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 发帖数: 1825 | 1 *孙伦*尊者 小传
严格地正念於接触的警觉。我们应该严格地、热诚地、强度地正念。疲倦时不要休息,痒
时不要抓,抽筋时不要动。我们应该保持身心绝对地静止,奋力直到结束。不舒服真的是
基准;舒服将使我们漂流於迷惑之流。我们应该穿透苦受; 有穿透苦受才会如实进步。
孙伦西亚多(Sunlun Say^adaw 1878~1952),他的名字这样称呼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
靠近敏建(Myingyan)的孙伦村的洞窟寺院。他生於一八七八年,本名乌丘.定(U Kyaw
Din)。他曾被送到寺院去学习,但学得不多。在十五岁时,在敏建的.行政局担任职务,
和同村的马雪意(Ma Shwe Yi)小姐结婚。叁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做农夫。他发现他
的农作物收成特别好,而别人的收成却不好。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他的农作
物依旧很丰收。在缅甸人的观念里,假使有人的世间财产突.然地快速增加,即象徵他即
将死亡。因此,他很焦虑,请教星象学家来相命,他被告. 知说∶「有两脚的生物即将离
开他的家。」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
乌丘定非常恐惧,决定做大善事,他在家门前起大帐棚,一连叁天施饭供众。.第叁天,
有位磨 |
|
o*******r 发帖数: 1004 | 2 你們獨運輪很有可能讓中國吃第三道苦,受第三茬罪。 |
|
k*****n 发帖数: 40 | 3 你知道小虱子有苦受吗?
朱伟上小学一年级时,头上长了许多虱子,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她就拿出小镜子放在
锅台上,然后用密齿梳子将头上的虱子刮下来,小虱子数量非常多,还有更多的虱卵,放
在镜子上,有时可将镜面盖满,而后她用自己的小指甲将它们一一压扁,指甲上沾满了血
,镜面上也满是小虱子的尸体。她的奶奶则把带有虱子的衣服放入开水中烫,她说那样不
仅能烫死小虱子,并且虱卵也能烫死。虽然一般人感受不到小虱子的痛苦,然而小虱子决
定有痛苦。记得汉地有这样一个公案:唐代道宣律师持戒严谨,住终南山茅蓬,当时窥基
大师前去拜访。当晚律师正襟端坐,夜不倒单。窥基大师则倒头大睡,打着呼噜。早晨天
亮了,律师呵责窥基大师说:"作为僧人当勤精进,你早晨不早起,夜间打呼噜,影响别
人禅坐,是何道理?"窥基大师说:"我还没说你呢!昨晚有个虱子咬你,你把它抓起扔到
地上,虱子摔断了两条腿,痛得嗷嗷地叫,搅得我都没睡好觉,是何道理?"道宣律师听
了这话,自觉很惭愧。试想,小虱子被摔断两条腿痛得嗷嗷叫,那么它被掐死、被烫死,
其痛苦又如何呢?
