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 发帖数: 22303 | 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5 21:54:00 2014, 美东)
再看一次你说的,”我看到,和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哪个会造成因缘和合?”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怪
“我看到” “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 应该都属于因缘和合,而不是造成因缘和
合。
我是如下这样看待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我看到” 是 眼触
然后 事情是这样
“触” 当然是外界的因缘和合 可有何重要? 一会见到这 一会见到那
这时 我是认为不重要。没多介意
“触”之后呢? 会有苦受乐受,看到俊男美女心里就舒服,看到丑的有些不舒服
“受”也是因缘和合
….这有点问题了………好 再说 我也先不管他们
(有”触”也未必有”受”,还要有”缘”,缘起)
苦受乐受之后呢? 会有喜欢乐受,喜欢俊男美女。 排斥苦受,不喜欢丑的。
坚持如此,总是如此
...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声闻菩提,最主要的修学法门,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
”,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
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
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
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
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
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
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
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
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
的贤圣。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
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
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介绍了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係,接下来要介绍声闻菩提其最主
要的修学法门,也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包含有“苦圣谛”,“苦集圣谛”,“
苦集灭圣谛”,以及“苦集灭道圣谛”。
为什麽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首先「谛」的意思,就是指圣谛的内容是法界裏
面的“谛实”之理——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就可以结论出它是法
界裏面确实的道理,所以叫作谛实之理。而为什麽它叫作“圣”谛呢?因为这个谛实之
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在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成为解脱的贤圣,所以就叫作圣
谛!因此,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超凡脱俗,成为解脱道裏面的贤圣。
四圣谛裏面的第一个苦圣谛,就是要观察:在法界裏面—在三界六道轮迴当中—是
有苦存在的;而这种苦的观察要从比较粗糙的开始,然后再慢慢观察到细微的。苦圣谛
裏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
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还有一种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如果把这五苦裡的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成为生苦、老
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罪」与「不善」是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
依南传的阿毗达摩,不善果报心是(未必是过去世,也可能这一生)不善业的结果,我
们能做的是在不善果报心生起时,生起善(的速行)心,而不生起不善心。
举例说明,佛陀遭提婆答多暗算时,没有生气或恐惧等不善心,也没有后悔、担心过去
世的不善业,而是智慧的处理。提婆答多害佛,是提婆答多的不善业,不是佛陀有罪该
被害。只能说∶佛陀的业,不足以使提婆答多不加害。试想∶如果佛陀生于色界天,提
婆答多还能害他吗?不能吧。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问题。
如杂阿含46经说∶「多闻圣弟子...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过去所造的业,无
法改变,又何必放在心上?当下正念正知,增长善念善行,才是正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6.htm
又如杂阿含470经所说,执著于受,不得解脱。若于受解脱,还有「不可意受是否不善
业果报」的问题吗?
世尊告诸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
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我们要探讨《广论》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类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当中只追
求自身利乐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够修行十善业,然而以后世安乐
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课程设计,是教导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为目标,也就是要下士
追求未来世人天的安乐,作为他们修学佛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是这个阶
段性的目标,却是因为对无常法的错误执著而有所损害,根本无法到达《广论》上说: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宗喀巴认为在我们有暇的身心当中,执藏有常乐我净四种
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世间,错执为常住不灭——这个常倒,是第一个损害之门;因为第
一个错误的常倒执著,后面就跟著乐倒、我倒、净倒,一一跟著发生。
宗喀巴的无常有粗跟细两种分别,在下士道他只讨论了粗的部分;《广论》说:【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
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
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真有自由意志嗎」?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說:在佛法裡面,所有
的果都是由因緣而來的,既然所有果都是由前面的因和緣而來,那
我們都被之前的因和緣所限定了;在這個因緣果報的限定之下,我
們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嗎?
其實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所不容易瞭解的地
方。在《長阿含經》卷9裡面,佛陀說:「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
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也就是說,既然前因和緣
已經被限定了,我們的果報就被定了,那在這中間,如何會有人能
夠獲得清淨?為什麼會有人一直不能解脫,而一直在汙垢裡面呢?
