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无忧无虑是白痴,无忧有虑是圣人,忧忧虑虑普通人
相关主题
昏~~来看家信一封,呵呵 (转载)轮回与涅槃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Zz突然有种幻觉
我们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人性的逻辑起点——趋利避害【转载】完美主义与出离心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真正的出离心 (转载)
人在临死前的14种奇特感受 z (转载)遇到小人怎么办 ?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以有为法求无为法, 终不可得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苟嘉陵:为何「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圣人话题: 白痴话题: 思虑话题: 命根话题: 忧虑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8
发帖数: 3612
1
个人见解,或许应该符合经典吧,慢慢检验。
----------------------
普通人一般分不清(分不开)两个心理过程,忧和虑。
思虑和发愁总是伴随而生。
人们想要摆脱忧愁,总是必须放弃思虑,所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如何回到无忧
无虑的状态,不要考虑未来。这其实是退回到白痴的状态。
圣人不是不考虑明天吃什么,不考虑前后因果,冬天不规划、春天不种地,秋天不收割
。无忧无虑、随波逐流做白痴。
忧是被动、被牵,虑是主动、无挂、无碍。
忧、虑并生的关键,在于人们分不清真我、假我,真我虑、假我忧。
真真假假无法分开,也只能是忧忧虑虑不能止息了。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也是把忧和虑混淆了,搞得好
像一个人不发愁,就是不负责任一样,人们以发愁、忧患意识为优越感的根据。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严格说来,也属于外道言论。这也说明,历史上、现实中,很多
名人都属于外道。
忧的根本,在于一个心理惯性:如果没有A,就“不得了”了,所以必须有A。这样人就
被牵着做那些能产生、维持A的因,这个A就是命根。
“得了”还是“不得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到命根,前一段研究企业家到底在干什么,看Vidoe,柳传志在解释其复出时,说过
一句话:联想就是我的命,联想要出问题,我肯定要出手。所以,柳传志一定要做维持
其命根之事。(我这里对命根的用法可能不严格,属于宏观层面,还不是微观层面:)
其实佛菩萨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先找到了极乐世界,极乐境地,然后通知别人
这是可能的。所谓自觉-觉他,次序并不颠倒。
大学的名言也是“虑而后能得”,而不是忧而后能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通常的解释是,如果不思虑长远的规划,你现在就要忧愁了。这个
解释似乎不通。应该说,一个人不能做长远的规划,一定是因为眼前的烦心事、忧愁把
它给绊住了。比如穷人天天为了第二天的粮食发愁,就没心思做长远规划了。心里一定
有事的意思。
-----------------------
我们学校通常教人做艺术品,做手艺,但是缺乏人生的艺术的教导,因为老师也不知道
如何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来过,对人生没有一个big picture.都是过把瘾就死的节奏,
断灭见。
t******g
发帖数: 17520
2
我明白lz想要表达的, 也同意大概的意思
不过
LZ的的表达方式处处体现着老中本本主义教育的痕迹
那就是压模, 圣人应该是这样的, 而不是那样的,
傻子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当然LZ用“不是不”这种模棱两可的词 去throw you off
一旦我像狗一样的咬上去时, 他就会说, 我没有说不是, 也没有说是
哈哈
-------------
圣人不是不考虑明天吃什么,不考虑前后因果,冬天不规划、春天不种地,秋天不收割
。无忧无虑、随波逐流做白痴。
-------------
什么是圣人? 那就是知道“以后永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犯错”
其他的只能说是有或多或少的“圣行” 的人而已
感觉lz是个“想”地开, 但是“放”不开的人
想地开,其实是个假象
或许
“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来过”
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j***n
发帖数: 71
3
圣人哪有什么忧,哪有什么虑呢?“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无忧无虑”可不是所谓的“白痴”的境界,即使考虑不到,也不是说没有忧虑,只能
说忧虑的地方和其他人不一样。
“虑而后能得”之前那几句在说什么?在教人怎么“静”,“静”到最后难道又开始“
虑”,也就是又开始“动”了么?当然随顺世间意,也可以把“虑”和“得”理解为“
动”,但是此"动"非彼"动"... ...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见解,或许应该符合经典吧,慢慢检验。
: ----------------------
: 普通人一般分不清(分不开)两个心理过程,忧和虑。
: 思虑和发愁总是伴随而生。
: 人们想要摆脱忧愁,总是必须放弃思虑,所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如何回到无忧
: 无虑的状态,不要考虑未来。这其实是退回到白痴的状态。
: 圣人不是不考虑明天吃什么,不考虑前后因果,冬天不规划、春天不种地,秋天不收割
: 。无忧无虑、随波逐流做白痴。
: 忧是被动、被牵,虑是主动、无挂、无碍。
: 忧、虑并生的关键,在于人们分不清真我、假我,真我虑、假我忧。

