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bhikkhu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S**U
发帖数: 7025
1
Time: Sunday, 10/25/2015 3:00~4:00 PM Talk
4:00~4:30 PM Q&A
Venue: Cupertino Community Hall, 10350 Torre Avenue, Cupertino, CA 95014
Parameters of the True Dharma
In recent years, Buddhist ideas and practices have so fully permeated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that traditional Buddhists are often left wondering
whether the Dharma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phase of the ever-shifting
American pop scene. Have traditional Buddhists misunderstood the Dharma?
Have they wrongly turned a pragmatic, secular s...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Time: Sunday, 10/25/2015 3:00~4:00 PM Talk
4:00~4:30 PM Q&A
Venue: Cupertino Community Hall, 10350 Torre Avenue, Cupertino, CA 95014
Parameters of the True Dharma
In recent years, Buddhist ideas and practices have so fully permeated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that traditional Buddhists are often left wondering
whether the Dharma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phase of the ever-shifting
American pop scene. Have traditional Buddhists misunderstood the Dharma?
Have they wrongly turned a pragmatic, secular s...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正知--时时彻知无常》(内观研究所) (2012-09-10 )
每当有人请求佛陀讲解sati (觉知/正念),他的开示总是包括正知(sampajan
na)这个词。
Katama ca bhikkhave, samma-satisamma-sa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1
「比丘们,什么是正确觉知(正念)呢?在这里,禅修者热诚安住于时时彻知和正确觉
知,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这个世间(心和物质)的贪爱和瞋恨的习性。」(注1)
从这段话可以明白看出,按照佛陀的意思,只要谈到正念(sammasati)或念处(s
atipatthana),总是离不开正知,也就是离不开般若(panna,慧)。否则就只是念住;
只是忆念或觉知而已。
在经藏里,佛陀针对「正知」这个词给了两个解释。在《相应部》(Samyutta Nik
aya)中,他对「正知」作出如下的定义:
Kathanca...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5
听了几段Thanissaro Bhikkhu的 观呼吸的基本讲座
就像心理导师一样地告诉如何调整心态, 很多善巧的比喻。。。
比方说把呼吸当作朋友, 建立友谊。。。
对我的帮助很大,非常非常推荐
这种初期教导似乎是放大了“抓”的对治手段比较适合我这种心思烦乱
比较喜欢套公式, 抓实在的人
而葛老的教导似乎是缩小“抓”的范畴, 而强调“放”, 去抓是被迫的
对安般念的初期操作手法上
Thanissaro Bhikkhu 似乎更liberal,
而葛老的的似乎更加 conservative,
或许是念住的导向不同, 所以有些许差别
我现在准备心态调整上听从Thanissaro Bhikkhu
而对于专注的目标还是体表的觉知, 不会做随息入身的“观想”
(Thanissaro Bhikkhu 的imagination的说法并不是真的观想,而是
给觉知做记号的过程而已, 我的粗浅的理解 )
t******g
发帖数: 17520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小雜染經--摘
小雜染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當時,拘睒彌城的比丘們生起爭論,生起紛爭,陷入諍論,住於彼此以舌鋒互刺。那時
,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
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拘睒彌城的比丘們生起爭論,生起紛爭,陷入諍論,住於彼此以舌鋒互
刺,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去見他們,那就好了!」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世尊去見那些比丘,抵達後,世尊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比丘們!夠了,不要爭論,不要紛爭,不要爭吵,不要諍論。」
當這麼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等等!大德!世尊是法主、無為者,大德!請世尊專心住於當生樂的住處,我們將知
道[處理]這爭論、紛爭、爭吵、諍論。」
第二次,世尊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比丘們!夠了,不要爭論,不要紛爭,不要爭吵,不要諍論。」
第二次,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等等!大德!世尊是法主、無為者,大德!請世尊專心住於當生樂的住處,我們將知
道[處理]這爭論、紛爭、爭吵、諍論。」
第三次,世尊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比丘們!夠了,不要爭論,不要紛爭,不要爭吵,不要諍論。」
第三次,那位比丘對...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5543184/
斯里兰卡作为重要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之一,受葡萄牙、荷兰、英国人统治共长达443年
。近代斯里兰卡就是在这样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激发了佛教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了大
批佛教的民族主义改革家和思想家。例如,在佛教民族主义夏兴和佛教改革方面做出巨
大贡献的有达摩波罗(Dharmapāla,1866-1933);在近代佛教学术界和向西方传播佛教
做出杰出贡献的在家居士有:玛拉拉塞克拉(G. P. Malalasekera, 1899-1973)、贾亚
铁拉克(K. N. Jayatilleke, 1920-1970)教授等;出家比丘有布达搭陀(A. P.