這是一個很難令眾生獲得解答的ㄧ個難題。而且即使來到現在二十
一世紀的科學時代裡面,其實也有很多人,對於我們人體的構成,
也有很多疑問,也產生很多經過研究之後而獲得的一個猜測。
譬如現在的腦神經科學,也在研究人的覺知跟大腦之間的關係是
如何?因為研究了我們的大腦之後,發覺人的大腦這個物質的這種
結構,可以產生認知;這樣子物質跟內心的認知之間是有一個對應
關係存在的。
如果說我們的內心都被我們的大腦所限制,那我們還有所謂的
自由意志嗎?表示說我們人的覺知,其實都是被物質所控制。所以
有些人如果想要...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0 - 我所知,作者应该把”受”与”触”搞混了。因此而有上述说法。
作者对身念处很有经验,但对受念处似乎没有经验。
理由如下
身体任何动作,一定身心五蕴同时都有运作,只观察得到否,现在要观察吗?
所以身体动作中,也是可以做受念处、心念处。这点没错。
但,有风感、热感这是身触。
没有触感,当然感知不到身体的动作(没有触、识),无法念住。无法做身念处。
但这是”触”,不是”受”。
而身念处最后通常是会往受念处观察,
例如,感知到四大,(火)全身热流温度变化(无常),
但温度高,你不喜欢,对色的苦受升起,排斥这个,然后嗔;
温度适当,你喜欢,对色的乐受升起,想抓取这个,然后贪
再例如,腿酸了,一直动,想换姿势。
这里包含了整个五蕴运作,身、受、心、法都可观察。
可观察身体酸麻本身,
也可观察色身的苦受升起又消失
也可观察心的喜欢不喜欢、想要、硬撑的心态…或更深的心念….
即使是身念处的初学者,练习观察身体而已
要换姿势,不换姿势。都可以。但理由是甚么,自己要清楚。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莫哥西亚多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
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
我们应该记住,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机,
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
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得到涅盘,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这条道路
的第一阶段,
而道德的实践带给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宁静。专注(定)是第二个阶段,它带给我们更高
的喜乐,因为专注
所得到的内心纯净,可使人体验到天堂般的快乐、轻安、喜悦。然而,祇有专注仍是不
够的,仍缺乏将内
心的染着永远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能方可使我们得到解脱,导向最高
境界的涅盘,这是
第三阶段。
要得到解脱必须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学。佛陀说,行者须用毗婆舍
那来清除他对
自我及整个世界的错误观念。毗婆舍那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种种不正确的观
念造成我们在生死
苦恼中轮回,所以我们应该赶快修学毗婆舍那来摆脱轮回之苦,就像一个人头发着火或
者胸口被矛所刺中
般紧迫;有机会接受毗婆舍那的练习真是非常宝贵的啊!
当我们透过...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13 饮酒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学不放逸心解脱,救度放逸恶趣隘,
恭敬顶礼遍知已,书此利他祈加持。
诚如全知金刚持鄂钦·根嘎桑波曾经亲口说:“在拥有修行正法的特殊身份——纯净
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成就无上珍宝菩提的目的,一定要如理遵循正确的见解
和清净的行为,依靠符合佛法的正命来养活这个暇满身。愚昧无知的人们依靠放逸的美
酒、杀生的血肉养活暇满的身体,并且声称:‘在正法小乘戒律、金刚乘中也说可以喝
酒、吃肉。’他们自己步入这种非理境地的同时,还让别人也酗酒吃肉,就像蛤蟆坑里
有伤的蛤蟆一样(有伤的蛤蟆会使其余的蛤蟆染上它的伤)。丧失了佛陀所欢喜的行为
,被恶知识所左右,完全是给自身带来巨大祸害的举动,也是下劣的做法,因此务必予
以遮止。”除非是成就者,酒能使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失去理念,在今生来世都会导致大
难临头。恶魔、非天迷醉人的伎俩就是酒。
讲饮酒过患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一、总说酒的过失也包括饮酒者犯罪之理、卖酒者犯罪之理两个方面。
1、...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4 ☆─────────────────────────────────────☆
pattern (放手) 于 (Sat Nov 7 06:30:45 2009, 美东) 提到: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大正藏杂阿含(三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
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
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释
空:
e.g.眼睛看到一见东西,就是看到了, 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看到了或谁造成了
这样的”没看到”
眼睛没看到一见东西,就是没看到了,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没看到”了或...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5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6 第五天开示
四圣谛:苦(苦谛),苦的原因(集谛),苦的寂灭(灭谛),根除苦的方法(道谛)
~缘起
五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五天可以用功,要善加利用剩下的这几天,对这修行方法有正确
的了解,努力用功。
你们已经从在限定范围内观察呼吸,进展到观察全身上下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练习内
观,最初通常会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坚硬、强烈的不愉悦感受,像是痛感、压力感等。
你们以前也都有过这些经验,但心的习性是对感受起反应,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因此
总是激动不安。现在你们开始学着不起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感受,不把自己和这些
感受划上等号。
痛苦是有的,烦恼是有的,但悲哭啼泣无法帮人脱离苦海。我们要怎样解脱痛苦呢?我
们如何才能面对接受呢?