藏地有位空行母云游中阴界,遇见一个中阴身,中阴身的前世是一只虱子,生活在一
个牧 |
|
发帖数: 1 | 4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前言
汉译《阿含经》与对应的巴利《尼柯耶》,对于了解初期佛教的教导极为重要,这些教
导是所有其他佛教形式的基础。如果对初期佛教中心范畴掌握得不精准,就缺乏妥善的
基础来了解其后佛教的思想发展。本文希望对这基础提供个人的微薄贡献。本文将检视
「受」这个术语,以呈现它不同的层面及微细的差别,并揭露它与初期佛教哲理及修行
的关系。本文的经典基础为《阿含经》的开示,尤其以能在巴利《尼柯耶》找得到对应
的经典为主,因为那些《阿含经》与《尼柯耶》所共有的文献,有极高的可能性,可视
为最早的一批佛教文献,因此,便用它们来探究初期佛教的教导。
受(vedanā),是五取蕴中的第二蕴,及一般常见的十二缘起中的第七支,会引
生渴爱的那一支。在这两类文脉中,「受」所扮演的角色,显示出在初期佛教分析真实
(reality)时,受的重要性。依据这个分析,「受」是构成「我」的五种成份之一;
同时当要控制渴爱时,受是在苦的缘起过程的特别联结点。因此,对初期佛教的广泛了
解和特别是对解脱道的理解,「受」及其意涵的评估都极为重要。
下文中,首先我将检视受的一般本质(I),其次探索受跟业报的关系(II),最后讨...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6 由于缘受生爱,此为十二缘起中的重要环节,随观受以及它们在缘起的影响,在初期佛
教的禅修里占著核心的地位。在修习受念处时需要对任一受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
清晰地觉察。
(廿二)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
苦不乐觉。(23)
在将受作基本的三种分类之后,进一步修习将受区分为「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受。。
(廿三)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24)
在上述受念处修习的第一步骤,是要清晰地察觉现在经验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受;
到此为止,仅是单纯地感知受本身,而丝毫未对其作反应。
在仅止于单纯地感知受而不去对它作反应时,必须依受的感性色调来观察,对任何现在
所显现的受,例如说「感受到痒」、「感受到兴奋」或其他感受,而不加入个别的本质
与特性。不只不受个人过去的经验内容所影响,而且是将知觉导向苦、乐、不苦不乐的
一般特性。
将受区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类别的主要理由,可以藉由一部《中阿含经》来理解
,此部经指出这三种分类互不重叠。也就是说,当感受到此三种其中之一时,不会感受
到另外两种,此一情境使得修习者不可能将其中之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9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10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87 | 11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欲望是苦 (正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6 19:43:42 2013, 美东)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3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
i********7 发帖数: 808 | 15 恩,也有道理
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不对:
佛陀说一切受都是苦,接下来的经文说的是禅定
是在说禅定的受是苦吗?似乎不是这个意思
初禅,二禅明明都有禅乐,应该不是指禅定中的受是苦
后来的禅定就是乐都没有了,但是至少不会是苦受
佛陀说一切受是苦,说即使是禅定,人们以为的乐与不苦
但是这些禅定是依照因缘才有的,初禅,是言语的止息,才有初禅
二禅是因为觉,观的止息,才有二禅,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苦
一直讲到想受灭定,是因为想,受止息,才有想受灭尽定
所有当时印度推崇的定,从初禅到想受灭尽定,都是因缘所生之法
所以都是苦,都不值得追求
从这篇经文看,想受灭尽定不是体验涅磐,只是世俗的禅定而已 |
|
y******i 发帖数: 98 | 16 恭敬录自《四百论广释》圣天菩萨 造颂 法尊法师 译颂 索达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online_content.php?id=26
问曰:怎么没有恒久的乐体呢?在世间,不是可以现见那些具大福德的王公贵
