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选 (李笠 译)
相关主题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年度耶鲁青年诗人奖
艺术中的acquired taste直白与深刻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野苹果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结局
【书与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种不能承受八十年代中国之面孔 (转载)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被选择的路 (转载)
春天 (转载)中文翻译家陈迈平获瑞典文学院翻译奖
打算像特兰斯特勒默那样憋诗读论语,说三益友 (done)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托马斯话题: 诗歌话题: 诗人话题: 世界话题: 当代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n
发帖数: 21641
1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二十世纪瑞典著名诗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
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
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
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
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后获得
了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
◎17首诗之序曲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飞翔的
姿势——稠密树根
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举着手臂,聆听
无形的抽水机的节奏。他坠入夏天,坠入
夏天眩目的坑洞,坠入
在太阳火炉下抖颤的
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
急流上鱼鹰的栖歇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安的旋律悬挂在深渊上空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
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穿过死亡的旋涡
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
◎17首诗之悲歌一
出发点!像一条战死的巨龙躺在
烟雾的沼泽,躺着
我们松林覆盖的海岸,远方:
两只汽轮从迷雾的梦中
呼唤。这是下层世界
平静的森林,平静的水域
兰花的手从松土中伸出
在另一头,远离这一航道
但悬挂在同一倒影之中:船
像云朵轻轻挂在自己的天空
围着它头部的水静止
不动,但风暴在席卷!
烟囱里的烟波涛般翻滚
太阳在风暴的手中抖动——风
狠狠地抽打登船者的脸
哦,朝死亡的左舷攀登
一阵突起的对流风,窗帘掀动
寂静如闹钟振响
一阵突起的对流风,窗帘掀动
直到听见远处的门关上
在另一个遥远的岁月
◎17首诗之悲歌二
哦,地面灰如柏克斯登男尸的大衣!
岛在昏暗的水烟中漂浮
宁静,就像找不到目标的雷达
一圈又一圈地旋转
有一条转瞬即逝的十字路
距离的音乐相互交融
万物汇成一棵茂盛的树
消失的城市在枝杈上闪耀
如同八月夜晚的蟋蟀,这里
处处都在演奏,如同
深陷的甲虫,被泥苔包围的游子
在这里酣睡。树汁
把他们的思想运往星辰。山
的深处:这里是蝙蝠的洞穴
这里,挂着密集的岁月和行动
这里,蝙蝠收起翅膀酣眠
有一天它们将飞出去。这密集的一群!
(从远处看像渗出洞口的黑烟)
但这里弥漫着夏天的冬眠
远处是水声。黑暗的树上
一片叶子翻转
◎17首诗之悲歌三
夏天的清晨,农民的耙
触到一堆尸骸和烂衣——他
躺着,而泥炭已经清理
他起身,踏上被照亮的道路
每个县都有金黄的种子
围着旧债旋转。田野
石化的头颅。漫游者走在途中
山用目光追踪他脚步
每个县都有射手的箭
在翅膀展开的午夜喧响
往昔在跌落时生长
比心脏的陨石更黑
精灵的遁逃使文章贪婪
旗帜猎猎作响,翅膀
围着猎物拍打。这自豪的征程!
