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意根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g
发帖数: 5074
1
☆─────────────────────────────────────☆
Anicca (无常) 于 (Thu May 21 15:59:13 2009) 提到:
如果想要辨析根法是否符合佛法,我们先需要了解根法的主要相关内容是什么
本人先贴出根法的一些相关重要内容,之前贴过,但屡被封杀,现在终于可以随便贴了
=========================
修观光者, 须轻轻松松自然凝神于额中央智慧眼处, 但非意念集中在印堂(两眉心之
间), 而是眉与发脚之中间, 额头中央处, 然后留意 "观" 智慧眼前方, 用以对比反
观自心, 以了见性, 并非往外看, 而是利用自然 "观" 之性能 "反观" 自心, 只要您
"观" 正前方, 则自然会处于智慧眼处, 根本不须用意.
人之本能乃在于见, 常人只习惯见外, 行者于正修时如经常内现光或景相, 却又习惯
见内-"眼根现", 修时如内不现光或景相时, 却又习惯靠感觉感知-"意根现", 此乃由
"眼根" 转变成 "意根", 然如此, 正修时之 "内六根", 及生活正用时之 "外六根"
并无不同, 亦 "六根" 互转不断生灭而
c***h
发帖数: 2262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也可能是,祖师大德很明白那个境界,
可描述情况时,用错辞,或者误会这个词的意思,而误用。
这里,用意根,我看是不妥。把意根解释的很复杂,
不是怀疑祖师大德领悟的境界,而是用词上问题。
因为祖师大德说的应该只是脑中的某一部分功能暂停,不是整个脑袋的功能暂停。
可以用其它辞。不要用”意根”。
不然以为脑袋功能整个停掉。
“胜义根”可能是后代论师自己画分。
如果要更精确,可以说,”三十年闻水声,不转胜义根”,然后说清楚何为”胜义根”。
r****n
发帖数: 8253
3
人之本能乃在于见, 常人只习惯见外, 行者于正修时如经常内现光或景相, 却又习惯
见内-"眼根现", 修时如内不现光或景相时, 却又习惯靠感觉感知-"意根现", 此乃由
"眼根" 转变成 "意根", 然如此, 正修时之 "内六根", 及生活正用时之 "外六根"
并无不同, 亦 "六根" 互转不断生灭而已, 当中何有永恒之现像及事物?
===========================
最搞笑的是这一段
算了,懒得批了,我现在对老歪的这套东西,连批的兴趣都没了。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_GuanYinFaMen版 - 观音法门的不二根法,waichi独家讲解
原作者:waichi
如果不是GYFM弟子,严禁观看,据说看了此文,哪怕记不住,都是盗法,盗法的后果
是可能四肢僵硬,跳海自杀,任何倒霉的事都可能遇上。。。据说已经有实际案例发生
此法据说乃自古解脱不二法门,现由“大菩萨”waichi独家提供。
如果依照此法,修炼走火入魔,后果自负!
==============================================
修观光者, 须轻轻松松自然凝神于额中央智慧眼处, 但非意念集中在印堂(两眉心之
间), 而是眉与发脚之中间, 额头中央处, 然后留意 "观" 智慧眼前方, 用以对比反
观自心, 以了见性, 并非往外看, 而是利用自然 "观" 之性能 "反观" 自心, 只要您
"观" 正前方, 则自然会处于智慧眼处, 根本不须用意.
