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 发帖数: 425 | 1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剖裂玄微。昭廓心
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故我世尊十
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
。虚含万象。皦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
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
唱。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烂浩浣。若乃千门潜注。与
众典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群经为眷属。其为旨也。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
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
佛智。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故得十身历然而相
作。六位不乱而更收。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
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
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若
夫高不可仰。 |
|
g**r 发帖数: 425 | 2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
其菩提树。根深坚固。善植于地。如栴檀柱。树身佣长。傍无枝叶。坚实圆满。名阿湿波
他。所有诸鸟。不能飞过。皮肤细软。文象如绫。无量枝条。妙饰间错。其叶表里。素绿
庄严。叶脉显现。如绀青色。枝叶垂下。周匝圆满。其花开敷。甚可爱乐。光明照曜。香
气芬馥。其根茎等。显种种色。具足众德。如妙高山。其下严饰。如欢喜园。光明香气。
一瑜缮那量。夜分远烛。如大火聚。其地四面。普皆平坦。于中。有草柔软滋茂。光色鲜
洁。如孔雀毛。有妙香气。令心悦豫。无量小树周匝围绕。其菩提树王庄严胜妙。除波利
遮德迦。及毗陀罗树。无以为喻。佛在树下。大众围绕。端严而住。如星中月处净虚空。
时有十佛刹极微等诸佛。各各从本国土。来至于此。为欲庄严鞞卢遮那。为众会故。示菩
萨形。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
无垢称菩萨。善成德菩萨。能弃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等。而
为上首。如是等众。皆来集会。复有无量千俱胝诸菩萨众。示声闻形。亦 |
|
|
g**r 发帖数: 425 | 4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初标部类品会
此经按西域记。说有二部。上部有十三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有四
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入龙宫。见上中二
部。非凡夫心力能持。遂记下本流通人间。今传来此方者八十卷三十九品。以经来未尽。
故所行者为略本耳。然此经乃我卢舍那佛初成正觉。于菩提场称性所演。一时顿说。周遍
法界。故部类之多寡。第随见闻有异。今说此经之处有七。其会有九。其品有三十九。所
诠之义。统四法界。摄五周六位因果。清凉疏以信解行证四分科释全经。七处九会三十九
品者:
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六
品者:世主妙严品 如来现相品 普贤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华藏世界品 毗卢遮那品。
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说十信等法门。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经。六品者:如
来名号品 四圣谛品 光明觉品 菩萨问明品 净行品 贤首品。
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 |
|
g**r 发帖数: 425 | 5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众海叹德为别序
上众海云集。此下别序发起此经之由致。故诸天神王各各叹具佛一解脱。前则十人共具一
德为总。此下各个别具一解脱者以明别义。总别圆融共成一毗卢果体。故通一品。其列众
始菩萨终妙焰海天王。今叹德乃从末后妙焰海起终至菩萨。以表总别始终共圆成一果体故
。其诸天神王各说偈赞。亦随所证法门。经义自明。从妙焰海起至月天子。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
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毗卢遮
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
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
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
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自在
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 |
|
g**r 发帖数: 425 | 6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
门。净目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
邪见惑解脱门。喜步普音乾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乐摇动美目乾闼婆
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妙音师子幢乾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
脱门。普放宝光明乾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金刚树华幢乾闼婆王得普
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现庄严乾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
尔时持国乾闼婆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乾闼婆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无量门 一切众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净 普为世间开正道
如来一一毛孔中 功德大海皆充满
一切世间咸利乐 此树光王所能见
世间广大忧苦海 佛能消竭悉无余
如来慈愍多方便 净目于此能深解
十方刹海无有边 佛以智光咸照耀
普使涤除邪恶见 此树光王所入门
佛于往昔无量劫 修习大慈方便行
一切世间咸慰安 此 |
|
g**r 发帖数: 425 | 7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
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
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无边虚空界解脱门。种种焰眼主火神得
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得能灭一切世间诸趣炽然苦解脱门。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开悟一切世间解脱门。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解脱