族终身在享受安乐吗?所以身体不应是苦的本性。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世间胜者为种种忧惧心念而生苦受,而下劣者会从身体生起苦受;就是由此二
种苦受,恒时不断地在损恼着世间有情。
胜者指具足权势眷属及丰厚财富受用的人,象世间的王公贵族富豪等,他们即
是超过一般平民的胜者;劣者即卑劣者,指世间那些福报浅薄、种姓低劣、恒常为贫穷
困苦所煎熬的人。这二者虽然在受用资财上相差甚巨,然而在受苦上却并无多大区别,
那些认为胜者无有痛苦的想法,其实是未经观察下的错误计执。
具足名声地位财产的胜者,他们虽然有丰裕的受用,然而并非只有快乐而没有
痛苦。表面上他们不会受到缺衣少食的苦恼,可是其内心有着不断的意苦:为自身权势
的消失而担忧,为他人...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2010年之忆“苦”思“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25 01:17:00 2010, 美东)
赵静芝
又到岁尾,盘点2010年感慨万千又黯然神伤。
年初,西南地区遭遇6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颗粒无收。
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00多人丢了性命。
7月,重庆暴雨,朝天门一度沦陷为东海龙宫。
11月,上海胶州路某教师高层公寓突发火灾,瞬间把美丽的谎言击得原形毕露。
天灾不绝,人祸不断。
官二代撞人后异常淡定地脱口而出:我爸爸是李刚。一时间“我爸是某某”传遍大江南
北。
结石宝宝之父赵连海被北京大兴法院判了两年半,司法在自己抽着自己的耳光……
平顶山最牛煤老板向丧父女教师轻描淡写地说:死个人就像死只蚂蚁。
都江堰农民工讨薪被砍一死一伤,北疆智障包身工与狗同食。
温家宝六谈政治改革,结果被十七届五中全会封了喉。
省部级官员纷纷落马,市级干部经常挥刀一怒为红颜。文强之后,又出现亿元巡警队长
,腐败规模和GDP继续赛跑?权...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8 赵静芝
又到岁尾,盘点2010年感慨万千又黯然神伤。
年初,西南地区遭遇6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颗粒无收。
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00多人丢了性命。
7月,重庆暴雨,朝天门一度沦陷为东海龙宫。
11月,上海胶州路某教师高层公寓突发火灾,瞬间把美丽的谎言击得原形毕露。
天灾不绝,人祸不断。
官二代撞人后异常淡定地脱口而出:我爸爸是李刚。一时间“我爸是某某”传遍大江南
北。
结石宝宝之父赵连海被北京大兴法院判了两年半,司法在自己抽着自己的耳光……
平顶山最牛煤老板向丧父女教师轻描淡写地说:死个人就像死只蚂蚁。
都江堰农民工讨薪被砍一死一伤,北疆智障包身工与狗同食。
温家宝六谈政治改革,结果被十七届五中全会封了喉。
省部级官员纷纷落马,市级干部经常挥刀一怒为红颜。文强之后,又出现亿元巡警队长
,腐败规模和GDP继续赛跑?权不为己牟私利,天不诛来地也会灭啊。
一切都没变,只是哄骗老百姓的口号变得越来越不着谱。有人要把自己装扮得如神圣的
如来佛,但总是不经意地露出狼外婆的尾巴。于是,他们就开始装疯卖傻,继续故作姿
态。他们明白,离开了欺骗,一天也混不下去。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打... 阅读全帖 |
|
S********S 发帖数: 331 | 19 ☆─────────────────────────────────────☆
gtgc (河马非马:小眼睛小耳朵大嘴巴) 于 (Tue Jan 17 23:20:01 2006) 提到:
同学到美国出差,打电话聊了一个钟头。
人家硕士比我晚上一年,博士已经毕业两年多了,年收入过二十万,而且还是一般
收入水平。
靠,毕业抓紧回国。苦就苦了我一个吧,以后不能让小孩儿在美国长大,吃二遍苦
,受二茬罪。
:(
☆─────────────────────────────────────☆
friends (F*R*I*E*N*D*S) 于 (Tue Jan 17 23:33:41 2006) 提到:
这才土了....小孩在美国长大的就没我们这么苦了
你要是回去才是吃第二茬苦, 让第二代跟着遭罪
☆─────────────────────────────────────☆
hengjihengji (公子小白~天天坛) 于 (Tue Jan 17 23:36:34 2006) 提到:
对!
☆──────────────────────────────────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已经发生了,只好接受,你说的也没错。
我的看法是,更重要的是,
知什么因缘发生,就会有什么果,
所以我们斩断了缘,而不让这个果发生。
这是”慧”
这里的因果,是指自己身上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例如,别人杀了你的亲人,这是因,你也愤怒杀了别人,这是果。
为什么你愤怒? 你愤怒的缘起为何? 是苦受。
苦受的缘为何,是触。….
