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相关主题
契入空性的关键禅修中的打妄想及修毗婆舍那应注意的问题
[合集] 大乘邪见以及部派佛教邪见错见汇总(不断补充中)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关系 -- 阿姜查法师答问
Re: 学佛和生活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孙伦西亚多--关于修行的介绍(转贴)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以前写的文章:说说什么是禅那请教SeeU法友关于缘摄受智的解释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内观智慧概述Re: 皈依
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打坐
致pattern:慧解脫和毗婆舍那禪定的幾篇重要論文Hello Waichi, Jstar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法话题: 执着话题: 错见话题: 行人话题: 公案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n
发帖数: 633
1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展中有相似的过程,在热力学以前,科
学定律都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表述,到了热力学,基本定律居然全是否定性的,只讲“不
能够”,很多人绕不过这个弯。后来才知道,否定性的表述威力甚大,某些领域非用否
定性表述不可。第二,在破除错见时,以破除人我能所为第一要务,而所得心为首当其
破者。或顿然或逐步,凡能削弱泯除能所对立者,俱为正确方向,反之即误。比如讲观
真如体性,要小心了。如若潜存观得真如之心就已错:真如又如何可以被观察?能观被
观俱非真如。如此作观,早已陷入能所之中而不自觉,如小猫捉尾徒自旋转忙乱而已。
细察心念,实为所得心驱动,欲将得个“悟”,反导致南辕北辙。而所得心正是人我对
立执着的产物。但如果放得下执着,尽大地无非真如显现,何况能观所观?第三,观没
有一定之法,方便却多得不可胜数。所谓方便,是因行人无法一下子彻底放下执着,乃
用一种几乎无相,极细微的执着来替换习惯的坚固粗执,所谓将病投药。若病去,则药
也须停,否则又成新病。人人有病,故离方便无有究竟;又不可死执某种方便,因其尚
未究竟。第四,观虽以破为重心,却并不排除立。常有这种情况,行人破到某种程度后
光硬破破不下去,此时若有明眼人善巧,离破立两边拨一下往往有奇效。但也是建立在
充分破的基础上。破如画龙,拨如点睛,龙若未画,何睛可点?所以,不可以龙不画却
整年价等人来点,那没用。不妨龙先画起来,等机缘请善知识来点,说不定自己也点得
出。
破除错见先由浅显处上手:以思维去了解缘起性空,相由心生之理;继而观察世界
并如理分析是否果真如此,以破除实执,加深对佛法的了解;进而识别边见,所谓边见
者,又叫二元论,为我等一切凡夫认识宇宙的基础,以计常计断、能所对立最为典型。
如此渐渐深入。由在知见哲学水平上理解到过去的认识论中之谬误,进而体会到我们的
这类谬误妄想错见起源极深,在形成思想之前便已存在,再进一步发现任何细微念头刚
起之初,便已能所宛然、执着坚固。原来能所对立竟然是我们凡夫俗子认识世界一切的
基础!这就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要想认识真如?已经错了。不去认识,则又学什么佛
法?这在禅宗叫“棘黎圈、金刚套”。这套没有固定解法,唯有在努力中待机,佛门叫
“当观时节因缘”。如果行人止修得很“明”(参见拙文“止:必要的基础和方向”)
,此时就用得到一种殊胜方便:将注意力放到明照上。不必象修止时持得那么紧,允许
少数念头生起,但决不允许妄念将明照复盖,就这样去试着体会。如果再进一步,契入
本觉智,朗然自照自明,自会体会到如何是错,怎么错的,一切对立能所执着都是这个
错,都以这个错为基础,就悟得避免此错无非“放下”,不为此错蒙蔽。初(粗)得个
入处由此始焉。这“入处” 又大致分两种方式来。一类以极猛力破下去,将生灭心逼
到走投无路,突然爆破,生灭心暂停现行,能所暂消,行人借此机会悟入,姑称“爆破