人之本能乃在于见, 常人只习惯见外, 行者于正修时如经常内现光或景相, 却又习惯
见内-"眼根现", 修时如内不现光或景相时, 却又习惯靠感觉感知-"意根现", 此乃由
"眼根" 转变成 "意根", 然如此, 正修时之 "内六根", 及生活正用时之 "外六根"
并无不同, 亦 "六根" 互转不断生灭而
m*********r
发帖数: 3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根(Indriya)

[207]在佛教有二十二根之說。所謂二十二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
根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三根,苦根、樂根、喜根、憂根、捨根等五受根,信根、精
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善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無漏根。在原始佛教
時代,並沒有被歸納成二十二根,但是各別的項目大多在原始佛教已有提到。在部派佛教
時代或稍早以前,已被整理成二十二根。根據現存的部派文獻,所有的部派皆已提到二十
二根。
追溯原始經典以來的根說,首先在阿含經中,《相應部》有「根相應」(Indriya-saM
45;yutta)1,共收錄185經。其中,有關眼等六根或除去意根之五根的經典有8經(25-30
、41、42經),說命、女、男三根者有1經(22經),樂等五受根者有10經(31-40經)、
說三無漏根者有1經(23經),其餘165經皆是說信等五根的全體或[208]一部分。
也就是,可知相應部的根相應,可能因為是有關修道論各項目中的一部分,所以是以信等
五根為主而敘述。將之與漢譯《雜阿含》作比較,漢譯只有說信等五根的經典,其它提到
與修道論有關的三無漏根者只有一部
r****n
发帖数: 731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cpath, 我贴那些经文,字典解释,问你轮回的问题,以及问你静坐与否(是否有超常
体验)等,都是想从各方面对你说,有不是‘大脑’的意根。
这下说清楚我的意思了吗?
你若没啥兴趣了。我也就歇了。
想当年,我第一次接触‘根’时,也如你般认为是‘脑袋’。waichi当时就指出了我的
错误。尽管我还是不明白,不过,也就放在了心上。后来的了解,体验,我认可了‘胜
意根’的说法。
我说理上非常弱,主要是一般没啥兴趣,惹你不爽了。望谅。
x*m
发帖数: 276
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oops旧贴:持根
这篇太深了。。读后感,方便的话请指导:
1.我显然还不明白“持眼根”和“持见性”的区别,oops好像在指导pupp后者,但据说
土人如我 是先从“持眼根”修起。
2. “持见性”不是“保持知明暗”而是直接見明暗。 这里“知”是指“起意”,是
应该去除的习性。
: 请问保持知明暗和保持見的区别. 谢谢.
知不一定見,見無知無不知. !!!
3. 由此而知座下座中都要念佛的重要性:调伏意根啊。
r****n
发帖数: 731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我念佛,初时waichi即讲,是意识觉察出佛号出来,我当时就觉得奇怪,明明是‘听’
到。多少年过去了。当初的迷惑终于开始清晰。我念佛用的是‘意根’。我终于有点触
到了这看似虚无飘渺的东西。好玩的是。我本来不是在想搞清楚这个,可是这个确显露
了出来。
闻‘声’而不动‘意根’,多好玩阿。这个是我正在试图作的。我多想waichi来,看看
我走的对不对。不管咋样,我就先这样试。
f*******8
发帖数: 361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不是很明白你的问题,“触到”意根?
意根应该是随时都在用的吧,我就想练习不用。
r****n
发帖数: 731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你的理解在这个场景可能是对的。
不转到‘意根’而不转离‘耳根’。以‘耳根’为修。
我理解的精神也是对的,只是我以‘意根’为修。所以反过来。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只有根触尘,生”识”,
生”识”,就是脑中辨识出这个形体了,
然后,”想”(思惟),从记忆库挖出这个形体叫”苹果”。
这里出现没有出现”你”。
之所以出现”你”, e.g. “你在运用意识”, “意识在造就你”,
这是看待这个过程的角度不同。
当认为有这么一个”你”,就会变成你的问法。
变成,
有个可主动控制xx的”你”,主动控制这个脑活动(你的意识,应该指这个?)

这个”你”,原本没有,是被动造成。是因为脑活动,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有这样一个”
你”。
当认为没有这么一个”你”,就会变成我的说法。
这应该是你的第二种说法,
这个”你”,原本没有,是被动造成。是因为脑活动,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有这样一个”
你”。
Syn名词一下,
正式说,意识,是”六识”之一,指的是觉察或辨识到脑运作(意根触法尘,即 受想行
的运作)。
就如同耳识,是觉察或辨识到声音的大小高低律动(色根触尘,肉体的运作)。
识,随时同时会辨识 色、受、想、行
这叫”四识住”吗?
r****n
发帖数: 731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闻‘水声,不转’意根‘。
r****n
发帖数: 731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好。
加油。
你以何触到了意根?你如何知在用意根?
