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 发帖数: 3247 | 1 同一时代重要人物重名的例子不多,碰上了就很烦。比如汉初的两个异性王楚王(后淮
阴候)韩信和韩王信。韩王信的世系有点意思。韩王信本人怕被迫害,逃亡匈奴,后与
汉作战战死。其子韩颓当降汉,被封弓高候,是7国之乱时周亚夫手下重要将领,出淮
泗断吴楚粮道的就是他。其子韩嫣(这名字起的)更有名,是武帝的情人,得罪王太后
被杀。这还没完,一不留神就进了史迁的佞幸列传了。武帝爱屋及乌,接着爱幸其弟韩
说。韩说后以军功封侯,然后在巫蛊之乱的时候被戾太子所杀。韩王信这一系,看着不
起眼,到接连卷入汉初的一系列大事。不知算倒霉还是幸运。 |
|
J******y 发帖数: 1442 | 2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崩。帝始亲政。大学士和珅及尚书福长安皆获罪下狱。和珅赐死
于狱,福长安论斩。诏示中外,宣布“咸与维新”,“下诏求直言”。上谕:“中外陈
奏直达朕前,不许副封关会军机处。”追赠纠劾和珅家臣刘全之御史曹锡宝。召乾隆晚
年抨击、揭露腐败而获罪的尹壮图来京候旨擢用。
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
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
嘉庆五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
下罪己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隐休戚相关
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
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
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
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伊犁将军,释亮吉回籍。
诏下而雨,御制诗纪事,注谓:“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於呼吸,益
可感畏。”
据《清史稿》 仁宗本紀和列传一百四十三。 |
|
s********e 发帖数: 13723 | 3 圣人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高徒,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才干,颜回
安贫乐道,仲由亦师亦友,冉雍仁而不佞,曾参慎终追远,有若孝悌仁本,端木赐善思
善问……然而,最有个性、最另类、最善思考、最敢和孔子叫板、最具挑战精神的就是
宰予。
宰予,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孔子是同乡,是孔子早年的学生。他姓宰名予,字子我
,又称宰我。这个“宰我”,不但宰我,竟敢“宰”他的老师孔子。
有一次,宰予被鲁哀公请去资询有关社稷的大事,他借古讽今答道:“夏朝建国立
社,在社稷坛栽种松树,殷朝栽的是柏树,周朝栽的则是栗树。”他认为周朝的栗树栽
得不好,因为“栗”乃“战栗”也。言下之意是栗树会使老百姓看了以后害怕,不能体
现政府对百姓的亲民仁德。事后,孔子听了宰予回答哀公的话后,说:“成事不说,遂
事不谏,既往不咎。”是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已
经过去的事不必再去追究了。但宰予就是成事再说,遂事再谏,既往也咎,他的历史批
判精神勇气可嘉。
宰予敢于向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发起挑战。他问孔子:“仁者,虽告之
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意思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听说有人掉 |
|
l****6 发帖数: 2 | 4 在“快乐男声”中出现了一帮伪娘,有人便由此说中国进入了伪娘时代,却不知早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已是伪娘遍地。
伪娘通常指的有着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说白了,看上去像个娘们儿,实
际上是个爷们儿。
像娘们的爷们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多如牛毛,仅《世说新语•容止
》就记录很多:何晏、潘岳、卫玠、曹植、王戎……等等。
因为,魏晋南北朝的这些个爷们儿明显都具有娘们的几个特点:
敷粉。汉代时,就有爷们儿敷粉的习俗。《汉书•广川王刘越传》云:
“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 《汉书•佞幸传》云:“孝惠时郎侍
中皆傅脂粉。”《后汉书•李固传》称其:“固独胡粉饰貌,搔首弄姿。”至魏晋
南北朝,爷们儿敷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明屠隆《鸿苞节录》曾云:“晋重门第,好容
止,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动相夸饰,鄙勤朴而尚摆落,晋竟从此云
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记录当时,人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
朱……”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这样记载曹植初见邯郸淳
,“太祖遣淳诣植,植初得淳,甚喜, |
|
S*******C 发帖数: 7325 | 5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un Mar 14 12:46:05 2010, 美东) 提到:
前面有人说,吕不厚道.吕其实也就说了“渎职”而已。他认为
用将还是该用宿将,而非私人。
相比较之下,史记汉书可都是把卫霍专门在佞幸列传提及的.
史笔如刀,这用心是很毒的.
汉书:
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
史记: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卫霍恐怕是历史上独一份的"爱幸"可以出塞建功立业的.