门。雷音电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愿力大震吼解脱门。尔时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主火神众。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精进力 广大亿劫不思议
为利众生现世间 所有暗障皆令灭
众生愚痴起诸见 烦恼如流及火然
导师方便悉灭除 普集光幢于此悟
福德如空无有尽 求其边际不可得
此佛大悲无动力 光照悟入心生喜
我观如来之所行 经于劫海无边际
如是示现神通力 众妙宫神所了知
亿劫修成不可思 求其边际莫能知
演法实相令欢喜 无尽光神所观见
十方所有广大众 |
|
g**r 发帖数: 425 | 8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
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
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有解脱门名普现法界微尘数无量身。有解脱门名演说遍一切国土不
可思议数差别名。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神通境界。有解脱门名一念中现
三世劫成坏事。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境界。有解脱门名能以神通力化现
种种身遍无边法界。有解脱门名显示一切菩萨修行法次第门入一切智广大方便。尔时普贤
菩萨摩诃萨以自功德。复承如来威神之力。普观一切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佛所庄严广大刹 等于一切微尘数
清净佛子悉满中 雨不思议最妙法
如于此会见佛坐 一切尘中悉如是
佛身无去亦无来 所有国土皆明现
显示菩萨所修行 无量趣地诸方便
及说难思真实理 令诸佛子入法界
出生化佛如尘数 普应群生心所欲
入深法界方便门 广大无边悉开演
如来名号等世间 十方国土悉充遍
一切方便 |
|
g**r 发帖数: 425 | 9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如来现相品第二
此品以下正宗分。以举果劝乐生信分。有六品经。初教起因缘一品已竟。次说法仪式有二
品。兹一品来也。是当分方便。先现相为远方便。后三昧品为近方便。今初一品有六段。
一众海同请。二光召有缘。三所召云奔。四现瑞表说。五称扬佛德。六结通无尽。言品名
现相者。所现之相有五。一现面门光相召十方众。二现眉间光相示说法主。三震动刹网以
警群机。四佛前现花表说依果。五白毫出众表教从佛流。有此五相。故以为名。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此下海众已集。皆悉佛境。故同念请。其请有二。初长行海众念请。次偈颂供声偈请。通
请有四十句问。
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
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诸佛无能
摄取。
此十句问佛德用圆备。
云何是诸佛眼。云何是诸佛耳。云何是诸佛鼻。云何是诸佛舌。云何是诸佛身。云何是诸
佛意。云何是诸佛身光。云何是诸佛光明。云何是诸佛声。云何是诸佛智。唯愿世 |
|
g**r 发帖数: 425 | 10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
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
界海旋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
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
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
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
。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
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
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
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 |
|
g**r 发帖数: 425 | 11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
此品来意。前品通明诸佛刹海。今此别明本师所依果。答世界海问。故次来也。梵本具云
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静功德海光明品。译人嫌繁。乃今太略。应云莲花藏庄严世界海
品。谓莲花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花之所含藏。故云华藏。其中一一境界
皆有刹海尘数清静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深广目之为海。然此世界海略举二因。一约众生
如来藏识。即是香海。故楞伽云藏识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是为风轮。亦妄想风。于此
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花。世出世间未来果法悉皆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
性为海。心即是花。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
为自性。生觉受故。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
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是以出现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
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
之 |
|
g**r 发帖数: 425 | 12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九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上明华藏中央之刹种以为主刹。次下明十方右绕之伴刹。乃右旋十海。即绕处中之海。有
其十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出
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以菩萨行吼音为体。此
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宫殿庄严幢。其形四方。依一切宝庄严海住。莲华光网云弥覆其上。
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眉间光遍照。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德
华藏。其形周圆。依一切宝华蕊海住。真珠幢师子座云弥覆其上。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
。佛号一切无边法海慧。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善变化妙香轮。形如金刚。依
一切宝庄严铃网海住。种种庄严圆光云弥覆其上。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功德相光
明普照。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光明。其状犹如摩尼宝轮。依无边色宝香
水海住。普光明真珠楼阁云弥覆其上。四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善眷属出
兴遍照。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善盖覆。状如莲华 |
|
g**r 发帖数: 425 | 13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此下总明上卷所列十海之外亦各有所管十海。其中一海又各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现文但
