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苦諦
首页 上页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E******u
发帖数: 3920
1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
其实汉传佛教 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动着
国内静坐的风气也是越来越浓,正如市场经济
有了消费者, 自然汉传的寺院很多也开设了禅修班。
但是汉传僧团的问题依旧积重难返。。。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厌智”。
如果大陆汉传如果连印顺法师的著作都没有中肯中道的学习和理解
想要发展是很难的。 尤其是现在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洗脑甚嚣尘上, 想要利用佛教
对抗基督教的兴起。
转贴
========================================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
2017. 1. 30 Mon.
* 以下修改自本部落格舊文,刊於2017/2《弘誓》雙月刊以及鳯凰佛教網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2016無錫「批印」研討會之回應
去年(2016)十月底本人參加江蘇無錫惠山寺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
「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我是極少數「躬逢其盛」而與主辦單位持相對立場的學者
,不少人問起我這次的會議,在此簡短表示一些看法如下。
推動印順思想深入探討?
該研討會「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
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
苦是四聖諦[1]中的第一聖諦。苦聖諦是說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觀察在三
界六道是有苦的,且裏裏外外都是苦。苦集聖諦要探討的內容就是苦的來源是什麼?苦
集滅聖諦,則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
要把貪著滅掉之後,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于五陰,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
生五陰;因為不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就于未來世不再出生。苦集滅道聖諦就是滅
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最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
Y**u
发帖数: 546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72677.pdf
(三)阿姜查的中觀和如來藏思想
在南傳佛教的禪師裡面,阿姜查的開示算是比較特殊的。他的思想圓融而開放,非常具
有彈性。雖然他一再強調無常、苦、空、無我和無二中道的《阿含》教義,並以此詮釋
他的
禪修體驗;而且他也確實具有「人空法有」的有部思想,因為他說:「沒有任何人的存
在,
存在的只是『地』、『水』、『火』、『風』。」[註 75]但他的開示,已在某種程度
上超出了
傳統有部宗義的領域,而呈現出罕見於南傳佛教的中觀和如來藏思想。
1.中觀思想
龍樹寫作《中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闡明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甚深了義,同時也附
帶表明,依此正見才能達成解脫與無上菩提的究竟理想。這個要旨在《中論‧四
諦品》中有
明確的開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
從因
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註 76]而龍樹之所以隨順佛陀「大聖說空法」,
其用意不
外是「為離諸見故」,[註 77]只要各種情見、戲論能徹底消除,「莫逐有緣,勿住空
...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譚嗣同:仁學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8
作者:AMOH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22707/answer/420315429
来源:知乎
大乘心經是假佛教經典
佛入滅後佛教中有些叛徒信仰和原來佛教教義不合,
不過那些佛教的叛徒不反省自己錯誤反而發明「大乘」經典
自誇自己的錯誤信仰是高級「大乘」,
抹黑佛說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
瞎掰佛用低級「小乘」、假的「非實化城」詐騙「怯弱下劣」的佛弟子,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真正的佛不會抹黑佛自己說過的佛法是低級「小乘」、假的「非實
化城」。
說穿了「大乘」經典就是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法,
很多附佛外道都學會了「大乘」經典的詐騙手法,
那些附佛外道會說他們學的是比較高級的佛法,佛教學的是比較低級的佛法。
「大乘」「妙法蓮華經」就是典型「打著佛教招牌反佛教」的「假佛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9

你才望文生義,對四圣諦的“知”,當然是如實知見,是直接的“觸”(以其為所緣)
,而不是想像性明白。
初果,如實知見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道聖諦。慧見苦滅圣諦。
四果,如實知見苦滅圣諦,身觸涅槃。如此徹底斷無明。
否定了啥???
W**N
发帖数: 103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我的疑吧
原来苦集灭道四圣諦是:苦圣諦,(苦)集圣諦,(苦)灭圣諦, (導向苦灭)道(
跡)圣諦。[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0.htm
这样就明白了佛说离苦解脱救世度人法门,是懂‘苦’如何‘集’而‘灭’之‘道’。
妙!
--
恭谢!
W**N
发帖数: 1037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我的疑吧
原来苦集灭道四圣諦是:苦圣諦,(苦)集圣諦,(苦)灭圣諦, (導向苦灭)道(
跡)圣諦。[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0.htm
这样就明白了佛说离苦解脱救世度人法门,是懂‘苦’如何‘集’而‘灭’之‘道’。
妙!
--
恭谢!
s********h
发帖数: 93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不是原始佛教?