☆─────────────────────────────────────☆
superphase (多情应笑我) 于 (Sun Mar 14 13:26:24 2010, 美东) 提到:
史书写的很真啊,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起家是靠外戚,但是本人很有才能,有什么问题
☆─────────────────────────────────────☆
superphase (多情应笑我) 于 (Sun Mar 14 13:32:30 |
|
H*******n 发帖数: 2227 | 6 国学天才是他自封的,现在是天才,将来是大师
因为就我在国学上的水平而言,绝非是寻常泛泛之辈两三年可以达到的,没有天纵之才
,不下十年之功是得不来的。
你们胡乱打炮,而我却不幸成了你们的炮灰。我不知这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但却是我的
光荣,因为我始终记得鲍勃迪伦的那句话:任何的禁止都是没有仪式的授勋。千载之后
,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
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
|
n*******w 发帖数: 6708 | 7 忠王李秀成狱中亲笔自述
(一)金田起义
一 金田起义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e1]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大人量广,日食资云
。又蒙老中堂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逐一大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是以再用愁心
,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传下,将其出
身起义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玉鉴。我一
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白。其在家时,兄弟三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
名洪秀全,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是后母所生。[
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在家种田。洪秀
全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
1837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后,俱讲天话,凡间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上
帝,劝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
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俱>
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7325 | 8 ☆─────────────────────────────────────☆
Jaylucky (Jaylucky) 于 (Tue Mar 30 19:10:39 2010, 美东) 提到: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崩。帝始亲政。大学士和珅及尚书福长安皆获罪下狱。和珅赐死
于狱,福长安论斩。诏示中外,宣布“咸与维新”,“下诏求直言”。上谕:“中外陈
奏直达朕前,不许副封关会军机处。”追赠纠劾和珅家臣刘全之御史曹锡宝。召乾隆晚
年抨击、揭露腐败而获罪的尹壮图来京候旨擢用。
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
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
嘉庆五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
下罪己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隐休戚相关
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
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
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
与言,负朕求治苦心... 阅读全帖 |
|
t******t 发帖数: 15246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hinknet (我是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许世友:党内除了主席,谁也斗不过老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7 02:03:14 2011, 美东)
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
《党史文苑》2004年第7期
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
他早年一直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来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
多做法都很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
不发言,后来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
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
国焘的欢迎,以后,张国焘对许世友大加提拔,成为四方面军的主将之一,名次在王树
声之前。
许世友后来和老人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仗
,不听上面的要吃亏,曾中生他们太书生意气了。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
手,老张(许世友一生都称呼张国焘为老张)手很黑,一般人斗不过他。”
说许世友不服毛是文人瞎扯... 阅读全帖 |
|
|
k***g 发帖数: 7244 | 11 前两天说起清代大臣的谥号,因为太忙没时间,未能尽言,现在有点儿空闲,多说两句。
美谥有点像时尚,流行的原因有时也不太可考,就像后世以为最荣的“文正”,如果找
出它成为 No 1 的原因,大概源头还在司马温公那儿。《宋史·司马光传》上说:
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司马光认为夏竦不能谥文正,而他自己后来又谥文正,大概正是因此,抬高了“文正”
的行情。宋人笔记《梁溪漫志》里也提到:
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范希
文而已,若李司空(昉)、王太尉(旦)皆谥文贞,后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为文正,
其实非本谥也。如张文节、夏文庄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论迄不可,此谥不易得如此,
其为厉世之具,深矣。
所以到了清代,一般大臣的谥号,内阁拟定就可以了,唯独“文正”这个谥号必须要皇
帝特准,因此清代一共只有八位“文正公”(当然这个数目比起宋代还是算多,正如上
面引文所言,宋代有些“文正”的谥号是因为避讳从“文贞”而来的,旧时“贞”、“
正”同音,不算真正的文正)。而这八位文正公除了一两位外,大概都未能和宋代的范
文正(仲淹...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21909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为史版讨论提供素材(谁帮转一下): 我看大饥荒 by 芦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0 17:31:34 2011, 美东)
我比较喜欢的是结尾这句:"这种无聊争论看多了,让我不能不感到悲从中来:日本人
究竟杀了多少人,大饥荒究竟饿死多少人,TMD永远是个谜,这世上还有比中国人的
命更贱的么?!"