如何不让自己愤怒发生,以致不再愤怒也不再杀人。
而不是要了解前世他杀了谁,或他做了什么坏事,于是这世我就杀了他。 |
|
c***h 发帖数: 2262 | 21
大乘的对象若是以在家众为对象,
以在家众而言,若修为没那么深,与挫折常是须要忍耐,
因此强调忍耐,可以理解。
一则大师的修行目标、方式可能与佛陀当时说的 e.g.受念处,内观苦受乐受,不一样。
二则可能大师主要是对在家众说话,
所以故意站在在家众立场,故意以身为例这么说,以鼓励在家众。(叫”示现”?)。 |
|
c***h 发帖数: 2262 | 22
大乘的对象若是以在家众为对象,
以在家众而言,若修为没那么深,与挫折常是须要忍耐,
因此强调忍耐,可以理解。
一则大师的修行目标、方式可能与佛陀当时说的 e.g.受念处,内观苦受乐受,不一样。
二则可能大师主要是对在家众说话,
所以故意站在在家众立场,故意以身为例这么说,以鼓励在家众。(叫”示现”?)。 |
|
w**u 发帖数: 311 | 23 你讲的是隆波田体系里的说法。
----------------------------------------------------------------------------
---
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2015/01/14隆波田动中禅
作者;岩松
“原地经行”是隆波田内观的一个新的练习方法。练习时,借助于觉知脚底和地面的碰
触来培养觉性,属于四念住中的身念住。四念住是佛陀教导的唯一导致解脱的道路,也
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现在我们来谈谈“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由于六根与六尘持续地保持接触,根据十二因缘,有接触就会生起感受,有感受就会生
起渴爱,因此,身、受、心、法这四个念住并不是单独生起,而是一同生起的。在修习
过程中,我们无法控制觉知的心(觉性)去观察这个或者是那个目标(所缘),觉知的
心会自动选择目标(所缘)去观察。因为在身心五蕴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或者主宰能够掌控觉知的心(觉性),或者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谁在观察四个念住呢?事实上,只有观察和被观察
的对象,没有观察者。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四念住中...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24 没有烦恼,都是乐受,为什么要解脱痛苦呢?
在苦受中,才能想要出离。佛教不就是这样的吗? |
|
w**u 发帖数: 311 | 25 负面情绪能是人生苦受的一大部分。面对生活的挫折,有些人洒脱,乐观,积极。有些
人却忧郁,并由此引发更多的挫折感。有智慧的人不管面对人生的什么挫折,都能更平
静积极。我根据自己的内观,静思,和有限了解的一些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讲一讲自已对
负面情绪来龙去脉的体验。內观这些情绪属于受念住,心念住的练习。
现代Panksepp Jaak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了七类基本情绪:愤怒(Rage/Anger),焦愁(
Anxiety/Fear),惊恐孤离(Panic/Separation),寻求(Seeking/Expectancy system
) ,性欲(Lust/Sexuality),关爱抚持(Care/Nurturance),乐娱(Play/Joy)。各种情
绪都有对应的中枢神经回路,和生理变化。心理学把情绪分的更细 (比如Robert
Plutchik's Wheel of Emotions),但我发现还是中医的分法更易把握。
中医里讲了七情志:喜,悲,忧,怒,惊,恐,思。喜伤心,悲忧伤肺,怒伤肝,惊恐
伤肾,思伤脾。并用气机的变化来描述各种情绪的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惊则... 阅读全帖 |
|
|
w********u 发帖数: 3048 | 27 妈了个逼,来美国两年了,按摩工,巴菲服务员,餐馆洗碗,会计,收银员,装修工,
包子师傅,都干过了,就差修脚的和月嫂了,老子来美国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
,不操个洋屄,真赚不回来
奉劝千老马工教授就别嘲讽我了,大家在美国都是苦力,四等公民,没有实际区别 |
|
发帖数: 1 | 28 过去有句话叫
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现在是:
吃一回X ,挣两遍銭。 |
|
a***n 发帖数: 1993 | 29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1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32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3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孙伦西亚多
严格地正念于接触的警觉。
我们应该严格地、热诚地、强度地正念。
疲倦时不要休息,痒时不要抓,抽筋时不要动。
我们应该保持身心绝对地静止,奋力直到结束。
不舒服真的是基准;舒服将使我们漂流于迷惑之流。
我们应该穿透苦受;祇有穿透苦受才会如实进步。
今天晚上我考虑提议谈实用的禅修法。我会考虑从行者的观点,他的爱好、癖性,他所
碰到的问题及
修行上的困难,他微细的关切及执着,他的微细的自欺。当我谈以上这些问题时,我尝
试融入孙伦西亚多
运用毗婆舍那的教法,来显示我的论点。
一个很专注集中的心是行者第一重要的装备,祇有专注集中的心才是清净的心,祇有清
净的心才能清
除五盖,贪欲、瞋恚、懒惰、兴奋、疑惑,才能够很正常地去运作,以及体证毗婆舍那
。为了开始澄清,
正常、平凡的心需要有一个对象去抓取。这种对象有两种:一、身外之物或属于行者身
心的东西。二、身
外之物属于外界环境,如有色彩的盘子、尸体,或者他每天吃的食物。属于行者身心的
东西,是他的身体
和念头。任何这些对象都可以当做禅修的对象来修习专注。
举例来说,色盘可拿来使用,行者将它放在约三码外的适当距离,他两脚盘起,身体坐
