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 发帖数: 7106 | 1 自 序
──寫於第一版向全球發行之際
龍樹大師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是故知無生。」從佛法的勝義諦上說,一切法無生;不過,從世俗諦上說,則一切
法分明。凡事之興,必有因緣;本書之作,勢在必然。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印順法師的著作《般若經講記》。由於這部著作主要是
解釋《金剛經》的,而眾所週知的是,《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乃至民間皆有相當廣泛的
流傳,人們都認為《金剛經》的語言十分優美、思想非常深邃。然而無比遺憾,我對印
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讀之再三?始終感受不到佛法的氣息,所以就乾脆不看印順法
師的書了。幾年後,我意外地與大陸佛學家胡曉光先生相識,可謂一見如故,彼此就佛
法問題作了深入的長談。我們對印順法師的一致看法是:印順法師的思維過於簡單,與
無比深刻、嚴謹的佛法思維很不相稱。事隔多年,如今在海外,接觸印順法師著作的機
會無形中增加了許多。然而令我無比吃驚的是:印順法師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違背佛
法的論斷,和對佛法的種種曲解,這是我以前從未料到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
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臺灣的佛教。因為,從佛教...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2 ZT:
原始佛教會
Ven.Bhikkhu Vūpasama隨佛比丘
佛陀的教法,經由二千四百餘年的傳誦後,受到僧團意見的競爭、世俗政治的影響、時
代演革及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種出於不同時代與思想主張的教派,也就是目前的
南傳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
佛滅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形成兩大師承系統,一是以傳承經法為主
的阿難系僧團,二是傳承律戒為主的優波離系僧團。經法與律戒兩大師承系統的分合過
程,在佛滅後百年內原是和合一味,但佛滅後百年時,先有師承自優波離系宣化於恆河
中游東方毘舍離的僧團,因為擅行「受取金錢」等十事,而受到宣化於西北印摩偷羅之
阿難系僧團及西印優禪尼之優波系僧團的責難,為此僧團舉行了「第二次結集」,使論
諍的兩系三大僧團復歸於和合。其次,佛滅後百一十六年,優波離系毘舍離僧團舉「五
事異法」,而優波系優禪尼之僧團則妥協附和。由於優波離系兩大僧團改變了古老的經
說,使得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發生了嚴重的對立與分裂。從此原本
和合無諍、法同一味的僧團,分裂為堅持原說的北印阿難系僧團,以及改變經說的優波
離系東印大眾部僧團、西南印分別說部僧...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3 北传
雜阿含406經[正聞本598經/佛光本405經](諦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
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
「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
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
「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
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
量惡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南传
相應部56相應47經/有孔之軛經第一(諦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猶如有人可能向大海投入一有單孔之軛,而在那裡也有隻盲龜,牠每一
百年會浮出[水面]一次。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隻盲龜每一百年浮出一次時,能將頭伸入那有單孔之軛中
嗎?」
「大德!如果這樣,那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後。」
「 |
|
a**u 发帖数: 8107 | 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Aug 5 01:27:48 2010, 美东) 提到: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
佛陀的教法,經由二千四百餘年的傳誦後,受到僧團意見的競爭、世俗政治的影響
、時代演革及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種出於不同時代與思想主張的教派,也就是目
前的南傳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
佛滅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形成以傳承經法為主的阿難系僧團,
還有傳承律戒為主的優波離系僧團。經與律兩大師承系統,在佛滅百一十六年後,由於
優波離系僧團改變了古老的經說,使得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發生了
嚴重的對立與分裂。此後,原本和合無諍、法同一味的僧團,分裂為堅持原說的北印阿
難系僧團,以及改變經說的優波離系東印大眾部僧團、西南印分別說部僧團(現今南傳
佛教的母部)。
在三大僧團中,堅守「一乘菩提道」之原始經說的阿難系僧團,聲勢漸漸不如優波
離系僧團,到了佛滅後約二百五十年,阿難系僧團中有迦旃延尼子,改變立場接受優波
離系的新說法,...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5 敬錄自《辨中邊論頌講記》 彌勒菩薩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50
庚二、廣說(依略說次第)分五:一、空性之相;二、空性異名;三、空性異名
之義;四、空性之分類;五、於空性成立有垢無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為空相。
這裡空性的相是用“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來表達,“無二有無故,非有
亦非無”,就是由於無有二取以及有無二取的法性,所以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虛妄分別心和二取空不是他體,也不是無二的一體。下面按照世親菩
薩的注釋來講解,為什麼虛妄分別和二取空二者不是別別的他體呢?因為虛妄分別是有
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可能分離的緣故,否則就有熱性和火分離的過失。為
什麼不是無二一體呢?因為如果虛妄...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6 敬錄自《辨中邊論頌講記》 彌勒菩薩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50
庚二、廣說(依略說次第)分五:一、空性之相;二、空性異名;三、空性異名
之義;四、空性之分類;五、於空性成立有垢無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為空相。
這裡空性的相是用“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來表達,“無二有無故,非有
亦非無”,就是由於無有二取以及有無二取的法性,所以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虛妄分別心和二取空不是他體,也不是無二的一體。下面按照世親菩
薩的注釋來講解,為什麼虛妄分別和二取空二者不是別別的他體呢?因為虛妄分別是有
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可能分離的緣故,否則就有熱性和火分離的過失。為