f*******8
发帖数: 3612
4

这个我是有这方面的问题,困难,处在摆脱的过程。
我也就是看你这么一句,觉得值得回。
前几年我突然悟到“海浪不需整理形状”,但是并不能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足球界最豪放的人好像是马拉多纳,有让人很佩服的地方,但是还是不是完全信服。
最近看朗朗,突然也能理解他在弹琴中的表情,并非完全做做,而是自豪。
我说的圣人,是没有我执,或者不被假我迷惑的人,
没有迷惑而仍然做事,并非呆着不动,与世隔绝。
试图想象一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有一半对,我确实有些放不开。
但是想的方面,不是仅仅想得开,而是我的有些见地是有实修经验支持的,
别人没有类似经验,所以理解上也跟不上。
见地和习惯还没有同步,所以也不能说见得透彻。
不能做自己,是个误区。这个误区让我在某个地方停滞了。
就像打游戏一样,碰见这类问题,我就直接掉到第一关,重新开始了。
我是指大部分教师,也不过是做的手艺活,对生命本身也是缺乏理解的。
前一段想到“生命的艺术”这个词,google了一下,发现林语堂写过类似的东西,
然后看了看,觉得也不行。
现在我的看法是,凡是不能深入的宗教的最根本的地方的人,写人生的艺术,
也只不过是凭自己的一点个人好恶,谈的一点个人偏好而已,偏好每个人都可以有。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明白lz想要表达的, 也同意大概的意思
: 不过
: LZ的的表达方式处处体现着老中本本主义教育的痕迹
: 那就是压模, 圣人应该是这样的, 而不是那样的,
: 傻子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 当然LZ用“不是不”这种模棱两可的词 去throw you off
: 一旦我像狗一样的咬上去时, 他就会说, 我没有说不是, 也没有说是
: 哈哈
: -------------
: 圣人不是不考虑明天吃什么,不考虑前后因果,冬天不规划、春天不种地,秋天不收割

f*******8
发帖数: 3612
5

改成有忧无虑(有忧又不知道有忧,这是白痴,其实和普通人只是程度差别,也会害怕
人打他啊等等

我说的虑,有两个意思:思虑和静虑。
思虑是计划,静虑是观。(这个区分是不是对?只是个人的感觉)
我是说,其实任何人要在这个世界上互动,都要做事,
要做事,就必须有选择,做这个还是做那个,而且还要了解规律,
怎么样才能做到符合目的。
即使百丈禅师,也要考虑明年到底种点什么吧,种多少白菜多少萝卜,
为什么这个比例,他不能什么都不考虑吧。
我想理解那种又做事,又有目的要达到,但是又不被忧愁所牵扯的生活方式。
无忧
收割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圣人哪有什么忧,哪有什么虑呢?“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无忧无虑”可不是所谓的“白痴”的境界,即使考虑不到,也不是说没有忧虑,只能
: 说忧虑的地方和其他人不一样。
: “虑而后能得”之前那几句在说什么?在教人怎么“静”,“静”到最后难道又开始“
: 虑”,也就是又开始“动”了么?当然随顺世间意,也可以把“虑”和“得”理解为“
: 动”,但是此"动"非彼"动"... ...

