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 发帖数: 14458 | 1 从夏小正可以看出,织女最晚在西周就有了,他们一家子的岁数比俺以前
相像的老不少
结论是:
概言之,我们认为《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该历曾被用于周代,其起源
最早可以推至夏代,但确认后者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 |
|
t*n 发帖数: 14458 | 2 结论是:
概言之,我们认为《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该历曾被用于周代,其起源
最早可以推至夏代,但确认后者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 |
|
t*n 发帖数: 14458 | 3 从夏小正可以看出,织女最晚在西周就有了,他们一家子的岁数比俺以前
相像的老不少
结论是:
概言之,我们认为《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该历曾被用于周代,其起源
最早可以推至夏代,但确认后者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 |
|
E******u 发帖数: 3920 | 4 西魏破江陵, 陈霸先崛起
梁纪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 承圣二年(553年):梁帝遣陆法和、任约抗武陵王纪。七月,纪被杀
,并其诸子圆照等。梁帝定都于江陵,以王僧辩镇建康。齐主北击契丹,大破之。
三年(554年):魏宇文泰废魏主(后鸩杀之),立其弟齐王廓。魏九十九姓改为单者
,皆复其旧。齐梁战于广陵、泾州。十月,魏遣于谨、宇文扩、杨忠五万攻江陵。十一
月,江陵城破。梁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十二月,魏人杀帝,立梁王詧为梁主,资以
荆州之地三百里。魏益州刺史尉迟迥督十八州,治剑阁以南。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 绍泰元年(555年):(后)梁王詧即皇帝位于江陵。晋安王于建康即皇帝位,
齐立贞阳侯渊明为梁主。王僧辩迎萧渊明返建康即皇帝位。陈霸先杀王僧辩义子,复立
晋安王为皇帝。徐嗣徽、任约据石头反,败,奔齐。突厥逐柔然,地广五六千里。
太平元年(556年):正月,魏初建六官,一切皆法《周礼》。齐击建康,陈霸先大破
之。齐显祖高洋肆虐。魏宇文泰卒,世子觉嗣位,中山公宇文护揽大权。宇文护讽魏恭
帝退位。
陈纪一
高祖武皇帝 永定元年(557年):正月,周公宇文觉即天王位,中山公护卫大司马。周
人杀魏恭帝... 阅读全帖 |
|
y*d 发帖数: 2226 | 5
周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长
宗室、权臣对于立嗣有发言权。如果先王死前没有立嗣,大臣们可能会起决定作用
但是国人大概起不了啥作用吧
你能不能举个国人意见影响拥立新王的例子? |
|
v*****s 发帖数: 20290 | 6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最近清华简中关于西周的文献,都没
有记载他们是如何辅佐文王,也没有记载他们在武王伐商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甚至
连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排行为仲和叔。我们按常理推测,他们应该是文王的二
弟和三...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7 夷王对于姜姓诸侯似乎抱着某种敌视的态度,毕竟姜姓诸侯自穆王时期开始在朝廷中占
据主导,树大根深。夷王上台后,开始寻求任何机会来削弱姜姓诸侯。
恰逢此时,姜姓诸侯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龃龉,纪侯对齐哀公不满,在夷王面前
大肆攻击,夷王便利用了这一借口,将齐哀公用大鼎活活水煮。此外在之前活跃了三代
的姜姓井公家族开始在朝廷中销声匿迹,东方的姜姓逢公家族也不知所终。
本来按照觐礼制度,天子是不能下堂向诸侯示好的,但是夷王却为了讨好其他
诸侯,亲自下堂接见。这一举动无异于挑动了守旧派们敏感的神经。虽然姬姓大臣们对
姜姓诸侯不满,但也不希望权势被姞姓诸侯所取代。何况噩国已经开始成为汉水流域新
的霸主,如果他出面联系其他势力反对周天子,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新的矛盾开始积
累。
犬戎开始在太原(今甘肃省平凉一带)重新冒头,周人给他们一个新的称呼“
玁狁”。虢公再次出现在文献中,并统帅了六师前去讨伐,一直进军到俞泉,获马千匹
。这位虢公应当是伯大师的后人,伯大师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他的名字叫“厘”,他
的儿子为伯公父,自称“伯大师小子”。随后懿王三年出现了虢叔... 阅读全帖 |
|
v*****s 发帖数: 20290 | 8 前面我们提到,周桓王生前为了平衡郑庄公和虢公林父,将卿士一分为二。但是很快将
郑虢二君先后驱逐出朝廷。郑虢二君离开朝廷,不仅使得王室内部更加混乱,如果说之
前卿士还能代表天子主持天下的秩序,那么之后卿士也开始像周天子一样呈现出架空的
趋势。即使如此,畿内大臣们依然对于卿士之职的争夺乐此不疲。诸侯们开始寻求绕开
王室朝廷维持秩序的方案。在这样的形势下,齐襄公应运而出,谋杀鲁郑二君,灭掉周