以下全文引:
我看大饥荒 by 芦笛
刚才进来看了一眼,好家伙,阿随把我弄进导读去了。不仅如此,在我点了思云的死穴
之后,湘君还要称赞他那图三与图四的对比确有见地,小咱则跟我抬根本就不存在的杠
,看来不回答一下还真不行。
先说思云那奇文。他的质疑唯一有点道理的,乃是逐年的人口总数和该年的人口自然增
长率不符,那就是支持所谓“造假”的依据。虽然我没有自己去验算,但相信思云虽然
数理一塌糊涂,又不幸在文明沙漠倭国中接受教育(负教育?),总还不至于忘记了小
学算术,所以懒得去验算,假定他辛辛苦苦算出来的是正确的吧。
即使如此,那又说明了...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1148 | 13 ☆─────────────────────────────────────☆
bulletin (bulletin) 于 (Sun Apr 24 16:33:04 2011, 美东) 提到: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
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汤斌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
,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
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
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
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
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
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
三爵。
曹振镛... 阅读全帖 |
|
f*******5 发帖数: 1815 | 14 前两天在隔壁文化论坛谈金庸与古龙,谈完后又去把网站有关金庸的帖子统统调出来看
了一番,看到3年前《南方周末》采访金庸的访谈录、李勇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的投
机和伪善 》以及云儿的《金庸与基本法》。这些文字我过去都没看过,看完后不禁仰
天长叹,深为金庸扼腕。
我当然知道不断有人骂金庸,说他伪善,说他媚共,说他出卖港民利益。特别是在香港
制定《基本法》那阵子,当地媒体除了左派阵地之外,当真是恨之入骨。有篇文章的题
目我至今难忘:《查良镛倚天屠民记》,那骂得非常巧妙、生动而且准确,唯妙唯肖地
画出了一个仗势欺人的公门鹰爪孙。但毕竟事不关己,我始终不太明白港民在和“北大
人”争什么,所以也没往心里去。直到前两天看了上面所说的三篇文字,这才深受触动
,仔细盘点了金庸一番。
众所周知,无庸置疑(又让小钟痛恨了,对不起阿),本人是个臭名昭著的金迷,爱上
这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实在有点不好意西。好在还有云儿垫底──我再堕落也
没到她小人家那份儿上,居然喜欢倪匡(卫斯理)的伪“科幻”和高阳的历史小说,细
细。
不过,好歹算是个稍知西方文明的读者,我喜欢的主要是金庸小说的艺术技巧,和文字
载运的教化... 阅读全帖 |
|
f******7 发帖数: 210 | 15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8
年,病崩,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有人说,他是一个无嫔妃、无嗜好、无亲信的“三无”皇帝,他主政的是一个无专
权、无战乱、无弊政的“三无” 时期。虽然这评价看似有些绝对,却也与史实相差无
几。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帝驾崩,太子朱祐樘即位,为明孝宗,又称弘治皇帝
,是明朝一位开明圣主。
他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比如逮捕
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罢免外戚及党羽。裁汰传奉官,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
千余人,论罪戍斥。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处死妖僧继晓。裁抑宦官及佞
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并调整内阁班底,罢免了不学无术、
依附权要的阁臣万安、尹直等人。
他大胆启用人才,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
、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
他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处世公正、政治清明。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废一
...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1387 | 16
哦,受教了。其实我想讨论这个话题主要是在看元史时想到,现在在中国人心目中
有一种普遍的印象,就是汉人在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受到暗无天日的统治和残酷的民族
迫害,这到底有几分符合历史的实际?我想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民族,对多数族群的防范
和一定程度的限制迫害肯定都是有的,但到底多严重,具体地说有没有超过清朝?同时
当时多数民族被少数民族统治心里的愤懑和不满肯定是有的,但有多不满还是值得讨论
的。
我的怀疑最早萌发于中学时读到那首激烈抨击元朝的无名诗人之作“堂堂大元,奸
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当时想,咦,怎么没提蒙古人对汉人得暴
虐统治?从这首诗词反应的更像是财政崩溃和统治者错误决策造成的政权崩溃。还有一
个促使我怀疑的是清朝在中国人心目中形象的变化,看民国时期人们的著述就知道在民
国刚开始时清朝的形象跌倒了谷底,但现在清朝在一般中国人心中,除了网上的一部分
皇汉外,形象还不错,这主要原因我想是民国太短暂,还没来得及彻底塑造民族心理和
意识,培养对清政府的仇恨来建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太快的被颠覆了,而新朝也不出
历史窠臼的开始扭转清朝在历史的定位和在人们心目中... 阅读全帖 |
|
t****u 发帖数: 8614 | 17 假设雷锋日记的好事很多都是假的,把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胡编在日记里,迎合上意,不
就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佞幸之徒嘛!
当然雷锋日记里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全是真事,所以我老第一篇就问有人都核实过吗?
