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 发帖数: 1 | 1 被人吹嘘如何了得的张仪,凭着一张嘴皮子就让楚国和齐国绝交,然后又把应该付给楚
国的商于之地六百里给生生的忽悠成了六里,最后惹得像个傻子一样的楚怀王大怒,发
兵伐秦,然后遭遇了两次失败,许多人都认为这两次败于秦国的战争乃是楚国由盛到衰
的转折点。然而事实上,楚怀王怒而攻秦,第一次丹阳之战秦国有准备,确实打败了楚
将屈丐,被斩首八万。然而第二次的战争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第二次伐秦之战,楚国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六十万大军,是的,你没有看错,早于秦始
皇八十年,楚国就有实力动员出六十万的大军了,这个时候楚国既没有巴蜀那样的天府
之地,也没有后来秦国举全国之力而修建的超级水利工程郑国渠,就已经有了秦国最鼎
盛时期才能动员的兵力了。而楚国第二次伐秦之战,战果其实也是无比煊赫,楚军打到
了蓝田。如果不清楚这个地点在哪,可以自己去找个地图看看蓝田距离咸阳有多远。而
放在战国时代,蓝田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这里就是秦国军队的大本营!张仪成功
的用嘴皮子激怒了楚国,结果被楚国倾全国之兵报复,然后楚军就一路平推到秦国军队
的大本营来了!到了这个时候,秦国也没办法了,只得再次让会耍嘴皮子的张仪出马,
让他去游说魏韩齐三国攻楚,若不是有韩国和魏国趁机偷袭楚国本土,秦国的首都咸阳
估计也得被楚军攻破了。 |
n*****8 发帖数: 1 | 2 秦灭楚之战,所谓秦兵如何精锐、善战等等现在说得过火了,那年头六国厉害的不比秦
兵差。王翦带着倾国之兵遇上项燕,却只能龟缩起来伺怠而击。在秦灭三晋的情况下,
秦军尚且不敢和楚军正面硬磕,可见楚国之强。 |
h*****l 发帖数: 3857 | 3 秦国牛逼的是军功,不是贵族世袭,在当时足够先进,其他国家过度迷信和依赖贵族。 |
d******r 发帖数: 16947 | 4 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者也 lol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被人吹嘘如何了得的张仪,凭着一张嘴皮子就让楚国和齐国绝交,然后又把应该付给楚 : 国的商于之地六百里给生生的忽悠成了六里,最后惹得像个傻子一样的楚怀王大怒,发 : 兵伐秦,然后遭遇了两次失败,许多人都认为这两次败于秦国的战争乃是楚国由盛到衰 : 的转折点。然而事实上,楚怀王怒而攻秦,第一次丹阳之战秦国有准备,确实打败了楚 : 将屈丐,被斩首八万。然而第二次的战争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 第二次伐秦之战,楚国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六十万大军,是的,你没有看错,早于秦始 : 皇八十年,楚国就有实力动员出六十万的大军了,这个时候楚国既没有巴蜀那样的天府 : 之地,也没有后来秦国举全国之力而修建的超级水利工程郑国渠,就已经有了秦国最鼎 : 盛时期才能动员的兵力了。而楚国第二次伐秦之战,战果其实也是无比煊赫,楚军打到 : 了蓝田。如果不清楚这个地点在哪,可以自己去找个地图看看蓝田距离咸阳有多远。而
|
b********6 发帖数: 35437 | 5 楚国是不是都城被攻破最多的国家?吴国这种都能势如破竹 |
n*****8 发帖数: 1 | 6 作者:王靖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161502/answer/3854915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楚怀王中前期,楚国一直保持着优势,由此被推为纵长。但新兴的秦国已经展现出巨大
潜力,尤其在占据巴蜀后,楚国已出现战略的劣势。楚国的王牌是占据汉中,可随时切
断关中与巴蜀的联系。秦国的王牌是占据长江上游,可顺江而下威胁荆楚。在秦国占据
商淤之后,汉中被严重威胁,楚国为了维持自身的优势,夺回故地再所难免。接下来就
是武信君和楚怀王那次著名的相互外交欺诈,秦国从未准备归还楚国故地,楚国也从未
真与齐国断交。楚怀王鼓动起舆论的攻势,自称被秦国欺诈,然而兴兵伐秦。秦惠文王
在悲愤中祷告苍天,寡人才是真正被欺骗的人!在无数巫师的咒文中,秦王向楚王发出
最恶毒的诅咒!天下的走势,在楚怀王的豪赌中变得扑朔迷离。楚国绝非怒而兴兵,而
是早有预谋。楚军西路直逼曲沃,秦军被压制在函谷关,东路军则趁秦军自顾不暇直取
韩国。而齐师则攻入魏境,配合楚军的行动。齐楚联盟与横方的战争全面爆发。楚怀王
以一国之力与秦韩两国交战,足以看出当时楚国的底气。然而,汉中的失守毁灭了楚军
的全部攻势。西路军败退,秦军涌入韩国击退楚国东路军,随后进入魏境击败齐军。齐
楚联军全线败绩,但楚怀王敏锐地感觉到秦国也已经疲惫不堪了。而楚国仍然可以调集
一支强大的军队……楚怀王的命令下,楚军孤注一掷地杀向关中。秦军一度退至蓝田,
背后就是咸阳。韩魏非常清楚放任楚军攻破咸阳的结果是什么。韩魏发兵袭击楚国后方
,楚军全线败绩。有意思吧?三强元气大伤,韩魏成为最终的收益方。楚怀王赌输了,
他严重低估了韩魏的巨大能量。有意思的是,后世又有多少伟大的君王一次又一次重蹈
楚怀王的覆辙。但天下的走势并未明朗。秦惠文王逝世,秦国陷入内乱,楚怀王借机扶
持楚系贵族控制秦庭。齐国由此拉拢韩魏,垂沙之战即将上演。相比于武信君的巧舌如
簧,孟尝君玩得更高明。孟尝君向楚王许诺与秦国断交后,可以协助楚军夺回故地。在
楚怀王似真似假地向秦国断交后,齐、魏、韩的大军逼向方城。楚怀王希望故计重施,
要求秦国出兵。但此时,秦国的处境与当年的齐国并不相同。秦军按兵不动,楚军全线
溃败。从此以后是楚国的最低谷,郢都陷落,楚顷襄王仓促逃窜。楚考烈王时期,秦军
的目光被春申君的游说而转向了三晋,远交近攻的战略取代了连横。楚考烈王的时机已
到。楚军不断收复失地,而秦军先后被纵军击破。直到秦庄襄王的惨败。秦军的威胁被
解除,楚魏争锋在所难免。此时,赵国仍处于长平之战以后的恢复期,残魏的潜力有限
,何况魏安王与信陵君也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
n*****8 发帖数: 1 | 7 整个东周史可以看成是一部赢姓赵氏从零开始打boss的故事,这个最终大boss就是楚国
,最后还死在楚国人手里,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全中原的假想敌 |
n*****8 发帖数: 1 | 8 王阳明尼采看,杭州苏州苏南都是楚国的边缘地带。呵呵。 |
n*****8 发帖数: 1 | 9 楚的强除了你们关注的军事,更多的还在于文化和艺术上的成就,汉赋很大程度受到楚
辞影响,而且楚尚赤,汉也是。汉高祖就是个深受楚文化影响的人。可以说楚和中原文
化一起成为后来的汉文化和中华文化,其中楚的比例成份很高的。 |
n*****8 发帖数: 1 | 10 楚最强大的时期大约是威王时期和最后的顷襄王末期与整个考烈王时期。顷襄王时期,
虽然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打破了郢都,但是这场战争秦军实际上是失败了的。司马错军
队基本全军覆没,秦被迫调给白起关中兵。在打破郢都后,楚军反击白起退回关内,楚
取秦南郡十五邑。基本上消灭了秦国在巴蜀和南郡的全部兵力,并且把鄢郢旧都得一大
块土地变成了自己和秦之间的缓冲区。战国中期到末期能够与秦打拉锯战的只有楚。楚
不但独自抗击秦,并最终迫使秦王承认自己的失败。黔中拉锯战,楚放弃了西部的大片
未开发土地转而夺取了秦的南郡。同时战略中心东移,考烈王时楚取泗上地,牢牢地压
制住了齐和魏。并且在秦国的连横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里从来没有被秦所迷惑。秦昭襄
王在与楚的对抗中基本是处于弱势的。秦在始皇帝之前一直都不具备同楚展开大规模战
争的实力。按照史记的说法,考烈王拥兵百万。这是相当恐怖的。 |
|
|
n*****8 发帖数: 1 | 11 为什么白起要退兵,为什么战争仍然持续了七年,为什么司马错要自杀,为什么白起三
年时间也没能跨过长江一步。还有就是,昭襄王何必之后与顷襄王相会与楚?这场战争
几乎就是昭襄王的失策,把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大大拖后了。昭襄王选择六国里最强大的
楚开刀,这无疑是非常愚蠢的,因为楚一口吃不下,还有可能反吃他一口。最后秦的军
队都埋葬在了鄢郢地区的烂泥吧地里,结束这场战争后,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再也没
有出过武关,相反,楚却经常出兵攻打武关或者北上支援魏赵,还从齐魏手里夺走了泗
上地,秦看在眼里,但是不敢言,因为秦在整个考烈王时期里对于楚都是劣势的。 |
n*****8 发帖数: 1 | 12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楚辞 。涉江。技术上,楚国算第二,没人敢
说第一,冶金方面,唯有楚国有失蜡法,其他列国都是渣,楚国最早炼钢,其他列国都
是渣。 |
b*******8 发帖数: 37364 | 13 楚国靠水运,把国土扩的很大。中原地区陆地行军,往往一个月也走不了多远。看楚国
的行军记录,经常东西调动军队很快,因为有长江和很多湖泊。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各
地贵族距离遥远,离心化趋势高,搞不成秦国那样的集权。楚国一度面积等于北方所有
国家总和,楚王也是王,跟周天子并驾齐驱,所以楚王也容易被架空。结果综合国力最
强的楚国没弄好,被秦国灭了。但是从广义上看,在秦始皇死后,楚国人终于民族觉醒
,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楚国人为主的汉朝,最终取得了胜利。 |
w********2 发帖数: 632 | 14 所以,楚人,汉人,唐人,秦人基本就是中国人的代名词。
【在 b*******8 的大作中提到】 : 楚国靠水运,把国土扩的很大。中原地区陆地行军,往往一个月也走不了多远。看楚国 : 的行军记录,经常东西调动军队很快,因为有长江和很多湖泊。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各 : 地贵族距离遥远,离心化趋势高,搞不成秦国那样的集权。楚国一度面积等于北方所有 : 国家总和,楚王也是王,跟周天子并驾齐驱,所以楚王也容易被架空。结果综合国力最 : 强的楚国没弄好,被秦国灭了。但是从广义上看,在秦始皇死后,楚国人终于民族觉醒 : ,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楚国人为主的汉朝,最终取得了胜利。
|
w********2 发帖数: 632 | 15 楚国被灭国说不定就是个troy,为了最后灭秦国用的。哥看star wars有感而发。呵呵。
【在 b*******8 的大作中提到】 : 楚国靠水运,把国土扩的很大。中原地区陆地行军,往往一个月也走不了多远。看楚国 : 的行军记录,经常东西调动军队很快,因为有长江和很多湖泊。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各 : 地贵族距离遥远,离心化趋势高,搞不成秦国那样的集权。楚国一度面积等于北方所有 : 国家总和,楚王也是王,跟周天子并驾齐驱,所以楚王也容易被架空。结果综合国力最 : 强的楚国没弄好,被秦国灭了。但是从广义上看,在秦始皇死后,楚国人终于民族觉醒 : ,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楚国人为主的汉朝,最终取得了胜利。
|
b*******8 发帖数: 37364 | 16 有一定道理。这个拍成片子不错。香烟死前偷偷跟项羽耳语几句,然后镜头一转就十五
年后。
呵。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楚国被灭国说不定就是个troy,为了最后灭秦国用的。哥看star wars有感而发。呵呵。
|
w********2 发帖数: 632 | 17 被掩盖的秦国灭国危机
娷嫣阁
娷嫣阁
历史爱好者 国学爱好者 运动爱好者 软件工程师 旅游爱好者 美食爱好者
本人是个历史迷,对于历史不敢说有什么非常牛的见解。只是在阅读一些史书的时候往
往带着一种小心,一种批判。
今天我就想讲一下在《史记》中的自己认为比较怪的一起历史事件。
首先,对于楚怀王,很多人都认为其愚蠢至极,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
中郡。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
————《史记 秦本纪》
一两年内,楚国三次战败,地盘丢了不少。再后,怀王又不顾他人劝阻,被骗至秦国,
客死他乡。但以此就能认为楚怀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吗?其实不然。
楚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秦楚绝。
————《史记 楚世家》
如果楚怀王是个昏君,人们不是应该喝彩吗?应该巴不得早点完蛋,说不定换个君王还
会使国家好点。反而为什么会如悲亲戚呢?
从《谥法》看,执义杨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有赞许的含义。春秋战国时候的谥号还
是很公正的。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
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
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
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三十
年,秦复伐楚,取八城。
对于《史记》而言,楚怀王时期几乎占了 楚世家 的内容一半以上,所以楚怀王拾起可
是说是当时楚国的一个缩影。而《史记》在此时期记载的均是楚军的打败,给人感觉就
是楚国当时是人人都可欺负的弱鸡。可是楚国在当时真的是弱国吗?楚怀王真的是糊涂
蛋吗?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史记》中有很多疑点。
胡适曾说过,对朋友,要在有疑处不疑;而对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
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
丹阳,位于楚国旧都,在今湖北丹江口一带, 武关的南部。武关是当时秦楚两国的边
界线。很明显,丹江之战是在楚国境内打的。所以,秦国肯定是出武关而入侵楚国。战
果也很清楚。楚军大败。到此一切正常,但是下文:
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
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说得很简单,就是秦楚两国在蓝田再次大战,而出国又是大败而归。
但是, 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很多疑点。
首先,楚国这次是发动举国之兵, 这是他的兵力肯定要大于当时长平之战的赵国的兵
力。所以既然是楚国大败,那又会死多少人。仅仅十七年初的那次小规模战争,楚国就
战死8万人。那这次肯定死亡人数难以想象。然而,对于这么大的战绩,史记却只字未
提。
第二,蓝田之战,蓝田到底在那?今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今陕西西安市的蓝田;另一
种是今湖北省钟祥西北。第一感觉都会认为 蓝田之战发生第一个地方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这个地方非常靠近当时秦国的国都咸阳。而楚国又是一直被压着打,还屡战屡败,
怎么可能打到咸阳边。所以很多人认为发生在第二个地方的可能性较大,就是湖北钟祥。
但是,这次是出国主动出击秦国。那么战场应该在丹阳附近才对,或者出去打,而为什
么要离得那么远?跑到丹阳之南,在自己家的后花园里打。
而且,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注意“袭”和“至”两个字,按理说当时楚国不是被秦国大败吗?那么,韩魏两国这是
应该是典型的落井下石,认为有利可图才会出击。既然是这样,应该是趁着楚国国内空
虚,在其身上咬几块肉,占几个地盘吧。但那时“袭”和“至”明显是种骚扰,不是占
领,也不是夺。是打了就跑,而不是长期霸占。不是不能占领,楚国已经倾举国之力抗
秦,国内已经没抵抗了。有人说,楚军回援了啊,但是要注意,这是大败后的楚军。士
气低沉,战斗力能有多少。再不济两面夹击,搞个什么城下之盟,勒索一下楚国也是可
以的啊。不可能空手而归啊。
另外,邓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河南省邓州市,在蓝田(湖北钟祥)的北部。这很矛盾啊,
秦楚在南边大战,而韩魏两国想要讨楚国便宜,却跑到秦军后方去骚扰楚军。没道理啊
!而且,楚军引兵而归,归肯定是要回头去打啊,但是邓在战场的北边,你怎么归,归
哪啊?往北吗,但是楚军的家在南边啊。
最后,楚国当时的都城在鄢郢,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就在钟祥的北面。所以,如果战
场在这段话,那么楚国的国都已经在秦军的势力范围了,那么楚国的国都就已经被占领
了,按当时的逻辑,楚国已经被灭了。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蓝田在钟祥的说法是不
对的。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那就是秦楚蓝田之战很可能就在秦国国都咸阳附近的蓝田。就
是说楚国倾举国之力真的打到过秦国的咸阳附近,秦国差一点就被灭国了。
秦楚之间有有一条狭长通道,叫做武关道。是秦军南下攻楚的要道,也是楚军北上的要
道。攻下武关关隘,秦国就无险可凭,一马平川。秦国又一次到了生死关头,唯一能做
的只剩下求援了。所以之后的韩魏联军袭邓的动作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的目的就不
是攻城略地,就是专门来袭扰楚军后路的。武关道北起蓝田,南至邓。所以韩魏联军攻
的就是邓,就是要掐断楚军的粮道和退路。将其封死在狭长的武关道上。所以楚军才引
兵而归。韩魏联军的手段很高明,就是攻其所必救,和围魏救赵一样,就是攻击你必须
回援的地方。所以韩魏联军的真实目的是救秦。
而且,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秦国也不像是打了大胜仗。而是出奇的低调,出人意料
地以低姿态的形式面对列国。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秦楚蓝田之战发生在楚怀王十七年,这事件发生在第二年。可以明显看出秦国在主动地
向楚国示弱、示好。若果真的在蓝田之战中年,秦军压倒势地按着楚国打,是不会再把
丹阳之战的土地一半退还给楚国的。就是因为担心楚国,所以再后来也不得不和韩魏两
国搞好关系。在蓝田之战之前,韩魏两国和秦国那是势不两立的。但是战后呢,三国变
成了盟友一般。
楚围雍氏。
秦使庶长助韩而东攻齐。
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应该算是楚国对其进行的报复,但是,秦国马上就出兵支援了韩
国。
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
武王取魏女为后。
秦武王主动访问魏国并娶魏女为后。
但是韩魏两国为什么要帮秦国呢,韩魏两国和秦国应该是死敌,他们不在背后捅秦国就
不错了,为什么会帮秦国呢?因为这场战争爆发时,并不是大家认为的秦强楚弱。很多
人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就一跃成为最强国,其实不然,当时楚国才是猎国中的最强国
家。所以大家才会自觉的联合起来抵制它。战国时有个规律,就是强国落难时大家就会
一拥而上,而如果是有别国欺负弱国,其他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唇亡齿寒,会使
强国更强,打破列国之间的平衡。所以才会有围魏救赵。生死关头,过去的恩怨先不提
,先过了再说。政治家,就要拿得起放得下。先搞掉最强的国家,就是楚国嘛!其实楚
怀王登基的时候,正好就是楚国最如日中天的极盛阶段!