Buddhadatta)、那兰陀(Narada,1898-1983)、罗睺罗(Walpola Rahula,1907-1997)长
老;等等。在斯里兰卡独立之前,很多僧侣积极参加反英运动,为斯里兰卡的独立、为
多数人的利益奔走呐喊。罗睺罗就是爱国爱教的僧侣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积极参加
各种政治活动,为反对英国殖民的斗争和维护斯里兰卡人民的宗教、教育、社会和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4:12:59 2011,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0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朱倍賢教授2014.10.12skype開示)
構成禪那有五個內心的特質(五禪支): 尋、伺、 喜、樂,而第五個禪支有的經文是
漏掉,有的經文則寫「捨」或「心一境性」。從字面上比較容易了解後面三個禪支~喜
、樂、捨,前面兩個禪支「尋」跟「伺」,則是字義比較晦澀、不易了解,在歷史上有
比較多的爭議。好比說,在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之前,“vitakka”跟“vicāra” 這兩
個字是被翻譯成「尋」和「伺」,玄奘法師則將之譯為「覺」跟「觀」。
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初禪中的尋與伺」,透過了解這兩個禪支的內涵,就能夠了解初
禪的要領。
尋(vitakka) 與伺(vicāra) 起碼有三種定義
略加整理會發現當代教禪修的老師們對「尋」與「伺」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版
本。
《清淨道論》對「尋」與「伺」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來自《清淨道論》,也就是影響南傳佛教最深遠的一部論典。當今的南傳佛
教,許多禪修技巧跟理念與原始經典有大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受到這部論典的影響。所
以今天的探討課題之一,就是澄清因為《清淨道論》而流傳出來,一些實際上並不符合
歷史佛陀教說的教義。
...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ysnow (逸飞), 信区: Wisdom
标 题: 2/27 DAYLONG RETREAT WITH AJAAN GEOFF IN LOS ANGELES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2 12:06:57 2016, 美东)
❖ DAYLONG RETREAT WITH AJAAN GEOFF IN LOS ANGELES ❖
A daylong retreat, “Investigating the Aggregates,” with Ajaan Geoff, will
be held on Saturday, February 27th at
Against the Stream Buddhist Meditation Society, 4300 Melrose Avenue, Los
Angeles, CA 90029, telephone
323-665-4300. The morning session begins at 9:00AM. There wi... 阅读全帖
m****o
发帖数: 1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如何入门?
先找一本佛教教主释伽牟尼的传记看看,了解一下悉达多(佛陀出家前的名子)是如何
修行及证悟的,佛陀住世时又说了哪些法(真理)。中文的佛陀传,我推荐〈佛陀与佛
法〉(那澜陀长老著,释学愈译)以及〈佛陀传〉(星云法师著)。
看完了佛陀传,再找〈正信的佛法〉(圣严法师著)看看。〈中阿含经〉是我最爱读的
。〈阿含经〉是南北传佛教都承认的最钟实地最完整地记录了佛陀所说法的经书。你的
英文够好的话,可读(translated by
Bhikkhu Nanamoli and Bhikkhu Bodhi)。若英文、文言文都马马乎乎的话,可找庄春
江先生翻译的白话〈阿含经〉。
佛陀入灭已有二前六百多年。佛教由印度传到世界各地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风俗
的影响,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多少受到文字的影响。今日佛教主要分为南传
、北传两大分枝,各自又分几个宗派。你对这个现像有所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让别人的
分讫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S**U
发帖数: 7025
13
对译名略加补充∶
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受具戒者称为「比丘」(巴利语bhikkhu) 即可。bhikkhu vs. bhiksu
是同一个词,巴利语和梵文的发音略有不同,「比丘」一词有很久历史,没有另创新
词的必要。
出家女众在缅甸称为 Sayalay ,应称「八戒女」,「戒女」。「比丘尼」(梵语
bhiksuni) 的「尼」是音译阴性字尾 'ni';「尼」用于「戒尼」并非音译,有什么根
据?如果是从「尼姑」而来,「尼姑」一词本身就不恭敬,亦无根据。
http://www.dhamma.org.cn/books/asia.htm
l*****a
发帖数: 3840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Charles Henry Allan Bennett
best known for introducing Buddhism to the West,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Charles Henry Allan Bennett (1872 – 1923) was member of the 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 He was a friend, mentor and associate of
author and occultist Aleister Crowley.
Bennett received the name Bhikkhu Ananda Metteyya at his ordination as a
Buddhist monk and spent years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Buddhism in the
East. He was the second Englishman to be ordained as a Buddhist monk
(Bhikkhu) of the Theravada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认识《正见经》
如何理解《正见经》里善不善(根)、食、四圣谛、十二支缘起与漏等彼此的关系呢?