信天翁在这里衰成
时间嘴里的云朵。文化是
捕鲸站,那里,陌生人
在白色墙面和游戏的孩子中漫步
但每一次呼吸都能嗅到
被绞杀的巨人的气息
◎17首诗之悲歌四
天上的松鸡来去轻盈
音乐,我们影子里的无辜
如喷泉的水柱上升。群兽
因水柱而石化成百态
带着森林模样的琴弦
带着暴雨中帆模样的琴弦——
船在暴雨的马蹄下颠簸——
但内部,万向节处,欢乐
黄昏,无人拨弄的弦
奏出万籁静寂的世界
森林在雾中静立
水的苔原倒映着自己
音乐那喑哑的一半出现,像松油香
缠绕被雷击倒的松树
地底的夏天在每个人的怀里
路口处,影子脱身而去
向巴赫号角的方向奔跑
宽慰在恩赐中降临。把自我
的外衣扔在此岸。波浪
冲撞着,退回到一边,冲撞着
退回到一边
相关链接: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奖(图) (11-10-15)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于坚:从雄辩到放弃——读特郎斯特罗姆有感 (11-10-11)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j******n
发帖数: 21641
2
于坚的MP如下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风暴》;李笠译《特郎斯特罗姆诗全集》
与其说这是一个瑞典诗人的作品,不如说它更像一位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或者说更像
我们时代诗人们想象中的那种“诗意的”“纯粹的”而又“洋气十足”在现代主义的旗
号下神气活现的东西。然而不幸的是,这首杰作确实不是当代中国诗歌。而且在某些方
面,当中国当代诗歌已经给人“就是这类东西”的印象,我们还是很难发现可以和这首
诗歌已经达到的水准相当的作品。
就在我出生的那年,1954年,以此诗为首的17首诗在瑞典发表,轰动西方诗坛。
杰出的诗人终于在瑞典语中出现了,用这种语言写诗的历史不过几百年左右。对于瑞典
人来说,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也是的,诗人作为
诗人的时代,战争、革命、分裂都已经结束,现代化已经完工。他既没有艾略特那样对
现代化的焦虑,对“荒原”的恐惧,也没有艾伦·金斯伯格那样对资产阶级人间乐园的
愤怒,他把目光转向了自然和他热爱的人生。一本介绍瑞典的小册子写道:在瑞典,人
类文明仍然是大自然中的客人,酷爱大自然、敬重大自然,在瑞典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强
大的推动力,而且和信奉国教差不多。上班时间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和自我约束,休息
时完全放开、自由自在和享受生活。(见《瑞典和瑞典人》)瑞典人的世界是一个自然
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着的世界,人们普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式的世界观,在这里诗
人与日常生活、福利制度是和解的,衣食无忧,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正像盛唐帝国时代的
诗人,是审美的、感激的、诗意的,入世而又飘逸的。这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非时代性
,来自对世界的基本事物和生活世界(只有当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对于诗人不是一种窒息
令人的空气,诗人才可能正常地感受到基本的事物和生活世界)的感恩戴德而不是反抗
,纯诗,诗人梦想中的诗,是读者经验中的以为应该如此的诗。而这些诗译成汉语似乎
也比艾略特、艾伦·金斯伯格们更是“诗的”。作为诗人,他也是一帆风顺,23岁发
表17首诗之后,即在瑞典诗坛取得了不朽者的地位。他不反抗什么,他只是以想象力
呈现了一个伊甸园式的世界。
作为汉语诗歌的现代主义,许多诗人内在的标准以其说是愤怒、荒诞、不高雅的、世俗
的现代主义,不如说是庞德、托马斯们的具有古典东方色彩的唯美的现代主义,而且是
李贺那样的超现实主义。北岛就深受托马斯的影响,他是最早翻译托马斯的作品的译者
之一。托马斯影响了当代许多汉语诗人,许多诗人的理想,就是要成为诗人中的诗人,
而且是诗意的诗人。对于唐诗,诗人们都知道,我们早已不是同一个在场,它被诗人们
视为古董。但以另一种语言尤其是在西方语言中出现的类似唐诗(在一个歌舞升平的古
代世界,也是古代东方“现代化”的高峰――中创造的诗歌)的幽灵,诗人们却作为现
代主义来接受。其实在托马斯看来,唐诗恰恰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就象日本的浮世绘在
印象派画家的眼中那样。(西方世界在二十世纪对东方文化的感应,其实不是灵感忽至
,而是有着其生活世界的感受的,某种“盛世”的感受弥漫在西方许多二十世纪后期的
诗人的作品中。无非有的是盛世危言,有些是盛世感言罢。)托马斯可能复苏了汉语诗
人们对“诗意”的记忆,但问题是,他们与托马斯有着同样的在场么?托马斯是在二十
世纪的瑞典而不是在唐朝写下这些诗歌的。
托马斯进入诗坛之所以比较容易,是因为他恰好满足了福利社会读者对所谓“诗意的”
期待,这种诗意作为一种知识早已通过教育使读者刻骨铭心,这种诗意也渗透在福利世
界的生活中。托马斯的诗歌再次通过当代语言使这种诗意在现时代中复活,与爱伦·金
斯伯格不同,后者不仅要创造现时代的诗歌语言,而且要创造一种新的“诗意”,这种
诗意与资产阶级福利社会教养中的诗意如此格格不入,以致金斯伯格为此被送上了法庭。
中国模仿者的困境是,他们既没有唐代世界的在场,又没有瑞典世界的在场。他们位于