楚国当时占据了列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领土,所以在当时楚国应该是超级强国了。
从春秋开始,楚国就一直是北方列国的公敌。因为地盘太大了,而且兵力较强。
秦国刚刚经历变法,军力也得到大力提升。于是有了张仪和司马错的大辩论,最后议定
要吞并巴蜀,从巴蜀的方向慢慢蚕食楚国。但是因为巴蜀和楚国一些地方打的太顺利,
导致了秦国的自信心爆棚,就导致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直接对楚国用兵才导致了悲剧
。而且不可能这么打一场胜仗双方伤亡都不记载,并且在秦武王即位,马上就割地。可
以看出这场战役并不是史书所记载的那样。 |
w********2 发帖数: 632 | 18 《赵策一》第十一章:“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利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而
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
w********2 发帖数: 632 | 19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庶长章(魏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
,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
齐,到满(秦将姓名也。)助魏攻燕。
《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
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
田,(正义蓝田在雍州东南八十里,从蓝田关入蓝田县。)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
,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张仪列传》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
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於是楚割两城以
与秦平。
《屈原贾生列传》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索隐二水
名。谓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斩首八
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
w********2 发帖数: 632 | 20 《诅楚文》刻在石块上,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巫咸”、“大沈
厥湫”、“亚驼”。《诅楚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但由于史书
没有记载《诅楚文》刊刻于什么时代,因而造成后世学者的争论。
原文编辑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
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齐盟。曰:叶万
子孙,毋相为不利。亲即丕显大神巫咸而质焉。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佚耽乱,宣侈
竞从,变输盟制。内之则暴虐不辜,刑戮孕妇,幽刺亲戚,拘圉其叔父,置诸冥室椟棺
之中;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
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
神巫咸之恤。祠之以圭玉、牺牲,逑取我边城新隍,及邬、长、亲,我不敢曰可。今又
悉兴其众,张矜亿怒,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我边竞。(读作境。)将欲复其凶迹
,唯是秦邦之羸众敝赋,鞟䩱(音俞,刀鞘也,言以革饰刀鞘也。)栈舆,礼使
(上声。)介老,将(去声。)之以自救也。繄(亦)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
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
之威神。
出处争论编辑
古代学者
宋朝欧阳修《集古录》根据《巫咸文》提到的楚王熊相,又根据《史记》记载战国后期
秦、楚两国相争的情况,提出《诅楚文》不是作于秦惠文王时,便是作于秦昭王时,所
诅咒的楚王不是楚怀王熊槐,便是楚顷襄王熊横。按《诅楚文》最早叙述的是楚成王与
秦穆公时代的事,又有“十八世”的记载,再考楚成王至顷襄王正是十八世,故欧阳修
更倾向于《诅楚文》作于秦昭王时代,所诅之楚王为顷襄王。后来,他作《真迹跋尾》
,又倾向于《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时代。
宋代对于《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时代,还是作于秦昭王时代,存在着激烈的论争。王
厚之主张作于秦惠文王之时,并提出十八世当以秦为本位,从穆公算起,至惠文王恰好
十八世。董君《广川书跋》主张作于秦昭王时代。王柏《诅楚文考释》还力攻秦惠文王
说,主要理由是《诅楚文》中有称“嗣王”。秦称王自惠文王始,秦惠文王不可能自称
“嗣王”,自称“嗣王”者必定为秦昭王,并明确提出《诅楚文》作于秦昭王九年,楚
顷襄王元年(前298)。
现代学者
近世郭沫若作《诅楚文考释》,则主张《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
七年(前3I2)。其主要理由是,这年楚怀王因受张仪欺骗,发兵攻秦,战于丹阳,兵
败后“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正是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秦王才向神祈求保佑
,而诅咒楚王。至于楚怀王名熊槐,而《诅楚文》作熊相,郭沫若认为是一名一字的矛
盾;所谓“嗣王”也应理解为“承继先人”之意。当代学者王美盛著作《诅楚文考略》
(2011年12月版),文字断代结合史实考订,认为诅楚文作于公元前208年8月,为秦国
赵高书。 |
|
|
w********2 发帖数: 632 | 21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频发。其中,秦国谋士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怀王只要与齐
国绝交,秦国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事成后,秦国仅以六里土地回馈,实
为戏弄甚至“侮辱”楚怀王。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诓骗了,他怒而兴兵伐秦,结
果却招致惨败。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故事,往往到此就结束了,留下的都是张仪的聪慧
与楚怀王的愚钝。可现实中,这仅仅是秦楚两国交战的一段序曲而已。的确如故事所说
,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爆发丹阳之战。此战的结果是楚军大败,大将军屈匄被俘,
将领逄侯丑等七十余人或死或降,楚国精兵8万余人被杀。丹阳之战后,秦惠文王和大
臣们欢欣鼓舞,认为楚国经此大败,在短时期内定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于是放松了警
惕。且秦军激战楚兵8万,自己也颇有损伤,因此秦国一方面分拨精兵帮助韩魏与齐宋
在中原争霸,另一方面对护卫关中的军队进行休整,对楚国的动向也就一时麻痹大意了
。但正是这一时的疏忽,险些改写了历史。令秦国君臣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楚怀王在
短时期内,又迅速征调了江汉地区的楚国精兵,史载楚国“悉国兵复袭秦”,楚军不但
一举收复失地,而且攻破秦国门户武关,并沿着丹江走廊直扑峣关。
商於古道示意图
楚兵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情一路狂奔,等到秦国君臣反应过来的时候,峣关也已失守。楚
兵终于攻进关中,给秦国带来一次致命威胁。关中地区,古称四塞之险,指的就是北面
萧关、西南散关、东南峣关(往外延伸就是武关)、以及东面函谷关。楚兵攻入蓝田地
区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了,大秦再也无险可守,只能背靠渭水决一死战。根
据北宋年间出土的《诅楚文》竹简记载,当时秦国战局已经相当不利,以致于秦王不得
不祭天祈求神灵,保佑蓝田之战能够“克剂楚师”。于是乎,秦惠文王带着公子荡、魏
章、张仪、樗里疾、甘茂、司马错等将领,集结关中地区的全部兵力,与楚兵在蓝田激
战,最终双方两败俱伤,秦不能胜楚,楚不能灭秦。好在秦国的外交攻势取得了成功,
韩魏二国偷袭楚国的宛城,迫使楚国回兵救宛。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蓝田之战的结果,
秦国史料上倒是言之凿凿地说,秦军大胜。秦始皇焚书之后,后人能看到的史料,往往
也以秦国提供的内容为准。可是,按照秦国的习惯,大胜之后一般都会写上“斩首八万
”、“斩首二十四万”之类的数字,蓝田之战却只写胜,不提数字,就不能不令人生疑
了。尤其这里一个细节非常值得后人注意,那就是:楚国为了回师救宛,曾割二城向秦
求和,可待楚国击退偷袭后方的韩魏联军后,秦国又主动将庸地(陕西安康一带)还给
楚国,试图以此来缓和与楚国的关系。由此历史学家推断,秦国如此看重与楚国休战及
和缓关系,说明秦国未必真就胜了,即使是胜也是惨胜,甚至于要再拼耗国力,被地大
物博的楚国拖垮也说不定。从这一战看,楚怀王是有胆略、有眼光、有勇气的。 |
w********2 发帖数: 632 | 22 楚怀王此时面临的局势是,秦国已于数年前成功攻灭了位于今天汉中及四川盆地的巴、
蜀、苴三个国家。从战略上,其已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此时的楚国要想打破僵
局,要么趁着秦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吸收巴蜀之富庶,迅速与之决战。这一步楚怀王已
通过丹阳、蓝田二次决战尝试过了,可惜功败垂成;要么就是楚国自己也吞下一块极具
地缘潜力的土地,拉平与秦国的差距。这一步,楚怀王做到了。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
越国。
战国中前期各国局势示意图
可以说,楚怀王的战略判断相当准确。既然无力在西部与秦国争夺四川盆地、也难以北
上中原去面对三晋,那么作为战略补偿,其视野自然就瞄准了长江下游。毕竟,如果能
顺利灭越,一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两岸,确保东部无忧,楚国的战略优势就将再次显现
,且有可能在西部与秦国进行新一轮竞争。楚怀王等待灭越的时机足足隐忍了整五年。
秦惠文王死于蓝田之战后第二年,秦武王继位后,将主要精力转向三晋地区,他多次发
动大规模攻伐战,秦与韩魏二国逐渐交恶。这在极大程度上,正是缓解了楚国的战略压
力,没有多个邻国的“联军”干涉,使得楚国得以休养生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
举鼎绝膑”而死,秦国陷入内乱。一年后,楚国瞅准时机,利用秦魏韩三国无暇南顾之
机,完成了战略上的逆袭,一举攻灭了同为强国的越国,一统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两岸
。楚怀王灭越,时机把握之准、攻击速度之快,的确体现了大国君主的风范。 |
w********2 发帖数: 632 | 23 在战国中后期激烈的生死争夺中,是没有弱者的生存空间的。所以,无论是蓝田之战的
果决,还是灭越之役的敏锐,楚怀王的表现,都称得上可圈可点。然而,历史上如此有
战略眼光的楚怀王,为何会出现文章开头讲述的一幕,即被张仪用“六百里土地”之骗
而轻易蛊惑呢?其实,与其说楚怀王愚蠢,倒不如说他太贪婪与轻狂了。张仪允诺给楚
怀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於之地”——秦昭
襄王约楚怀王见面的地点武关,正是商於之地的南大门。这块土地之所以重要,倒不是
因为它曾是商鞅的封地,而是因为这里乃是秦国的死穴所在。从地图上看,这块商於之
地不过是丹江峡谷中的一小块山间盆地,远不如周边的南襄盆地、上庸盆地、汉中盆地
富庶。但是,如果放在秦楚争霸的大视野去观察,就会发现,这块土地的战略价值实在
是太大了。秦楚两国长期争霸,却始终势均力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控制着丹江通
道北半部的入口——武关。这条沟通关中平原与南襄盆地的战略通道,正是以武关为界
一分为二,楚有其南,秦占其北。后来,刘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终一举灭亡秦国的
。因此,丹江通道,实乃秦国的命门所在。这就不难理解,当初张仪用商於之地游说楚
怀王的时候,楚怀王为何会真的动了心。因为他已经准确地判断出了商於之地的战略价
值。假使秦国是个守约的国家,楚国拥有商於之地后就会打破战略平衡,灭秦的几率就
会极大增加。一旦能灭秦或者重创秦国,强国格局就要被重写。而且自成大国,也无需
分忧如何结盟周边小国家了,比如齐国和三晋的态度,更是不会被楚怀王放在眼里。所
以说,楚怀王并不愚蠢。只可惜,他的致命缺点是贪、是狂、是过于自信。他恰恰忘了
兵不厌诈这个简单的常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无介
怀的。 |
Z*****8 发帖数: 1 | 24 当然了.汉朝就是楚人建立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反秦的建汉的都
是楚人.秦就是野蛮愚昧,一穷二白,所以被中原赶出来的邪教法家很容易就在什么都没
有的秦国发达起来的。但是没文化的就是玩不过有文化的,做万世梦没两天就二世而亡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楚的强除了你们关注的军事,更多的还在于文化和艺术上的成就,汉赋很大程度受到楚 : 辞影响,而且楚尚赤,汉也是。汉高祖就是个深受楚文化影响的人。可以说楚和中原文 : 化一起成为后来的汉文化和中华文化,其中楚的比例成份很高的。
|
w********2 发帖数: 632 | 25 没错。
【在 Z*****8 的大作中提到】 : 当然了.汉朝就是楚人建立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反秦的建汉的都 : 是楚人.秦就是野蛮愚昧,一穷二白,所以被中原赶出来的邪教法家很容易就在什么都没 : 有的秦国发达起来的。但是没文化的就是玩不过有文化的,做万世梦没两天就二世而亡
|
w********2 发帖数: 632 | 26 当时苏杭美丽少女以嫁给楚国大兵为荣。呵呵。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王阳明尼采看,杭州苏州苏南都是楚国的边缘地带。呵呵。
|
w********2 发帖数: 632 | 27 秦国东进,韩、魏屈服,秦、齐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雄踞南方的楚国,西邻秦东
接齐,地位极其重要,是制约齐、秦争雄的关键力量。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
秦国准备对齐国发起进攻,但这时正值楚结齐,齐、楚“方欢”、“交善”(《战国策
·齐策二》),秦惠文王很忧虑,与张仪商量对策。张仪自告奋勇,前往楚国游说,以
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要楚怀王“闭关绝齐”(同上。),待楚、齐绝交后,张仪只
承认献地六里。楚怀王见受到欺诈,恼怒至极,举兵伐秦,结果惨败,这就是中国古代
史上著名的张仪“诈楚”事件。对这一事件的前后经过,《战国策·秦策二》记载得很
详细,《史记》的《张仪列传》、《楚世家》、《屈原列传》等均有记载,内容大致相
同。
商於之地六百里,当在今丹水流域一带,是秦、楚相接地段,武关在其中,物产富
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楚国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用张仪的话来说,就是:“若
此(指楚如闭关绝齐,楚得商於之地),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
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战国策·秦策二》。)楚怀
王喜极,群臣亦无不庆贺,惟陈轸(陈轸,楚国夏(今武汉市)人,历仕秦、楚,这时当
仕楚。)不贺,并说:“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
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至矣。”(《战国策·秦
策二》。)楚怀王不听,一再使人绝齐。张仪见中计,回到秦国后,“秦使人使齐,齐
、秦之交阴合”(同上)。楚怀王派员去秦受地,张仪先称病不出,后见楚已绝齐,于
是诈称只说过答应六里,没有说过六百里。楚怀王闻讯后大怒,要兴师伐秦。陈轸说:
“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赏于齐也,楚国不尚
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同上。)楚怀王
又不听,举兵攻秦。
次年,即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据《战国策》
、《史记》等有关篇章和《竹书纪年》记载,在张仪诈骗楚国前,齐曾经帮助楚国攻打
秦国,夺取了曲(今河南灵宝东北)。可见其时,楚、齐关系一方面绝交,另一方面在前
线上,两军原来相互声援,现亦尚未处在敌对状态。楚发起攻秦后,在北线,命柱国景
翠攻韩,围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削弱韩援助秦军的力量。齐见楚、秦开战,以大局
为重,联宋攻魏,围煮枣(今山东明南)。这样,齐、楚仍为一方,共同抗击秦、魏、韩
的连横集团。在西线,楚出动两路大军击秦,一路以屈[勹亡](一作屈丐)率主力,兵出
丹阳,在商於前线与秦军对峙。另一路以昭鼠率十万大军驻汉中。这时,秦将术视来攻
,楚将昭睢败之于重丘。秦国忧虑,于是派苏厉对昭鼠说,楚怀王见昭睢取胜了,必从
你那里调出兵力由昭睢指挥攻秦,秦见汉中空虚,也必先攻汉中。为保全你的实力,我
可派人秘告楚怀王,说秦兵已来汉中了,楚怀王就不会从你这里抽出兵力。昭睢所率领
的是一支机动部队,具有一定的战斗力。秦国稳住昭鼠后,于同年命魏章(庶长章)、樗
里疾、甘茂领军攻楚,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发生大战,
秦大胜,虏楚大将屈[勹亡]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斩首八万。又攻楚之汉中,取地
六百里,仿楚制,亦设置汉中郡(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随着西线的胜利,秦接着出兵助韩攻楚,反围楚景翠。秦、魏联军又对齐国发起反
攻,攻至濮水,虏其将声子,逐其将匡章。
楚怀王见西、北两线俱大败,十分恼怒,立即调动全国军队举行反攻,在蓝田(今
陕西蓝田)大战,结果楚军又被打败。韩、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袭击,一直攻到楚国
的邓(今湖北襄樊北)。楚军只得撤退,楚国被迫割去两城,向秦请和。
公元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国无力还击。
公元前312年丹阳、蓝田之役,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楚国“亡地汉中
”(《史记·楚世家》),国势已明显衰弱了。楚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楚怀王的昏目贵]
无能,是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现又取汉中,与本土联成一片,国力
大大增强,对楚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楚国只能穷于应付,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 |
w********2 发帖数: 632 | 28 《荀子·议兵》说: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 ,惨如蜂虿;轻利[亻票速,卒如
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
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
b*******8 发帖数: 37364 | 29 说说楚国是怎么谋划一盘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大旗的? |
w********2 发帖数: 632 | 30 就是故意被灭国,结果过去的内部分化都成了灭秦的斗志了。
【在 b*******8 的大作中提到】 : 说说楚国是怎么谋划一盘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大旗的?
|
|
|
w********2 发帖数: 632 | |
w********2 发帖数: 632 | 32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
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
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
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
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
w********2 发帖数: 632 | 33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3]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 : 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 : 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 : 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 : 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
w********2 发帖数: 632 | 34 居鄛人范增,〈【索隱】晉灼音「剿絕」之「剿」。地理志居鄛縣在廬江郡,音巢,是
故巢國,夏桀所奔。荀悅漢紀云:「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正義】顧著作云:「固宜當應敗也。」當音如字。〉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
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索隱】徐廣云:「楚人
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云:「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
,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
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
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
:服虔云:「三戶,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括地志》
云:「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
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
,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
楚蜂午之將〈【集解】如淳曰:「蜂午猶言蜂起也。眾蜂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
」【索隱】凡物交橫為午,言蜂之起交橫屯聚也。故《劉向傳》注云「蜂午,雜沓也」
。又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正義】為,於偽反。〉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
楚懷王,〈【集解】徐廣曰:「此時二世之二年六月。」〉從民所望也。〈【集解】應
劭曰:「以祖諡為號者,順民望。」〉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
集解】鄭氏曰:「音煦怡。」【正義】盱,況於反。眙,以之反。盱眙,今楚州,臨淮
水,懷王都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 :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3]
|
w********2 发帖数: 632 | 35 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
。【索隱】徐廣云:「楚人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云:「
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
國時人,在陰陽家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
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
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
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云:「三戶,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峽名也,在
鄴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
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
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居鄛人范增,〈【索隱】晉灼音「剿絕」之「剿」。地理志居鄛縣在廬江郡,音巢,是 : 故巢國,夏桀所奔。荀悅漢紀云:「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 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正義】顧著作云:「固宜當應敗也。」當音如字。〉 :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 : 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索隱】徐廣云:「楚人 : 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云:「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 : ,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 : 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 : 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
|
w********2 发帖数: 632 | 36 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 : 。【索隱】徐廣云:「楚人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云:「 : 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云南公十三篇,六 : 國時人,在陰陽家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 : 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 : 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 : 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云:「三戶,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峽名也,在 : 鄴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 : 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 : 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
|
w********2 发帖数: 632 | 37 楚人高手如云,阴阳家道士预言成功。所以亡国也不怕,知道很快就会复国。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
|
w********2 发帖数: 632 | 38 楚国与秦国都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国家。《战国策》中记载苏秦曾言“横则秦帝,纵
则楚王”,由此可见一斑。 |
w********2 发帖数: 632 | 39 所以楚国没处理好国际关系。
不是本身实力的问题。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楚国与秦国都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国家。《战国策》中记载苏秦曾言“横则秦帝,纵 : 则楚王”,由此可见一斑。
|
w********2 发帖数: 632 | 40 楚怀王有事业心,有能力,也有亲和力号召力,但国际形势判断过于乐观。
即使张仪说的600里地给了楚国,其他6国合起来对付楚国,楚国还是没戏,边境线太长
了,和6国都接壤。
所以他不是个屈原说的那么差的君主,但还是不如楚庄王三年不鸣。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楚国没处理好国际关系。 : 不是本身实力的问题。
|
|
|
w********2 发帖数: 632 | 41 《史记》对这次楚国灭亡越国的记载颇为详细,可是时间上可能相差上百年。《史记
越世家》: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
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为不得晋也。韩、
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
、上蔡不安。故二晋之事越也,不至於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晋者何也?