ZT:
何謂原始佛教
選自Ven.Bhikkhu Vùpasama隨佛尊者著《原始佛教與法教之流變》部分內容
近二百年來,中外佛教圈有「回歸佛陀本懷」的溯源運動,這是在現有的南傳佛教、
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以外,致力尋求釋迦佛陀住世時親說傳授的教法。此一追溯佛
教法源的思惟,逐漸盛行於佛教的緣由,外在的原因是「佛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道路上,
希望在「傳說」及「信仰」之外,能夠有更為可信、可證的史獻考證,作為探研佛法的
基礎」,而內在的因素則是「傳統佛教的學派教說極為分歧,不僅相互對立,更各有一
套論述及修行體系,因而促成學習者希望能夠藉由佛陀的原說,盡釋學說分歧的疑慮及
障礙」。因此,對於「佛陀原說」的探究,即逐漸發展成為近代佛教圈的顯學。
近代最先對印度佛教史實進行科學考證,是西方的學界,而西方學界的研究又多偏向
南傳佛教的史料,對於漢譯藏經中印度初期佛教諸部派的經史文獻,難有深入的了解,
遂造成西方學界認定南傳佛教即是同於「佛陀原說」的「原始佛教」。此一觀點影響所
及,使得一向以「上座部佛教」自居的南傳佛教,亦自視等同於「原始佛教」,而多數
未深入了解部派佛教分流史者,也將南...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3
2000年來流傳中國的大乘教法,畢竟
仍有著無形的約束力量,規範著當代學人們的思想模式。深願當代的學人們都能依照「
四聖諦」來檢驗佛法,再參酌歷史的流變作為佐證,輔以親身的實踐經驗作為註解,應
可共同理出一個明晰的方向來。舉例來說,世尊說苦聖諦,大乘法卻不畏輪迴之苦,情
願留惑渡眾生,而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豪情壯志;世尊說苦集聖諦,大乘法卻
以「緣起即是性空」演繹出「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的玄論,更有「諸法
無我」、「萬法唯心」的方廣論說,進而提出「不斷煩惱」、「不修禪定」的修行理念
;世尊說苦滅聖諦,大乘法則以層層增上的善行因緣,期望開展一個福行利他的莊嚴佛
土或光明世間,甚至願為救渡眾生而生生世世住此娑婆世界;世尊說苦滅道跡聖諦,大
乘法則強調六波羅蜜行,願以菩薩的萬德莊嚴,無緣大慈,作為修持的楷模。世尊教導
僧伽修習正法律,成為四雙八士聖弟子而證解脫涅槃;大乘法則教導弟子修習52階位的
十地菩薩行法,志求佛果;世尊教導弟子學「法」,大乘則說學「佛」;世尊教導無常
、苦、無我的思惟,大乘則懷有常、樂、我、淨的理想。仔細回想遊方行者須跋陀羅對
各學派的猶豫不決,幸而在
i********7
发帖数: 808
14
观五阴的集灭法成就断无明的经文:
相应部22.126
一一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有色集法
者,如實知有色集法。有色滅法者,如實知有色滅
法。有色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色集、滅法。
一二 有受集法者……乃至……
一三 有想集法者……乃至……
一四 有行集法者……乃至……
一五 有識集法者,如實知有識集法。有識滅法者,
如實知有識滅法。有識集、滅法者,如實知有識
集、滅法。
一六 比丘!說此為明,如是為明人。」
指出观五阴的集灭法则可得明,断无明.
而下几篇经文指出,初果是如实知见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845,846,846次,指出初果如实知四圣谛,十二因缘以及八正道
“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
跡聖諦如實知,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何等為聖道如實知見?謂: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如所說: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
起故,是事起;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
,觸;緣觸,受...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15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并不是原创哦~~
《雜阿含經265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恒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
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
色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
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
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
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春
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
: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
d**********6
发帖数: 237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物质不灭
这问题很复杂,无人说得清。可能佛知道,但他不说。佛有几个“无记”,就是不回答
的,如世界起源等等。说这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已经死了。
佛只讲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怎么断轮回,解脱轮回。
根据爱恩斯坦的质能定律,物质可以转换为能量,能量可以转换为物质。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9B%9B%E7%84%A1%E8%A8%
十四無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十四無記指的是14種佛陀認為不應該討論的議題。關於十四無記,在《雜阿含經·卷第
十六·四○八》、《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二》和《中阿含經·卷第六十·箭喻
經第十》中都有所記載。
這14項議題是:
世間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
世間無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嗎?)
世間有常無常(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嗎? )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嗎?)
世間有邊(世界有邊際嗎?)
世間無邊(世界無邊際嗎?)
世間有邊無邊(世界既有邊又無邊嗎?)