j***n
发帖数: 71
6
不是很喜欢”白痴“这个名字,因为有歧视的感觉。如果你把这种人定义为比一般人更
笨的人,他们的忧虑应该比一般人更重,所以才更愚痴,只是可能表现不同于一般人。
听说圣人已经无我相,不会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起思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 皆是六尘
妄想缘气”。圣人在世间的种种作为只是一种“应”,众生有感,圣人有应。就象有人
来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至于明年要种什么,也是他们对于众生需求的一种
“应”,而不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考虑。当然他们也会吃,但仍然是一种“应”,因为
这个世界还需要他们,该帮助的人仍然在等待他们的帮助,而为了帮助大家,他们示现
的和别人一样,所以不能不吃。但是再没有众生叩怎么办?那就“冻死不攀缘,饿死不
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缘尽了就离开这个世界。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改成有忧无虑(有忧又不知道有忧,这是白痴,其实和普通人只是程度差别,也会害怕
: 人打他啊等等
: )
: 我说的虑,有两个意思:思虑和静虑。
: 思虑是计划,静虑是观。(这个区分是不是对?只是个人的感觉)
: 我是说,其实任何人要在这个世界上互动,都要做事,
: 要做事,就必须有选择,做这个还是做那个,而且还要了解规律,
: 怎么样才能做到符合目的。
: 即使百丈禅师,也要考虑明年到底种点什么吧,种多少白菜多少萝卜,

f*******8
发帖数: 3612
7

我的意思不是对人的,而是针对一种普遍的现象,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有的“成长的痛苦
",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都想退回到过去(所谓儿童时期)无忧无虑的状态。我管这种往
回退的做法叫做退回到白痴状态。
这些不确定,我不确定。
因为所有的东西如果说示现,那都是示现“如露亦如电”,
我不确定。
对我个人来讲,饿了几次后,我才深刻理解了微观经济学到底在说什么,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底在说什么。
我为了自己好,也要给别人服务。
(当然,还有另一层是同情心、爱心等等),但那一个高层次的东西不能替代低层次的
交换法则。否则人就修高、下不来台阶了。
害怕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不是很喜欢”白痴“这个名字,因为有歧视的感觉。如果你把这种人定义为比一般人更
: 笨的人,他们的忧虑应该比一般人更重,所以才更愚痴,只是可能表现不同于一般人。
: 听说圣人已经无我相,不会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起思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 皆是六尘
: 妄想缘气”。圣人在世间的种种作为只是一种“应”,众生有感,圣人有应。就象有人
: 来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至于明年要种什么,也是他们对于众生需求的一种
: “应”,而不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考虑。当然他们也会吃,但仍然是一种“应”,因为
: 这个世界还需要他们,该帮助的人仍然在等待他们的帮助,而为了帮助大家,他们示现
: 的和别人一样,所以不能不吃。但是再没有众生叩怎么办?那就“冻死不攀缘,饿死不
: 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缘尽了就离开这个世界。

j***n
发帖数: 71
8
在这个世界上你能确定什么?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不是对人的,而是针对一种普遍的现象,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有的“成长的痛苦
: ",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都想退回到过去(所谓儿童时期)无忧无虑的状态。我管这种往
: 回退的做法叫做退回到白痴状态。
: 这些不确定,我不确定。
: 因为所有的东西如果说示现,那都是示现“如露亦如电”,
: 我不确定。
: 对我个人来讲,饿了几次后,我才深刻理解了微观经济学到底在说什么,
: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底在说什么。
: 我为了自己好,也要给别人服务。