”越王曰:“所求於晋者,不至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
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间不东,商、於、析
、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则齐、秦、韩、
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晋不战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为,而顿刃於河山之间以为齐秦
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计,柰何其以此王也!”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
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王
所待於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今楚众已分
,何待於晋?”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
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
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
,小不伯。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
邑者不上贡事於郢矣。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
大王之转攻楚也。”
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
楚。
司马迁先生将楚国灭亡越国的时间定在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前329年在位)时,也就
是公元前330年前后,但实际上楚国灭亡越国的时间应该是楚简王元年即公元前431年。
先看看《史记
楚世家》的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
。”楚简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31年-前408年。楚简王元年伐灭莒国,且是“北伐”即
从南向北攻打,从地图上看莒国所在的位置是今山东的莒县,在江苏连云港的正北面,
而连云港已经临海,所以楚简王要从南面攻灭莒国,实际上已经隔断了越国与齐国的直
接接壤。楚简王在越王勾践之后(勾践死于公元前465年),而越国在勾践之后实无强
主,直到越王无彊时梦想恢复祖上的荣耀。如果越王无彊在楚简王之后一百年,则越国
已经不与齐国接壤,不可能越过楚国去攻打齐国,且与上述对话的情景完全不符,所以
,越王无彊意欲伐齐必在楚简王灭莒之前。
导致太史公将楚越之战的时间弄错的原因可能是,他所依据的史料中写的是“楚惠王和
齐宣王”(齐宣公(公元前455年-前405年在位)和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前301年在位
)是容易混淆的,战国后期所有的诸侯国都称王了,所以记史之人很容易将此二人弄错
),因为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前432年在位)与齐宣王的时间相差太远,所以太史公
就以为楚惠王应该是楚威王(惠、威音近,易混淆),然后再根据楚威王的年代来确定
齐国的时代为齐威王。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太史公详细列出了越国从勾践到无彊的
王系,共历六王,潜意识里感觉每王20年左右也得一百多年,没想到六王共历才34年(
公元前465年勾践死,到公元前431年越国灭亡)。其实,“楚惠王和齐宣王”应该是“
楚惠王和齐宣公”,他们正好是同时代的,只要将上述对话中的“楚威王”改成“楚惠
王”,“齐威王”改成“齐宣公”,以上的对话与实际情况就完全符合了。
所以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楚惠王最后一年,越国想出兵伐齐,齐宣公派使者忽悠无
彊攻楚,正好又碰上楚惠王死了,于是无彊真的立即出兵攻楚,结果被新立的楚简王一
顿猛揍,身死国破,楚国于是乘机侵占了越国的原来吴国之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北上
灭莒。
再来看看太史公记载的上述对话时的情景与当时的历史事实是否相互吻合的证据。
1.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挟灭吴之威北上争霸,尽得吴之故地,于是与齐国接壤
,一度还曾徙都琅琊(在今青岛)。之后可能是范蠡之离开,文种之赐死而心灰意冷,
于是将原来吴国所侵各邻国的土地尽数归还,还都苏州或会稽。吴楚争锋均在今安徽境
内,所以此时楚国的势力并没有到达东海。越王勾践死后,越国势力逐渐衰落,由原来
的“横行于江淮之间”逐渐变为“不能正江淮”,楚惠王于是抓住时机开疆拓土“广地
至泗上”。虽然楚惠王占了原来吴国的不少土地,但势力依然没有到达东海,所以此时
越国与齐国还是接壤的。到越王无彊时想恢复勾践时的荣耀,于是有向北伐齐的打算就
是非常正常的。楚简王灭莒之前的时间里越国与齐国是直接接壤的,楚简王灭莒之后的
时间里越国不可能与齐国直接接壤了,这是楚灭越在楚简王而非楚威王的证据之一。
2. 当时楚国在长江以南的地方只有四邑:雠、庞、长沙和竟泽陵,尚无洞庭、苍梧和
黔中三郡(楚悼王启用吴起南并百越才有)。长沙,作为地名一直用了几千年,无需考
证,就是今长沙,只是境域范围的大小会有所改变而已。庞,大家基本公认的是今衡阳
。雠和竟泽陵两个地方目前尚无定论,但毫无疑问,这两个地方必在庞和长沙附近的地
方,否则就不可能切断无假关也就切断了此四邑与楚国的联系。本人认为(见博文“竟
泽陵”),竟泽陵为今湖南郴州,雠为今湖南茶陵县,无假关的具体地点暂时无考,但
必在今湖南平江与江西修水之间,因为这里正好是大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是修水与汨罗
江相连接的陆路最短处,越国可以通过修水西进,再经汨罗江进一步西进,就可以完全
掐断湖南与湖北之间的联系,所以“无假关”必在此处。而楚威王时楚国南境早已经有
了洞庭、苍梧和黔中三郡,与上述对话的事实已经完全不相符合了,这是证据之二。
3. 当时的齐国。齐国在齐威王时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基本没有哪个国家想打齐国的
主意(田忌孙膑时期),当然齐威王与魏惠王徐州(今山东藤县)“相王”时楚威王心
中气愤(称“王”了都不跟本王打招呼),出兵攻打徐州,但也仅仅是做做样子出出闷
气而已。而齐宣公时代的齐国正是姜姓齐国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刚刚发生了令孔子痛心
疾首的“田常事件”即田氏专权。虽然田氏的实力不弱,但田氏本身的注意力放在齐国
国内,对待邻国一向是以和为贵,以便到时候取代姜氏齐国时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
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引发越王无彊的进攻欲望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旁证之一。
4. 当时的晋国。公元前431年的晋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晋灭智伯,正在争取周王
室封侯的路上(魏赵韩此时尚未封侯,到楚简王八年才称侯),正忙于争抢晋国内部的
地盘,暂时无心参与“国际争端”,这就是上述对话所反映出来的三晋的状况。而公元
前330年前后的魏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庞涓不久前在魏国为将),不但已经被周王室封
侯,而且正在着手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自己称王了,魏齐是战国时代最早称王的诸侯国,
能称王自然是实力雄厚,当然与对话中所言的三晋情况不相符合,这是旁证之二。
5. 一个地名的诠释。对话中出现了一个地名“南阳”,觉得这个地名会引起混淆,故
此做一下说明。按对话的情景,此处的“南阳”绝对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今河南南阳,而
是今山东济宁附近,具体地点已无考。济宁南面有一个湖,总称为微山湖(铁道游击队
的根据地),其中分为三个小湖,靠近济宁的那个小湖叫“南阳湖”,所以此处的“南
阳”必在南阳湖附近,这就与越王无彊要求齐国出兵的地理位置想符合了。
综上所述,越国早在公元前431年就被楚简王给灭了,从最盛时越王勾践灭吴争霸的公
元前473年到其灭亡只有42年的时间(勾践之后34年历六王,都是短命的王),这比太
史公司马迁确定的楚灭越时间要早一百年。虽然楚国并没有打到其老巢会稽(今浙江绍
兴)而彻底灭亡越国,但越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几个小越王作
为楚国的附庸只是偏安一隅,再没有形成“大一统”的越国。
将太史公的记载稍微改一下,对话所表达的内容就与历史事实相吻合了: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当楚惠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宣公使
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为不得晋也。韩、
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
、上蔡不安。故二晋之事越也,不至於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晋者何也?
”越王曰:“所求於晋者,不至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
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间不东,商、於、析
、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则齐、秦、韩、
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晋不战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为,而顿刃於河山之间以为齐秦
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计,柰何其以此王也!”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
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王
所待於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今楚众已分
,何待於晋?”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
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
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
,小不伯。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
邑者不上贡事於郢矣。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
大王之转攻楚也。”
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简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北伐莒而灭之。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
楚。
注:越王无彊打算伐齐攻楚时是楚惠王,真正行动时正好楚惠王死,楚简王继位。 |
w********2 发帖数: 632 | 42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最强大、最有条件一统中原的楚国,为什么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
灭国之灾?
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炼铸造业发达 。炼铸造联
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 。今武汉东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游人
神情为之一振。
正是楚庄王时期国势大到饮马黄河,那是越出长江流域挺进到北方。春秋五霸有两霸是
吴和越,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势力就扩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辽阔的疆域!
灭越,就占有西施的故乡,那是纺织业最发达区。
武汉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据称是仿楚灵王“章华台”建造,章华台后世称之“天
下第一台”,是中国历代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
。楚宫的故事有“楚王好细腰,宫妃多饿死”。武汉东湖还建有“楚城”,与其相连的
景观有“楚市”
。古人曾写文章说,到楚国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归来就挤破了。这描述也许夸张
,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见那繁荣。
繁荣的经济一定会哺育出相应的文化。游三峡访秭归拜谒 屈原祠,自然要想到《离骚
》。我们读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还可以看到, 屈原爱国,楚怀王却不给他爱的机
会,但怀王没能消灭屈原的爱心。
屈原的爱不仅是爱国、爱人民,他也深情地写男女爱情,凝聚在楚辞中的爱,是非常丰
富的情感。从诗经发展到楚辞,楚辞已是华夏文明中当时最先进的文学艺术 。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纺织业、炼铸造业,陶器、竹器、漆器
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文学艺术也最为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
起来的秦国所灭?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艺术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后,统治者的政治建
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遭至灭亡。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
还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
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
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 吴
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个世纪后,怀王即位,此时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张吗?他作为诗人的
形象太饱满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张 。但司马迁作《 屈原列传》还是指出
,《离骚》称道了齐桓公 。齐桓公曾用管仲搞过春秋时最早的改革,齐因此成为春秋
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离骚》还称道了汤、武革命。这都能让我们窥见屈原的改革政见。
屈原不仅是诗人,他是楚国的“左徒”,这是掌国家内政外交大权的高级官员。一个高
级官员有如此丰沛的学问和艺术造诣,且如此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华,岂不难得!
可惜,楚终于被秦灭亡了 。楚国的悲伤是其他被灭亡的国家无法相比的啊!
悲剧的力量总是最打动人的,也是这巨大的感伤和对国家的热爱,造就了 屈原和《离
骚》。为了记住这巨大的不幸,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伦大爱,千秋以来中国人为一个
人立个节日每年都纪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千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这样纪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
变法,怀王未能理解 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
不人为什么会悲伤?那一定是曾经美好的东西沦丧。这“旧贵族”的先人,原也是相当
积极进取的啊!
楚国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绎,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绎居丹阳,丹阳在三课陵峡深处,
为最早的楚国都。所谓“上控巴蜀,下应荆襄,当水陆之要冲”,这是说楚国位置险要
,但这样的地方若不向外发展,楚就会被封闭在峡谷。楚国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开疆
,战国时兼并了上游的夔国,向下游发展使楚国都城出现在荆州,整个三峡地区就通称
“楚”。
当楚国发展到江汉平原就地处华夏中心,这使楚国最有条件汲取东西南北之长,但也容
易四面受敌。楚先人汇集四邻之长,警惕危险,把国家发展到最雄强。但后人在繁荣中
滋生出优越感,滋长了自高自大 。这自高自大不把四邻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统治者的缺
点。
楚国的优势确实曾经很多,以至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
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项羽所灭 。可是,项羽又被秦汉之地的刘邦所灭。为什么?你看,自
高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缺点在生长于楚的项羽身上也体现得多么明显 。
秦凭什么击败楚?无疑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可是,这“变法”并不是商鞅的发明。
商鞅的智慧从哪里来?
春秋时齐国发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开始用铁器。先进的铁器农耕开垦出更多荒地
,使很多农民在井田外开垦出“私田”。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
是国有制,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税。
承认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别开了一条新路。
所以,齐国的变革不只是“进步意义”,而是人类从奴隶制时代向封建制时代变迁的发
端 。进入战国,魏文侯用李悝厉行改革,李悝作《法经》列《盗法》为开篇,这表明
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盗贼也增多。李悝用国法来保护民间私有财产,成为法家始祖。
魏文侯还用 吴起为将 。文侯去世, 吴起受同芟荼怀分,离魏奔楚,于是有了吴起在
楚的改革。
吴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从魏入秦。对 秦国来说,商鞅完全是外国人。此时 秦国生
产力与政治制度都落后,从统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头脑中都还没有产生出商鞅带到
秦国来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于他相信商鞅带来的变法举措就是曾经使魏和
楚强大的法宝,于是下决心用这个外国人推行变法。
商鞅由此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与此相呼应的举措包括:以
“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按杀敌人数来途艉屯恋。这办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
继承下来,极大地调动了作战的积极性。秦国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秦兵作战总在得胜
时将敌人的头颅割下来系挂在腰间,并继续冲锋。
那头颅实在是他们不能丢弃的,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他们的计件工资,他们要用那头颅
去分领土地 。这时, 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先进
制度下,六国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战争对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 。
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还有谁能挡得住呢?随着
战争的胜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 。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
是以政治经济制度胜 。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生生灭灭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
把井田制彻底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就到来了。
楚国的失败是从变法夭折开始的,秦的崛起则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
旧制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
w********2 发帖数: 632 | 43 楚都纪南城的繁华与衰落
2016/04/06 | 论文 | 北落师门 | 暂无评论 | 3542 views
楚郢都纪南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古城垣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楚国都
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411年时间中,楚人以纪南城为都城,成功跻身于“春
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不仅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也创造了可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
的灿烂文明。纪南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被列入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风烟楚都四百年
公元前11世纪,在黄土高原渭河之滨崛起的周族,一举剪灭了中原王朝——商朝,取而
代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周朝。周朝立国伊始,即大封天下。周成王念及楚人之祖鬻
熊曾为周文王之师,殷勤事周,于是分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始建楚国。楚人建国后
,既要在蛮荒的荆山与自然作斗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同时又要应对周朝及其宗亲
国的排挤和打压。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楚国先君历经数代,不辞艰辛,举国
南迁。春秋早期,楚武王率领国人来到了江汉流域一处名为“浧”的水泽边驻留下来,
发展生产,休养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浧泽边的居住越来越拥挤。为了解决人地矛盾
,楚武王下令将浧泽之水排干,填土为陆,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平地。楚人在这片平地上
新造屋舍,建立市肆,很快就在浧泽之上建起了一座小型的城邑,楚人于是因水泽原有
之名“浧”,将新建的城邑命名为“郢”。从此以后,楚国君王每迁徙到一个新的城邑
,都称所在之地为“郢”,从无更改。后人把楚国的首都称为“郢都”,也是由此而来。
公元前689年,是楚武王之子楚文王继位的第一年。年轻有为的楚文王为楚国找到了一
处更为理想的建都之处,决定再次迁都。这次迁都之地因位于纪山之南,后人称之为“
纪南城”。纪南城“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史记·货殖列传》),襟江带湖,
居水陆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有八岭山,北靠纪山,南濒长江,形成天然的屏障
,是一处理想的建都之所。纪南城建于长江之北地势较高的高地上,既有长江水运交通
的便利,又无洪水漫城之虞。自楚文王“始都郢”后,在长达411年的时间里,楚国共
有20代君王在此建都。
在诸侯争霸的时代,为了保障首都和自身的安全,诸侯国君通常都会大修城池。但楚文
王迁都纪南城后,并没有立即着手建设城郭沟池,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都初
立,楚国尚无实力建造城垣;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郢都僻居南土,并无来自敌国对国
都的直接威胁。直到春秋中期,楚人才开始为纪南城建造城垣。最早的城垣建造,并非
为抵御外敌,而是始于一场宫廷的内乱。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在位时,庄王的太傅斗
克和公子燮趁令尹子孔出兵攻打群舒之时,在首都挟持年幼的庄王发动叛乱。因为担心
令尹子孔回兵救援,斗克命人在纪南城建造土城垣,以为屏障。由于斗克发动叛乱的时
间较短,并无充裕的时间大筑城垣,因此,斗克所修筑的最多只能算是临时性的军事设
施,而不可能是一座完整的城垣。
楚人在纪南城大规模修建城垣始于春秋晚期。这一时期,吴国联晋背楚,采取疲兵战术
不断袭扰楚国。为了防患吴军进攻纪南城,楚平王责令令尹囊瓦大举筑城。此次筑城,
奠定了纪南城的总体格局。考古工作者曾对纪南城西垣北门遗址和南垣水门遗址进行勘
探发掘,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这两处城门的建造年代应该在春秋晚期,与楚平王
大规模修筑纪南城的文献记载是完全吻合的。
不幸的是,坚固的城池没能阻挡住外敌的进攻。由于内政的动荡,官场的贪腐,此时的
楚国已是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症病人。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在著名军事家孙武和怀抱
复仇之恨的楚人伍子胥的率领下,五战入郢,一举攻占纪南城,开创了春秋争霸史上占
领大国首都的先例。吴师入郢后,“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淮南子·泰族训》
),对楚人苦心经营的都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吴国军队在占领纪南城长达10个月后因
秦国出兵救楚才撤回本国,此时的纪南城已是满目疮痍。复国的楚昭王只得临时以鄀(
今湖北宜城东南)为国都,直到数年后,破损不堪的纪南城得到修复,楚昭王才重新迁
回纪南城。
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再次对纪南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为了将城池修筑得更为坚固,吴起对筑城技术进行了改革。楚人筑土垣通常采用的是“
版筑法”,又称“夯土构筑法”,这是一种以木版为模具,填土夯实构筑城垣的建筑工
程工艺。早期的版筑法一般是两版筑城垣,即在内外两块侧板中间夯土筑墙。吴起主持
修筑纪南城城垣时,以“四版筑城”法替代原先的“两版垣”,在内外两侧模板两端增
加两块模板进行夯筑,不仅加快了工效,还提高了所筑墙体的质量,增强了纪南城的整
体防御能力。
公元前278年,楚郢都纪南城再度落入敌国之手。这一次的占领者不是来自东土的吴国
,而是来自西方的秦国。战国中后期,在与后来居上的秦国的较量中,楚国一再失利,
