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相关主题
十玄我们的生与死全部都在如来藏当中
法藏法师 wikipedia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对念佛的理论讲解的很细十二缘起:分位缘起vs刹那缘起
龙树龙宫取经考证請教 : 佛陀於《华严经》開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 (2) 略说顶礼支;广说身顶礼 索达吉堪布讲解十二因缘之因
武则天身世 与 佛道的渊源 之 《华严经》 《楞伽经》一段禅宗往事-密汉之诤
华严经疏序(转)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净土宗理论基础 龙树菩萨 易行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大师话题: 缘起话题: 华严话题: 华严经话题: 法藏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u
发帖数: 3920
1
一、序 言
中国佛教诸宗派中,以《华严经》为主体论的华严宗,独具幽玄的理论思想,
亦属中国佛教哲学的中柱。所谓《华严经》的思想渊源,是佛陀源自内证的实践真智精
神,即佛陀的大觉悟。基于妙证物我一如,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实相境界,
而且十方诸佛国土也同时俱现,甚至于过去、未来际的一切万有均无不现的微妙为本质
,即是理智与实际、主宾与心物融会,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相即无碍的现象。华
严思想在印度最早展开殊胜的成果,且成为佛教各系的集大成。自传入中国以来,得到
法藏大师的极力弘扬,建立了华严宗完备的教观体系,正式蔚为一大宗派。法藏大师虽
在法顺、智俨大师之后,被推为华严宗的三祖,而实际上是华严宗的真正创立者。本文
拟根据资料结合学教心得,窥探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作略述
法藏(643-712)大师号贤首,俗姓康,其祖先乃康居国的书香世家,其高、曾
祖曾任康居国宰相。至他的祖父,始迁移来长安定居。法藏大师于十六岁时,曾于岐州
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一指表示对佛陀虔诚的奉献。及至云华寺恭听智俨大师讲
《华严经》,遂投其门下,随听华严,深入玄旨,得其嫡传。
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则天广植福田,施宅为太原寺并度
僧。于是道成、薄尘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遂于太原寺受沙弥戒。通天
元年(698)奉诏讲《华严经》时,“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须臾成盖,”武则天得知
,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此后即广事讲说与著述,并参加译经。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奉诏参辅实叉难陀三藏,译出《华严经》(八十卷本
)。又于中宗神龙二年(706),佐菩提流志三藏译出《大宝积经》。
藏大师的一生中,前后讲新、旧译《华严经》三十余遍,大力发扬法顺、智俨
大师的学说,建立了华严经完备的教观体系,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其门下知名的有
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于长安大荐
福寺圆寂。
法藏大师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起信论疏》二卷、