治病的医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么病,病因又是什么。只要有原因,就有解脱之道
,就是去除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痊愈。因此要从根除病因着手。
首先我们得接受苦的事实。苦无所不在,这是普世皆然的事实。但当我们开始不起盲目
反应地观察,这就成为圣谛,因为任何这样依道而行的人,都将成为高贵贤圣的人。
当我们开始观察第一圣谛,也就是苦谛时,苦的原因很快就会清楚浮现,我们也开... 阅读全帖 |
|
q**2 发帖数: 1850 | 17 与阿弥陀佛 一样重要的 东方净土 药师佛,在十二大愿中 应允 现世满愿。 成就无数
众生。
其十二药叉 大将,结五色缕 ,待满愿 后 解节的方法非常灵验。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253.htm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
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
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
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
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
!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
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8 由于我们总是希望现状能改变,
因而没能清楚地看到当下现况;
如果我们注意到的不是现况,
这样的修行就是离开了中道。
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并非易事;
基于这个理由,
具足正见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必须了解,
内观并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于正念。
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
佛教有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一种是内观(毗婆舍那)的开发,另一种是定力(奢摩他
)的开发。后
者着重在专注力;一个人要不断地注意一个目标,而且专注力是依循单一的轨道,以趋
向清澈的宁静境界,
这种心灵的开发并不会带来对事实及其因果的了解,祇会带来宁静。另一方面,内观的
开发则要了解「存
在的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要证知肉体与心。这种证知是开发内观的目标。
首先,我将解释在宁静的开发中,专注力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专注力的开发不能同时
用于内观的开
发上,反之亦然。对此点请不要误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先进行宁静的开发,等待达到专
注力了,再进行内
观的开发,但是,把这两种方法混在一起用,却无法达到内观所预期的效果。
宁静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标上,在传统上,宁静禅修专注的特定目标有四十
个:十个是颜
色与元素,十个是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9 ☆─────────────────────────────────────☆
wuyu (wuyu) 于 (Sat Aug 27 09:00:11 2011, 美东) 提到: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JeanIris (Iris) 于 (Sat Aug 27 11:10:54 2011, 美东) 提到:
赞!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20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1 中部36经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
阿基毘舍那!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阿基毘舍那!当我
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阿基毘舍那!犹
如有力气的男子捉住较弱男子的头或肩膀后,能抑止、压迫、破坏,同样的,阿基毘舍
那!当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而,我
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
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修无呼吸禅。』阿基毘舍那!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
气与吸气。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
音。阿基毘舍那!犹如铁匠吹火的咕噜咕噜激烈声音。同样的,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
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
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2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un May 16 09:36:37 2010, 美东) 提到:
The first of these self-evident truths is Descartes' proof of existence
turned on its head:
“But what then am I? A thinking thing. And what is that? Something that
doubts, understands, affirms, denies, wills, refuses, and also senses and
has mental images. (Descartes, Meditation II: O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Is Better Known Than the Body).”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3
就如同上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当下即证,是指活着证果时,当下即证。
也就是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对的,非当下即证,就是活着没法知道,总之不是活着的事了。
我这么说,当然是耍嘴皮子啦,你知道的,我还没证阿罗汉果。
我对轮回涅盘可还没净信不疑,疑的可多了。
前世今生,生前死后的我不知道。
不过,活着现在发生的,略知一二。(不见得正确)
举一个现下就轮回例子说明。
轮回,这里指缘起法则里,
”无明”以至”老病死忧悲脑苦”,然后有产生下一个”无明”以至”老病死忧悲脑苦”
我们从小到大,发生千万件烦脑(苦)事情,
就说现在吧,如果仔细一点,大一点也总有十件,
总而言之,就是一大堆烦恼事。
这么多烦恼(苦)事,整个断除,是大工程,整个来看,也看不清,
So,就只看一样,比较清楚,e.g.---上儒释道版。
我想可以这样看,就像,一个NP-Completed问题求得,polynomial time算法,
其它NP-Completed问题也解开了,一定有polynomial time算法。
这件事的烦恼(苦)真正的断除,心清净,其它烦恼也比照办理,也可断除。
那么,为什么我们每天还在上儒释道版...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24 现如今,宣传各种法门的都认为自己所接触的是正法,于是乎“大慈大悲”,要让众生
分享到这些个“正法”从而可以“离苦得乐”。我想,这是大部分在这个版面和网上其
他地方宣传自己的法门的动机所在。应该说,这些人的出发点很好,是想做个善人。但
是,很可惜,大部分这样的“善人”却不愿意去读读佛的经典,不愿意去了解当年佛陀
到底讲了些什么。于是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判断标准,而以“灵验不灵验,能不能治病,
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佛法。既然称之为佛法,却不以佛陀所
宣讲的言论为标准去判断,不是很有意思吗?