型”;另一类以较强的慧力,就在生灭起落中突然体会到,原来本觉智始终未被污染,
好端端地在!不妨称为“透入型”。然而两路各有长短。爆破型的,工夫扎实,悟后力
量较大,为其长处。然而须知,爆破并不等于悟,如果混混噩噩地以境界为是,不久后
就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了。即使努力用功护住境界,也是动静两相打成两截。必须借
“爆破”体悟到非能所、无边中、不生灭的本觉智,将“见”落实,才得脚尖触地,
得个入处。透入型的,一经悟入就常常能入,为大优点。然而力小,每每触境打失随业
流转,一时间不要说抵敌生死,抵敌一般烦恼也力有未及。境过再提却宛然仍在,不受
污染。于是有人因其未见力用而不加珍惜护持,终致退失;有人又因其不受污染而狂心
大起,自以为证,致入歧途。其实两路所入者,均需长时护持,深入再深入。所谓“一
得便了”之说,或许对极少数极利根人可用,对绝大多数人不适用,易致自误。
以上为毗婆舍那的略要。很明显,这种以破除错见为手段的分析需要一些基础准备
。首先,“缘起性空”,“无自性”,“无生”这些佛法道理必须知道,而且要锤炼,
因为我们凡夫的理解不容易准确。这部分基础属经教,称教下,实为佛法与外道不共,
无此基础不仅分析无从作起,且一定会多走很多弯路。人常犯的错误,其实大多数用不
着动用高僧大德的高深证量,单凭正知见就可以排除掉。修行道上人人难免出错,没什
么可怕,知错及时退出即可,反增经验为日后助人之用。令人耽心的是无正见,错了不
能及时识别,死抱住不肯放,就无有上正道之日了。禅宗大盛的唐宋时代,无须强调经
教和正见,因行人多已具备。今日不同,学佛人于此多未下必要工夫,基础不稳,后续
修行徒增许多困难。亡羊补牢之法自然是多读经,多思维,多请教善知识。第二,观察
自心心念需要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光看得到思想远远不够。不仅受,想,连那些六识中
的潜意识,以及更深的行,都在观察之列。这不仅要求行人有相当的止力,且要求止而
不执。这里有个矛盾:止要人专注,毗婆舍那却要人起念观心分析。解决办法有两路(
见拙文“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一是定力好,不花大力气就不散乱,则可起分
析而不失定心;另一种是止的质量好,例如止于明照,则极易学会既使念起定心仍在。
如果作不到两种之一,失去定心,分析就只是思维,失去了目标。好比地质学中讲矿物
,如果没有标本,只凭文字形容,那就难以学会。是谓观不可离止。各种气功打座方法
均有极强能所对立,虽有强身建体之效,于明心见性不见其益甚或增加碍难。正确的禅
定基础既属经教,亦为默照禅所摄,除极上根利器者,几乎人人必须下工夫。少数慧根
深的行人虽可不借禅定而得入处,消磨习气之初仍须借助于禅定方便。特别是知识分子
学佛,容易只用思维,落在学问里而于禅定轻忽,而致不得正受。第三,也是更根本的
,是菩提心。人作为凡夫,其实很少有人愿意真的知道,真的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
子的。想象自己是佛,教训别人,这既容易又快活。但谁愿意一针见血地看清自己在算
计别人时有多丑陋?正面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需要极大的勇气,去改变就要更勇,因
为改往往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这一关,真想要学佛的人迟早要过,逃不掉的,而学
观往往就是开始碰到这关的时候。这就要靠菩提心了。不要以为聪明世智能绕过去。既
使自以为绕过了,碰到环境不利,利己心大起时就全无用处。修习菩提心从来是佛法修
证的重心,方法历代大德均有开示,此处就不多谈了。
基础既备,观时如何?毗婆舍那的关键在于对粗细妄念追其错误并体会校正之。这
部分属宗下,除非行人已能开始了解禅门公案,几乎无书讲解。但懂公案的行人已初摸
门径,非初学者所马上能办到的。这种矛盾局面并非源于明眼人不慈悲不肯讲,乃因细
微能所执着之深,非语言文字能说得清,能说得准。与其令人误会错会,不如不要讲得
太多太死。人人俱都执着,人人执着表现不同,如何有个统一办法?禅宗祖师们老婆心
切,接人之余倒是留下许多泥水,让后人有点踪迹可寻,因为很大一部分公案都是讲堂
头和尚如何随方解缚令学人体会到根本错误在哪里,从而悟入。那么现代行人怎么办?