端正...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5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6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8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39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辛一、(认嗔境):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
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执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
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
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
发嗔恚。相反,有我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
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
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中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
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0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
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
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
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
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在听的时候,听了之
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著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蕴,然后把这个其
中的任何一蕴当成是自己最宝爱的,乃至于说念念都执持不忘?甚至把五蕴中的任何一
项,把它当作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应该追求的目标,那这个就是刚好跟 佛陀所开示的
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就是说:五蕴的内涵,每一个蕴,当各位了解它的意
思之后,应该要思惟每一个蕴它本身是如何的虚妄不实,不值得我们把所有修行的法身
慧命全部都放在这里。所以这是要先跟大家说的。
上次我们谈到了,跟大家解说了色蕴。接下来,我们也是要想办法跟大家解释受蕴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用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
首先,受蕴的这个“受”这个字,我...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3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45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46 少 有 人 走的 路
作 者 :( 美 ) 派 克 著, 于 海 生 译
或 许在 我 们 这一代 , 没 有 任 何 一本 书 能 像 《 少 有 人 走的 路》 这样
, 给 我 们 的 心 灵 和
精 神 带 来 如 此 巨 大 的 冲 击 。 仅 在 北 美 , 其 销 售 量就 超 过七 百
万 册 ; 被翻 译成 二 十 三 种 以
上 的 语言 ; 在 《 纽 约 时 报 》 畅 销 书 榜 单 上 , 它 停 驻了 近二 十
年 的 时 间。 这是 出 版 史 上 的
一大 奇 迹。 毫 无 疑 问, 本 书 创 造 了 空 前 的 销 售 记录 , 而 且 , 至
今 长 盛 不 衰。 本 书 处 处 透
露 出 沟 通 与 理 解的 意 味 , 它 跨越 时 代 限制 , 帮 助 我 们 探 索 爱
的 本 质 , 引 导 我 们 过上 崭 新 ,
宁 静而 丰 富 的 生 活 ; 它 帮 助 我 们 学 习 爱 , 也 学 习 独 立 ; 它 教
诲我 们 成 为 更 称 职 的 、 更 有
理 解心 的 父 母 。 归 根 到 底 , 它 告 诉我 们 怎 样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静态来说 内观身心 或者说 内观五蕴
动态来说 内观五蕴的运作
身心或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没事干麻去观察?
我是先思惟,为何学佛法? 灭苦
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不必费力观察。
可,被影响到,胡乱运作而产生苦,这就重要了。
于是,我认为,说观察身心、五蕴、观察五蕴的运作,其实都不太精准。
针对佛陀提出至高无上的目标,灭苦。
针对至高无上的纲领 ,四圣谛。
如何展开?
我思惟,
苦谛,如何观察到这是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苦灭的情况。
苦灭道迹,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将苦灭去。
苦从何来? 苦又是如何灭去? -- 缘起法
是的,就是缘起法,这是ㄧ个关键, 是理论与实修的双重核心。
于是,我认为,内观是--观察缘起法。 也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升起,是这样灭去。
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身心,于是我观察自己的身心内,苦是这样升起,这样灭去。
内观的具体方法,四念处。
观察 身、受、心、法。
观察这四方面的苦的集、灭、道迹。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身念处,观察对身体的贪爱,
受念处,观察”受”从何来,来自”触”,根触尘,生受。
六入处、触、受、爱...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