桓王的亲家纪国,干涉卫国内政。其手段之凶残,令人发指,这股子狠劲儿不亚于西周
时代的周天子。齐襄公死后,作为齐襄公庶弟的齐桓公,也是有模有样地学着兄长的姿
态,借口鲁国收留了公子纠,对鲁国进行大举侵犯。齐鲁之间的争斗,成就了春秋史上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曹刿。
曹刿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沫是同一个人。乃是鲁庄公侍卫出身,在鲁
国面临齐国攻击之际主动为鲁庄公出谋划策,建立国内抗齐统一战线,凭借一鼓作气挫
伤了齐国的锐气。齐桓公不甘心失败,又拉上宋国继续和鲁国交战。此时与郑国对峙多
年的宋庄公已经去世,其子宋闵公捷继位。鲁国借着宋国列阵未毕发起攻击,又打击了
齐宋联军。伴随宋国接连的败仗,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090 | 9 这里便有些疑问。
首先是隋书本纪不载。
其次是年龄、官职、行踪对不上。
杨忠伐江陵,是在554年。此时杨坚不过13岁,虚岁也不过才14岁。这个岁数从征,未
免有点小。而且他的开府是16岁时候得到的。"以开府从役江陵",显然不对。
从杨坚得官的时间顺序上看,他虚岁15岁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
县公,这是555年,这应该是酬杨忠伐江陵,定汉沔的功劳。杨坚虚岁16岁,是556年,这
年他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这应该是北周代魏时对功臣的加官进爵。问题是他老爸杨
忠这个时候一直在镇守穰城,讨平汉沔,离江陵500里开外。而且马上就入朝了。他难
道自己去江陵?此时江陵归萧詧统治已两年了。柳庄传所说梁主,应该是他。这时候如
果杨坚去江陵拜访,不好叫做“从役江陵”。转年557年,杨坚虚岁17,杨忠就被征入
朝了。此后就在东面坐镇,没有再去南方。
所以杨坚去过江陵的事情,似乎不太清楚。 |
|
Y******u 发帖数: 1090 | 10 二代目没有第一代的威望和能力,不能服众,仅仅靠一帮老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
之于陛下也”。这个时候如果不趁热打铁把自己家扶正,再过二十年,老臣们去了,你
曹家又有什么能耐让年轻人跟从你呢?
搞个幕府制度意义也不大。曹休,曹真这一辈凋零以后,曹家没有人才了。即使是幕府
制度,司马懿一样可以取而代之。假使没有司马懿,曹家家族内难道就没有觊觎权位的
人吗?高平陵事变之前,曹爽已经賜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谁说他不会成为
宇文护一样的人物呢?
曹魏代汉,跟后世的北周代北魏有不少相似之处。中国跟日本不同,历史上权臣要么篡
位,要么被杀,不篡位的从来就没有好下场。侥幸得享天年,后代也要被算账的。 |
|
w*******e 发帖数: 15912 | 11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秦始陵,网上议论纷纷。有些网民认为,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
迹,如果挖掘秦始皇陵地宫,肯定再次世界。有人还列举出挖掘秦始皇陵会带动旅游业
大发展等诸多的好处,至于“秦陵地宫八大待解谜团”之类的“说法”,也搅动着许多
人的好奇心。
秦兵马俑及秦始陵,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
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于秦始皇陵的保护与发掘,最有发言权的当数考古专家。为此,记
者于日前赶往陕西临潼,采访了秦始陵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及文物保护专家。
必须一个
秦始陵博物院副院长曹玮研究员指出,秦始皇是一代君主,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
历史,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制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他开创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其雄才大略的多项统一措施和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国版图。“百代都行秦”,虽然始也备受争议,但是“功莫大过秦
皇汉武”,始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奇陵。
如果说古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那么,秦始陵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它
的修建耗时36年之久,征集劳力70多万人,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12 ☆─────────────────────────────────────☆
Esquimau (雪门院) 于 (Mon Sep 24 23:20:41 2012, 美东) 提到:
为避免贴子过长,新开一贴继续贴自己的《通鉴》笔记,从晋朝开始。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泰始元年(265年):八月,司马昭卒,昭长子炎为晋王。吴主迁都
