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 发帖数: 3821 | 1 这个程颢的《定性书》有一段解释的很好: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
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內者为是也﹖
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
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
第能于怒时遂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
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颇有点“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味道,
可以和庄子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以及大圆镜智结合起来参一参。 |
|
G**W 发帖数: 1865 | 2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之误会,而主张无情亦能成佛。此过极多,繁不胜举;且举
大过三端叙之,其理明焉,不必絮絮而言,以免厌烦:
一者,无情若有佛性者,必有种性差别;如佛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试
问:「山河大地是众生耶?」若非众生而言有佛性者,则违佛语;若是众生,试问:「
山河大地于五类种性中,是何类种性?」声闻种性耶?菩萨种性耶孤...无种性耶?
若谓植物是众生者,其义不然;谓佛所云众生者,以有阿赖耶及意根意识者方得名为众
生故,今问:「植物有心耶?」若谓无心,即非众生。若谓植物能有简别性,故名众生
,如茎叶向日性、根之向地向暗性、...等者;此非众生,谓植物之彼彼性等皆是物性
,非是心性,依众生如来藏所蕴共业种子而有如是等性,非自身能之,故植物非如有情
生命之有觉知等心,非在众生数中。若强言植物有佛性者,试问:「向日葵是何类种性
?是声闻种性?抑或不定种性耶?」既无种性可言,则不得言是众生也。
若强谓植物有种性者,依何心所现象而判其种性?不可凭空而言也。又若植物有种性者
,其种由何所持?而言其有种性?理不直也。故说植物无有佛性,何况山河大地而言有
性?既皆无佛性心性,则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2 11:05:26 2011, 美东) 提到:
我特别喜欢中庸中的这一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有点像佛法中说的五蕴, 也就是说五蕴没有的时候, 称之为中。 五蕴发起
作用的时候,也就是道运行的时候, 应该"发而皆中节", 能做到这个, 就是认识了
本, 行为与道相符.
哪位再给讲讲怎样才算是"发而皆中节"呢?
☆─────────────────────────────────────☆
JeanIris (Iris) 于 (Mon May 2 11:11:22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不能同意。haha
☆─────────────────────────────────────☆
bigfool (fool) 于 (Mon May 2 17:25:04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程颢的《定性书》有一段解释的很...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315 | 4 憨山老人梦游集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
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
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
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
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
。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
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
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
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
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
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
。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予
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5 ☆─────────────────────────────────────☆
robbin (robbin) 于 (Sun Sep 4 01:14:17 2011, 美东) 提到:
憨山老人梦游集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
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
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
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
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
。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
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
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
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
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
意根。当...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6 这是冯达庵的著作中的一段,给出佛教发展大概的轮廓。
------------------------------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
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
实践此中教法,全仗导师之力。佛将涅盘,诸比丘相率哀求留寿,职是之故。
然佛则付嘱摩诃迦叶继承领导之位,以其洞达佛教真面目;且"头陀"第一为
大众素所景仰,足资矜式也。
佛示灭时,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
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盘经》卷二之言
也。头陀者,抖擞之义;谓振刷精神与烦恼奋斗也。必自刻苦始:衣粪扫衣;食
不过午;住在冢间,长坐不卧;以此为基,日常不觉其苦,庶能不被烦恼制伏云
尔。
佛教以一乘为正宗;三乘为预科。与一乘宗旨真实相应,即达佛教真面目。
习之精熟,能接十方如来法流转加持一切众生,使三乘学人皆得实证果位;否则
不足为三界导师。是故小乘领导之人,亦须先自明宗,乃有实力。灵山会上佛对
百万人天证明迦叶默...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315 | 7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妙峰禅师
)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
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
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
,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
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
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
,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
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
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
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
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348 | 8 跨过门是慧能
众生之觉性不可以有无论,说有说无都是戏论。大圆镜中,一切显现即是觉性自现。 |
|
s*******1 发帖数: 191 | 9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91403142_0_1.html
今夕何夕?如此悲凄!想念师父,何忍舍离!
今时何时?如此忧思!想念师父,泪流不止!
今年何年?如此哀缅!想念师父,还我从前!