根据坦尼沙罗比丘(Thanissaro Bhikkhu)与菩提比丘(Bodhi Bhikkhu)分别英译的《正见经》简介,我们可得到以下的了解∶
善不善(根)与食
《正见经》里,舍利弗先提出两个四圣谛结构的基础概念─善不善以及食的概念。善不善业牵涉到的是因果法则,即业果的关系,而业是决定一个人苦乐经验的特殊角色。不善业产生苦,善业带来乐,探究善和不善业的根源,终究将会追溯到心。
根的功\\\能是从泥土中吸取滋养,那么善不善根的「根」象征意谓著,善不善行为的根要从什么地方吸取它们的养分呢?这间接说明了为何经文在善不善之后以滋养(包括精
神与物质的食粮)为主题。食的概念意味是否熟练、善巧地运用滋养,如果心是被不善法滋养,它会因失去营养而被征服;如果是善法,它将因此而得到更多滋养的抚育。因此,舍利弗尊者以食物的四重结构∶食、食的来源、食灭和食灭的方法,将善不善(果)与滋养(因)的因果关系相结合。
四圣谛
将相同的架构(这是什么、它的来源、它的消除、消除的方法)应用到佛陀教法的核心─苦,而产生了四圣谛。舍利弗以这种方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圆满感言
南传阿含经的英译本(SN, MN),Bhikkhu Bodhi 包含了一些觉音的注解,不算太难懂。
Bhikkhu Bodhi's "In The Buddha's Words" is an anthology from 南传阿含经
written for beginners. We'll start a reading group on it locally this week.
汉传阿含经目前只有《杂阿含经论会编》将杂阿含经对照《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比较
难读。
S**U
发帖数: 7025
17
* Majjhima Nikāya Online study group
http://lovingkindnessinct.com/resources/sound-tracks/majjhima-nikaya-bhante-bhikkhu-bodhi/
* Abhidhamma Online Seminar by Ayya Sayalay Susila
http://lovingkindnessinct.com/ayya-arisonia-ct-dharma-talk/
* 线上巴利文课程(中文授课)
http://lovingkindnessinct.com/classes/pali-mandarin-class/
Bhikkhu Bodhi needs no introduction. I've also heard Susila's teaching and highly recommend her.
庄春江 has hosted on-line 原始佛教 classes in the past. Some materials:
http://agama.buddha
Y**u
发帖数: 5466
18
☆─────────────────────────────────────☆
SeeU (See you) 于 1 提到:
历时九年,每周聚会一次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在今年中秋节前圆满。学友们以近千个小
时时间,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教材,共同研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十卷,参考妙境
长老及陈重文老师授课之录音带,对声闻道与菩萨道有更清楚的认识。
个人觉得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价值还是以声闻地之前为主。对阿含经的解释,止观修行
方法,境界,误区,都能清楚说明,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与各不同论对照。
☆─────────────────────────────────────☆
runsun (runsun) 于 (Tue Sep 21 12:39:22 2010, 美东) 提到:
佩服。
瑜伽师地论价值还是很高的,里面有杂阿含的注释,也在我研读计划之内。
就是目前相关的翻译比较少,我就听说过妙境长老的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21 13:04:02 201...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语经文辑要-zz
八正道
正语经文辑要
汤华俊 编辑翻译 2005年7月
英文原文网址:Right Speech
The definition
"And what is right speech? Abstaining from lying, from divisive speech, from
abusive speech, & from idle chatter: This is called right speech." — SN
XLV.8
定义: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
名之为正语。
——《相应部*大篇*道相应*无明品*分别》
Five keys to right speech
"Monks, a statement endowed with five factors is well-spoken, not ill-spoken
. It is blameless & unfaulted by knowledgeable people. Which five?
"It is spoken at the right time. ...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与生命起源

I see. 第一个link最后的l跑到第二个link后面去了。
文中的“心”在第二个Link里SN22.100的英文翻译中对应的是"mind"。
the Bali "citta" was translated to "mind" by both Bodhi Bhikkhu and
Thanissaro Bhikkhu, instead of "heart". why?
n*****a
发帖数: 26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念一问
"Ghatva Sutta: Having Killed" (SN 1.71),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Access to Insight, 14 June 2010,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01/sn01.071.than.h
中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85.htm
"Akkosa Sutta: Insult" (SN 7.2),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Access to Insight, 21 September 2010,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07/sn07.002.than.h
中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52.htm

了。
s********h
发帖数: 93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不是原始佛教?