如果雷锋日记根本不是雷锋写的,板子就打不到雷锋身上,他老就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符
号,身不由己。 |
|
j****n 发帖数: 3465 | 18 嗯,我也这样觉得,而且汉献帝在位期间也曾做出过试图翻盘的努力,奈何满朝皆是佞
臣,曹氏已经根深叶茂,刘氏除了一个刘皇叔又无可用之人,完全不能赖他。我倒是觉
得汉献帝也还算是个铮铮汉子! |
|
s********n 发帖数: 1540 | 19 陈玉成凌迟:屹立受刑,肉尽而尸不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3 23:54:59 2012, 美东)
故老言英王陈玉成用兵如神,往来飘忽,如健鹰搏空,一瞬千里,敌莫测其所至。
其识略实为诸王冠,每临阵横槊马上,览山川脉络,举鞭示部将于某所设疑,某所
诱故,某所设伏。及胜,卒如其言。或问其故,则亦不能尽道也。倘所谓天授者欤?性
忌恶如仇,与洪仁达有隙,而沈桂者,洪秀全之宠臣也,权势炙手可热,幸进者纷集其
门。玉成贻书诤之,桂恨刺骨,与仁达谮之于秀全,秀全数谴责之,玉成恒忽忽不乐。
安庆之陷,秀全手诏让之曰:“不复此城,毋相见也。”玉成捧诏泣曰:“臣敢不竭股
肱之力,继之以死。”左右闻之者皆流涕。未几,卢州继失,益惮秀全不敢东,故败。
其受苗沛霖之绐也,拔刀欲自刎,不获,顾沛霖大骂曰:“骏奴反覆,我死行及若,何
哉?”沛霖于是囚之,之颍州,献胜保。胜保命冯沂说之降,语次及秀全将覆亡事,玉
成仰天笑曰:“某起匹夫,拜王爵,手提百万军。纵横数千里,乃且为降卤哉?且国之
存亡,天也,岂一二人留去所能决哉?”不听。沂以其言闻胜保,胜保自鞫之,高坐军
帐,盛威仪,诸囚皆俯伏...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1862 | 20 雍正皇帝--发动群众斗群众的祖师
宋石男
名誉是人类最珍贵的衣服。剥夺一个人的名誉所造成的侮辱,比剥去他的衣服更持久而
深刻。清代雍正年间的“名教罪人”案,即是皇帝通过“发动群众斗群众”、“戴政治
帽子”等手段,剥夺苦主钱名世名誉终身。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有“江左才子”之称,案发时为翰林院侍讲。他曾作为
万斯同(字季野)的助手参修《明史》,出力甚多。葛虚存记其事说:“钱亮工……才
思捷敏,昼则征逐朋酒,夕则晋接津要,夜半始归静室中。季野踞高足床上坐,钱就炕
几前执笔,随问随答,如瓶泻水。钱据纸发书,笔不停缀,十行并下,略无罅漏。史稿
之成,虽经数十人手,而万与钱实尸之。噫!万以老诸生系国史绝续之寄,洵非偶然;
钱之才亦曷可少哉!”可见钱名世确有过人才华。但此人有才无行,老师万斯同在京城
病逝,他主持丧事之后,竟将老师的藏书卷走,还将部分手稿攫为己有,故而邓之诚说
他“实非端士也。”
既非端士,那就多半会做些不太体面的事,比如谄媚权贵。年羹尧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权
臣,文人清客少不了要写些赞美诗给他。钱名世就是其中一位。他投赠年羹尧的诗,将
年比作周代的召伯和汉代的卫青、霍去病... 阅读全帖 |
|
b**********u 发帖数: 2817 | 21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7 20:46:46 2012, 美东)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作者:夏春涛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点击数: 873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17日
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注:为了避讳,今之学者将起义
者被俘后的供词改称“自述”或“自传”。按照辞书通行的解释,“供”字作“受审者
的陈述”解,似乎本无贬义。李秀成则自称其亲笔供词为“书供”。本文采用“供词”
一词。)围绕其供词中的内容,学术界在1949年后就李秀成伪降还是变节的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度从单纯的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并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太
平天国史研究中最大的一桩悬案。笔者几年前曾经就此问题写过一篇短文[1],但由于
受到篇幅的限制,未能展开论述。兹不揣浅陋,再度就此略陈管见。
一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家境贫寒,儿时随舅父读过3年书,10岁开始种山帮工,
以烧炭为业。1851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部路过大黎,时年29岁的李秀成应征入伍,随
后参加了攻打永安的战斗,隶属石达开部。在此后的戎马生...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舒同这个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9 12:14:58 2013,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6254
刘小生
从网上读到舒同的女儿舒均均回忆其父的一篇文章。舒女士的回忆有扬善而少溢美
,深情而低调,在此类作品中当属比较得体。舒同一生最显赫的职务是山东省委书记。
对于这位家乡当年的封疆大吏,我原来知之甚少,只知道当年三年饥荒“人相食”时的
山东主政,正是此人。从舒女士的回忆文章中,又了解了此人的一些经历。以史为鉴,
掩卷长叹。说舒同,意踌躇,伤心山东为政处,百万黎民都化作土。荣,人民苦。衰,
人民苦!