今朝何朝?如此心焦!想念师父,海阔天高!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外面下着雨、打着雷、刮着风。在这午夜的黝黑中,独自一
个人坐在窗前,久久想念我的师父,忘记了此时此刻竟是何年何月!忘记了此情此景竟
是何处何地!唯融身心于过去未来现在的无尽岁月中,思绪的圆镜中充满了师父那高大
伟岸的身躯,和慈悲怜惜满怀期许的眼神,让我重新一幕幕翻出那内心深处再深处的片
片记忆,描画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无言的悲伤卷走了美妙的感动!让我越陷越深
,直至完全沉浸在师父那个庄严的净土中,从指缝间流出了一束淡淡的微光,照见了尘
世的悲愿。黑暗和暴风雨间的闪电鸣雷,粉碎了我久远的梦,一身清寂,不知从何说起!
一、师徒缘起
一九八九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我决定于灵德寺出家为僧,首要大事就是拜一位好师
父给我剃度。而同县七甲寺的达泉师父(...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0zt3o.html
“你丫最近和“不二”干上了?每天微博里“不二,不二”的说个没完没了,丫够执着
的,”“大哥英明啊,我就是狗肚子里存不住二量油,修行境界当中,每次证悟到全新
的境界,就会凝聚全部的精神投入,每天或有新的进展,就迫不及待的写出来,生怕忘
记,就是想把整个修行过程中,每一个次第,觉受,直到最后的觉悟圆满的过程,详细
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修行者成就的完整过程”。
坐在丽都酒店前面的音乐广场,我的好友,又开始例行公事的批判我了,他是我十几
年的好兄弟,小我几岁,一起成长,情感亲近犹如一奶同胞,智商超群,才华横溢,英
俊挺拔,德性具足,虽然青年才俊身价数亿,生活中依旧平易近人,包容大度,视功名
利禄如浮云草芨,性格爽朗,和我谈话从来不留情面,在他的意识里,因为是自己的兄
弟,所以一定要为你负责,看到你身处危险,哪怕要面对和你翻脸的结果,依旧直言不
讳,
人生得一诤友,对于渴望真理的人,是极其珍贵的,他斜眼看着我,坏坏的笑,“你
啊,千万不要被人们的吹捧,捧晕了头,修行者,唯有真理本身,...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11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是六祖的子孙。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江湖”的由来。
01.寻思去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多里路),比马祖年长九岁。
希迁少年时很有个性,敢作敢为。当时广东中西部还是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地方,岭
南土著俚獠乡民崇拜鬼神,杀牛祭祀,酗酒作乐,习以为常。小希迁怜爱动物,奋勇冲
进祠堂,把牛抢回来,一年累积下来,竟有几十头之多。真牛!
小希迁讨厌这种滥杀物命的鬼神崇拜,听说六祖在曹溪传承最上乘法,就从高要走
到韶关南华寺礼拜六祖。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昭示将要圆寂了。
幸好祖师在旁,不问白不问,小家伙赶紧问...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12 第十二章 江湖往来
马祖在江西时期,与石头希迁大师、南阳慧忠国师、径山道钦禅师等都有过交往。
马祖与石头大师的弟子也频繁往来,以致于有些弟子的传承关系都不知如何归属。
这或许是当初这两位大圣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的,他们都
是六祖的子孙。
马祖在江西弘化,石头在湖南教化。刘轲形容当时学道之人,“往来憧憧,不见二
大士,为无知矣。”广大学子在“江”西、“湖”南这条纬线上往来参问。这就是“跑
江湖”的由来。
01.寻思去
希迁700年生于广东肇庆高要市,是六祖的小老乡(高要市与新兴县相距不过五十
多里路),比马祖年长九岁。
希迁少年时很有个性,敢作敢为。当时广东中西部还是个文明程度不高的地方,岭
南土著俚獠乡民崇拜鬼神,杀牛祭祀,酗酒作乐,习以为常。小希迁怜爱动物,奋勇冲
进祠堂,把牛抢回来,一年累积下来,竟有几十头之多。真牛!
