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1) 念觉支,就是思念、想念,有兴趣,很想修、决定修。
如果没有动力,其他觉支就谈不上了。
-----------------------
这是胡扯,念觉支是培养正念,正念就是念心所,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对目标对象的觉察
觉知。
2) 择法觉支,这个择法其实是两部分,
第一是老师方面,帮你选择方法,一定要符合根性,到底是修观呼
吸,还是不净观,还是内外六处观,还是观心,要符合当下你的状况
才比较容易入手。
-------------------------------
择法觉知重点在于培养慧,对善法不善法如实辨明,辨别正法邪法,择正法,舍邪法。
“若圣弟子,能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修不应修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法,
有敌对法,缘生法”
注释书说培养择法觉支要远离愚痴人,亲近智者,思维诸蕴,处,界的差别等。 |
|
r*******c 发帖数: 1060 | 2 我最近在google什么是四念住,可是完全不理解哦。修四念住到底是怎么修啊。 |
|
f*******8 发帖数: 3612 | 3 真是让人难受。
一门深入就是要有个方法来修念住,
不是没方法天天表面上转而自认为在修。
如果没有方法,就像你现在这样,怎么修念住?怎么深入修? |
|
w**u 发帖数: 311 | 4 负面情绪能是人生苦受的一大部分。面对生活的挫折,有些人洒脱,乐观,积极。有些
人却忧郁,并由此引发更多的挫折感。有智慧的人不管面对人生的什么挫折,都能更平
静积极。我根据自己的内观,静思,和有限了解的一些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讲一讲自已对
负面情绪来龙去脉的体验。內观这些情绪属于受念住,心念住的练习。
现代Panksepp Jaak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了七类基本情绪:愤怒(Rage/Anger),焦愁(
Anxiety/Fear),惊恐孤离(Panic/Separation),寻求(Seeking/Expectancy system
) ,性欲(Lust/Sexuality),关爱抚持(Care/Nurturance),乐娱(Play/Joy)。各种情
绪都有对应的中枢神经回路,和生理变化。心理学把情绪分的更细 (比如Robert
Plutchik's Wheel of Emotions),但我发现还是中医的分法更易把握。
中医里讲了七情志:喜,悲,忧,怒,惊,恐,思。喜伤心,悲忧伤肺,怒伤肝,惊恐
伤肾,思伤脾。并用气机的变化来描述各种情绪的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惊则...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5 ☆─────────────────────────────────────☆
runsun03 (runsun) 于 (Sun May 30 11:59:25 2010, 北京) 提到:
1。我要忍着不骂,因当中无数对抗的嗔心,造嗔业
2。我如果骂人了,就不是个文明人了,有失脸面,此属于贪爱(名)和我执,造贪业。
3。妈妈或者XX教导我不要骂人,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或者圣人或者修行人了,此属于愚
痴(靠着别人的约束规则),造愚痴业。
4。骂我就是爱我,我要爱骂我的人,不能骂他,此属于极严重愚痴,造愚痴业!
5。 我没听见。。。此属于极严重自欺愚痴,造愚痴业。
只要起了骂人之念,无论如何措施,骂或者不骂,都已经造了嗔业。
只要一种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骂人之念。一丝一毫都没有
最糟糕的就是第四种和第五种,此之是二三。最后是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lingsu (dunzie) 于 (Sun May 30 00:07:43 2010, 美东) 提到:
你以前比现在明白啊, 你修的四念处呢? 调动...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6 修行中的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有时经常跟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起提。我想,“根”深才能“力”壮吧。但不要跟另外一个“根”混淆(眼根,鼻根,舌根,耳根,身根,意根)。平衡五根五力在修行中很重要。
个人理解:
信力:当然是指你得信佛法是自利利他之道。
精进力:你得通过适当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利利他的利益。
定力:就是对所缘专注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纯净持久。
念力:就是对所缘警觉清晰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紧贴,清晰,细腻。
慧力:就是对所缘的本质的洞察力。他的表现就是对“苦,无常,无我”的深刻了解,
从而趋向解脱涅磐的力量。任何思维活动促使自己或他人趋向这一方向的都可称慧力。
平时的止观练习,都是直接练习定力和念力,在有正见的前提下,慧力在此基础上自然
产生。
大虾们再来评论一下吧。
Vipassana
.. |
|
r*******c 发帖数: 1060 | 7 嗯。
我是这样子的:
早晨从睡梦中到渐渐醒来,这个渐醒的过程好喜欢好舒服,好安宁祥和,享受这个“渐
”醒过程的同时,毫不费力的关注着呼吸。直到完全清醒过来,才爬起来。
开车上班的路上,会尽量觉知当下,而不是陷入某些纷飞的思绪中。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中午的时候,天气适宜的话,会在公司外面慢慢的走,慢的就像在水里走路那么慢,呵
呵,尽量觉知每一步的细节,比如我的脚趾头/脚板的感受。不过,我试了您那个“按,移,推,提”,发现挺难这么细的标识。
下午上班我会抽个几分钟数息,一次五下,就是数了五次呼吸,又重新一二三四五的数
