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持戒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d**********l
发帖数: 64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要持戒---大安法师开示
问: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答:首先,你能够去受戒,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佛陀制戒的本怀是
为道制戒,是求证菩提佛道来制戒的。戒的种类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众的戒。无
论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而施设的。烦恼是病,
戒法就是药。我们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马,就像狂象,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到处狂
奔,践踏苗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绳,把这个野牛,用缰绳拴住牛鼻,当它要跑的时候
就要及时地拽过来。所以这个戒是对治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的烦
恼,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绳把这想犯杀盗淫妄的恶的心理倾向阻断。所以
我们一定要去受戒。有的人说,我学佛,只受三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
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还是一定要经过受戒的仪规,让一个
法师在佛前证明,还有一套授受的仪规,它就是羯磨法。透过授受仪规的传授,让你在
自心里生起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叫无作戒体。你获得这一种戒体后,...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2
[有关持戒] 守五戒获得97种福报和相应的善神守护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抽烟)。每持一种戒,就五个善
神守护在身边和自己家,使万事吉祥。
1、不杀生,能获得23种善报:
手足健全,身体高大,灵活敏捷,步履稳健,优美,柔软,洁净,勇敢,大力,口齿
清楚,受大家喜爱,柔和,友谊不破,大胆无惧,不受侵害,不会受攻击而死,随从众
多,容貌端庄,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乐无忧,与所喜爱、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离,
长寿等等。
持不杀戒得如下五善神守护
(1)茶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
(2)输陀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悉令完具。
(3)毗楼遮那世波→设持戒人腹内,使五脏平调(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4)阿陀龙摩坁→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
(5)娑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
2、不偷盗,能获得11种善报:
大富大贵,丰衣足食,财产无量,获得还没有的财富,已拥有的财产安全,容易获得
想要的财富,财产不会被王、贼、水、火、不孝子孙等所败,获得奇珍异宝,世间最上
,无所不知,生活快乐等。
持不盗戒得如下五善神守护
(1)坁摩阿...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3
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虚云老和尚 .
甲、序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
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
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释尊将涅槃的时候,阿难
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佛弟子,
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
,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
,菩萨十重四十人轻戒,广见经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净
,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乙、持戒的功德
一、总论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
的关系?若果佛弟子戒律严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
真如炉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法身
的果香,也是从因地修戒得来的;如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
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
k***y
发帖数: 62
4
Re: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与网友探讨;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没有错,是修行起步的手段。
但应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已经开悟成佛的达摩祖师说过;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
觅佛终不得也。
也就是说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最多得三界内福报,解脱不了三界。
如果你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够了;
可学佛是为了成佛,佛出世不是为了要让人崇拜,佛曾说佛出世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心
。众生要了解佛心,必须先成佛,先知道自己是佛。 释迦牟尼佛说:「佛在心l 。佛
在心中的哪里呢?
佛果位有不同层面,有初地佛,也有更高等级能为别人解释开悟当人的佛。
菩提达摩大师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5
Re: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与网友探讨;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没有错,是修行起步的手段。
但应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已经开悟成佛的达摩祖师说过;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
觅佛终不得也。
也就是说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最多得三界内福报,解脱不了三界。
如果你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够了;
可学佛是为了成佛,佛出世不是为了要让人崇拜,佛曾说佛出世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心
。众生要了解佛心,必须先成佛,先知道自己是佛。 释迦牟尼佛说:「佛在心l 。佛
在心中的哪里呢?
佛果位有不同层面,有初地佛,也有更高等级能为别人解释开悟当人的佛。
菩提达摩大师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6
真正的修行是灵魂的修行, 从明白你为什么是佛开始;是从得到慧能开悟诗等级开始;
否则只是煮沙不能成饭。
就算有再多神通也还在三界内徘徊;
三界内神通越用越欠,越不能解脱;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若没有你灵魂见自己伟大佛性,你念佛诵经持戒都不得解脱;
菩提达摩大师说: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
,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
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对照已经成道的菩提达摩,六祖慧能,释迦摩尼佛的开示,
当今多少佛教界大德都在误导学佛人....