世間非有邊非...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18
转自:http://big5.xuefo.net/show1_9806.htm
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集積福慧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修行任何宗派法門都需要資
糧,資糧不夠生不起善法欲,無法精進,即使能精進也是原地踏步。《菩提道次第廣論
》雲:修集資糧生德順緣。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
應理。
日常法師是這樣說:
究竟修行的資糧是什麼,我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可是到僧團來的人,大家都有經驗
,就是剛來的時候會不太習慣。這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會想家,覺得家裏的一切都很好
;還有一種雖然不想家了,可是對寺院生活不習慣。第一種狀況就是跟佛法不相應,內
心所希求的不是正確的佛法而是世間的那些東西,這是一個違緣。另一種雖然不想家了
,可是對寺院的生活不太習慣,比如說我們這裏要學很多法器,要學很多經典、要背書
。人家在梵唄唱念,自己卻傻傻地一竅不通,那怎麼辦?只有努力地學。還有就算是你
很想學,但是學不來,怎麼辦呢?只有不斷地練,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只要你肯不斷
地努力,自然慢慢就會有改善,這個就...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弟子摩訶迦葉尊者
公元前約480年,佛陀入滅那年夏季雨期,摩訶迦葉尊者從庫西那加拉回到王舍城,在
郊外的七葉巖召集五百位阿羅漢,由阿難尊者誦法,優波離尊者誦律,經過會眾的確認
之後,次第編輯,攝題記誦,是謂第一結集。
當時的結集記誦均以語言傳持並未以文字記錄。用心記誦,一方面是對法的敬重,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印度社會的文字運用、刻劃工具、書寫材料都還沒有充分發展出來,
語言傳誦的方法遠較文字記錄來得簡易而有效率,親切而詳細。所以第一次結集成經律
之後,僧伽代代傳誦,直到公元前80年左右,才普遍用文字記錄下來,輾轉流傳翻譯成
為今日讀誦的經律。
迦葉尊者的結集工作主持得非常嚴謹,編輯的次第也非常切合四聖諦的教法─先由
「五陰相應」闡釋「苦」聖諦,其次以「六入相應」闡釋「集」聖諦,接著以「因緣相
應」闡釋「滅」聖諦,然後以「道品相應」闡釋「道」聖諦;戒律方面則詳細地說明制
戒的緣起,開遮的事例,犯戒的輕重…等;結構堅實而精要,傳誦的內容也非常平實簡
明─忠實地傳述了佛陀與弟子在世間的修行生活規範,並教導弟子對現實人間的種種苦
惱現象有真實的認識,對導致痛苦的原因有真實的剖析,對熄滅痛苦的目標有真實的信
念,對
a**u
发帖数: 8107
20
☆─────────────────────────────────────☆
leonany (leo) 于 (Mon Mar 8 05:05:40 2010,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qiaqiafeng ($_$), 信区: Belief
标 题: 揭开佛教歷史的大骗局(zz 2010年最新版) 跟one,d同学探讨一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8 01:31:54 2010, 美东)
揭开佛教歷史的大骗局(2010年最新版)
——关於大乘佛教经典纯属偽造的证据
作者:沙门佛觉 2010-1-22 12:13 网摘收藏 [43点击] [管理]
来源:心原绿色文苑·原始佛教版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五
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眾部大乘邪教.前者忠於教主佛
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於上座
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信
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眾部大乘...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1
敬錄自《皈依問答》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y6k.html
皈依問答(四十):為什麼說內道一切功德的基石唯是對三寶真正的皈依?