如果福报够,自然以有明眼人相助为最好,但多少有点可遇不可求。寻求成就的密宗上
师直指也同样,限于条件不甚容易。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是求己,生疑情参话头就是手段
之一。还有一个办法是读公案。读公案如今似是大忌,都说公案不可懂,读了也是知解
文字,以思维心妄解如来圆觉。话是不错,若以思维心所得心解公案,想懂点什么,得
点什么,无疑缘木求鱼。但公案可有不同读法,如果用以学习识别错误,破除错见则大
有俾益。如若全无用处,古德们留下那么多公案干什么?禅宗古德的开示与公案是个极
珍贵的宝库。中观应成见公认是佛法知见最彻底最究竟的,讲中观的书自龙树菩萨的“
七十空性论”以下,可称汗牛充栋读不胜读。但这些典籍中多是讲知见,没讲如何做。
幸亏中国有公案留下,禅宗大师的作为正是彻底的中观应成行:不立自宗见,遇错即破
,于破错见中显真实。如今读公案不要希冀有所得,先不要想怎么加一转语可使公案接
得下去,这东西悟后自会。而是要去体会当时学人心里在想什么,是如何错的;自己如
果当时在场会如何,会不会犯类似错误?如果会犯自己心行又是如何?如此让自己身入
其境。再看堂头和尚的行动,在场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直接反应——不要思考,要看自
然的直接反应。到这里再停下来细心想一想,体会一下自己原先的心行与由堂头和尚触
发的反应有何不同,和尚在往哪方面“拨”学人?上述过程中要求不失定心,至少失去
定心时要能马上回复。如此做到去,一个两个公案也许不够,试着多读些浅的公案,慢
慢会发现古宗师们虽然各个风格不同,但指拨学人有共同点,共同方向。这个方向就是
待努力的地方。如此去细细思维体会自己心念错在哪里,座上下都去如此去做,几年内
得个入处的机会颇大。此事为大丈夫所为,决非易事,但也未必如人言之难。难的是下
一步:护持。
既得入手处,行人重点自然转向护持,深入。梵语三摩钵提含有观察,体会及持住
等意。目的和做法是保持对空性的直接体验毋为执着所复染。敏锐透彻的观照是为必不
可少:每当历世串习所致执着升起,须尽速觉察,放弃并回归对空性的体验。注意,这
里要克服的是执着,不是思想念头。深入的行人完全可以做到有念头思想而不被执着所
复染。力所未及者不得不借助止来回归空性,却须以超越这种较初级的三摩钵提为目标
。三摩钵提实质上仍旧是破:已知如何是错,努力破除错误的串习。但随程度渐深,连
破立两边也远离。行人的实执渐少,对世界万法的体会渐渐不同于过去,现量体会得万
法非实有,亦非世间俗义之幻,无以名之,姑名“如幻”,又称“幻观”。同时明空自
显现越发轻晰,如阴历月初之月光明日增。这个明可以有亮光光的光明相也可以没有,
它在本质上不是光相;却是由修止时的“明照”蜕变而来,强用语言权说,是不可遮蔽
透彻一切的明晰觉性。护持并深入在道理上不难,难的是实行。无量劫来的习惯其力甚
深甚巨,非三五天三五月的努力能收显效,三五年坚持努力方可略现效果。人云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护持难犹过上青天。其理亦显:上得青天仍在三界里,岂能与修学菩萨行
相比。在此护持期间,人人会有各种顺逆境来干扰障碍,有时障碍大得几乎无法以个人
力量克服。当内心的黑暗面赤裸暴露于自己面前时,许多人无法正视面对,遂致退转。
此时行人应警觉,如此障碍多由未发菩提心所致,也是见处偏空的表现,应尽快弥补。
总之,学佛是一生乃至多生的事业,唯发菩提心,长远心持之以恒,持之以不懈,是为
修学处。有志于此的行人护持到一定阶段当更进求方便,以求体用不二。述及方便,其
广大其殊胜其究竟者莫过于无上密,为圆满佛果行同诸佛菩萨之直径,然非作者能叙述
,只得留待将来。
观的概要如上,简介已毕,却颇有言未尽意之感。乃付上几个笔者曾碰到的情况,