武昌,丁固、诸葛靓守建业。十二月,魏帝禅位于晋,降为陈留王,居邺。晋王即皇帝
位,尊封族亲诸王。帝承魏氏奢侈浮华,矫以仁俭。
二年(266年):永安山贼施但作乱,北至建业;丁固、诸葛靓平之。十二月,吴主还
都建业。
三年(267年):春正月,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夏六月,吴主作昭明宫。
四年(268年):正月,贾充等修律令。吴施绩寇江夏,万彧寇襄阳;刘俊等三攻交趾
;丁奉、诸葛靓攻合肥,皆败师。
五年(269年):帝有吞吴之志,使羊祜都督荆州,卫瓘都督青州,司马佃都督徐州。
安置西蜀人才(诸葛亮之孙京等)。吴主遣虞翻、李勖等会于合浦,以击交趾。
六年(270年):吴左大司马施绩卒,陆抗统军;何定权盛。胡烈讨鲜卑不克。南匈奴
五部居并州诸郡,改姓刘氏...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13 可是即使窦建德也是以隋朝臣子自居,并以讨贼报仇为名:
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
窦建德自己也是北人,号称扶风窦氏之后,这个估计跟杨坚号称弘农杨氏一样水
我觉得江左正朔,是晋南迁决定的
隋统一天下,取得新的正朔地位
司马光一直以陈做纪年,一直到隋灭陈,才用隋纪,蛮合宜的(好象有谁异议来着,以
为应该以梁朝灭亡,北周代魏,即采用北周纪年)
对隋的记载,跟窦或者李渊得天下,都没有关系 |
|
l*****f 发帖数: 13466 | 14 可是即使窦建德也是以隋朝臣子自居,并以讨贼报仇为名:
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
窦建德自己也是北人,号称扶风窦氏之后,这个估计跟杨坚号称弘农杨氏一样水
我觉得江左正朔,是晋南迁决定的
隋统一天下,取得新的正朔地位
司马光一直以陈做纪年,一直到隋灭陈,才用隋纪,蛮合宜的(好象有谁异议来着,以
为应该以梁朝灭亡,北周代魏,即采用北周纪年)
对隋的记载,跟窦或者李渊得天下,都没有关系 |
|
T*****y 发帖数: 18592 | 15 赞一下努力
分封制起源,中国先秦国家形态,商周关系,商与东夷关系
早期周代历史
这些东西都得好好补补 |
|
h******x 发帖数: 10156 | 16 洛阳金村古墓------8位周天子王陵
1928年夏秋之际,大雨多日不停,村东的农田忽然塌陷,露出一个大洞。村民
进洞探奇,发现了编钟,这才知道下面是古墓。原来,这一带是东周王陵和贵族墓地,
墓中陪葬了无数青铜礼器。这些文物虽历经千年,仍完好如初。编钟等乐器仍可演奏,
声音洪亮,音律动听。每逢雷雨天气,雷声和古乐器振动的频率一致,于是便有了天上
地下的共鸣现象。百姓不知其中缘由,传说这是“龙脉”在跳。另外,由于金村地下古
墓很多,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掘井不易,于是就有了独特的“串井”现象。
金村地下的惊世发现,使得众多文化盗贼垂涎三尺。加拿大人怀履光、美国人华尔
纳等所谓的学者和传教士,以及国内的一些古玩奸商,威逼利诱当地农民为他们盗墓。
从1928年至1932年,这些人带着荷枪实弹的卫兵,在金村一带公开盗挖文物,
共盗掘大墓8座,出土文物数千件。这些珍贵的文物被盗贼们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
运出国。其中华尔纳盗走的玉器精品最多,其他文物被运往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存
留国内的文物微乎其微。
《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共收录金村出土的文物238件,其中大多数珍贵文物
流失海外。这些... 阅读全帖 |
|
c******i 发帖数: 4091 | 17 载寝之床
古代家具:笨拙神秘的夏商周家具
来源:名鼎檀红木家具网 作者:名鼎檀红木家具网 发布时间:2011-03-12 查看次数
:8979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家具的各种类
型都已出现,但是少而简陋,且往往一物多用,例如床既是卧具也当坐具。但由于当时
人们的文化局限性所制,反映该时代的家具历史罕有文字记载和绘画描摹,而多出土文
物。
床的最早实物出土于长台关战国楚墓的竹竿缠丝加铜构件作栏大床,长225、宽136厘米
。床屉很低,仅高21厘米。还有一件大床出土于湖北荆门战国楚墓,长2208毫米、宽
1356毫米、屉高236毫米,作折叠式构造。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数件最早的木案,
这批木案仅高不到20厘米,可见当时节席地坐卧的生活。湖北随县战国曾候乙墓出土过
漆绘凤足书案、漆几、衣箱,信阳楚墓出土了彩绘大食案、雕花几、彩绘大床等等。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中也有关于家具方面的记
载。例如,“宿”好似人坐卧在室内,“梦”尤如人卧于床榻上,“疾”像病人因疼痛
而汗滴如雨躺卧在床上。许慎在《说文解字》释为“判木为片...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617 | 18 何新先生坚定地认为,西方伪造希腊历史的幕后黑手是共济会,而且这个“境外势力”
已早早干预了我国内政。胡适就是“共济会的中国门徒”。据作者称,这位胡骨干发展
了他的下线顾颉刚,策划并制造了“古史辩”运动,否定了中国的上古史,沉重打击了
国人的自尊自信。
新近出版的《希腊伪史考》是何新先生的博客文章汇编。博客是自家的后花园,栽花,
种草,吊嗓子,发牢骚,总归是个直抒胸臆的地方。学术型、研究型的博客偶然能见到