f*******8
发帖数: 3612
9

我直说,能确定区分:
哪些是我听说的,哪些是我经验的,哪些是我推理的,哪些是我想象的。
(当然这个区分对人们来讲是度的差别,没开悟的人,估计都有迷的地方,迷误的深浅
不同,即使不能随时清除区分,但最少是知道这四个东西不同)
这是个常见的误区是佛提醒过的:不要因为我说的就信,
意思就是要区分哪些是自己真知道的,哪些是听说的。
呵呵。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在这个世界上你能确定什么?
j***n
发帖数: 71
10
看来你对儒释道了解得不太多。最适合学习这三家的是非常智慧和非常愚笨的人,所谓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智的人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开始做,下愚的人虽然不明白,但
是完全相信,完全照做。
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愿意倾听圣贤的说教,并且完全相信。换句话说,就
是非常的谦虚。自己总觉得自己的意思很好,自己的能力很强,就如同一个装满水的杯
子,再好的东西也难以容纳。所以学道的首要条件是放弃自己原有的执着,把自己的心
完全空掉,才可能真正开始 - 而把心空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会发现自己原以为
空掉的心其实还装有很多垃圾。这是和现在的学校的学习是不同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佛经里明确讲 -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不知你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是在那部经里讲的?
- “佛提醒过的:不要因为我说的就信”
提醒一下:读佛经只是读字面意思是很难明白真实意的,还是要找好的老师和同学学习。
言尽于此,恕不奉陪。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直说,能确定区分:
: 哪些是我听说的,哪些是我经验的,哪些是我推理的,哪些是我想象的。
: (当然这个区分对人们来讲是度的差别,没开悟的人,估计都有迷的地方,迷误的深浅
: 不同,即使不能随时清除区分,但最少是知道这四个东西不同)
: 这是个常见的误区是佛提醒过的:不要因为我说的就信,
: 意思就是要区分哪些是自己真知道的,哪些是听说的。
: 呵呵。

相关主题
人在临死前的14种奇特感受 z (转载)轮回与涅槃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突然有种幻觉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t******g
发帖数: 17520
11
看到
前几年我突然悟到“海浪不需整理形状”,但是并不能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海浪需要整理形状, 海浪不需整理形状, 这些问题是自己的mind 创造
一个东西去把玩吗。。。。理由是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修道或者哲学问题
悟了又不能完全明白?
真心希望你不要“僵”了, 不要再当吸尘器了
葛因卡 的 生活的艺术 和 死亡的艺术(相关, 但好像不是作者)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直说,能确定区分:
: 哪些是我听说的,哪些是我经验的,哪些是我推理的,哪些是我想象的。
: (当然这个区分对人们来讲是度的差别,没开悟的人,估计都有迷的地方,迷误的深浅
: 不同,即使不能随时清除区分,但最少是知道这四个东西不同)
: 这是个常见的误区是佛提醒过的:不要因为我说的就信,
: 意思就是要区分哪些是自己真知道的,哪些是听说的。
: 呵呵。

t******g
发帖数: 17520
12
想说的是, 很多events 对mind 的影响是挺大的,
尤其是对喜欢“想”的人, 一点点小事情, 思维的触角就能
迅速伸到很远很远。。。
感觉不到, 是因为觉得这些思维是“我”的, 就有了自豪和愧疚感
让自己自豪的思维会使自己爽, 就让它信马由缰, 会使自己愧疚的
难受的就直接枪毙了(扫到地毯下面), 这种惯性思维的养成是从很小很小就养成了
, 以至于干了, 都不自知。。。
就像现在的中年人, 其实身边还是带着父母的, 有事发生了, 耳边响起的是
小时候的教导, “这样是好的, 那样是不好的, 应该这样做, 不因该那样做”
所以千万别站在世俗道德的制高点, 那样会摔的很惨, 因为mind 会给自己制造
心灵鸡汤, 越合越爽。
事无巨细, 都是events, 上网发帖也是
f*******8
发帖数: 3612
13

你有些观察是敏锐的,acknowledge.
有些对有些错,我对自己这方面的倾向的自我合理化安慰是:
就像爱因斯坦当年面对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一样。
我也是对小时候发生的一两个事情一直揪着没放,
”我怎么会犯那个错?”
然后多年、多年后,也能有所突破而看见一片新天地,了解其机制。
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就是事先就承认人总是会犯错,就像电脑一样,
不需要太过于纠结,一定查出原因,那生活就要停止了,
不如按一下reset键就继续了。这样似乎也是比较潇洒生活态度。
各有利弊。
当我大致明白了机制以后,也倾向于接受reset一下的处理方是了。
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明天继续打豆腐。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说的是, 很多events 对mind 的影响是挺大的,
: 尤其是对喜欢“想”的人, 一点点小事情, 思维的触角就能
: 迅速伸到很远很远。。。
: 感觉不到, 是因为觉得这些思维是“我”的, 就有了自豪和愧疚感
: 让自己自豪的思维会使自己爽, 就让它信马由缰, 会使自己愧疚的
: 难受的就直接枪毙了(扫到地毯下面), 这种惯性思维的养成是从很小很小就养成了
: , 以至于干了, 都不自知。。。
: 就像现在的中年人, 其实身边还是带着父母的, 有事发生了, 耳边响起的是
: 小时候的教导, “这样是好的, 那样是不好的, 应该这样做, 不因该那样做”
: 所以千万别站在世俗道德的制高点, 那样会摔的很惨, 因为mind 会给自己制造