什麼不是無二一體呢?因為如果虛妄...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7 不喜排版, 可以看跟贴的link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
按
初轉法輪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第10號造像碑(局部)以釋迦牟尼說法形象表現佛陀為
五比丘說法這一情節。
三世佛像清代唐卡(布畫)布達拉宮藏“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佛在世時宣揚教義所
使用的語言,可能是摩揭陀語。”“唐卡”意為卷軸畫,是我國藏區最流行的一種宗教
繪畫形式。這幅唐卡中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主位,下有弟子侍立,後有華麗的蟠龍佛龕
,過去佛和未來佛在上方左右兩角。第三題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十五題
一
現在印度正以極其隆重的儀式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我們都知道
,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過很大的作用,對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都有過影響。因此,
有很多人關心這次的紀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面我從佛教史裏選出一個國外梵文
學者和佛教研究者多少年來爭而未決的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借表紀念之意。
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 33 1敘述了一個故事:
這時有兩個比丘,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8 敬錄自《辨中邊論頌講記》 彌勒菩薩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50
己二、清淨之相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這裡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來講的。遠離了以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所攝的輪迴
,也就是苦和集都息滅,就叫做清淨或者涅槃。這裡講的清淨需要這樣來了知,因為上
面講了雜染,跟雜染相對的法就是涅槃,而且涅槃就是清淨輪迴的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
,所以四諦當中苦和集諦所攝的一切一切漏法息滅,這叫做清淨或者叫做真實的涅槃,
所以說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講的,這不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講的。這個清淨或
者涅槃的源泉就是二取空性,為什麼二取的空性是涅槃的源泉呢?因為獲得清淨的道是
證悟空性的智慧,包括果也是二取空法性的現前。所以,彌勒菩薩下面唯一抉擇空性的
體相。所以,講清淨之相的時候,前提我們需要了知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而宣
說,而且下面講的時候也是唯一講二取空的法性,因為一切涅槃的境界,一切涅槃的功
德,或者一切菩提的境界都是需要證悟空性,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才... 阅读全帖 |
|
|
j*****u 发帖数: 3 | 10 大乘经典是佛灭度后才发展出来的吗?
文 : 余正遠
前言:有些人认為大乘经典是在佛灭度后才创造出来的,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為
佛陀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经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提到「大乘」或「三乘」和「方等经典
」!四阿含中也多处提到「菩萨」二字!佛陀也说自己和过去诸佛修菩萨行的过程,以
及授记 弥勒菩萨将来成佛。
所以大乘之名是在四阿含中就有的,四阿含中就有提到菩萨六度,因此大乘经典不是后
来才创造的。
如《增一阿含经》卷1〈1 序品〉就说: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為总持如来藏;
………………………………………………………..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经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9-c14)
以下我们再引用经典并分几点来说明:
一、四阿含中多处提到「大乘」两字的经文:
1.《长阿...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1 安忍波羅蜜-----黄国达老师
在無常的世間中,可說是苦多而樂少,佛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無非是要幫助眾生
究竟地離苦得樂。
苦可分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或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眾生面對這些苦,大多以世間的方法,消除引發
苦的外在因素,例如肚子餓了找東西吃,生病了看醫生、打針、吃藥,想結婚就交異性
朋友,想要房子、車子或生活享樂就設法多賺來達成願望……,如果一一如願,自然不
覺得苦,但是遇到阻礙的時候,就會氣憤、不滿、甚至攻擊阻礙他的人和東西,或是退
縮、逃避、自怨自艾、傷心難過,這就是苦!
有些人,則會找理由自我安慰,告訴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是「天
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失敗為成功之母」,這些都還算是比較理智的反
應,而有些人則無奈地認命,心想「命運天注定,半點不由人」,顯得有些悲觀。
面對挫折和痛苦,佛法又是如何對待呢?大致說,對於非心理因素的問題,如同世
間法的正常行為方式,要「行所當行」,適當採取行動去處理它;而對於心理因素的問
題,則要以智慧來觀照,看清無常、無我的真相,沒有永遠的苦,也沒有...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2 雜阿含406 經 -- 盲龜浮木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
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
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
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
「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
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凌弱,造無量惡
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
經文要意:
本經敍説佛陀用「盲龜浮木」比喻凡夫漂流五趣,人身難得,應當把握機會,依「四聖
諦」法修行解脫。
《掌中解脱》第九天说:
所谓「龟颈」的情形是这样的:譬如大海中有一头盲龟,每过一百年才从水里探出一次
头,而海面上有一段带有一孔的金牛轭随风漂流。对这头盲龟来讲,它的头正好套进轭
孔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这些人在轮回大海之中,因为受业与烦恼的控制而睁不开
慧眼,大半在这个恶趣与那个恶趣之间流浪,即便可能侥幸从恶趣中解脱...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13 隨佛法師( Ven. Bhikkhu Vūpasama) 為華人,出家於優波離師承分別說系錫蘭銅鍱部
傳化於緬甸南傳僧團,為緬甸承續及傳揚雷迪大師(Ven. Ledi Sayadaw 1846-1923)禪
法及道場系統之BADDANTA ZAGARA BHIWUNTHA 長老的弟子,現為臺灣內覺禪林、中華原
始佛教會、美國原始佛教會、美國內覺禪覺會、馬來西亞原始佛教會、中道禪林導師,
相近共學為奉守原始佛法的「中道僧團」。
隨佛法師修學佛法至今已三十餘年,不僅熟習漢傳佛教各宗宗義,以及印度菩薩道之「