《华严旨归》、《华严纲目》、《华严策林》、《华严五教章》、《华严问答》、《华
严义海百门》、《妄尽还源观》、《华严金师子章》等。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
1、《华严经》的立场与组织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法顺、智俨大师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组织教理
体系的集大成。法藏大师将法顺大师的《法界观门》组织、摄入《发菩提心章》中,以
《五教止观》纳入《游心法界记》,又将智俨大师的“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门组织,
即成《妄尽还源观》,但其整体的形式,却是依《起信论》而来。上举可知藏大师的实
践门组织,系属祖述的传承。而另一方面的教理组织,则传承于俨大师的《搜玄记》,
而其体系乃依据《华严经》的思想为中心。
《华严经》的根本意趣,如依藏大师的看法,即把握于“如来性起品”所说的
十种性起因缘,为之展开十义:法尔、愿力、机感、为本、显德、显位、开发、见闻、
成行、得果。
所谓性起因缘:(1)发菩提心不舍众生;(2)修诸善根正直深心;(3)无量
慈悲救护众生;(4)行无量行不退大愿;(5)积诸功德心无厌足;(6)供养诸佛教
化众生;(7)出生无量方便智慧;(8)成就无量诸功德藏;(9)具足无量庄严功德
;(10)演说无量诸法实义。藏大师认为上举十缘,确系如来出现于世的一大事因缘。
故十缘,不仅是针对果成的说法,更是为救度众生而出现,因此十义,还可以说是成果
的如来为针对度众生而出现,否则,就无须如来出现于世了。
所谓“法尔”,是指恒常无尽的世界中,转无尽的法轮,即示明如来出现的永
远相;“愿力”是依如来的本愿而显现说法的机缘;“机感”是如来随应众生而自显现
的说法;“显德”是显如来果德,导引趋向证道;“显位”是示明菩萨道的行位。“开
发”是阐明众生由性起之德而开发;“见闻”是众生闻如来之法成就菩提金刚种子。“
成行”是成普贤大行;“得果”即以证得佛果为宗旨。
“性起”是为阐明如来为众生而自显现,故十义的主要思想,即是“法尔”与
“愿力”。是十义成立缘对性之根源,法尔也许永远站立于相,然而其展开相对性的显
现,却属法相称的本质为主体现。故《探玄记》即以“法尔”而立十义,但《文义纲目
》却以“愿力”为中心主张。
法藏大师对于《华严经》的理解,可依分科说而窥探其组织论点。序分、正宗
分虽不异于智俨大师的分科说,但有关流通分,却举出四种说,其前二说,是承智俨大
师的所说;后二说乃藏大师的自说论,即强调《华严经》堪为法界妙法门,故无有经结
的流通分乃当然合理。如若要明示流通,即以利益三乘随顺机宜的教法为对象才对,因
此,藏大师所主张的不必有流通的含意,也就是显明以法界为法门的《华严经》的尊严。
藏大师将序分署名为“教起因缘分”,正宗分是依智俨大师的分科说,更为之
展开组织,称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生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
依人入证成德分”。将智俨大师的“依缘修行成德分”的内容,分别树立成为五分说,
应以五周因果组织而解释,即“举果劝乐生信分”是所信的因果;“修因契果生解分”
是生解的因果,其中更分别为差别因果与平等因果;“托法进修成行分”是成行的因果
;“依人入证德分”是证入的因果。上举之释是将智俨大师所示的信、解、行、证配置
于因果论而完成的。如再配置于八会的解释,即第一会属所信之境,第二是依境起信,
第三是依信起解,第四是依解起行,第五是随行起愿,第六是行愿实证,第七是练行纯
熟,第八是该摄法界。
法藏大师对于智俨大师之五种教体说的继承,树立五教判,组织教理体系,显
明了《华严经》独立精神之伟大。即:
(1)言诠辩体门:由言语的表现而论教说,即首先依小乘萨婆多部的学说,在
于名、句、文的音声上有关两者的合说而举三说。再依大乘的摄假从实、分假异实、假
实合辩、假实双泯的四种解释。所谓假,是针对名,实是以声为主体的论调。
(2)通摄所诠门:由言说所含、所诠的义理而论,即文与义的相互关系。所谓