作为以分析破错见的例子,多与正知见相关。有言在前,这组例子均限于思维分析,属
粗浅一类。细致深入的例子请在公案中下点功夫。
一、“佛法就是因缘果法”。对,但不全面。佛法有因果法,但不仅是因果法。佛
讲因果是为让学人了解,因果网从根本上是由执着起,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流而下执着
愈重,因果网愈发牢固,当反溯斩断之,即得解脱。这还只是中乘。大乘菩萨破无明不
住涅盘,断十二支因缘不住寂灭,于因果法中得自在而常以大悲。
二、“因为时间没有最小不可分割的片段,故无法集累成有数量的长度,所以时间
相续是幻相,非实有”。结论对,推理不对。学过微积分的人都不能接受这个推理。反
之,如果有不可分的颗粒就实有了?那么现代物理证明,轻子及夸克都不可分,所以世
界是实有。糟透了的结论。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学佛时未必可照搬古人的推论方法,
佛弟子要宣传佛法,有必要懂点现代科学逻辑,否则不具说服力。不能简单地要求未闻
佛法的听众完全按讲者的想法走,也不能简单化地说科学不对,佛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
佛法不相违背,科学怎会违背?讲如幻,讲非实有,讲空性,讲无自性,并不是因为物
体都可分割,更重要的是所有事物都是在互相依赖中才有相对而有限的“独立性存在性
”,佛法称为“依因缘而显现”。因缘总在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任何事物都不
固定,不具有完全独立的存在性,佛门术语叫“无自性”“自性空”“非实有”。另一
方面,如果一个人截断他的六根(五根也可),则外部世界对他来讲就谈不到有没有,
存在不存在。这也说明存在性与主观有关,不独立。这与当代科学很相通:对不可观察
的量根本不谈,是量子场论的原则之一!而观察意味着扰动,也就是因缘相关。至于时
间相续之所以不实,是因为人在十二支因缘里总是顺流向下的,构成所谓“热力学箭头
”,因果序列造成了时间相续假象,佛门行人一旦契入三时一念,此执着相立破!
三、“电话可拆成零件,零件可拆成原料,原料可拆成分子……,所以电话不是实
有的”。此乃一家之言,未达经旨,其不准确处与上例同。由相及空并非因为相可坏,
非要坏相才能谈空则此“空”具断灭相,非是佛法之“空性”。现代爱用这例子的人太
多,有时反而召人诽谤佛法。关于无自性,无生等意,《楞伽经》中佛讲七种空见时有
极明确的教导,应读通,虽然翻译的文字坚深了点,不太好读,好在不长,怎么也读得
下来。读通这段经不仅可校正错见,且可避免以不了意说空性,造口孽。
四、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问题实际与“无明由何处生?”是同一问题。圆觉
经中佛有明训,此问不当,为轮回心生轮回见。简单想一下,如果说一归于甲,则甲归
何处?归乙,乙又何归?无穷下去,岂不轮转不已。佛法在根本上不讲“一”,因为讲
“一”其实已隐含了“二”。“一”意谓着一种“存在”,而存在这个概念是以对比为
前提的,落入能所对立,违背无自性了。真正的“一”是为一合相,即是不可说。带着
一种不干净的“一”观念实修,行人必会把这个“一”落实到 “我觉”上,虽比向外
驰求好一点,却也难破我人等诸相。甚至会误以为“我开悟了”,成为笑话。
五、万法唯心(句号)。这句号大成问题,道听途说者以为这是唯识,望文生意耳
。唯识宗当年在印度名“瑜伽家拉”意谓“瑜伽行”。唯识学是其中用以指导修禅定的
心相分析教材,好比学体操时用的图解。传到中国后多数人把它当学问研究,不用来指
导修定,如买椟还珠,已够糟糕。到了今天,听了只言片语,不知心相俱起,皆是缘生
,八识二无我的道理,声称这是唯识见,实在有点糟蹋佛法。若万法唯心,心又何来?