中国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历史中。他们可能拒绝看到这一点,但这一历史遗产就像宿命
一样,使诗人们的在场在本质上与托马斯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丝毫共同之处。他们成为
诗人中的诗人的梦想并没有基本的东西来支持――与生活和自然的真正关系(这种关系
是在诗人相信天长地久的状态中建立的,而不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于是诗歌成为诗人
仅仅是为了诗人一角的风度、成功和自我戏剧化的鹤立鸡群的表演的道具,以托马斯的
方式来表演,那是最容易进入诗意世界的了。但在托马斯的诗歌中,那是存在,是北欧
充裕的物质世界和自由精神王国中,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刻骨铭心的亲和所产生的想象
力、以及无忧无虑因此在精神松弛的状态下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受。就像歌德时代一样
,诗人对于国王、大公、贵族、传统和日常生活等等,并没有阶级的意识,更没有愤怒
和革命造反的情结,一切就像昔日李白应召进入皇宫一样自然。
托马斯说,他的诗歌放弃雄辩。这讲的真是像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学习到的那种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们的不雄辩。通过精练的、点到为止的意象、蒙
太奇式的组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是古典诗歌的强项。最典型的例子莫如马
致远的“枯腾、老树、昏鸦”。托马斯的现代性似乎只是这种组合的更细节化的展开。
在“不雄辩上”它依然不如古代汉语诗歌精练,但它比较精确。对于汉语来说,托马斯
的方式是传统,对西方来说,他却是现代派。在托马斯诗歌中,世界更多的还是语言奇
妙组合的魅力,“放弃雄辩”对于他是被意识到的诗歌技术,而不像李白们的诗歌中,
“不雄辩”是自在的,是不言自明者。在诗歌中,语言已经退隐,存在的魅力使读者完
全忘记了语言。
隐喻、深度意象,在托马斯的诗歌中是对存在的直觉,是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无忧无
虑者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直觉,沉思,他的感受是本源的,与他的生活世界和对世界的
态度息息相关,他想象世界,但不是空想世界,他的想象力的美是有具体的“象”作为
基础的。在他的那些不可理喻的非逻辑的语言中,我感受到真正的魔力,那些语词不是
技术的积木而是精神的容器。他这种诗歌离开了本源很容易成为技术,因为“不可知”
的状态,要么令读者就像面对自然一样感受到“不可知”,要么就是一个江湖骗子在玩
“复杂诗艺”的把戏。托马斯是真正的诗人,他是不可模仿的,所有的模仿者,在托马
斯的原版面前,只是赝品,只是可怜的技术。
支撑托马斯诗歌的东西不是语感而是智性,这种智性可以分析出来,例如,把抽象的词
具体化,拟人化、戏剧化,或者反过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语词联系起来。并抛弃
它们之间世俗的“雄辩”,以直觉来把握它们的组合。“盾徽一般 爪子紧抓住旅行”
“玫瑰抓着遁逝的光芒”“壁炉旁的火柴 从立正倒塌为稍息”“邮票那飞翔的地毯
地址那颠簸的字母 加上我封好的真理 飞越过海洋”。如果不是因为诗人有着真正的
直觉,并在组合中呈现出整体的暗中呼应,那么这样的诗只是语词的小聪明。“羚羊挂
角,无迹可求”,对于能够用原文直接阅读唐诗的读者来说,托马斯的诗歌还是太雄辩
,痕迹太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直接就是说话,没有任何诗语的痕迹,但比
诗语更是“诗的”。“雄辩”乃是西方诗歌的宿命,这种宿命是植根在拉丁语言的字母
中的,任何从这里越狱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技术上的痕迹。但对于一个在希腊
罗马这种文化传统中教养出来的诗人来说,能够“放弃雄辩”,已经足够他成为一个另
类,一个现代派了。
托马斯的诗歌太属于“诗意”,一方面他是西方世界期待中的现代主义的“东方式诗意
”(应该说,托马斯确实受到东方诗歌的影响,甚至他的诗歌有些就直接模仿徘句的形
式),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诗人梦想的诗意的“现代主义”。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理
解,在经典的意义上,它是古代的。在现实和当代的意义上它则是政治和制度的而不是
审美的。在国际诗歌中,汉语当代诗歌从来没有过直接的“当代性”。而他们读托马斯
的东西的时候,当然意识到它们直接就是“当下的”而不是古典的。某种期待中的中国
纯诗,其实往往被理解为要么必然是托马斯式的,或者当然的,如果它不是纯诗的话,
它必然是一种嚎叫。我怀疑,也许在西方看来,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启示录”只是由
古典诗歌传达的,而它的当代性只在“政治上”,而不在诗学上。萨义德的这段话可以
证实我的想法,“关于莎士比亚或华滋华斯的知识是非政治的知识,而关于当代中国的
知识则是政治性的知识”(见《东方学》12页萨义德著 三联书店版)他的所谓的当
代中国的知识也许不包括文学,但是我可以说,在西方看来,关于唐诗的知识也是非政
治的知识。我还要问:关于当代英国、法国、德国或者荷兰的知识仅仅是政治性的知识
么?关于艾青或者北岛的知识和关于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是同样的“非政治的知识”
么?