,但大多人是不会以严谨的态度来经之营之的。这部“博文”集也不例外。书中到处可
见饱满的情绪和昂扬的斗志,所缺的是细密的分析和连贯的论证。标题中空悬一个“考
”字,像一道障眼法,让人误以为作者下了考辨、考证的真功夫。但稍读几页,就会发
现,作者的“研究”,大约不出上网、查维基百科、摘抄百科全书的范围。把道听途说
来的零星资讯塑成令人骇怪的观点,把几十篇单薄的博文粘贴成一个超长的文档,然后
再找人印出来,一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书的写成,是很轻易的,但书中所涉及的话题却极其重大。按市价估算,养活四五
个社科重大项目,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在序言第一页,作者就激动地宣告,古希腊历
史完全是西方人... 阅读全帖 |
|
K*****2 发帖数: 9308 | 19 据说是王莽干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zz)
东汉至西晋这一阶段约占三百年。从中国姓名史考察,这三百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
一个高峰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单名特别多呢?
以前一般解释为系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马
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
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
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
,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
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
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
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
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
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
但是,王莽的“二名之禁”并非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其中的一
个因素...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589 | 20 哪有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说而已,甚至周代都不是这样
说说而已,古代现在这方面都差不多 |
|
o****d 发帖数: 5454 | 21 话说山海经是汉代以前的作品,上面却记载了中国领土以外的很多地方,比如三危山,
居延泽,弱水河,流沙。这是为何?
大禹似乎对这些地方很熟,甚至治水的时候治理过弱水,到了周代,周穆王还西征到过
这些地方,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人似乎对这些地方非常无知,汉武帝以为月牙泉就
是渥洼池,还案古图书来确定昆仑山的位置。
历史上即使从西周算起也只有甘肃东部属于华夏范围,甘肃西部直到武帝初期还是匈奴
地盘,更不用说新疆,但是山海经却有那么多对这些华夏之外地域的记载,而且描述的
时候像是在描述家乡而不是外国,比如说昆仑,弱水,敦煌等等,类似的还有竹书纪年
的记载,很令人不解。 |
|
J*******3 发帖数: 1651 | 22 司马懿大传 一 观新军校场遇恶少 看猛虎洛阳显英才
东汉未年,天下纷争。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一方面灵帝献虎讨欢,一方组建新
军邀宠;人群中,有两帮少年对峙:“我叔叔是新军校尉曹孟德!”“我爹爹是 京兆
尹司马建公!” 汉灵帝中平五年。 动荡朝代中最不平静的一年。 以宦
官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与外戚、大将军何进争权夺利,矛盾演化到白
热化的阶段。 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他们深知灵帝是个喜怒元常而又宠信宦官的
主儿,在王美人为灵帝生下个儿子后,生怕失宠而被废遭贬。便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
讨好灵 帝。何进见灵帝每日不理朝政,不是在裸游馆偎红依翠,便是在西园斗狗玩鸡
骑驴车,便投其所好,以重金让人捕捉了几只猴子和一只老虎,进献灵帝消遣。
“十常侍”听到消息,赶紧密谋策划,借口保护皇宫,防止黄中军余党造反,建议皇上
组建一支护卫京师安全的西园新军。这新军的统领便是“十常待”之一的 赛硕。
这天,风和日丽,是何进向皇上进献猛虎的日子,也是新军成立的日子。 整个洛
阳城轰动了。天不明,人们就涌向街头翘首以望猛虎,涌到校场观看新军军威。
等着看热闹的人群前头,早早就来了...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256 | 23 感觉不能算,周只是一个方国,和商有某种朝贡关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是一