下面我贴一篇杂阿含经108经里所讲到的,佛陀说了什么法。用白话归纳总结一下,佛
陀说的佛法就是教人断欲贪,于色,于受、想、行、识断欲贪。就这么简单。欲贪不断
,不可能离苦。佛陀讲法不是为了给众生治色身的病,不是为了众生身体好,学习好,
工作好,什么都好。如果这么想佛陀,就是真的把佛法世俗化了,或者说严重点,是毁
佛,谤佛!
诚心建议那些“大慈大悲”的“大善人”们,如果真的是想学佛,是想从轮回解脱,就
扪心自问,自己宣扬的法门是不是在讲断欲贪?自己宣传法门的目的是不是也是断欲贪
?想清楚...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5 緣起法的理則與內容
緣起法的理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表示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因緣的聚集,是條件的存在。反過來看,因緣消散,條件
不再俱足了,就不會存在。也就是說,不會有那種「獨一創始的」、「永恆不變的」、
「真實堅固的」東西;不會有創造宇宙的主宰神;不會有萬物起源的第一因;也沒有永
恆不變性質的真我。從時間前後的關係來看,只是不斷變化的「相似相續」,從自他的
關係來看,存在著高度依賴的「輾轉相依」。這樣的真理,普遍適用於萬事萬物,沒有
例外。不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專注的範圍,是與我們身心相關的活動與反應,目
標是要徹底地解決這處處缺陷、不圓滿的苦迫[19]人生,而不在於其他宇宙環境、物質
器具的種種。
人生的憂悲惱苦,總在這生老病死中。生老病死,從比較長時段的宏觀角度來說,
可以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20],這一部分,我們留待〈生從何來死往何
去〉一節中討論。從比較短時段的微觀角度來看,也可以指眼前一個身、心反應經驗的
升起、變化、消失[21]。為何會出生?為何會生起?生的推動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蓄積
力量的成熟,佛典中將之稱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6
十二缘起怎么观?
很多人解释不同,有人说三世,有人说当今这世。
应该都包含,
三世也太远了,观当今这世比较实用,比较能印证。
要真的有实际观察才可能比较清楚。
四念处也是观察缘起法,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形成(集)这样灭去(灭)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观察,
要禅修,让心很静,没有杂念,才能非常细微的观察十二个环节,
亲自验证缘起。
一边观察一边断去贪爱、无明。
无明,其实就是”无知”的意思,或见解错误、误会、檔不住之类。
就是贪嗔痴的”痴”。 至少是”痴”的一种。
常说贪爱、无明,其实就是 贪嗔、痴。
对甚么”无知”呢? 总的说,对四圣谛无知。档不住错误的见解。
细说,
也包含对身心运作有个误解:以为有个”恒常”的”我”(就是现在你这样一个人)。
而又以为你这样一个人是恒常不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通常会说灵魂之类)。
这样,让以前的贪爱,影响到现在。
例如 谈恋爱,昨天看到一个人,爱上他,
今天看到他,心跳加速。
这就是让昨天的爱,影响现在。就是”无明”、愚痴。
昨天的贪爱的残留影响,就是一般说的”业”。
这个贪爱的残留,让你现在的身心(名色)都受影响,
眼睛(色)一看到那个人(触:...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8
(我说的不一定对)
贪,对于”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的一种情绪。
嗔,对于”苦受”,拒斥,不要,不要,的一种情绪。
痴,是不明白什么是贪嗔,及它们何时发生了,如何发生。基本上就是”无明”。
贪嗔,基本上就是,爱取有。
从观察上看,先有贪,贪不到才有嗔。嗔后发生。(请自行观察)
所以贪还是主要的。
从缘起法解释,贪嗔的来源(集)是”受”,
为何从缘起法解释?
