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 我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在民间确有许多艺术方面的人才,他们常因得不到机会而无缘投
身于专业演员的队伍,施展抱负和才华,那样一份挥之不去的无奈常令我感到痛心。也
许我的生活状态差不多也是草根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弱势无助、易受伤害,我感同
身受,让我觉得我和草根朋友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命运。
前阵子欣看“达人秀”,让我发自内心地高兴。且不论这个栏目的策划、编导主观动机
,我认为这何尝不能视作是草根的胜利?草根们也能享用最好的镜头,享用最好的灯光
,享用最好的舞美,享用最好的音乐……也许事情本应就是这样!
其实,除了这些勇气百倍,敢于竞争的达人们,这世上大量的恐怕还是那些同样崇尚艺
术但甘当观众的草根,他们不像达人那般想圆艺术之梦,且有极强的表演欲,他们是心
甘情愿做一个台下或银幕下的粉丝,把希望和梦想统统寄托在自己偶像的身上。一想起
这些形形色色的草根粉丝,我心里就充满了感动。
一个戏迷可以迷到什么程度,真难以想象。我第一个会想起我妻的大哥,一个狂热的评
弹粉丝。五十年代末,上高中的他就牵着上初中的妹妹的手,大模大样坐进书场听书了
,引得满场老人家为之侧目。50年过去了,我大舅亦年近70,依然坚守这份爱好,乐此
不疲,尽管最有才气特色的评弹大家已纷纷离世。如今,他早已有个圈子,都是像他这
样的评弹铁杆迷,他们最兴奋的莫过于交流有何新书可听,跟着就细心计划如何**、呼
朋唤友地去“巡看”,就像艺人们在巡演那般。可叹我大舅子视力极差,前几年,因赶
去郊区听书,散场时一脚踏空,右腿不幸骨折。之后,他再外出就不得不用手杖。他就
撑着手杖又去听评弹了。这不,上个月还远赴苏州去听书,想劝也劝不住。也许你会觉
得这年头还能有这般执着的戏痴,所钟情的居然还是“出土文物”般的评弹,实在不可
思议。但我却以为,我的大舅子尽管经济状况顶多只处在中下水平,但他是幸福的,他
会因为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嗜好而深感充实和快乐。
这是我身边的亲友,社会上还有许多草根朋友,他们亦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住自己那一
份挚爱。数十年如一日,这容易吗?南京有个张先生,是听上译厂配音长大的超级粉丝
,后来更是由草根变成了内行。最近,在苏秀老师《我的配音生涯》音像制品的签售会
上,我又一次见到他。据他说,他自五十年代起,不但看遍上译厂的配音作品,且熟悉
上译厂几乎每一个中老年配音演员的声音。他居然对我所配、观众不甚熟悉的《梅菲斯
特》一片的艺术含量,亦有中肯的评价,在他眼里,这是我三十年配音生涯中特重要的
一部作品。我真是服了他了。那个年代,他曾遭近两年不幸的牢狱之灾,亦是译制片的
美好回忆,陪伴他度过。他还为十余名上译厂代表性的配音演员写下十万余字的随笔。
还有一个草根变内行的例子,就是我的上海朋友老陈。他曾任南京路上人民饭店的经理
,在他管理下,饭店的经营搞得有声有色,同时,为人朴实的他又是一个上海地方戏—
—沪剧的狂热爱好者。六十年代前后,他特推崇有沪剧界王子之称的袁派创始人——袁
滨忠,不但袁派的每个新戏必看,而且一部现代剧《红灯记》,他居然会连看十七遍。
他又善动脑子,听他讲袁派艺术有板有眼的俨然是个内行权威。说到每排一个新戏,袁
滨忠都要创造新腔,他更是津津乐道……
我真是很愿意滔滔不绝地详述草根戏迷们的事迹,好让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感动和受到的
启示。在娱乐乱象丛生的当下,我们作为专业演员确要经常告诫自己,我们都应老老实
实做人,老老实实地演戏,如若忘乎所以,胡作非为,对不起我们的草根粉丝,也迟早
有一天会自己把自己赶下台去。
《文汇报·笔会》2011年11月29日 | y******e 发帖数: 590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