为什么中国的托马斯模仿者不像托马斯那样,直接把东方作为一种经典来接受,这样不
是比绕道托马斯更方便么,他们就生活在“原文”旁边?因为这样的话,路标就不是“
走向世界”了,而是回归传统了。回归传统有什么不好,如果那是一个伟大的诗歌传统
的话?托马斯先生天真地问。他不知道,这只是一个诗歌策略。如果没有了“现代主义
”的印记,那么“走向世界”在国际诗坛成功也就没有可能。中国当代诗歌如果要与国
际“接轨”的话,它必须与“当代”无关,因为那是一个“非诗”的传统,而它又不能
直接借道自己的传统(一种只有西方才有资格意识到其价值的知识),它只能借道于西
方认可的传统,因为只有西方诗歌才有资格成为传统,包括给唐诗的传统贴上“现代主
义的标记”,想想看,唐诗经过庞德出国留洋式的改写,在中国当代诗人们眼里,成了
多么牛B的东西啊!中国当代诗歌只有通过西方认可的传统,或者说,已经被处理成“
现代主义”的传统,才有希望是莎士比亚之类的“非政治知识”。而托马斯式的写作当
然是这方面的一个样本。一些梦想在“地位”上走向国际的诗人早已聪明地意识到这一
点,托马斯其实只是一个成功的符号。在这种走向国际的策略中,诗歌中的托马斯被遮
蔽起来。托马斯不再是一种诗歌的“当下”存在,而是一个类似耐克鞋上的钩子那样的
一个符号。抽空了托马斯式的来自瑞典生活的基本存在,他的“象”,他的本来就在“
世界中”,并不是为了“走向东方”——这种写作就成为仅仅是为了“走向世界”的“
语言空转”,“接轨”技术。
同样,在这种对托马斯式诗歌的仿写中,真正的中国世界的存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真正
的现代主义,它的“当代诗歌”也被遮蔽起来。中国世界的诗歌似乎没有它的当代性—
—那种既不是所谓“超以象外”的“纯诗”,也不是愤怒嚎叫的当代——从基本的世界
体会的当代,没有它自己的“象”,没有它的生活常态,没有它的在场,没有它的日常
的基本的话语方式,更没有它的诗歌标准和经典性。它要么是歇斯底里的“非诗”的嚎
叫,要么是从纸上泊来的东方式的纯诗,它的经典意义与当下中国语境毫无关系,它只
是在托马斯式的写作中才有希望成为经典。而对于托马斯来说,诗歌既不是嚎叫,也不
是走向世界的纯诗。他那么写,是由于他有一个那样的他深为热爱的“经典”的当下,
当然也是作为“政治性知识”的(他的诗歌充满着置身于福利国家和民主社会的幸福感
。)当下。他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性的诗歌传统,其疆域甚至包括汉语,他选择此或彼不
是一种“走向世界”的策略。他就在他的瑞典语世界中,他的全部灵感来自对他置身其
中世界的基本状态的感受,他从来不是一个古典诗人,而是当代诗人。
我想,托马斯先生恐怕从没有像中国汉语诗人那样对“翻译体”那么敏感,“翻译体”
对于某种语言中的诗歌意味着什么,它是独立于那种语言的另外的一个标准么?如果托
马斯的诗歌的被接受不是由于在汉语中被接受,它的“好”不是汉语的“好”,难道他
是某种在汉语中的二流东西,而在“翻译体”里面却是一流的东西么?