因为他们原始说法本来就是从缘起法而来,
也从缘起法上修行(包含观察、去除之)。
观察自己对身体的贪爱发生,生,一种执着身体是”我”的情况发生,
然后就随身体变化(老病死),欲令如是,欲令不如是,不可得,而忧悲恼苦。
欲望(“想”中有”想要什么”)很正常,并不可怕。(请自行观察)
但是被”我”所污染的欲望,就可怕,叫贪、贪欲、贪爱。
再更深入观察,贪爱哪里来?
是先有”受”,才会开始有贪爱。
对于身体某种”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爱取有。
没有”乐受”、“苦受”,不会有贪嗔。(请自行观察)
”乐受”、“苦受”从哪里来? 从”触”而来,
触是触,受是受。 “触”之后不见得有”受”(苦受乐受)
”触”从哪里来, 来自“行(身...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29 内观实践经验总结-如何高效突破观智(禅修重点)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8357821/
原地址字体看起来更清楚一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76w.html
序
《内观实践经验总结》系列(大概三到四篇左右)是本人到目前为止禅修实践核心经验
的总结,是这次离开网络讨论前的最后几篇文章,应该是本博客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些
文章,写完这几篇文章后我准备继续密集禅修以突破初果,希望这些个人经验能够给各
位提供一些修行参考。
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博客写的很清楚了,后来身边一些受我影响开始内观的人有时会征求
我的建议作修行参考,我发觉博客中很多实践细节实际上我讲的还不明白,这次主要目
的是详细分享个人所有重要经验的可操作性细节。
此系列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主要讲述获得禅修突破的主要几个重点因素(都
是本人血的教训总结而来,花费了我很多青春),之后的几篇我会分别从专修以及散修
,包括制定自己的修行计划三个具体操作层面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圆满这四个因素,其
中除了专修部分以马哈希禅法为例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一般人说自在、不自在,比如说自由自在、悠闲自在、好不自在。其中“自在”的意思
是说,随著自己的意志,不受拘束也毫无阻碍,心里不会感到别扭或不愉快;也就是说
,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外在环境,内心总是不会因而有一丝一毫的拘谨束缚,总是舒适自
然,这就是自在。从这样一般人对自在的定义来看待修学佛法时,就会有人认为:每天
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佛法上勇猛精进,尤其是受了佛戒,必须遵守戒律上的许多限制时
,这样学佛就不自在;而是应该活活泼泼的,应该是生活丰富、多采多姿、无拘无束,
这样才自在。就像时下年轻人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其中比较
极端的看法。
然而这样的看法正确吗?无拘无束的自在,有著“解脱”的意涵在里面,像一般世
间人的知见,几乎都是与解脱相反的;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脱、所想要的解脱,是让觉知
心自己住在没有语言妄想中,继续拥有种种五欲享受,而可以常保自我的存在,只要不
去想有什么善、恶、罪、福的果报,就可以无拘无束;所以认为要生活丰富、多采多姿
而无拘无束,才是自在解脱。所以有的人说:“我只要变得很有钱,我就自在解脱了。
”有的说:“只要有权有势当了大官,甚至当了国王、当了皇...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1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是这个身心在说佛法。
用日常方便的代号是,你、我、他 在说佛法。
要区别 脑中虚设的”我” 与 身心及这个身心日常方便使用的代号
首先,说”我”,
当我们说”无我”时,是指你的身口意,不再依循 ”我”这样一个虚设主体来反应,
直接说”意” (”意”为先)。 也就脑中不再制造 与”我”这虚设主体有关的指令,
或说不再维护”我”这样的虚设主体。
你脑中运转思维的的过程,有”我”会是
e.g. 某人可能伤害”我”, 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开始害怕,闪开。
某人对”我”好,乐受 脑中下指令 : 因为乐受 开始喜欢他,接近。
生病了,对”我”有伤害,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惶恐不安,看医生。
这房子雄伟舒服,住进去对”我”有好处,”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赚钱,想买这栋房子。
这音乐好听,消除”我”的ㄧ些烦恼,让”我”舒服一点,”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听这音乐,想买下CD。
别人骂你,要维护虚设主体”我”,
脑中下指令 : 开始以”...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
「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
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
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
阿難白佛言:
「云何世尊以諸{受}[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
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
「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
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34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zhdcjjqs.php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索达吉堪布 著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缘 起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名藏汉僧俗,朝拜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清