。然后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比如我从座位走过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就会走得很慢
,保持觉知当下。或者意识到自己有些急躁了,能想到关照这种急躁。等等吧。
下班回来的路上,大脑就会蛮散乱的,再加上堵车,哎呀,散乱昏沉。
回家后一般跑步上网看八卦写日记等等,然后临睡前才打坐,时间视情况而定。打好坐
,心思好静,但却并不困,甚至还有点清醒感,静静的清醒感(好像打坐对我没有催眠
的效果哦),还得...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8 修行中的五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有时经常跟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起提。我想,“根”深才能“力”壮吧。但不要跟另外一个“根”混淆(眼根,鼻根,舌根,耳根,身根,意根)。平衡五根五力在修行中很重要。
个人理解:
信力:当然是指你得信佛法是自利利他之道。
精进力:你得通过适当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利利他的利益。
定力:就是对所缘专注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纯净持久。
念力:就是对所缘警觉清晰的能力,他的表现就是觉知的紧贴,清晰,细腻。
慧力:就是对所缘的本质的洞察力。他的表现就是对“苦,无常,无我”的深刻了解,
从而趋向解脱涅磐的力量。任何思维活动促使自己或他人趋向这一方向的都可称慧力。
平时的止观练习,都是直接练习定力和念力,在有正见的前提下,慧力在此基础上自然
产生。
大虾们再来评论一下吧。
Vipassana
.. |
|
r*******c 发帖数: 1060 | 9 嗯。
我是这样子的:
早晨从睡梦中到渐渐醒来,这个渐醒的过程好喜欢好舒服,好安宁祥和,享受这个“渐
”醒过程的同时,毫不费力的关注着呼吸。直到完全清醒过来,才爬起来。
开车上班的路上,会尽量觉知当下,而不是陷入某些纷飞的思绪中。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中午的时候,天气适宜的话,会在公司外面慢慢的走,慢的就像在水里走路那么慢,呵
呵,尽量觉知每一步的细节,比如我的脚趾头/脚板的感受。不过,我试了您那个“按,移,推,提”,发现挺难这么细的标识。
下午上班我会抽个几分钟数息,一次五下,就是数了五次呼吸,又重新一二三四五的数
。然后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比如我从座位走过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就会走得很慢
,保持觉知当下。或者意识到自己有些急躁了,能想到关照这种急躁。等等吧。
下班回来的路上,大脑就会蛮散乱的,再加上堵车,哎呀,散乱昏沉。
回家后一般跑步上网看八卦写日记等等,然后临睡前才打坐,时间视情况而定。打好坐
,心思好静,但却并不困,甚至还有点清醒感,静静的清醒感(好像打坐对我没有催眠
的效果哦),还得...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10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11 以单一"概念法"为所缘,会导致定力的增加,也能有很好的福报。其结果是根据所选“概
念”不同,达到四禅八定中的一层。
以“真实法”为所缘,开始能训练定力和念力。但由于“真实法”具有“无常,无我,
和苦”的特点,定力只能到近行定,不能到初禅。念力和慧力只能通过现观“真实法”而获得。
关于“概念法”真实法“的定义,请robbin再复习一下南北传论藏吧。 |
|
J******s 发帖数: 7538 | 12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
|
w**u 发帖数: 311 | 13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
|
w**u 发帖数: 311 | 14 以单一"概念法"为所缘,会导致定力的增加,也能有很好的福报。其结果是根据所选“概
念”不同,达到四禅八定中的一层。
以“真实法”为所缘,开始能训练定力和念力。但由于“真实法”具有“无常,无我,
和苦”的特点,定力只能到近行定,不能到初禅。念力和慧力只能通过现观“真实法”而获得。
关于“概念法”真实法“的定义,请robbin再复习一下南北传论藏吧。 |
|
J******s 发帖数: 7538 | 15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
|
w**u 发帖数: 311 | 16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无正念,有时虽然无正念,但状态其实是专注专心的,不散乱。
不过,会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
|
w**u 发帖数: 311 | 17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我听大乘法师说的,「先有明度,再有速度」,能觉察到的保持清晰,念力增长再自然
的觉察到更多、更快。
我自己在密集禅修时的经验,也似乎是如此。
法念住是五盖之一或七觉支之一生起时,能觉察,增长、平衡善法,对治不善法。 |
|
r*******c 发帖数: 1060 | 19 修行的一些核心部分,其实都很简单,一点也不复杂,难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有人
就是不愿做,非要去折腾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嗯,您说的对。点头。
我在这个版混了八个月了,截至到目前,感觉,其实只要坚持观呼吸和练习正念,对我
这辈子,就够了。我这辈子,肯定离那个什么解脱什么的远得很,运气好的话,最多最
多给以后若干世埋点种子,积点善业慧根什么的。就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那种心态,已
经做好了很多很多世的心理准备了。运气不好的话,就像您多次警告的那样,没准更糟。
您说呢?这两样(对我这辈子)够了吗?