舒女士回忆,中央曾经内定父亲做台湾省委的第一书记。由于进军台湾的事情一直
拖下来,这台湾省委书记的差事也就渐渐泡了汤。台湾迟迟未能解放,让很多人遗憾不
已,其中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粟裕大将。可是在我看来,至少台湾人民应该庆幸不已,让
我这个...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3156 | 23 北朝不是孝文一死就乱掉,是他儿子宣武帝死了以后的事。北魏衰落和宣武有很大关系
,朝政的腐败糜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如果孝文不早逝或者宣武不放纵亲佞的话,
北魏应该能活得更久一些。 |
|
s*********i 发帖数: 13 | 24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新朝”(9年—23
年在位),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政权。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
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生平
外戚出身。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
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
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
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
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
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
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
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
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代汉立新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
玉...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617 | 25 悬赏者要史记体,我就刻意模仿一下。其实我也只熟史记。既然是史记,官职称谓什么
的当然要汉制。楼主的多是明制了。
My two cent:
重庆内史薄熙来者,故大司农、御史大夫定襄侯薄一波次子也,母胡氏。高帝元年生于
京师。十九年,“六十一人案”,父一波坐谋反下狱,胡氏、熙来与俱。熙来悔之。二
十四年,出狱。孝帝三年赦一波罪,熙来入太学。惠帝二年,除中书令史。四年,迁金
州令,旋为大连郡吏。康帝四年,迁大连太守。
大连城,辽东良港也。熙来因之以致商贾。又辟街道,开广场,植草木,建高楼,使美
妇人乘马巡其间,以增色。三年城池一新,五年商贾云集。大连人好戏蹴鞠,亦好观之
。大贾徐明者,欲以资财济蹴鞠班,熙来大喜,助其事成。或疑曰:“蹴鞠末技也,官
何助焉?”曰:“竖子无知!此亦为增色计也。”大连遂称北国第一良城。
十一年,迁辽东刺史。辽东多矿、多工场。初,丞相镕基倡“转型”,官矿、官场无利
者,停之,散其工。又有佞商欲购矿、场者,赂其吏以贱其价。而辽东弊尤甚,沈阳太
守慕绥新与焉。熙来患之,收绥新,审之,治死缓,吏治稍清。大贾王奉友者,制“神
药”以贩,与熙来相善。或曰其药实毒,亦不直熙来。...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617 | 26 悬赏者要史记体,我就刻意模仿一下。其实我也只熟史记。既然是史记,官职称谓什么
的当然要汉制。楼主的多是明制了。
My two cent:
重庆内史薄熙来者,故大司农、御史大夫定襄侯薄一波次子也,母胡氏。高帝元年生于
京师。十九年,“六十一人案”,父一波坐谋反下狱,胡氏、熙来与俱。熙来悔之。二
十四年,出狱。孝帝三年赦一波罪,熙来入太学。惠帝二年,除中书令史。四年,迁金
州令,旋为大连郡吏。康帝四年,迁大连太守。
大连,辽东良港也。熙来因之以致商贾。又辟街道,开广场,植草木,建高楼,使美
妇人乘马巡其间,以增色。三年城池一新,五年商贾云集。大连人好戏蹴鞠,亦好观之
。大贾徐明者,欲以资财济蹴鞠班,熙来大喜,助其事成。或疑曰:“蹴鞠末技也,官
何助焉?”曰:“竖子无知!此亦为增色计也。”大连遂称北国第一良城。
十一年,迁辽东刺史。辽东多矿、多工场。初,丞相镕基倡“转型”,官矿、官场无利
者,停之,散其工。又有佞商欲购矿、场者,赂其吏以贱其价。而辽东弊尤甚,沈阳太
守慕绥新与焉。熙来患之,收绥新,审之,治死缓,吏治稍清。大贾王奉友者,制“神
药”以贩,与熙来相善。或曰其药实毒,亦不直熙来。
... 阅读全帖 |
|
r****p 发帖数: 1854 | 27 版主云:这样大家看着方便一点。
比较有内容的评论,我基本上是原文copy paste。除了一些地方因为上下文衔接稍作改
动,以及删除了个别过于激烈的言语
------------------------------------------------------------------
pegasus9红朝史 平西王薄公世家
薄公熙来者,山西定襄人也。太祖建国元年生于京师,为老平西王爷书存二子。
初,老平西王爷党附修公少奇。文革二年,“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事发,修公、太宗
皇帝皆事败。康生收老平西王下狱,老平西王妃自尽,熙来年才十九,收北苑少管所,
文革六年,为二轻局机修厂技工。
废帝凡是二年,太宗皇帝将加九锡,监国耀邦承旨就狱中赦出老平西王,授工部尚书并
军机大臣。熙来亦转读京师大学堂,熙来时年近三十,苦光阴荏苒,遂秉烛苦读,三年
间为社科院硕士。
改开五年,熙来拜辽宁金县令,改开十三年,迁大连知府。熙来知大连,人称好大喜功
。以女警劲装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市人莫不侧目。熙来又整顿市容,栽树种草,大连面
貌一新。时太宗方... 阅读全帖 |
|
g***j 发帖数: 40861 | 28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11639 | 29
弟子规-----当年的儿童读物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30 雍正还派人编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
、“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
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
的历史故事,真正是脑残。本来古代资询流通不发达,出了紫禁城谁知道他干过哪些烂
事,这下好了,炸弹扔进茅坑里,炸的到处都是屎,天下皆知。他儿子乾隆还有点脑子
,继承皇位以后命令把《大义觉迷录》又偷偷收缴上去销毁,不过没有完全收缴干净 |
|
d*b 发帖数: 4184 | 31 2
韩嫣字王孙,弓高侯当之孙也。武帝为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上:指武帝)。及上
为太子,愈益亲嫣。嫣善骑射,聪慧。上即位,欲事伐胡,而嫣先习兵,以故益尊贵,
官至上大夫,赏赐儗(拟)邓通。
始时,嫣常与上共卧起。江都王入朝,从上猎上林中。天子车驾跸道未行,先使嫣
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旁。嫣驱不见。
既过,江都王怒。为皇太后泣,请得归国入宿卫,比韩嫣。太后繇(由)此衔嫣。
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太后怒,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