ZT:
原始佛教會
Ven.Bhikkhu Vūpasama隨佛比丘
佛陀的教法,經由二千四百餘年的傳誦後,受到僧團意見的競爭、世俗政治的影響、時
代演革及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種出於不同時代與思想主張的教派,也就是目前的
南傳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
佛滅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形成兩大師承系統,一是以傳承經法為主
的阿難系僧團,二是傳承律戒為主的優波離系僧團。經法與律戒兩大師承系統的分合過
程,在佛滅後百年內原是和合一味,但佛滅後百年時,先有師承自優波離系宣化於恆河
中游東方毘舍離的僧團,因為擅行「受取金錢」等十事,而受到宣化於西北印摩偷羅之
阿難系僧團及西印優禪尼之優波系僧團的責難,為此僧團舉行了「第二次結集」,使論
諍的兩系三大僧團復歸於和合。其次,佛滅後百一十六年,優波離系毘舍離僧團舉「五
事異法」,而優波系優禪尼之僧團則妥協附和。由於優波離系兩大僧團改變了古老的經
說,使得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發生了嚴重的對立與分裂。從此原本
和合無諍、法同一味的僧團,分裂為堅持原說的北印阿難系僧團,以及改變經說的優波
離系東印大眾部僧團、西南印分別說部僧...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念一问
☆─────────────────────────────────────☆
dobby (friend) 于 (Sun Jul 17 17:06:2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大侠指点。当有嗔念起的时候,怎么能够控制自己。
平时容易着急。meditate大概有两年。
今天因为家里人之间一点小冲突,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嗔念。
因为宝宝不肯好好吃饭,老公就板起脸。我最不喜欢看老公板起脸训宝宝的样子。能够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但是一开始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我在边上用电脑,能够看到有念
起,想把电脑,扔到地上。但是克制住了。又有念起,想把瓷的菜碗扔到地上,也克制
住了。
我当时知道自己如果离开家,冷静一下就好了。但是穿着睡衣,也没吃午饭,觉得这样
就走了也不太好。心里想,既然能看到念起,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看到宝宝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咳嗽。 宝宝说,“妈妈我喉咙不舒服,喝点汤
就好了。” 我就走到大餐桌前给宝宝盛汤。
一边再犹豫了一会儿是不是离开家冷静一会儿,忽然,好像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似的,发
现自己已经把一个小的塑料碗扔在地上了。
宝宝叫了一声,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了...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4
一时,佛在舍卫城(Rajagadha)。城中有一施主(Pindadayaka),财富圆满如多闻天
子(Vaisravana,四天王中北方天王,佛教中为护法并恒施福之神。《法华义疏》云:
“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多闻天子。”),崇奉外道宗派,娶妻后过着幸福美满的
生活。不久,其妻生下一子,肤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具种种相好。施主为孩
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以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种食品喂养
,孩子如海中莲花般迅速成长起来。到他蹒跚学步之时,施主为他买了只聪明活泼的小
母狗(Soni)。这只狗不喜外道,喜欢内道,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发狠狂吠,扑上去
撕咬他们的衣服,看见内道比丘(Samana Bhikkhu)时却高兴地摇尾、转绕、舔脚,如
是等等,行为十分恭敬。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Bhagava)及十方三世诸佛(Buddha),均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
(Catasso Appaman Nayo,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
畏)、七菩提支(Saptabodhyanga,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
、定觉支、行舍觉支)、八...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5
今天听 IMC Gil Fronsdal的Not Self 系列讲座, 很有收获。http://www.audiodharma.org/series/1/talk/1741/
巴利文Annata 翻译成无我 /No self 通常让人困惑。 Gil 先从selfing 谈起,讲生活
中人有意无意我执 (1 my possession, 2 conceit (我的身体,容貌,智商etc) , 3
my opinion/view)产生的行为和相应的苦与压力.
然后在第四段讲座直接讲not self instead of no self. 他说佛经里唯一一次有人直
接问佛陀 “Is there no self?” 佛陀不予回答,也就是无记。 佛经里从来没说
there's self, 也从没说there's no self. 但是讲了很多xxx not self (body,
mind, emotion, consciousness ... not self). Gil 说"no self" 是个philosophy
maze , 而not self 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属性(th...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arly Buddhist Texts by Bhikkhu Sujato & Bhikkhu
Brahmali, published in Volume 5 of the Journal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http://www.ocbs.org/lectures-a-articles-ocbsmain-121/online-pub
Abstract
This work articulates and defends a single thesis: that the Early Buddhist
Texts originated in the lifetime of the Buddha or a little later, because
they were, in the main, spoken by the Buddha and his contemporary disciples.
