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转,好文共享:业力 Karma
相关主题
总觉得佛教比较冷漠【转载】也是一种“有”
印证心灵真谛 -- 坦尼沙罗尊者 ZZ【转载】意向的坚持
意向的坚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美东有没有南传师傅?
一言蔽之论修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合集] 并不存在恶
嗔念一问中道禅林导师:随佛法师的弘法讲座
有没有南加的朋友感兴趣周末meditation retreat?随喜卓荣德老师依止随佛尊者出家(附中道禅林在美各道场)
关于无我 no self vs. 非我 not self 的学习一起来读经吧,刚在网上找到菩提比丘live TV class和以往课程的video
【禅修相关】安般念的心态调整英译南传相应部的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本周日在湾区开示"Parameters of the True Dharma"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业力话题: karma话题: 佛教话题: 佛教徒话题: 痛苦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u
发帖数: 311
1
-----from http://bbs.sutta.org/forum.php
业力 Karma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中译]良稹
有些词我们是不译的,karma(业)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基本含义很简单——行动(
action) ——但由于佛陀的教导中关于行动的阐述占据了相当的比重,karma这个梵文
词因此满载着复杂的内涵,使得“行动”(action)这个英语单词不胜重荷。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何以干脆把原词空运过来,纳入自身语汇之故。(业 的巴利语是 kamma)
然而,如今这个词既已成为日常用语,我们在拆解它的内涵时,却发现搬运后不少含
义已混杂不清。在多数美国人看来,karma与命运同义——恶运是一股来自我们过去的
、不可解释、不可改变的力量,我们对它隐隐约约感到罪有应得、想改变它却无能为力
。我听见人们在恶运突降、招架不及时,逆来顺受地叹道: “我猜这是我的karma”。
这句话里隐含的宿命感,是我们当中不少人何以对业力观心存排斥之故,因为听上去像
是在麻木不仁地故作神秘,如此即可使任何苦难、不公正之事合理化。“如果他贫穷,
那是因为他的karma”。 “如果她被强暴,那是因为她的karma”。从这里出发,再走
一小步便可以说,他/她活该受罪,因此不值得我们相助。
这种误解来自于,佛教的业力观传到西方时非佛教概念也同时传入,结果前者便带有
某些非佛教的积淀。尽管不少亚洲人的业力观也带有宿命成分,在早期佛教中业力概念
中的宿命感却根本不存在。实际上,仔细审查早期佛教的业力思想,我们会发现当时人
们对待过去的神话,其重视程度甚至低于多数现代的美国人。
对早期佛教徒来说,业力是非线性的。其它的印度教派则相信,业力作用为线性: 过
去的行动影响现在,现在的行动影响将来。结果,他们认为自由意志无多少发挥余地。
然而佛教徒却把业力看成是一个反馈循环,当下时刻同时由过往行动与当前行动构成;
当下的行动不仅构成未来,也构成当下。这个始终对当前输入开放的因果过程,使自由
意志成为可能。佛教徒在解释这个过程时用流水的比喻象征这种自由:有时来自过去的
水流强势,除镇定之外可为不多,但也有时水流和缓,可令它朝几乎任何方向改道而行。
因此,远不同于鼓励逆来顺受的无奈感,早期佛教的业力概念,侧重于释放心智在每
时每刻如何行动的潜力。你是谁、从哪里来等问题的重要性,远不如心的动机如何影响
当下这个问题。尽管用过去能够解释许多生活中所见的不平等,我们衡量人的价值,却
不在已摊开在面前的那副牌上,而在随时可以改动的这手牌上。我们如何打出手上这副
牌,便是在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你在受苦,便试着不再继续缺乏善巧的思维习惯,它
使你那个特定苦业的反馈循环转动不息。如果你见到他人受苦,而你有机会相助,就不
要关注他们的旧业,而是注重于你自己当下之业的(或译行动的)机会。有一天你或许会
发现自己也身处他们现在的困境,因此这里就有你行动的机会,用你希望他们在那一天
到来时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这个主张人的尊严不以过去、而以当前行动来衡量的信仰,与印度种姓制传统背道而
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早期佛教徒对于婆罗门的自负与神话如此戏謔笑谈。如佛陀指出
,一位婆罗门之成为精英,非因他生于婆罗门之家,而只有当他真正以善巧动机行事之
时。我们阅读早期佛教徒对种姓制的批判,在理解其反种姓制的寓意之外,常有一股怪
异之感。我们不曾意识到的是,这些批判正打中了我们有关自身背景的神话——我们总
是执迷于那些代表自己来历的事物: 种族、民族传统、性别、社会经济背景、性向——
即现代种群的属性。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制造与维持某个种群的神话,以便对这个种
群的好名声持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感。哪怕成了佛教徒,也要以这个种群优先。我们要
一种推崇那些神话的佛教。
不过从业力角度看,我们从哪里来属于旧业,对此我们毫无掌控。我们“是”什么,
从好处讲仅为一团朦胧的概念,从劣处讲若作为非善巧动机的藉口,却是有害的。一个
种群的价值仅体现于其中个别成员的善巧之业。即便那些善士属于我们这个种群,他们
的善业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此外,每一个种群自然有不良成员,这意味着种群神话
有其脆弱性。紧抓任何脆弱的事物,要求我们注入大量的贪、瞋、痴,在未来不可避免
地导致更多非善巧之业。
因此,佛教的业力教导,远非一套古旧遗说,而是对我们文化的一个基本动力──以
及基本缺陷──的直接挑战。只有放弃执着地从自己的种群史中寻找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而是从当下行为的动机中得到切实的自豪,我们才可以说,karma这个词已恢复了它
在佛教意义上的内涵。如此探索这个词的内涵,会发现它带来了一件礼物: 当我们放下
自己是谁的神话,能够诚实地面对每时每刻自己的行为,同时努力行事周正──我们便
获得了这件既可自赠、也可赠人的礼物。
c***h
发帖数: 2262
2