k***y
发帖数: 62
7
真正的修行是灵魂的修行, 从明白你为什么是佛开始;是从得到慧能开悟诗等级开始;
否则只是煮沙不能成饭。
就算有再多神通也还在三界内徘徊;
三界内神通越用越欠,越不能解脱;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若没有你灵魂见自己伟大佛性,你念佛诵经持戒都不得解脱;
菩提达摩大师说: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
,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
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对照已经成道的菩提达摩,六祖慧能,释迦摩尼佛的开示,
当今多少佛教界大德都在误导学佛人....
n**********a
发帖数: 438
8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己二(持戒)分三:一、嚴禁惡行戒;二、攝集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庚一、嚴禁惡行戒:
所謂的嚴禁惡行戒,也就是指身語意三門要如毒一樣斷除所有對他不利的十不
善業。
庚二、攝集善法戒:
所謂的攝集善法戒,就是說,隨時隨地竭盡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善根在內的
一切善事。本來世間也有此類俗話:“順口順手也可行善事,隨行隨住也會造惡業。”
因此,我們隨時隨地如果沒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觀察,沒有認真努力地取捨
善惡,甚至僅僅在遊戲當中也可能積累下許多嚴重的罪業。如《賢愚經》頌云:“莫想
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
相反,如果我們隨時隨地提起正知正念而實地行持,那麼隨隨便便中也會積累
不可思議的善業資糧,甚至當看到路旁一刻有觀音心咒的石堆時,也立即脫帽、恭敬右
繞...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9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这三者的次第,我们通
常是按持戒、修定、证慧的顺序排列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当修行到一定
程度,这种顺序又可以倒过来,由于有智慧,有抉择力,你修定就会事半功倍;有了甚
深禅定,那你持戒就能够不持而持,自自然然,毫不勉强,每时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戒
律中,但又不觉得有戒律的约束了。
喜欢这一段,谢谢分享!我回国了希望也能参加这样的禅七。
阿弥陀佛!
d**********l
发帖数: 64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持戒念佛是凈土宗家風
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尤其是这样一个科技与市场的时代,五欲横流的时代,外部诱惑
非常大的时代,这个持戒就显得更重要。因为外边的诱惑就像烈火,我们贪瞋痴的烦恼
就像干柴,干柴烈火碰在一起就熊熊燃烧,燃烧什么?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烧掉了!于是
我们就在六道里边沉沦。我们净业行人要像莲花的品格,要出污泥而不染,要从烦恼的
淤泥里边伸展出来。怎么伸展?就是要持戒,就是要念佛。
持戒念佛是我们中国净土宗历代的传承,从初祖慧远大师到十三祖印光大师,没有哪
位祖师不强调持戒。我们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一生非常注重戒律,对天竺西域来翻译
戒律的三藏法师备加礼遇,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中国翻译出一部完整的比丘戒的律法。
比丘律法从汉代以来翻译了五大部,昙摩竭部,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一切有部律
。我们中国的中土佛教的律藏翻译的内容非常丰富,真的是一大幸事。经过南 山宗道
宣律师集大成,到宋代的灵芝元照律师续其后,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戒律的体系。这种
戒律体系在晋唐之际蔚为大观,到了南宋以后这个戒律慢慢松弛了,就 不大重视戒律
了,我们看到莲池大师那个时代,戒坛都封尘了。到明末的时候,像莲池大师、蕅益大
师,他们把戒律...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11
四川省委书记在阿坝寺庙调研:守法持戒才是正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9:3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我们一切依法,法是国家的意志。寺庙只有守法持戒,走的才是正道,才有前程
。”这是2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阿坝州阿坝县格尔登寺调研时
掷地有声的话语。
听说省委书记要来寺庙调研,格尔登寺的洞沟活佛以及索朗降木措等寺管会成员手
捧洁白的哈达,早早地站在寺庙大门外迎候。刘奇葆刚一下车,寺庙的僧人就快步迎上
前来,为刘奇葆献上哈达,双手合十,躬身行礼。刘奇葆说:藏历新年就要到了,祝大
家新年快乐,扎西德勒!