般若」、「瑜伽」與「如來藏」等三系思想,特別是對『般若經』、『中論』的思想與
「禪宗」的禪法,有著相當深入的體會與教學經驗。
隨佛法師對佛教教法的探究與修行,主要的義旨在於「從佛教所傳承的最古老教義中,
探尋佛教初始時期的教法,並致力於 釋迦佛陀教法及禪法之原貌的探究、闡揚與實踐
」。根據 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的集成,即漢譯《雜阿含》及南傳《相應部》之『
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
應』及『念相應』&sh...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14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寅三、無常並非淺法也非略修之法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
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恒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因此,不應執著“憶念死亡無常僅僅是沒有其餘甚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
也不應執著“雖是應修之法,但這只是最初階段僅應略為修習的法,不能作為恒常所應
修持的法門”,應當對初中後三時都必須修習無常的道理,從內心深處發起定解而真實
修習。
這是告誡我們應當斷除二種邪見,以至誠心修習念死無常。“二種邪見”,即
執著無常是一種淺法的邪見,以及執著無常只是最初略修之法的邪見。
以下引古德語錄說明,無常既非淺法,也不是最初略修之法。
一、無常並非無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
嘎當派大德卓位奢貢波說:“雖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剛),若未生起死無常
觀,即為淺。若已生起死無常觀,雖僅修學入法之門(三皈依),...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6 维摩诘經是大乘了羲經, 旨在宣說第一義諦的真實義, 這部經也同時是禪門的照妖鏡,
未悟者薰習經中羲理, 己悟者須引經中所說對照檢驗自身所悟是否有誤. 如 :
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
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
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宴坐就是打坐, 對此經有興趣的朋友可能會於閱讀比經時見到類似以上令人一頭霧水的
章句,
可是那章句並不是在講打坐, 而是在講第一義諦,也就是我們每個有情的法身, 是在講
它的体性.各位於大乘禪門起信的朋友,不妨多讀此經. |
|
t******g 发帖数: 17520 | 17 原文+ 青目釋
都说了是在说因缘。。。。看青目的释
所谓不生是因为 ”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的方便说
中论不能把想要的东西揪出来, 最好还是整章看
因为有立伪论而后破的章节
=======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
。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
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
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
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
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
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8 修行与生天
游宗明
世界上的宗教,无非是想死后能生天,佛教也不例外,但佛教并不认為生天是究竟的,
或生天是永生的。这就奇怪了,生天不是唯一而最后的目的,最高的圆满境界吗? 佛说
:不是。那麼佛教所说的修行是什麼? 目的又是什麼? 所有的宗教都是以修养自己,做
好人好事利益他人,最后生到天上去,这样就结速了。以后呢? 以后就是在天上快乐过
日子。涵养自己,行善布施,佛教也这样讲,但这不是佛教所说的修行。
佛所说的修行是指三乘菩提,所说若只是人天乘,那是善法,但还谈不上佛教的修行,
因為没有三乘菩提的内容,所以不是佛法上所说的修行。
有一次,漫游到一处小深山,地处幽静,盖一座美丽寺庙,有位居士在树下用电脑阅读
大藏经。问我修何法门的?我说三乘菩提。他惊讶地说从没听过三乘菩提,那是什麼东
西?我说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内容他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有人三者同
时修学,我又不是剃光头穿僧衣的学声闻干什麼?我说三乘其实就是一佛乘,当然都要
学。他问我到处跑在干什麼?我说保护您在这裡好好念佛修行呀。他说这裡是念佛道场
,也不招惹他人,何需你来护卫? 我说您都不知道,人家批评大乘非佛说,就是在...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9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朱倍賢教授2014.10.12skype開示)
構成禪那有五個內心的特質(五禪支): 尋、伺、 喜、樂,而第五個禪支有的經文是
漏掉,有的經文則寫「捨」或「心一境性」。從字面上比較容易了解後面三個禪支~喜
、樂、捨,前面兩個禪支「尋」跟「伺」,則是字義比較晦澀、不易了解,在歷史上有
比較多的爭議。好比說,在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之前,“vitakka”跟“vicāra” 這兩
個字是被翻譯成「尋」和「伺」,玄奘法師則將之譯為「覺」跟「觀」。
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初禪中的尋與伺」,透過了解這兩個禪支的內涵,就能夠了解初
禪的要領。
尋(vitakka) 與伺(vicāra) 起碼有三種定義
略加整理會發現當代教禪修的老師們對「尋」與「伺」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版
本。
《清淨道論》對「尋」與「伺」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來自《清淨道論》,也就是影響南傳佛教最深遠的一部論典。當今的南傳佛
教,許多禪修技巧跟理念與原始經典有大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受到這部論典的影響。所
以今天的探討課題之一,就是澄清因為《清淨道論》而流傳出來,一些實際上並不符合
歷史佛陀教說的教義。
...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20 第四章 有關急證精神的探討
關於急證問題,印順法師持否定的態度,而現代禪則給予完全的肯定。這個問題之
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最初是源於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對印順法師的批評性評
論。他說:「至於,大乘佛教的本意果真是『人乘的菩薩行』?以及重視修證的禪者是
『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嗎?我認為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而已。」對此,印順法師
並不認為自己批評禪宗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是「個人的看法」,相反,他認為李
元松先生對他的批評沒有道理。印順法師說:
他(李元松)也不同意我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他自己卻說:「臨濟與德
山,都是禪門的天王巨星,死在他們手下,證得阿羅漢的不知凡幾」。原來禪門所證得
的,是阿羅漢,這不是聲聞乘──小乘的聖果嗎?這是現代禪的新解說,在古代禪師們
,怕都說是「見性成佛」的。我曾說:禪宗是「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現代禪批評說
:「那是印順法師個人的看法」。不過事實確是如此,禪師們是證阿羅漢的,那就與我
見解相同了!