什么五蕴啊四念住啊八正道啊缘起啊心所啊风大啊巴拉巴拉,其实不知道/不懂也没太
大关系哦。
我这个理解/体会,错了吗?
为主 |
|
r******4 发帖数: 178 | 20 《大念住经》中教导的修行原则,依照有经验的禅师们的指导与自己的修行经历,对观
心念的方法作如下简要阐述。
1、觉知当下的心念,保持旁观者的态度。只是觉知,不要进入念头,不要评论念头。
2、如果分别心出现,把它纳入观察的范畴。分别心也是心念,把它当成普通的心念,
不要排斥分别心。
3、禅修的过程不要生起欲念,不要想观察到某些事物,也不要想增长能力,不要期待
喜乐、宁静等,禅修者只要注视当下的念头即可。
4、观心的重点永远是当下的此一念。如果禅修者注意的不是当下的心念,修行就已经
离开了中道。
5、各种心理出现了,不要评论它的善恶与正误。观察念头是为了了知它的本质,进而
放下它,而非在它们中间抉择。所以,念头一起,不要批判或评论。如果评论念头,表
明禅修者已经进入到念头里面。
6、要有能力区分哪种情形是在外面保持距离地“看念头”,哪种情形是进入到念头里。
7、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心在这一点上将会发生转变—
—正道由此开始。
8、刚开始修习时,对念头内容的评品是难以避免的,不要紧张,只要保持觉知,对来
到心上的每一个念头了了分明就可以了。
9、当禅修者刹那定的能力增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如果按照他所说的去修,将越修越偏离正道。
四念住在大念住经以及其他相关经文里面教导的很清楚,这个一行,是添油加醋,加入
了很多低劣并且违背佛法精神的东西。
迎合了世俗人的喜好,但却丧失了佛法的原味,这也是大乘像法的特征之一。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如果按照他所说的去修,将越修越偏离正道。
四念住在大念住经以及其他相关经文里面教导的很清楚,这个一行,是添油加醋,加入
了很多低劣并且违背佛法精神的东西。
迎合了世俗人的喜好,但却丧失了佛法的原味,这也是大乘像法的特征之一。 |
|
w**u 发帖数: 311 | 23 是的,另外你的上面的贴子也很正确。
安般吸念中,一般要求只取呼吸的“入出”“长短”为所缘。因为他们属于概念。
如果取“触觉”“温度”为所缘,就变成练观禅了,所以禅师会明确要求你不要拿触觉
来练止禅。
我一般平时日常生活坐姿时,也通过观触点的温度练观禅。但在早上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只用安般吸念练止禅。 |
|
S**U 发帖数: 7025 | 24 Difference between 五根, 五力:
五根 - it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hat quality. e.g. 信根, you have
enough faith that dharma could be correct and beneficial, and you are
motivated to learn more about it.
五力 - 五根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can overcome mental
defilements. e.g. 信力 means your faith can overcome doubt, and doubt doesn'
t hinder your progress.
Likewise, 精进力 means your practice is energetic, and no longer troubled by
lethargy, sloth and torpor.
念力 means you can keep your mindfulne...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25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
|
w**u 发帖数: 311 | 26 是的,另外你的上面的贴子也很正确。
安般吸念中,一般要求只取呼吸的“入出”“长短”为所缘。因为他们属于概念。
如果取“触觉”“温度”为所缘,就变成练观禅了,所以禅师会明确要求你不要拿触觉
来练止禅。
我一般平时日常生活坐姿时,也通过观触点的温度练观禅。但在早上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只用安般吸念练止禅。 |
|
S**U 发帖数: 7025 | 27 Difference between 五根, 五力:
五根 - it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hat quality. e.g. 信根, you have
enough faith that dharma could be correct and beneficial, and you are
motivated to learn more about it.