在洞沟活佛等寺庙僧人的陪同下,刘奇葆缓步走进寺庙,一边走一边打量这座已有
140多年历史的寺庙。
当听到洞沟活佛介绍说,当地政府对寺庙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不少支持,寺庙的
硬件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还解决了僧人的低保、社保等问题时,刘奇葆说,我们
国家宗教政策的核心,一是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在今天的
藏区,除了对共产党员有无神论的要求外,不反对任何人信教。对寺庙正常的宗教活动
,对信教群众正常的...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3447
12
在佛教中,你第一句话就错了。任何佛教都不会说什么灵魂的修行。在佛教中,哪里有
灵魂呢?见性是修行达到的结果,怎么可能一开始就见性?如何才能积累见性的福慧呢
?就需要念佛,诵经,持戒。
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呀。达到佛了以后当然不需要做什么了。佛当然不需要这些。但是为
了见性,必须做这些。怕你理解不了简单说:修行是为了成佛的工具,成了佛以后就不
需要修行这个工具了。见性之前需要这些,见性以后修行方法可以不同,成佛以后无修
行可做。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念佛诵经持戒的重要意义,现在你只需要想,我要见性,请问你
见到了佛性吗?没有,就需要好好念佛诵经持戒了。如果没有见性,口中声称念佛诵经
持戒无意义是自欺欺人的。

始;
h****n
发帖数: 3447
13
在佛教中,你第一句话就错了。任何佛教都不会说什么灵魂的修行。在佛教中,哪里有
灵魂呢?见性是修行达到的结果,怎么可能一开始就见性?如何才能积累见性的福慧呢
?就需要念佛,诵经,持戒。
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呀。达到佛了以后当然不需要做什么了。佛当然不需要这些。但是为
了见性,必须做这些。怕你理解不了简单说:修行是为了成佛的工具,成了佛以后就不
需要修行这个工具了。见性之前需要这些,见性以后修行方法可以不同,成佛以后无修
行可做。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念佛诵经持戒的重要意义,现在你只需要想,我要见性,请问你
见到了佛性吗?没有,就需要好好念佛诵经持戒了。如果没有见性,口中声称念佛诵经
持戒无意义是自欺欺人的。

始;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这是《六度集经》卷4中所记载 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有关持戒守信的事蹟。
从前有一位平凡的百姓,已经归依佛法僧三宝,并且严守戒律没有任何违犯,他
和舅舅一起沿街贩卖以维持生活。有一次,两人一起前往别的国家去作买卖。舅舅先渡
河到对岸,来到一位寡母家,这位寡母有个年幼的小女孩,小女孩就对母亲说:「家裡
有一个澡盆,可以拿出来和这位商人交易,以换取白色的宝珠。」寡母顺从小女孩的意
思,把澡盆拿出来给这位商人看。商人仔细端详,并用刀子刮澡盆以鑑真假,知道这是
一件宝物,可是却装模作样地把澡盆丢在地上说:「真是弄髒了我的手 !」之后转头就
走。母女二人受到如此的对待,都觉得是个耻辱。
不久之后,年轻的外甥也渡河来到寡母家,小女孩再次请求母亲用澡盆来换取白
色的宝珠,寡母对小女孩说:「先前我们受到的耻辱,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镜。」小女孩
却说:「我观察这位年轻人的相貌,是个有仁德的人,和先前那位贪婪的人不一样,他
应该不会欺骗我们。」于是寡母又把澡盆拿出来,给这位年轻男子看。这位年轻男子看
过之后,便对母女二人说:「这澡盆是紫磨金做的,我是不是可以用我所有的财物,来
换取这只澡...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016
15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信愿行 戒定慧
念佛诵经得以信
由信发愿 有愿而行 首行为戒
由戒入定 由定入慧 由慧见性
l*******t
发帖数: 1016
16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信愿行 戒定慧
念佛诵经得以信
由信发愿 有愿而行 首行为戒
由戒入定 由定入慧 由慧见性
b*****d
发帖数: 61690
17
新华网西藏日喀则8月20日电 (记者边巴次仁、洛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
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19日与西藏各教派50余名高僧大德和僧人代表座谈。
班禅告诫诸活佛和僧众,对藏传佛教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继承和弘
扬历代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爱国爱教的传统,持戒守法、和谐进步、利乐众生。
在以“宗教界人士阐释藏传佛教教义教规”为主题的座谈会上,来自西藏各教派的
活佛和高僧,分别就僧众如何践行佛法教义,做到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