這就是說,雙方都肯定印順法師的確認為禪宗的行為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復活」,爭論
點僅僅在於這個主張是不是正確的問題。對此,印順法師最初立論的出發點...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18160 | 21 ☆─────────────────────────────────────☆
purity (purity) 于 (Wed Jul 8 06:46:33 2009, 美东) 提到:
投诉人(ID):
purity
投诉对象及职务(限版主):
Wisdom版版主serawang
投诉标题:
执法不公肆意践踏JHQ
投诉目标(更改处理决定/更改板规/弹劾板主...): 弹劾板主
投诉理由及证据:
主要罪状:
1. 把JQH历届版主收集的旧文,尤其是他看不顺眼的ID,如早期waichi和oops的文章秘
密删除,后来被老网友发现指责,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2. 除了把眼中钉ID的文章在JHQ删除,还把自己支持的ID runsun/annica模仿waichi用
马甲VVaichi写的文章收入到JHQ忽悠没细心看清楚ID,不了解事情发展经过的网友。证
据如下:
http://www.mitbbs.com/bbsann2/literature.faq/Wisdom/fraud/M.124
发信人: VVaiChi (VV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向诸位郑重道...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22 佛陀為何不願意回答有關「十四難」的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着這些問題,卻
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着自己的衣缽走到佛
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
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着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
病死的煩惱。此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
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
,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着幫他找醫生
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哪裡?父母是誰?今
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
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
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
反問比丘:「這個...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3 ☆─────────────────────────────────────☆
cpath (秋十三) 于 (Tue Jul 26 06:16:27 2011, 美东) 提到:
任何初学者,凭什么认为某比丘或某法师说的是正确的佛法,真的佛法?
是因为他德高望重?
是因为他与你感情好,熟识?
是因为他的风格你喜欢?
是因为他说的与传统上听到的一样或差不多?
是因为他说的是劝人为善….之类的人间善法,不是害人的?
是因为他说的就是你想听的,你也认为如此?
………
都是没有依凭的。
葛拉马经? 照着修果然就……就要相信他?
他有某种你所不及的修为境界,或神通,你被震摄,就相信他说的是佛法?
他说可以通灵,你照着修,真的可以通灵,于是他说的就是真的佛法?
他说,照着修可以入禅定,于是你照着修,果然可以入禅定,
于是就相信他说的是佛法?
他说照着修可以死后生极乐世界,死后就真的会生极乐世界? 他说的就是真的佛法?
他说要普渡众生,很伟大,于是他说的就是真佛法?
他说这样可以成佛,于是你就照着做,果然成佛了? 这就是真佛法?
那谁照着做成佛了?
他说照着修可以灭除贪嗔痴,你照着修果然就...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24 第三章 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
有關中國的禪、密、淨土等佛教宗派,印順法師在不同的場合有相當不同的觀點。
講經時,他喜歡照本宣科,不多發表個人的意見。比如,他在講《寶積經》的時候說:
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
捷疾無比。……悟入法性,纔能易疾成佛。雖然如來適應眾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
;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悉檀。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易行道;這是說極
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
一直到得無生忍,纔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還有些說欲樂為方便,容易成佛,那
無非世界悉檀,以欲勾牽,使人樂於修學而已。又有些經文,為了懈怠眾生,聽說三大
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對治悉檀。有的不知
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於是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指心
本淨性為成佛因,以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為人悉檀。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
法相應,纔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因為上述觀點的表達是在講《寶積經》,他基本上沒有離開經文的說法,而僅僅是以判
教的方...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25 第六章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
這裏所說的合法性與世間的法律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指是否符合佛法。印順法師人
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應該說,現代禪方面早就觸及到了,並一再質疑人間佛教思
想的內在矛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禪方面並沒有將其提高到是否符合佛法的高
度來加以探討。我之所以將其進一步提升為合法性問題,是因為我從印順法師的著作中
發現有大量的違背佛法的論斷,而其不少論斷都是同其人間佛教思想息息相關的。對此
,我們將著重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是否符合佛法;第二
,「人間佛教」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澄清這兩方面問題,對於
今後佛教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節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否合法
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上的主要內容,根據印順法師自己的說法,是三
合一的人菩薩行,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同時具備而做利益人群的事業。由於這裏
實際涉及的是行為主體、發心和行為實踐,因此,我們將從心、行與人這三方面來加以
探討。
有關人間佛教的發心,印順法師說:「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三心是大乘信...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64 | 26 人间正道是沧桑。赌博彪娼没有人管,救人度人有人管。这是国内的现状。关于师父,
还是让师父自己来说吧。师父的十大愿是师父的生命。
November 6th, 2011
世事無常呀!