小希迁讨厌这种滥杀物命的鬼神崇拜,听说六祖在曹溪传承最上乘法,就从高要走
到韶关南华寺礼拜六祖。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昭示将要圆寂了。
幸好祖师在旁,不问白不问,小家伙赶紧问...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13
70
据说这位法王生前卖了无数甘露丸
-------
甘露丸
百科名片
密续中云:即使不作禅修亦有成佛之道。而经由「尝味」即其中之一最胜法,也就是以
尝食「藏密各教派如法修持本尊仪轨,经咒加持不断圆满制作之甘露法药丸」,而得以
结下成佛之因缘。凡大福报缘得尝食甘露法药、甘露丸者,现时与究竟的利益是不可思
议的。
甘露丸
简介
各种珍贵甘露法药即甘露丸之制作,均置入无数佛菩萨稀有佛宝舍利,和各传承历代祖
师、法
释迦金液制见尝解脱甘露法药
王、证悟大成就者舍利,及加持圣物,再加上取岩大师取自岩藏宝库中珍贵大加持法宝
圣物,和千百种高贵药材总集炼制完成。福报缘得珍贵甘露法药者,自心必须绝对虔诚
尽信;且尝服者必得佛菩萨、本尊的大加持。经由尝食可清净此生之身、口、意的不净
,也可去除疾病,使之不受一切恶疾之侵扰,令一切邪魔精鬼无法伤害。也可治无明业
障,并能防御各种灾劫障难,去除非时而死之意外,更有助于行者禅坐修持,而对于清
除烦恼有所助益,而使修行者于心性的观照上更臻圆满。也可使人之财富、权势、福德
、寿命、智能增长,同时对修法之了悟亦会增上,且命中不堕三恶道,而能种下往生佛
净土的因缘...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5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6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7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18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
|
h********7 发帖数: 54 | 19 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
佛菩萨的净土很多,都具有同样不可思议的功德,但由于诸佛菩萨往昔的因缘与愿
力不同,有的净土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去,比如东方现喜刹土;;有的净土凡夫虽然能
够前往,但因为业障深重,无法现量看到,比如文殊菩萨的圣地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圣
地峨嵋山,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是凡夫也可以带业往生的。
阿弥陀佛初发菩提心时,发愿如果将来他能成佛,凡是念他的圣号,忆念他、祈祷
他、想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没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成佛。而阿弥陀佛已经成
佛,正在极乐世界广转法轮,他所有的发愿都实现。所以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
世界,比发愿去其他刹土更容易实现。
阿弥陀佛与南瞻部洲的众生因缘很近,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将永远从痛苦的轮
回中得到解脱,并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最快七天就可以成佛,实现自利利他的心愿,
任运度化众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与愿力所致。
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随愿前往所有佛菩萨的净土,拜见诸佛菩萨,获得加持。关
于极乐世界的功德,在汉传佛教的《净土五经》和藏传佛教的《净土教言》等经论中都
有详尽的宣讲。
净土法门
现在是末法时期,修行佛法的违缘多、顺缘少,而且众...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0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1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2 《伊喜措嘉佛母密传》有一段五毒转五佛五智的道歌也很有意思,节录下来:
侵略性及恶毒心即是大圆镜智,看入你的愤怒,那儿有金刚身,金刚萨埵的力量;
骄傲自大即爲平等性智,看入自然的纯淨,那儿有珍贵之源,宝生如来;
贪欲和羡慕即是妙观察智,看入你贪欲本质上的鲜明,那儿有无量光,阿弥陀佛;
嫉妒与离间即是成所作智,看看嫉妒念头的后面,那儿有立即的成功,不空成就佛;
愚痴和笨拙就是法界体性智,看入愚痴,那儿有态如幻之景,毗卢遮那佛。 |
|
l**o 发帖数: 491 | 23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
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本身就是空。所以体(佛性)、相(
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比如,没有房子我们怎
么遮蔽风雨呢?没有相,法性又在什么地方体现呢?所以理体(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
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体成功其事相),理以事显(理体由事
相显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真空;而《弥陀
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有人不懂就认为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
矛盾。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镜子里总是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称其为镜
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种种的妙用。双身、饮血、裸体、愤怒等
形象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不是心外另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在什么地方灭掉
。它无始无终,本来如此。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迷于色相,向外追求,造业受报,而
枉受六道轮回无有了期。我们现在应该马上觉醒,不要再迷误了。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
...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491 | 24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
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本身就是空。所以体(佛性)、相(
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比如,没有房子我们怎
么遮蔽风雨呢?没有相,法性又在什么地方体现呢?所以理体(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
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体成功其事相),理以事显(理体由事
相显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真空;而《弥陀
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有人不懂就认为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
矛盾。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镜子里总是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称其为镜
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种种的妙用。双身、饮血、裸体、愤怒等
形象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不是心外另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在什么地方灭掉
。它无始无终,本来如此。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迷于色相,向外追求,造业受报,而
枉受六道轮回无有了期。我们现在应该马上觉醒,不要再迷误了。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5 那我也直接点告诉你吧,如来藏,其实就是意识的波性存在状态,而你现在感知的意识
,则是如来藏的粒性存在状态。。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
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
|
f****2 发帖数: 311 | 26 憨山大师(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 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
”之一,且为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中叶,自
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 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
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
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 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蔡彦高的妻子洪氏已经
怀孕十月,马上就要临盆生产了。
这天晚上,她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携带着一个小男孩,莲步款款地来到自己家里,蔡洪氏
一见,情不自禁地迎上前去,顺手就将大士手中牵着的这位面容温润、骨格清峻的小男
孩一把搂入怀中,眉宇之间,备示怜爱……
正当她欢欢喜喜地打量、抚摸怀中小儿时,蔡洪氏骤然惊醒过来 —— 随着一声小儿男
清脆而宏亮的啼哭传出内室,蔡府上下欢欣。夫人顺利地生产了,而且还是一位人见人
爱的公子!
蔡 洪氏生产的这位公子可不是一般人。他生性聪颖,出类拔萃。就在他年仅七岁的时