p****y
发帖数: 23737
14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obbin (robbi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4 01:14:17 2011, 美东)
憨山老人梦游集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
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
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
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
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
。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
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
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
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
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憨山老人梦游集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
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
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
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
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
。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
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
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
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
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
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
。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予
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说说看什么是意根, 你肯定理解错了。。
r****n
发帖数: 731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好,说说我的理解:
意根在我现在就是运用意识觉察显现的功能。
咋错了?
c***h
发帖数: 226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但是,六根都是器官,六个器官,
那意根是哪个器官?
c***h
发帖数: 2262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我的意见是这样,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如何出离,取哪个所缘,我没意见,随缘
但此文后段意思好像是说,有被叮咬的触感,但没有立”痒”这个假名,就不会有嗔
似乎不是这样,(或作者可能当时时间不够,未说清楚)
每个人可以自己实验,不管有没有”痒”这个假名,知不知道这假名,都会不适,然后嗔
有时身体不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把这种不适感叫甚么(没有立假名),
但是还是会嗔喔,还是会苦喔
这文说的有一半对,后面还有东西没有补充完,可能作者时间有限,没继续深入说
我补充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对的是,若只有”痒”的触受,不再有因为”痒”的触受+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种”
想”,
是不会有嗔、苦
但有”痒”的触感,有因为”痒”的触感而引发的各种”想”,
有时也不会有嗔、苦的喔
因为这种”想”,不是因为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想”
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并不是都不能有因为”痒”的触受而引发的各种”想”,
如果是这样,那只有死人能这样,活着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自己实验,没有六触哪来的”想”? 不可能的。
“想”是由”触”引发,再怎样自己坐着躺着突然”想”起某事,那也是”触”引发,
意根...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2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堕意根
修念佛是很难。这些话我都看不懂。修眼根耳根都简单一些。
d******y
发帖数: 3668
2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堕意根
有个问题我问你N遍了
你修眼根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念佛,知道为什么念佛吗?
B***o
发帖数: 133
22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与生命起源
「作意」(注意)manasikara 的字根 mana 就是「意」。五蕴中的「识蕴」viñ&
#241;āṇa khanda, viññāṇa 是「识」。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的「心解脱」cittavimuti,citta 是「心」,菩提比丘将「
心解脱」译成 liberation of mind。有趣的是,阿迦曼传中阿迦曼某次演讲的题目,
英译本翻成 A Heart Released. 阿迦曼应该是指 cittavimuti,不知道依泰文原文,
该翻成 "heart" or "mind".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
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又总括为「此心、此意、此识」(杂含卷二·三五经)。佛
虽总说此三者,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圣典中有时说心,有时说意,有时又说识。所
以历来论师,都认此三者是同一的;但从他的特殊含义说,可以做相对的分别。
先说意∶意的梵语,即「末那」(mana)(不必作第七识解),是「思量」义。意的
特殊含义,有二∶一、意为身心交感的中枢∶有情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除前五
色根外,还有意根。...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44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内容提要: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象一个黑箱,感觉通道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人只能
通过感觉信息建构模型猜测外面有什么,而永远不能确知是否如此。用猜测建构的世界
模型来解释直接的经验,越解释离真实越远。佛学是阐述真实的理论,它不会以感官来
解释感觉,也不会以物质性的神经或净色来解释六根。那如何解释六根才符合佛教的路
线呢?应该落实到直观的、无可质疑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经验。
感觉象是黑箱的一幅幅输出,前五根就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它们是感觉产生的背景
,是不同感觉得以相互区分的基础。多个可产生感觉的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类似空间的
结构,就是五根空间,五根上产生感觉则类似于空间中出现物体或形象。与此类似,意
根是思维形象和抽象概念活动的空间,也是多个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的空间结构。六根空
间是相互独立的,意根中形象思维空间和抽象思维空间又是相互独立,而人的知觉到的
形象和想象出的形象又是在不同的空间。大脑和神经系统是扶根尘,与六根空间有同构
性,大脑各中枢的关系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根空间的关系和结构。
六根知觉空间是常人可知觉的全部范围,它象未知之海中的一个泡泡,人根据...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2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这里找到一篇,不知道是对是错。这个《大乘起信论讲记》是那个否认阿弥陀佛的印顺
法师的作品
http://bbs.zdic.net/thread-117195-1-1.html
[释家]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意根)了吗?