文是属思想性的文章表现为主体。
(3)遍该诸法门:教法不必由言语与思想才能表现,乃主张凡事都可由一切显
现其本质。
(4)缘起唯心门:凡世间的一切所现,无非是教法,但其所观,却不出唯心。
教法的本质,不由一切的客观所存在,必从其表现的主体而解释,始得显明其本质。
(5)会缘入实门:即“以本收末”与“会相显性”两义。前者是针对凡是教法
其根元归于真如的说法;后者乃于种种的教法悉依相而显真如的极致。
(6)理事无碍门:教法之体乃真如,但不碍事相,真如之体圆具一切法,故不
碍而平等。即理性与事相无碍,始能显现教法的本质。
(7)事融相摄门:以“相在”与“相是”而解释。相在乃一在一切中,一切在
一中。相是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换言之,即以一与一切的事事相摄为显示。
(8)帝网重重门:由一与一切的关系,更为之扩展至重重无尽,显明《华严宗
》圆宗的教体。
(9)海印炳现门:果位乃属海印三昧,如示因位,即依普贤而开显信满位的妙
门。
(10)主伴圆备门:如是普法的妙门,绝不孤起,必从主体随生于十方世界,
专为针对无量的机类,得同时说法。
以上所举《华严经》的教理说,实际上乃以7、8、9、10等的事事无碍门,才是所
展开的真实妙旨。
2、《华严经》要品的解释
关于法藏大师华严思想的组织,乃以《华严经》各品主要部分的思想为基本。如第
一会“世间净眼品”,即所依处的“器世间”,与能化主的智“正觉世间”,乃所化机
的“众生世间”,称谓世间。但依处的“器世间”,更分以寂灭道场的别处与华严世界
的通处;化主的智正觉,分为三身、十身;化机的众生,可再分为同生、异生而解释。
净眼是针对器世间的洞彻,智正觉是现象,众生乃照嘱;故如来对众生所应的显现,即
属世间净眼,然其显现的处与时,乃此品的中心思想,故以现实的处所,即摩竭陀国菩
提树下的别处互融于通处的尽十方华严世界。
第二会至第六会,其第三分中,前差别因果为中心的是“十地品”。而“十地品”
所占《华严经》的地位,在龙树、世亲大士的理论思想上是很显著的。如依藏大师对此
品根本思想的解释,乃由十义而展开,即:(1)约本:不可说果海性;(2)所证:离
垢真如;(3)智:根本、后得、加行三智;(4)断障:离二障现行种子;(5)年修
:初地乃愿,二地是戒,三地禅,四地乃道品,五地是谛,六地缘生,七地菩提分,八
地净土,九地说法,十地受位的配置;(6)修成:初地属信乐,二地是戒,三地乃定
,四地以上即摄慧的四行。在慧行中,四、五、六地是三乘慧,七地以上即菩萨慧;(
7)显位:证位、阿含位的二位;(8)乘法:初、二、三地是世间人乘,四、五六地乃
世间三乘,八地以上为出世间的一乘;(9)寄行:行于十地,成就檀等十度;(10)
显报:显现十王事相为皆归。
藏大师对“十地品”思想的贯穿,乃六相说。所谓六相,是依初地的第四修行愿为
主体论。即:(1)明教兴:即六相说以显缘起圆融法,此理现前而惑障一灭一切灭,
行位是一成一切成。(2)论种类:不但以会事入理,即入理圆融于事为六相的立场。
(3)明所出:显示“十地品”第四大愿中的经说为旨趣。(4)建立:由六相缘起而成
立论,即缘起的本末关系分为三段而解,末依于本而分起、不起;即起,即带于本,而
分别同与异;更于带本的末,收摄于本。又因“依”、“带”、“收”的三重本末相对
,构成缘起的看法,故六相就必然由此而产生。(5)问答抉择:六相能于夺尽逆互的
各他相,如顺相即各各能互成立。(6)释门:在五段释门中,乃依世亲大士的解释;
而整个“十地品”思想的构成,尤其以世亲大士的六相论,除阴、界、入等事的焦点,
分别是以本为依止而满本,同相乃入,异相是增相,成相是略说,坏相是广说,也不得
疏忽。然对于后者,导出藏大师的本末三重关系,更对于前者,乃属入理融事的六相妙
谛精密论断。
在第三分中,依“性起品”而解释平等的因果,也不容忽略。所谓“性起”,乃以
出智、最胜、所依等三义为内容;即以不改为性,显因为起,属如来的性起。若以真理
为如,依性显用而起为来,即如来就是性起。故性起遂以十门的组织而论成,即:分相
、依持、融摄、性德、定义、染诤、因果、通局、分齐、建立。“性起品”的内容之十
门,尽依如来的根本正觉现无尽法界。
第四分“离世间品”,此会乃属第二会于普光法堂的重说,内容是连接第三会的初