执“心”是生万法的实体,则比上条我执更重。
六、“西方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唯心所造?”那要先问你把眼前我们这个世界当什
么看。如果把眼前的物质世界执作真实,那么西方世界同样真实,其它世界也同样。有
人在禅定中到达其他世界时,睁开眼是这里,闭上眼是那边,两处感觉同样“真实”,
也可说同样不实。如果真能体验到眼前的世界是“唯心所造”的秽土,境随心转,心净
则土净,方有资格说西方是唯心净土。否则以妄想心断常见说西方是唯心所造,偷含“
虚假”之意,纯系是给自己制造障碍。由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所成的西方净土比娑婆世
界坚固得多,所以也可以说更真实。
七、“开悟境界是....”。开悟有境界,但境界不是开悟的指标。有成必有坏,境
界生灭岂是佛性!当然,对于菩提心和正见都有所准备的行人,某些境界可以成为悟入
的契机,是临门一脚的大好机会,就此突破也时有所闻。但开悟并不仅是境界,误以境
界为开悟者,境未退时会误导旁人,临到境界退失时又不免大生疑谤。此一情况若发生
在临终时,其破坏力极其可畏。之所以颇有人以某些境界为开悟,实因能所对待未破,
甚至知见上都没搞明白,就图速成,反而不达。曾听到有人讲“当时连我都消失了,好
一个开悟境界”,真为这人耽心。当时若“我”消失了,谁留下这段子体会?当时消失
的最多是对身体的感觉,是最粗份的身执暂得调服而已。这位佛友当时在正见和观心(
禅定)两处都还没准备好,故有此错。以这类境界去找明眼人印证,大德们会说“是善
境界,当继续努力”,以资鼓励,但决无印证之可能;若碰上瞎汉,烂冬瓜印子一盖,
完了,不知哪年才能知错而返。古德们描述开悟时的话,例如“大地平沉”“虚空粉碎
”之类,并非如我们联想的字面意义,实因无语言可表,不得已而说,说是境界即非境
界故名境界而已。其实要了解古德的话,只要破掉能所,或者只要一时调伏得住能所,
甚至慧深点的人只要一时挣得脱能所执着,就体会得。作为学佛人,体会得只是个开始
,开始修行而已。若自以为了不起,就连个入处也不是。
八、“禅不在修,不由修得。我无修而修,日日吃饭穿衣,任运而行就了”。话听
上去高明得很,是古德的行履处。现今行履未到的人,拾古人牙慧,请小心自己舌头。
佛性不由修而得,不错,不修更不得!佛性本离得失,讲修不修早落入两边。如果真不
执着,又何必执个“无修”?佛陀当年早已圆满佛道,尚且勤修福慧无有厌足为众表率
。我等薄地凡夫,既然尚未实证离两边,尚大有执着在,修不修大不相同。如何可以断
灭见讲任运而行?那只能是随业力流转。所以经云:“宁执有如须弥山,不着断如介子
许”。
九、“不思过去不思未来,只活在当下,就是最高的修,无修而修”。话本身没错
,理解可以错得离谱。首先,“当下”完全不是六识思维中的“现在”。契入“当下”
三时一念,是极高的证量,非轻言可到。那么换成“只活在现在”行不行?行!这也是
极高的修法,疾趋佛果,但做来不易。例如,起一最平常念:“干完手上活去吃饭”,
已是思未来。对于我等慧不够深根不够利的行人,只一句话:老实修行,少唱高调。
十、“平常心是道”。再对不过。只不过我们整日都在不平常心里混,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知其臭,反把不平常心当了平常。比如现在环境下“多挣点钱”是再平常不过的
想法,几乎人人有,是道?“作什么都无所谓”可称“道”?