前日、昨日都未聽到鄰家的雞鳴報曉。
昨日下午才知曉,那只雞是專門買的“土雞”,前日周末已經成為合家聚餐的鍋中肉碗
裏羹了。真是無常迅速呀!
看來,並不是萬物生靈每天都能看到太陽。
有的人說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奢望嗎?
太多的人無法看到明天的太陽。因為無常大鬼不期而至呀!
Osifu住的這個地方是一個風水寶地。
樓下所有的門面房一條街都是酒館飯店;
樓西北是十字路口;
樓西南還是十字路口;
樓東是農貿市場。
Osifu在這個風水寶地真是修道的絕佳道場。
十字路口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出殯的放炮竹的聲音,告訴Osifu又有人死了。讓Osifu時時
“死字當頭”,怎敢不勇猛精進呀。
飯館酒店讓Osifu不必到荒郊野嶺一到傍晚就能看到煙鬼、酒鬼、色鬼、賭鬼和食客親
密融洽得一起享受人間美味。
目睹餓鬼道和人道的陣陣陰風、種種可怖,怎敢不精勤不息呀。
農貿市場讓Osifu不必到屍林、地獄就能看到屍... 阅读全帖 |
|
w***s 发帖数: 7132 | 27 唐代的亡妻與亡妾墓誌
陈尚君
本文研究唐人親自執筆為其妻或妾撰寫的墓誌,亡妻的提法偶亦見於托人撰寫的墓誌中
,多數情況下則是夫君指稱的專利。亡妾的說法則不見於墓誌的正式表達中,是從亡妻
的提法延伸出來的。
墓誌在东漢出現時,僅記死者姓名字里和死期享年,很簡單。西晉時墓誌文體已趨成熟
,後南朝禁止埋銘,北朝則蔚為風氣,現在能見到的唐以前的一千多方墓誌,大多是北
朝、隋代的作品:雖已有一些知名文人參與墓誌寫作,但迄今還沒有見到由配偶親自執
筆撰寫的墓誌。唐代傳世文集中,為配偶撰寫的墓誌也很少,所知亡妻墓誌,只有柳宗
元為其妻楊氏所寫的一篇,亡妾的墓誌,也僅有元稹和沈亞之的兩篇。宋以後地下稍有
出土,數量仍不多。近代以來因大規模基本建設和科學考古的實施,形成有規模有計劃
的墓羣發掘,得以有機會成批出土同屬一家族的墓誌石刻,由配偶親筆撰寫的墓誌也頗
有發現。據本文附表所作的不完全統計,今得見的亡妻墓誌已達八十七篇,亡妾墓誌也
有近二十篇,數量均很可觀。這些墓誌因出於最親近的配偶之手,對妻妾的描述和評價
都出自平日的感受,所述亡妻之慟也出於切身的情感,對了解唐人的家庭生活、夫妻關
係及情感表達方...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8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7190 | 29 /選自【諸子】/莊子集釋/附錄一/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
- 3 -
莊子學說,似受印度哲學之影響頗深;其天下篇曰:「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
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
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
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郭象於「謂之聖人」下
出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又於「謂之君子」下出注云:「此四名之
粗跡,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又於「皆有以養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
故聖賢不逆」.余謂「不離於宗」至於「民之理也」通是一人.大區則三:「天人」一
也,「神人」「至人」二也,「聖人」「君子」「民」三也.小區則六,具如本文.如
次言之,初大區三者,佛地經卷七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論云:「雖諸如
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成唯識論十
之三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
- 4 -
淨法界,受...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30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庚二:遍入塵剎利益願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別發十大願也是一地菩薩所發之願,一地菩薩又叫歡喜地,因為斷除遍計的障
礙執著,超出世間,證得真如法性,入於法性流中,生在如來家裡,成佛真子。所以能
見到佛的不思議境界:即在一個微塵中有所有微塵數的佛剎;在不可說不可說的剎土之
中,有難以思議,不可計數的諸佛如來;一一如來都有浩瀚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
部人非人等大眾周匝圍繞;諸佛常為大會海眾敷演菩提妙行。如來利益眾生任運自在,
廣大無邊,所以菩薩發願在三界九有之中廣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無異遍於
塵剎利益眾生。《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點認為:塵沙諸法,無非都是法界緣起。因為緣起之...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31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庚二:遍入塵剎利益願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別發十大願也是一地菩薩所發之願,一地菩薩又叫歡喜地,因為斷除遍計的障
礙執著,超出世間,證得真如法性,入於法性流中,生在如來家裡,成佛真子。所以能
見到佛的不思議境界:即在一個微塵中有所有微塵數的佛剎;在不可說不可說的剎土之
中,有難以思議,不可計數的諸佛如來;一一如來都有浩瀚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
部人非人等大眾周匝圍繞;諸佛常為大會海眾敷演菩提妙行。如來利益眾生任運自在,
廣大無邊,所以菩薩發願在三界九有之中廣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無異遍於
塵剎利益眾生。《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點認為:塵沙諸法,無非都是法界緣起。因為緣起之法,
都具有寂照兩重特性。正如...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21641 | 3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鸟zt 理想·回归——陶渊明诗歌鸟类意象赏析
刘洪浩
内容提要 鸟类意象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意象之一,在陶渊明近三分之一的诗篇中被广
泛应用。分析陶渊明诗歌鸟类意象的象征内涵,探索陶渊明诗歌鸟类意象的观念来源,