个邦国了。所以周代商称之为革命,类似清代明,都算是外族邦国打败了原来去朝贡的
大国,取而代之。 |
|
j*******7 发帖数: 6300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中国上古信仰的历史事实考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3 18:38:47 2013, 美东)
十一、中国上古信仰的历史事实考察
但是我们在这里还不急于做出中国古人就是信仰上帝的结论,因为观念仅仅是观念
,而信仰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它与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观念史之外,现在我们试着
进入另一个领域,就是历史事实的考察。
在皇权统治的两千余年间,在知识分子生命性的天之外,中国人还有一种主宰信“
天”的观念,它由儒家的礼所倡导,在帝王一年一度的郊祀中得以流传。孔子说:“明
乎郊社之礼......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明白怎样向上天献祭......治理国家就象
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这个祭天的传统在中国二千余年的皇权时代中几乎从没有中断,
只是到了1911年清帝退位,这个祭天仪式才告中止。从十五世纪以后,这个由帝王亲自
主持的祭天仪式一直在北京的天坛举行,天坛那个由洁白的大理石铺成,直径75米,三
层向上攀登,直接向天空...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8922 | 25 朕秦朝之后才成为皇帝专用,皇也是秦朝后皇帝专用。
在周代时,朕、皇二字贵族也可以用。比如2003年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晚期单氏家族青
铜器上,器物主人自称朕,称其父为皇考。这里当然不是器物主人有谋逆之心,因为器
物主人专门提到感谢周王的恩典,为此特地铸造铜器纪念。 |
|
r****p 发帖数: 1854 | 26 赫赫,和你台个杠把。
你应该把范围缩小点,说“中国历朝亡于外敌或者民变的话,都是因为自身的衰败”那
样更正确, 内部权臣篡位的不能算
北周代西魏,隋代北周, 北宋代后周,那都是处于“鼎盛”时期的..... |
|
m******a 发帖数: 476 | 27 你这扯的也太远了,还大猩猩,早期婚姻模式西南就有很多。
周代完全是父系社会,士族里边父系比母系稳定,按父系说更有代表性。 不过男子不
称姓,姓就是嫁女时看的东西。 |
|
D*****i 发帖数: 8922 | 28 “诸侯王”这个称呼汉朝时才出现,先秦的典籍中没有。楚汉时同姓王异姓王满天飞,
但他们实权还不及春秋战国的诸侯,所以出现诸侯王这个不伦不类的词汇也不算什么大
不了的。
在周代礼法还没有乱的时候,拥有公爵称号的仅限于周王身边的重臣,比如周公、召公
级别的人物,一般担任太保、太师的职务。分封到外面的没有公爵,高的称侯爵,低的
有伯爵等。但是外面的诸侯死了以后,他的子孙和臣子可以尊称他为某某公,这不是爵
位,只是谥号而已。以齐桓公为例,《春秋》里说:“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次年)八月丁亥葬齐桓公。”小白的爵位是侯爵,死后尊称为齐桓公。
到了战国时,礼法乱了,诸侯都称王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出现诸侯王这样的奇葩词
汇。 |
|
s*****j 发帖数: 6435 | 29 天再旦
周代的一个有趣的记录是〈竹书纪年〉里的一条“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由于懿王
是中国最早确切纪年”共和元年-BC841“的前四代,所以确定懿王元年对于西周列王年
代研究意义重大。
本来这条记载每多少人注意,但是到了1944年,现代天文学家刘朝阳指出这应该是一
次日出后不久的日全食或者日偏食的记录。所谓天又亮了一次。我没有懂为什么,反正
刘提出这一观点后,没有人有任何质疑,认定是日食的天文记录,而且一直认为这个记
录很可靠,在记录历史上这是唯一的一次用“再旦“来记录日食,而且似乎是因为没有
和什么历史大事件连接起来 所以作伪的可能性不大。反正现在史学界是一致认为这是
当时郑地的日出时分发生的日全食/日偏食。
下面就是算了。 这算可是真不好算。 刘次沅,就是上篇说到的验算武王伐纣的那位
,写了本小册子〈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里面讲得比较详细,要看
懂那些天文解释,比较费劲。刘朝阳当时就算过,出来时BC926年3月21日(错的)。
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要先搞清楚“郑“是在什么地方才能开始算,不然白算。李学勤
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郑“在哪。 另外就是”... 阅读全帖 |
|
G**8 发帖数: 1209 | 30 你错了。龙山文化博物馆里有详细的城子崖附近各个时代的城墙标本,直到汉朝。
2000BCE前的“古城”----按照考古专家的重建----就是上面模型里那个样子。而且这
样的规模在龙山文化里算大的。
事实上,“夏”部落不但未必是文明人,甚至未必说单音节语言!《周礼》记载周人传
统的历法,第一年不叫第一年,叫“阏逢困敦”;第二年不叫第二年,叫“旃蒙赤奮若
”。。。第六年不叫第六年,叫“屠维大荒落”。。。这尼玛是汉人的人话吗?明显是
某个多音节语言的翻译!