各说十。即为百海。亦各有刹种。及所持之刹。其布列从内至外。故末后但结指最近轮围
山一海中有刹种。亦二十重。是则举外该内。是知内列十海亦各各为刹种。今以一该余者
译人省文耳。如下所列十海。皆依前内离垢焰藏等十海鳞次列去。但记内海之名。其文居
然易了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藏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变化微妙身。此海
中有世界种名善布差别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刚眼幢。世界种名庄严法界桥。次有香水海名
种种莲华妙庄严。世界种名恒出十方变化。次有香水海名无间宝王轮。世界种名宝莲华茎
密云。次有香水海名妙香焰普庄严。世界种名毗卢遮那变化行。次有香水海名宝末阎浮幢
。世界种名诸佛护念境界。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色炽然光。世界种名最胜光遍照。次有香水
海名一切庄严具境界。世界种名宝焰灯。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其最近轮围山
香水海名玻璃地。世界种名常放光明。以世界海清净劫音声 |
|
g**r 发帖数: 425 | 14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毗卢遮那品第六
此品来意者。前品明此因之果。今辨前之因。答前因问。故次来也。因是果人之因。故标
果称。若不以人取法。知是谁因。前品初言毗卢遮那旷劫修因之所严净。今方显修因之事
。释名者略云光明遍照。广如前释。三宗趣者。明因果广大为宗。证成前果为趣
此下经文序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修因之时及处。并所遇佛。先显其时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微尘数劫。复倍是数
此一品分三段。初总明本事之时。次有世界下。别显本事之处。三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下
别显时中本事。今初时。言复倍是数者。即倍佛刹微尘数劫也
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胜音。依摩尼华网海住。须弥山微尘数世
界而为眷属。其形正圆。其地具有无量庄严。三百重众宝树轮围山所共围绕。一切宝云而
覆其上。清净无垢光明照耀城邑宫殿如须弥山。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其劫名曰种种庄严
此明处。初一句总明刹海。次此世界下别指一刹。其劫名曰种种庄严。明刹中之时。立此
处此时为修因之始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 |
|
g**r 发帖数: 425 |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光明觉品第九
此品来意自有其十。一答前所依果问。二为广名号品。总别多端故。正广种种观察。是意
业故。三者即说十信之体性故。如下三会将说正位皆有偈赞。此其类也。四显实遍故。前
但佛名遍。此显身遍。四谛即实之权遍。此即权之实遍。五显验故。上二品言遍。众目未
睹。今光示遍相故。六显总遍故。前但名谛别遍。今此一会。即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时同
处同众同说同遍故。七显圆遍故。前显差别。一切方能遍一切。今显无差别。一切即圆融
遍一切故。八与下经为其则故。谓下经结通云遍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来一乘圆教于须
弥山等一类世界。施化分齐皆若此故。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现通。如何现耶。一会不动
遍法界故。十为理事俱无障碍。令舍执从法故。此意虽通。在文偏显。有上诸义故此品来
也。二释品名者。光明体也。觉者用也。先有身智二光。觉有知觉觉悟。又光有能照所照
。觉有能觉所觉。如来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法界。文殊演智光双照理事。令
众觉悟法之法相。良以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 |
|
g**r 发帖数: 425 |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净行品第十一
此品来意者。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有解无行虚废多闻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又前
明入理观行。今辨随事所行。又前行此愿。并义次第。故次来也。释名者。谓三业随事历
缘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静。又悲智双行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静
。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得斯意者。举足下足尽文殊心。见闻觉知皆普贤行。
文殊心故心无浊乱。普贤行故是佛往修。诸佛菩萨同所行也。所行即净持业释也。三宗趣
者。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成就普贤实德为趣。经文就所历事中
。始自出家。终于卧觉。皆事行也。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双达事理即事理无碍行
也。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无碍行也。遇违顺境心不驰散止行也。
智不沉没观行也。即止观双运行也。又对于事境善了邪正当愿众生。皆假观也。知身空寂
心无染着空观也。见理如实中观也。或先空后假。或先假后空。或一或二。或一念顿具。
斯为妙达三谛观之行也。又所造成行皆施众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强软 |
|
B***o 发帖数: 133 | 17 For 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 Selected from <<夏莲居佛学文集>> http://www.jingtu.org/xljzj.htm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
尔时善财童子,闻伐苏蜜多离贪欲际解脱门,一心随顺,忆念修行。观彼菩萨无著
境界三昧,思彼菩萨欢喜三昧,寻彼菩萨无碍音声藏三昧,行彼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
,念彼菩萨离一切世间光明三昧,入彼菩萨寂静庄严三昧,修彼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观
彼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思彼菩萨摄一切众生不舍三昧,住彼菩萨增长众生福德藏三昧
。念一切智,渐次前行。
至彼岸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
是如来已般涅槃,如是如来现般涅槃,如是如来当般涅槃。’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
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如来塔门
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 |
|
r*y 发帖数: 706 | 1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八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施。何等为十?所谓:平等施,不拣众生故;随意
施,满其所愿故;不乱施,令得利益故;随宜施,知上、中、下故;不住施,不求果报
故;开舍施,心不恋著故;一切施,究竟清净故;回向菩提施,远离有为、无为故;教
化众生施,乃至道场不舍故;三轮清净施,于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清净广大施。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