候,他的叔父一命西归而去,尸体陈列在灵床之上祭奠。蔡公子见了,就大...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7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
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
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
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
?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
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
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
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
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
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
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是
否...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8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
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
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
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
?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
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
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
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
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
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
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是
否...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9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
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
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
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
?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
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
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
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
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
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
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阅读全帖 |
|
i****n 发帖数: 5 | 30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学
些什么,怎么来修行,庶几能证得个预期的结果。古德说:“因地不正,果招迂曲。”
就是学佛初步的因——“为什么来学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将来结果就不得圆满,
非但修行时要走弯路,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知见正是学佛的第一要事。我们上次
已经讲了很多,怎样修行能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怎样保护,进一步怎么放任。但是,大
家对这点还是不甚理解,所以有人给不修正法的人说些相似神奇的话,一拉就拉过去了
。现在这个时代,魔法横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恶的人使用种种花样来骗人,榨取钱财,
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见第一要正,免得上当受骗,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还是要再讲知见
正的重要。
就知见讲来,有很多不同的知见,今天我们就藉《禅》刊这篇文章——《禅和密的
关系》,扼要地和大家讲一讲:禅宗与密宗的见地如何,修的方法是否相同,证的结果
是不是一样。在佛法五种知见外有一种凡夫见,凡夫见就是着一切事物都是实有,一切
东西都实实在在有。所以向外追取、求得、贪得无厌,因而造业受报,生死不了,这是
凡夫知...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491 | 31 无缘大慈释义
佛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
同体大悲释义
指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
等绝对之悲心。(出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教何谓“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
佛具足大慈悲心,虽与众生无缘,但也发大慈心而救度之,此慈心尽虚空遍法界,
是名无缘大慈。
佛陀之悲心,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乃至圣凡同俱佛性,又其悲心
广大无尽,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故称同体大悲。(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
自从我学佛以来,四周的人不断障碍我,我该如何是好?
学佛者,菩提道心要坚固,稳如泰山,锻炼八风吹不动的意念,外面一切风吹草动
在所难免,一心向佛道,向佛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枝末。无始劫来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
齐了办,不要对自己的生死客气,更应鼓起勇气,为解脱生死而努力。会障碍你的人,
乃过去生中你与他彼此互为恩怨,今生相遇,你要出离生死(梵语生死samsara),当然
他不肯放你罢休!软硬兼施的对付你,使你重重障碍,这时候,你应该更理智的感激他
给你的逆增上缘,使你更能觉悟人生的无常,生死轮回的痛苦,发起坚...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2 如果离念灵知不是真心,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
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所谓真心就是背尘合觉,即离心意识,所谓歇下妄心,就是真心,换句话说,真心不在
别处,就在妄心里头。
六祖在彻悟之后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表述的最为明白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六
祖的表述,即可看出与《金刚经》完全异曲同工,可见佛佛祖祖,纵经尘劫,永无变易。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即法性空寂
之义,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何期自性本不动摇”。——《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者,
即自性。而动者是妄想什念,离开妄想执著就如如。
(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刚经》:“离一切相是名诸佛”。佛具足法、
报、化三身。法身人人本具,而报化身,则须如法修持而得(明心见性)。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谛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凡夫之心,...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33 九识
[简介]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详解]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
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
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
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
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
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
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
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
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
...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4 要心无挂碍,就没有恐惧执着。要是因为好,就想留住好,那就是着相,就是执着,就
会出现偏差。没有区别心是关键。那样才会转我执(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前五识为
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但这个转识成智是不是方便说?
