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 发帖数: 22303 | 1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 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14-02-11/094416151.shtml
---------------------------------------------------------------
邪淫罪报分第二
《法苑珠林》说:“佛曾说过邪淫有十种罪报:第一、常担心会被女人的丈夫所杀
。第二、夫妇关系不和睦。第三、坏事增加,好事减少。第四、自身早亡,致使妻子儿
女孤寡无依。第五、家中财产不断耗尽。第六、只要发生不好的事,总是被人怀疑。第
七、受到亲友的诽谤。第八、随处有人结怨成仇。第九、死后堕入地狱。第十、命终转
世后生为男子,则妻子不贞洁;生为女人,则与多个女人共一夫。”
《八师经》说:“与他人的妻女邪淫,会遭到其丈夫的严惩,并殃及自己的家人。
也会被官府逮捕,遭受严刑拷打。死后还要在地狱、畜生中依次受罪。好不容易再得人
身,家里也会发生妇女淫乱的丑事。我因为见到这样的报应,不敢再有任何邪淫行为。”
《萨遮尼乾子经》说:“自己有妻室却不知满足,喜欢淫乱他人妻女。这样的人已
丧失惭愧心,必将受尽苦难,没有任何快乐。”
《优婆塞戒经》...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3
完全正确 佛陀是”反人生”的
最好不要生出来
已经生出来了 就想办法下一次不要生出来
方法是 不要贪爱人生 这种贪爱(或排斥)叫苦
(这里贪爱与排斥(嗔)是一体 正面负面情绪都算苦)
离开这点 就可能误会佛陀的原意
守住这点 佛陀的教义、修行步骤、细节、原因 常常就了然于胸
你看一下佛陀怎么看待吃、穿、住、…
首先 不要贪
其次 不要贪
第三 不要贪
最后 不要贪
穿什么 不再贪爱 也不再排斥
人家给好的就穿好的 没给 就穿粪扫衣
离乐(指好看 或任何好的情绪) 也离苦(指不好看 或任何不好的情绪)
吃 也不再贪爱 也不再排斥
所以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
离乐(指好吃 或任何好的情绪) 也离苦(指不好吃 或任何不好的情绪)
给荤就吃荤 不会喜欢吃肉(那是一种故杀) 也不会一定排斥(因果与你无关)
给素就吃素 同样 不能某种素菜好吃 就喜欢吃 或排斥
因果不是你造成 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 不贪爱也不排斥
(不过现在很少托钵化缘 都是自己爱吃而吃 与佛陀那时候的扥钵不同了
但不管爱吃什么 |
|
r****n 发帖数: 8253 | 4
我目前并不同意这个,我认为造成轮回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贪爱”,而并不是“我执”。
彻底断除贪爱才解脱,而证到无我是证初果,是树立了正见,但还不是解脱,因为贪爱
未除。
四圣谛的集谛是贪爱,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缘行的行也和贪爱密切相关,佛又在经典当
中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又说"无
明为父,贪爱为母”。
贪爱是执着于我而引起的吗?我认为这并不准确。低等的生物有自我的意识吗?他们解
脱了?显然不是,他们没有自我的意识,但是却有很强的“本能”(比如获取猎物,满
足食欲)而这个本能实际就是贪爱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证无我是破除邪见,是佛法和外道的根本不同之一,但是不能因此将其说成是轮
回的根本原因。
认识到贪爱是造成轮回的根本原因,对于修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夸大无我的作用是大乘搞的,印顺曾经说大乘的修行是以“无我”为中心,而小乘是以
“无常”为中心,我认为这个判定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讽刺的是,大乘整天喊无我,却实际正是有我。
“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这句话很重要,它对于厘清什么是佛法说的苦,什么是无
我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大多数人严重误解了佛法 |
|
a**u 发帖数: 8107 | 5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6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7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
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
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此走向鼎盛。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
原因,中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
,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成为南宗禅的
策源地。其中又以江西禅风最盛,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皆不世出的大
禅师,他们的门下遍布大江南北,使慧能顿悟以新的风格播扬天下。
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
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最
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黄檗希运。
一、黄檗希运
希运,福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八、九世纪...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8 发信人: fsbd190504 (flo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9 04:17:48 2012, 美东)
我觉得这样, 也许有错, 参考就好。
仔细观察自己,
正因为,我们脑中误认为一切是常的,是永恒的,脑袋才可能下令--苦乐
你捡到钱,你高兴的那一剎那,是因为你的脑中认为这袋钱本就永恒不属于你,
然而,又遇到地上这袋钱,脑袋又开始认为这钱永恒属于你的,
比你以前的常的认知,更好了。
于是 -- 太棒了, 脑袋下令 -- 高兴。
脑袋一直会认为这也常,那也常。
亲人死去,
以前你的脑袋认为永远不会失去他,常,
现在,你的脑中那一剎那,认为永远失去他,常。
事情的发生,总是与脑袋某种有利于自己的常的认知不同,脑袋才下令--痛苦。
如果还没有确定会不会死,脑袋就不会下令 -- 痛苦。
如果有个天堂,还没有完全失去,只是去另一个地方,
脑袋在犹豫该不该下令痛苦,那也没那么痛苦。
当你高兴 痛苦那一剎那,脑中都先认为有个前面背景是常,
现在这个事件,又是常,永恒不变的,
万一与前面的 自认为的...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9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0
和罪恶的感觉。
不同意
男女欲合,本来就是两方贪爱,无明而成。
不会因为是父母之道(也就是其中包含父母)而变成不是贪爱、无明。
父母之道,也是任何男女之道,任何男女会遇到的事,
也是任何修行人会遇到的事
会去做,本来就是双方贪爱无明。
与看的人自己是否有贪嗔痴,无关。
自己观察思考一下,对于自己,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贪爱而有此事吗?
