古亘今,幸有如是家风,何不绍续取,为什么自生卑劣
,枉受辛勤,不能晓悟?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出兴于世;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唱入涅槃
;只为如此,所以祖师特地西来。”后屡辞归故山,国主赐以五峰栖玄蘭若。
智筠似乎排斥“佛语”、“祖师”,强调自己眼明始得,其实是如同惠能“自归依
三宝”一样,把佛、众生、自性统一在一起的。他虽然强调上根利器始能顿悟。“造次
中下不易承当”,但“不易”,并不是不可能。因此既倡当下即是,又对机施设,方便
接引众人。这是可取的。
(十四)宝塔的绍岩重明心
宝塔绍岩禅师(899-971),雍州刘氏子,吴越王命师开法,署了空大智常
照禅师,常欲舍身弘法,每谋自焚,不许;投水又得救,不死。上堂:“山僧素寡知见
,本期闲放,念经待死,岂谓今日大王勤重,苦勉公僧,效诸方宿德,施张法筵。然大
王致请,也只图诸仁者明心,此外别无道理。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谭笑时,
凝然杜默时,参寻知识时,道畔商略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如上所
解,尽为魔魅所摄,岂曰明心?更有一类人,离身中妄想外,别认遍十方世界,含日月
,包太虚,谓是本来真心,斯亦外道所计,非明心也。诸仁者要会么?心无是者,亦无
不是者,汝拟执认,其可得乎?”开宝四年(971)七月示病,谓门弟子曰:“诸行
无常,即常住相。”言讫跏趺而逝。
绍岩对明心有深刻的论述,明心即心中不存妄想,亦不执偏十方世界为平等真心。
心无是、无不是,不可执着,即谓明心。
(十五)策真“觉知只一度”
归宗策真禅师(905-979),曹州魏氏子也。初名慧真,谒法眼,言下悟入
。住后,上堂:“诸上座,见闻觉知,只可一度,只如会了是见闻觉知,不是见闻觉知
要会么。与诸上座说破了也,待汝悟始得。久立,珍重!”僧问:“承教有言,将此深
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尘刹则不问,如何是报佛恩?”师曰:“汝若是,则报佛
恩。”
策真之“见闻觉知,只可一度”,也许即灵云志勤禅师“一见桃花悟道”之旨吧!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批评释氏“见闻觉知只可一度”是认识一次完成论。然而,策
真“会了”是“见闻觉知,”是说顿悟是一刹那间的事,但并不排斥平时通过多次是闻
觉知而渐修,并没有把顿悟与渐修对立起来。
三、延寿振宗风
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
,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
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然以钱易之,放生入江中。吴越文穆王知
师慕道,乃从其志,礼翠岩令岑为师,行清苦头陀。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暨
谒德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初开法雪窦,上堂,有偈曰:“孤猿叶落中岩
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吴越忠懿王请开山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迁永明大道场(杭州净慈)为第二世,
众盈二千人。僧问永明妙旨,答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
浪起。”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开宝七年(974)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
人。常为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食鬼神。六时散花行道,余力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
部,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光宗大成王览师言教
,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该国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记,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于是
,法眼一宗,行于海外。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卒,塔于大慈山。
永明延寿,被清世宗《御前万善同归集》称为六祖心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忽滑谷快天说延寿为“禅道烂熟时代之代表者,”他们的评价确实很高,综观《宗镜录
》、《万善同归集》,此说确有道理,延寿之禅风,不仅继承了六祖慧能、圭峰宗密、
清凉文益、天台德韶之优良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其突出特点是:会通禅教、融入净密
,综合折衷,会相归性。
(一)会通禅教
延寿折衷法相、三论、华严、天台、净土、密宗,以融合于禅。慧日永明寺《智觉
禅师自行录》载:延寿每日每夜作108件佛事,如受持神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
、行道、诵经、以及坐禅、说法等,其中坐禅、说法或被置于不太重要之地位,而对持
咒、念佛尤为重视。《万善同归集》说明延寿一身而兼念佛、持咒、修禅等。他说:
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
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目莲所问经》云:我说无量寿佛国,易
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大
集月藏经》云:……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惟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
圆,他力易就。……兹旨叮咛,须铭肌骨。
延寿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东上圣贤语三百家,以佐贤首、慈恩三宗之义,成《
宗镜录》一百卷,但禅教结合。其理论根据,即圆修十义:一、理事无阂;二、权实双
行;三、二谛并陈;四、性相融即;五、体用自在;六、空有相成;七、正助兼修;八
、同异一际;九、修性不二;十、因果无并。其根本乃在《大乘起信论》所倡之心法,
他著《惟心诀》说:“千金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惟言无二
,《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
楞严》包里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
》无非道场。……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足,”了此一心,即能知佛心,即能知祖意。
延寿说:“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是以若了
自心,顿成佛慧,可谓汇百川为一湿,搏众尘为一丸,融钚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
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他还论大乘各主要经典,皆说一心,如释《妙法莲华经》经题曰:绝待真心称妙,