尚和谐、祈求和平,以及佛教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班禅活佛认为,佛法即是消除世间疾苦和众生孽障的一剂良药,也是引导众生弃恶
扬善的法门,“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对于弘扬藏传佛教和利乐一
切众生都极为有意义。”他认为这也是对历代高僧大德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藏传佛教历史中,八思巴、宗喀巴、十世班禅大师等历代高僧大德,都对教义教
规进行了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阐释,以此弘扬护国利民思想、引人向善哲理、和谐社会
理念。与会高僧活佛也认为,作为佛祖的追随者、《入行论》的实践者,要顺应佛法,
造福国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佛言,福慧双修。
过分强调见性,而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偏颇也。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乃见性之根基,是因,而“见性”是果。
过去有个故事:一个人种了葫芦苗,苗上有很多虫子,别人说要治虫,他说,我要的是
葫芦,不是叶子。而不管这些叶子。

始;
你不是佛,修行先从忏悔开始!念礼佛大忏悔文。
w**********5
发帖数: 1741
19
老爸带上小学的儿子到寺庙游玩,给儿子介绍佛教知识:从寺院山墙上的文字内容,可
以大致了解这所寺院的宗脉传承。譬如写着“教观总持”的,一般是法华宗。“华藏世
界”的,一般是华严宗。”持戒为本”的,一般是律宗。写着“曹溪法脉”的,一般是
禅宗。儿子说:那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是哪一宗?
@ka1aok:学生日记一则:上午,去横店影视基地玩,见一群八路军正在打鬼子,解救
被强奸的妇女,看得我热血沸腾;中午,被打倒的鬼子忽然都爬了起来,开始和八路一
起有说有笑地吃饭,一个被强奸的妇女还倒在鬼子兵的怀里。下午,这伙人换上同样的
军装,开始伏击国民党军。晚上,我失眠了,这可能才是真实的历史。
w**********5
发帖数: 1741
20
老爸带上小学的儿子到寺庙游玩,给儿子介绍佛教知识:从寺院山墙上的文字内容,可
以大致了解这所寺院的宗脉传承。譬如写着“教观总持”的,一般是法华宗。“华藏世
界”的,一般是华严宗。”持戒为本”的,一般是律宗。写着“曹溪法脉”的,一般是
禅宗。儿子说:那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是哪一宗?
@ka1aok:学生日记一则:上午,去横店影视基地玩,见一群八路军正在打鬼子,解救
被强奸的妇女,看得我热血沸腾;中午,被打倒的鬼子忽然都爬了起来,开始和八路一
起有说有笑地吃饭,一个被强奸的妇女还倒在鬼子兵的怀里。下午,这伙人换上同样的
军装,开始伏击国民党军。晚上,我失眠了,这可能才是真实的历史。
P****S
发帖数: 2286
21
佛教里根本没有“灵魂的修行”这个说法。这一点前面的佛友已经指出来了。
依黄念祖老居士的开示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
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
汉传佛教以前没有系统前行和加行的修法。依藏传佛教,在三殊胜摄持下,念佛诵经持
斋持戒,皆是成佛资粮。
索达吉堪布对三殊胜的开示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anshusheng/default.php
慈诚罗珠堪布对三殊胜的开示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2038

始;
P****S
发帖数: 2286
22
佛教里根本没有“灵魂的修行”这个说法。这一点前面的佛友已经指出来了。
依黄念祖老居士的开示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
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
汉传佛教以前没有系统前行和加行的修法。依藏传佛教,在三殊胜摄持下,念佛诵经持
斋持戒,皆是成佛资粮。
索达吉堪布对三殊胜的开示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anshusheng/default.php
慈诚罗珠堪布对三殊胜的开示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2038

始;
k*********e
发帖数: 238
23
见性开悟不是佛教徒的专利,各灵修道路都有同样的阶段。可能用词不同。非佛教徒自
然不会念经持戒。
所以lz的陈述不成立。
k*********e
发帖数: 238
24
见性开悟不是佛教徒的专利,各灵修道路都有同样的阶段。可能用词不同。非佛教徒自
然不会念经持戒。
所以lz的陈述不成立。
l*******t
发帖数: 1016
25
任何宗教 都必须 吃素 念经 打坐 才能见性。
凡是没有吃素 持戒的 永远不可能见性开悟。 只是大家一起自言自语罢了
n***e
发帖数: 146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希望有人能够帮助问一下法师关于同性恋持戒的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6 01:05:20 2009)
真的, 少刺激性, 不过功\效少到微不足道.