有此贪爱,也不是世间的不干净、罪恶。 这又说得太过了。
贪爱就只是贪爱,就这样。
没有什么清凈,也没不是世间的不干净、罪恶。
难道我们贪爱美食,也是像男女交合这么严重的不干净、罪恶吗?
嘎玛仁波切如果认为是看的人自己贪嗔痴,我觉得的他思惟有误。没有对焦。
且他太往两极震荡,一下清凈,一下不干净。
藏传佛教教法有其优秀一面 相信应该也有更高境界的僧人 更合理的说词
但我不同意 嘎玛仁波切把一些僧人乱七八糟的行为,用神通给合理化。
不管是南传 汉传 藏传 都不能这样。
他可以用其它理由,例如 迫于当时某种环境,不得已。
相信大家都能接受。
要把持自己,不是漫无标准,无条件信仰
佛教弟子应该谴责(如果这些僧人无正当理由)上述所列举的僧人,以正视听...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11 导致抽象的“道”(无)生出“有”,或者说太极分裂出阴阳两仪,这个根源是贪爱,
即一种试图去获取和独占信息的先天冲动。
带有贪嗔痴的意识的波性实在(阳性意识)以物质的波性实在(阳性物质)为对象,试
图去获取和占有这个信息,它于是造成了弥散的物质的波性实在的转化,这个就是波函
数的坍塌,它产生了现象性的物质实在,也就是我们说的“粒子”。
在这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意识本身的波性实在也坍塌转化了,它变成了现象性的意
识,就是佛法所说的名法,也是我们感知的意识。
这个意识和物质的从波性实在到粒性实在的转化过程是发生在每个刹那的。
一个完整的序列是这样的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开始去抓取抽象的物质的波性实在,这个开始是少阳,类似于春
天,是个起始状态。是易经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所以是阳,是因为在易经当
中,抽象的,非实体的,是阳性。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完成对抽象物质的波性实在的抓取,这个结束是老阳,这是一个
弥散性的最大最盛的状态,相当于夏天。
这两个过程发生在涅槃界,是抽象时空,不是现象界,也可以把它称为量子宇宙。其中
的物质和意识全部是量子态。
由于抓取,而导致抽象物质和抽象意识的转...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12 导致抽象的“道”(无)生出“有”,或者说太极分裂出阴阳两仪,这个根源是贪爱,
即一种试图去获取和独占信息的先天冲动。
带有贪嗔痴的意识的波性实在(阳性意识)以物质的波性实在(阳性物质)为对象,试
图去获取和占有这个信息,它于是造成了弥散的物质的波性实在的转化,这个就是波函
数的坍塌,它产生了现象性的物质实在,也就是我们说的“粒子”。
在这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意识本身的波性实在也坍塌转化了,它变成了现象性的意
识,就是佛法所说的名法,也是我们感知的意识。
这个意识和物质的从波性实在到粒性实在的转化过程是发生在每个刹那的。
一个完整的序列是这样的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开始去抓取抽象的物质的波性实在,这个开始是少阳,类似于春
天,是个起始状态。是易经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所以是阳,是因为在易经当
中,抽象的,非实体的,是阳性。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完成对抽象物质的波性实在的抓取,这个结束是老阳,这是一个
弥散性的最大最盛的状态,相当于夏天。
这两个过程发生在涅槃界,是抽象时空,不是现象界,也可以把它称为量子宇宙。其中
的物质和意识全部是量子态。
由于抓取,而导致抽象物质和抽象意识的转...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3
这么说不清楚,可否解释一下
何谓 “初入胎” ?
什么东西 “初入胎” ?
大宝积经或某经,是否有解释“初入胎”是 精子卵子相合的情况呢?
或者大宝积经或某经,是否有解释“初入胎”是 某种”神识”入胎?
何谓身根、命根、意根 ?
大宝积经是否说明身根、命根、意根这些是什么意思?
六根,
眼根、耳根 不是属于肉体的一部分, 那是属于什么?
是否有人说过眼根、耳根不是?
为何独独”意根”例外?
这是很合理的,正常人的思维,不是哪个老师说的。
另,我看过佛陀说很多次 六根(包含意根),要调伏、守护、不放逸
没看过哪部经说要”灭除”它
(我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意思。不知你说的”灭除”是不是这意思)
可否说说看 哪部经说要”灭除”它(六根,包含意根)
(我是说整个砍掉、摘除或整个消灭意思)
六根(包含意根),要调伏、守护、不放逸 的经文
可参考杂阿含 入处相应 入处诵 修多罗
里面有许多经文 是佛法修行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从六根的角度,是如下这样修练的
------- 六根触六尘后,内观缘起法,正思维无常...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4
扩充法友所述
(我说的不一定对)
当内观色受想行识无常的时候
不可避免 初期会观察到由粗到细 由快到振动瀑流到慢动作生灭
不管当时印度外道或佛陀都会观察到生灭 然后震惊
但是 会停在这里 从此心里寂静,无贪嗔痴,无我? 不会
会有一种观察的角度或方法 引导我们这样观察下去
通常观察到生灭,会先认为无我,色中无我
但是很奇怪 观察到生灭无常后 佛陀是要我们先注意苦 不是无我
可能这种无我是一般人都会认识的 但是苦及苦的理由却未必
佛陀的教法不共当时外道的是四圣谛 佛陀的伟大在于提出四圣谛
如果扩大说无常 单纯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无常或造出来被摔破 人世事物的无常 有
何苦可言?
