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西方心-物问题的回顾与前瞻
相关主题
佛陀无我教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局限康德的"mind"
对佛陀以及佛教的批判兼谈新禅学(整理性发言)空性的体悟(2)*
行为主义 百度百科问题之一:关于“修行”
Cogito ergo sum 带给唯物主义的困扰楞严大义今释(018)
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肯威尔伯的整合见地请问WaiChi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人类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PLEAS关于涅槃「有」、「无」的辩证
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Re: 刚看了matrix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行为话题: 行为主义话题: 心灵话题: 状态话题: 信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作者简介】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和道德教育研究所。
心灵本质和心物关系问题是两千多年来一直困扰西方哲学家的古老而又现代、传统而又
时兴的哲学问题。心物或心身问题主要表现为笛卡尔二元论的困惑,即心物相互作用的
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西方心灵哲学转向了唯物论,主要是物理主义还原论。但还
原论存在的问题表明,感受性和意向性等心灵状态无法完全还原为可观察的行为属性或
物理属性。这使得西方心灵哲学转向了非还原论的唯物论,其主要理论形式有属性二元
论和生物自然主义。非还原论的唯物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克服了还原论的缺陷,但依然
面临如何解释“心”对“物”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本文拟回顾西方
解决心物问题的哲学历程,探讨其理论得失,并展望解决心物问题的可能前景。笔者希
望这种回顾与展望能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上解释意识
的能动作用。
一、二元论的困惑
日常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接受了关于心与物的某种二元论的思想,即认为心与物是完全
不同的东西。笛卡尔的二元论就是这种思想的哲学表述。按照笛卡尔的二元论,心和物
是完全不同的实体,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独立存在;心灵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不占
据空间的非物理的实体。这种观点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困惑是心物互动
的困惑:如果我们假定心物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何以能够解释心物互动?特别是,
我们如何解释一个完全非物理的心能够因果上作用于作为物理对象的身体?由于我们所
理解的因果作用一般只存在于物理对象之间,我们很难理解一个非物理的对象何以能够
影响或作用于一个物理对象而不违反许多现有的物理规律,如能量守恒。解决二元论困
惑的最好方法似乎是将心灵理解为一种可观察的物理属性,这样心物就不是性质上根本
不同的实体,从而就可以合理地解释心物互动的问题,而不会陷入非物理的属性何以能
够影响物理属性的困惑。这一想法导致西方哲学家最初转向了物理主义还原论,其中主
要有行为主义、心脑同一论和功能主义。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最早试图解决二元论困惑的哲学理论。按照行为主义,我们应
当用经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灵本质和心物关系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可以直接观察的行
为来研究不能直接观察的心灵现象。哲学上有三种行为主义理论:逻辑行为主义,本体
论行为主义和方法论行为主义。
逻辑行为主义主张根据行为来定义或解释日常心灵名词的意义,即关于心灵状态(
mental states)的日常谈话可以完全为关于行为的谈话所取代。假定想喝水是张三的一
种心灵状态,根据逻辑行为主义,这种心灵状态可以按照行为倾向(diaposition)定义
如下:
张三想喝水=张三倾向于喝水。
“倾向”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它是一个还没有产生可观察的行为、但却可以
通过后来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定义的对象。这个定义是用将要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实际发
生的行为,来定义心灵状态。这个定义的问题是:它总是不完全的,一旦我们试图将其
变得完全,就会违背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单独的心灵状态(如欲望或信
念)本身并不蕴涵行为主体将怎样行为,只有一组心灵状态(欲望加信念)才有可能蕴
涵某个或某组行为。
因此,给单个心灵状态下行为主义定义很难不引入代表其它心灵状态的名词。例如,为
了补充上述不完整的定义,可以将定义修改如下:
张三想喝水=张三倾向于喝他相信是水的东西。
这个定义包含了非行为的要素“相信”,因此,它违背了逻辑行为主义的要求:任何内
在心灵状态都可以完全并仅按照行为定义。对信念的行为分析尤其能够表现逻辑行为主
义的问题。例如,我们很难对“张三相信坟墓里有老鼠药”这一信念进行纯行为的分析
。当然,我们可以问张三是否相信坟墓里有老鼠药,他可以说我相信。但这种言语的行
为很难看成是不涉及任何心理描述或心理条件的纯行为,因为正常情况下它预设了行为
主体的推理、理解等非外在行为的能力或状态。尤其是,只有行为主体“想要”讲真话
,再加上他的言语行为,才有可能定义他的信念状态,然而“想要”是一个非外在行为
的日常心理概念。如果对信念很难进行纯行为的分析,那么逻辑行为主义的困难几乎是
难以克服的,因为行为主体的行为一般必须同时满足欲望和信念这两个基本条件才有可
能。(cf.Sober,p.273)
本体论行为主义认为心灵状态等于行为倾向,不存在行为倾向以外的心灵状态,不存在
行为事实以外的心理事实。按照本体论行为主义,疼痛=退缩和呻吟。它否认下面这个