嫣遂死。 |
|
d*b 发帖数: 4184 | 32 3
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给事狗监中,女弟得幸于
上,号李夫人,列《外戚传》。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
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而李夫人产昌邑王,延年
繇(由)是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久之,延年弟季
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及李夫人卒后,其爱弛,上遂诛延年兄弟宗族。 |
|
d*b 发帖数: 4184 | 33 只要一卷佞幸传就应该把主要人物事件都包括,没有遗漏的了. |
|
x**s 发帖数: 534 | 34 在汉朝,皇帝们拥有男宠是相当普遍的,史书上记载很多。在两汉25个刘姓帝王中,有
10个皇帝有男宠,占到40%,至于其他60%的汉朝皇帝,也不是完全没有男宠,但其事
迹不那么突出罢了。当然,男宠也不止一个,例如汉武帝这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称拥有宏图大略的英明皇帝,男宠就有五个之多。
这些汉朝皇帝的同性恋,准确地说,应该是“双性恋”,因为他们一方面妻妾如云,迷
于女色,另一方面又湎于男宠。他们和男宠的关系,和后世的达官贵人玩弄“相公”、
“小唱”不同,和男宠往往还有较为真挚的感情,如前所说的汉哀帝和董贤的关系就是
一个突出的例子。
汉文帝和邓通则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汉文帝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个英明皇帝,“文景之
治”是整个汉朝的盛世。文帝是汉朝最勤俭的皇帝,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掉
,但对男宠邓通的宠爱却无以复加,在邓通身上所花的钱难以计数。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他的得宠是因为汉文帝做了一个梦而引起的。据《汉书•
佞幸传》记载,有一次汉文帝梦见一个在宫掖池中撑船戴黄帽的小吏,从后面推他上天
,到达长生不老的仙境,文帝回头一看,这个人的衣襟系在后面,梦醒后就派人去找这... 阅读全帖 |
|
m*****o 发帖数: 408 | 35 雍正继位,事发突然而又充满传奇。人们在数百年来一直对他的继位合理性争论不已,
历史环节被不断推敲、揣摩,细节被不断放大,街谈巷议证明篡位的大有所在;著书立
说洗白雍正的时而出现。即使是在雍正铁腕即位时,争论风波也未曾消失。
于是,雍正皇帝为钳人之口,即位数年后,推出《大义觉迷录》一书,针对舆论对他的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
”、“好谀”、“任佞”十项大罪,进行自辩。然而,事与愿违,愈描愈黑。雍正不但
没有让自己的继位合法性说服全国,反倒成为欲盖弥彰的的证据。
其实,不管康熙驾崩时到底出现了哪些篡改遗诏行为;雍正篡位是被人诬陷,还是被人
发觉。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和他一起有机会争皇位的14同胞兄弟的下场,就能推导出雍
正继位的背后隐秘了。
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
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包括雍正)。那么,当雍正夺得皇位后,他这
14位同胞兄弟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
大阿哥胤禔
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
疏忽者,当族...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6 现在人读的历史,多半是被人整理过的历史,其中难免有脑补,但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从罗马帝国衰亡史到草原帝国,皆如此。
在中国,因为史料极其丰富,与世界其余国家不成比例的丰富。所以似乎可以基本避免
这个问题。
但是也未必。比如春秋历史,似乎比较丰富连贯,往前的西周就很少了,只有大略,类
似印度历史了。
但是,春秋历史,似乎太戏剧化了一点。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春秋文献虽然多,但
是多半是外交家口角,能不能完全做实还有疑问的。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拜言论高手(
类似古希腊的雄辩士),这些人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而轻视具体事件的细节记录。
古人也明白这一点,资治通鉴从战国开始,也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历史,当时(司马光)
还没能力连贯成一个前后一致,逻辑清楚的历史叙述。分布在左传,国语,春秋,还有
诸子百家的乱七八糟,甚至互相矛盾的叙述中。
后来人继续研究搜集,分析整理,似乎是连贯了。也因此,大家在阅读这个整理后的历
史,往往失去了警惕心。
外交家的语言,下面两篇可以作例(括号是注解和问题):
襄公十四年 左传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
「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 阅读全帖 |
|
x**b 发帖数: 290 | 37 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他陷害林冲,手段之毒辣,心计之精巧,让开卷不久的读者瞠目结舌!120回《水浒传》结束,108条梁山好汉被高俅阴谋陷害几近死绝。
高俅(?—1126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 阅读全帖 |
|
x**f 发帖数: 269 | 38 西施的结局本来是明确的。《墨子》开头就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就是"沉"。按一般说法,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应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逸篇对应,这逸篇在《吴越春秋》10卷之外,见于明朝杨慎的《丹铅录》,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也就是装伍子胥尸体的那种皮囊。《东周列国志》中沉西施是越夫人所为,说勾践班师,带回西施,越夫人让手下偷偷引出,绑大石沉江中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因此发挥,说范蠡指使沉了西施。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荆公议论",批评王安石"贱妾何能作祸基"的说法,感慨"范蠡霸越之后,脱履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然犹挟西施以行,蠡非悦其色也,盖惧其复以蛊吴者而蛊越,则越不可保矣。于是挟之以行,以绝越之祸基,是蠡虽去越未尝忘越也"。
西施究竟如何媚人?《庄子 天运》中已有"东施效颦"故事,说西施是"病心而颦其里"。蹙额为"颦",是以忧郁撩人。庄子大约比墨子晚出生100年。
唐以前,十六国时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卷三有一条,说西施、郑旦送到吴国,"吴处于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282 | 39 最近突然有了这么一个说法,言之凿凿,号称最新考证说明,朱元璋是回族已经是板上