一点都没有
而且一个杯子放在那里 本来就无我
那么这个色受想行识 到底是怎样的五蕴 才说无常会苦
佛陀阿罗汉解脱后 也会看到自己身体的生灭 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 想的生灭 …
会苦吗? 不会 因为心不沾黏 解脱
心沾黏住 是贪爱
是”五取蕴”的生灭无常是苦 无常即苦
简单说 是贪爱的生灭 贪爱灭了 又再升起
贪爱生起 细分就是五取蕴生起
是贪爱(五取蕴)生灭...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5 发信人: LilacDream (),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31 13:34:08 2016, 美东)
太深奥了!看不明白,虽然我对佛教很感兴趣,总想通过它能静心明目
=============================
发信人: Hall (Hall),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31 15:03:40 2016, 美东)
在看过一些文章后,例如不净观,有时偶尔也会把人体和一些恐怖或恶心的图片或场景
联系起来,对减少欲望来说似乎有些短暂的效果。 这能算是一个起点吗?但其实大多
时候是不愿意或不甘心朝这个方向观想,这也许算是凡心太重了吧。
================================
如果不到一定程度,不建议一下就直接长期修不净观
因为有后遗症 佛陀后来教观察呼吸
观察身体举动或心理活动就够了,重要的只是观察 日常生活随时观察
不然,只好时常观察
接着是,要再观察...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没人说要灭现在世的色身阿,灭了这一世的色身,还有下一世,有什么用?
重点是让五蕴彻底灭尽不起,要熄灭造成五蕴这种形式存在的那个强大驱动力。
驱动力正是贪爱。
只是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尽管最后都说是要灭贪爱,但二者区别很大的。
我的观点是认为五蕴本身就是苦,是贪爱造成了五蕴的产生,所以要灭贪爱。
而你的观点是认为五蕴不是苦,有烦恼的五蕴才是苦,造成有烦恼的五蕴的原因是贪爱
,所以要灭贪爱。
前者要比后者更彻底,更有力度。后者实际暗含着对苦的不彻底的理解。不能意识到五
蕴本身的不圆满,是难以真正熄灭对五蕴的贪爱的。
两个人,都沉迷于游戏,一个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苦,所以要彻底舍弃游戏不完,另外
一个意识到对游戏贪爱才产生苦,但是只要没有贪爱,还可以继续玩游戏
大乘因为逐渐否定涅槃没有五蕴,后来就冒出各种可以继续玩游戏的理论,听起来很爽
,实际是痴人说梦。 |
|
c***h 发帖数: 2262 | 17
that
说。
我有些搞不清楚你的意思了
杂阿含75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
解脱者』。
这两段经文,一致。
都指着 不要对五蕴贪爱,被称为如来、阿罗汉。
另,你贴的经文,说”见法涅盘”,
不太明白这与我贴的经文有何冲突,或有何相关??????
可否再说说。
你贴的经文,是说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今生就证涅盘。
这样很好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我理解为 五受阴灭) 被称为如来、阿罗汉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我理解为 五受阴灭) 今生就证涅盘
这样很对呀
五受阴灭,就五受阴灭, 为何你说就会死???????????
或者 今生证涅盘, 与会死有何关系?????
不解这其中的关系????????????????
或者 对五蕴的不贪爱,不执取
并非 五受阴灭 ?????????
或是 你认为五受阴灭,不是灭除对色的贪爱,受的贪爱…
而是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8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
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
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
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9 就是味患离的”离”
首先,知道有贪爱, (味)
然后,知道这贪爱会带来苦(又叫烦恼) (患)
再然后
因为”知道”有苦有烦恼,
所以想要离开这样的苦。
叫出离心 (离)
这个”知道”可浅可深。
修行人因为内观的止观程度较深,可以随时观察到这样的情况,
随时都观察到味患离,所以出离心就很强。
我们平凡人,
贪爱的剎那,不知道
烦恼了,不知道。 知道了,甚至以烦恼为人生精采必备的要素。
(贪吃。贪财。贪爱名校、名声,心苦读书,想在人之上,不容别人轻视自己。
贪爱身体。
贪爱人生,想创业,想不枉此生, 辛苦赚钱
与贪爱异性,却与配偶相处不融洽。
贪爱亲情,忧心父母,忧心子女,乐在其中……………………..)