《史记》也有类似记载:第一年叫“焉逢困敦”。。。第六年叫“祝犁大芒骆”。。。
明显是同一种多音节语言的不同音译!
这种多音节语言,就是周人祖先(“夏”?)的语言!
注意这些音节跟有限的匈奴语言记载相通:匈奴语里“天”是“撑犁”,“国王”是“
单于”。。。而匈奴(荤粥)是夏人的直系后代。
从这个角度看,周代商,类似于清灭明:满人虽然是统治者,但是人口基数小,到了后
来虽然基本溶入汉族连满族自己的语言和宗教都遗失了,仍然有一些礼仪上的痕迹,例
如纪年的名称,遗留下来。周人也一样。 |
|
T*****y 发帖数: 18592 | 31 谁说商不是炎黄子孙啊?
另外,周代商后,周是小邦,商是大邦
但是商的旧领土也不完全是商人啊
丫也是统治了很多部族的
如果说,这些不是炎黄,依据在哪儿? |
|
t*****o 发帖数: 29 | 32 即使夏商是互不往来的两个独立势力也不防碍史家记录夏发达在先,商在后啊。况且按
所谓”周的记录”商是灭了夏的,可见两个势力还是有交往,交集的。
我觉得你可能执著于商是现代中国人血缘的祖先这个伪结论了,如果讨论到血缘上,历
史上各民族演变都是动态的,正如周代商时吸收了大量商的遗民,秦代周又吸收了“周
”民一样,在秦时你还能精确定义当时那些是“商”民吗? |
|
D*****i 发帖数: 8922 | 33 别白费心思去研究匈奴/突厥/蒙古/维族语了,真要跟他们的语言对应上,土鸡早就得
瑟了。
另外,对应上了他们也是空欢喜,因为
实际上,周王室根本不用这些怪词汇。你在周代青铜器、诗经、礼记里面看见这些词了
吗?先秦书里也就是尔雅作为字典解释了这些词汇。另外屈原的诗歌里面用了摄提,用
来说他的生日,所以这些词汇也可能和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有关。
民国时期,有人试图在苏美尔、巴比伦语言里找源头,徒劳无功。 |
|
|
|
w*******y 发帖数: 582 | 36 主要是来合法化周代商。当时的政权与神权应该是紧密相联系的,必须要有个理论解释
天命转业,就好比汉朝需要有个理论来说明四海一家。
商的青铜如此发达,表明商对于当时的万国的确拥有难以挑战的技术优势,拥有建立大
范围统一政权的能力。而商以前的考古发现都是石器,文明水准长时间大范围近似,应
该就是万国林立的部落时代。
夏是周的祖宗纯属臆测。 |
|
d********f 发帖数: 43471 | 37 夏朝这个事情根本不用怀疑把,商代文献这么齐全,提都不提,到了周代突然冒出来,
地球人都知道属于反贼天命说的惯用伎俩。 |
|
T*****y 发帖数: 18592 | 38 建筑工程技术,周代和罗马不好比
但是罗马留下了更多的依存
整个的政治制度就不评论了 |
|
s*********e 发帖数: 5245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arden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suanxiangge (蒜香哥), 信区: gardening
标 题: 古人园子里种什么?(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8 14:04:39 2014, 美东)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 2013年第9期 文、图/唐枫
古人园子里种着的花草树木,大部分今天都还能看到,梅兰菊竹、松树牡丹、山茶
芙蓉……今天仍然是花园的主角。除了这些主角外,还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植物,在
古代,他们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花木们蕴含的吉祥意蕴与风姿情调建构了一个令人
神往的诗意世界。
玉树临风
宋代佚名的《槐荫消夏图》,描绘了一位高士在夏天的槐荫下午休的情景,庭院中一棵
高大茂盛的槐树引人注目。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叶片细小的槐树,将槐荫的特点表现得很
充分。
古代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槐树,因为槐树对于人们来说,有着特殊的吉祥寓意
。槐树多子,“槐子”与“怀子”谐音,多栽于宅院内以求多生儿子,所表达的是人们
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槐树在古代还被认为是贵人之树、富贵之树,代表着高
官厚禄。《花镜》...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5245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arden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suanxiangge (蒜香哥), 信区: gardening
标 题: 古人园子里种什么?(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8 14:04:39 2014, 美东)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 2013年第9期 文、图/唐枫
古人园子里种着的花草树木,大部分今天都还能看到,梅兰菊竹、松树牡丹、山茶
芙蓉……今天仍然是花园的主角。除了这些主角外,还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植物,在
古代,他们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花木们蕴含的吉祥意蕴与风姿情调建构了一个令人
神往的诗意世界。
玉树临风
宋代佚名的《槐荫消夏图》,描绘了一位高士在夏天的槐荫下午休的情景,庭院中一棵
高大茂盛的槐树引人注目。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叶片细小的槐树,将槐荫的特点表现得很
充分。
古代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槐树,因为槐树对于人们来说,有着特殊的吉祥寓意