先后将大量山河拱手让与秦国。战国中期,楚国国内“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韩非子·和氏》)。掌握重权的大臣和占有大量封地的贵族们淫逸侈靡,不顾国政,最
终导致首都被秦国占领。秦国大将白起攻占纪南城后,对这座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都市
实施了报复性的破坏,将地面上的一切建筑化为灰烬,只留下断壁残垣和火焚后的废墟
。此情此景,每每令后世诗人唏嘘不已,吟诗兴叹。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曾登临纪
南城遗址,写下过“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最是楚宫俱泯灭”(《咏怀
古迹》)的怀古诗句。
楚襄王在白起拔郢时,带领群臣和百姓仓皇逃离,将首都迁至陈城(今河南淮阳)。楚
国大诗人屈原在逃离途中,悲愤地写下《哀郢》一诗。诗人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楚国举国东迁,
百姓离散的悲惨情景。
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人以纪南城为首都长达
411年。在此期间,纪南城作为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最
大都会。也是在此期间,楚国兼并大小数十国,使楚国势力达到了极盛,成为北至黄河
,东至大海,西至云贵,南至岭南的泱泱大国。白起拔郢在历史上成为楚国由盛转衰的
标志性事件。楚人东迁陈城后,国势日衰,最终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国。
城郭沟池守社稷
出荆州古城北门,顺207国道前行5公里,即可到达纪南城。虽然历经2000多年的风霜雨
雪,这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城,城垣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基本形态。由于自然的流
失和人为的损毁,城垣的高度虽已不见当年初建时的巍峨高耸,但较高处仍然高出地面
7米之多,较低处也高出地面将近4米,城垣顶部的宽度有10米到14米。站在城垣的高处
,瞭望古城内外,仍可想见当年古都的风采,令人喟然而发思古之幽情。
秦将白起的一把火,烧尽了纪南城400年的繁华,曾经的辉煌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都湮没
于历史的风烟之中。今天人们对于这座古代都市的了解,是通过考古学家持续不断的考
古发现揭示出来的。
纪南城城垣由泥土夯筑,环周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长3588米,总面积约16平
方公里。纪南城四周城垣的转角处,除东南角以外,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都做成了
略呈弧形的切角。为何楚人要将城垣相交处做成切角,据分析有多种考量,一是做成切
角可以避免观察城外敌情时形成视线上的“死角”,二是认为将城角建成切角,可以充
分发挥弓弩之类远射武器的作用。
纪南城东、西、北三面的城垣均为直线,唯南城垣例外。在南城垣的东段呈U形向外凸
出,这一独特形制是根据地势特点,出于便于筑城和军事防御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处理
。在纪南城的东南部有一处名为凤凰山的高地,将南城垣向外凸出,正是为了将这一高
地纳入城内,使之成为城内军事防御的一处绝佳的制高点。凸出的城垣上现存一座烽火
台遗址,高出四周城垣3-5米。烽火台是纪南城的重要军事设施,既可用于登高望远,
瞭望敌情,也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军情。
纪南城城垣外围有护城河,绕城一周,与城垣一起构成外池内城的防御体系。护城河依
地势高低不同,河面宽窄也不一样。地势较低的地方河宽约40米,较高的地方,则只有
10-20米宽。护城河除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外,还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通过水门与城
内的河道相连接,又与城外河湖相通,连通长江,使得城内河道与城外水网形成一个完
整的城市水系,这样既便于行船交通,又具有排水和调蓄的功能,还有利于交换水源,
改善城内的水质。
有城必有城门。纪南城的四方城垣各建有2座城门,分别是1座陆城门和1座水城门,共
计有8座城门。在楚国大诗人屈原《哀郢》一诗中,纪南城的城门成为了诗人家国情怀
的寄托。诗人在秦军入郢时逃离纪南城,“出国门而轸怀兮”,深深地怀念着郢都的城
门。当诗人回首眺望时,此时已是“顾龙门而不见”,郢都东门已经茫然无迹。诗人最
后写道“孰两东门之可芜”,愤怒地谴责残酷的战争使郢都的两座东门变成了一片荒芜。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纪南城的部分城门进行发掘,基本上弄清了纪南城陆城门和水城门的
形制。陆城门以西城垣北门为例。这座城门由三个门道组成,中间的门道是行车道,两
侧的门道为人行道。三股门道使得人车分流,保障了城门交通的畅通。水城门以南城垣
西侧的城门为例。有学者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试图复原南城垣水城门,得到的结论是:其
形制大致应是3层式建筑,下层为桥梁,中层安放门闸,上层建城楼作为瞭望和守城处
所。纪南城的水城门与陆城门一样,同样由三股门道组成,三股门道的宽窄大致相等,
可供船只有序进出。
宫室市肆今安在
纪南城内的平面布局既充分利用了城内的自然地理形态,也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
礼俗。城内有三条古河道,由北穿城而入的朱河和由南穿城而入的新桥河在城中合流后
,流入向东穿城而出的龙桥河,将城内分隔出多个自然空间。纪南城的规划很好地利用
了河流作为空间的分隔线,将城内空间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城内东南部为楚王的宫殿
区。城内东北为贵族居住区。将王宫和贵族居住区分布在城内东部,体现了楚人尚东的
礼俗。
宫殿区是国王生活和办公的地方,也是先祖宗庙的所在地,这里理所当然是楚国的政治
与宗教的中心。宫殿区西有新桥河,北有龙桥河,两条河流与东城垣、南城垣合围,形
成一道对宫殿区的安全屏障。为了确保王宫的安全,还在宫殿区建有两道防御工程。环
绕宫殿建有宫城城垣,在宫城城垣与宫殿之间开有濠沟,形成宫殿区外城内河的双重防
御体系。如果再算上外城的城垣与护城河,以及城内的河流,从外到内足足有五道防御
线护卫着楚王宫。
宫城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906米,东西宽802米,占地面积72.6万平方米。这一
面积与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极其相近。在宫殿区遗址上,已经探明的夯土台基有61
座,这些台基井然有序地分布排列着,台基与台基之间有连廊相连,形成各自独立而连
成一体的恢宏的建筑群,其中有一组呈正南北向排列的台基,形成一条主轴线。楚国宫
殿区的分布总体上是遵循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展开的。从夯土台基的
数量与分布来看,当年楚王宫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排列有序。高低不同的建筑,建
在层层的高台之上,形成层台累榭、错落有致的楚国宫殿建筑特色。楚国诗人屈原在《
招魂》一诗中写道:“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
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这些诗句是对纪南城宫殿的真实写照。
除王宫之外,纪南城内还分布有贵族居住区和平民居住区。贵族居住在城内东北部,平
民居住在城内西北部,南北走向的朱河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分隔开来,形成泾渭分明
的对比。在贵族居住区内已探明的夯土台基有15座,这些台基应属于楚国贵族府邸建筑
群,而平民居住区内则不见台基遗迹,这说明平民居住的房屋极为简陋,无须夯筑台基。
按照商周时期“面朝后市”的建筑礼制,商业贸易市场一般会设置在王宫之后,纪南城
内的商业区应该分布在龙桥河北岸附近。纪南城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都会,商业呈现
一片繁荣景象,达到了“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的盛况,古人形容纪南城的繁
华景象有“朝衣鲜而暮衣敝”之说(桓谭《新论》),市场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
文献记载,楚有“蒲胥之市”“枯鱼之肆”“屠羊之肆”“刀俎之肆”等等,都应该是
在这一区域内。
楚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集中在青铜铸造、纺织与刺绣、竹木器制作与髹漆、玉器雕琢
等行业。在纪南城内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区,主要集中在朱河和龙桥河交汇的区域和新桥
河以西的西南部区域。
在城内西南部区域发现有铸炉、炼渣以及与冶铸有关的鼓风管、耐火泥等遗存,说明这
一区域是以金属冶铸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楚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当时首屈一指,楚人
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陶范法、合范法、铸镶法等工艺流程,而且还最早使用了失蜡法这一
当时先进的铸造技术。青铜被加工制作成各种礼器、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成就了楚
国青铜文化的辉煌。
在手工业作坊区,还有大量从事丝织、髹漆等行业的作坊。楚人在丝织与刺绣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水平,他们生产的丝织品几乎涵盖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
种类,其中的锦、罗、绦皆属上品,极为珍贵。彩色提花锦的出现,显示当时已经使用
提花织机。楚国的绣女以质地细密的绢做绣地,采用锁绣的针法,在丝织品上刺绣出绚
丽的花纹。纹样的主题多以龙和凤鸟为主,表现出变化多端,自由浪漫的审美风格。楚
国的丝织品当时已远销至南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早的实例。
战国时期,随着锋利的铁制工具的出现,将竹木加工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比青
铜器更为轻盈的漆木器开始大量出现,很快得到了楚国贵族们的青睐,成为贵族日常生
活中的新宠。楚国工匠们制作的髹漆木器,造型奇谲,色彩对比强烈,惊采绝艳,每件
器物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气息的工艺品。
有人作过粗略估算,纪南城内的人口高峰时期应有30万人以上。要满足一座30多万人口
的生活所需,仅凭纪南城内空间有限的手工作坊进行生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在城
外还应该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大小不一的手工作坊。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来说,水是最重要的资源保障。纪南城王宫和居民的生活用水,以
及制陶、冶铸等所需要的生产用水,一部分来自于城内河流,更多地是通过水井提取地
下水。纪南城内外密集分布的水井成为楚国首都的一道独特风景。考古工作人员在纪南
城内现已发掘的水井就达500多口,仅在龙桥河西段长约1000米、宽约60米的范围内,
就集中发现古水井256口,说明这一地带是人口高度密集区。在纪南城外也发现了大量
的水井,如在城南地带就发掘水井达700口。如此密集的水井,说明纪南城内、外的人
口密度非常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座都城的繁荣程度。纪南城的水井较多的是竹圈
井,也有少量的陶圈井和楠木井。
四百年的楚郢都,数不清的人来来往往,出生入死,最后都要归于尘土。无论是王公贵
胄,还是平民百姓,墓冢都是他们最后的归宿,留下了以纪南城为中心数十公里以内数
以千计的墓冢。纪南城北的纪山,城西的八岭山,由于山峦蜿蜒,林木葱郁,风景优美
,被楚人视为风水宝地。纪南城周边山林和岗地上古墓密集,都是高等级贵族墓葬,不
少楚国君王的墓葬也分布其间。楚王墓冢多占据形胜之地,有大型的封土堆和排成行列
的殉葬墓,主冢直径达80米至100米,高达数十米,雄踞山头,宛若山峰,与自然山岭
融为一体,构成壮丽的景观。低等级贵族和平民墓葬则分布在纪南城周边不远的高岗丘
陵地带。邻近纪南城东城垣的雨台山是一片丘陵地带,这里密集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平民
墓葬,形成一个巨大的墓葬群,据测算总数应在10万座以上,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掘过
近2000座楚国下层士人和平民墓葬,从中岀土为数众多的精美文物,为楚文化的研究提
供了珍贵的资料。深藏于地下墓冢中数不清的幽灵,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昔日纪
南城的繁华与光荣。
历经风霜血雨的楚都纪南城,如今已是“楚王台榭空山丘”,当年的繁华似锦早已随历
史的风烟飘散。尽管如此,爱好探史寻踪的人们,还是愿意徜徉城头,凭吊古冢,去追
寻历史的踪迹。
(此文刊发于《世界遗产》2016年第3期) |
w********2 发帖数: 632 | 44 纪南城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都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达到了“车毂击,民肩摩
,市路相排突”的盛况,古人形容纪南城的繁华景象有“朝衣鲜而暮衣敝”之说(桓谭
《新论》),市场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
w********2 发帖数: 632 | 45 楚国诗人屈原在《招魂》一诗中写道:“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这些诗句是对纪南城宫殿的真实写照。 |
w********2 发帖数: 632 | 46 纪南城城垣由泥土夯筑,环周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长3588米,总面积约16平
方公里。
宫城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906米,东西宽802米,占地面积72.6万平方米。这一
面积与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极其相近。
有人作过粗略估算,纪南城内的人口高峰时期应有30万人以上。
32里城围30万人,在唐宋也是大城市了。 |
w********2 发帖数: 632 | 47 哀郢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
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之焉極。
楫齊楊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
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
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爲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慘鬱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
忠湛湛而願進兮,妒被離而障之。
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衆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僞名。
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衆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亂曰:曼餘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
w********2 发帖数: 632 | 48 探访楚郢都纪南故城
2017年12月08日 15: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
英 字号
关键词:遗址;南城;楚国;城垣;台基;故城;发掘;都城;介绍;遗迹
打印 推荐
楚国是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日前,记者前往荆州,跟随荆州区博物馆馆长周永忠
实地探访了楚国都城纪郢遗址——楚纪南故城。
充分体现楚城文化特色
楚人于西周初年受封立国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艰苦创业,至春秋战
国时期,建成占据当时中国南方疆土的泱泱大国。在战国中期,楚国达到鼎盛,其领地
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重庆、陕西、江西、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
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文化广泛传播于当时中国各地乃至境外。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掘来看,楚国在约800年历史里所筑城邑和所占城邑的
数量之多,令东周列国难望其项背。”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原所长蔡靖泉介绍,据
不完全统计,楚国的城邑总共有300座以上。最能充分体现楚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的,无疑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都城。
楚都及或为楚王入住过的楚国城邑,都被楚人称作郢。蔡靖泉说,迄今确定的楚都
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处,即今湖北荆州的纪南城、河南淮阳的陈城和安徽寿县的
寿郢。纪南城在出土楚简文献中称为“戚(初隶定为栽)郢”,在已知三处楚都遗址中
保存最为完好,至今仍向人们显示着它那作为当年中国南方最大规模、最为繁华都会的
风貌。
楚为泽国,楚城大都临水而建。戚郢和寿郢则傲水而立、引流而入,以致水聚城下
而显其巍峨之貌,水道穿城而有其交通之便,形成南方古城最为突出的特征。蔡靖泉表
示,依山成势也是楚人筑城的一大特点。南方多山,地形复杂,楚人筑城便不拘泥于周
人的“营国制度”而建成平原古城那样比较规则的四方形,城内布局也不守成法而讲求
实效。他举例道,戚郢是西望八岭山,南瞰长江,东临河湖;寿郢是北依八公山,南瞰
淮河,东临肥水;城垣逢高地就凸包于内、遇洼地则凹缩于外;宫城不居中,作坊区与
居住区间隔较远;结构在齐整中有变化,设计可谓于严谨中见灵活,体现了楚人不拘一
格、因地制宜的创造精神。
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组织大批文物考古专家开展纪南城考古。在楚国都城遗址中,
纪南城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是目前考古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
楚郢都故城,因在纪山之南,后人称之为纪南城。它在今荆州城北5公里。故城遗
址略近方形,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内现存河
道三条:朱河、新桥河和龙桥河。城内的东南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丘岗,当地人
称之为凤凰山,为纪南城内最大的一片高地。
顺着207国道,记者一行首先来到纪南城南城垣,找到了纪南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标志的碑刻,碑正面题着“楚纪南故城”。周永忠介绍,这是郭沫若手书的,是20世纪
60年代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随后,在纪南镇松柏村,周永忠向记者指
认遗址内保留下来的台基。这些台基远远看去,只是一些高出地面数米、上面长满草木
的高地。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介绍,记者定会见而不识。
“城内东南部的松柏区,有密集的夯土台基。最大的是松柏30号宫殿建筑基址,其
他夯土台基上也多有类似建筑遗迹。从台基群的布局来看,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这里
应是楚都的主要宫殿区。”周永忠介绍,这些夯土台大小各异,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
蚀,其地表上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有深埋地下的基础得以保存。纪南城内还发掘出
很多古井的遗址。古井的种类按照井圈的质地划分,有陶井、木井和上陶下竹井等。
根据考古发现,纪城区和松柏区靠近龙桥河两岸,有分布密集的水井,且已发现多
处窑址。井、窑及其相间地带,又有大量的草木灰、红烧土和烧制变形的陶器及板瓦、
筒瓦等。因此,这一带是城内制瓦和制陶器的主要手工业作坊区。西南部新桥区保存的
夯土台基较少,且相距甚远。在这个地区发现有铸炉、炼渣、锡块和房屋建筑,以及与
冶铸有关的鼓风管、耐火泥等,也有被火焚炭化了的稻米遗迹。这一带应是以金属冶铸
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城周附近(如雨台山墓地)有许多中小贵族的墓葬区。
纪南故城遗址外围有城垣环绕。城垣上,当年的烽火台依然矗立。记者跟随周永忠
登上烽火台,站在边缘,和城内的低地相比,依然宏伟。城垣外有绕城一周的低洼地带
,为护城河遗迹,现存城门遗址7处。此外,在南、北垣的西端各发现一座水门。
筹建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蔡靖泉对记者说,楚国的都城,数量不止一处,地望也不限一处。其迁建,体现了
楚国强弱的发展历史;其兴废,标志着楚文化盛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文献语焉未
详,楚都的数量和地望仍难确定。
“过去由于我们对纪南城的考古工作做得不够,对于一些不同见解,无从评论。现
在,根据已经获得的考古资料,可以肯定纪南城就是楚之郢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研究员杨权喜表示,无论是城内的普遍勘查还是多处城门、城内宫殿基址的发掘以及
城垣断面的试掘,或是城外靠近城垣的一些遗址的调查,所获资料都足以证明现存城垣
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所形成的。
纪南城有如此大的规模,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古城,是随着楚国的日益发展强大,
不断扩建加固的结果。在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学者发现,纪南城应该始建于
楚惠王中后期,毁于顷襄王二十年。它是楚国全盛时期的国都,历时200多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笪浩波表示,整个纪南故城都属重点保护范围,是我
国南方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为完整的一处楚国都城遗址,文化遗存极为
丰富,为研究楚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011年10—12月,为配合“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纪南城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试掘。笪浩波介绍,发掘
本着保护为主、研究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破坏、少动土,大部分探沟只发掘到夯土层即
止,局部进行了解剖性发掘。通过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垣与夯土台基的始建年代、
两者的关系,为“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
周永忠向记者介绍,目前正在进行遗址核心区内的居民搬迁工作,为后期的“大遗
址保护荆州片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做准备。 |
w********2 发帖数: 632 | 49 楚国灭亡越国的详细过程:
前312年,在秦国、韩国、魏国与楚国、齐国对峙的时候,楚国派遣大批军队包围秦兵
于曲沃和商于。越王在这个时候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
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以支持魏国。这些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运输到魏都大
梁,一定要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推断出当时邗沟和淮水仍然在越国的势
力范围之内。此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
因此楚国图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这样做,也能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307
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在这时,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
趁这个时机攻打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怀王
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位于原属于吴国故地
的国都,杀死越王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郡,越国政
权被灭亡。 |
w********2 发帖数: 632 | 50 秦军的武器,是极为先进的,相较同时代的六国,秦军武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秦弩。
“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
秦代,秦弩制造实行了机械化生产。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根据秦俑
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
公元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
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魏军伏尸盈野。由此可见,秦弩的强悍之名绝不是空穴
来风。
发射原理
最接近弩弓的轴被称为前轴,而将另一个轴被称为后轴。扳机悬垂于机匣之下,放箭时
将之向后扳,其旋转轴当然是后轴。扳机上有一个凸缘,它具有两个尖头的摇杆相合,
并将之保持于适当的位置,此摇杆是弩机的第二个活动部件,它围绕前轴转动。第三个
活动部件位于前两个部件之上,但是与摇杆相合。从弩处于待发状态开始,弦枕的中心
平片将弓弦的张力重压于摇杆的尖头上,一向后之力作用于扳机,即将摇杆下尖头释放
并落下,导致弦枕整体下落,齿牙下缩,弩便发射。
操作方法
秦弩手持弩的样子,跟现代士兵持枪的样子极为相似,单膝触地的姿势,可以减少暴露
概率,也可以保持发射时的身体稳定。
人性化设计
在悬刀四周用竹片作环状的关,以防止不慎触悬刀而发伤人,这也从侧面反映秦弩射击
时有完整的制式的编队与严格的射击流程。
在木臂下端两侧开凹槽,便于手持指抠,从这点细节的精细设计也反映了秦人对于精确
射击的极力追求。增工时制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则持弩稳、弩稳则射击精准。
弩机各部零件大小标准全国统一,可以互换,已有初步标准化和通用化概念。 |
|
|