最后, 也不想离开这样的烦恼。所以,继续爱。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不是的,不是的,两位法友
灭除贪爱愤怒很难,但也不算是基础,是很高的成就,三果或三果以上的圣人
初果得法眼净,亲见缘起,解开三结,死后必定不墬恶道,七返人天必定可以在以后涅盘
解开身见结、
戒禁取结、
对正法不疑
对四圣谛通往究竟涅盘不疑,对佛法僧不疑
对佛陀是说四圣谛不疑、对佛法是说四圣谛不疑、对僧人是说四圣谛不疑,这才是僧人
初果之后,是走向二果(二果向: 走向二果之人)
二果 贪嗔痴薄弱
人天来回一次,就可究竟涅盘
三果断欲界贪、嗔 也就断了 三结+欲界贪嗔=五下分结 不再来人间
对于欲望,不再贪爱
北传阿含说,这是”有余涅盘”,还有一些烦恼未解,但已经将大部分苦熄灭
(南传对这个词另有解释)
三果之后,(四果向: 走向四果之人)
断色界贪 (对色、有形物质的贪爱)
断无色界贪 (对心理层面、无形物质的贪爱,也包含对禅定喜悦的贪爱)
掉举(昏沉、心念浮动)
我慢(很细微的”我”)
无明(无知,对四圣谛不知,也无能为力,也就是”痴”)
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
北传阿含中说 这是”无余涅盘”,所有苦都已熄灭,该作已作。
(南传对这个词另有解释)
四果四向,称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将为大家解说:由于诸天常来人间宣说有如来藏以及如来常住的这样的深妙义理,
因此,促发了人间的众生因此得度的因缘可以提早成熟,所以最后身的释迦菩萨在兜率
天宫时,观察这个人间的修行者得度的因缘成熟的缘故,所以便来下生受生于人间示现
成佛,而为众生演说如来藏的种种妙法,以及宣说如来常住的境界,及如来藏中所含藏
的一切种智等种种妙义。所以说在 世尊示现于人间之前,外道也说有如来可证,难道
可以说因为外道同样说有如来可证,就可以证明说如来是外道法吗?或者说如来这个名
相是从外道法中传进来的吗?如果说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那么 世尊在示现于人
间之前,外道也常常弘扬阿罗汉法,并且他们也宣称证得了阿罗汉果,那是否也可以比
照说阿罗汉法本来就是外道法,并不是佛法呢?所以有智慧的佛子对于这个部分,这样
的说法,应当加以详细地分辨,以及针对其中的义理作出深入的探究之后,再来决定是
否信受这样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说,世尊尚未在降生人间之前,前佛所传的佛法由诸天继续在天界弘
传,如果说人间的修行者,如果有良好的因缘,也可能从天主或是天神处听闻到前佛所
传的佛法,继听闻之后而能够继续于人间宣说。另外...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2939 | 23 ☆─────────────────────────────────────☆
Bungee (Bungee) 于 (Sun Jul 21 01:19:30 2013, 美东) 提到:
举几个身边见过的事情.
1. 商场里买菜,成袋或成箱卖的蔬菜或水果,商家装好的每个包装总重量应该差不多
。但是有时是容易打开的,有的人就会打开两到三袋,挑大的装到一个包装里自己要,
将小的转移到其他袋子或箱子。
有时是把东西翻得惨不忍睹,但自己就买那么一点点。
2. 买鸡蛋时,挑选方法如1所述。
3. 购物或吃饭如果有免费的东西送,尽量多要(不止一份),即使是平常不大用或用处
不大的东西也要带走。
4. 公共设施用具等,如果有些值钱的东西,就可能偷偷带回家。
5. 出去旅游,hotel/motel的免费早餐,吃饱之外还要再多带些出门。
6. 类似的其他事情.
我不知道这样的现象能占多大的比例,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中国人太多,人均资源太少了。
☆─────────────────────────────────────☆
splinter12 (奇葩歪发:丰富多彩的生活) 于 ...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24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25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再举一个例子,我喜欢吃苹果,我贪爱苹果,我吃了一个苹果不够,我还想吃更多的苹
果,但是家里苹果已经没有了,那么我就得到市场上去买苹果。到市场上去买苹果,是
因为贪爱苹果才产生的行为。
但是为了到市场上去买苹果,我要走路,那么这里的走路是贪爱吗?从当下行为来判断
,当然算不上贪爱,但是从整体去判断,去市场这个行为,是因为有了最初贪爱这个动
机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之一,从整体来说,同样也是贪爱的驱动。
轮回同样也是,如果没有贪爱,就绝对不会有投生,如果没有投生,就绝对不会有任何
的意识行为,包括如实观察,包括慧心所,正念心所这些善心所。
我们现在能够生起慧心所,能够生起正念心所,虽然这些也是明确的五蕴,按照佛陀所
说的,他们也是大火,也是魔罗,也是如针,如刺,如杀。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他们的
正面特性,如实觉知五蕴的真实特性,进而最后灭除对五蕴的贪爱,舍弃五蕴,导向涅
槃。
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如果认为慧心所,正念心所这些不是摩罗,不是如针如刺如杀,认
为它们是光明的本心所产生的,认为是伟大的觉性,认为是非有非无的真心,如此将走
向神我邪见。而这种神我邪见,是修行人应该高度警惕的,它正在越来越渗...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bdbd (kakali) 于 (Thu Jul 14 06:22:59 2011, 美东) 提到:
佛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色不是我,因为如果是我的,我就不会让它有病苦。 我觉得这个
论据不充分。 就好象买座房子,我不会盖房子,房子自己会漏,但是我可以住在里面
,所以它还是我的。 房子不是我,但是是我的。。。。。。
谁来开示一下。
☆─────────────────────────────────────☆
nibbana (卍) 于 (Thu Jul 14 08:34:22 2011, 美东) 提到:
经里说not self,你说的是not mine。
房子是你现在拥有的,但不是你。色也不是你。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9.nymo.h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11:26:54 20...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28 《华严经》里面说,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小乘人就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所以佛很少给
他们讲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诸佛。
为什么不对小乘人讲?他们不能接受,所以佛给这些人只说娑婆世界。一直到今天,泰
国这些小乘国家,他们认为佛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除释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认有
他方佛,更不承认人修行能成佛。他们认为修行最多只能成阿罗汉,而不能成佛。其实