等式:疼痛=退缩和呻吟的原因。(Kim,p.38)本体论行为主义的问题是,行为倾向既
不是某个心灵状态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关于行为的事实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关
于心灵的事实。行为倾向不是心灵状态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个人完全可以具有某个心灵
状态(如某个信念)而没有任何外在的行为表现。行为倾向不是心灵状态的充分条件,
因为一个人可以装出某种行为,而实际上并没有该行为所代表的心灵状态。因此,本体
论行为主义是不能成立的。
方法论行为主义是关于整个心灵科学或心理学应当怎样进行的学说,它包含两个主张:
否定性的和肯定性的。否定性主张认为,虽然欲望和信念等词汇代表了引起行为的内在
状态(逻辑行为主义者否认这一点),但科学的心理学应该避免谈论欲望和信念,因为
它们是无法观察的内在状态。我们所能够观察的是他人的行为,而不是人们内心所发生
的一切。因此,心理学应当是“行为科学”。但是,关于直接可观察的对象的命题是一
回事,而可以通过经验观察来检验的命题则是另一回事。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是命题的经
验的可检验性,而不是所谈论的对象的经验的直接可观察性。欲望和信念不是直接可观
察的,并不意味着谈论欲望和信念的命题不可以为可观察的行为所检验,只要这种信念
和欲望的假设蕴涵可观察的现象就够了。因此否定性主张是不成立的。
肯定性主张则认为对行为或心理的解释可以完全不提及行为主体的内在状态,如欲望和
信念。我目前的行为可以从我过去所处的环境和在那种环境下所产生的行为,再加上我
目前所处的环境,得到解释或预测。以小鸡受控实验为例。将一只小鸡放进一个实验箱
里,目的是训练它每当灯一亮就啄一个开关键。如果灯一亮小鸡就啄键,则小鸡就可以
获得一粒食物,否则,就不给食物。当训练达到目的后,我们怎样解释小鸡啄键的行为
?按照日常的解释,小鸡啄键是因为它想吃食,并且基于过去的经验,它相信啄键可以
给它带来食物。方法论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诉诸欲望与信念的解释完全没有必要:只要
基于小鸡过去的每当灯一亮就啄键的行为,再加上目前的灯已亮的情况,就可以解释小
鸡的啄键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从小鸡实验所得出的行为主义解释可以推广到解释小
鸡所有其它的行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也是一样:我们只需根据一个人过去的外部刺激
和行为反应的历史,再加上目前的情景,就可以解释他的任何行为,完全无须诉诸他的
欲望和信念等内在状态。
方法论行为主义至少面临两种困难:其一,它无法解释新颖的行为。方法论行为主义者
原则上无法解释一个行为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采取的新颖的行为,因为没有过去的环
境条件可以用于解释当前新环境条件下的行为。除非引入行为主体的信念或行为主体对
过去情景和现在情景的相似性进行的思想概括等内在状态(这是行为主义所反对的),
否则无法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其二,它预设了环境决定论。按照环境决定论,一个人
的行为完全是环境所致,可以完全根据环境因素得到解释,和行为者的基因和内在状态
等没有关系。然而,环境决定论也许可以解释部分行为,但对相当多的行为它无能为力
。例如,它无法解释在同样的环境下,人能够学会说英语,而鸡则不能。只有诉诸人和
鸡的基因上的以及内在状态上的差别,而不纯粹是外在的环境,才能解释这种学习能力
上的差别。即使在人的种群之间、在个体之间,基因和内在状态的差别也会造成在同样
环境下的不同的行为效果。方法论行为主义所面临的这两个困难几乎是无法克服的。(
cf.Sober,pp.275-282)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xifangzhexuesixiangshi/69364.html
i***r
发帖数: 292
2
MARK。
作者陈真---不是霍元甲。。。。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简介】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和道德教育研究所。
: 心灵本质和心物关系问题是两千多年来一直困扰西方哲学家的古老而又现代、传统而又
: 时兴的哲学问题。心物或心身问题主要表现为笛卡尔二元论的困惑,即心物相互作用的
: 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西方心灵哲学转向了唯物论,主要是物理主义还原论。但还
: 原论存在的问题表明,感受性和意向性等心灵状态无法完全还原为可观察的行为属性或
: 物理属性。这使得西方心灵哲学转向了非还原论的唯物论,其主要理论形式有属性二元
: 论和生物自然主义。非还原论的唯物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克服了还原论的缺陷,但依然
: 面临如何解释“心”对“物”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本文拟回顾西方
: 解决心物问题的哲学历程,探讨其理论得失,并展望解决心物问题的可能前景。笔者希
: 望这种回顾与展望能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上解释意识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刚看了matrix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肯威尔伯的整合见地
向智尊者:无我与涅槃[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复习一下啥是"老实"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PLEAS
因果与缘起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
佛陀无我教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局限康德的"mind"
对佛陀以及佛教的批判兼谈新禅学(整理性发言)空性的体悟(2)*
行为主义 百度百科问题之一:关于“修行”
Cogito ergo sum 带给唯物主义的困扰楞严大义今释(018)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行为话题: 行为主义话题: 心灵话题: 状态话题: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