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我们边修边悟吧,呵呵 |
|
W**N 发帖数: 1037 | 35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6 定性声闻,菩萨和如来法身所证涅盘的异同,请恕末学粗浅,真不知该如何解释,说异也
不是,说同也不太妥,因为涅盘它本身没有自我,但是依我们本身意识上的了知来说,教上
有以下的开示,请大德自已参考,末学不敢乱讲,
涅盘依大乘教证共有四种:一丶有馀涅盘,二丶无馀涅盘,三丶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四
丶无住处涅盘。前二种是二乘圣人所证, 後二是大乘法中所证
阿罗汉有迥心及不迥心两种, 不迥心就是所谓的定性声闻种性,他们成就解脱道的修法,
但是对留世教化一点兴趣也没有,对法界涅盘实相的内涵也没兴趣, 死时将自我灭尽,不
再出生於三界中,那个状况叫『无馀涅盘』.
而涅盘,在大乘法中还有其他名称,诸如实相,法身,本识,如来藏等, 禅宗又称它本来面
目,佛法大意,等等..., 大乘佛子参禅参的就是这个,参得这个实相涅盘心是在我们有情
的身上那里 ? 是怎麽作用的 ? 证得了,就叫破初参,
大乘行者从破初参开始,已粗知实相涅盘心的内涵, 这个所证, 大乘法上称为『本来自
性清净涅盘』. 大乘法上破参的贤圣,因为亲证本识而能现观其存在及其体性与运作,
才能现观本识的本来已在性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性丶本来清净性丶本来涅...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7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别有正理,谓独一真如不得言其为有情也。如无余涅槃位
之第八识真如,不得谓为有情;亦如一切位之第八识如来藏自身,不得谓为有情,皆非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有情故。
所谓有情世间;乃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成者,方得名为有情。最后身菩萨受生于人间
,具足蕴处界故名为有情;如是最后身菩萨有情,初夜明心后,复于夜后分、天将明时
,因睹明星见性成佛,金刚喻定现前,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第六识转生上品妙观察智
,第七识转生上品平等性智,此乃有情一至七识及余五根所共证得之种智,是增上慧学
一切种智故;此时因于金刚喻定之现前,亦令第八识真如转生大圆镜智,此亦是一切种
智,合此四智而成一切种智,一切种之智慧圆满成就故。如是,第八识真如非是有情,
非蕴与界所摄故;此第八识无情于成佛时成就种智,须依前七识之修道而后能成,第八
识自身非是能修行者故。如是前七识有情与第八识无情共同成就佛地一切种智,即名「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不可妄谓山河大地草木水火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
复有别解,谓后身菩萨成究竟佛时,即是有情圆成种智;成佛已,随缘示现应化身于十
方世界度化众生,其化身非有心非无心,如镜中像故...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8 『无住处涅盘』,
圆成一切种智时,则能具足大圆镜智丶成所作智丶妙观察智丶平等性智;连同因地的法
界体性智而五智具足,即是究竟佛果。从此以後,既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无馀涅盘
中;
因为诸佛都永远不会进入无馀涅盘中,都会履行十无尽愿而常在三界中利乐众生丶
永无穷尽,所以不住无馀涅盘中;但又因为诸佛都已断尽分断生死的现行,并且断尽烦
恼障所摄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是比阿罗汉及菩萨们更进一步而究竟断尽变易生死的;
由此缘故,诸佛不但是实证有馀及无馀涅盘的,而且所断的习气种子随眠变易生死种子
,都是二乘圣人所无法断的,所以当然是不可能会住於生死中。
合此"不住生死及不住涅盘",就名为『无住处涅盘』,是诸佛独有的特胜涅盘。 |
|
W**N 发帖数: 1037 | 39 5、明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
照彼万物,物无遁形,
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
|
W*********E 发帖数: 197 | 40 地藏经上超度亡灵的道理与作法
孙正德
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来看待佛敎所阐述的教理是什麽。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
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
情流转的因果,由於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後,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後,越
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 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於了知因果;同
时 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
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呢,佛教它基本上它是对因果的内容,
以及这个业因是如何牵引的果报的差别,它是能够如实了知的,随着菩萨实证的智慧慢
慢清楚,最後到成佛的时候是究竟了知。
从这个所谓「救度亡灵」这几句话,我们来说所谓的救度是什麽意思。也就是我们要知
道,今天亡灵他要去的地方,是不好的你才需要救度他;如果今天亡灵要去的地方,要
生的地方是善处,那你就不需要救度他。所以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们可以知道说,那需
要被超度的亡灵,他必定是要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不好的地方去就是属於三恶道,就是
畜生道丶地狱道丶鬼道。那如果说好的地方是哪里?是人丶天。也就是说,...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1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42 呵呵,不好意思,没看到关键词玄奘法师。。。。看来真是显密圆融,二乘大乘金刚乘
不分家。。。
不过啊,我没看出来我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矛盾啊, 原始智慧(大圆镜智)和意识的
区别: “原始的智慧则能在一刹那间遍知三世一切。 而意识是由心所制造出来的 念