进而体味陶渊明诗歌鸟类意象的独特艺术魅力,对于全面,深刻的鉴赏研究陶渊明诗歌
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鸟类意象 象征内涵 观念来源 艺术魅力
陶渊明现存诗歌121首,诗中出现鸟类意象的37首,全诗集中写鸟类意象的7首(1)。
可见,鸟类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这一点朱光潜,李长之,袁行霈等诸
位陶渊明研究大家均有论述。然而,诸家都未曾全面考察陶渊明全部诗歌中鸟类意象的
系统特征,也为曾对陶渊明全部诗歌中鸟类意象进行系统分析鉴赏。本文试图运用现代
意象理论,吸收前辈大家研究成果,对陶渊明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从象征内涵分类入手,
探索陶渊明对于鸟类的思想观念,从而体会陶渊明诗歌中鸟类意象的艺术魅力。尽己薄
识对陶渊明诗歌中的鸟类意象进行归纳,分析和鉴赏,为天下陶诗同好提供些许帮助和
参考。
一, 陶渊明诗歌鸟类意象象征内涵分析
前人对于陶渊明诗歌中的鸟...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3 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網上讀到消息,略謂:現代禪前同修張志成師兄,為「現代禪網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張志成」寫的覆網友呂居士之文章〈現代禪對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老師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現在隨學的蕭平實先生當面表示懺悔;這一消息來
源並且提到該文是「他人借張志成的名義發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義著文評論平實
導師」)的,又說張志成的懺悔乃是經過長久的閱讀與反覆的思考而自覺前非的。(資
料原出處:「邁向正覺佛法論壇∕《正覺電子報》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輯即將
出版」,網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聽到這樣的講法,心裡首先浮現的是覺得此中的邏輯頗為怪異。因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張師兄所寫的,那麼他何必為此向其新師父道歉呢?如果該文並非張志成原來的看
法,那麼他又何必經過長期的閱讀和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結論呢?如果張師兄原來就是
那樣想的,那麼他何必撇清關係,說那篇文章是別人借他的名字發表的呢?
為釋心中的疑惑,於是找到這篇文章重讀。讀後,益發覺得張師兄的懺悔...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4 ☆─────────────────────────────────────☆
tsglxd (想和正人君子抬杠) 于 駱 提到:
《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斯里兰卡 Bhante Walpola Rahula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中译者:顾法严 本中译作品与
郑于中 翻译的 <佛法> 为同一原书的不同译本
那年轻的婆罗门,就请佛解释应如何护法。
佛说:“如人有信仰,而他说‘这是我的信仰’,这样可说是护法了。但这样说过之后
,他却不可进一步地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假。’
换言之,谁都可以相信他所喜爱的,也可以说‘我相信这个’。到此为止,他仍是尊重
真理的。但是由于他的信仰,他却不能说唯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而其他一切都是假
的。”
佛说:“凡执著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他事物(见解)为卑劣,智者叫这个是桎
梏(缠缚)。”
参考资料:《佛陀的启示》
☆─────────────────────────────────────☆
lingsu (dunzie) 于 (Fri Aug 6 20:33:54 2...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35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3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
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
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
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
起善巧...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37 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
所谓中观,即是中道之观行;中道之观行,乃依如来藏之中道性而作观行;若离如来藏
之中道性而言中观者,必堕断灭见之意识想像所得之戏论性中观:堕於戏论而自以為已
知。
首先来讲般若的中观,般若(法界实相的智慧)必定是中道观,中道观必然是般若。所
谓的中观,就是讲中道的观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落於任一边!
有大法师说「中庸之道就是中道」,但是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因為,孔老夫子是世间圣
人,他所说的都是在世间法上讲中庸之道,是在世间法中如何避开过於偏激而產生的过
失,所以他的中庸之道只是世间法裡的中道。佛法所讲的中道是函盖世间与出世间的中
道,不落在世间法的一边,但也不会落在出世间法的一边,却同时双具世间与出世间法
的。必须是全面函盖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但不会落於其中的一边,才是佛菩提中的世出
世间法的中道。这是只有在大乘法中才有的,二乘法中并没有真正的中道,因為这是大
乘法中已经实证心真如的菩萨才能拥有的实相般若智慧,不共二乘圣人;而实证心真如
的人就是亲证如来藏的人,外於如来藏时就没有任何真如法性可以观察了。
所以,中道就是函盖三界万法(也就是函盖一切有為法、一切无為...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8 舊約律法613條
舊約律法:
履行的誡命Mandatary Commandments (248)
禁止的規條Prohibitions (365)
履行的誡命
一.對耶和華
1. 出廿2:要相信耶和華的存在.
2. 申六4:要承認耶和華是獨一的.