钉钉的事情,这样的传言愈演愈烈,很多“有良心的的历史发明家”们开始广造声势,
断定朱元璋是回族人。那么这个考证究竟靠谱吗?源头又是什么呢?在这里笔者为诸位
读者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朱元璋为回回的传闻,起于著名的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
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
系赴天方朝觐。后来出版的《民族宗教论集》中也宣称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
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但虽说有此脚注,但白先生内心
中也是并未相信此条传言的,他撰写的有关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诸多论著,从未把明太
祖、建文帝和明武宗列为回族人物,他主编的《回族人物志》,也没有这3个明朝皇帝
的传记。
实际上,不论从朱元璋还是其后世子孙的表现来看,其信仰伊斯兰教可以说是百分百不
可能。从伊斯兰教义就是典型的一神教,完全排他,什么道教、佛教都在排斥之列,但
朱元璋及其前辈、后裔都不信仰伊斯兰教,而是崇信佛、道。朱元璋“曩者父母因某自
幼多病,舍入皇觉寺”... 阅读全帖 |
|
e********k 发帖数: 382 | 40 《八旗兴衰史》
□ 张宏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2007年第3期
第一章 性格的胜利
一
明末那出天翻地覆的历史大戏的结局实在出人意表。谁也没有想到,是穿着树皮鞋
的满洲人从斜刺里冲上舞台,从演得如醉如痴的两大主角李自成和崇祯皇帝手里夺走了
权杖。
从人口上来看,满族和汉族太不成比例了。1644年前后,满族人口不及汉人的三百
分之一。两个民族体积之比,几如蚊子之于大象。
从军事实力看,双方也不可同日而语。明王朝的常备军数量已经多于满洲全族人口
。明军已经初步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拥有从西洋传来的“红衣大炮”、火铳等先进装备
,而满洲人还完全依靠原始的弓箭和大刀。
至于文明水平,满洲人更是不能望汉人之项背。明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全民
识字率居世界领先水平。而满洲人还停留在原始农业渔猎阶段,整个民族几乎都是文盲
。那些名留青史的满洲贵族的名字,从音译过来的字面上看来,倒也带有神秘的异域气
息,可是一旦意译,立刻暴露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海拔。就以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的名字
为例吧,“多尔衮”的意思是“獾”,“多铎”的意思是“胎... 阅读全帖 |
|
m***e 发帖数: 428 | 41 张德信
朱元璋由贫穷的牧童到皇帝,尤其是他在与元朝和群雄的拼杀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逢凶化吉;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常常令 人叹为观止;他振兴破
败的雄心,反腐倡廉的执着,治世理乱的雄心,以及开规模、立条章、审形势、构框架
之中表现出来的局器宏阔、处事条理等等的较高文化素 养,无不使人惊服。然而,又
不得不使人产生怀疑:他的文化知识,以至深厚的文化素养,从何而来?如何聚积、升
华?他何以对传统文化有如此的认识与理解,等 等。本文拟由此入手,予以探讨,姑
为引玉之砖。
(一)
文化如积沙,越积越 厚。它沉淀了过往的经验与智慧。书册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文化必须通过长期艰苦学习而后得,因而一般是有闲者的专利品。文化人,或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就是那 些有闲者中间的一个特殊集团。这个集团也正是封建王朝立法行政
的主要依靠力量。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维护固有习俗,固有治法,歧视汉人,
歧视汉文化 和汉族知识分子,使这些文人学士中的大多数仕进无门,岐路徘徊,不得
不隐身巷陌,和光同尘。这就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卷进农民造反的大潮。大量落拓书生背
叛朝 廷,作贼作寇,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大特...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42 他说的好像不是政治口号的高大上,而是文采,说那俩造反者(努尔哈赤,洪秀全)没
受过良好教育。
要说文采,我觉得晋国给秦国的绝交书最完美(《左传:绝秦书》),绝对的气势磅礴
,而且有理有据有节。把自己说的完美无暇,把秦国说的卑鄙无耻到了极点:
“殄灭我费滑,离散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周恩来都评价过,说是外交演说的范本。
成公十三年 左传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
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
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
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秦晋两国,约为兄弟,晋国是非常诚实的,而秦国莫明其妙地背叛了)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
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晋国对秦国是恩重如山的,“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 阅读全帖 |
|
y***k 发帖数: 9459 | 43 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
要问:谁在抹黑帝辛? 哪些人参与了“千年积毁”的“选谤”队伍?仔细分析帝辛罪
状的累积过程,剖判其背后的目的与利益取向,结合“层累地造”的年代,这些人便再
难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见。
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敌周人。周人自大王季历起便大肆扩张,据《竹书纪
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历命为殷牧师。自此时起,季历先
后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周王季历的扩张,引起了帝武丁的警觉,
帝武丁十二年,杀周王季历。继季历为王的周侯昌,亦即后世所谓的周文王,更是变本
加厉,帝乙二年,周伐商,败于帝乙。但周王昌并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
大戎,攻 ,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觉,为黎之搜——在黎举行军事演习,亦有人
认为是商、周战于黎,拘周侯昌,囚之 里。周侯昌的命运,《史记》、《竹书纪年》
、《左传》均说是帝辛有条件地释放了西伯昌,而当代有人说是帝辛英明果决杀了周侯
昌。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继位的周武王在厘清内政的同时,更理频频观