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明,他这是多生多劫的习气,所以这个不是偶然的。
像我们中国人,说到他方诸佛、他方世界,我们能够接受,这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
正如同现在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跟他讲这些鬼神,有的人相信,有些人决定不相信,
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这也是与过去生中的因缘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类小乘人,多生多劫都没有接触过大乘佛法,也没有参加过菩萨的大会(就是大乘
的法会)。为什么他们不参加大乘的大会?因为这些人,他久远劫来从来不赞叹诸佛菩
萨,他没有一点敬意。诸佛菩萨对他们虽然大慈大悲,因为他根性没成熟,暂时把他放
在一边,就不去理他了。为什么佛菩萨不用大乘法接引他?诸位要晓得,他遇到大乘法
,不但不赞叹,他还要毁谤,毁谤就造罪业。佛菩萨大慈大悲,避免他...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
,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历史中,龙树的思想曾被热烈的讨论并遵循著。如今
的学佛者似乎已渐不与闻其宗风,尤其是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中论』,一般人对之
,颇有误阂之感。古代的思想对于今人,在理解上或有时空的隔碍,不过『中论』对于
国人,几乎已被定型为「艰涩难解」,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近代西方学者以逻辑或
哲学之纯学术立场来研究『中论』,似乎透露出「不透过『中论』梵文原典的研究,不
足以探究其真义」之异样音声,于是『中论』被禁制在学术界的象牙塔中(笔者意指缺
乏宗教之实践性,并非贬斥学术),一般佛教徒似乎也仅能远眺「龙树之门墙,不得其
门而入」。笔者愿意从宗教的立场,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略为条述『中论』与阿含在
思想上的关涉,并提供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心灵救济之道。
一、『中论』的复古精神(与阿含之关涉)--以离邪见为主
我们这个「无明隐覆」的世间,一切不和谐安乐及焦恼不安的根源,『杂阿含』五
四六经及『中阿含』「苦阴经」告诉我们,乃是「见诤」与「欲诤」。前者是见解、观
念及思惟方法上错谬的「执...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0
应该可以暂时亲身体会取灭有灭,但无法一直保持。
甚至暂时无明转明,也是可能。
法念处应该可以很完整的观察整个缘起过程,以此为所缘。
如果身念处以身为所缘,可以暂时断了对色身的贪爱,
那法念处以整个缘起过程为所缘,应该可以暂时断无明。暂时。
可要一直保持,就难了。
要不断随时能现观缘起,味患离。终至断除贪爱。最终断无明。
另外
何谓这里所指的涅盘?
有之灭,缘于取之灭,取之灭缘于贪爱之灭。
只说贪爱已断,
嗯………….不受后有。 就当它是不受后有吧。
贪爱已断,但是未说,无明已断。
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同意吗?
贪爱已断就涅盘?
那么贪爱已断是解开了几结? 五下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
这样就不受后有,涅盘。
那么,再想想,为什么就涅盘? 甚么是这里说的涅盘?
与一般认知的涅盘似乎不同???
这是不是说明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有余涅盘? (你知道我说的。) |
|
y****w 发帖数: 39 | 31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因,
我认为经里意思是
-- ”色灭” 这个词的意思是,主要是对色的喜爱灭了。
同样的,
-- ”色集” 这个词的意思,主要是对色的喜爱灭了。
这是因为 “集灭” 这两个字的涵义里,
有很浓的贪爱的升起与灭尽。
当然,完整的表示应该是
有 前因+贪爱(缘),导致 后果
有 前一件事发生(四食)+贪爱为缘(对四食的贪爱,食集) 导致 色的产生
有 前一件事发生(触)+ 贪爱为缘 导致 受的产生
有 前一件事发生(触)+ 贪爱为缘 导致 想的产生
………..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
触,在日常生活不可能不发生,
因此 “集” “灭” 的主角、主要含意,我认为还是贪爱。
整体上,你说的不详尽,而且有点奇怪 (我也不详尽)
你对 “色集” “色灭”这个词的用法, 我觉得有点问题。
苹果在你面前出现,是否叫”色集”?
我怎么看都觉得是 眼触 生眼识(苹果的形色) 生“想” (你心
中苹果的涵意)
这么单纯的事
似乎与 “色集” ”色灭” 或贪爱...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无语了。。。这种人真是可怕。
贪爱是获取并独占,紧抓不放。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有贪爱,没这种特征的就是没贪爱。
有贪爱当然可以转化成没贪爱,去掉错误就可以了,而没贪爱,就不会再转化成有贪爱
,除非没有真的断除贪爱。
这不都是很明显的问题,还需要问吗? |
|
c***h 发帖数: 2262 | 34
业,那就与 ”爱、取、有” 的 ”有” 有关。
“有”,就没救了,就等着”业”。(也有人说就是”业”了)
(这一次没救,这一件事没救,
下次、下一件事再努力,还是有可能不会 “取、有”
反正我们每天都发生千百次贪爱,有的是机会和贪爱对着干)
如果有贪(或爱、欲贪、贪爱)就没救,
那就是放弃自己,就等着别人(e.g.上帝)救赎,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讨论佛法了。
还是有救的。
佛陀示范给我们看,人是如何自救,让我们后世人有信心。
不过,要彻底斩断贪爱,那是初果以后的事。
不是我们现在这种状况能做的就是了。
首先要,开法眼(了解缘起法),然后法眼净(亲自观察到缘起法),
佛陀说, “见缘起则见如来”、 “先有法住智(对缘起法了解的智慧),后有涅盘”
然后对佛法核心--四圣谛(苦、集、灭、道),净信不疑。
对于佛陀教法(道) -- 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不再疑惑。
(请想想,在现在,佛法变化很多,外道说法也很多,四圣谛早已淹没在荒山野岭,
对四圣谛的注意都已很少,更不用说”不疑”,这是多么困难的事)
在还没有”不疑”之前,我们靠的是信心。
佛陀示范给我们看,贪爱是如何永远斩断, 爱、取、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5
有ㄧ种说法是,”空”是因为在”无我”很难达到,
所以有个中间步骤”空”,先达到中间步骤。
北传杂阿含说,要先达空三昧,再有无相三昧,再有无所有三昧。
有ㄧ种说法是,”空”是涅盘的其中一种描述。
表示“非缘起”的情况。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眼睛看到什么,并非有个现在的贪爱所影响,也不是过去贪爱(业)所影响。
眼睛看过什么,也没有贪爱留下,不会以后还有去处。(有贪爱,就有去处、来世)
也就是,眼睛看到什么,是”非缘起”,不受贪爱影响的。
就像佛陀、阿罗汉看到什么,并非受贪爱所影响而看。
(很抱歉,五石, 我的了解是这样。不见得正确,仅当参考)
我认为,会有欲望,但不会对欲望贪着执着不放(爱、取、有)。
应该会没有欲望满足的快乐?