This is the most simple, natural, and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7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作者]阿姜李-达摩达罗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and Lessons in Samadhi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录
阿姜李简介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念住呼吸
•引言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那
•禅定开示
•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
•心的照料与滋养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就在你的鼻端
•观察与评估
•放开的艺术
•使呼吸更精细
•直路
•安止处
•正定
•真相与它的影子
•造作
•超越对错
•零点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尊者阿姜李简传
阿姜李1906 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乡...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8
❖ DAYLONG RETREAT WITH AJAAN GEOFF IN LOS ANGELES ❖
A daylong retreat, “Investigating the Aggregates,” with Ajaan Geoff, will
be held on Saturday, February 27th at
Against the Stream Buddhist Meditation Society, 4300 Melrose Avenue, Los
Angeles, CA 90029, telephone
323-665-4300. The morning session begins at 9:00AM. There will be a two-hour
lunch break at 11:00AM.
Please bring a dish to share as this is the main meal for the monks. The
afternoon session concludes at 4:00PM.
For mor...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179-207):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p. 179
提要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
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
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
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礙於彼此宗教競爭,佛教看待耆那教的
態度與耆那教理解自身宗教傳統的心態不同,從而「佛教聖典中的耆那教」與「耆那教
聖典中的耆那教」之間的兩種形象存有差異。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
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GoLost (GoLost),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佛法何以成为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13 11:39:56 2015, 美东)
佛法何以成为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
当西方传统信仰日渐远离人心、与科学不兼容、难以令人信服、疏离社会、难以吸引人
、教堂关闭、教产拍卖、教士转业日多,佛法却为英国学者波威尔(Andrew Powell)
在《常新佛教》(Living Buddhism)一书中,指出是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洋人
信佛、学佛的原因主要是和西方传统信仰的衰微、佛教本身的优点、喇嘛僧的到来、信
息流通的频繁等因素有关。
一、西方传统信仰后系动摇,造成精神的空虚
其原因是:
1. 教理欠圆融
中东发源的信仰,含有神权至上的霸气、教条主义的虐迫性、褊狭族群的排他
性,与科学理性之认知甚少兼容,一般人视为过时、落伍、迷信、远离尘世、与现实社
会不相干、难以令人信服、年轻人几乎都不再上教会,...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214
31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炎夏飘雪
英文链接 www.buddhanet.net/pdf_file/jotleeds.pdf
炎夏飘雪
[缅] 西亚多乌祖迪迦著
译序一:来自伊洛瓦底江畔的祝福 – 克玛叠帕比丘(Bhikkhu Khemadipa)
在世尊的教导中,最简单然而却是最深奥的便是:唯一的实在就是当下出现的任何事物
。如实地活在当下的一刻,这样你便会活在真理中。事实上,世尊把当下的一刻说作是
「唯一值得的执着」。
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满是圈套,比如想要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判别当下那一刻的素质、
抱持着期望等,即使是修行已久的禅修者,都仍会掉进这些陷阱中。「我至今已禅修二
十年了,但我仍有愤怒,我到底做错什么?」
从阅读乌祖迪迦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你们得到的是,能认识到当你沿着这条法的道路往
前走着,但却否认你自己的人性,这便是不智。爱、迷惘、绝望,与恐惧等都是现实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它们就在面前,而且,跟所有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从缘而生,并会
消逝。在这条道上只有一样「正确」的体验,那就是你现在正觉知到的。
只要你是一个人,你都会有人的遭遇。活在其中,从中学习,并将之放下吧!
愿你们得到解脱。
西亚多乌祖迪迦(自传)...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2
佛法何以成为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
当西方传统信仰日渐远离人心、与科学不兼容、难以令人信服、疏离社会、难以吸引人
、教堂关闭、教产拍卖、教士转业日多,佛法却为英国学者波威尔(Andrew Powell)
在《常新佛教》(Living Buddhism)一书中,指出是目前西方发展最快的宗教。洋人
信佛、学佛的原因主要是和西方传统信仰的衰微、佛教本身的优点、喇嘛僧的到来、信
息流通的频繁等因素有关。
一、西方传统信仰后系动摇,造成精神的空虚
其原因是:
1. 教理欠圆融
中东发源的信仰,含有神权至上的霸气、教条主义的虐迫性、褊狭族群的排他