[转帖]
您找到自己的第七识了吗?
六根里面的第六根——意根——他是无色法,他是心,再加上眼耳。。。等六识就有七
个心。那你说:“意根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他?”你要找他很容易,先要知道他的体
性,他就是每一刹那都在做主的、处处做主、时时做主的心,甚至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他
也在做主。你说:“这样!我还是不容易弄清楚到底他在哪里。”再告诉你一个更容易
找到他的方法,譬如说,突然间有一个人拿一个石块丢过来,你根本就不加思维:到底
要往上跳或蹲下去,还是要往右边闪?你根本就不思维,一下子就闪掉了。让你闪掉的
那个习惯性的做主的心体就是末那识,就是你的意根。
如果拿着一棵宝珠,一不小心掉下去,马上两手自动往下一捧就捧住了,那就是末
那识意根,他是凭着惯性去运作的,非常伶俐的;有些人自以为开悟了,他所说的真如
心体的直觉,其实就是末那识意根,所以我说他的证境超过那三大法师们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一、缘起
在东台湾花莲的证严法师,从一九六六年起,到公元二○○五年止,经过三十九年
岁月的洗礼,在她的引领下,从三十位信众所组成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随著台
湾经济起飞的庇荫,如今奇迹似的发展成为大约四百多万会员的庞大慈善团体──佛教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这个慈善基金会包括了慈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四项,证严法
师统称为四大志业;另外还有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志工、国际赈灾等四项,合此
八项同时推动,证严法师统称为“一步八脚印”。
观察证严法师所推行的四大、八脚印,短短三十九年间,在佛教徒及信众们的极力
护持下,获得极辉煌的成就,成为台湾及国际上多人所知的慈善团体,不得不让人叹为
奇迹;对于她及她所领导的佛教徒及信众们,在慈善事业上的付出,值得台湾及国际人
士随喜赞叹。然而奇迹及随喜赞叹的背后,却隐藏著极为严重且不为人知的事实,那就
是证严法师不仅将佛陀无上甚深微妙法加以世俗化及浅化,而且紧跟著印顺的脚步,暗
地里将常见外道法、断见外道法引入佛门中;她将佛陀正法加以常见化及断见化的作为
,严重破坏世尊正法于无形中。像这样严重破坏佛正法的事实,若非一一举证及详细解
说,莫说初机佛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上人”一词,通常是尊称等觉菩萨才用的,譬如《维摩诘经》卷二:“如是等十
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CBETA, T14, no.
475, p. 548, b16-17),此段经文所说上人者,即是尊称维摩诘菩萨;看来证严法师
似以等觉菩萨自居,所以纵令信徒称之为上人而无拒受之意。但是在现前的理证与教证
上,都已证明证严法师只是尚未断除我见的凡夫,理由是:从声闻法的阿含解脱道来说
,她至今仍然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与世俗人一样落在意识心中,也与常见外道相
同而无异,具足凡夫本质;从菩萨法的佛菩提道来说,她至今仍不肯承认有如来藏,又
未曾证得如来藏,所以也是尚未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由这二个写在书中的证据来
看,她既未否定意识心,既不知意识心是常起常断的生灭性,不知意识心的自性是缘起
性空,所以显然未证能取、所取空,则是尚未圆满六住菩萨观行、乃至是尚未修习六住
般若空义的人;她又未证得禅定,显然也是尚未圆满五住证量的人,最多就只能说她是
四住位的菩萨了(虽然这样说有点儿高估了她),所以她至今仍然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以凡夫菩萨而接受等觉菩萨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口婆心--生命解脱之原理
首先谈:每一位有情各有几个心识?佛在经中曾开示:“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
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入楞伽经》卷
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谓如来藏、
意根、意识以及前五识。”这八个识当中,如来藏是能含藏染净种子的心识,又名藏识
,是本有的法,不生不灭;依照自己往昔所生的五阴,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最后都含
藏在如来藏里,于未来世出生新的五阴身,去受种种异熟果报。譬如有时生天享福,有
时下堕地狱受苦,有时生为恶鬼、畜生、人间等等,不一而足,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
轮回不已。所以 佛曾说:“如来藏犹如魔术师一样,能够变现种种物出现,让众生受
用;又如来藏无始劫以来就在,离于无常的过失,本性清净,却出生了七转识,所以祂
含藏了七转识所造作的染污种子,导致众生不断地受异熟果报。”像这样自性清净心而
有染污,众生真的很难了知!所以 佛在《胜鬘经》中,曾随喜赞叹胜鬘夫人:“如是
!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
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是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论中关于业的讨论
應成派中觀
一. 無因論的業種自存說
應成派中觀的法義, 重點在於專講:「諸法緣起性空,不立一法、專破他法。」並自詳
是佛法中最勝妙的中觀,認為無人, 無其他法能比之更了義. 但是當他們自以為不立一
法時,其實已經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應成派中觀見的矛盾很嚴重,近代學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順老法師. 近年多有大乘見道
之學人不斷質疑印順老法師的應成派中觀的邪見;評論他的法義不正確,都無法得到正
面的回應。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就只簡單地討論應成派中觀三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嚴重