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瞋、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
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
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
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著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过失清净戒。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忍。何等为十?所谓:安受呰辱清净忍,护诸众生
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 |
|
a*******g 发帖数: 867 | 19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
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
。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
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
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
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
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
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
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
净智力。宿住 |
|
h*********0 发帖数: 31 |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
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
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
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
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
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
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 |
|
h*********0 发帖数: 31 | 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
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
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
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
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
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
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
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
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 |
|
h*********0 发帖数: 31 | 22 《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因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
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
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
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
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
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
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
其在信位,则以《净行品》,为以因地心,上契果觉之弘誓大愿。虽进而登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深位,犹复以此一百四十一愿,而为进修之据。是知此一
品经,关系甚大,不徒为入佛之初基,洵可谓成佛之大本。而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果
能心心念念,常诵此文,常发此愿,便可三业顿获清净,念念上契佛心,临终直登上品
,与《普贤行愿品》功德,交光互映,无或差池。故宋初省常 |
|
G**W 发帖数: 1865 | 23 佛陀於《华严经》卷三十说:“彼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
同于诸佛悟无我。”
然诸有情,我们人类, 发动身行,口行,意行, 无时无刻不在造作
日常中 写字,作饭,打孩子不是在造作吗 ?
母亲生了我们不是她造作了我们的色身吗 ?
那 佛陀为什麽说 "无有一法能造作" ?
感谢不吝赐法.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 : 佛陀于《华严经》开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1 02:13:29 2015, 美东)
有”触”为缘
有六入处,但没有”触”。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 : 佛陀于《华严经》开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3 14:37:26 2015, 美东)
人死后的详细解释,例如有没有”识”,有没有”想”,
或有没有”色”或某形式,是怎样的”色”的形式?
佛陀几乎不提(可能是无记吧?),所以这也是历代一个有争议的题目
记得佛陀有说一次”神识”离身之类,
也说过很多次根尘触生识,识是攀缘于色受想行而存在(四识住)。
意思是,”色受想行”活动了,”触”了,然后生识。
也就是心理(或身体)开始活动了,有另一个机制(识)会感知、辨识到这些活动的存在。
也就是 识与名色 是三枝芦苇互依而存在, 一支倒下,其他也倒下,无法独立存在。
我认为,(不一定对,也未必合于历史上南北传一些论师的看法)
”神识”离身的”神识”,应该是不同于人活着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
死后就是的另一种形式,我认为不该与人活着时的五蕴或五蕴里的”识”一起讨论。
一刀划分
不知历代论师是否有人这样认为,也许与历代论师观点不同吧,也许我是错的,这可以
... 阅读全帖 |
|
S******g 发帖数: 48 | 26 我们接着说武则天本人,她坐上帝位后有几件事令常人不解:
其一,她非常喜欢<华严经>,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她曾派人去于阗求取梵文的全
本,不但组织力量进行翻译,并且在看人翻译的经文中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时,提出指
导意见,亲自参与翻译工作,在翻译完成后,还不忘记主动作序,现在只要打开<华严
经>就能看到她题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
实意。”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就是依据此经在武则天时期创立的。
这是一个只是虔诚信服的票友所能做得了的事么?