全日能安之时.
You can check my old post.
美女? 看. 但无心可动.
“邪淫” 基本是指婚外情, 或纯欲而非有感情的.
不用刻意去断, 除非能 "安", 那种自然的去断.
结婚与不结婚各有其好处, 看个人因缘了, 并非最好
不要结婚.
d**********l
发帖数: 647
27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9
持戒功德如意寶樹
索達吉堪布 著
頂禮作明佛母!
佛經云:「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等持王經》云:
「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
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此是說往昔佛法興盛時,在百千萬劫中,於十方諸佛前,守
持圓滿戒而作種種供養的功德,不能與在末法時代一日中受持一學處(戒律)的功德相
比。又一日持戒的功德亦勝過百年布施財物之功德,如《寶積經》云:「何者清淨心,
百年發布施,何者一日中,淨戒福勝彼。」《比丘教言經》亦云:「解信律學處,彼者
一日中,積福無邊際,成就如來果。」此外,藏土大德喬美仁波切云:「僧人戒清淨,
最勝之神變。」是故,成就神變並不奇特,而在末法時代中,守持清淨戒律者,乃真實
難得難為之奇特神變也。米滂仁波切的弟子丹增諾吾說:若出家人得神變飛於空中,我
不感稀有,若在末法時代,一...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0
不久前,行堂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法师的碗,赶紧去大寮,征得典座法师,即主管
大寮的法师又领了一个,还给那个法师,还是觉得有点不妥当,毕竟打碎了人家的吃饭
的家伙什,又当面道了个歉。
这事就算完了,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师兄也打碎了碗,然后很郑重地找我,说,你是不
是前几天打碎了法师的碗。我说,是啊。
他说,不得了啊,碗是法师吃饭的用的,你打碎了,就是打碎了法师的出家道,罪过很
大,出家人,在三宝地,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必须跪在法师面前,然后这样忏悔。。。
。。。
听完了以后,附和了一下这个师兄,但自己留了个心眼,没当真。事后,特意找寺里主
管戒律的法师咨询了一下,打碎了法师的碗,在戒律上是如何判的。
法师问,你是故意的吗?
我说,不是啊,不小心的。
法师说,那跟他道个歉就可以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自己去佛前忏悔一下就可以,毕
竟是三宝物。
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但,幸亏自己留了个心眼,否则就跟着也跑偏了,这个世界上,对佛法的误解,很多是
来自演绎和想当然,民间的思想、文化、风俗乃至个人的性情、习惯,硬套给佛法,最
后让大家觉得佛法是一套有着眼花缭乱的仪轨的迷信。
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事,我所...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1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30
子貳、戒為諸功德之依處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該頌是講五乘行者所欲求之生處,唯依淨戒之功德。如欲求人天、梵天善趣的
彼諸異生,及佛語生之聲聞,自證菩提之獨覺以及大乘菩薩,彼等分別能獲得增上生與
決定勝之根本因,唯有清淨戒律之功德,其因若除戒律以外定無餘事。
《華嚴經》云:“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禪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
十善而成就。”《十地經》云:“造殺生等十不善業,依次在三惡趣中感受痛苦之果報
,以此餘業,後生人中,得種種不可愛樂之事,諸如下賤人身、短命、多病等。斷除十
惡修行十善業者,當於人天善趣的可愛樂處受生。若厭離輪迴,心意狹窄,依善知識聞
受聖教,了達無我的智慧,修十善業道,成就聲聞菩提果。不從他教,志求獨覺菩...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在家律学》之四:戒体之二
二埋法师 编著
二、受随同异
甲、释两名
业疏问:什么叫受、随?答:受戒,首先受戒人的发愿,加上授、受的缘境——各
种条件,纳法在心(心境相应)叫受。就这受得的无作戒体,能够防止过失,所以叫做
戒。这是说在坛场上发起了愿心,愿意摄持戒法,尚没有去实际行动。
业疏又说:既然发了愿心,那就要尽形寿以来,随着有戒的境界上,都警察(能防
)护持(能持),不能妄有毁失。——这是戒义。使行动与愿心相齐等,这是随义。因
此所行的叫随戒,——这是合名。受是局限于清净的,如果兼了染、那就不成事;而随
是通于持犯的,持犯都依于受——这是双判通局。
业疏问:愿行相依,犹如车轮和鸟翅的不可缺一,持是可以顺于受的,犯怎么可以
叫随?答:随有两种,是持犯的不同,都从受后而生的。行包括善恶,都由于受的原故