十一、“生活中保持安祥即合道,是禅”。安祥,祥和是美德,绝对值得也应该在
社会人生中提倡,尤其在现代。如果能在社会里提倡安祥并引导趋向佛法正途,那就更
是怎么称赞都不为过。禅可以是安祥的,也可以是激烈的,但禅并不仅是激烈或安祥而
已。安祥本身并未超越人天教法,说它就是禅未免有将无上法庸俗化之嫌。佛法需要推
广,需要适应现代社会,推广佛法的动机和努力也应鼓励称赞,但佛法的精髓核心必须
保持,不可丢失。怎样推广佛法而不失其心要,是当代大德正在努力的,也有待所有佛
弟子进一步努力。
十二、“要提倡人间佛法,少谈玄理”。20年代的佛门大德针对中土佛门人士关心
改善社会的努力不够,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相比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国佛教在慈
善,医疗,教育等各种社会善行方面的努力至今仍然远远不足,亟待改进。菩提心要靠
实践,靠行来实现,“人间佛教”恰恰指向这点。但用之反对出世间法倒是今人的创新
,当年的大德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佛法在人间,佛在人间说法,当然主要是给人类用的
,如同药是给病人用一样。但不谈出世间法就奇怪了,难道药只可治标不许治本,这样
病人永远是病人,只是可以减少点痛苦,才是好药,叫“病人的药”?佛法在世间,要
导人向究竟解脱才不负佛陀遗教。
十三、“禅,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凡讲“我”都要小心。佛陀虽在大般涅盘
经讲“常乐我净”,那是讲圆满佛道的“一切实相究竟坚固”。其中的“我”字大非一
般人想象的含义,不仅凡夫六识思维心所不能想象,即使菩萨智慧也难测度。作为道(
根道果之道),佛陀的教法反复强调的是“无我”,是为契入并圆满空性的必由之路,
历代佛门大德的修证经验也都证明这点。与佛陀教法相背的是外道,不导向究竟解脱。
但因地人常常是带着断见来了解“无我”的“无”字,又迷失方向,平添无数障碍。离
两边究竟如何?这不是语言文字轻易表达得了的,所以佛陀以心相传,就是禅和无上密
。现代学者如铃木大拙等作了半天学问,实在并不真懂禅:“真正自我”岂能靠“找”
而得到?参“念佛是谁”的人有一个找到的吗?参得破的人只是体验到“不是佛,不是
心,不是物”,当然更不是“我”,而契入空性。因空性不成不坏,又不是什么都没有
,不是不觉又非我觉,说又说不明白,权称“无位真人”。那么称“觉”称“照”可以
吗?当然可以,禅师称“狗矢”也无不可。只是“觉”别错解为我觉,“照”别错解为
我照,这地方如果透不彻底,没悟可言。禅门有云:“即心即佛将病投药,非心非佛无
病呻吟”,很泄漏了些天机,证诸圆觉经“无知觉明”,极值得细心体会。
十四、“从来没达到过‘没有我’,怎么才能修无我”?此问边见未净。“无我”
不是没有我,以“没有我”为无我是断见,期盼“没有我”的境界又是常见。断常真是
难兄难弟,焦不离孟。断常非真实,从根本上讲是修不成的。佛陀圆证无我,却不是“
没有我”,否则怎么回答弟子问题?无我是没有我法二执!契入本觉智就体会到本觉智
不是你的我的他的,也不离你我他;不仅不离你我他,也不离鸡鸭猫狗,桌椅板凳,山
河大地;体会到这里,算是对体会“无我”有了九牛一毛的开端。
世上错见举不胜举,上述数件不过九牛一毛,文中的分析破拆也基本限于思维范围
。唯愿此文能为它山之石,给佛友提供一点攻错的材料,并愿正法常驻光我中华: “
无上希有秘密宝,日月经天恒驻世,加庇尘沙诸有情,同证本净光佛位”。广利有情,
与仅限于因果法岂可以道里计!