性,与科学理性之认知甚少兼容,一般人视为过时、落伍、迷信、远离尘世、与现实社
会不相干、难以令人信服、年轻人几乎都不再上教会,将‘宗教’视为笑柄。
目前西方的传统宗教,大体上来说,已黯然失色,日渐式微,主要是因为他们
都有许多绝对要相信,不容怀疑,却不着边际,难以在日常生活中验证,也无法在现实
功利的工商社会施展开来的教条。
因此,宗教与生活扞格不兼容,生活自为生活,宗教信仰则是远在天外、死后才能到达...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8775
33
“佛法本身具有合理、可行与有效性。如果佛法仅是其它一种大同小异的宗教信仰而已,
那么它就不会如此吸引人,也不太可能会成为替代西方传统宗教的信仰。”
少数外国人静坐下算不上替代西方传统宗教吧。
“在世界所有各种信仰中,佛法称得上是最科学、最理性和最具有包容性的,它跟任何文
化信仰都可圆融无碍地相处,既没西方宗教派系内的互斥、虐迫性,更没有对于其它文
化信仰的排斥性。佛法跟其它宗教比较起来,更能显现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我任为这个作者不懂科学。我真得不明白佛教为什么试图把自己说的不是宗教信仰。难
道信佛不靠信心吗?要说包容,据说印度教很包容,把耶稣也说成是印度教里的一个神。
问题是这个基督教没有不包容,作者是把包容跟真实性混淆了。基督教认为自己是真实
的,佛教也声称自己是真实的。这是所有真理的性质。比如,科学上如果说量子力学是
对的,那么牛顿力学本质上就是错的,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很好的近似。科学是非常
残忍的,错的就是错的,科学可不是包容的,当然了科学对假说是包容的,一旦研究清
楚,就不包容了。佛教还说自己科学,还包容,那就更奇怪了。不过呢,如果定义0=1,
1=0,那似乎没什么不能包...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一个网站: 觉醒之翼
http://www.theravadacn.org/
阿姜索的教导
——阿姜普 · 谭尼育的回忆
[英译] 坦尼沙罗比丘
[中译]良稹
Ajaan Sao's Teaching
——A Reminiscence of Phra Ajaan Sao Kantasilo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英文版权所有 © 1997 美国慈林寺。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
发。然而,译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同上。转载时请同时登载本版权声明。
[简介]
阿姜索 · 堪塔西罗(Ajaan Sao Kantasilo,1861-1941)与他的学生阿姜曼建立了泰国
二十世纪森林头陀传统。他是一位真正的森林隐者,未曾留下教导的文字记录。很幸运
,他的另一个学生阿姜普 · 谭尼育的回忆,使我们得以一瞥阿姜索简短有力的教导方
式。
在我们这个时代,走进森林里修习头陀行的做法,是从阿姜曼的老师阿姜索开始的
r**m
发帖数: 18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一个网站: 觉醒之翼
"当你亲证之时......"
──巴利经文的真实性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ali Sutt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2002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
、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
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2006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在斯里兰卡、缅甸与泰国盛行的上座部佛教视巴利经文为出自佛陀之口的真实而权
威性记载。西方学者对真实性与权威性问题向有兴趣,十九世纪时初闻这番指称,始以
史家手法加以检验。举凡可查的文献与考古残片似已遍查,史学上无懈可击的证实证伪
未曾水落石出。发掘出来的,却是大量的次要证据及可能性──表明巴利经典可能是我
们拥有的最接近佛陀教说的详细记
c*******o
发帖数: 608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觉禅修班
代Boston千佛寺转发,他们正组织一个共修内觉十日禅,从十月三号到十二号。由随佛
法师主教,法师修学南传佛教,具有深入的禪觀體驗及明見。教学以中文为主,有英文
翻译。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不一定要修满十日。初阶与进阶可随喜参加 。欢迎转
发。
他们的网址:
http://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index.php/Main/Events
隨佛比丘Bhikkhu Vūpasama簡介:
http://www.arahant-usa.org/
p*******r
发帖数: 4048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如何入门?

by
I have the book called In Buddha's Words by Bhikkhu Bodhi, I like it a lot.
r**m
发帖数: 18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观察者
The Observer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3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有时候,入定很容易;有时候,它很难。不过无论难易,我们必须保持心的平稳。容易时,不可自满。如果你自满起来,禅修就会松弛,像车上的螺丝松了一样。过一阵,它们开始格格作响,然后就掉落下来。另一方面,如果禅定不顺利,不要烦恼。对付这两种情形的首要原则都是保持心的平稳。要有一种极其明显的观察者──也就是心里只在观察发生什么的那个部分──的感觉,尽量与那个部分认同。
阿姜苏瓦特曾经提到过,自己最初亲
r**m
发帖数: 18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The Observer
Thanissaro Bhikkhu
August 5, 2003
Sometimes meditation is easy; sometimes it’s hard. But whether it’s easy
orhard, we have to keep our minds on an even keel. When it gets easy, don’t
getcomplacent. If you get complacent, things start loosening up, like
screwsloosening up in your car. After a while things begin to rattle and
then they falloff.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ings don’t go well, don’t get
upset. Rule numberone in either case is to keep the mind on an even keel.