,持犯相从,因此名叫随戒。
业疏问:无作,是戒的范围所收;“随作”,是属于后时的缘护,只应该叫做“善
”,怎么可以叫戒?答:戒是警心,受的作与无作,随的作与无作,都无不是警心。得
始终随缘具足的摄护,愿行相资的成就,使得方便圆满——该周法界的戒德,不容有一
些欠缺。——这是通示戒的意义。要从初心的“受作”,到最后

发帖数: 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修持方法
一般说来,这是个大多数修行人都很感兴趣的题目,但是也很容易引起诤论的题
目。这归纳起来有几个因素:第一点,是因为佛法真的是甚深极甚深,要经过三大无量
数劫的修行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很难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将佛法的真实义理说明清楚
;第二点,则是众生的根器差异很大,所相应的法门也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就依著过去
生的习性来选择今生修行的法门;第三点,同样是由于过去生的因缘使然,众生大多数
会选择自己相应的善知识,不论这位善知识所教导的法义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往往就
是一跟到底而绝不改变;第四点,众生很容易受到道场规模大小、庄严度、住持师父的
知名度以及信众人数多少的影响,甚至只要懂得利用媒体,用一些吸引大众的题材,就
很容易招来许多的徒众,近二、三十年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第五点,随著时代的演
变,现代人越来越讲求简便、速效,所以大多数人都希望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达成自己想
要追求的修学目标。由于上述种种的原因,使得许多修行人都是凭著直觉乃至于错觉来
选择道场、名师以及法门;但是,往往对于这个道场、这个名师、这个法门所传的到底
是不是佛教正法,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几乎从来不曾仔细想过。...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戒本
《菩萨戒本》-正文
佛教大乘戒律书。亦称《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译题为弥勒说,藏译
题为无著造。为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
译本  汉译有四种:①《菩萨戒本》。北凉昙无谶译,1卷;从《菩萨地持经·方
便处戒品》录出,加归敬颂而成,亦称《地持戒本》。②《菩萨善戒经》。南朝宋求那
跋摩译,1卷。③《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译者不详(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题南朝宋
求那跋摩译),1卷。④《菩萨戒本》。唐玄奘译,1卷;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亦称《瑜伽戒本》。玄奘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1卷,别出《菩萨戒本》1卷,普光笔受,是为最后定
本。此外,尚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梵网经》,据称梵本共61卷,罗什只译了《菩萨心
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菩萨戒经》,流行较《瑜
伽戒本》为广。
玄奘译的《菩萨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
大乘”字样,如窥基称“大乘基”等。
内容  主要说明菩萨戒相。书中列举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菩萨戒相分摄律
仪戒、摄善法
C*******o
发帖数: 119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论坛戒杀放生第一帖放生善报案例之七:放生得如意伴侣案例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5 22:32:59 2012, 美东)
(一)放生得如意伴侣
有一次我煮螃蟹,把六只螃蟹放到锅里,开了火。过一会儿水热了,螃蟹在锅里拼命挣
扎,发出很大的声响。我听到螃蟹挣扎的声音,突然觉得它们很可怜,就赶紧关了火,
把它们从锅里捞出来,幸好它们都还活着,然后拿到我公寓边的海湾里放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买一些螃蟹回来放生,除了想积累点福报之外,还觉得自己今天算
过得不错,能来美国读研究生,然后又进入华尔街有名的投资银行工作,所有这一切不
是因为自己如何聪明能干,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我一直以来就认为老天给一个人很多
财富和很大的权力,不是让他来享受的,而是借这个人的手来造福社会,为大众服务!