其二,她非常喜欢<楞伽经>,不但亲自作序,并极力推广。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求那跋陀罗所译的经文。
求那跋陀罗(394—468年),中天竺人。先习小乘,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
研《大品般若经》、《华严》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求那跋陀罗经狮子国(
斯里兰卡)来到广州,宋文帝遣使将他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
求那跋陀罗译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相续
解脱经》和《无量寿经》等佛教经典。
其三,武则天大力宣传<大云经>,在全国各地广建大云寺,<大云经>的"译...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7 华严宗
百科名片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
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
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简介
华严经起源
华严宗 法界缘起
华严宗 发展历程
华严宗的五教十宗
华严宗 现象圆融论 事事无碍论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华严宗七祖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
三帝心法师帝心
四云华法师云华
五贤首法师贤首
六清凉法师清凉
七圭峰法师圭峰
华严宗观法 真空观
理事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简介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
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
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
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 阅读全帖 |
|
x*m 发帖数: 276 | 2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译
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
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
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
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
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
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
逝殆尽。(——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第一节 伟大的生命历程
(一)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罗希尼Rohini河流域,释迦族老早就建都在迦毗罗
Kapila城。国...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29 一、序 言
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主体论的华严宗,独具幽玄的理论思想,
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源自内证的实践真智精
神,即佛陀的大觉悟。基于妙证物我一如,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实相境界,
而且十方诸佛国土也同时俱现,甚至于过去、未来际的一切万有均无不现的微妙为本质
,即是理智与实际、主宾与心物融会,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相即无碍的现象。华
严思想在印度最早展开殊胜的成果,且成为佛教各系的集大成。自传入中国以来,得到
法藏大师的极力弘扬,建立了华严宗完备的教观体系,正式蔚为一大宗派。法藏大师虽
在法顺、智俨大师之后,被推为华严宗的三祖,而实际上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本文
拟根据资料结合学教心得,窥探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作略述
法藏(643-712)大师号贤首,俗姓康,其祖先乃康居国的书香世家,其高、曾
祖曾任康居国宰相。至他的祖父,始迁移来长安定居。法藏大师于十六岁时,曾于岐州
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一指表示对佛陀虔诚的奉献。及至云华寺恭听智俨大师讲
《华严经》,遂投其门下,随听...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0 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
简介
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经智俨云华寺讲授《华
严经》,为智俨所赞赏并收为门徒。[1]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法藏年二十六岁
,智俨圆寂前付托其于弟子道成、薄尘,请授菩萨戒,讲《华严经》兼讲《梵网经》[2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则天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
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法藏为僧,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
沙弥戒[3],奉诏在太原寺讲授《华严经》。后居云华寺,武则天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
足戒,并赐《华严经》中贤首菩萨之名,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法藏频繁参于翻译
、广事讲说和著述。
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法藏重译的《华严经》,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
。[4]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
年(公元712年),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年七十岁。葬在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秘书
少监阎朝隐为作碑文,概述法藏一生行化,即现存“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智俨所创教相和观...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1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下面对大士的礼赞,选自《净修捷要》报恩谈: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
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六拜)
“一心观礼”这一观是观礼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我们今天也有特殊的意思,他就
是“金刚萨埵”,也是密教的初祖。在毗卢遮那佛世界也就等于是观世音菩萨。在我们
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也是最上首的菩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是德尊普贤。
来的这些所有菩萨都是“咸共尊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些菩萨都在尊重都在修持普贤大
士的德行。普贤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后头这两句话:“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净空法师
就因此而趋向净土宗的。他本来讲唯识,讲禅……,最后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十大愿王导引的归宿最后就是极乐世界。
“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无量光,即得往生安乐到。”
这是《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普贤菩萨的愿。愿我临命终的时候,我的“障碍”消
除。“障碍”就是往生的“障碍”。都消除了,可不是...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2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3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76 | 34 有没有真正修习大圆满法门的师兄?对达照法师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评价?