起,以行为主体。而此品即“性起品”对于果所起的行用,故“性起品”乃属“普贤行
品”之果,及“离世间品”所起之用,仍以果显现行用,明示“离世间品”的性起为其
具体内含的妙论。
最后第五分的“入法界品”,即从果现的行成立证的妙谛,即由解而依因成果,且
对于行也是依果所现的行,是故所谓证乃依行始能成立。故证是依果现之行趣入果成的
法界,即是如来的显现,证入法界的论调,故藏大师依法界所入,分别:有为、无为、
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无障碍等五种,再顺次而解释:唯识、真如、如来藏、
绝相、无碍,及以对此以能入而展开的净信、正解、修行、证得、圆满等五门,强调一
之能入,通于五的所入;一之所入通于五的能入,互为对应五之能入与五之所入,且信
解行证,都属法界的能入,法界的所属也是所入的境,而且是普摄圆融的无障碍法界,
得圆满能入的妙趣,能入所入亦是具足法界全貌圆成所显现境界。
(扬中观音禅院整理)
E******u
发帖数: 3920
2
一 、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的组成
通过对上举《华严经》要品的解释,即可显现法藏大师成立华严思想的根本背景,
但从《华严经》整体上独特的“说相”与“结构”看,却是依《华严经旨归》中的“十
门”、《华严策林》中的“九义”,及《五教章》的施设异相的“十异”为主要组织。
这些都是由《文义纲目》、《探玄记》的注释而发展教理组织的程序。但其组织基础,
仍依《华严经》之如来显现为圆成法界的组织论。
所谓如来显现的内容,乃站立在缘起观上而论,故法界缘起,即以正觉的《华严经
》思想为基本,所以成立缘起论为藏大师成就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因此,华严的宗旨即
该摄因果二门,因是普贤的行愿,果乃舍那之业用,是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
收,圆摄于一际的妙论。
藏大师对于经义的诠明,特以“十玄门”的“十义十对”扩展而显示十无碍,即是
以“十玄”门为一经的根本思想,将经内所含妙意,以法相圆融的“十因”来树立缘起
的基础而开显妙旨。
藏大师为巩固智俨大师的缘起说组织,乃承其思想以染法、净法、染净合说三种来
树立法界缘起组织。
所谓染法缘起,分为皆集一心门、摄本从末门、摄末从本门、本末依持门等四门;
净法缘起则分为本有、修生、本有修生、修生本有等四门;染净合说乃分为翻染现净门
、以净应染门、会染即净门、染尽净漏门等四门。对于染法,乃依智俨大师的缘起一心
与依持一心扩展为四门,至于染净合说即是藏大师新成立的卓见。他对第三说的焦点,
乃针应智俨大师的染法“摄末从本门”,将净法对染而别立一门。
法界缘起说的树立,成为如来藏缘起思想的体系。如此的缘起说组织,仍依《华严
经》的根本思想之十玄门,总摄缘起说体系而成立。故继续之而解释“十地品”的一心
,使有关十重唯识组织得以更明显。即:相见俱存、摄相归见、摄数归王等三为始教。
次即以末归本、摄相归性、转真成事、理事俱融等四配于终、顿二敦。接下来的融事相
入、全事相即、帝网无碍等三,乃圆教中之别教,总具十门成就同教的组织。
对于始教位的三重,乃依《摄大乘论》、《唯识论》、《解深密经》、《二十唯识
论》、《观所缘论》、《大乘庄严经论》;而终顿二教的四重,即依《楞伽经》、《胜
曼经》、《宝性论》、《起信论》等而解释。但前者是依阿赖耶识思想,后者是如来藏
思想,然智俨大师的心识说,乃依《摄论》思想的始终二教说而阐明。但藏大师却是依
《起信论》而解释;且将《摄论》配同于始教位。《地论》于“十地品”,乃全部被《
华严经》摄尽,即阿赖耶识缘起与如来藏缘起,共为法界缘起的体系。故藏大师的缘起
论组织则属两者间的综合。故所谓性相融合,即属其教理组织的方法论,尤其属圆教的
后三重,即依《华严经》而融合前二者成就第三立场的法界缘起,乃藏大师独自的卓越
见地。
如果以理事而论,即是缘起相由、法性融通、缘性双显、理事分无等四门。如以因
果的显示,即“究竟果证”与“随缘约因”而解释“十玄门”的妙旨。又将缘起相由与
法性融通展开为无碍十因,即缘起相由,乃针对事,法性融通是理,故事事无碍的论证