w********2 发帖数: 632 | 51 作者:Thutmos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77542/answer/744694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么秦弩究竟是什么样的?秦代没有蹶张弩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杂抄》记秦
有”轻车,跅张,引强,中卒“等兵种,注者云”跅张“就是用脚踏张的强弩,等同于
蹶张。这有力地证明了秦代存在蹶张弩。事实上,没有证据证明腰引,蹶张等强弩是从
汉代出现的,它们实际上是在战国时代产生和发展,《战国策·韩策》提到”以韩卒之
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又说”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二者指的皆为
蹶张弩《六韬·军用》和《韩非子》中甚至提到了”绞车连弩“,也证明《史记·秦始
皇本纪》中秦皇出海以连弩射杀大鱼一事非虚。 在研究秦弩历史地位方面较具参考价
值的文章是郭淑珍的《秦远射兵器有关问题综论》,可以在知网上下到。个人认为其论
据充分分析清楚,结论也较为合理。该文中作者结合包括《墨子·备城门》在内的各方
面文献和考古材料猜想:秦代标准臂张弩的射程大概是138米,相当于汉三石弩。弩力
较大的蹶张弩射程较远,兵马俑二号坑战车上的弩和汉八石弩威力近似,在270米左右
。战国到秦必然存在更强的弩(如魏武卒的十二石弩)。 总的来说,秦弩相对于战国
弩是有发展的,相对于汉代弩则是不完善的,具体在于两点:秦弩没有安装铜郭,望山
上没有刻度。与此同时秦弩也有自己的特色:秦弩的弩臂口含下部两侧加耳,与弓背交
叉绑扎,加固了承弓部位的结合,防止发箭后口含松弛或脱落。这一点,无论同时代其
他国家的弩还是汉弩都没有。另外,兵马俑一号坑曾发现增强弩力用的撑木遗迹。关于
战国关东六国的弩,可以关注武阳燕下都出土的弩机,其中少数望山上已经有了刻度,
还有部分带铁郭的铜弩机。 |
S****8 发帖数: 1 | 52 好帖,收藏。。
谢谢。。
【在 n*****8 的大作中提到】 : 被人吹嘘如何了得的张仪,凭着一张嘴皮子就让楚国和齐国绝交,然后又把应该付给楚 : 国的商于之地六百里给生生的忽悠成了六里,最后惹得像个傻子一样的楚怀王大怒,发 : 兵伐秦,然后遭遇了两次失败,许多人都认为这两次败于秦国的战争乃是楚国由盛到衰 : 的转折点。然而事实上,楚怀王怒而攻秦,第一次丹阳之战秦国有准备,确实打败了楚 : 将屈丐,被斩首八万。然而第二次的战争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 第二次伐秦之战,楚国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六十万大军,是的,你没有看错,早于秦始 : 皇八十年,楚国就有实力动员出六十万的大军了,这个时候楚国既没有巴蜀那样的天府 : 之地,也没有后来秦国举全国之力而修建的超级水利工程郑国渠,就已经有了秦国最鼎 : 盛时期才能动员的兵力了。而楚国第二次伐秦之战,战果其实也是无比煊赫,楚军打到 : 了蓝田。如果不清楚这个地点在哪,可以自己去找个地图看看蓝田距离咸阳有多远。而
|
w********2 发帖数: 632 | 53 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
作者:郭淑珍 发布日期: 2007-12-30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字号: [大] [中]
[小]
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
郭淑珍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弓、弩是两种最重要的射远兵器。弓箭的起源甚早,
使用时间也最长,是传统的射远兵器:弩是在弓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有渊源关系
,《吴越春秋》所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即此。那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弓、弩在
古代军队武器装备中所占地位有什么变化?秦代轻型弩、重型弩的发展使用、弩的射程
、弩射特点及用弩战术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限于篇幅,研究重点放在战国
至秦代射远兵器的发展上,不对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弓、弩在古代军队武器装备中的地位
弓箭的发明,大约在距今2.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1],作为武器投入战争则始
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历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直到明清
火器盛行以后才被挤出古战场。弩起源于春秋晚期,同弓箭的命运一样,也是在火器普
及以后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弓箭的发明,充分体现了
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思想,说明当时古人已经懂得用弓弦储存能量并利用释弦所
产生的弹射力将弹丸或箭射向远方,这在中国古代技术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进步。后来受
战争需求的推动,射远兵器弓箭的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弓”字的
象形文字“ ”、“ ”的写法表明,至迟在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合体弓(弓体系用
两层材料粘合而成),同时,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箭镞开始使用于古战场。
至春秋时代,复合弓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周礼.考工记》“弓人”.“矢人”中
有关论述,充分表明古代弓箭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2]
商、周时代的车战中,弓箭是古代战车武器装备中的主要武器,无论文献资料或考古资
料都表明车之五兵[3]是以弓箭为首。屈原《楚辞?国殇》描述车战的情景是“矢交坠
兮士争先”,就是说在远距离对阵时,敌对双方先是以弓箭对射,在近距离“车错毂兮
”才“短兵接”。
但是,“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更受同时期社会生
产力水平的制约。”[4]当然也与当时的战争方式和战争目的有关。石器时代使用单
体弓和磨制石镞.骨镞,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是以争夺食物来源、血亲复仇为主。进入
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青铜箭镞,但还使用着不少的石镞、骨镞,同时由于受青铜冶炼规模
和生产量的制约,用于装备车士的箭镞数量还比较少。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当时每位
甲士携带箭镞的数量,商代是一箙十支,西周是一箙二十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是一箙
五十支,战国晚期到秦汉是一箙八十支到100支。由于箭镞是一次性消耗品,所以从中
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另外,从战争的方式、特点和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看
:商代西周时期的车战,作战对象主要是周围方国部落,战争目的是以征服为主,只要
周边方国部落表示臣服,战争目标就算达到。春秋早、中期仍盛行车战,战争目标是争
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权,小国诸侯只要对诸侯大国即霸主表示臣服并按时纳贡,
战争目的就算达到。故战争规模小,参战人数少,战斗时间短。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
时期,战争方式开始向以步战为主,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时代转变,战争目的也逐渐
演变为以争城掠地为主的兼并战争,战争目标越来越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大规模步战
的兴起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呼唤着新的威力更大的武器出现,军事需要推动着新的军
事技术的出现。同时,攻防武器所固有的矛盾规律,也呼唤着新的进攻能力更强的兵器
出现,传统弓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我们知道,弓箭的优点在于使用便捷,射速较快:缺点是受人臂力的限制,无法再增加
张力;并且由于人的耐力有限,所以弓一张满就必须发射。这样,其射程和射击精度都
会受到影响。因此,当春秋晚期防护装具甲胄采用两层皮革制作以后,研制开发新的射
程更远.、穿透力更强、威力更大的射远武器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弩兵器正是在这样的
时代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弩是横弓着臂,弩臂后部装有发射瞄准装置弩机,其使用特点是把张弦安箭和纵弦放箭
分解为两个单独的动作,弩手既可以用臂力,也可以手脚腰力并用,甚至可以利用简单
的机械轮轴之力张弓引弦。这样,在装好箭镞后,弩手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瞄准,从而
提高了弩的射程和射击精度。弩的出现在春秋晚期,普及使用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事。所
以战国秦汉时代,弩是当时军中最重要、并且是装备数量最多的武器。《六韬.虎韬.军
用》篇记载当时一万人的军队,装备的武器是:“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
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到秦代的军事状
况,据专家说,俑坑中60%以上的陶质武士俑所执武器为弩[5]。目前俑坑出土青铜弩
机220余件,青铜箭镞数万件,可以说是战国秦汉考古史上出土弩机和箭镞数量最多的
一次。
另外,弩兵器的普及还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及作战方法的演变有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器的普及使用使整
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奴隶制衰落了,封建制确立了,军队的成分改变了
,战争目标不同了,因而作战方法。战略战术也随之改变。在以步兵为主,步、车、骑
配合作战的时代里,弩和弩兵的出现,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当时作战的手段,古代战争
的面貌由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争规模扩大,参战人数激增,战争时间延长,而战
争的频繁、激烈、残酷更是前所未有,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6]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次,铁器的普及使用,使土方作业变得容易起来,
而且效率提高,这直接促进了古代构筑城、垒技术的提高。在以争城掠地为主要战争目
标的战国时代,攻守城、垒战术日益成为最主要的战术。因此,攻守双方都需要新的威
力更大的武器以克敌制胜,这就使得弩兵器迅速发展起来。
问题到这里,是否可以说传统的弓箭就没有了发展使用的空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
为,弩也有它天生的弱点,这就是临阵张机慢,而且威力越大的弩,张机越慢,所谓临
阵不过一、二发[7]。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当时军队装备中弩明显占优势地位的战国
秦汉时代,弓箭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古代战场,只是昔日的辉煌一时被威力更大的弩兵器
所遮掩罢了。作为射远兵器家镞中的一员,弓箭在古代战争中还是常和弩配合,用于近
距离射杀敌人。《墨子.备城门》诸篇论述的守城器械中,射远兵器除了各种射程不等
的弩外,还有大量的弓箭。居延汉简记载汉代戍边将士每年秋季举行一次秋试(史书也
称都试),秋试时不但比弩射,而且比弓射[8]。唐、宋时代,弩兵器已得到了较大的
发展,但弓箭在部队装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如杜佑《通典》记唐代大将出征所率的战
斗兵员中,弩手与弓箭手人数大致相当,有时后者还稍多于前者[9]。南宋华岳说: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10]历史上,弓箭的
彻底衰落与弩兵器同步,都是在明清以后,这时火器已得到了较大发展,因此作为冷兵
器时代之双骄才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秦俑二号坑军阵左前方的步兵方阵,过去笔者对其认识一直有不明确不清楚之处,在有
的文章中曾以弩兵方阵或步弩方阵名之,现在看来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在这个步兵方
阵中,周围都是立姿射俑,其身旁出土有青铜弩机和箭镞:中间是蹲跪式射俑,身旁仅
出有青铜箭镞,木弓遗迹已看不清楚。说明这个方阵是由弩手和弓箭手共同组成的射兵
小阵,二者配合布阵,正好有利于克服各自弱点而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所以这个步兵方阵应以射兵方阵或弓、弩方阵命名比较合适。
二、轻型弩和重型弩的使用问题。
轻型弩一般是指由单人操持发射的弩,重型弩一般是指由多人操持或利用简单机械力量
张弓引弦的弩。战国至秦代,以单人操持的弩有擘张弩(靠人手臂的力量张弓引弦)、
跅张弩(也称蹶张,靠人双手和脚蹬之力张弓引弦。连射弩[11](一次可发射二支箭)
以及装备于战车但仅靠车士的双手张弓引弦的弩,有学者名之为车弩[12],其射程和
杀伤力虽大于一般擘张弩,但也属于轻型弩的范围。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记秦有“轻车.、跅张、引强、中卒”等兵种。关于
“跅张”、“引强”,《睡虎地秦墓竹简》注者云,“跅张”,用脚踏张的强弩……古
书也写作蹶张,“引强”指开张强弓[13]。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无廓弩机和小型
箭镞为数众多,可能属于擘张弩。秦陵铜车马装备着张力较强的弩。目前在秦俑一号坑
战车旁也发现有弩辄,秦俑二号坑战车旁还出土大型箭镞,表明秦俑坑出土的木质战车
上也装备着弩,其强度和张力大于一般士兵所持之擘张弩。《战国策.韩策》记韩卒“
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 《荀子.议兵》说“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置戈其上”
。二者均为蹶张弩。这些文献、考古资料均说明战国至秦代,弩的种类多样,使用极其
普遍。
那么,战国到秦代有没有重型弩呢?应当说,不管轻型弩还是重型弩,在秦代以前都已
经萌芽出现,并且奠定了后世各种弩发展的技术基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以前
的兵书《六韬.虎韬.军用》记载当时射远兵器有“绞车连弩”,以绞轴张弦,装备在战
车上,可以连发数箭,而且射程较远。《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自以连弩候大
鱼出而射之”。这种连弩,箭矢后系有细绳,射出后可收回,有可能也是利用绞轴张弓
引弦。《墨子.备城门》诸篇提到连弩车和转射机,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构造及使用情
况,不过由于以前学者对《墨子.备城门》诸篇作者、国别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对这些
资料重视不够。现在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墨子.备城门》诸篇为在秦国的墨者所作的观
点:蒙文通先生是第一个明确确认城守诸篇为秦国墨者著作的学者。他说,“自《备城
门》以下诸篇,备见秦人独有之制,何不谓其为秦人之书……,推而明之,其为秦墨之
书无惑矣”[14]。其后,为《墨子.城守》各篇作注的岑仲勉先生也认为:“城守诸
篇至少一部分是秦人所为,殆以毫无疑问。”[15]1976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
以后,又有一批学者通过对秦简与备城门诸篇的对比研究后,认为秦国墨学的兴盛,是
在惠文王时。如李学勤先生说:“惠文王时,墨子之后,墨者钜子有孟胜,为楚阳城君
守城。阳城君因参预攻吴起获罪,孟胜殉难,传钜子于宋之田襄子。此后,秦惠文王时
有墨者钜子腹 居秦,见《吕氏春秋?去私》。可见墨学的中心已经转入秦国……秦惠
文王时墨学隆盛,墨者深受秦王宠幸。据《吕氏春秋?去宥》原文,唐姑果进谗时在惠
文王末年,城守各篇或称王,或称公,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后秦国墨者所著。篇中屡
称禽滑厘,墨学这一派人大约是禽子的徒邑。”[16]
众所周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小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代表。墨子及其弟子尤其是墨学大师
钜子都是一些精于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大家,他们“熟悉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
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17]。在兼并战争激烈进行的秦惠文、武、昭襄及秦王政
时代,城、垒攻防转换和攻守城、垒战术是当时经常使用的战术,受此军事斗争的迫切
需求,兵器制造技术不断革新,重型射远兵器应运而生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在此时的秦
国,已经具备了产生重型射远兵器的条件,即战争的需要和生产先进兵器所需的专业技
术人材―即一批活动在秦国的墨家钜子及其徒弟。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会在秦国的攻守
城器械、兵器制造技术和攻守城战术的研究方面充分贡献其聪明才智并留下其作品。
与先秦众多兵书重视抽象理论不同的是,《墨子?备城门》诸篇重在研究当时各种守城
器械和各种具体的守城战术[18]。《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的兵家分为四大流派,即
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家,并说“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
攻守之胜者也。”墨家当属于“兵技巧家”,是一些长于守城器械和守城战术的兵家学
派。
墨子所论守城器械中,射远兵器除了一般的木弩(二步一木弩)、“九尺一弩”、短弩外
,其它两种重型弩是连弩车和转射机[19]。
据《墨子?备高临》记载:连弩车的形制如下:材大方一尺,长称城之厚薄,两轴三(
三当为四[20])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孙诒让云:“筐疑为车箱,上下筐合底顶
而言)左右旁二植(“植”,立柱也,左右各两根共四根立柱”),左右有衡植(即横
梁),衡值左右皆圜内(内同枘,音rui,榫子),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
钩弦(第一弦字似为距,即下文之钩距,也称钩牙),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
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用铜一石三十斤(合今75斤),引弦鹿廬(今轳
辘)收。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钩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
长六尺,横臂齐筐外,蚤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长如筐,有仪(仪,表也,
即瞄准仪。于樾云,“弩机牙后之上出者,《梦溪笔谈》所谓望山。”岑仲勉先生云:
“以仪为准,可以窥弦矢之高下。此与今世步枪之瞄准表同)。有诎(同曲)胜,可上
下(意可上下伸缩调整),为武(武疑为趺),重一石(合今60斤),以材大围五寸。
矢长十尺(合今2.3米),以绳口口矢端,如弋射,以磨鹿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
(箭)无数,出入六十枚,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此段文字比较古奥难懂,今人
对其形制已难知其详,虽然如此,我们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连弩车的大概轮廓和
使用原理:造连弩车用所的木材,大小一尺(战国一尺合今0.231米)见方,长度与城
墙的厚度相等(据《墨子.备城门》,战国城墙的顶部,一般宽3―4步,相当于今7-10
米),两根车轴四个轮子。轮子装在车箱当中,左右各做两根立柱,还有横梁两根。把
箭都捆在左右两旁的柱子上,弓弦相钩,连到大弦上。连弩的机廓用青铜制造,重75斤
。弩机上有瞄准仪,可上下伸缩调整。再用大小一围五寸的木料做一个弩床,床重60斤
。连弩所用大矢直径3.6厘米,长2.3米,箭尾拴有细绳,射出后可用轳辘卷收,重复使
用。一次装填小矢,可达六十枚。像这样的连弩车,需要十人掌管使用。有军事技术专
家认为这种连弩车实同于后世床弩,并说:“利用轳辘绞盘与绞轮的半径差,能在绞动
时产生极强的拉力,张开弩弦”,将箭镞射向远方。[21]过去一般认为床弩起源于东
晋南朝[22]。实际上,这种具有床弩性质的连弩车,在战国晚期到秦代就已经发明了
,可称是后世床弩的鼻祖。此类弩,最初是安装在战车上,后来则发明了专门用以张发
强弩的类似发射架的床子。如东晋南朝至唐宋时代的床弩[23]。
转射机,据《墨子?备城门》:“机长六尺(合今138米), 一尺( 同瘗,即埋入土
中),两材合而为之辒,辒长二尺(岑仲勉云:辒在此处有两解: 1,辒、稳同音,稳
定即需具镇压之力。2,辒为钤限之义,使其不至摇摆,摇摆则发矢之瞄准不灵也,两
义似兼包之。”[24]),中凿夫之为通臂,臂长至桓(垣),二十步一,令善射者主之
,佐一人。”从文意看,这是一种安装在可以转动的木架上的弩,射手可操纵其作一定
射向的转换,城墙上每隔二十步(合今27.6米)就设置一座,每机由一名善射者操纵,
另一人辅佐。应当说,转射机也集中了秦之墨者的机巧妙思。汉代居延戍边器械中有“
转射”,很明显是承秦而来。“转射”亦是木制的框架,中间有一转动的圆轴,轴中间
刻孔,圆轴装于框中,左右可以转动。”[24]隋有旋机弩[25],都是在转射机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
三、秦弩的射程
秦代为时短促,仅存在了15年,所以秦代弩实基本上是继承战国晚期弩的制造技术而来
,但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如带廓铜弩机的出现、弩弓的保护技术等[26]。秦弩,以秦
俑坑出土数量最多(弩弓仅存遗迹,但可看清迹向,弩机和箭镞出土较多),可以作为秦
弩的一般类型。过去谈到秦代弩的射程,学者多以《战国策.韩策》、《史记.苏秦列传
》的资料为据,认为秦弩的射程可能也在800米开外。笔者过去对这个问题也未曾深究
,但仔细考察一下,觉得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根据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弩的射程与弩弓的张力有关:弩弓的张
力越大,其弹射力越远:其次与弩机的承受力有关: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大
,没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小。战国秦汉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引满一
石之弩与提举一石重物之力相等。文献资料中战国弩的张力有“八石”,“十二石”之
说。如《六韬.武车士》记当时选拔武车士的标准之一就是“力能彀八石弩”(彀,把
弓拉满)。《荀子.议兵》记“魏国武士操十二石之弩”。战国量制,一石等于120斤。
1斤约合今251克,则其张力当合今476斤和729.8斤。其射程文中虽没记载,但可看出,
二者均属强弩。文献明确记载战国弩射程的资料有三处:一是《墨子.备城门》记城上
“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二是《孙膑兵法.势备》所谓“发于肩膺之间,杀
人百步之外”,三是《战国策.韩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所云之”天下之强弓劲弩,
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战国度制,一步为六尺。一
尺约合今0.231米,那么五十步、百步、六百步则合今69米、138米、828米。将《墨子?
备城门》之木弩和《备穴》篇所载的“短弩、蝱矢”两相对比,可看出木弩是一种小弩
,是擘张弩中张力较小、射程较近的弩,孙膑所云之擘张弩当是战国擘张弩的标准类型
。纵横家苏秦所论之韩弩当是战国之蹶张弩,但所云其射程含有明显的夸饰成分。为什
么这样说呢?因为孙膑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理论家,又曾亲自带兵打仗;墨家钜
子和其弟子更是一些重视军事实践并亲自参加守城作战的城守理论专家,他们的论说当
不会是空穴来风,均经过战争实践的检验,所以值得重视。也有研究者将战国擘张弩的
射程考证为80米,并认为蹶张弩的射程一般是擘张弩的2至3倍[27]。笔者认为,就前
者而言,若指战国小弩尚可,若以指代战国所有擘张弩的射程则不妥。但将蹶张弩的射
程定为擘张弩的2至3倍还是合适的。按孙膑所论的138米计算,则战国蹶张弩的射程在
276—414米之间。
但能否据此材料来论断秦俑坑弩的射程呢?我以为,还应当进一步查找与秦有关的比较
直接的资料,这就是《墨子.备城门》诸篇所提供的材料。《备城门》各篇记载的射远
兵器有“二步一木弩”、 “九尺一弩”、短弩、.二十步一转射机和连弩车。关于各类
弩的射程,除了明确记载木弩的射程在50步以上,另外,还可据战国城墙底宽(一般在
40米左右)估计出用于穴攻的短弩射程在40米左右;而其它几种弩的射程文中没有论及
。不过,《备城门》诸篇在论述守城设施时是精确计算了各种器械、兵器的打击范围的
。所以根据守城设施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推算出有关弩的有效射击距离(如转射机、九尺
一布之弩),如《备城门》提及的木楼、立楼间的距离以及《备高临》《备梯》、《备
蛾傅》提到的台城、行城布局。
当时城墙顶部用于正面防御有女墙(也称俾倪、堞),外侧女墙较高,中部开有外宽内
窄的射孔。墙上筑有垛口。城墙四角及城门上筑有土木结构的敌楼。由于城墙顶部的射
孔只能对付城墙正面一定距离进攻之敌,对攻入城下之敌则无法实施打击,因此,为了
消灭城下死角,墨家就提出在城墙顶部外则每隔百步(约合今138米)筑一座突出于女
墙外十二尺(约合今2.77米:台城、行城则突出于女墙外二十尺约合今4.6米)的木楼
,楼上置弩。这样相邻两座木楼之间,不但可以对以密集队形攻城之敌军实施交叉侧射
,而且可以消灭城下死角,“使城墙由单纯正面防御变为有翼侧掩护的三面防御”[28
]。在城墙内侧,每隔二百步(约合今277米)修建一座突出于女墙内侧五尺(约合今1
.1米)的立楼,以备同突入城内之敌战斗。在《备高临》、《备蛾傅》《备梯篇》中提
到的台城(一称行城)亦是一种高4.6米、突出于女墙外4.6米的木楼。上面均配备着强
弩,从文中看是连弩车,从其装备有大型机廓、大型箭镞以及用辘轳张弓引弦和收箭看
,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由此看来,《墨子.备城门》诸篇中弩的射程,距离近的在40--69米之外,与有关专家
推论战国擘张弩射程为80米相近,当指一般的小弩。配置于木楼、立楼上的弩,其射程
较远,有138米和277米之别。前者射程与兵家孙膑所言的“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
外”的说法不谋而合。后者当指转射击机或蹶张弩一类强弩。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
战国至秦代标准的擘张弩,射程在百步左右。秦俑一号坑出土的弩,弩机均无廓,由望
山、悬刀、钩牙、栓塞等部件组成,考虑到其望山高于战国弩机及制造技术优于战国弩
机这两点因素,其射程当有所提高,但也不会超出战国弩很多,当是在138米开外,与
汉代三石具弩的射距相近[29]。至于二号坑战车上装备的弩,其张力当同于《六韬.