——————————————————————————————————————
——————————————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
,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
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满”。事实上,历史上汉人修藏传密
教有成就的实不多见,反而是修行净土法门,自东晋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以来,在汉地
有所成就的人非常之多。
佛经上记载,不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是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提倡修净
土法门,就连印度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也是大力提倡修净土法门;自佛
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先修禅后入净,得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在佛
教史上,特别是在居士的佛教史上,在传记中可以看到,修净土法门得大成就者举不胜
举;不但过去如此,就是现在,我们汉地因修净土法门而成就金刚不坏体的人也不少。
如此圆满微妙的大乘法门,现在却被一些诸如“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传承”、“光念念佛
没有用”,这些...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5 大乘道次第
第二个是大乘道。大乘的道次第中,关于道前的次第,汉传佛教讲得不是很清楚。藏传
佛教讲得非常清楚。大乘道第一步,皈依三宝、布施、持戒等这些,跟小乘是共同的、
一样的。大乘所特有的,是第一步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汉传佛教确实不是十分重视,净土宗、禅宗等各个宗派也都有,但缺乏
具体的方法,而且不是把这个当成一个内容,特意的去修。藏传佛教中,发起菩提心需
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修。按照原来藏传佛教的规定,单是发菩提心,格鲁派中要修十二年
。通过这十二年专修,甚至闭关专门观察,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是很坚决、很坚定的。发
了菩提心才能进入大乘,真正的发起菩提心才能叫“假名菩萨”。你没有发的话,虽然
是在修大乘,不能叫做大乘,实际上还是小乘,因为你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解脱问题。
当然,发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菩提心是大乘的因。如果没有真切的发起菩提
心,而且这个菩提心非常坚固的话,就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种子。它是因,你没有种
下种子那怎么样结出果实呢?这一步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又分为很多层次。真正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这种菩
提心,是在见道以后发的。要到初地...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6 ☆─────────────────────────────────────☆
SeeU (See you) 于 (Mon Jul 25 12:07:46 2011, 美东) 提到:
依原始佛典,佛陀成道后,认为众生难以证悟微妙之法,并不想说法,浪费力气。经梵天劝请后,佛以天眼观察,有ㄧ些众生烦恼不多,可以证悟,才到鹿野苑初转法轮,说四圣谛。
依大乘经,如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说>∶「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
扒搿媚肽獭>谝磺蟹鹕布⒊臼伲忠磺兄谏H缡切榭战缇。谏缇。谏稻 V谏衬站 N掖巳扒胛抻星罹 D钅br />
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菩萨的大心大愿,多么令人动容。
两个说法比较,从佛陀不想说法,到菩萨愿度尽众生,这是巨大的差别。以佛陀的智慧,难道不清楚自己想作什么,能作到什么吗?从另一角度想,佛陀是如何看众生呢?是只有少数能解脱,还是一切众生都会成佛?
杂阿含经中,佛陀回答...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7 一 、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的组成
通过对上举《华严经》要品的解释,即可显现法藏大师成立华严思想的根本背景,
但从《华严经》整体上独特的“说相”与“结构”看,却是依《华严经旨归》中的“十
门”、《华严策林》中的“九义”,及《五教章》的施设异相的“十异”为主要组织。
这些都是由《文义纲目》、《探玄记》的注释而发展教理组织的程序。但其组织基础,
仍依《华严经》之如来显现为圆成法界的组织论。
所谓如来显现的内容,乃站立在缘起观上而论,故法界缘起,即以正觉的《华严经
》思想为基本,所以成立缘起论为藏大师成就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因此,华严的宗旨即
该摄因果二门,因是普贤的行愿,果乃舍那之业用,是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
收,圆摄于一际的妙论。
藏大师对于经义的诠明,特以“十玄门”的“十义十对”扩展而显示十无碍,即是
以“十玄”门为一经的根本思想,将经内所含妙意,以法相圆融的“十因”来树立缘起
的基础而开显妙旨。
藏大师为巩固智俨大师的缘起说组织,乃承其思想以染法、净法、染净合说三种来
树立法界缘起组织。
所谓染法缘起,分为皆集一心门、摄本从末门、摄末从本门、本末依持门等四门;
净法缘起则分为本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8 ☆─────────────────────────────────────☆
babyfox (小狐狸般若) 于 (Wed Mar 7 01:00:23 2012, 美东) 提到:
《时间真相》——佐钦白玛格桑法王
http://www.zuoqinsi.net/XinXi.asp?XinXiId=80
“时间”是三界万物的吞噬者,而时间又被“时间之主”所吞噬。“时间之主”超
越时间、超越凡夫的显现和识觉,拥有遍满一切的智慧,通常显现为十六岁少年模样的
文殊菩萨宝像,有时则显现为大威德金刚威猛像,发出惊天动地的愤怒大笑。与这猛静
二尊无二无别的妙音佛母,是从大海中显现的美丽天女,是三界一切妙音之主。在此我
顶礼三圣尊,并论述时间之真相。
朋友们,当我们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时,会发现“今天”的显现和显现对境一个个
即来即失,就如同坐在快速行驶的列车上看窗外的花草树木。今天我们使用的物品、居
住的房屋以及称之为“我”的五蕴身体等等的一切,都不再是昨天的,因为昨天的一切
已经显现而又消失,走向了过去。时间,如同魔鬼般张着天地大的凶猛...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Wisdo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 (1) 索达吉堪布讲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4 04:44:52 2013, 美东)