Have a strong
r**m
发帖数: 18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 坦尼沙罗尊者: 令心胜喜
令心胜喜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laddening the Min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
令心胜喜。这是禅定的一个重要技能。佛陀把它列为出入息念法的一个基本步骤。
如果你的禅修枯燥起来,就会像发动机没有润滑油那样给卡住。因此,你在修持当中,
有必要使心保持润滑,保持清新。
做法有很多。阿姜李讲过一个比喻,就像一位家长听见孩子在哭泣,懂得什么时候
带他出去透气、什么时候给他玩具、什
r**m
发帖数: 1825
41
护卫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uardian Medita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8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如果你曾经打开一本书查阅十二因缘,你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把书合上,因为这个题
目太复杂了。不过实际上,即使从你第一次看到的那些印象当中,还是可以学到某些好
的基本课程的。首要因素是无明。它正是苦的发动者。当你以知见代替无明时,就把这
条引向苦的因果链切断了。
因此,懂得这里要求的知见究竟是什么,是件好事──它就是四圣谛。这就是为什
么提到八圣道时,正见一直被作为首要因素。正见的开端,是信你自己的业: 你的业是
真实的,它们的确有果报,果报的质量由导致该业的心理状态的质量所决
r**m
发帖数: 1825
42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Affirming the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Buddhist Teachings on Samvega & Pasad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很少把佛教看成一门感性宗教,尤其早期佛教常被形容为,其重点在脑左前部,非
在于心 。不过,你若仔细审视这个传统,会发现其原动力从一开始便以深切的感性为
核心。
让我们回想一下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初次面对老、病、死、与丛林游方者的故事。它之成
为佛教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章节之一,主要在于体现了年轻王子内心情感的直接与真切
。他视老、病、死为怖畏之极,寄一切希望于丛林梵行这条唯一的解脱之道。据佛教大
诗人马鸣对这个故事的叙述,王子身边试劝他放弃己见的亲友不乏其众,作者足有智慧
地把世俗人生观描绘得引人入胜。尽管如此,王子意识到,屈服于劝解等于背叛自己的
真心。惟有继续诚实地面对这些真切情感,他才得以踏上远离世俗价值、超越生死的觉
悟之路。

这个故事以一般意义而言,很难说是对入世人生观的肯定,然而它却肯定了比生存更重
要的一件事: 心灵渴求一种绝对
l****u
发帖数: 2166
43
the current abbot is thanissaro bhikkhu, who publishe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ali sutta at accessinsight.org
Lots of his talks can be found at
http://dharmaseed.org/teacher/179/
he is from Ajahn Fuang, Ajahn Lee linage.

DeGraff
a*******g
发帖数: 867
44
巴利语汇解
假如您跟一位只受过传统寺院教育的上座部比库(bhikkhu)谈论“阿含经”、“三法
印”、“我空法有”、“见惑、思惑”、“戒体”、“十大弟子”等等,他们也许不明
白您在说什么…… 许多想当然的北传佛教术语、概念,对于巴利语系佛教来说竟然完
全陌生!
缘起
编者曾学习北传佛教十多年,之后又接触到上座部佛教,有机会学习巴利语三藏及其注
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做一些翻译,选取相关的圣典及义注译成中文。在学习与翻
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许多巴利语的专有名词无论在读音上还是在释义上,都跟以前
所学的北传佛教术语有所不同。
在此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巴利语sammà- sambuddha,北传佛教依梵语samyak-
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等觉者”、“正遍知”。如北传《大智
度论》卷二中说:“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
法。”其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觉,小乘罗汉为正觉;相对于罗汉之偏觉,菩萨为等觉
;相对于菩萨之分觉,佛为正等觉。
但是根据巴利语,sammàsambuddha则应译为“全自觉者”或“完全自觉者”,诸经律
的义注皆
r****n
发帖数: 8253
45
以下几几个西方的佛法修行者,我认为比较有正见
Ajahn Sumedho 阿姜苏美多: 阿姜查的弟子,并被阿姜查认可允许领众。
Thanissaro Bhikkhu: 坦尼沙罗尊者: 阿姜放的弟子
另外还有向智尊者,德宝尊者等
而杰克康菲尔德,肯恩,威尔伯是诸家杂糅,个人认为很多见解有问题的人。

往是同时学习南传和密宗以及禅宗,他们是诸家杂糅,不能代表真正纯正的上座部佛教。
r****r
发帖数: 755
46
意向的坚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ticking with an Inten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http://www.theravadacn.org/
看见心何等擅变,是很可以令你自矫自戒的。你下决心做某件事,才过几分种,
就发现自己在往另一个方向走。有时候,是因为你看见原来的意向不如先前所想的那么
明智,不过情形常常与此无关。那个原初意向无可挑剔,你却直角拐弯走掉了。这是怎
么回事?