,最终归摄于缘起相由。故藏大师常以缘起相由门作为显理的旨趣。
缘起相由门分为:诸缘互异的异体门、诸缘互应门的同体门、应异无碍门的双辨同
异等三门。此三门各具互相依持的“相入”与互相形夺的“相即”,及体用双融的“即
入同时”等三义。将之再组织成立的是十义,即:诸缘各异、互遍相资、俱存无碍、异
门相入、异体相即、体用双融、同体相入、同体相即、俱融无碍、同异圆备等:但第十
的同异圆备蓿总结,而二门的即入是内含本法的三义所展开。是以诸缘互异门称异体门
;诸缘互应门称同体门,而应异无碍门则由无碍所综合。因此,缘起无碍的论证显理即
归摄于同体与异体的两面,也可以说是“相即”与“相入”原理性的妙旨。
二、法藏大师的判教理论
l、五教判的基础理论
法藏大师的判教论乃承智俨大师的判教思想而构成自己的思想理论,即是以小、始
、终、顿、圆组成同别二教,但仍是依缘起论为中心。如果仅以判教而论,则是以华严
理论为基础,展开阶层体系的原则。另外对实践性的组织,也依《五教止观》而树立,
这在智俨大师的五乘组织里已有明显的叙述。
关于成佛论,藏大师虽承智俨大师的思想,但其针对小乘的法相,以七十五法、六
识的立场,却未发挥尽致。在终教,乃广说法相,少说真性,虽以百法、八识为主体,
却仍不达究竟境界。终教即少说法相而广谈真性,以会事入理,八识乃依如来藏而成立
。顿教不说法相,唯辩真性,故泯八识差别相,将一切法,归纳于绝言的真理。圆教乃
无尽法界,显明缘起无碍。然总论之,唯是如来一大善巧,作为摄化众生的方便而已。
如将之展开为二,即一乘与三乘,更开为三,即小乘、三乘和一乘,再开为四,即别教
小乘、同教三乘、同教一乘、别教一乘,或小乘、渐教、顿教、圆教。若再分为五,即
由渐教分成始、终二教,组成五教判的妙论。
然而不能局限五教为判经的归宿,唯依此为主观而显示经论的理体,由之导入理趣
,为通达诸经论的指南而已。故所谓判教论;必须具备严密的理论为原则,决不只是针
对各经论或宗派的分类为目的。如五教的基础理论,乃以法相与真性为中心,性相融会
而树立圆教,以相而论时具性:以性具相,即两者不离而融会为旨趣。
五教之说,始于法顺大师的《华严五教止观》智俨大师继承其说,于《华严孔目章
》中的约五教而明诸法。藏大师承五教之旨,于《华严经探玄记》和《华严五教章》中
大成其说,正式建立华严一宗判教之体系。
法藏大师的十宗判教理论亦不出五教组织,且将十宗中的前六宗,即:我法俱有宗
、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等与小乘部派思想
看齐,幽第七一切皆空宗为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为终教,第九相起俱绝宗为顿教,第
十圆明具德宗乃法界性起的一乘圆教。
关于同别二教思想,是根据智俨大师的理论而述。但有关其体系的组织,建立完整
的一乘思想,乃藏大师的卓越成就,然其根本思想的渊源.仍以“海印三昧”的启示,
而树立别教“性海果分不可说”与“缘起因分不可说”的因果二门。此乃依世亲大士的
“十地品”,
由法顺、智俨大师的传统思想而展开“一乘十玄门”;且依《华严经》为主体的配
合组织成立华严思想体系。
2、四教判的意趣
法藏大师的判教论,为缘起论的统一,树立圆教法界缘起的基础理论,乃是对于始
终二教的综合判。对于始教,即以“空”为主体的龙树、提婆大士的中观系;对于“相
”的问题,乃依无著、世亲大士的瑜伽系。组织大乘空有系统而成立华严思想。但此综
合统一的理论,却是以终教而针对“如来藏缘起说”为主体论。
藏大师关于“如来藏缘起说”的理论,乃以《楞伽经》、《密严经》、《起信论》
、《法界无差别论》为依据。有关《楞伽经》的地位,即以随相法执宗、真空无相宗、
唯识法相宗和如来藏缘起宗等四宗教判组织来显明。
所谓随相法执宗即属小乘诸部经论;般若等经及中观等论属于真空无相宗;解深密
等经及瑜伽等论属于唯识法相宗:楞伽、密严等经及起信、宝性等论属于如来藏缘起宗
。四宗之中:一随事执相说是小乘诸师所立:二会事显理说,是龙树、提婆所立;三依
理起事说,是无著、世亲所立;而四理事融通无碍说,是马鸣、坚慧立。藏大师认为此
四宗于诸经论中,亦有交参之处,并无前后时限差别。
藏大师对缘起说的组织,依《起信论》而成立,而且批判戒贤、智光论师的判教论
,戒贤论师所主张的《解深密经》,乃摄生宽狭与言教具阙;智光论师的《大乘妙智经