第一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对我个人来讲,虽然每天都要念诵这部
经典,现在已经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语讲过一遍,还从来没用汉语讲过。这次
有机会讲《普贤行愿品》,我自己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人生是无常的,这是第一次给大
家讲《普贤行愿品》,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讲《普贤行愿品》,也算是落实以前
的发愿,因为我曾经发愿要讲净土五经,你们很多人也发愿要听净土五经。通过这次的
学习,大家也要发愿将来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功德。
提起《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备受
重视的经典。不过,虽然《普...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0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1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42 第一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对我个人来讲,虽然每天都要念诵这部
经典,现在已经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语讲过一遍,还从来没用汉语讲过。这次
有机会讲《普贤行愿品》,我自己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人生是无常的,这是第一次给大
家讲《普贤行愿品》,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讲《普贤行愿品》,也算是落实以前
的发愿,因为我曾经发愿要讲净土五经,你们很多人也发愿要听净土五经。通过这次的
学习,大家也要发愿将来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功德。
提起《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备受
重视的经典。不过,虽然《普贤行愿品》广为人知,但由于它的内容非常深奥,它是普
贤菩萨安住于佛境界所说的发愿文,所以很多人都不懂它的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希望
大家至少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以后念诵时可以随文作观,这样功德就很不可思议了。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缘起经》卷1佛开示说:
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
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缘起经》卷1)
意思是说,什么是缘起法初说的道理?就是依于这个“有”,所以有那个“有”,
由于这个法出生,所以有那个法跟著出生,也就是无明缘于行,行缘于六识,六识缘于
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处,六入处缘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
有缘于生,生缘于老死,有老死所以生起愁叹悲苦忧恼,叫作纯大苦蕴聚集。这就是缘
起法初说的道理。
无明是缘起法的最初,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支,有行支,所以有六识业种出现,
有六识业种,所以有后世名色,乃至有生支所以有老死支,都是由这一支而引生那一支
。也就是由于这一支生起,所以有那一支生起,十二有支都是各以前一支为因;也就是
先有前一支为缘,才有后一支出生,前一支就是后一支的因缘,也就是前一支存有的缘
故,所以才有后一支出生,这种此有故彼有的道理,就是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里面,行缘识、识缘名色,所说的这个“识”,是指识阴...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5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2011-08-22 21:21:5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11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以一
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7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
|
b********6 发帖数: 556 | 48
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
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
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
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
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
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
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
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
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
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释迦恐怕说出来了,
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
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9 1.五佛为证
孙东柏居士一九七八年来美游学,在年底十二月二十二日找到了金山寺。当时,金
山寺还在十五街,比起台湾的寺院,金山寺显得非常简 陋,他一时找不到进寺的大门
,站在似门又似窗的寺前正犹疑不前,突然一阵阵的暖流注入前胸,透散全身,顿时感
到精神奕奕,神清气爽。这时,有人从里面向他 招手,踏入右侧小门,一个白人和尚
跟他说了一些简单的中国话,说自己是宣化老和尚的美国弟子。孙东柏居士表明要参加
万佛圣城为期三周的冬季禅七,法师微笑 着带他进去,和几个中国人及一个刚从伦敦
来打七的年轻英国人共五个人,一起搭便车前往万佛城,一路上说起万佛城打七的情景
,念了十五年的佛、从没参加过禅 七的孙东柏居士心头忐忑不安:到底什么是禅七呢
?在车上,孙东柏居士闻到一股又沉又浓的檀香味,久久不散。
当时的万佛城也是很简陋,禅七期间,每个晚上,上人都会讲一小段《华严经》及
开示。在第二个礼拜天晚上,上人说明天他必须往洛杉矶一趟,嘱咐大家参禅不要害怕
,不可懒惰,大众之间一定有人会得二十五圆通的法门,并特别为大众说了四句偈:
一九七八打禅七,不紧不慢不焦急;
绵绵密密勤精进,不久当至诸佛地。
就在开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50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