凉圣境。
朝山期间,我与慈诚罗珠恭受上师之命,初次将《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摄
颂》等藏地流传甚广的佛学论著翻译成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的汉语水平使我
们费尽了周折,特别是对前所未见的汉地佛教专用词汇,我们更是一窍不通。但上师之
命难越,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咬紧牙关坚持,翻阅了大量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
才算勉强完成了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所
结下的殊胜不解之缘。
五台山向来以自然风光神奇旖旎、名胜古刹鳞次栉比而著称。放眼四周,千山竞秀;俯
视谷底,万壑争流。既有云蒸霞蔚的东台,繁花似锦的南台,明月皎洁的西台,一览群
山的北台,巨石如星的中台,也有淙淙欢跃、南北穿流的清水河,更有集五台之殊胜为
一体的黛螺顶,以及堪称五台山标志的塔院... 阅读全帖 |
|
d******y 发帖数: 3668 | 35
看这里——
《杂阿含》470经 (身苦,心不苦——不被第二毒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
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
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
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
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
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
。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
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
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 |
|
a**u 发帖数: 8107 | 36 ☆─────────────────────────────────────☆
bdbd (kakali) 于 (Mon Dec 7 19:42:37 2009, 美东) 提到:
梅艳芳和陈晓旭又诵经又念佛,对众生贡献很大,为啥死那么早? 而且都死那么惨呢
?
☆─────────────────────────────────────☆
akju (金斗爸) 于 (Mon Dec 7 19:57:57 2009, 美东) 提到:
诵经念佛为啥就对众生贡献大呀?
☆─────────────────────────────────────☆
Hotfly (寄居蟹) 于 (Mon Dec 7 20:13:15 2009, 美东) 提到:
等W和RS来了开示,他俩最近忙。
(你确信梅艳芳和陈晓旭不想早死?我非常同意你的YY)
☆─────────────────────────────────────☆
bdbd (kakali) 于 (Mon Dec 7 20:43:47 2009, 美东) 提到:
当然啦。
净空不是说陈晓旭只勉强进入...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自 序
应当致力于了知四圣谛。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四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
徊。是哪四项?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致苦灭之道
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
诸比丘,那苦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集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灭圣谛已经
被了知与彻见;那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对于存在的贪爱已经被切断,
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经被毁灭,已经不会再有来生。」(《相应部·第一边际村经》
Pathama Koñigàma Sutta, S 3.377-378)
「诸比丘,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是苦』;不如实了知∶『这是苦集』;
不如实了知∶『这是苦灭』;不如实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对于这些人,我不
视他们为沙门中的沙门,不视他们为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不能在今生以智慧亲
证、进入且安住于沙门果或婆罗门果。
然而,诸比丘,对于那...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8
破我执(我的意思是指十结之ㄧ的”我见结”),不会认为”我”是名色。
我认为,如果没有我执(我的意思是指十结之ㄧ的”我见结”),也不会执着于名色为实
有。
要除去有个”我”的认知,很难。
基本上就快初果了。
首先要有很强的觉知作用。发现身心是身心,其中没有我。
在南传,就是清净道论第一智,名色分别智。
方法是,一直觉知自己的一举ㄧ动,进而觉知各种感受、念头。
在四念处,就是身念处一直感知身体的一举ㄧ动,
进而观察到身体的肉(地)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水(液体流动)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火(温度变化)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风(呼吸、筋骨支撑)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进而体会到身体只有地水火风,身体是身体。
(如果是安那般那,就是观察呼吸一生一灭,呼吸有长有短,进而发现每次呼吸都是不
一样长短、气重气轻)
“定”到一定程度,感知力(内观)强大了,会体会到身体(色)非我,只是地水火风。
受念处、心念处,一直感知 受、心的一念ㄧ念生灭,感知力(内观)更强大了,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当然不会。例如提婆达多驱醉象向佛陀冲来时,佛陀入慈心定,降伏大象!