》乃益物渐次与显理增微,故都未尽理想,所以综合二者,而组成独具特色的四宗判教
论。(扬中观音禅院整理)
E******u
发帖数: 3920
3
一、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体系
1、三性与因缘
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的根本体系,乃以三性、因缘、十玄、六相四部分组成。三性说是
法相理论中实相论的一面,即由种子说的缘起论思想为主要学说而发展。但藏大师的思
想,却与真谛三藏的摄论派及玄奘大师的唯识学派不同。
藏大师的三性论,乃缘由法相的三性说,以法性为主体而解释“如来藏缘起”的互融无
碍,成为华严思想中的特殊卓见。法相的三性说,根据依他起性为主观,而不认圆成实
性的随缘。而且以遍计所执性为所执之境。对此,若以法性而论,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
显示随缘,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显示随缘,以分别性为能执之心。然藏大师的三性论中
心思想,前者针对“依他”与“遍计”,即假与妄的分别;后者乃“真实”与“依他”
,即真与妄的对立。所谓依他性,乃仗真实性的随缘而成立,故将能执之心的根本无明
,加以分别性为妄的解释。分别性是:虚妄心,构划计度,不称境故,名为分别,就能
为名,因为分别依他成立,故谓依他性。最终以真妄交彻,本末无碍,性相融通为“三
性论”的结论。
藏大师对于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的圆融无碍引证解释,可以说是依据真谛三藏所说而来
。对于法相教理,即由《起信论》思想,融会于“如来藏缘起说”以导入真谛三藏的摄
论体系。
法藏大师对于因缘论即“种子说”,乃依智俨大师的缘起说为理论基础而演绎。即将“
三性说”加上“无尽缘起说”,组织在华严思想体系之中。因缘论亦是“十玄缘起说”
组织的根据所在。藏大师是以“正因”对缘而成三义,限定直接的因果关系为“亲因缘
”的因,认其自体具空、有二义,故成六义。其相对的“缘”即增上等三缘,果亦限于
亲因缘的自果,然果唯具空有二义,其自体为他因时必具六义。故因果不属存在性、固
定性,乃属作用性、交互性的妙用。故于阿赖耶识的因果,显现熏种时虽现行而具六义
,虽是种子,但对果却是唯有二义而已。
用“因缘论”来与龙树大士的“八不”对照时,即六义属肯定性,八不乃否定性的显示
。有关“六相”的问题,智俨大师亦有提示,但藏大师有更明确的规定:六义是依缘起
的自体,六相是缘起的义门。六义依六相为趋入一乘的方便道,然六义自体是一乘的自
然缘起为理论中心。即因体的空有,以相即而导引,因用的有力无力,依相入为主体。
对缘于待不待,成立异体、同体,而异体与同体乃体之“相即”与用之“相入”。此为
“十玄门”缘起无碍的理论基础。
2、十玄与六相
有关“十玄门”的组织,乃依《一乘十玄门》的思想而来,即由智俨大师授与藏大师的
思想继承而完成,其一为因缘论上所见的论理性为根据,其二为巩固事事无碍的明确性
。藏大师将异体、同体、相即、相入的原理,依因缘论为基础而阐述“十玄门”。即于
事的对他性是异体,对自性是同体的分别,乃《一乘十玄门》所明,但关于体乃相即,
于用规定相入,在智俨大师尚未明示,至藏大师依因的论理性而演绎始显出其特色。以
此可以窥见藏大师的思想体系的独特成就。
后世称智俨大师所创立的十玄为“古十玄”,法藏大师所继承和发展的为“新十玄”。
现根据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提出的“新十玄”略作阐述:
⑴、时具足相应门:缘起诸法,同时圆满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应。一切诸法都是相即相
入,互为一体的关系,同时圆满具足,同时相应无碍,依缘起之理而成立。
⑵、自在无碍门:从空间上看,一切诸法似乎有广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但在事事无碍