武车士》所记的八石弩。其射程远于一般擘张弩,当在270米左右。当然,关于秦弩的
射程,我们还可以从实验考古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复原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本文
仅是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一点推论。此外,还需提及的是,我们虽然一一考察了战国到
秦代各类弩的有效射击距离,但是,对于射远兵器而言,在可能的情况下,当然是距敌
越近,杀伤力就越大,诚如性能优良之韩弩,对远处之敌,也仅能射穿他胸前的铠甲而
伤了他的身体,而对近处之敌,则可以射透他的心窝。[30]西汉射击名将李广,“其
射,见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就是这个道理。[31]
四、弩射特点及用弩战术
关于弩射特点及用弩战术,笔者曾在拙作《试论秦俑坑弩兵在中国军事史上的意义》[
32]一文中作过论述,在此仅补充一点看法。笔者认为,用弩战术,实同弩的发射特点
以及中国古代冷兵器条件下的作战方式有关。弩是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
由于可以延时发射,所以我们常见古代文献中有“万弩齐发”、“劲弩趋射”[33]、
“千弩齐发”[34]、 “积(集中之意)弩”齐射[35]、“材官驺发,矢道同的”[
36]之语:同时由于冷兵器条件下,车兵、骑兵均是以有组织的编队进行作战,目标比
较大。利于积弩齐射[37],而步兵作战,可以说不论是攻守城还是野战筑垒作战都是
采用密集战斗队形,这自然也为弩射提供了较大的打击目标,也更易于发挥积弩齐射的
威力。其次,军事斗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因此,弩射的特点也需要利用坚
固城、垒作依托屏障,以便更好地发挥弩射威力。《孙膑兵法.陈忌问垒》曰:“垒上
弩戟分”,《六韬.豹韬.突战》曰“令我垒上多积强弩”、或曰“选我材士强弩……积
弩射其左右”[38]都是城垒攻防作战样式下最典型的排兵布阵方法。历史文献记载的
一些以弩取胜的战例,多是依托地形险阻或坚固工事,如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秦
、赵阏于之战,齐、赵均是以占据有利地形靠“万弩齐射”、劲弩趋发”取胜的[39]
;秦、赵长平之战,秦则主要是凭借坚固垒壁克敌制胜]40]。如果在野外闻敌将至,既
来不及筑垒,又没有险阻可资利用的情况下,则要因人因地制宜,将已方战车、牛车集
中起来,组成临时营垒,并在敌来方向广布障碍器材,在车垒外临时挖一道战壕,命士
兵排列成“四武冲阵”[41] (四面都有警戒的战斗队形[42],如秦俑一号坑长方形军
阵),以材士强弩戒备左右。总之,一提到弩战,就离不开地形阻隘、深池高墙、深沟
高垒这些词汇。秦军也是长于弩战战术的,《战国策.赵策》云:“秦以三军强弩坐羊
塘(肠) 之上”,长平之战就是秦利用坚固垒壁以弩战取胜的成功战例。秦俑一号坑弩
兵和二号坑弓、弩兵之排兵布阵更为我们了解秦代弩兵及弓、弩配合使用战术提供了直
观形象的资料。 ,
五、余论
技术是有传承性的,尤其是古代的手工业技术多是世代相袭,所以更利于技术的传承和
发展。秦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就兵器制造技术而言,笔者一
直有一种看法,即认为秦代既是对先秦兵器制造技术经验进行大总结的一代,又是奠定
后世兵器制造技术坚实基础的一代 。一方面,战国末期,军事文化的频繁交流,已使
各国兵器制造技术水平相差无几。《司马法.定爵》曰:“见物与侔(”侔“有等齐、仿
效、赶上之意),是谓两之”(“之”当作支,即两相支持、相互保持军事力量平衡之意
),当代考古中,楚墓出土有越国兵器,也出土有楚人仿越之器,秦墓出土有楚国之兵
,赵墓也出土过秦人之兵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各国军事文化在交流中进步,在
交流中创新。另一方面,秦人是统一战争的胜利者,秦又有重视技术人才的传统[43]
,所以,统一后必有一些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为秦所用,对秦的兵器制造技术当是一个
提高和促进。另外,还有必要明确一点的是,在古代所有冷兵器中,弩是最具技术含量
的一种 射远兵器,而秦人在弩兵器的制造和运用技术方面也用力最多并颇有创新[44
],对后世尤其是汉代射远兵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5],从而也奠定了秦在中国
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
[1]考古出土时代最旱的石镞,是在山西省朔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石
镞长2.8厘米,用长片薄燧石制成。见贾兰坡《山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72年1期。
[2]《周礼?考工记》之《弓人》《矢人》对弓、箭的制作有很详细的技术规范,如《
弓人》对制弓用的弓干和辅助材料角、筋、胶、丝、漆等材料的精选、制作时间等都有
具体要求:《矢人》记载了五种不同的箭矢并对不同箭矢与镞铤之比作了规定。对箭杆
后部羽毛的设置以及箭矢在飞行过程中因重心和羽毛设置不当所引起的各种情况进行了
探讨 。
[3]《周礼?考工记》所载车之五兵与考古出土材料稍有出入,综合起来,春秋以前车
战武器主要是远射的弓箭.,格斗兵器是柄长近3米的矛、戟、殳以及护身的短剑;防护
装具为皮质的甲、胄和木质的盾牌。
[4][23]杨泓:《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历史回顾》(代序),见成东、钟少异《中
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9月版。
[5]秦陵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说:“就一号兵马俑坑总的情况来说,弓弩的比例较大
,长兵器的比例较小。”见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第150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6]《孟子?离娄上》。
[7]《通典?兵二》卷一百四十九:“弩张迟,临阵不过一、二发,所以战阵不便于弩
,非弩不利于战,而将用于弩也,可不杂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
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火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声,敌无
薄我。”
[8][24]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
[9]杜佑《通典》第148《立军》引李靖语:唐初大将军所率二万人中,除辎重六千人
外,战斗兵为一万四千人。其中弩手二千人,占14.3%;弓手二千二百人,占15.7;跳
荡兵和奇兵各二千九百人,各占20.7%;马军四千人,占28.6%。
[10]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卷七《治安药石.弓制》,《中国兵书集成》6第681
页。
[11]陈跃军:《江陵楚墓出土的双矢并射连发弩研究》,《文物》1990年5期。
[12]张仲立:《秦俑二号坑军阵与轻车锐骑材士》,《文博》1987年1期。《关于秦
俑坑战车》,《文博》1988年6期。
[13]《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1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
[14]四川《图书集刊》第三期第101页。
[15]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再序。中华书局1958年8月版。
[16]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
[17]杜石然主编、金秋鹏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6页,科学出版社2003的年1
月版。
[18]《墨子》城守各篇论述的攻城战法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
蚁傅、轒轀及 轩车等十二种 ,其中临车、冲车、钩援、堙及蚁傅、轒轀六种是春秋以
前就有的攻法。以上攻城战法归纳起来是六种即1,筑土山与城墙平或高于城墙,然后
以密集“火力”攻城;2、强攻城门;3、以密集队形爬城;4、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
然后由崩塌处攻入城中;5、以地道作业潜入城内或强攻突门;6、以水淹城。针对攻城
战法,墨子专门论述了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等守城战法。
[19]、《墨子.备城门》《备穴》、《备高临》。。
[20]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4月版。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中华书局1958年8月版。以下有关《墨子.备城门》各篇的注释均见这两本书。
[21][2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工程》,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67页。
[22]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16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9月版。
[23]如东晋南北朝时的床弩即安装在这种类似发射架的床子上,以畜力(牛拉)和机
械力(绞轴)张弦上箭。见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169页,解放军出版
社1990年9月版。唐代车弩.,据载弓长12尺,用绞车张发,箭出时声如雷吼。另一种车
弩是12石之弩,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射7支箭,射程700步。唐代一步为五尺,一尺约合
今30.6厘米。则700步约合今1071米。见唐李荃《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战具类.守
城具篇第三十六》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版,影印本《中国兵书集成》第521
页) 。宋代床弩由唐代绞车弩发展而来,种类很多。《武经总要?器图》记宋有双弓床
弩、三弓床弩等。都是在一张坚实的四脚大木床上,安置2-4张复合弓,由数名士兵绞
轴引弦后,用锤猛击扳机,将箭射出。箭为铁镞木杆,以铁为羽,杀伤力较强,攻守城
战和野战皆用,射程700步。宋代一步五尺,一尺约合今31.4厘米)。则700步约合今
1099米。见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一《兵考十三.军器》,《文献通考》下
册1403页 。
[25]《隋书?礼仪志》。
[26][32][44]郭淑珍《试论秦俑坑弩兵在中国军事史上的意义》,载《秦俑学研
究》第47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7]见王兆春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0页。
[29]汉弩是在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弩机普遍带有机廓,弩机望山上有刻度,其
射程和射击精度当高于秦弩。据居延汉简资料,汉弩张力有一、三、四、五、六、七、
八、十石之分,其中“三石具弩射百二十步(510.26)”,约合今166米:“一今力五石
二十九斤射百八十步”(14.26A),约合今249米:六石具弩一今力四石四十三斤射百八
十五步”(36.10),约合今255米。研究者认为,汉代标准射器为六石弩,以步为单位,
标准考核射程为一百二十步。(见谢桂花、李均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
社1987年1月版。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秦俑坑之擘
张弩与汉三石具弩射程相近。
[30]《史记?苏秦列传》云:“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
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31][34]《汉书?李广苏建传》。
[33][3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赵奢传》。
[35][38]《六豹韬韬?敌武》。
[36]《汉书?晁错传》。
[37]《六韬?犬韬?战车》、《战骑》。
[40]《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41]《六韬?虎韬?战步》。
[42]《六韬.虎韬.敌武》注1,见《武经七书注解》,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
[43]郭淑珍、王关成《秦军事史》第55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45]秦统一后有北击匈奴、南攻五越之战,所以对兵器的研制仍在继续,因为任何时
候,军事需要都是推动军事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弩属于重型武器,从新出土的湖南湘
西里耶秦简看,秦代各级地方政权,对弩的收藏保管极为重视。如弩臂的每一笔调拨及
数量都要详细记录。见《湖南龙山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
1期。
(郭淑珍,秦俑博物馆研究员) |
w********2 发帖数: 632 | 54 秦国的崛起绝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96 圆圆猫 关注
2017.12.24 20:32 字数 3880 阅读 376评论 6喜欢 9
一
法家对秦国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我们往往忽视墨家对秦国的贡献。如果没有墨家对秦国
的贡献,秦国绝不可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法家和墨家就犹如秦国争
霸天下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法家而缺失墨家,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决计会变
得很长,如果非要给这个延长的时间定义一个期限,我个人认为至少是一百年。今天这
篇文章就是要让我们明白:秦国一统天下的军功章,其中有一半属于墨家。
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裂变》一书中就曾精彩演绎过秦孝公嬴渠梁在神龙山墨家
总坛与墨家人士论战的精彩场面。虽然嬴渠梁与墨家论战是小说情节,但这段情节并未
脱离当时的真实历史背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墨家人士大量涌入秦
国,墨家巨子也把墨家总坛设在了秦国,墨家的活动深刻影响着秦国的朝堂和变法。根
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
19789;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
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这一段史料主要讲述墨家巨子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愿意对其
破例宽恕但巨子仍坚持按照墨家之法对自己的儿子执行了死刑。这段史料透露了两大信
息,一是墨家巨子在秦国,二是秦惠王与巨子交情不浅,宁愿为巨子在秦法中破例。
《吕氏春秋・去宥》又记载:“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
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辨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
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秦国的墨者唐姑果因害怕山东的墨者谢子来秦国朝堂与自己争利而
在秦惠王面前说谢子坏话的事情。当然唐姑果达到了目的,秦惠王已经先入为主,谢子
拂袖而去。这段史料更是透露了两个重大信息:一是墨家已经活跃在了秦国的朝堂上。
二是秦王对墨家的唐姑果很信赖,反过来说就是墨家的唐姑果对秦王有很强的政治影响
力。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巨子腹䵍还是墨者唐姑果,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
,而是墨家团体。说明墨家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影响秦国朝堂的政治
团体。
那这就奇怪了,按照常理来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应该没有墨家生存和滋长的空间。您
看,法家认为“侠以武犯禁”,而墨家偏偏就喜欢“任侠”,推崇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法家信奉农耕而抵制“奇淫巧技”,而墨家却恰恰擅长“奇淫巧技”,推崇学好数理
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法家推行严刑峻法和军功斩首,而墨家却宣扬“兼爱非攻”。如
果说变法后的秦国是一团火,那墨家就是一滴水。但是这滴水滴进这团火中非但没有被
蒸发反而是“与火共舞”“浴火重生”。造成这种奇异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墨家学
派的魅力,在于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墨家。法家和墨家虽然是一对矛盾,但矛盾除了普遍
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二
提纲挈领(一):法家虽然排他,但不排斥务实,而墨家就是一个十分务实的学派。墨
者从来不当键盘侠和喷子,更不会鼓动战争让别人去捐躯而他只捐一个月的工资。墨者
只会既要说更要干,如果遇到打仗,他们会冲到第一线赴汤滔火,死不旋踵。墨家的这
种品质是法家所欣赏的,因而商鞅把儒家的那一套称为“六虱”,却并未对墨家恶言相
向。
提纲挈领(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怕法家制度能激发出秦军最强的勇猛值,
但如果装备不行那也是徒添伤亡。二战时期的日军作战可谓是勇猛,但还是被拥有第一
生产力的美国大兵碾压得鬼哭狼嚎。战国虽然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是那个国家能够在科
学技术上领先一步,必定能在战场上事半功倍。
秦国变法后,山东六国一直把秦国当成异类,总想把秦国扼杀在西陲。俗话说“练拳无
桩步,房屋无立柱”,秦国在谋划扩张的时候总得先考虑保证自己的本土安全,马步扎
得稳,打出去的拳才能狠。兵法界盛行“孙攻墨守”,秦国在面对山东六国的合纵及后
方少数民族的偷袭之时,急需引进墨家的防御技战法。根据一些专家的考古发现,湖北
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关于秦在法律、职官名称、计量制度及语词的书写格
式方面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很相似。个别专家认为《备城门》以下各篇“很可
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后秦国墨者的著作”。《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详细阐述了古代军
事工程中的城防技术,这些全部是墨家军事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而绝非纸上谈兵。遥
想当年山东列国四次合纵攻秦而不能灭秦,除去秦国被山带河的地理优势以外,我们还
应该看见战场上墨者们忙碌的身影。
根据考古发现,各个诸侯国即使再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兵器普遍都是轻重不等,大小不
一,形式多样。而只有秦国的兵器不论在哪儿发现,其造型和尺寸几乎都是惊人的完全
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弓弩箭头有4万多支,但4万多支箭头的底边宽的
误差不超过1毫米。我相信法家大多都是处女座,但没有墨家高超的制造工艺进行实施
,估计法家也只能抓狂。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弓弩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完全一样
。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应该是出
于同样的目的。因而根据科学原理,我们就能知道秦军弓弩的射程肯定比山东六国的远
。除了射程更远以外,三棱形的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
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
面,使射击更加精准。因而又根据科学原理,我们能知道秦军的弓弩不仅射程比山东六
国远,而且精准度和穿透力也比山东六国强。所以秦军能打胜仗不仅是靠法家的制度激
励,更关键的是当山东六国还在使用“汉阳造”时,而秦军已经用上了“三八大盖”。
除了墨家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门派谁也搞不懂何谓“空气动力学”。谈到弩,秦
国的弩更是霸气。秦军弩机的各个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
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六国某个士兵的弩坏掉了,那就真的坏掉了,因为身边阵亡战友
使用过的弩机零件都无法使用,而秦军士兵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零件后就可以继续发射。
秦军在墨家军事工程科技的帮助下,早已进入“标准流水化”的生产时代。另外,秦国
将士用的青铜剑也比山东六国的剑长出约30厘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器
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
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加长剑身简单,但是要保持加长后的青铜剑不容易折断就
很困难。但墨家这帮理工男们又做到了,他们摸索出了铜与锡的科学配比,做到了既让
剑身加长且能同样保持剑身的坚韧。所以,短兵交接之时,秦军又胜出一筹。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我相信身边一定会有墨家工程团。《史记·李斯列传》写到:“秦
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
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我相信这些刺客中绝大多数都是墨侠。关于墨家和秦国紧
密的合作,肯定会有读者发出质疑:墨家不是兼爱非攻吗,为何投靠秦国?答案并不难
,因为自墨子逝世后墨家分为了三派。各自都认为自己是最正宗的墨家,而其他两派是
“别墨”,即赝品。韩非子・显学》写到:“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
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
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因为教派的分离,门派之间互相的倾
轧,墨家最初的教义已经变得模糊。而身处大争时代的墨者想有一番作为则必须和当政
者进行合作,墨守成规只能自取灭亡。而纵观天下列国,唯变法之中的秦国重实干,轻
空谈;重工程,轻六艺;重科技,轻博士。秦孝公《求贤令》中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语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试问不去秦国,还有那个国
家更值得墨家前往?
至于“非攻”的问题,有人曾经诘问墨子:“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
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回答说:“子未察吾言之类
,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是谓诛也。”你墨子既然成天宣扬非攻,那我就拿禹征
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来说事。你看这些都是圣王,但都没有非攻而都是诉诸于武力
。墨子的回答是禹、汤和武王用的武力不是“攻”,而是“诛”,深层次的意思就是“
攻”乃非正义战争而“诛”是正义的战争。墨子的观点很明确,我不反对正义的战争,
但我坚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但何谓正义与非正义,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另
外一个问题了。所以当墨家认准秦国是其宗主国及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之时,
“非攻”的教义就已经失去了约束力。那么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吗?秦始皇认为肯
定是!秦始皇初并天下,让丞相和御史宣告天下:“异曰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
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
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
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
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
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
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大家看,都是六国的惹
得祸。
墨家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就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在汉朝更是成为了绝唱。墨家消亡
的原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只想通过墨家和秦国说明一个道理:“实干兴邦,科
技强国”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
w********2 发帖数: 632 | 55 根据考古发现,各个诸侯国即使再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兵器普遍都是轻重不等,大小不
一,形式多样。而只有秦国的兵器不论在哪儿发现,其造型和尺寸几乎都是惊人的完全
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弓弩箭头有4万多支,但4万多支箭头的底边宽的
误差不超过1毫米。我相信法家大多都是处女座,但没有墨家高超的制造工艺进行实施
,估计法家也只能抓狂。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弓弩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完全一样
。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应该是出
于同样的目的。因而根据科学原理,我们就能知道秦军弓弩的射程肯定比山东六国的远
。除了射程更远以外,三棱形的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
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
面,使射击更加精准。因而又根据科学原理,我们能知道秦军的弓弩不仅射程比山东六
国远,而且精准度和穿透力也比山东六国强。所以秦军能打胜仗不仅是靠法家的制度激
励,更关键的是当山东六国还在使用“汉阳造”时,而秦军已经用上了“三八大盖”。
除了墨家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门派谁也搞不懂何谓“空气动力学”。谈到弩,秦
国的弩更是霸气。秦军弩机的各个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
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六国某个士兵的弩坏掉了,那就真的坏掉了,因为身边阵亡战友
使用过的弩机零件都无法使用,而秦军士兵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零件后就可以继续发射。
秦军在墨家军事工程科技的帮助下,早已进入“标准流水化”的生产时代。另外,秦国
将士用的青铜剑也比山东六国的剑长出约30厘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器
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
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加长剑身简单,但是要保持加长后的青铜剑不容易折断就
很困难。但墨家这帮理工男们又做到了,他们摸索出了铜与锡的科学配比,做到了既让
剑身加长且能同样保持剑身的坚韧。所以,短兵交接之时,秦军又胜出一筹。 |
w********2 发帖数: 632 | 56 其实秦国只看重墨家的军事力量,根本不会实行墨家的理想,墨家要延续要不离开,要
不变质。墨家在受打压下,要延续就只能隐世流传。恰恰入秦的墨家钜子腹䵍是
史书明确记载为墨家钜子的最后一人,因此推测墨家应该是在秦惠王之后开始转为隐灵
教进行流传。 |
w********2 发帖数: 632 | 57 何炳棣先生却认为,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应该是墨者协助秦国完成统一
大业,而本身却消溶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秦国转弱为强,人们一般都归功于商鞅变法
,但事实
上,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助。他说:“完成此篇论文之后,却不由得对墨子及其忠实信
徒非讲一两句纯感情的话不可:墨者原有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清补良药,竟被时代巨变
无情地化为本身生命的强酸消溶剂——这是国史和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
四年前,何炳棣先生开始思索这件大事,经过大量考实之后,近日他撰写了三万多
字的《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一文。5月13日下午,何
先生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黄长风讲座上,为300余位清华师生讲解了这篇论文。著名科
学家杨振宁主持演讲,林家翘、李学勤和陈来教授分别提出了相关问题。
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即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墨者巨子制始末考辨、献
公朝墨者仕秦考实、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和结论。由于本刊版面所限,只能刊登
部分内容。如果读者朋友需要这篇论文,请来电告知,本刊可免费提供。
演讲人:何炳棣 时间:2010年5月13日 地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
史博士学位。1966、1979、1997年分别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
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1975?年荣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乃该会
首位亚裔会长,也是20世纪唯一的华裔会长。1965?年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逊讲座教
授,是任该职位的首位华裔史家。他长期研撰中国史,成就卓著。最近十多年,他研撰
重心转到先秦思想史上一些关键性的课题。
■主持人语 杨振宁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请到何炳棣教授给我们做一场学术报告,这是黄长风讲座的
第一讲。黄长风是当代实验物理学家,他早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后来在法国获得物
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欧洲做了很多年工作。他一生非常严谨,没有结过婚,他
的遗产差不多有一千万美元,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他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以,
使我们今天能够设立黄长风讲座。
何先生是抗战以前清华大学毕业的。他当年和今天在座的林家翘教授是同学。在抗
战时期,何教授在西南联大。比我大五岁多,所以那时不太认识他。第一次看到何教授
,是我们获得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在昆明到美国的途中。很多年以后,九十年
代在台湾的一个会场,我和他都坐在台上,当我介绍到何教授时说:何教授和我是同时
考取了第六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公费生,前几天我在清华大学,看到了我的考分是68分多
,何先生是73分多。这时,何教授便站起来说:不错,我比他高六分(笑声)。大家注
意,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理科生考个九十几分并不困难,但文科生要考到七十多分是
很困难的。所以,他总分能够比我高了将近六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事后
何先生解释,他的考分是78分多,名列清华大学第六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公费生第一名。
)
后来,何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得到了博士学位,接着在
大学做了讲座教授。今天,他被公认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史方面的世界第一人。他的
研究领域非常宽阔,从明清人口、经济、社会史开始,后来又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近
年来又涉猎到先秦的思想和制度历史。
我们非常高兴,今天能把何先生请回到他的母校,来做黄长风讲座的第一讲。谢谢
!