五力 - 五根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can overcome mental
defilements. e.g. 信力 means your faith can overcome doubt, and doubt doesn'
t hinder your progress.
Likewise, 精进力 means your practice is energetic, and no longer troubled by
lethargy, sloth and torpor.
念力 means you can keep your mindfulne...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28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
|
t******g 发帖数: 17520 | 29 听了几段Thanissaro Bhikkhu的 观呼吸的基本讲座
就像心理导师一样地告诉如何调整心态, 很多善巧的比喻。。。
比方说把呼吸当作朋友, 建立友谊。。。
对我的帮助很大,非常非常推荐
这种初期教导似乎是放大了“抓”的对治手段比较适合我这种心思烦乱
比较喜欢套公式, 抓实在的人
而葛老的教导似乎是缩小“抓”的范畴, 而强调“放”, 去抓是被迫的
对安般念的初期操作手法上
Thanissaro Bhikkhu 似乎更liberal,
而葛老的的似乎更加 conservative,
或许是念住的导向不同, 所以有些许差别
我现在准备心态调整上听从Thanissaro Bhikkhu
而对于专注的目标还是体表的觉知, 不会做随息入身的“观想”
(Thanissaro Bhikkhu 的imagination的说法并不是真的观想,而是
给觉知做记号的过程而已, 我的粗浅的理解 ) |
|
s********h 发帖数: 938 | 30 感谢你的回复。
我的问题在我看来,关系到知见正与不正,很重要。
内外身:
庄春江,阿含辞典:
1.以自身為準,自身內在的稱「內、內身」,自身外在的稱「外、外身」。2.主動的(
能;能取)稱為「內」,被動的(所;所取)稱為「外」。(相關詞「內身外身」「內
法」)
我理解,观内身,外身,内外身,其实道理都是一样,就是如实知其无常。如此自然而
住。此外求得任何住,任何灭,任何修,证,乃至认为有涅槃可取,如果不是方便说法
,就是凡夫知见。 |
|
s********h 发帖数: 938 | 31 (六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
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
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
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
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
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
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
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
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
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祝好! |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说说印顺里面批判的那个“大乘非佛说”,印顺批评别人是认定佛法必须是佛说,而大
乘经典虽然不是佛陀所说(这个印顺包括大乘的圣严法师都已经承认了),但是认为大
乘经典是佛弟子所说,符合佛法。
这个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目前所说的“大乘非佛说”,并不是指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就
不符合佛法,主要是指不符合四圣谛,三法印的“法”。佛陀本人亲自宣讲了四圣谛,
三法印,包括四念住的修行实践方法,这些在阿含经里面已经非常完备,而大乘经典的
很多核心思想,比如生死即涅槃,不舍生死,不取涅槃,法身法性,阿赖耶,如来藏,
真如等思想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四圣谛,三法印。所以他们不是佛法,非佛法,只是相
似佛法。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认定是否符合四圣谛,三法印,大乘显然是不愿意承认这些
的,这个就需要每个人的判断。而印顺法师上面的批评是不成立的。
另外关于菩萨道的问题,阿含包括南传里面也确实有菩萨道,佛陀本人就是菩萨道,但
是这个菩萨道和大乘的菩萨道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着巨大区别。
比如发愿必须是佛授记,满足很多条件才行,比如菩萨没有成佛以前,一直是无明凡夫
,比如菩萨一旦成佛后,也必然涅槃。另外菩萨的发愿也根本不是 |
|
|
r******3 发帖数: 586 | 35 四念住是很正确的方法,但不是特效药,一吃就灵。
它要经年累月的修习。
千万劫以来,都是无明,散乱,放逸,愚痴。。。想要终止它,需要一辈子乃至几世的
持续努力。
希望我这辈子就解决它。
于愚 |
|
Y**u 发帖数: 5466 | 36 参考阅读经典
1: 大念住经(南传)
2: 安般守意经 (南传)
3: 维摩诘所说经
4: 心经
1.早晨醒来时,轻轻的微笑
在天花手推车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其他标示,甚至是“笑” 个字,好让你一张开
眼就能看到。这个标示有提醒你的作用。利用起身前的片刻掌握好呼吸,轻轻地吸进并
吐出三口气,同时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
2.闲暇时,轻轻地微笑
不管在任何地方坐着或者站着,记得轻轻地微笑。看着一个小孩、一片树叶、一
幅墙上的画,或任何其他相对来说的静物,保持微笑。
3.听音乐时,轻轻地微笑
听到段音乐,听上两、三分钟。专注在歌词、曲调、旋律与音乐情境上。注意你
的呼吸,轻轻地微笑。
4.发怒时,轻轻地微笑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发怒,轻轻地微笑。安静地吸气、吐气三次,保持微笑。
5.平躺,全身放松
背部平躺,不要用垫子或者枕头支撑。双臂放松,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微微张
开,向外舒展。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吸气、吐气。专注于你的呼吸。放松全身肌肉。放
松每一寸肌肉,就好像它正要觉到地底 |
|
J******s 发帖数: 7538 | 37 对一般的很多人,佛法其实就类似心理调节。
希望你有生之日可以实证涅磐!