的境界,其广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通过相即相入的媒介,可以圆融自在而无障碍。
⑶、多相容不同门:此是从一切法的作用而言。所谓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多有含一,
一能具多,然又不失一、多之相。
⑷、法相即自在门:缘起诸法,从本体上讲都是一样。得一即得一切,得始即得终。所
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圆融自在。
⑸、密隐显俱成门:一切法都互有隐显,隐中有显,显中有隐,而隐显一一之相,同时
成就,无有先后,互不妨碍,圆融自在。
⑹、妙相容安立门:诸法大小相状无碍自在而相容,每一法中,以小入大,以一摄多,
小中现大,大小相容,互不为乱,无碍自在,不坏大小,一多之相,同时显现于一门之
内。
⑺、陀罗网境界门:借“因陀罗网“为喻,以阐明缘起诸法,相即相入,即互为条件,
互相摄入,融为一体的境界。
⑻、事显法生解门:随托一事,即能障显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所托之事和所显之理
俱圆融自在,无别无二。
⑼、世隔法异成门:一切法门显现或存在于十世之中,在时间上虽有前后长短差别,但
都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百千大劫为一念,一念即百千大劫。
⑽、伴圆明具德门:一切诸法,相互交彻,互为主伴。随举一法,其他诸法都伴随于此
,同时具足一切德相。
藏大师用“十玄“的理论阐释法界缘起,使其在内容上更为复杂和丰富,可以说比
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和如来藏缘起的内容更丰富,达到了佛教缘起论的最高峰。
所谓“六相说“,乃”十地品“初地的第四愿,以总、别、同、异、成、坏的六
相为渊源。藏大师于<<华严五教章>>里,详述了此六相之理。据〈〈五教章〉〉看,六
相的名义如下:(1)总相:一含多德故。(2)别相: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
,满彼“总”故。(3)同相:多义不相违,同成一义故。(4)异相:多义相望,各各
异鼓。(5)成相:由此诸义,缘成成故。(6)坏相: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六相之中,总相、同相与成相,是属于圆融门,别相,异相与坏相,是属于行布门。圆
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相即相入,所以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是总相,同异、成坏
各种二相亦然,都是相即相入的,六相圆融,所以万物无不圆妙,这是由六相所明的事
事无碍观。
二、法藏大师的华严观法组织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体系中,有关实践门的观法组织亦是很重要的内容。有祖述法顺大
师《五教止观》的《游心法界记》中五门观法,但其主要的观法组织是“妄尽还源观”
和“十重唯识观”。
藏大师的五门观法是: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
门。其第一:为入三科法门方便,第二:入诸法皆空相无不尽之方便,第三:入事理两
门圆融一际方便,第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便,第五:为华严三昧,乃究竟真实。
藏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开为六种观法,以显示圆教体系。
(1) 摄境归心真空观。谓观三界所有一切诸法,唯是一心所造,心外无法,
故称归心:境本空寂,无有实体,是谓真空。
(2) 从心现境妙有观。谓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