3. 申六5:要愛耶和華.
4. 申六13:要敬畏耶和華.
5. 出廿三25:要事奉耶和華.
6. 申十20:要專靠耶和華.
7. 申十20:要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
8. 申廿八9:要效法耶和華.
9. 利廿二32:尊耶和華的名為聖
二.對五經
10. 申六4:要早晚背誦「示瑪」(Shema)經文.
11. 申六7:要研究五經及教導他人.
12. 申六8:要把經文小方盒繫在他的額頭上.
13. 申六8:要把經文小方盒捆在他的臂上.
14. 民十五38:要在衣服邊上作繸子.
15. 申六9:要在大門框旁安放小型經文盒子.
16. 申卅一12:第七年人民要齊聚聆聽五經.
17. 申十七18:王要自備一軸特別抄寫的五經.
18. 申卅一12:猶太人或家庭要有一卷五經.
19. 申八10:每逢進食之後,要贊美耶和華.
三.對於聖殿和祭司
2...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162 | 39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的微博 8月15日最新開示
前段時間,我在五台山發願:一年半內念誦“大自在祈禱文”一萬遍。若有人想生生世
世與我一起聞思修行,順利成辦弘法利生事業,也可參與這次共修(念誦藏文、漢文皆
可)。http://t.cn/zWYIkrj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suodj
《大自在祈禱文》念誦視頻
懷 業 時 語
──空樂赤電閃爍之光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心間不壞明點虹宮中,
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加持甘露喜宴利樂雨,
降入眾生大海願歡喜。
三學如意樹頂競綻放,
三信蓮花善緣之道友,
請聽淨心乳海中流出,
年邁大恩老父此心語。
我等善業願歌所招引,
聚於清涼雪山之聖地,
師徒不離趨入佛子行,
積資淨障修行我心語。
切莫偏袒執著各宗派,
造下毀壞自他捨法業,
修持有緣本尊之法門,
淨觀一切他宗我心語。
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
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
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
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諂誑惡行如毒棄,
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今起我等師徒...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0 自在森林 - 黄国达
甲:您目前如何修行?有沒有修止觀或四念處的法門?
乙:我沒有修止觀或四念處,修行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來修,止觀或四念處
還是生滅心,不能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要明心見性就要用「真心」來修。
甲:你所說的「真心」怎麼修?
乙:我用「無相拜佛」、「無相念佛」來修,不用任何形相來拜佛、念佛。
甲:拜佛、念佛不就是形相嗎?如何說是無相?
乙:無相就是一念不生,如同參話頭,念頭未生前是無相、是真心,念頭生起是有相、
是妄心。
甲:你現在是有相還是無相?
乙:我現在是有相。
甲:怎麼到達無相?
乙:我在修「無相拜佛」、「無相念佛」很專心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到無相。
甲:你體驗到無相,對你的身心有什麼幫助?能否降低煩惱?
乙:可以啊!
甲:以我的淺見,你的體驗是「無分別定」的可能性居多,並沒有「見法」的智慧。
乙:一念不生、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這不就是明心見性嗎?
甲:見法性是看清一切法緣生緣滅、空寂如幻而不疑不惑,不是有時見、有時不見,而
是沒有錯覺和執見,時有時無的那是定。禪宗六祖大師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可見,重...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41 萧平实暗示已达三地菩萨果位,现有证据,证明其不及三地,故其未证言证,大妄语成!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97079&highlight=%C8%FD%
轉:《宗通與說通》(第59頁第四行起)、《燈影》(第52頁第七行起)、(第226頁最後一
行)、(第235頁最後一行起)、(第241頁最後一行)、《真假開悟》(第370頁)。
轉:蕭外道在《燈影》一書裡意有所指地說他尚未證得三地「滿心」境界;但他又「認
證」玄奘、克勤....等祖師大德為三地「入心」狀態。依經論上所說,「智不知上地心
。義唯能知自地、下地。」、「下地菩薩起智慧。不能了達於上地」───請問,若非
蕭邪師自以為已證得三地菩薩「入心」境界,他又如何知道這些祖師大德的真實證量呢
? ﹝註﹞:登地菩薩每一階地都有「入心、住心、滿心」等階段。
【如上可知,萧邪人暗示自己至少三地入心境界。下面来看他到底有无达到三地境界】。
1、菩萨二地,亦名离垢地,而离垢地菩萨,离一切犯戒垢。【瑜伽师地论】: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增上戒住。谓意乐净故。性戒具足故。离一切种毁犯戒垢故。一切业
道一切因...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2 来自主题: _WHandFriends版 - 郭沫若短篇 http://www.millionbook.net/mj/g/guomoruo/xln/003.htm
行路难
下篇
一
夕陽照在川上江上,浩浩的清泉在皚皚的白石間揚著歡迎的聲浪奔騰而來。戴著青
翠的寒林、鮮紅的石蒜、金黃的柿子的兩岸高山,也一進一退在向人點頭微笑。
一部汽車沿著江的北岸徐徐而上。僅能容得兩部汽車并肩而過的山路,一面臨江,
一面依著崖壁。崖頭處處有清泉迸出,在細澗中潺湲;澗里的什蓍_著一片鮮潤的紅花
,便是遭人忌厭的紫色的薊團也表現著一种淵深的淨美。白色的或粉紅色的萩花,櫻桃
實般的茨子,紅得惊人的山楂,時而從崖上低垂下來,在汽車頭上愛撫。
這是山中人回山的時候了。有的牽著空馬車,有的肩著囊袋,靜悠悠地好象在夢中
行走著。
汽車的喇叭聲從背面把他們的清夢惊醒了,他們忽然倉皇起來,忙著向路邊避讓。
等待汽車過后,司机向他們道謝几聲,夢境又依然繼續著了。
這部汽車里除司机和助手之外坐著兩位大人和三個孩子,車前車后,車左車右,捆
載著大小十一件行李。一部汽車好象一匹有角的野牛,又好象有翅而不能飛的鴕鳥。
車外的風光如象万花鏡一樣迎接著車里的人,他們的贊聲應著江里的水聲沒有須...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265 | 43 谢谢。
那请问如何能成为菩萨呢?从具体修行上来说应该怎么做?有何次第?