f*******8
发帖数: 3612
14

我的认识是,当我不知觉地要整理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有了“我执”的时候。
identify sth as me.
这个自我认同的过程是需要深入认识的,也大概是解脱的关键。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看到
: 前几年我突然悟到“海浪不需整理形状”,但是并不能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 海浪需要整理形状, 海浪不需整理形状, 这些问题是自己的mind 创造
: 一个东西去把玩吗。。。。理由是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修道或者哲学问题
: 悟了又不能完全明白?
: 真心希望你不要“僵”了, 不要再当吸尘器了
: 葛因卡 的 生活的艺术 和 死亡的艺术(相关, 但好像不是作者)

s*l
发帖数: 9421
15
有些过于解读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忧不是虑, 范仲淹替主子忧未尝不可,虑是皇上的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不为将来多虑多作准备,必然会为造成的后果而忧虑。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个人见解,或许应该符合经典吧,慢慢检验。
: ----------------------
: 普通人一般分不清(分不开)两个心理过程,忧和虑。
: 思虑和发愁总是伴随而生。
: 人们想要摆脱忧愁,总是必须放弃思虑,所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如何回到无忧
: 无虑的状态,不要考虑未来。这其实是退回到白痴的状态。
: 圣人不是不考虑明天吃什么,不考虑前后因果,冬天不规划、春天不种地,秋天不收割
: 。无忧无虑、随波逐流做白痴。
: 忧是被动、被牵,虑是主动、无挂、无碍。
: 忧、虑并生的关键,在于人们分不清真我、假我,真我虑、假我忧。

f*******8
发帖数: 3612
16
我的意思是用范仲淹跟佛做对比,觉得佛是提供了一种更究竟的、无忧的、又不矛盾的
境界。
而世间人提供的方法都多少有点内在的矛盾、问题。
比如一个问题,就是人我对立,总是要表现你、我不同,
最有担当的人其实最明显,只是拐弯抹角地强调自己跟别人不同,
比如大公无私的人呢,其实就是要“我”跟别人不同,“我”照顾“你”,
很多父母(或者当官的),喜欢说我为了你,我吃苦是为了你不吃苦,
不希望你跟我一样。都是特殊的人。
唯有佛,敢于这么说:我是这样,也希望你们跟我“一样”。
而世界上的人,即使自认负责的人吧,最后说的话常常是,你们别学我,别跟我一样。
另外:难受和忧是两回事。难受是觉受,忧是因为智慧不够而看不出希望。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些过于解读了。
: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忧不是虑, 范仲淹替主子忧未尝不可,虑是皇上的事。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不为将来多虑多作准备,必然会为造成的后果而忧虑。