(3) 心境秘密圆融观。“心”是五碍心,诸佛由此而证法身;“境”指无碍
境,诸佛由此而修成净土,谓心与境圆融无碍,心境双融了无迫隘。
(4) 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身唯一,能显现众缘,犹如日轮照现,众皆能见。
(5) 多身入一镜像观。谓以大智妙观之法力加持,能以一身变化多身,多身
入一变化多身,多身于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
(6) 主体互现,重重无尽,如帝释之珠网,光光交映,无有穷尽。
如是六门观法,随入一门,即能将法界圆满收尽无余,犹如圆珠穿为八孔,随入一孔
,即能收尽全珠。
藏大师认为,一切诸法皆由一心所现,故说万法唯识,并创立“十重唯识观”来分析唯
识之义。
(1) 相见俱存唯识。谓一切法虽有见分与相分之别,但二者皆由心所变现,
故相分与见分俱存于一心。
(2) 摄相归见唯识。谓相分乃是随见分之作用所显现者,故色摄于见分之心
,心所中。
(3) 摄数归王唯识。谓于心、心所之中。心所系依心王而起,无独立之自体
,故由心王所变,一切归摄于心王。
(4) 以末归本唯识。谓心王之中,起转识均为第八识本识的差别功能,离本
识之外别无有体,故归纳于本识。
(5) 摄相归性唯识。谓所有识相,都是真如随级所现,故就其本性来说,不
外是本觉之如来藏。
(6) 转真成事唯识。谓前面所说唯是八识以真如为其本性而言,今则以真如
之理随染净缘,而且现出种种有为法。意谓一切有为法皆由真如所显现。
(7) 理事俱融唯识。谓本体真如之理与现象诸法之事,相互融合。理融于事
,事即理化,则事同理,事果同理,则事无往而不圆融无碍;事融于理,理即事化,理
为事化,则理同事,理里同事,则理无往而不繁兴妙用。
(8) 融事相入唯识。谓事与事之间相互融合无碍,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9) 全事相即唯识。谓全面所讲融事相入,乃就事之作用论其相入。此言诸
事之体,互为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0) 帝释无碍唯识。谓犹如因陀罗网境界,相交涉入,彼此相映,无穷无尽。
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又复有一切,故重重无尽。
“十重唯识说”的先驱者,是智俨大师,在其《华严孔目章》第一卷的唯识章里,融会
性相两宗,融合真妄唯识,而主张圆融的唯心论。藏大师继承此宗旨而大成其唯心缘起
说理论。他站在法界说的立场上,将已固定化的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说统一于法界无尽
缘起之中,分别为“十重唯识别观”,以使当时佛教缘起说有归趣,表现其独特的见地
。(扬中观音禅院整理)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净土宗理论基础 龙树菩萨 易行品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 (2) 略说顶礼支;广说身顶礼 索达吉堪布讲解
华严五教止观武则天身世 与 佛道的渊源 之 《华严经》 《楞伽经》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序 (1 of 5)华严经疏序(转)
分 大乘,小乘两各版就好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三
十玄我们的生与死全部都在如来藏当中
法藏法师 wikipedia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对念佛的理论讲解的很细十二缘起:分位缘起vs刹那缘起
龙树龙宫取经考证請教 : 佛陀於《华严经》開示 "无有一法能造作" ???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大师话题: 缘起话题: 华严话题: 华严经话题: 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