开场白 解放前,说到清华精神,林家翘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不是在清华大
学对我说的,而是在1965年芝加哥大学请他作一个星期的访问,他刚到,我们就在郭晓
岚(1912年?年,美籍华人,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大气动力学
的一代宗师)家里相聚,一见面,林教授就说:“我们又有几年没见了,不管搞哪一行
,要紧的是千万不要搞第二等题目——这就是清华的精神!”是的,我们不仅要有第一
等的考试成绩,还要搞第一等的题目。
这是开头的话,现在言归正题。
两千年来,人们将秦国转弱为强都归功于商鞅变法,连荀子也持这样的看法——《
荀子·议兵》四世之说。四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君在位公元前
361?,共百十年。
事实上,秦国图强运动必须上溯到孝公之父献公。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目的:
笔者通过史料解读和论证认为,从献公起秦国开始转弱为强,主要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
助。
《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生献公。”前415年灵公卒,
庶长等专权,不立献公而立其叔祖简公。于是年仅九岁的献公即被流放于东邻魏国。
为了较充分了解献公图强的决心,有必要蠡测其青少年时代及即位初期所饱受的一
系列心灵上的创伤和感情上的震撼。他十六岁(公元前408年)即开始蒙受莫大的国耻
与国难——祖国国防上最险要的地区竟变成魏国的西河郡。另方面,他流亡几近三十年
间,目睹魏国变法的成就,这对他精神上既不无启发,更多所刺激。
但是,他一生最大的外来冲击,莫过于即位后四年(公元前381年)所发生的惊天
地泣鬼神的连锁事件:阳城君因参加攻杀藏身于楚悼王尸体之下的吴起犯罪失国;阳城
君的失国,导致墨者巨子孟胜及其弟子百八十五人的集体身殉以践墨子之义。
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
经过近数十年来中西学者的研究,墨者与统一之前的秦国有密切关系已成定局。墨
子壮年就以城防及军械发明制造闻于列国。远早于古代西方,墨子及其精于工艺的信徒
即懂得杠杆和滑车的原理。
献公上任第一个目标,就是重新夺回河西地。
这段黄河东边的汾水和涑水流域是三晋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重心;西边陕西
境内的洛水和渭水下游平原是有待嬴秦充分开发的宝藏。这些河流及其众多支流都汇集
此区,注入龙门、潼关之间的黄河。所以无论从军事或经济的观点都是秦魏必争之地。
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长期流水的侵蚀把表层的黄土堆积切割成沟壑原梁纵横破
碎的地貌,而如此复杂的地貌正是刺激战国初期攻守战术和武器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河西战争史事表,魏国在公元前419?年这十一年间,攻占秦河西地的战略完全
成功。开头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已初步完成少梁要塞的工程。随即居高临下沿着黄河南进
。读到《史记》魏“围繁庞,出其民”即可体会出这两短句不啻是司马迁大写意笔法描
绘的一幅攀城蚁附浴血肉搏的图画。
魏军攻占合阳之后,即转而麾师西南,进入洛水下游行将注入渭水的平原地带。这
地带川流异常曲折,港汊纵横,激战之后双方都需要选择地点高垒深堑。魏一度进军深
入渭水以南的郑(今陕西华县境内),然后自动撤回到渭北建筑新根据地合阳和洛阴。
弱势的秦只能退守下游洛水的西和南:“堑洛,城重泉。”《括地志》:“重泉故城在
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应在今大荔县境内,距今西安市东缘仅仅一百二三十公里
了。可见魏占领下的全部河西地已如一把利剑直指秦国的心腹了。
古今学人几无不同意现存《墨子》书尾《备城门》等十一篇最为难读,这是由于历
代重文轻武,更由于原书有关城守诸篇部份原简在汉代遗失和错置。经过半个世纪中西
学者的注、译和考诠,这些篇章里的错字、专词、术语和内容大致已能通读;读后大有
助于加深了解秦魏河西战争在军事及政制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墨者对增强秦国攻防战术的
贡献。
读了《墨子》最后这十一篇再重温《史记》,就会联想到选择地点修筑一座要塞城
所需空中、地面、道路、桥梁、水面、地穴全方位所需军事工程技术及规模之艰巨和交
战时动用机械与大小兵器种型之可观。坚而且厚的要塞主城城墙的顶部之内必须筑有利
于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女垣。”主城四隅尚须筑有更高的“望楼”和与主城配合向敌人
交叉侧射的若干“行城”和“杂城,”更无论外围的濠池、吊桥和木栅等屏障了。
《备城门》开宗明义,禽滑厘请教墨子如何抵御攻城的十二法:“临、钩、冲、梯
、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大体而言,“临”是攻者在城外:“
积土为高,以临我城,”也指敌人所用高达数层楼的撞城车。“堙”也是积土为坡,主
要似为填塞壕池。“钩”是钩引兵士上城的大钩梯。“冲”是从侧面攻城的“冲车。”
云“梯”易懂,无须再释。“轒辒”据《通典》卷一六○《兵十三》是“攻城战具,作
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
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轒辒车。”“轩车”大概也是有掩盖的大车。“水”指灌水淹城
。“空洞”指挖地洞和地道。但“穴”和“突”原文残阙,“穴”或“火”之误,“突
”部份的音义是敌人用重器突破城根时,守者以“突门”防堵,并施烟熏。“空洞”是
挖地道,叶山绘有墨家地道内通烟管道示意图,并有利用鼓风设备通过管道烧艾烟熏敌
人的简述。“蚁附(傅)”源自《孙子》,是形容士兵密集攀登城墙的行动和搏斗。
经过近数十年来中西学者的研究,墨者与统一之前的秦国有密切关系已成定局。墨
子壮年就以城防及军械发明制造闻于列国。远早于古代西方,墨子及其精于工艺的信徒
即懂得杠杆和滑车的原理。墨家所发明和改进的军事机械虽无法一一详考,但其最重要
的发明之一,投石机的构造保存于《墨子》本书、《通典》和《武经备要》诸书。其威
力之大,射程之远,命中率之高,部分地反映于它摔背(“夫”)长度的—
至35尺之间。这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战国时期形势图
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
由于饱受多年流亡生涯的苦痛和即位后四年所受墨者集体殉义的感召,献公自始即
对墨者有充分的信任,以致墨者似乎成为秦国军队中的全能干部和严格纪律的执行者。
军事方面
献公之前的半个世纪,秦弱魏强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就疆域、人口、资源而论,
秦本有足够的潜力演变成为一等军事强国,关键在有英明的君主领导改革。
根据笔者的多边考释,献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即墨者首任巨子孟胜及其弟子集体死
楚阳城君之难那一年,献公与墨者应即开始合作,而且关系如鱼得水异常融洽。所以,
城防要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守”都从墨者甄选。
秦制城防最高长官“守”之下,还有由墨者充任的“尉”。《墨子·备城门》篇说
明“城上四隅……四尉舍焉。”“百步一亭……亭一尉,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
”亭尉掌旗帜。各种城防士卒,包括童子及女子,都依照“青、赤、黄、白、黑”五色
旗帜各守岗位。敌人攻城由远而近时,亭尉手执大旗,有如近代童子军领队之“打旗语
”,并鼓声,指挥部队的行动。夜间只好用火。此外还有门尉,责任是执行极严格的监
守城门、防谍杜奸的规令,白昼必须亲自巡察三次,夜间巡察一次。尉的主要责任虽是
防谍杜奸,严格执行罪罚,还有训练基层吏员及士卒射弩技术的责任。
由于饱受多年流亡生涯的苦痛和即位后四年所受墨者集体殉义的感召,献公自始即
对墨者有充分的信任,以致墨者似乎成为秦国军队中的全能干部和严格纪律的执行者。
被聘募的墨者也一再表示对献公效忠之忱。平时对“重室子”(贵家子弟)表面上
予以优待,而事实上是严加看守。敌军来攻时,令重室子居城隅高楼上作侦察守候的工
作,“失候斩”。其他“守城之重禁”和“大奸之所生”“具以闻于上”。墨者对秦中
央集权消除异己方面的贡献是不容怀疑的。
此外,秦国当局自始即极力汲取利用墨者对军事工程及武器制造方面的专长也是可
以肯定的。总而语之,墨者对秦军事上转弱为强的重大贡献,在献公晚年与魏战于石门
、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的大凯旋中得到充分的证实。
户籍与连坐
传统和近代中外学人研究古代中国以军统政的地缘组织的起源,每多上溯到齐桓公
(在位,前685?年)时管仲的创举和公元前543年郑国子产的改革。事实上齐、郑的改
革都不能认为是秦制的先例。
管仲军政统一原则下行政单位的划分,事实上仅限于分属于桓公及国子、高子二上
卿直辖的“乡”区。全国分成二十一乡之后,其中六个工商之乡与兵役无关,只有十五
个“士乡”才分别由桓公和国子、高子二上卿统帅。即便在全国有限的“乡”区之内,
国君都不能享有统一指挥的权力;而且维系这十五士乡人员的力量还是大部要靠旧家族
的感情纽带。这种依然联系到宗法亲属关系的问题说明齐管仲的改革决不会是秦献公全
国统一性户籍编制的历史前例。
近代国际汉学界研究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第二个误解,是以为公元前543年郑子产
法令中“庐井有伍”,就是全国性以军统政户籍制度的创立。为审慎计,有必要将《左
传》原文及十九世纪理雅各(JamesLegge)英译征引如下:
《左传·襄三十年》: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Legge译文:
Tsze-Ch'an made the central citie s and border lands of the State be
exactly defined,and enjoined on the high and inferior officers to w ear[o n
ly ]th e ir d istin ctiv e ro b e s.T h e fie ld s w ere all m arked out by
their banks and ditches.The houses and tsing (井) were divided in to fives,
responsible for one another.英译是根据杜预的诠释,文字非常清楚明白,在国际上
影响很大。但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充分汲取《左传》权威、伯父杨树达的淹博精深,
往往能做出比较正确的注释。他特别指出“都鄙有章”不过是都邑和鄙野应保持传统的
区别,并不意味这两种不同地区都需要精确丈量后划定(exactlydefined)。“上下有
服”的“服”不是指服装,而是指职守。
最重要的是“庐井有伍”的“伍”应是“赋”的借字,是纳赋税之意,而不是户籍
中由五家构成的基本单位。杜预注:“使五家相保”更会引起古今读者的误会,以为是
五家连坐法的初现。上世纪前半叶,童书业根据顾颉刚早期课堂笔记而撰的《春秋史》
,更把“庐井有伍”释为“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度”的滥觞。至于“庐井有伍”的“庐”
字,《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庐,田中屋也。春夏居之,秋冬则去。”庐井一词
尚具井田古制遗义,怎能是全国性军政合一的户籍制度中五家构成的基本单位呢?
为探求关键词“伍”的真义,只靠古今诸家注释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子产颁布“
庐井有伍”背后的政治实况和理念。幸而《左传》襄廿九及卅年的叙事是根据最原始的
《郑书》(当时郑国的史籍),复杂繁琐之中每有耐人寻味的话语。简而言之,子产是
在内外危机重重、几乎无法形成一个能勉强运作的政权的情况下,强行被命为执政的。
他背后的全力支持者是无私让贤的罕氏族长正卿子皮。当“郑子皮授子产政”时,子产
坚辞,因为深深了解“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秋间受命执政初期,在答复
子大叔(美秀而文的游吉,廿一年后继子产执政为正卿)问难的谈话中,子产毫无虚伪
地征引《郑书》中的谚语:“安定国家,必大焉先。”意思是欲求国家的安定,必须先
使世卿巨室安心。这个坦诚露骨谈话的时间大概是在前543年秋八月,《左传》紧接此
项谈话的纪事就是子产颁布的“使都鄙有章,……庐井有伍”的法令了。如果这串法令
的颁布不会晚到年底的话,他从执政之初到颁布一系列法令只有三几个月的时间。试问
,在这样匆迫的时间之内,更在施政必须先姑息大族巨室原则之下,“庐井有伍”怎会
是户籍制度革命的首发巨炮呢?
事实上,细读国人对子产法令的反应也会得到同样的论断。《左传·襄公三十年》
:
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
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
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杨伯峻训“伍”为“赋”之借字,是根据《吕氏春秋·乐成》篇“我有田畴,而子
产赋之。”杨注极是,因初征此税之时,国人不无疑惧,勉强从命,三年以后,田畴因
封洫水利而增值,子弟乡校教育也得到改善,所以由怀疑转而歌诵;处处反映乡里聚落
秩序依旧,决未曾有过强迫执行户籍制度革命性基层组织单位改革的痕迹。五年后(昭
公四年,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是进一步征军赋,其性质大体与前此鲁、楚等国
之用心相似,征赋主要是为改良扩充多种武器的质量,都不是从事军政合一户籍制度革
命的先例。
秦国变法成功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的革新。传统及近代中外学人几无不归功(或归
罪)于商鞅。其立论的文献根据不外:
(1)《韩非子·和氏》:“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
(2)《韩非子·定法》:“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
罪。”
(3)《淮南子·泰族训》:“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
(4)《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献公……十年(公元前375)为户籍相
伍。”
(5)《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六年(前356)“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伺)连坐。”
本文以下所论与前此诸说不同之处在指出连坐法禁渊源甚古,“连什伍而同其罪”
则始于献公,而且俱深受墨者影响。为简捷计,先论连坐。
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尚同”。笔者十余年前发现《尚同》的篇名,实际上是《
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一语最忠实巧妙的简化。此语乍读之下似
不足为奇,但具有纠正春秋“政多出门”历史积弊的深意。为适应战国初期列国间竞争
日趋激烈的新情势,墨子就把这句名言引伸利用为建立一元化中央集权政体理论与实践
的张本。《尚同》理论的出发点是在“未有政刑”的初民社会里,人人追逐自己的私利
,人人有自己的意见,“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欲使政治及社会上轨道,惟有人民自乡里而上,层层都服从各级的“政长”,最后所
有各级的人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这种政体一定是公正合理的,因为天子是上天
为人民福利而选择出来的。《尚同》上中下三篇一再出现“一同天下之义”的语句,下
篇更进而推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圣王皆以尚同
为政,故天下治。”这显然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理论范畴最大可能的延伸和提
升。
笔者无意深究墨子“政原论”逻辑上有欠圆通,但有必要考辨何以“尚同”模式的
政体在国史上首度出现于秦献、孝之世。案:墨子为实现他所憧憬的一元化政制,订下
一条指令性的原则:“上同而不下比。”上同之义无须再释,“不下比”的意思是,下
边的百姓不准比周勾结,对当地的政治情况有所隐匿。换言之,唯有以天下百姓为耳目
,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赏善惩恶,顺利推行政体的运作。
《尚同·中》:“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
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
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我们必须秉公指
出,墨子的手段虽不无类似近现代独裁特务统治之处,但他的居心是善良的、反侵略的
,试求改善人民生计的。
最堪注意的是《尚同·下》征引已佚《大〈泰〉誓》——武王伐纣师渡孟津的誓言
——:“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清代江声的解释:“发,谓发觉也。钧
,同也。言知奸巧之情而匿不以告,比事发觉,则其罪与彼奸巧者同。”这就是“连坐
”。再《尚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弩戮汝,罔有攸赦。”郑玄注:“大罪不
止其身,又弩戮其子孙。”同篇中武王历数纣的罪行内有“罪人以族”,可见殷代已有
“连坐”《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二十年(公元前746)
“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产(兄弟)。可见早于商鞅四百年秦国已
有连坐法了。
献公即位之初,百废待举,抵御外侮,莫先于巩固城防;巩固城防,莫先于征募墨
者。墨者自始即发现,“上同而不下比”的政治理念和手段,几乎无一不与献公的图强
愿望与步骤同轨合拍。献公难忘回国过关的危难,城防立法之初,宁失之过严,勿失之
过疏,所以本文上节所引《墨子·号令》篇围城禁令是很极端的规定,在平常的情况,
同伍连坐之罪有一定的范围,伍人检举也非漫无限制。无论如何“相牧司连坐”决非始
自商鞅是可以肯定的。
《史记》之《秦纪》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必须与《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一起诠释。首先应该讨论的是什和伍这两个户籍上最低层统计单位的特
点。如本节上引《国语·齐语》所载管仲在全国十五个“士乡”编制军队的各种单位是
始由五家组成的“轨”,也就是伍,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根本不提什这个
单位。所以如此是因为什不是最小的单位,也就不宜作为全部统计的基数。事实上,什
的单位是存在的。《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
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
伍皆有长焉。”同书《禁藏》和《度地》等篇也都提到什伍之制。至于什作为组织单位
的特殊功能,《尉缭子·伍制令》有很好的说明:
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
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正是为了整军图强防谍杜奸,献公户籍改革之初即定下什伍之制。这不是全凭揣想
,而是有幸《墨子》书中保存了原始第一性的记录。《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
;《迎敌祠》:“司马视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经过
笔者多方考证,《迎敌祠》所言皆献公早期事,《备城门》甚至言及征募墨者之初,主
客双方必要的考虑,大有助于了解秦墨早期的活动,其史料价值之高远在《史记》三言
两语式叙事之上。
至于什伍所辖士兵的种型和原来的身份,《备城门》篇中两条“示范性”的规律都
有说明。“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
(或应作上)楼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围(御)
。”如果敌人大举进攻,无论师众多少,只能分四路进攻,届时守城兵士不过“丈夫千
人,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凡四千人而足以应之。”可见户籍是兵农不分军民合一
的。什伍战时与平时的成员可能不完全符合,但二者间必有密切的联系。从《韩非子》
和《史记》相关词语及注释揣测,什伍之制应该自始即逐步推行于全国的,其最初主要
动机是为防止人民违法犯禁的,防止人民犯禁最适宜的组织单位是什伍,而防止犯法的
工作平时较战时更为根本。所以《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的综述相
当正确,唯一需要纠正的是什伍和连坐不始于商鞅,而始于十九年前的献公。这应该是
合理的论断。
由于秦简中尚未发现户籍原件,其具体形式尚无法确知。但张金光在其廿余年心血
结晶的《秦制研究》对秦户籍特色及其主要意义有扼要的解说和评估:
……秦户籍为户,役册合编,户籍同时是应役者的徭役档案。此制为汉及后世所承
。……秦户籍,就其内容而言,为综合体式,详于籍注,……凡国家治术所掌握的每一
个人口的一切状况、家庭关系等等,尽在户口一簿之中。因之,政府只要一簿在手,便
可统理庶政。秦所开创之户籍实为人籍之综合百科人事档,是国与家最为重要的典章,
是典中之典,为国家一切章法之根本。……编籍与“相伍(即编户)”相为表里,相互
为用。户籍组织与社会行政编组是统一的,以县系乡,以乡系里,以里系伍,以伍系术
户,以户系口。这便构成了以秦户籍为纲的一条完整的系术绳索。
从社会及政治观点,献公的户籍改革既彻底扫除传统乡遂国野的区分,又奠下走向
统一集权国家的通衢大道。
参与初步推广县制
秦为增强新征服的边区冲要之地设县,可以上溯到春秋中期。穆公以后,《史记》
之《秦本纪》及《六国年表》仅记有厉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县频阳(今陕西富
平县东北)及惠公十年(前390年)县陕(今河南三门峡西)。献公朝〈秦本纪〉只记
有二年(前383年)“城栎阳”,但因《集解》引徐广“徙都”之说,引起不少近代学人
误会。实际上献公决心设置具有国防意义的县,始于即位后的第六年(前379年)“初
县蒲、蓝田、善明氏,”再五年后才“县栎阳”。
近年考古发掘证明即使筑成重要国防和经济基地的县以后,栎阳城垣面积和建筑规
模还是远远不能与都城雍和未来的都城咸阳相比。按常理推测,当献公决意兴建一系列
的县以为军事根据地时,必有墨者精英及军事工程技术专家参与筹划及领导。
推动《尚同》理念的实践
另外,尚须推测评估墨者对献公政治改革理念及实践方面的影响。
自宗师墨翟始,散于列国的弟子以专长论可分为三派:“论辩”者游说从政,“说
书”者传播学说,“从事”者制器守卫。“从事”派的墨者固为献公所急需,然“论辩
”、“说书”之杰出者亦决不会错过赴秦入仕的黄金机会。另方面“从事”者中的精英
亦必能通解宗师的中心政治理念与实践的原则、方法和步骤。饱经沧桑的献公深明富国
强兵有赖政治、社会、经济力量的平行发展,所以元年即下令废除殉葬旧俗,七年“初
行为市”,十年即“为户籍相伍”。恰巧臣民之间只有外来的墨者,除技术专长外,还
能秉承墨翟的尚同理念及推行政制一元化的原则与方法。唯有墨者才能背诵“小人见奸
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的历史教训。笔者相信献公之所以自始即决心迈向政制一元
化的崭新大道是与墨者一再阐发《尚同》精义分不开的。此项推论的合理性,反射于一
个多世纪后荀子的视察和评估之中。
《荀子·疆国》:
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
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
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
,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
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
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范睢于公元前266年封为应侯,卒于前255年。荀子亲自观察到的秦晚期的政风民俗
,岂不是百年后墨子“上同而不下比”理念高度实现的最权威的见证吗?荀子这著名的
论断中唯一需要修正的是“四世有胜”的“四”应改为“五”,因为四世只能上溯到孝
公,五世上溯到献公才符合本文考证的结果。总之,从上述重建多方面史实反思,献公
朝确是转弱为强的枢纽,而促成这种演变的核心力量却是来自仕秦的墨者。
清刻本《墨子》中有关军事辩证思想的论述
云梯车模型图
《墨子》(明刻本)
结 论
“大事因缘”的“因”当然是笃行兼爱非攻,不惜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翟。“缘
”则甚奇,奇在:墨者原来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情怀,在竭忠尽智仕秦的过程中,竟无
情地被时代化为本身生命的高酸消溶剂——这才是人类史上值得呕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秦墨的命运
两千多年来哲学及思想史界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墨子学派何以从显学倏忽衰微沦为
绝学。二十世纪前半论者有胡适、梁启超、钱穆、方授楚、陈柱、郭沫若诸家,但“在
解释墨学衰微问题上,言之成理的说法少,似是而非的议论则太多,这反而防碍对真正
原因的把握。”就思想及制度方面作简要的析论:
(1)墨子理想过高,难为常人接受
《庄子·天下》篇所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
此自行,固不爱己。……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
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任,奈天下何!