头,没有办法见到未来” 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另外在心经里出现实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也很正常,佛陀在二乘里
埋了好多大乘的伏笔,波若经典出现实相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
|
n********n 发帖数: 8336 | 43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
中国台湾:宋泽莱
在中国、日本这些大乘佛教的流行区,阿含经一向被视为小乘经典加以忽略,
但自一八二○年后,欧洲诸国的学者开始重视阿含经,他们确认阿含经并非仅是小
乘经典,实则是释迦时代的原始教说,里头记载了当时佛教的客观环境、反应佛陀的人
本主义、生活经验、力求解脱的精神,
它是唯一不被过份神教化的佛教经典,也是活生生的佛陀的一幅实人的图像。
在日本,到了差不多十九世纪的末叶,留欧的学者接触到了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南
传巴利语佛教经典),再对照北传中文“四阿含”,以及从十八世纪末叶百多年来欧人
从印度、中亚细亚的出土文物、手抄经,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4 这文章资料挺是丰富的,可惜虽然作者博学,但未得“无常变通”之妙意,每次对派别
的领会,一定要定型化。。然后,定型的哪有不碰棱角的?,所以,很自然的,他又走
向“对立化”。。从对立化中,你是不是反而更觉得他“博学了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对立。。需要的,只是“否定式”“放下”。。
正好我刚讲到放下。。讲到修行,是“之”字型不断上升的。。
以”之”字为框架,你就能发现不同派别为什么都是beautiful的了。。这是因为,你
会发现,“之”字上升中的那些平台,那些中间过程,怎么都被不同的派别描述得那么
清楚呢?。。
由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阿含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佛陀最早的言行记录。这一套
原始的教义,将有助于了解往后佛教的发展情况。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可以从几方面来加以了解。
1.首先是佛陀思想的逐渐瓦解。在根本佛教时期,佛陀基于当时对抗乌云漫天的
印度形而上宗教学,提出了他的“无我论”“无常论”“涅盘寂静(解脱见解)”,来
遏止大我或梵我(Atman or Brahman)的奥义书论者的学说。
并且为了不使学生遗忘解脱之道不离人本经验,把他的教法限定在眼耳鼻舌身(十
二入处)里头,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
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
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
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
正知见以及没有证悟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这样的知识所误导,说那是正确的,因此跟随
这些知识修学佛法;可是对证悟的人来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误导众生很严重。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
?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
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既然
是这样子,后学就举经典与禅宗证悟祖师为例来说明。
首先,以经典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
于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修菩萨六度的种种行。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
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
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
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
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
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
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
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
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
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
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
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47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
是有著贪著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
;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
、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著五阴、六
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
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
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
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著。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著,就会
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免造作诸业,种下未来苦果的因。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
。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