但会有离贪爱的快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
|
a*******2 发帖数: 465 | 36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世间人往往因为贪爱亲人,而不想远离亲人。如果你贪爱他们,则会伤害他们;如
果你留恋他们,则会远离他们。若是你真心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就要断除这种贪爱;
若是你真心想利益他们,就不能对他们有贪爱。
如果你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随时回来保佑他们;在他们临终的时候,
你可以接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聚,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不离开他们。
如果你贪爱他们,你死了以后就会变成鬼,虽然也会回来看他们,但你一回来看他
们,他们就会出事儿,这是伤害他们,自己也会堕落,在恶趣中无数劫地遭受痛苦,再
也没有与亲人相聚的机会。若是你真想利益他们,真想跟他们永远在一起,你就应该放
下这种贪爱。
现在,你可以跟他们在一起,但是你不能有贪心。你以贪心跟他们接触,会处处让
他们烦恼,这是害己害他。贪爱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你爱这些亲人没有错,
但是要真爱,无私地爱,才可以感化。有我执我爱,就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无
法真心地对待他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利益他们。
有的人问:“世俗间有很多凡夫,他们有我执我爱,有自私自利,但是也有真爱啊
,也有利益他们的啊!”那不叫真正的爱和利益。...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什么叫作涅槃?所谓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祂从本
以来没有出生过,未来也不会消灭,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法。涅 槃表示从
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灭”,故名
“不灭”;合此不生与不灭的体性,所以涅槃亦名为不生不灭。
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
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
成就佛道。
1.二乘所证两种涅槃
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
缘觉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为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涅槃 的
道路,或是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觉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不一样
的;二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 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什么是二乘的圣人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还有辟支佛,这些就是二乘圣人。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8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缚结,成了须陀洹。二果就是薄贪嗔痴,就是二果。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
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
首先我们就要略谈初果,初果所断的是什么?初果所断就是我见(身见)、疑见、
戒禁取见。其中我见也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断我见,它是观察五阴十八界里面的识
阴不是真实我,既然不是真实我,他就把它断除。然后他也观察欲界这个色身,也是虚
妄的,也不是真实我;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把(欲界)我见身见断了。所以如果有人主
张:“我在就自在。”你就知道他是没有断我见。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己,要掌
握自己。”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有断;如果他称为他已经证菩提,那就是大妄语。既然
把我见身见都断除了,他对这个就不怀疑,疑见就断了(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因为他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疑还是存在,所以就没有断疑。就是因为他已接受了
,就把疑见断了;因为断了,然后他去观察诸方大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这
位大师有没有断身见?他一一如实的了知以后,从此不再怀疑;也就是说他很清楚这大
师...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2273 | 39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
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
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
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
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上集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0 第六天开示
培养对感受的觉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与感受的关系~物质生起的
四种原因~五盖(五种障碍):贪爱、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昏沈)、焦躁不安
(掉悔)、怀疑
六天过去了;你们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里,你们可以根除一些心理上的染污不净,
并且领会这个修行方法的要诀,以终身受用。假如你以正确的了解来修行,并学着将之
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修行方法会对你有莫大益处。所以,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这并非一条悲观的道路。法教我们接受「苦」的不幸事实,但也教我们如何解脱痛苦。
因此,这是一条乐观的道路,同时更是实在和可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修行以解脱
自己。
用几个字就可以解释整条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
当一个人经由真知洞见而体会到这层道理,
他就脱离超越了痛苦;
这是一条净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每个心理反应都
是一粒种子,会带来结果;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自