問題所在。
第一個問題就是 :
『應成派中觀的思想是屬於業種自存的無因論』;雖然他們仍然承認業種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問題是:當他們把執持業種的如來藏砍掉、否定之後,還有哪一個
心能執持業種?沒有了!沒有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就等於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在法界中是存在的,關於這點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所以印順法師就發明了「意識細心說」。他們說「意識細心」可以來往三世、祂能持種
,但是這跟他們所崇尚之「原始佛教」的教典卻又大相衝突!因為他們所謂的「原始佛
教」不外乎四阿含的諸經啊!...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关於佛法是六识、七识或是八识,在佛教界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议题,我们今天将藉由印
顺法师所主张的「六识论」,来讨论佛法中所讲的,有情眾生的心中,到底是有六个识
、七个识还是八个识。
印顺法师在他的《佛法概论》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观」中说:「佛教后期,发展為七识
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
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意识又向内而
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為本的意识,应
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又说:「从有情為本的立埸说,有情為六
处和合的存在,意处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
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
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
,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為
『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像人
类,意根与根身相...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有人经常会提议说,在阿含里面从头到尾就是没有看到如来藏这三个字啊!这样的
质疑其实是非常的荒谬而且是幼稚的。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它并不以如来藏这
三个字来作为第八识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可以称为本际、也可以称为
是入胎识,祂可以有种种的名。那我们看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也可以来说明,其实
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把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
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
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
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
样的研究。
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
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
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
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
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无标题]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serawang (皇叔郎),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合集] Waichi根法的主要相关内容之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28 11:47:44 2009)
☆─────────────────────────────────────☆
Anicca (无常) 于 (Thu May 21 15:59:13 2009) 提到:
如果想要辨析根法是否符合佛法,我们先需要了解根法的主要相关内容是什么
本人先贴出根法的一些相关重要内容,之前贴过,但屡被封杀,现在终于可以随便贴了
=========================
修观光者, 须轻轻松松自然凝神于额中央智慧眼处, 但非意念集中在印堂(两眉心之
间), 而是眉与发脚之中间, 额头中央处, 然后留意 "观" 智慧眼前方, 用以对比反
观自心, 以了见性, 并非往外看, 而是利用自然 "观" 之性能 "反观" 自心, 只要您
"观" 正前方, 则自然会处于智慧眼处, 根本不须用意.
人之本能乃在于见, 常人只习惯见外, 行者于正修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灵魂出窍
从证严法师种种著作当中,很清楚的显现一件事:证严法师所认为的意识心是常
住不坏心,认为就是佛所说的无余涅槃境界中的真心。然而这个意识心却是有生灭的心
,非是佛所说本来就常住涅槃的第八识。身为出家人的证严法师,理应依照世尊圣言量
如实宣说:“意识是根尘触三法为缘而生的,意识心是生灭法。”但她却反其道而行,
在书中公然的说“意识却是不灭的”,严重违背佛陀的圣言量及理证上的现量。既然违
背世尊所说,依照 佛在四阿含所说:“妄说佛法即是谤佛、谤法”。而谤佛、谤法结
果,是成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果报极为严重啊!证严法师对此不可不知也!