t******g
发帖数: 17520
17
或许你可以看看这个帖子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69015_3.html
这是前不久我挣扎出坑的时候的些许心得
人不能在sad的情况下修行, 安慰就很重要了, 安慰本身就是一种
fabrication, 越是不纯净的安慰, 周边拉拉杂杂的越多,
而佛经上说的是, 由戒至不悔, 不悔有定。。。。
这样就是一种比较纯净的安慰。。。。
不纯净的安慰, 是因为五蕴的问题, 用你的话就是 自我安慰中的自我
因为无我, 所以有人用五蕴流来解释这个“我”,
而五蕴是永远不能被“信任”的, 即使在高层次的时候
五蕴的危险以前也有帖子说过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69015_3.html
前面也说过, 用硬想的, 永远是不究竟的, 人不动的时候都是思续万千
的, 用德宝法师说的, 人的“潜”意识就是有轱辘的滚下山坡的尖叫的疯人院,
我觉得
唯一能够感觉(第一步)到它们的途径就是“静” “放”, 只有静了, 也不对
它们 贴标签 (放), 它们才会显现。。。因为一般人像我前面说的,其实已经
贴标签了, 做了process, 所以感觉不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比方说洗澡的时候我对热水的感受比较多,
平时就会想“你是个大人, 这点热, 怕什么, 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然后调低温度
。。。。
如果够静, 在这个思维升起前就“感觉到”, 让它pass了, 就会感觉到背境
中的思维, 为啥对热水感受多了, 一个就是小时候在北方, 冬天老爹带我到澡堂洗
澡, 设备简陋, shower没有调控冷热水的能力,经常都是非常烫的水,
有时洗澡的人很多,要抢的, 要节省时间所以从冷到烫时间很短, 没时间让你
去“适应”的。。。。
其实估计大家也联想到了, 这和电视里演的被心理治疗师催眠, 然后发觉
有些习性的根源比较相似,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些memory对人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要禅修的原因, 没有止 是没法静也没法放, 也就感觉(观)
不到后面的“东西”
其实和LZ对话, 说地都是自己, 嘿嘿, 不是说教,
虽然有点剖析的味道, 也不是针对lz的, 因为剖析别人的言行
没有什么益处
唉, 码字很累, 意识外流也很严重, 还是少说话比较好
祝好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认识是,当我不知觉地要整理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有了“我执”的时候。
: identify sth as me.
: 这个自我认同的过程是需要深入认识的,也大概是解脱的关键。

f*******8
发帖数: 3612
18

我同意安慰还是很重要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是在没有发现江湖的时候,
相濡以沫还是能给人带来温暖的。
这个关系要处理好其实非常要技术,中庸难得。
人天福报就是相濡以沫,出世才能相忘于江湖。
在这个世上人情的可贵和难以挣脱就是一个矛盾。
是,五蕴非我。道理上人们肯定承认,
就是被骗、被牵时难以自拔。
比如, 佛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估计通常人们就会产生的问题: 不信我的意信什么?
要马克思哲学来讲,把我的意否定了,那我还有什么?没了。这是后话了。
这个比喻很不错。
静而后能虑,同意。
同意,我有个体会,就像学钓鱼看鱼漂一样,
新手在风浪里看鱼漂,肯定看不明白是不是有鱼在吃钩,
只能先从风平浪静的环境学习观察。
只有老手才能在大浪中不断飘摇的动静中还能辨别出哪些动静是
鱼吃钩引起的。
只有修很好了,才能在生活中随时辨别各种心理现象。这就行住坐卧都是禅了。
(原来钓鱼,现在早就戒了,不过在静的过程体会道理是一样的)
你观到什么,按说认真谈的话,是应该详细谈的,但是最近没时间,以后再说。
祝好。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或许你可以看看这个帖子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669015_3.html
: 这是前不久我挣扎出坑的时候的些许心得
: 人不能在sad的情况下修行, 安慰就很重要了, 安慰本身就是一种
: fabrication, 越是不纯净的安慰, 周边拉拉杂杂的越多,
: 而佛经上说的是, 由戒至不悔, 不悔有定。。。。
: 这样就是一种比较纯净的安慰。。。。
: 不纯净的安慰, 是因为五蕴的问题, 用你的话就是 自我安慰中的自我
: 因为无我, 所以有人用五蕴流来解释这个“我”,
: 而五蕴是永远不能被“信任”的, 即使在高层次的时候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苟嘉陵:为何「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蝉思 zz人在临死前的14种奇特感受 z (转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作意与无我《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昏~~来看家信一封,呵呵 (转载)轮回与涅槃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Zz突然有种幻觉
我们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人性的逻辑起点——趋利避害【转载】完美主义与出离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圣人话题: 白痴话题: 思虑话题: 命根话题: 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