禅定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明察那里究竟在发生什么,你怎么会突然脱轨拐弯
,心究竟对自己作了什么,才会放下一个好端端的意向,去某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在这
个意义上,禅修好比做实验。你设置某些条件[因缘],接著观察它们如何发展。换句话
说,一开始,你专注一个自知是良好的对象——呼吸[气]。毕竟,呼吸即是生命力,并
且它极其直接。它既不遥远,也不模糊。它就在此地此刻。你可以看见,紧粘著气[跟
气呆在一起],允许它舒适,对身与心必然起著良好的作用,所以那里没什么疑问。
当你把气确立为著意的对象之后,下一步是,觉
r****r
发帖数: 755
47
一言蔽之论修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Practice in a Wor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http://www.theravadacn.org/
佛陀本可以用几句关于涅磐空性之乐的鼓励性言辞,结束他的传法生涯,但他没有那
样做。他的临终之言是一句告诫: “藉由appamada[1],成就圆满。”(SN6.15) “藉
由appamada”的常见英译—— 诸如 untiringly/不怠地、earnestly/热忱地、with
diligence/勤奋地,等等—— 转达的涵义是持续、坚定的努力。这些译法给人的印象
是,佛陀的最后启示为“坚持修练”。不过,这个词在数种亚洲语言中的译意却另有曲
折。斯里兰卡注疏中把appamada译成“不松弛的具念”; 泰文将之译成审慎、警惕、谨
慎、当心。圣典本身在另一场合把appamada定义为谨慎地守护心,不落入染垢心态,同
时增强信、精进、念、定、明辨等心理素养(SN48.56)[2]。根据这些诠释,佛陀的最后
启示并非仅是指“坚持”,他的意思是:“不可自满。警惕危险。守护心的良善素
p******0
发帖数: 200
48
敬僧须知——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觅寂尊者

一、恭敬
1、作为一名佛弟子,首先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
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佛教,
必须履行守持戒律、勤修止观、传续正法的义务,肩负劝导世人、教化众生的职责,是
广大信众的心灵导师和道德楷模,应当受到恭敬与尊重。
2、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受具戒者称为「比库」(巴利语bhikkhu),出家女众称为「戒尼」
。北传佛教出家受具戒的男众称为「比丘」(梵语bhiksu),女众称为「比丘尼」(梵语
bhiksuni)。
对于称谓,可用「bhante」「尊者」「具寿」「大德」来尊称上座部佛教僧人;可用「
法师」「师父」「大德」等来尊称北传僧人,但不必辄称「大师」「上师」等,也不宜
当面称「比库」「比丘」「和尚」或直呼其名。
与僧人谈话应使用敬语「您」,不宜称「你」。自称为「弟子」。
3、应珍惜能够亲近僧宝的机会,以积累布施、持戒、恭敬、服务、请法、闻法等功德
,培植福德和智慧资粮。
4、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家信众在作布施、禅修、闻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会先
r****n
发帖数: 8253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风雨中的行者-乌帕沙玛比丘
/ Bhikkhu Vūpasama乌帕沙玛比丘 著
这是明法法师将〈嘉义新雨〉改名为〈法雨杂志〉的第二期,从〈台湾新雨〉、〈
嘉义新雨〉直至今日发展为〈法雨杂志〉与法雨道场,这份催生台湾原始佛法的佛教刊
物,在既缺乏人、物力资源,又缺少广大信众的关爱眼神下,虽艰难却又极为坚定的存
续下来,并且对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有了可贵、重要与不可抹煞的贡献。回首来时路,
悠悠乎已近十五载矣!想一想,人生有多少十五载的岁月呢?应该只有心怀对佛法的坚
挚信念,以及对佛教的虔敬与热诚,还有对世间的一份真诚关怀与耐心的人,才能在诸
多困难的现代佛教社会底下,坚执的走过这段路程吧?从张慈田到明法比丘,所改变的
应当不是只有实践上的分别而已,或许还有历经层层淬炼后,更为成熟的人生智慧与看
淡后的平怀。如果果实是从青涩、坚硬渐转为熟软,那么甘甜就指日可待,而一切雨露
风霜的摧残,就成为去芜存菁的助力,今日的 明法法师 也正是如此。
个人与明法法师是相识于他还是张慈田的时代,坚定、老实、择善固执,怀抱对佛
法的热忱及对人的慈心,在率直中带著些许拘谨,是个人对他的初步印象。由于个人不
习于与人攀交,故彼此仅缘悭数面
r******2
发帖数: 102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法的隐没zt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像法出生于世间
在[杂阿含906经]里记载∶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
。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
灭,有诸相似伪宝 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
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
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
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
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
何等为五?
1.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
2.不重;
3.不下意供养;
4.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
5.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
住。
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增支部]7.56 指出:“当如来已解脱系缚,
1.比丘,比丘尼,居士男,居士女,于大师(佛陀)所,不敬,不重;
2.于法而不敬,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