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说这些话不是炫耀自己多有钱,事业如
何出色,我现在的状况还远远没达到预期的程度,我只是觉得就算不是为自己求福报,
...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6
第二章:持戒波罗蜜
牦牛
在缅甸原文里,作者详尽地形容我们译为「牦牛」之camari。他引据许多权威的看法来
排除把camari视为是一种鸟类的看法,他也引据曼德勒(Mandalay)的无畏住大长老与
毛淡棉(Mawlamyine)的东钵大长老的看法,说牠是牦牛,是一种西藏运载货物的动物
,也可食用其乳与肉。用其尾巴制成之扇是皇族的象征。
即使是只有一条尾毛被草丛挟住,为了保护不使它受到损坏,牠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也
不肯挣扎去开脱它。须弥陀隐士以牦牛的模范来训诫自己,为了持清净戒也不惜牺牲性
命。
持戒各方面之杂记
如同布施波罗蜜,这些杂记将根据《清净道论》以回答下列问题之方式来呈现:
一、什么是戒?
二、为何称之为戒?
三、什么是戒的相、作用、现起和近因?
四、什么是戒的利益(功德)?
五、戒有多少种?
六、什么是污染戒的因素?
七、什么是净化戒的因素?
一、什么是戒?
有许多种心与心所法可被定义为戒,它们是:
一、在戒绝杀生等身语恶行时生起之思,或在向长辈、老师等实行应做的义务时生起之
思。
二、三种离心所,即正语(离语恶行)、正业(离身恶行)、正命(离邪命)。
三、无贪心所。
d**********l
发帖数: 64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退戒受報
從前,迦羅奈國有一個婆羅門種姓的男子,名叫執持,他信奉
佛法,受了五戒,而且從不曾違犯。有一次,他到其他國家去,看
到有人在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竟然起了貪愛之心,也動念想
做這些破戒之事。走在路上,看到別人談論是非,竟也想加入批判
論斷的行列;看到有人喝酒,竟想與之同飲。結果,一天下來,整
顆心都浮躁不安,道心大大退轉。此時,他內心不禁發起牢騷:
「真後悔,當初幹嘛要發願受持五戒,我要把這五戒退還給佛
陀!」
說著,他隔天便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稟明:「弟子因為先前
發願受持五戒,使得現在有很多事都無法隨心所欲去做。唉!佛法
實在太高深了,不是像弟子這樣的凡夫所能仰信、遵從的。弟子想
把受持的五戒退還給佛陀您,不知是否可以呢?」佛陀聞言,沉默
不語。
誰知執持這一番話才說完,他的嘴巴裡突然冒出一些鬼神。有
的手拿鐵錐,敲打他的頭;有的脫掉他的衣裳,勾斷他的舌頭;有
的用刀割截他的下體;有的將熔化的銅漿灌入他的嘴巴。執持的前
後左右全是鬼神,每個都爭相要來分裂他的身體、撕取他的血肉來
吃。不一會兒,無端冒出的火焰又來焚燒執持的身體,簡直讓他求
生不得,求死不能。他痛苦得想掙脫,但眾鬼神...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8
世尊在多部佛经中称叹八关斋戒之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守持清净,可得无量功德。
《阿含经》云:『持八关斋得尽诸漏,入涅槃城。』
《增壹阿含经》云:『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
.四方天子。亦获其愿。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
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
。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四天王经》云:『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稳。是故于六斋日,持斋
受戒,得福增多。』
《十善戒经》云:『持八关斋者,一、不堕地狱。二、不堕畜生。三、不堕饿鬼。四、
不堕修罗。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
又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
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
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a*******g
发帖数: 867
39
二埋法师
戒行
一、正明随行
行事钞和资持记解释戒行说:戒行,是既然受得此戒,就必须秉持在心,并广修方
便。在教理方面,依师学习律藏的理论与行事的规律。在行的方面,主要是对治烦恼。
还要检察思想、言论、行为——不违犯律的行为和不失威仪的行为。坚志远离“止犯”
、“作犯”的一切事项,更积极地成就了“止持”、“作持”的一切行事。定下志愿,
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发起向他们习学的精进行,这样,持戒的心生起了,三业
合乎律仪,就是“戒行”。
但是受体是要期尽形断恶修善的誓愿与缘境周遍慈愍的心,混合而成为一个伟大愿
力,这就是受体。随行,是随着所受时的思愿,而修止恶生善的事行,就是随顺本体的
善良行为。这是对受体所说的随行。譬如建筑宅院,必先建立周围的院墙(坛场受体)
,然后在院的界限内建立房屋(受后随行)。
如果只有受没有随,那就成了空愿的院子,不免要有寒露(无善盖覆)的弊端(堕
落恶道)。如果只有随没有受,这随行可能随于生死,或者只是些世善,局狭不能周遍