己在过去及现在行为反应(savkhara)的结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1 ☆─────────────────────────────────────☆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于 (Wed Jun 15 12:36:01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rainbowcc (No Games, Just Sports!!!!!), 信区: Love
标 题: 笑忘书-----疗伤贴,树洞贴,想到哪写到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5 12:31:02 2011, 美东)
起先以为爱是救赎。现在才知道,忘记才是救赎。
(一)
从去年十月终于下定决心到现在,已经8个多月了。还是走不出来。每天让自己忙忙碌
碌,可是一不小心就会想起他,怎么样也无法说服自己忘掉他。六月是他的生日,他是
六月的孩子,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他的气息,对他的思念卷土重来。好担心自己这一辈
子都无法GET OVER他,呜呜。
身边一个MM,一向被我们艳羡为情场高手,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说起,她因为某段我
们都知道的失恋哭了两年。她说这话的时候,我完完全全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痛。经
历过这种捶心之痛,...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42 不是因为有了‘所’,‘能’才有;而是两者同生同灭。
下一个时刻,又产生了‘所’和‘能’的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执取’,‘贪爱’。
打个比方,一根树,我们砍倒了,但是不连根拔起,给剩下的树根施肥灌溉,这树根又
会长出小树条和叶子来。当然这是比方,很多树砍后会死掉。我们的‘贪爱’和‘执取
’就像那生命力很强的树根一样,导致下一世轮回的到来。我们这一世死去的色身就像
被砍倒的树一样。下一世的色身决定不是你上一世的色身,但是他的因是‘贪爱’和‘
执取’。你又要问,上一世都死了,‘贪爱’和‘执取’为啥还在,存在哪里?如果‘
贪爱’和‘执取’随着色身的死亡而消灭的话,我们就不用修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其
实‘贪爱’和‘执取’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活着的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他们的
存在,更何况在死的那一刹那呢?于是我们就认为,死了,一切都没了,这就是断灭论
。实际上,‘贪爱’和‘执取’就像一种永动机一样,不停驱动着我们轮回。而佛法就
是告诉我们,必须让这永动机停下来。
所以众生确实在轮回,却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而只有那驱动我们轮回的动力。佛法的
解脱就是拔掉那个树根,而不是像我们凡夫所作的,不停的滋养...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3
我的意思是
举例来说
色集 色灭
这是对色的污染的升起,消失
也就是,”我”污染了身心,因此对色贪爱
“我”的污染消失, 因此对色的贪爱消失
受集 受灭
这是对受的污染的升起,消失
也就是,”我”污染了身心,因此对受贪爱
“我”的污染消失, 因此对受的贪爱消失
想集 想灭
行集 行灭
识集 识灭
以上只是说个大方向,
接着,有修行程度之不同,而进展不同。
初果,应该可以看见这种情况,应该可以暂时偶而亲身体验(现观)到对五蕴集灭
因此对此说法不疑,
可,能每天24小时吃饭睡觉一直保持此种状态,彻底断掉吗? 四果之前,不能
二果也仅仅是贪嗔痴薄弱, 很明显无法断除”我”的污染,继续贪爱色受想行识
三果都仅仅断欲界贪嗔,断除色声香味触的贪爱。还不能完全断除”我”。
三果之后都还有我慢, “我”的彻底消除,很难。
直到四果,才完全断除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我”的污染(贪),
能每天24小时吃饭睡觉都一直保持彻底断掉之状态,
这与你说的 阿罗汉不受后有 没有违背 |
|
w**u 发帖数: 311 | 44 转自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12#lastpost
舍离的含义 (孙南达禅师开示)
巴利文 Nekkhamma 的意思是舍离或不执着。真正的含义是舍弃taṇhā(贪爱)。
当一个人的贪爱变得很强,他就会抓紧一个目标,执着不想放下。
在巴利文,贪爱是taṇhā,执着是upādāna。因此 Nekkhamma 舍离或放下跟贪
爱,执着是相反的。 Nekkhamma 舍离也是其中一项巴拉蜜 pāramī。
有四种 Nekkhamma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二 Diṭṭhupādāna 见解取
三 Sīlabbatupādāna 戒禁取
四 Attavādupādāna 我见取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欲乐取的意思是执着于感官的享受。这kāmupādāna是 kāma(感官享受的对象/感官
目标)和upādāna(取)。这些感官目标也被称为kāmaguṇa因为他们给予感官上
的欲 乐。因此kāmupādāna是强烈的贪取感官目标。
如...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5 谢谢runsun兄!
不仅是写得很是美妙细致,而且这次我感受到的是完全的建设性和客观,不带有一丝的
负面否定或者排斥性。
结果我倒反而感觉我第一感觉是赞扬你的态度,是否是我自己心态有所偏颇了呢?不过
不管了,世间的缘本就有由,我想做就去做,也许还能以此为镜,帮我进步。想来是我
以往看你的帖的时候不能做到放下当时的感觉,所以现在在这个诚恳赞扬你的最放松的
时刻,反而在那里释放性地吐槽起来了。还请你谅解我一下。
你这个序列讲得这么好,我没有什么可以加进去的了。
也许可以提醒两下,一是生成的宇宙不止我们的这一个,所以在理解了序列以后,考虑
我们的相应对策,也许应该以更大的眼光和胸怀去包容一切,而不是去排斥什么。二是
感受到道的进程很美,但是不要把这种理解模式化,定型僵化,自我正确化了。道的美
在于灵动。如果模式化地定格道,其实就象是拍照似的,是个僵化的幻境。
中,抽象的,非实体的,是阳性。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完成对抽象物质的波性实在的抓取,这个结束是老阳,这是一个
弥散性的最大最盛的状态,相当于夏天。
这两个过程发生在涅槃界,是抽象时空,不是现象界,也可以把它称为量子宇宙。其中
的物质和...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46 谢谢runsun兄!
不仅是写得很是美妙细致,而且这次我感受到的是完全的建设性和客观,不带有一丝的
负面否定或者排斥性。
结果我倒反而感觉我第一感觉是赞扬你的态度,是否是我自己心态有所偏颇了呢?不过
不管了,世间的缘本就有由,我想做就去做,也许还能以此为镜,帮我进步。想来是我
以往看你的帖的时候不能做到放下当时的感觉,所以现在在这个诚恳赞扬你的最放松的
时刻,反而在那里释放性地吐槽起来了。还请你谅解我一下。
你这个序列讲得这么好,我没有什么可以加进去的了。
也许可以提醒两下,一是生成的宇宙不止我们的这一个,所以在理解了序列以后,考虑
我们的相应对策,也许应该以更大的眼光和胸怀去包容一切,而不是去排斥什么。二是
感受到道的进程很美,但是不要把这种理解模式化,定型僵化,自我正确化了。道的美
在于灵动。如果模式化地定格道,其实就象是拍照似的,是个僵化的幻境。
中,抽象的,非实体的,是阳性。
抽象的意识的波性实在完成对抽象物质的波性实在的抓取,这个结束是老阳,这是一个
弥散性的最大最盛的状态,相当于夏天。
这两个过程发生在涅槃界,是抽象时空,不是现象界,也可以把它称为量子宇宙。其中
的物质和...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欲望都该消除吗?