歌德说,拿破仑继承了法国大革命,他则继承了牛顿学说的错误。我这一代人的历史遗
产是什么,是文革,是改天换地的革命导致的毁灭着自然和传统生活世界的“风暴”。
我相信我这一代诗人自有我们的当代性,这是一种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知识,它当
然是“非政治的”,但它也是“政治的”。最重要的是,它与托马斯先生得以感受到他
那种“风暴”的当代性完全不同,但我的“风暴”在激发产生伟大的经典的灵感这一点
上,并不逊于托马斯的“风暴”。
对于我这种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来说,我以为汉语现代诗歌的特征恰恰不是精炼,而
是雄辩。这是我们陌生的传统,在不雄辩,以暗示和隐喻擅长的高度精练的古典诗歌中
,世界的另一些感受,幽默感、机智、叙述的力量、细节、局部都很少能够呈现。一句
顶一万句的时代过去了,我的工作是开辟汉语诗歌的另一种可能,雄辩,但是不留痕迹
,一句就是一句。
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是当代的,所以我有幸在昆明春天的一个黄昏见到了托马斯,活
人,对昆明好奇着。这老诗人已经中风,说话不清楚。他的相貌看上去有些狡黠,像一
个通灵的巫师。他的瑞典话需要他的夫人用英语转述,再译成汉语,那是他的话么?老
诗人已经半身不遂,走起路来,就像是他的诗歌在晚年获得了肉体,缓慢、重量、小心
地迈着步、别踩得太重了,别碰坏了这世界完美中的什么。可惜他不再写诗了,只能在
中文版的《诗歌全集》上签名,写得非常缓慢,中风的手颤抖着,像是牵着一条蠕动着
的蚯蚓。我看见他从轮椅中站起来拄着金属支架行走的时候,总是低着头,认真地看着
地面,似乎正在向一只蚂蚁致敬。
□ 读者投稿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二十世纪瑞典著名诗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
: 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
: 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
: 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
: 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后获得
: 了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
: ◎17首诗之序曲
: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j******n
发帖数: 21641
3
下面这段很牛B, 于坚是个不错的诗人, 不过他这篇MP要是翻成外文(比如英语, 我花几
个星期就能搞定)时, 最不好翻的一个词就是'牛B'了
对于我这种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来说,我以为汉语现代诗歌的特征恰恰不是精炼,而
是雄辩。这是我们陌生的传统,在不雄辩,以暗示和隐喻擅长的高度精练的古典诗歌中
,世界的另一些感受,幽默感、机智、叙述的力量、细节、局部都很少能够呈现。一句
顶一万句的时代过去了,我的工作是开辟汉语诗歌的另一种可能,雄辩,但是不留痕迹
,一句就是一句。
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是当代的,所以我有幸在昆明春天的一个黄昏见到了托马斯,活
人,对昆明好奇着。这老诗人已经中风,说话不清楚。他的相貌看上去有些狡黠,像一
个通灵的巫师。他的瑞典话需要他的夫人用英语转述,再译成汉语,那是他的话么?老
诗人已经半身不遂,走起路来,就像是他的诗歌在晚年获得了肉体,缓慢、重量、小心
地迈着步、别踩得太重了,别碰坏了这世界完美中的什么。可惜他不再写诗了,只能在
中文版的《诗歌全集》上签名,写得非常缓慢,中风的手颤抖着,像是牵着一条蠕动着
的蚯蚓。我看见他从轮椅中站起来拄着金属支架行走的时候,总是低着头,认真地看着
地面,似乎正在向一只蚂蚁致敬。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于坚的MP如下
: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
: 那墨绿的城堡
: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 在厩中跺脚”
: ——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风暴》;李笠译《特郎斯特罗姆诗全集》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读论语,说三益友 (done) (转载)【书与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种不能承受
读《凯旋门》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编中国短篇小说选 by sasa春天 (转载)
沧海仍在,曾听琴箫----悼黄霑 (一) (转载)打算像特兰斯特勒默那样憋诗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年度耶鲁青年诗人奖
艺术中的acquired taste直白与深刻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野苹果
探索信仰与理性的界限 (转载)结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托马斯话题: 诗歌话题: 诗人话题: 世界话题: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