不会。
是滴。总是正念正智的阿罗汉,不会分心,只怕反应更快更正确。
《杂阿含经》(大正藏4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Wed Aug 3 14:48:11 2011, 美东) 提到: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我们的寺院旁边有个道观,桃园观,出家前我去那里转悠过。觉得道家的气质非常好。
有时候在寺院里也听一些师兄弟们说起道家的修行方式,很好奇,他们中有的了解
的还很深,常常告诉我一些基本常识,读《道德经》以及儒家的经典,发现至少在一个
阶段上,各家都是相通的,都在讲述一个道理,但终极目标有差异。
宗教事务以前由统战部门管理,现在好像划归民政部门管理,设有民族和宗教事务
管理办公室,这个机构在2010年组织了创建和谐的活动,让各宗教之间进行交流。
那天早上,寺里派出了六名僧人,一名居士,旁边的桃园观的张道长搭我们的车,
去北京市海淀区基督教堂,参访那里的宗教活动。
张道长穿着很传统的道士装束,别着发髻,很有气质,也不多话。按戒律,比丘出
行,三人以上就要排队,一下车,前面五个比丘就整齐地排成队,我是沙弥,也整齐地
跟在后面,张道长走在我们身...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1 2011-12-17 17:01:03 来自: 慈诚庄嘎(宇宙就是刚刚好)
主持人致辞:
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演讲嘉宾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依止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修学多年,不但承担着佛学院汉僧的教学与管理
工作,同时,也努力将藏传佛教的智慧宝藏,传播到汉地、乃至全世界的华语地区。
堪布现已出版的著作与翻译作品,多达一百多本,目前仍旧笔耕不辍。近年来,堪布还
通过网络、视频、微博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地传播佛法、接引善信,同时身体力行地
投入办学、助老、护生等慈善活动。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
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这位慈悲的堪布,现在就在我们场内。请全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请大家就座。首先有请我们理工大学佛学会的甘耀权会长致欢迎辞——
甘耀权会长(粤语):用什么话讲?他们喜欢听广东话。首先欢迎索达吉堪布来到香港
理工大学讲座,更加感谢各位嘉宾,不论是我们学校的朋友,或是外面的朋友,如果没
有你们,堪布也没办法讲法,所以你们很重要,要感谢大家。
其实堪布的著作很多很红,多年前我在国内就有机缘接触,并请了不少...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2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18:39 2012, 美东) 提到:
身心是苦
轮回是苦
无常是苦
相依是苦
行识是苦
名色是苦
触受是苦
生死是苦
悲伤是苦
快乐是苦
挂碍是苦
执着是苦
行恶是苦
存善是苦
地狱是苦
天堂是苦
昨天是苦
明天是苦
时间是苦
空间是苦
有也是苦
没有也苦
阴阳是苦
相待是苦
什么不苦, 大白兔水果糖不苦。。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Fri May 11 13:28:42 2012, 美东) 提到:
丫吃火锅烫坏舌头了吧? 还不快去医院?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34:25 2012, 美东) 提到:
跟你交流最苦..lol
☆─────────────────────────────────────☆
...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43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香港理工大学。刚才进了你们校门,在甘会长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
,我参观了一下这里的建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亲切,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建筑的风
格、颜色跟我们寺院十分相似。听说它拷贝于英国剑桥、牛津的建筑模式,带有工业革
命时代的气息,给人一种开放包容的感觉,也喻示着这所大学的人文精神。
佛教中常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人也喜欢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识”,因此,我们能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无因无缘的。这种因缘,应该是源于在座
师生对佛教的信心与敬仰,所以才衍生了今天的交流主题——“怎样面对痛苦”。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在这个世间上,痛苦可谓多之又多。我本人虽然
也没有出离痛苦,给你们夸夸其谈不一定合适,但毕竟自己从小对佛法就有兴趣,多年
来依止善知识,在学习、研究、修行上下过一番功夫,所以从某个层面来讲,也可以简
单汇报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人类痛苦的分类
三界六道中,痛苦的分类比较多。拿我们人类而言,就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根本
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大支分苦。
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4 我先提出重点,以免很多人不喜欢看长篇大论,找不到重点。
佛陀说,一切受都是苦: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
然后解释什么叫“以諸行漸次止息”
提到九个禅定,到佛陀时代,印度发展出的九个禅定,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
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
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这里也提到了 想受灭定,因为前文说“以諸行漸次止息”,所以“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所以想受灭定也被归入,“一切諸受悉皆是苦”之中,
所以这个定也是苦,不是所有苦灭尽的涅磐
最后佛陀说,那什么是佛陀推崇的呢?