。譬如无院的屋宇,难免贼盗偷窃(虽修善行还为尘扰丧失善根)的危险。所以必须“
受”、“随”互相资助,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行事钞问
q****n
发帖数: 4574
40
台长今天继续跟大家讲,我们都要做功德,但有些人做功德没有发心,因为做功德
首先要发心,才能做得好功德。也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你首先要想,我为什么做,然
后呢,再去做一件好事,并想一下我的发心对不对?比方说,现在很多人在赚钱的时候
,他也有发心,他的发心是什么呢?就是我要多赚点钱。这个就是他的发心,所以所做
的事情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台长希望大家发心要正,我们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有个意念
,就是说,我今天做这个事情,到底跟我的学佛和修持有没有关系?另外呢,是不是有
誓宏愿,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要有愿力。我今天想做好人了,那么我多做善
事,我今天想帮助人家了,那么你就是个好人,今天我实实在在地去与人为善了,那么
你就是个善人。所以,佛经上有一句话,叫“善男子、善女人”,实际上说的就是一心
为善。我们修心的人,必须要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也就是说,你不但行为上在做善事
,你在嘴巴里讲出来的话也必须要善。很多人行为上做很多好事,但是嘴巴里讲出来的
话很难听,这个也不算善业。还有很多人明明知道一些情况,比方说,我今天要做些好
事,但是呢,好事是做了,嘴巴里说,你看,今天要不是我做好事,...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持不殺生戒的开示
怎么说呢, 我认为戒的本身是个工具, 是个形式。目的是去除贪嗔,痴。 正如六祖
云心平何劳持戒。 如果一个人能平常面对一切障碍和怨亲烦恼, 哪吃什么又有什么关
系。 问题是大部分还做不到, 所以持戒就很必要了。 持戒也不是蛮持。 上面关于杀
生的开示就就说戒是活的, 不是死的,你说的那些情况有时也是要考虑的。
b****g
发帖数: 202
42
“戒定慧”有多少人真正做到?
注:以下文字除了一些佛教用语的出处有摘录外,其余为本人所写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种。戒如捉贼(烦
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因此学佛首先要守戒律。” 《坛经·般若品》:“变三
毒为戒定慧。”戒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是禅定、静虑;慧是彻悟宇宙人生真
相的般若智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是修行者获得解脱的必由之路。
一个学佛人如果不能持戒,守住自己的“身口意”,根本就无法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安定
下来,而心不定,则智慧就不会增长。而智慧不增长,从现实角度说,怎么能解决现实
中的烦恼,从崇高的角度说,怎么能得无上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戒定慧”这
之间完全是一种紧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现在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将学佛作为一
种风雅之事,或者谈论的资本,这完全背离了学佛的初衷:那就是追求解脱,永不轮回
。试问:有多少所谓的“学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能真正持戒,不杀生,不邪淫,不饮
酒,不偷盗,不妄语?我们每日用我们肮脏染浊的心在做着多少的烂事?在造多少的业
?修行不是纸上谈兵,说说笑笑,修行是需要行动力的支持,每日的重复...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196
43
☆─────────────────────────────────────☆
WaiChi (WaiChi) 于 (Sun May 25 14:57:41 2008) 提到:
完全是歪曲佛经的胡说.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Sun May 25 15:05:42 2008) 提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彊良耶舍 译):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
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
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
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
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这一段佛经,清清楚楚啊。
☆──────────────────────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