四念住,
佛法毁灭之因。 |
|
J******s 发帖数: 7538 | 38 对一般的很多人,佛法其实就类似心理调节。
希望你有生之日可以实证涅磐!
四念住,
佛法毁灭之因。 |
|
J******s 发帖数: 7538 | 39 灌水不利于禅修的说,因为太嘈杂就是说noise太多了,很难产生禅定,观慧就差的更远,修不了
四念住的。也许可以反省,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灌水以后,那样是永远不肯能够现观的。
haha |
|
r****n 发帖数: 8253 | 40
不是说要完全明白意识活动,而是说尽量去清楚明白当下的意识和行为活动,能觉知多
少就觉知多少。并且重点在于其生灭性上。
这是四念住的核心,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会导致解脱,为什么它是唯一的
解脱之路(佛说是一乘道),你可以慢慢去学习思考。
修行核心的东西其实很简单,绝对不是玄奥的东西。 |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1) 念觉支,就是思念、想念,有兴趣,很想修、决定修。
如果没有动力,其他觉支就谈不上了。 |
|
c***h 发帖数: 2262 | 43
身念处实际修法要请教SeeU法友,他是专家,我也要请教他。
如果你修行的目标确定只是熄灭烦恼、熄灭贪嗔痴,熄灭苦,
那么佛陀原始对声闻弟子的教义教法,可以参考看看,
因为佛陀第一个提出来。
等亲身验证的确熄灭你的烦恼在决定要不要相信,千万别一开始理论搞通了就信。
如果还有其它目标,就要另外找其它的高手了。
我还有亲戚修行的目标是通灵,现在越修,通灵越多神仙了。
我认为,确定目标是很难的事。通常根本是没目标,好玩,乱试一通。
为何要观外身? 理由是什么?
我认为可能是了知外身也一样,都是无常。
但内身比较好深刻了解,达震撼地步,禅定稍深就观察得了。
那外身呢? 有办法深刻观察而达震撼地步吗? 似乎没有办法。
为何要观内外身? 这时要观什么? 内外如何互动吗? 或内外身都一样无常吗?
佛陀的教义、教法,每一步都有理由,都是当下如实现观。
所以,我觉得观尸体,那内身又是什么,自己的尸体? 内外身又是什么?
那么观呼吸? 观外身,是观别人的呼吸吗? 观别人的呼吸的长短温热,遍布别人全身?
内外身这时又是要观什么? 观别人与自己的呼吸都是无常? 都是长短温热?
有很多疑问。
这个对我太... 阅读全帖 |
|
h***s 发帖数: 1716 | 44 先读后赞! 确实很好.
不过, 对于象我这样的入门人来说, 关于"细分的所缘"还是很迷惑. 不过卡玛兰蒂禅师
的那个建议和你数奇数步的方法, 对于我这样的很有帮助.
哪怕修最简单的止禅(入出息念), 对我也有同样的疑惑. 不过我觉得, 我这种入门的,
应该坚持遵循基本的指导原则, 不可急于求成.
不过, 通过什么具体的方法, 能系统有效地练习从粗分到"细分的所缘"? 有经验的来讲
讲这个问题/方法吧... |
|
r*******c 发帖数: 1060 | 45 做个记号,(暂时)不懂这一段。比如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念力和慧力只能通过
现观“真实法”而获得。
”而获得。 |
|
h***s 发帖数: 1716 | 46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
|
J******s 发帖数: 7538 | 47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卽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
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
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
;一一位中,皆具二种。此二广辩,如余处说。”
doesn'
by |
|
w**u 发帖数: 311 | 48 robbin 的念佛,因该不能归于佛随念,特点更像概念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