佛告阿難: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
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陀提出解脱才是王道。显然入想受灭定来体验涅磐,不是佛陀的说法。 |
|
f*******e 发帖数: 5594 | 45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
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
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
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
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诸觉相是受受阴。何
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
易。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
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
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别知
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
无常.苦.变易法 |
|
f*******e 发帖数: 5594 | 46 (分段经文)
色受阴: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
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
阴无常.苦.变易。
受受阴: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 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想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
名想受阴。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行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
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识受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
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巴利文五受阴用词与原义)
Rūpa(色(相),外形,体形,图像,视野(眼睛的对象,即:所看到的东西),物质
元素的合成物)
Vedanā (受,痛苦,感觉)
Sanna ( 想,感觉,知觉,标志,名字,承认,手势)
Sannkhāra(行,必要的条件,有条件的事物,心智的协同因素。)
Vinnāna(精神,识,意识)
除了“想”以外,其...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的节目,跟诸位观众继续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的相关法义。上次节目中我们有探讨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
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
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
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
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
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
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
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
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
”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9
所以我用词比较符合佛教背景,而你都是科学背景。
思维这个,在佛教里就不仅仅是指推理,而且包括指向。
而你这里只是把思维等同逻辑推理来说。
思,本身就是行蕴,包含有心转的地方,和兴趣点的问题。
你把我说的思,简化成了想和逻辑。
随便找一下,都看法到佛教里“思维”的用法和你这里不同
http://ziminss.blog.ifeng.com/article/16595852.html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考題-共中士道部分
8.云何思維生苦?
9.云何思維住胎時苦?
10.云何思維老苦?
11.云何思維病苦?
12.云何思維死苦?
13.云何思維怨憎會苦?
14.云何思維愛別離苦?
15.云何思維求不得苦?
16.云何思維五取蘊苦?
17.何謂六苦?
18.云何思維無定過患?
19.云何思維無飽足過患?
20.云何思維數數捨生過患?
21.云何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22.云何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23.云何思維無伴過患?
24.云何六苦總攝為三?
25.云何三苦?
26.於樂苦捨三受,有何煩惱增長?
27.云何思維,能令三受不為三毒之因?
28.試述行苦與壞苦.苦苦之關係?
29.云何樂受無...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50
所以我用词比较符合佛教背景,而你都是科学背景。
思维这个,在佛教里就不仅仅是指推理,而且包括指向。
而你这里只是把思维等同逻辑推理来说。
思,本身就是行蕴,包含有心转的地方,和兴趣点的问题。
你把我说的思,简化成了想和逻辑。
随便找一下,都看法到佛教里“思维”的用法和你这里不同
http://ziminss.blog.ifeng.com/article/16595852.html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考題-共中士道部分
8.云何思維生苦?
9.云何思維住胎時苦?
10.云何思維老苦?
11.云何思維病苦?
12.云何思維死苦?
13.云何思維怨憎會苦?
14.云何思維愛別離苦?
15.云何思維求不得苦?
16.云何思維五取蘊苦?
17.何謂六苦?
18.云何思維無定過患?
19.云何思維無飽足過患?
20.云何思維數數捨生過患?
21.云何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22.云何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23.云何思維無伴過患?
24.云何六苦總攝為三?
25.云何三苦?
26.於樂苦捨三受,有何煩惱增長?
27.云何思維,能令三受不為三毒之因?
28.試述行苦與壞苦.苦苦之關係?
29.云何樂受無...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