。槐树多子,“槐子”与“怀子”谐音,多栽于宅院内以求多生儿子,所表达的是人们
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槐树在古代还被认为是贵人之树、富贵之树,代表着高
官厚禄。《花镜》... 阅读全帖 |
|
m***e 发帖数: 428 | 41 中国与西方是如何分道扬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盛洪]
如果读者不同意这个题目,那一定是没有读过库朗热的《古代城邦》。大多数中国
读者在近代以来接受了太多的有关中国与西方如何不同的观念;既然从来不同,何谈分
道扬镳?其实他们只是忘了,人类“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库朗热由于写了这本书
而被西方史学界视为奇才,这大概是因为,西方上古的文献非常稀少,若想描述那时的
历史,还要靠想象的成份。
然而,想象并不容易。爱因斯坦说,像疯子一样想象并非易事。也许有人会说,历
史又不是自然,需要想象力去探究;历史需要真实的记录,而不是想象。其实不然。历
史,尤其是上古史,留给后人的线索太过稀少,如果不借助于想象力,就不能将这些蛛
丝马迹串连起来,形成历史的大致轮廓。爱因斯坦曾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比作侦探工作,
其实历史研究也是如此。
库朗热当然不是凭空“创造”历史,在他的时代已经有不少有关西方古代的史学著
作,以及有关印度历史的资料。他在研究资源上的唯一重要缺陷,是没有参考中国上古
史的资料。比起西方...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71 | 42 刚才看到明代科举南北榜的讨论,
联想到中国历史有显著的南北差异而非东西差异。
周代商,是典型的西方部落入主中原,
秦人征服山东六国, 是最后一次华东华西对决,
从此以后陕西逐步荒漠化农业退步,人口重心东迁越过黑河腾冲线,
中国政治的轴线成为南北向, 而非东西向。
历史上多的是“北伐”, “划江而治”这样的主题, 而非“东征”。
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 北方蛮族南寇中原。
日本侵华本来是典型的西征,最后还是取道满洲蒙古南侵。
可见政治轴线已经固化成南北向 而非东西向。
反观欧洲, 有明确的东西轴向,
整个欧洲大陆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大半岛,陆地是天然的东西走廊。
欧洲的南北地理边界分别是地中海和北海。
这两个狭窄的海洋又成为东西向的航运通道。
欧洲历史多的是十字军东征, 东罗马帝国西征这样的同纬度国家之间的东西方向战争
,
维京人海盗式的南侵似乎对欧洲命运没有决定性影响。
同纬度地区的国家一般采用类似的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出大致相同文明程度的国家,
中世纪直到今天 英法德俄几个国家一直处于类似的经济发达水平,
类似的生产力和政治结构, 差不多的意识形态和宗教, 技术相互扩散速度...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2605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claren (麦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当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严令不许破坏孔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1 23:13:54 2014, 美东)
共产党还有脸办什么孔子学院,太搞笑了,连日本鬼子都知道要保护的孔庙,被
共产党后来全部砸光了,
共产党砸孔庙,还有说法,是砸“上三代”和“下三代”,就是孔子三代,和最后一代
衍圣公孔德成的曾祖,祖父,父亲,意义就是把孔家几千年从头砸到底,
就这种政权,今天还把孔子搬出来当幌子装私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1937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不许破坏孔庙 承认儒教是其祖先 侵华日军为何参拜孔子
1937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孔子家乡时,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日本东京大学高
田真治 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世界文化遗
迹的责任。”军部于是急令前线部队避开曲阜一带的战斗。日军进驻曲阜后,派兵把守
孔庙,将领参拜。而在其他地区,日军侵略掠夺,犯下滔天罪行。在曲阜没有破坏孔子
庙宇,这并非日军良心发现,而是在于传统上儒...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44 一千字太多了,京东500字我从来都写不满。所以把我最近半年看过的书罗列一下,不
过都是我的个人主观评价,读后感也称不上,算是片毛鳞爪吧。
杨国桢<明史>
本书为作者继承自己老师的未完之作,补充而成的。胜在图文并茂。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比如关于明朝为什么从明初的文武并重转到中后期的中文轻武。比如萨尔浒之惨败的
更多的原因。缺点也有,对一些学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尽量回避关键问题,
比如袁崇焕,张献忠之类。
南明史略
书的内容是五十年代的写的;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对明末的看法。那时范文程还是大汉奸
,吴三桂是超级大汉奸,袁崇焕还没走上神台,只是被冤枉的一个有能力的人。
万历野获编
小书一本,作者的意图是想当史料来着. 比如有一段,明英烈这个评书的起源,是嘉靖时