兵孟津,为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日本京都大学的敦煌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阐述了敦煌学在日本京都大学的发展史略,特别针对京都学派
的第一代学者狩野直喜到现代著名的敦煌学家高田时雄的敦煌学发展轨迹进行了简明扼
要的叙述和评价,为中外敦煌学大的交流和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京都大学、敦煌学、日本汉学
根据严绍璗教授在《日本中国学史稿》一书中的调查:
“日本国内首次报道敦煌文物的发现,是在《燕尘》第二卷十一期之后第二天,即1909
年11月12日,东京和大阪两地的《朝日新闻》,皆以《敦煌石室的发见物》为题,作了
隆重报道”。
严先生并推断此文的作者应该就是内藤湖南。这一推断是合理的。因为随后的几天中,
内藤就连续刊发了《敦煌发见之古书》长文。由此预示着内藤湖南有资格作为日本敦煌
学的最早的新闻报道人。但是,京都学派的敦煌学研究的开创者应该是狩野直喜博士。
晚清时期敦煌文书的发现,在中外学术界成了和甲骨文发现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日本的
内藤湖南博士通过罗振玉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立刻上报日本文部省和京都帝国大学,请
求派出特别考察队,前往北京,进行学术调查。于是,1910 年 8 月,京都帝国大学立
即派遣内藤湖南教授...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胤祥,曾被
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胤禄,过继给庄亲王
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胤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
,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胤祥和胤礼显然早加入“胤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
隐秘,没有暴露。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
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
,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
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
、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
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
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
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6 前言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
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
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
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
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
总序
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
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
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
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
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
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
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
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
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13723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uperphase (多情应笑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挑战孔子的XIUMU:宰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10 19:04:53 2010, 美东)
圣人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高徒,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才干,颜回
安贫乐道,仲由亦师亦友,冉雍仁而不佞,曾参慎终追远,有若孝悌仁本,端木赐善思
善问……然而,最有个性、最另类、最善思考、最敢和孔子叫板、最具挑战精神的就是
宰予。
宰予,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孔子是同乡,是孔子早年的学生。他姓宰名予,字子我
,又称宰我。这个“宰我”,不但宰我,竟敢“宰”他的老师孔子。
有一次,宰予被鲁哀公请去资询有关社稷的大事,他借古讽今答道:“夏朝建国立
社,在社稷坛栽种松树,殷朝栽的是柏树,周朝栽的则是栗树。”他认为周朝的栗树栽
得不好,因为“栗”乃“战栗”也。言下之意是栗树会使老百姓看了以后害怕,不能体
现政府对百姓的亲民仁德。事后,孔子听了宰予回答哀公的话后,说:“成事不说,遂
事不谏,既往不咎。”是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 |
|
C********g 发帖数: 9656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共产党的叛徒情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5 07:55:13 2010, 美东)
作者:彭小明
叛徒情结
中国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党化宣传文艺中,除了革命英雄男女形象鲜明以外,叛徒形
象也比较生动,并得到反复渲染。所以在人民的印象中,王连举(红灯记)、甫志高(
青春之歌)、马家辉(党的女儿)、刁德一(沙家浜,汉奸),已经成为固定的叛徒汉
奸代名词。这是意识形态在社会上的反映,也是党的政治需要。当然,这些形象都是奸
佞的恶徒,远不是法国作家萨特笔下,《肮脏的手》中的贺德雷和雨果那样,既是共产
党的领袖,又可能是叛徒的革命家兼理论家立体形象。中国文艺界要达到萨特这样的境
界,恐怕还有很长的跋涉路途。(2010年《肮脏的手》又在上海上演,可惜导演将剧情
地点移开到中东某国,大大削弱了原剧对共产党的指称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于叛徒问题有一种特殊的历史纠结。历代主要党政领导人中,除向忠发、
张国焘是叛徒以外,还有多人都曾经被指斥或怀疑为 |
|
|
g********e 发帖数: 6425 | 50 破猫虽有才智,但平步青云,开妄佞终南捷径,不可,亦非育人养才之道。可授112团3
营政委。以后伺军工嘉奖,也留出进步余地。跪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