行。
Good
就是这样
good
环转动不息。
善哉 善哉
正是
当下之业的(或译行动的)机会。
Good
我遇到一个一般佛道都信的师兄,有一次推荐人家一些有用的营养品,他说他背脊一阵
发凉
因为人家的”冤亲债主”要人家的命,你推荐营养品是延续他的命,
人家的”冤亲债主”就会恨你,找你麻烦,让你背脊一阵发凉警告你或者伤害你。
时间久了,地方大了,就有各种奇怪的说法流传,还是自称信佛教的。最后都在搞鬼神
,神话。
希望他们在那一天
善哉
佛教徒当远离鬼神(并非没有鬼神,而是”远离”),远离神话。
务实于自身当下,自净其意,让未来更美好。

【在 w**u 的大作中提到】
: -----from http://bbs.sutta.org/forum.php
: 业力 Karma
: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 [中译]良稹
: 有些词我们是不译的,karma(业)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基本含义很简单——行动(
: action) ——但由于佛陀的教导中关于行动的阐述占据了相当的比重,karma这个梵文
: 词因此满载着复杂的内涵,使得“行动”(action)这个英语单词不胜重荷。这就是为什
: 么我们何以干脆把原词空运过来,纳入自身语汇之故。(业 的巴利语是 kamma)
: 然而,如今这个词既已成为日常用语,我们在拆解它的内涵时,却发现搬运后不少含

z**n
发帖数: 22303
3
对照着一段看看很有启发:
摘录自宗萨钦哲仁波切修心七支法要: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要能接受不愉快的事情是很困难的,而接受快乐是容易的,在这里
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我们没有经过相当的训练,所以当快乐产生的时候,我们不是
去体会这个快乐,而是被快乐宠坏了,我们被这种我们叫做“好”的情况所征服。同样
,我们也被我们认为“不好”的情况所征服,我们会感受到没有希望、丧失自尊这些负
面的情绪。对于那些处在“不好”的情况下的人,佛教徒通常给他们一种建议,就是多
去祈祷,多去接受各种加持、教授或灌顶,这样痛苦就会比较快地结束。这说明我们实
际上是把佛教当作解除我们痛苦的一种方式,我们对痛苦采取反对和敌视的态度。更糟
的是,现在佛教的老师的立场好像也是反对痛苦的,比如你现在有某个困难,就叫你回
去念某个咒,那你的困难就会消失。
但是,如果你仔细考量一下佛当时的原始的教授的话,会发现佛并没有敌对痛苦的态度
。在四圣谛里面,佛从来没讲过你要去解决或者去抛弃痛苦,佛只讲过,你要知道痛苦
。你去知道痛苦并不等于你去抛弃掉痛苦,知道痛苦表示你要了解痛苦,而你真正需要
抛弃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们的烦恼。可是现代的佛教徒并不去抛
弃痛苦的成因,却想要非常快地把痛苦中止掉,因此我觉得,绝大部分看了一眼金刚乘
就爱上了金刚乘的所谓金刚乘弟子,都是抱着这种速成的心态。如果理论上或字面上,
你问我佛教以及佛是不是要帮助我们去掉痛苦,那我必须说“是的”,但是怎样除掉痛
苦呢?佛教徒通常认为佛是一个超人,他来了,就可以把我们的痛苦清除,这并不是佛
去除痛苦的方法。佛去除痛苦的方法是告诉你如何修心,如何去避免制造痛苦的成因,
换句话说,佛并不是教你怎样去治疗痛苦,而是教你怎样去防止把痛苦制造出来。如果
你治疗痛苦,那表示你现在已经有了痛苦,所以你才需要治疗它。还可以这样说,我们
应该把佛教当作修心的方法,而不是把它当作止痛剂。
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麻烦,为了要解决这个麻烦,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就
是念咒,但是修行佛法的真正目的是成佛,而不是解决一些小问题,当然,那可能也会
有效,但有时候因为因缘果报的关系,你的努力也会无效。这就有一个危险,当你看到
它无效的时候,你就可能对佛教产生错误的见解,也许你会讲,佛没什么能耐,因为我
还是在头痛。我们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佛法是修心的方法。
为什么修心会有效?因为佛教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缘起,佛教徒相信互依而起,而不认为
有任何东西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轮回或涅槃里面的现象都是互相依靠的,一切依状况
而产生,所以如果情况不对或者产生了差异就会影响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相信
业。我们该知道,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事情就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比如我们
希望要快乐但快乐并没有发生。
我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想把话题转到一些很重要但通常被我们忽略掉的事情上。当很多
佛教徒说,这个是业,是我以前的业,好像认为业是一个完全不能改变、完全没有可选
择性、完全没有希望的东西,我们几乎把业当作一个主宰我们的神。对,也许我们是没
有什么选择,因为业,或者因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强的东西。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
有选择来影响业这件事本身,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一些选择。对于已经产生的、现行的业
,我们是没有什么选择,但对怎么样改变它、消灭它,我们还是有选择的。那我们该怎
样去影响或操纵业呢?因为佛教徒相信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是因为因和缘,所以我们现在
就要去影响这个因和缘,然后就影响到结果。那我们怎么样来影响因和缘呢?一般的答
案就是你一定要去积累功德,并且不要做没有功德的事情。但是要永远做有功德的事是
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所习惯的方式比我们目前要做的更有力。因此我们需要修心,修心
可以影响我们习惯所有的形式。除非我们的心能够变得更有弹性,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
很迷信的修行没有一个可以影响我们的业。
c***h
发帖数: 2262
4