r****n
发帖数: 8253
2
二麻子的这几篇,以前在这里被不同的人贴过很多次了。
这种文章,是表面花里胡哨,实际错误很多。这个二麻子,也并不知道毗婆舍那到底是
什么,他只不过是根据他学来的大乘的那套思想,对毗婆舍那进行曲解。
另外,他现在在哪里活动,以前那个网海莲舟我记得出问题了。
他现在还成天“嘻嘻”吗。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 越尘居士
: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r****n
发帖数: 8253
3
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本文将以
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J******s
发帖数: 7538
4
runsun我很赞你看翻译的中文书籍还可以这么善于总结的。
mark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本文将以
: 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r****n
发帖数: 8253
5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
===================================
麻子这篇说了一半,没了后文,后面扯到要不断的破上了。而没有讲清楚到底观什么。
观的对象必须要是当下的五蕴身心现象,或者叫做名法色法。而绝对不能观自心的影像
,念头思想的内容,包括类似光的禅相等,这些全部是概念法,他们并不具备无常,苦
,无我的真实特性。无法生起观智。
五蕴身心现象有念头思想(法念处,心念处),有身体的疼痛等感受(受念处),还有类似身体的冷,热,硬,软移动等特性(身念处)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习性的不同等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但通常都是从最简单的身念处或者受念处开始,根性比较利的人,可以选择观察心念处。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 越尘居士
: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S**U
发帖数: 7025
6
麻子这篇说的观跟四圣谛没什么关系,照他的观法,怎么可能悟入四圣谛?所以会把四
圣谛看成与现观无关的理论,用别的说法来支持他所谓的观。

有类似身体的冷,热,硬,软移动等特性(身念处)
处或者受念处开始,根性比较利的人,可以选择观察心念处。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
: ===================================
: 麻子这篇说了一半,没了后文,后面扯到要不断的破上了。而没有讲清楚到底观什么。
: 观的对象必须要是当下的五蕴身心现象,或者叫做名法色法。而绝对不能观自心的影像
: ,念头思想的内容,包括类似光的禅相等,这些全部是概念法,他们并不具备无常,苦
: ,无我的真实特性。无法生起观智。
: 五蕴身心现象有念头思想(法念处,心念处),有身体的疼痛等感受(受念处),还有类似身体的冷,热,硬,软移动等特性(身念处)
: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习性的不同等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但通常都是从最简单的身念处或者受念处开始,根性比较利的人,可以选择观察心念处。

r****n
发帖数: 8253
7
3。毗婆舍那本身也包含有连续性的仔细的,密集的含义,修过内观的人应该知道,观
必须要密集的连续性的如实观察,
r****n
发帖数: 8253
8
第一,观的根本出发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
心,进而初步契入空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
固深入。在深入破除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
自显现。如果企图观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展中有相似的过程
,在热力学以前,科学定律都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表述,到了热力学,基本定律居然全是
否定性的,只讲“不能够”,很多人绕不过这个弯。后来才知道,否定性的表述威力甚
大,某些领域非用否
定性表述不可。
r****n
发帖数: 8253
9
凡能削弱泯除能所对立者,俱为正确方向,反之即误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Hello Waichi, Jstar以前写的文章:说说什么是禅那
35天行般舟汇报 (30) [原创 by 明良] (ZZ from 慈播)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内观智慧概述
内观第二天开示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在家律学》之四:戒体之二致pattern:慧解脫和毗婆舍那禪定的幾篇重要論文
契入空性的关键禅修中的打妄想及修毗婆舍那应注意的问题
[合集] 大乘邪见以及部派佛教邪见错见汇总(不断补充中)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关系 -- 阿姜查法师答问
Re: 学佛和生活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孙伦西亚多--关于修行的介绍(转贴)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法话题: 执着话题: 错见话题: 行人话题: 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