好问题
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将欲望定义为: 想要做什么事,或想要获得什么东西。
那么,人还活着,欲望就无法消除。
要走去学校上课,是欲望。怎么消除呢? 除非不当老师,不当学生
要去见某人,是欲望。怎么消除?
佛陀也升起一个欲望 : 要将佛法传给世人。
佛陀也升起一个欲望 : 要渡五比丘。
佛陀也升起一个欲望 : 要走到讲堂,向众比丘讲佛法。
但对于欲望的贪爱可以消除、断除,
也就是三果 -- 断除欲贪。
而,有些事情的欲望,似乎…可以消除
例如,佛陀不为让身体更舒服而赚钱买好吃的东西吃。
也就是,因为苦受乐受(e.g. 身体更舒服,心理更舒服),
而引起的某些欲望
e.g.吃美味,穿华服,住豪宅
(但奇怪,佛陀腰痛,却想要侧卧减轻腰痛???)
我仔细想想,佛陀对于心理的苦受乐受,可以免除
所以,可以不吃美味,不穿华服,不住豪宅
但肉体上的苦受乐受无法免除。
所以腰痛,还是要侧卧或找医生治疗一下,减轻痛苦。
我们同佛陀的差别是,我们对于心理的苦受乐受,无法免除
所以,要吃美味,穿华服,住豪宅,要实现自我,要人生发光发热
……等等,
都算心理问题。
四正勤(八正道的”... 阅读全帖 |
|
a*******2 发帖数: 465 | 48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跟众生交往的时候,要保持适度。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对他们有怨恨。所谓
不能过度亲密,是指不能以贪爱心去接触。所谓不能有怨恨,是指不能舍弃众生。
我们应该以慈心和悲心跟他们接触,保持适度。放下一切众生是智慧,不放弃一个
众生是慈悲。既不是贪爱,也不是舍弃。
若是有智慧,就没有贪爱了。所谓智慧,是指无我、空性的智慧。你若证悟了无我
,证悟了空性,就没有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也就没有我执我爱了。没有我执我爱,就没
有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就没有所谓的贪爱。有智慧就没有贪爱,不贪爱世间,不
贪爱亲友。
若是没有贪爱,会不会远离众生,舍弃众生啊?不会。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是慈悲
心,有慈悲心还能舍弃众生吗?所谓慈悲心,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
安乐。只要有慈悲心,就不会舍弃众生。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该既能“放下一切”,又能“不放弃一切”。不能放弃,
但是要放下自私,放下贪欲。自私和贪欲是一种狭隘的心。
我们之所以会处处生烦恼,处处遇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胸太狭隘了。如果你
能把心量打开,把整个法界视为自己的家...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9 首先的重点在观察贪爱的发生及因为贪爱而升起的身心运作(五取蕴)
对应的是我们会先观察到贪爱生灭,然后继续观察集灭(往上ㄧ步探索升起的原因)。
最终观察到为什么我们身心的习性无法阻止贪爱的影响,让五取蕴一直出现,如何阻止
用一些方法阻止,直到确定贪爱止住了,五取蕴不再出现。
为了阻止贪爱,会采e.g.无常观,看看五取蕴生灭集灭会变异不恒常不踏实,
总之,目的是用ㄧ些方法提醒我们的脑袋,我们以为恒常踏实自以为是的五取蕴是不恒
常不踏实的。
不要被骗,要止息。
久了,我们的脑袋的ㄧ些习性就开始改变,慢慢贪爱不再发生,也慢慢不会让贪爱影响
身心运作。
所有杂音止息后,剩下的身心(五蕴)如同被抽离柴枝后,空中飘着的一点余光。
综合起来就是观察集、灭、味、患、离。 或说七处三观
发信人: atman (奥特曼),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非大非小——阿姜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5 21:00:30 2016, 美东)
问题就在于什么是正确的缘起观
|
|
发帖数: 1 | 50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而且也很深妙的问题。一般人只
能见到表相上的生死,却不知道生死之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才会有“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之问。
先来说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生死之法,不知道现在的中小学里面,还有没有健康教育
这一门课?有些人从小受教育的时候,就在课程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导说:我们
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的,是妈妈怀胎十个月左右后出生的;甚至于还说明,从怀孕一
直到出胎的种种过程。因为这个缘故,世间法就有了父母、子女、亲属关系的施设,这
当然就再正常不过。
人们又进一步定义“生”,法律之中也有出生的定义,它界定得很清楚,都说是从
出胎开始才称为出生;有了一张出生证明之后,才开始有权利与义务。所以本来没有某
甲,一旦哌哌坠地之后,不管称为弄璋或者是弄瓦之喜,就说有生了。然而世间法的这
种定义,只是一个方便的界定;因为显而易见的,某甲若是还在胎中,到底算不算生?
若是算的话,明明他是没有世间所谓的生日,户口名簿上也没有他,他还算不得是某甲
;但是若不算的话,明明就已经有某甲了,只是暂时没有某甲的名字而已。再者,世间
法其实有著很多很多矛盾之处,也...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