古狗了一下,见如下。
不知道这十地和四道果有没有比较直接的对应关系?
「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做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
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1.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
、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
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
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2.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
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3.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
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愚痴闇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
,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4.燄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
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4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2:14:02 2012, 美东) 提到:
☆─────────────────────────────────────☆
tmouse (猪头) 于 (Tue Sep 11 13:20:09 2012, 美东) 提到:
'第一因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一在于善恶问题',人有了分别心,才会有善恶,而且喜欢
用人自己的大脑去定义善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3:23:00 2012, 美东) 提到:
猪头,欢迎回来继续和我们混,呵呵~~~
☆─────────────────────────────────────☆
tmouse (猪头) 于 (Tue...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45 佛一百八名讚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歸命一切智 一切世間師
牟尼大法王 一百八名號
無邊功德海 具足眾吉祥
能滅諸有情 罪業諸煩惱
我今歸命禮 一切大吉祥
...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6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下面是庄春江译的, 跟贴是 白化译的
问题就是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庄春江译的 佛在这里是诸如来
白化本是 佛, 似乎是佛陀本身?
雜阿含296經[正聞本477經/佛光本334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
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
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
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
倒。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
、有、生、老、病、死、憂、...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7 密宗所謂的成就,很簡單的用二乘的阿含經典檢驗就知道了,
尤其"破瓦法", 大德您何不檢驗看看 ?
另關於宏一大師, 轉來以下供大德參考 :
各位是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呢?
首先弘一大师戒行精严,修持有方,令每一位佛子心中敬佩。
但是,这并不代表作為律宗大师的弘一大师对藏传密宗一定有深入的瞭解和正确的认
识。这也导致了弘一大师对藏密的先贬后褒,贬的时候对藏密没有深入瞭解,褒的时候
就一定对藏密深入瞭解了吗?先不著急下结论,分析一件事情,应当把一件事情放到相
应的时代背景去考虑,这样才能对这件事情认识得更全面。
弘一大师「余於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
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懺悔。」弘一大师曾经疑议藏密是真,后来又痛自懺悔也是真,
弘一大师疑议藏密是因為当时只看了密宗仪轨,后来痛自懺悔是因為又阅读了大日经疏
,可见,弘一大师对藏密的态度是随著对藏密经论的阅读不同而不断地变化的。
那麼,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假设弘一大师后来又阅读了更多的藏密经论,比如藏密非
常重要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宗卡巴大师著),那弘一大师对藏密的态度会不会再次
做出改变呢?那弘一大师到底阅...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8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49 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
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
介紹後,其他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
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
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
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
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
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
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
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佛陀說:
「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
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 阅读全帖 |
|
k***y 发帖数: 62 | 50 清海師父成佛弟子大佛兄公開給佛教人士沙佛林掃盲
2016.10.18
佛教人士沙佛林
佛教人士沙佛林的四十九問中只重要八問。
在臺灣最引起社會震動的是沙佛林對清海無上邪師的四十九問,到今天一直未見清
海公開答辯。茲錄其重要八問:
大佛兄公開給沙佛林掃盲
佛在佛層面看眾生皆是佛,佛看邪也是佛;
邪在邪層面看眾生皆是邪,邪看佛也是邪;
大佛兄公開給沙佛林掃盲到今天一直未見沙佛林回,再掃回盲;
佛教人士沙佛林
1、第一問:佛家諸“緣起論”,基督教則主張“獨創論”,這是兩個不同的宇宙觀,
請問法師:您為何說基督教上帝與佛性是同一義諦,兩者相同之處的理論基礎在哪裡?
大佛兄公開給沙佛林掃盲
《1》聽說過,八萬四千法門嗎?
聽說過萬法歸一法?
沒聽過,去聽完了再開牙;
八萬四千法門中包括了佛教、基督教、等這星球教派;
萬法歸一法時您佛法與基督無分別,有分別心傢夥沒跟萬法歸一法貼一點邊;
清海師父偉大在將萬法歸一法:學佛就是要成佛(知道你為什麼是佛),學上帝就是要
成為上帝(知道你為什麼是上帝);
《2》你沙佛林說的佛家諸“緣起論”是佛在佛層面自己明白用人類語言說的真理,你
沙佛林一天沒知道如何自己...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