期的武定侯郭勋,为了自己升官,就找人写了这么一个,天天在皇帝面前说书, 把自己的
祖先郭英吹捧为和徐达常遇春一样的英雄, 日久天长,皇帝也觉得郭英功大赏薄, 于是
找机会封郭勋为国公. 要知道那年月别说国公或侯爵,能搞个伯当,就很了不起了。
张献忠剿四川实录
里面汇集了若干原始史料,只是不包括圣教入川记和五马先生纪年。不过读的时候... 阅读全帖 |
|
d*******s 发帖数: 695 | 45 如果莒国没改过名字,确实比曲阜早,而且曲阜经常改名字。
曲阜商代是奄国国都,名字不知道。
周代到隋开皇,叫鲁县。
隋开皇4年,改为汶阳,开皇16年,第一次改为曲阜。
宋真宗,改为仙源县。
宋高宗建炎2年,金国改回曲阜。
民国34年,改为曲泗县。
民国35年,改回曲阜。
所以曲阜的历史从最后一次改名到现在,只有几十年,非常短。 |
|
|
f****r 发帖数: 5118 | 47 庾信一直都是官N代,根本就不萧瑟,至少比杜甫自己好多了,俺觉得杜甫自己倒是很
萧瑟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就是当时大官之一,亦是著
名的文学家。[1] 据《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他自幼
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
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
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
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之为庾开府
,如杜甫即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誉李白。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
,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
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
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 阅读全帖 |
|
D*****i 发帖数: 8922 | 48 音节平衡的另外一个显著例子就是周代开始流行四字句--诗经风格,后来又发展成四字
成语。“华夏威武”,显然比“华威武”、“夏威武"铿锵有力,改成“有夏威武”也
比“夏威武”感觉好。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今天,只不过现在加的是另外的单字,比如
现在可以说“我华威武”,“你倭猥琐”。 |
|
s*******w 发帖数: 2257 | 49 易中天:清明是中国感恩节
大中小2015-04-05 22:48:10
多维人文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是跟着月亮走的。一种是初一或
十五,也就是月亮的亏盈,叫朔望,比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
据新浪文化介绍,易中天来作客讲述了清明节的渊源,清明节在节气上有很大讲究,原
文如下。二十四节气却是跟着太阳走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日照时间
最短的冬至为起点(也有说以太阳垂直照射赤道的春分为出发点),把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六个节气。这样算下来,一年是365天。所以,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比
如清明一般在4月5日。在农历中却相反,日期并不确定。比如立春,最早可以在头一年
的十二月十五,最晚可以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清明节前祭英烈
易中天认为,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是春季的一个节气。它不是某一天,而是一段时间
,所以又叫清明时节。清明之前是春分,之后是谷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生长之时。这
时,大家就出去踏青,迎接新生命周期的开始。大家知道,我们是农业民族。对农业民
族来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种希望也播种幸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走向田野,向
上苍祈...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2122 | 50 袁腾飞真不靠谱
方士文 |分类:历史话题2010-01-23
腰斩是谁废除的?
看袁腾飞老师的书时,他说是乾隆爷废除的,但是我的记忆好像是雍正爷废除的。是我
的记忆错了,还是袁老师马虎了?
补充:还有袁老师的事呢?
满意答案
beyond 2010-01-24
历史上最后一次腰斩判给了清代河南学政俞鸿图。雍正年间,俞鸿图督学闽中(今福州
市),科考防范颇严,操守亦称严谨。未料他的小妾与仆人串通,收取贿赂,其妾把考
试材料贴在俞鸿图官服背后补褂之上,俞鸿图穿出去,仆人轻轻地揭去授给应试者,而
他一点也没觉察到。事发后,雍正皇帝将俞鸿图处以腰斩极刑。俞鸿图仓促受刑,及赴
刑场方才知道身受腰斩,要求死得痛快爽利一点也来不及了。原来刽子手对于腰斩犯人
,一向索取规费,得了钱则刀斧锋利快下,可令其速死,以免长受痛苦;不得钱则故意
缓缓而下使其迟死,血肉之躯寸寸受割,其痛楚可想而知了。
腰斩之酷烈,连性格刚戾的雍正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遂命封刀。如果记载不误的
话,从周代到雍正年间止,施行了约两千多年的腰斩刑罚,算是寿终正寝了。
肯定是他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