接下来说明证严法师及一般人所认知的“灵魂、神识”,其实只是中阴身,不是
意识心,更不是佛所说的第八识。这里将分为二种来说明。第一种是濒临死亡,但仍未
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第二种是完成死亡过程而成就中阴身的正理。
首先谈第一种濒临死亡,但仍未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有些人在死亡边缘挣扎
时,会发生灵魂出窍的现象,因此待意识苏醒之后活过来时,将其灵魂出窍过程的种种
体验加以描述,由他人加以记载,汇总成书,而有种种描述濒临死亡经验的书本出现,
得以流传后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灵魂出窍与中阴身
一般人所认知的“灵魂、神识”,其实只是中阴身,不是意识心,更不是佛所说的
第八识。这里将分为二种来说明。第一种是濒临死亡,但仍未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
第二种是完成死亡过程而成就中阴身的正理。
首先谈第一种濒临死亡,但仍未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有些人在死亡边缘挣扎时
,会发生灵魂出窍的现象,因此待意识苏醒之后活过来时,将其灵魂出窍过程的种种体
验加以描述,由他人加以记载,汇总成书,而有种种描述濒临死亡经验的书本出现,得
以流传后世。而此类所述濒临死亡的体验,并非真正死亡,并非体验到死亡的境界,因
为仍然有意识的存在,得以了知灵魂出窍后的情形;只要意识还存在,就不是进入死亡
境界,就是还没有开始死亡的过程,所以是还不曾体验到死亡过程的。因此当有人濒临
死亡时,会感觉到自己脱离了肉体,然后看到自己的身体,也看到抢救自己的医务人员
,以及自己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看见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事情等等。经
过一段时间后,濒临死亡者苏醒过来,能够很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形;此种情形,即是
一般世俗人所说的灵魂出窍。从这里已明白说出,濒临死亡的人能够灵魂出窍,以及能
够了知灵魂出窍后的情形...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42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3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4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应成派中观虽然不许唐僧(释摩诃衍)之意识无思无观、无分别,实际上却仍然妄想
著:若能灭除意识所有妄想分别,即可成就般若经中世尊所说之无分别智。因此攀缘于
大乘经及弥勒菩萨所说大乘奢摩他、毘钵舍那之修法,曲解论中所说证奢摩他之无分别
定即是证得一切法无自性性,即是证得无分别智之智体。因此莲花戒于《修次中篇》中
说:“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
无自性性,无慧光故。”莲花戒虽不许唐僧之唯一修习弃舍作意,彼等亦不能否定经中
所说菩提性之无觉无知、无分别相等法义;为使他人认定彼等所修所证属于大乘佛法,
便以般若之无分别作为假想标的,因此于名相上说要灭除意识之所有分别,以为就能符
合经中所说之无分别菩提性。然而,应成派中观之中心思想是:若不于绳上计蛇,即无
蛇及蛇之自性可分别,只要了知无此蛇之执著境,就是无蛇之念及无蛇之作意,当时若
能这样观察,所得之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故意识不可不思惟、分别与观察;而其所说之
“灭所有分别”,乃是指灭除对于绳上妄计假立之蛇与蛇自性之所有分别与作意。其中
所说之“绳”即是五阴,“蛇”乃是我之执著;而我见之所缘,应...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死无常
我们要探讨《广论》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类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当中只追
求自身利乐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够修行十善业,然而以后世安乐
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课程设计,是教导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为目标,也就是要下士
追求未来世人天的安乐,作为他们修学佛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是这个阶
段性的目标,却是因为对无常法的错误执著而有所损害,根本无法到达《广论》上说: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宗喀巴认为在我们有暇的身心当中,执藏有常乐我净四种
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世间,错执为常住不灭——这个常倒,是第一个损害之门;因为第
一个错误的常倒执著,后面就跟著乐倒、我倒、净倒,一一跟著发生。
宗喀巴的无常有粗跟细两种分别,在下士道他只讨论了粗的部分;《广论》说:【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
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
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8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