响我们的业。
响我们的业。
善哉 善哉
正是如此
“我们所做的一切很迷信的修行没有一个可以影响我们的业”
“修心可以影响我们习惯所有的形式”
抛掉迷信、鬼神加持、抛掉各种神话,
回归自身。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对照着一段看看很有启发:
: 摘录自宗萨钦哲仁波切修心七支法要:
: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要能接受不愉快的事情是很困难的,而接受快乐是容易的,在这里
: 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我们没有经过相当的训练,所以当快乐产生的时候,我们不是
: 去体会这个快乐,而是被快乐宠坏了,我们被这种我们叫做“好”的情况所征服。同样
: ,我们也被我们认为“不好”的情况所征服,我们会感受到没有希望、丧失自尊这些负
: 面的情绪。对于那些处在“不好”的情况下的人,佛教徒通常给他们一种建议,就是多
: 去祈祷,多去接受各种加持、教授或灌顶,这样痛苦就会比较快地结束。这说明我们实
: 际上是把佛教当作解除我们痛苦的一种方式,我们对痛苦采取反对和敌视的态度。更糟
: 的是,现在佛教的老师的立场好像也是反对痛苦的,比如你现在有某个困难,就叫你回

c**a
发帖数: 18
5
赞:
当我们放下自己是谁的神话,能够诚实地面对每时每刻自己的行为,同时努力行事周正
──我们便
获得了这件既可自赠、也可赠人的礼物。

【在 w**u 的大作中提到】
: -----from http://bbs.sutta.org/forum.php
: 业力 Karma
: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 [中译]良稹
: 有些词我们是不译的,karma(业)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基本含义很简单——行动(
: action) ——但由于佛陀的教导中关于行动的阐述占据了相当的比重,karma这个梵文
: 词因此满载着复杂的内涵,使得“行动”(action)这个英语单词不胜重荷。这就是为什
: 么我们何以干脆把原词空运过来,纳入自身语汇之故。(业 的巴利语是 kamma)
: 然而,如今这个词既已成为日常用语,我们在拆解它的内涵时,却发现搬运后不少含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英译南传相应部的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本周日在湾区开示"Parameters of the True Dharma"嗔念一问
问前面的那个问题--WAICHI兄再忍一下吧有没有南加的朋友感兴趣周末meditation retreat?
自己的事还要自己决定啊关于无我 no self vs. 非我 not self 的学习
安忍的智慧【禅修相关】安般念的心态调整
总觉得佛教比较冷漠【转载】也是一种“有”
印证心灵真谛 -- 坦尼沙罗尊者 ZZ【转载】意向的坚持
意向的坚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美东有没有南传师傅?
一言蔽之论修持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合集] 并不存在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业力话题: karma话题: 佛教话题: 佛教徒话题: 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