(2)时代巨变不利于墨学及墨者
当秦献公征募墨者之初,秦是被侵略的弱者,正是笃信兼爱非攻的墨者乐意效忠的
对象。但经过献公晚年与魏“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大凯旋后,秦迅即
变成最强的军事侵略国。这一基本事实既造成所有墨者良心信念的矛盾,更切断所有墨
者社团发展的机会。
(3)献公与墨者的特殊因缘
笔者曾屡度提到墨者的种种专长恰恰迎合献公迫切的需要。撰此结论之际,再度反
思,深觉二者之间的关系堪称是特殊因缘。之所以特殊是:建立关系之初双方都觉得一
切同轨合拍,欢同鱼水;双方都不能预料局势发展下去会只对秦国有利而对墨者极端不
利。
这是因为战国期间主要国家都在建立中央控制下的新型官僚制度,墨者仕秦之初即
以多种专长被分配到官僚机构中的不同部门,事功虽有册籍可稽,姓名则匿而不彰。墨
者的种种技能和专长既经常被政府汲取利用,其地位和功用就越来越“边缘化”了。秦
墨最无法抗拒的是统一集权中央化的政治洪流,自始只有浸泳其中任其漂荡,不能也不
容逃脱。事实上,仕秦四、五世代以后业已完全消融于此洪流了。从理论及事实观点推
想,至晚到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诗书百家之禁,墨者已经完全消声敛迹湮没无
闻了。
由于墨学衰微,墨者无闻已久,司马迁撰《史记》只能以二十四字附墨翟于《孟子
荀卿列传》之尾:“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然而他的《六国年表》序秦获“天助”说还值得我们玩味。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
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疆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
天所助焉。
首先,“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一语,既有其模糊性又有其合理性。模糊性是由于
秦“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合
理性是“之后”两字,事实上等于默认献公对变法图强已经为孝公、商鞅做了良好的奠
基工作。后世读史者往往会遇到这类传统论史的表达方式的。再则通过本文的多方考证
,史迁所讲的“天之助”无疑应该是墨者“人之助”;但是秦之所以能得到墨者“人之
助”就只能归之于特殊因缘了。
国史上的“大事因缘”
六十多年前,陈寅恪师对冯友兰师《中国哲学史》(下册)的《审查报告》三,特
别提出两项论断:
1.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
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两宋)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
已。
2.略阐由佛引起儒释道三教混融之后,转而反溯:
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实
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
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术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
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术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今日反思,陈师两项论断皆有商榷余地。两宋新儒学之产生,固然是我国近千年来
思想史上的大事,但就全部传统中国历史而言,真正最大之事应是秦专制集权统一郡县
制大帝国的建立及其传衍。
至于陈师第二项论断——二千年来,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之不尽符合史
实,显然是由于他在冯著审查报告中近乎炫耀的自嘲:“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
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国史上对传统政制
之本质及其运作了解最深刻的当推汉宣帝和毛泽东。
《汉书·元帝纪》: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
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
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写于1973 年8 月5 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
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最后,“大事因缘”的“因”和“缘”尚需解释。“因”当然是笃行兼爱非攻,不
惜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翟。“缘”则甚奇,奇在:墨者原来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情怀
,在竭忠尽智仕秦的过程中,竟无情地被时代化为本身生命的高酸消溶剂——这才是人
类史上值得呕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临车模型图
现场问答
秦制的建立,在政治上是实现了墨家尚同的理想,可是,在这个制度背后的伦理观
念并没有实现。事实上,秦国并不考虑墨子尚同的伦理标准。
杨振宁:何先生讨论了很多的史学的问题,我是外行,有听不懂的地方。但是,从
演讲中可以看出他做学问的态度非常严谨。何先生研究的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境界如
此之高远、思想如此之活跃,极其有挑战性,这是我们很钦佩的。
林家翘:墨子是不是被时代冤枉了?
何炳棣:墨子不仅被过去的时代冤枉了,而且也被现代冤枉了。我虽然不是专门研
究墨子的,但是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实践家,他的人品极其高尚,摩
顶放踵,我非常钦佩他的那种救世济国、杀身成仁的精神。
李学勤:我们在整理秦简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参考学习墨子的
著作和《商君书·靳令篇》时,感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前很多年我都搞不懂:为什
么这两者之间会有那么多相似的特点?因为,我们过去只是觉得墨家和法家差别很大,
而且有很多相反的地方。所以,今天何先生真是给我上了一堂大课,使我明白了在秦简
中墨者和《商君书·靳令篇》为什么会互相配合起来。何先生讲得非常有道理,特别是
将秦墨史视为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悲剧。
那么,我请问何先生一个问题:有没有这个可能?何先生将来从秦墨史的影响,转
变到商鞅变法的影响,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给我们再深入地探讨一下?
何炳棣:本文所论墨者与献公的密切关系,不就是已经修正了两千年来认为秦国由
弱致强归于商鞅变法吗?
陈来:十年不见了,何先生看上去还是老当益壮,宝刀不老,声若洪钟,刚才杨先
生说:何先生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这
是与他一直做第一流的题目是联系在一起的。
何炳棣:1932年,我15岁,南开高中二年级上学期还没有念完,因为参加学潮被开
除了。1934年考上了清华,第一次月考,我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不料因部分地误解有关
埃及及宗教试题的措辞重点,只得了89分。坐在我右上方的姚克广(后改名姚依林)得
91分,对我说:“能得89分也很不错啦!”姚的话完全是出于自然的,而且是纯友善的
。可是,我心里就很难受,心想:何以如此用功而不能获得应有的报酬,看来读书思维
习惯如不认真改善,将来怎能应付全国竞争的留美或留英考试。所以我即刻下决心就以
西洋通史这门课作为磨练意志的对象。果然第二次月考得了99分,上学期平均得“E”
(Excellent,超等)已居全班之冠。下学期更加用功深索,全年平均竟获“E+”,创
了纪录,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这是传奇,还没有人能考过他的。”追忆这件琐事绝
不是幼稚的自我炫耀,而是直言不讳的招供——此后治学几无不遵守清华大一读西洋通
史过程中所立的“扎硬寨、打死战”式自我磨练的原则。
陈来:何先生总是如此的苦干、实干,把做第一流的学术成就视为生命,同时何先
生也付出超一流的努力,所以才能成功。中国历史真正最大的事是秦制的建立以及对后
世影响,这一点我很赞成。我认为,听了您的讲座有一个想法,秦制的建立是否实现了
墨家尚同的理想?
何炳棣:是的,我很苦,做学问是件非常苦的事情,现在我的手和肩膀都是麻的,
我的夫人几年前过世了,我们曾享有65年半的婚姻,我们是同班同学,一个家庭没有女
人不成其为家。
我只能极简单地回答您的问题。秦制的建立,在政治上是实现了墨家尚同的理想,
可是,在这个制度背后的伦理观念并没有实现。事实上,秦国并不考虑墨子尚同的伦理
标准。
赞 |
w********2 发帖数: 632 | |
w********2 发帖数: 632 | 59 基本就是商鞅变法,让平头百姓可以有功爵进入贵族,吸引了工匠阶级的墨家进入秦国
,极大的发展了军工业,特别是当时的核导弹-秦弩,打败了装甲精锐的楚国和其他5国
,统一了中国。 |
w********2 发帖数: 632 | 60 在这之前,楚国依靠鳄鱼皮重装甲,横扫中原无敌手,问鼎周室。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基本就是商鞅变法,让平头百姓可以有功爵进入贵族,吸引了工匠阶级的墨家进入秦国 : ,极大的发展了军工业,特别是当时的核导弹-秦弩,打败了装甲精锐的楚国和其他5国 : ,统一了中国。
|
|
|
w********2 发帖数: 632 | 61 所以,兵征天下,王者治国。先进的军工业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先进的军工业又要靠技
术。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在这之前,楚国依靠鳄鱼皮重装甲,横扫中原无敌手,问鼎周室。
|
w********2 发帖数: 632 | 62 要留住有技术的人才,则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赏罚分明。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兵征天下,王者治国。先进的军工业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先进的军工业又要靠技 : 术。
|
w********2 发帖数: 632 | 63 所以,乱世争雄,靠的是兵家,法家,墨家,还有隐蔽的最高级的阴阳家。和平时期,
靠的是儒释道。 |
w********2 发帖数: 632 | 64 儒释道是显学,因为对统治阶级没太大威胁。
兵法家墨阴阳家是隐学,因为威力太大,可以夺天下。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乱世争雄,靠的是兵家,法家,墨家,还有隐蔽的最高级的阴阳家。和平时期, : 靠的是儒释道。
|
w********2 发帖数: 632 | 65 现在的中共国,靠的是外来的邪说共产主义,组织上只让红n代上正部级,是光照帮代
秘密组织形式。
现在表面上推行儒家,本质却不是儒家,只不过利用儒家来让洗脑屁民不造反。也不是
法家,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军功赏爵,北美的墨家工匠不会回去。
中共国没有技术,想靠兵家和美国叫板也行不通,只好搞超限战,让中国屁民10亿做砝
码和美国搞核威慑。
表面上经济昙花一现,本质上没有后劲,前途无亮。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儒释道是显学,因为对统治阶级没太大威胁。 : 兵法家墨阴阳家是隐学,因为威力太大,可以夺天下。
|
w********2 发帖数: 632 | 66 在古代南中国的土地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
,确实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 “第
一大国”(国中之国)!其都城“郢都”(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
市。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州这一带得到一块璞玉。后来这块玉被
命名为“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
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
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今山东半岛南部),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
阳(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
资也。”(《战国策·楚》)。《淮南子·兵略训》则赞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
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
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当年楚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的富饶,军
力的强盛,形容得淋漓尽致。 |
w********2 发帖数: 632 | 67 楚成王两传至楚庄王,楚庄王确立了楚国之霸业。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后重
用伍举、苏从、孙叔敖等,革故鼎新,安内攘外,国势日盛。即位后的第三年,便联合
秦、巴消灭了西北劲敌庸、麋,占领今陕西安康一带及大巴山脉西北大片土地。之后,
一边向东拓展,把楚界推至今安徽东部与吴越相邻;一边推进北伐,先伐陈败宋,于公
元前606年进兵中原,“遂至洛,观兵于周郊”,迫使周天子派大臣王孙满前来“慰劳
”。楚庄王竟毫无顾虑地询问象征周王朝权力的九鼎之大小轻重。这便是“问鼎中原”
之典出。楚庄王又与晋大战于今河南荥阳东北,争得中原霸主地位。 |
w********2 发帖数: 632 | 68 在春秋近300年间,楚国曾先后灭掉兼并61国,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称“春秋灭
国之最多者,莫楚若矣”。盛时疆域方圆达3000里,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信江流
域除外)、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陕西东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角,地跨八省,成
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楚国的发展达到顶峰。楚王依靠吴起变法建立起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
力,对周边发动攻势,不断拓展疆域。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攻越,杀死越王无疆,“
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
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于是,原越国所属以江浙为中心
的广大地区纳入楚国版图。
战国中期,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拥有
今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势力扩展到贵州、云
南和两广。辽阔的江汉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区约100多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500万以上的人口统归于楚国。楚国拥兵百万之众,储粮可用十载,昂
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楚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相当于现在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了。
翻开《世界通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世界范围内,曾经强盛的波斯帝国已于公元前
330年灭亡;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随着亚历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罗马正在
完成其对意大利的征服,而且其军队不超过三万人。我们似乎可以断言:在公元前300
年左右,楚国一度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最广、国力最盛的“超级大国”。 |
w********2 发帖数: 632 | 69 诸史家又根据《史记;楚世家》记昭睢劝怀王合齐善韩以敌秦说:“王虽东取地于越,
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候。”和《甘茂列传》中(公元前305
年)范蜎劝楚怀王勿相甘茂的话中“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
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这两条史料断定,楚怀王派间谍如滑混入越国内部,挑起越国
内讧大乱,楚乃于公元前305年一举灭亡越国,以江东为郡。此说以当今战国史名家杨
宽主张最力,并产生了极大影响,几成定论。 |
w********2 发帖数: 632 | 70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堅壁不出,待楚軍調動之際,大破楚軍,
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將項燕被殺(一說自殺);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年)再度出兵攻楚,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蒙武等出兵攻越,破越都会稽,越君投降,秦在
此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
|
|
w********2 发帖数: 632 | 71 楚国统治吴越长达80年,比秦国的20年多60年。 |
w********2 发帖数: 632 | 72 函人制甲时,要选用上等犀牛皮,即兕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类似犀皮的独角野牛
)作原料。犀皮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这两种兽皮合起来缝制的皮甲能用三
百年,春秋时期各国军队都装备上了皮甲,吴国多用“水犀之甲”,楚人则用“鲛革、
犀兕以为甲”(详见《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鲛革即
是鲨鱼皮,也很坚固。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楚国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国家,军队甚至用犀牛皮和鳄鱼皮做铠甲,荆楚之民也多悍勇。
《墨子》:‘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楚辞里屈原说楚国士兵是:“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墨子·公输》中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
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但是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相对于中原地区
可谓地广人稀,因此也就拥有着更多茂密宽广的原野,这就使得“犀兕麋鹿满之”。而
北方的宋国则是“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显然无法仅仅依靠本国资源,制造出太多优
质的犀牛皮甲。这也就代表着,楚国所拥有的战略物资,至少从皮甲方面,要比中原地
区更为雄厚。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在这之前,楚国依靠鳄鱼皮重装甲,横扫中原无敌手,问鼎周室。
|
w********2 发帖数: 632 | 73 湖北九连墩战国墓地出土文物在重庆展出。此间展出的几件出土的完整的楚国人犀甲吸
引了游人目光,这几套铠甲均为牛皮制作,与现代成人所穿的中号夹克上衣大小差不多
,较之铁甲,技术上已更进一步。专家介绍,当时楚人操吴戈,穿犀甲,发明弩,最先
使用铁剑,显示车战向步战、水战和野战变革。犀甲的牛皮进行了硝制,甲片制作已使
用金属模具,用丝带穿结,再进行彩绘。
勇。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函人制甲时,要选用上等犀牛皮,即兕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类似犀皮的独角野牛 : )作原料。犀皮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这两种兽皮合起来缝制的皮甲能用三 : 百年,春秋时期各国军队都装备上了皮甲,吴国多用“水犀之甲”,楚人则用“鲛革、 : 犀兕以为甲”(详见《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鲛革即 : 是鲨鱼皮,也很坚固。 :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 《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 楚国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国家,军队甚至用犀牛皮和鳄鱼皮做铠甲,荆楚之民也多悍勇。 : 《墨子》:‘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
w********2 发帖数: 632 | 74 《荀子·议兵》记载:“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占据丰富野生动物资源
的楚国在皮甲制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考古发现中,较完整的甲胄多为楚系皮甲,其中又以长沙、江陵等地楚墓居多。此时
的甲胄发展出了覆瓦式的披膊、盆领以增加防御面积,且多为髤漆合甲,制作精良,例
如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皮甲、1973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皮甲、1954年湖南长沙
楚墓出土皮甲等。以1971年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春秋皮甲为例,其形制很符合《考工记》
中“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
的记载,但到了战国后期甲片就开始渐渐变小,上旅、下旅的甲扎行数也随之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犀皮甲在历史上表现。由于犀皮既坚固又轻便,是制造甲胄的优秀材料,
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频繁出现在各种史料之中,例如《左传·宣公二年》中就有“牛
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的记载;直到西晋时,犀甲仍在装备军队,在《晋书
·列传第二十七》中记载马隆平定凉州时:“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
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但到隋唐之后,由于大量捕杀和气候变化,不
但中原地区,连江南也难以寻觅到犀牛的踪影了。“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也从战争素描变成了抒发凭吊情怀的感叹。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湖北九连墩战国墓地出土文物在重庆展出。此间展出的几件出土的完整的楚国人犀甲吸 : 引了游人目光,这几套铠甲均为牛皮制作,与现代成人所穿的中号夹克上衣大小差不多 : ,较之铁甲,技术上已更进一步。专家介绍,当时楚人操吴戈,穿犀甲,发明弩,最先 : 使用铁剑,显示车战向步战、水战和野战变革。犀甲的牛皮进行了硝制,甲片制作已使 : 用金属模具,用丝带穿结,再进行彩绘。 : : 勇。
|
w********2 发帖数: 632 | 75 犀甲好比复合材料装甲,比铁甲轻还更抗打,但不容易获取。只有楚国这种富裕大国才
有足够的犀牛装备几十万士兵,让他们成为当时m1a1坦克。
秦国唯一的特长是发明了秦弩,好比新式的陶氏反坦克导弹,能够打穿楚国的m1a1坦克
。楚国横行中原500年的m1a1时代就此结束。
后来楚国由于缺乏墨家高级工匠,没有军工创新,最后失去了中国。 |
w********2 发帖数: 632 | 76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
六、蓼,皋陶之后。八年,伐陈。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
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
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
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
:“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
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
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
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
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
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
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
!”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
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
,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
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
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
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
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庄王卒,子共王审立。 |
w********2 发帖数: 632 | 77 庄王了不起,灭陈郑,还能体恤当地王族和百姓。围攻宋国还有仁慈之心。比虎狼之秦
道德高尚很多。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 : 六、蓼,皋陶之后。八年,伐陈。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 :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 : 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 : 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 : 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 : :“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 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
|
w********2 发帖数: 632 | 78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周朝791年,37位皇,预言还是比较准的。 |
w********2 发帖数: 632 | 79 郑姬越女,自古有名。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 周朝791年,37位皇,预言还是比较准的。
|
w********2 发帖数: 632 | |
|
|
c***c 发帖数: 21374 | |
w********2 发帖数: 632 | 82 都是秦弩惹的祸。
【在 c***c 的大作中提到】 : 强个p。强就不会被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