莲华出水无著,心性随流,堕凡而不染垢,返流出尘为华而不著净;释《大方广华严经
》:大方广是一心所证之法,佛华严是一心能证之人,摄所归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
;释《维摩经》曰:净名,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
处凡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云名,即心无形,但有名故;释《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者,即是本心不动,喻若金刚,般若真智乃灵台妙性,达此而即到涅槃彼岸
,昧此则住生列迷津。这样,他就以一心而贯穿诸经,会通诸经。
(二)会相归性
《宗镜录》融会性相,会相归性。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答:“真唯识性,
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乘教,惟说六识,不知第八赖耶。二、初教,
说有赖耶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终教,有如来教,生灭、不生灭和合为赖耶识。
四、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以一心真实,从本已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
,是故无有妄法可显。五、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学三界
虚伪,惟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
心成佛故。”
(三)针砭时弊
针对禅宗纯熟时代的一些弊端,永明延寿对于教内之弊端力加抨击,他说:“近代
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方,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
宗门向上事在,惟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尘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
只要门风紧峻,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
假之金,存现矩而定边隅,如添水之乳。”这与清凉文益《宗门十规》一样,是关系禅
宗前途命运之重要著作。
(四)语录之纂集
延寿《宗镜录》录有禅宗四祖、五祖、青原行思等人之语录,为他书所不载,虽不
可尽信,但可作参考。如记四祖语录曰:“第四祖道信大师云:夫欲识心定者,正坐者
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
本性,内外惟一心,是智慧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又收弘忍之言曰:“第五祖弘
忍大师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惟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
即心真如门。一切法门,不出自心,惟心自知,心无形色,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
可,更无别法。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已,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惟智能知,更无别行
。”大体均以不动心为清净本性,心真如门即守本心,忽滑谷快天认为此与六祖之旨符
合。
又记青原行思之法语说:“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
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立名。……若入三昧门,无不是
三昧,若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
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从心想出。亦元法性家焰。又云法性功勋,随其心净即佛士净,诸念若生,随念得果
,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
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
独一无伴,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迷还自迷,悟还自性,无有一法不从心生,无有
一法不坐心灭,是以迷悟总有一心。”
这些法语亦他书所不载,可资参考。
(五)延寿之失误
延寿对于融通经教、调和折衰确实在禅宗史上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其书间或亦
有违背历史事实者,如说宝志识菩提达摩“是传佛心印观音圣人”。还引《起世界经》
等伪经言说:“佛言我遣二圣者,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
儒童菩萨。”这说明他在引证中亦有失考、违背事实之处,尽管如此,永明延寿在法眼
宗、禅宗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贡献,仍是不可低估的。
延寿的传法弟子有富阳子蒙、乾明院津,详情待考。
法眼宗于宋初极盛,传至四五代后(前后不过百年),在中土即渐衰,然而在高丽
却仍兴盛不衰,文益禅风兴于一时,以天台德韶门庭最荣,以永明延寿为首,有长寿明
彦、五云志逢,报恩永安、光庆遇安、齐云遇臻等百余人,高丽王派来求法僧也很多,
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此宗遂流布海东。文益、延寿、希辩门下都有高丽国弟子,他们是
慧炬、灵鉴、智宗(圆空国师)、慧洪等,慧炬学成回国,被封为国师;智宗(930
-1081)投永明延寿习禅,又拜天台宗净光大师义寂,受天台教旨,回国四十九年
,历五期,均受殊礼,是高丽前期禅教双弘一高僧。《宗镜录》、《宗门十规论》均在
朝鲜流传,可见法眼宗流传之盛。因此,法眼宗虽然与沩仰宗一样,流布时间短促,五
世而斩,而法眼宗“墙内开花墙外红”,毕竟命运比沩仰宗好得多,法不孤起,随缘而
生,信不虚也。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每日教言印光法师: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无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
請教 : 佛陀於《华严经》開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六祖坛经》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 ”的仅此一部
信佛与学佛解脱歌_大愚法师
清代高僧金粟百痴元禅师念佛求生西方 -- 横超法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赵州禅师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
索达吉堪布答疑19问之(11)---- 显密之关系.参禅-宣化上人开示
宗门往事(中篇)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 阿姜查法师问答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益话题: 般若话题: 禅师话题: 法眼宗话题: 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