答:對三寶真實的皈依,不但是內道一切戒體的基礎,而且也是內道一切功德
的基石。
如《俱舍論》中云:“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
此歸依,能解脫眾苦。”就是說,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後,會用智慧觀察四聖諦,修行八
聖道,最後獲得涅槃安樂。因此對三寶的皈依最為殊勝,也最為珍貴,眾生皈依了三寶
後,必然能從眾苦中獲得解脫。
內道的功德,就是三士道的功德,這些都要通過修證才能獲得。比如要獲得下
士道後世的安樂,必需要依靠五戒十善,而五戒十善只有內道中才有正確無誤的宣說。
同樣,要獲得中士道的阿羅漢果位,需要修持四聖諦或十二緣起,以及要獲得上士道的
佛果,更是需要修持六度四攝這些大乘不共的法要。這些出世的功德產生的前提,都是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2
link 贴在2楼
學佛的基本認識
雜 附(3)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前 言
對看不到「色聚」、「四大」,沒有禪定力的人來說,雖然不具備敏銳的察覺能力
,但也不能因此而對佛法的實踐毫無作為。粗大的負面情緒是一般人常有的、帶來惡的
影響的、容易察覺的、必須調伏的,正好可以依之實踐佛法。「苦、集、滅、道」的四
諦,是佛法實踐的重要綱領,結合兩者,就是「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這是沒有禪定
力的人都做得來的。
負面情緒的定義
負面情緒是指會導致傷害自己或他人言行與想法的心理狀態。
一些明顯負面情緒的歸納
為了便於辨識與應用,這裡將性質相近或結果相近的負面情緒簡化歸納成七類:
1.惱:生氣、懷恨、厭惡、微慍、悶、不滿、不平、壓抑、不甘。
2.妒:忌妒、希望他人失敗、幸災樂禍。
3.悲:悲傷、難過、悲哀。
4.憂:擔心、焦慮、操心、沉重。
5.悔:罪惡感、後悔、愧疚。
6.躁:煩躁、不耐、不安。
7.失望:挫折、沮喪、消沈、氣餒、灰心、無助感、失落感。
其中,「生氣」來得急去得快,但傷害力最大,應該列為最優先處理。「悔」的對
象通常已逝而難以彌補,最難化解,易埋入內心造成長時間影響,不能輕忽。
培...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3
5戒, 8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这是基本大家似乎都能遵守的, 但是三学(戒定慧)中的 “戒” (Sila)
就不止这些了。 三学中的戒是指八正道中的, 正语, 正业, 正命。
【其他是慧(正見、正思惟),定(正精進、正念、正定)】
而正语, wiki 上是这么说的
又作正言、諦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也就是不妄語(说谎,五戒之
一)、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20]。
------------------------------------------------------------------
[20]《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妄語
、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
正语的特征为,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21]。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4

老兄,關於無明這個詞我在這裡對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鐵板一塊呢?你這不是
自閉癥是什麽?
再次說一遍,佛法所說的無明,不是泛指不明白某些事情,而是特指對四聖諦的無知,
即不明白四聖諦!
因為不明白四聖諦,不明白法是無常,苦,無我的,也不知道有寂滅安樂的涅槃,所以
產生了貪愛,進而導致了輪回。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經典說,過去未來諸佛,都是通過四聖諦而證悟的,而聲聞弟子同樣也都是通過四聖諦
解脫的,佛陀第一次向五比丘講法,講的也是四聖諦,臨死前向弟子教導的還是四聖諦。
老兄,你不能總自己躲在鐵桶裏面在那給自己編故事啊。爲什麽不睜大眼好好看看外面
的世界呢?
你難道沒看到人我空和法我空是指什麽嗎?它和什麽教導眾生有個狗屁關係?
簡單的說,人我空,就是認為諸法儘管是無常的,但是卻是客觀真實的,有自己固定的
體性,而這個體,是過去現在未來一直存在的。(這實際是錯見)
法我空,就是諸法都是緣生緣滅的,本身沒有自性,本質上都是虛幻不實的。(這其實也是也是錯見)
看明白沒有,和什麽教導眾生有個啥關係???
要教導眾生解脫,只有教導四聖諦,除此沒有別的。可是教導四聖諦
Y**u
发帖数: 5466
25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26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安忍波羅蜜-----黄国达老师 (zt)
安忍波羅蜜-----黄国达老师
在無常的世間中,可說是苦多而樂少,佛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無非是要幫助眾生
究竟地離苦得樂。
苦可分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或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眾生面對這些苦,大多以世間的方法,消除引發
苦的外在因素,例如肚子餓了找東西吃,生病了看醫生、打針、吃藥,想結婚就交異性
朋友,想要房子、車子或生活享樂就設法多賺來達成願望……,如果一一如願,自然不
覺得苦,但是遇到阻礙的時候,就會氣憤、不滿、甚至攻擊阻礙他的人和東西,或是退
縮、逃避、自怨自艾、傷心難過,這就是苦!
有些人,則會找理由自我安慰,告訴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是「天
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失敗為成功之母」,這些都還算是比較理智的反
應,而有些人則無奈地認命,心想「命運天注定,半點不由人」,顯得有些悲觀。
面對挫折和痛苦,佛法又是如何對待呢?大致說,對於非心理因素的問題,如同世
間法的正常行為方式,要「行所當行」,適當採取行動去處理它;而對於心理因素的問
題,則要以智慧來觀照,看清無常、無我的真相,沒有永遠的苦,也沒有...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2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r*******u
发帖数: 8732
2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8231;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8231;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
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8231;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1238
2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对世界失望,想要离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
、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
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
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
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h***a
发帖数: 2349
30
歌词(唐。三藏玄奘法师譯)
及翻译成白话文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堪称为:世界上最短最经典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
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
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
洁净),(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想行识。(也在人类对物质
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
无眼耳鼻舌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无
色声香... 阅读全帖
c*****m
发帖数: 1160
31
来自主题: Joke版 - 笑话集锦~
没错,第99回就是这样开头:
話表八金剛既送唐僧回國不題。
那三層門下,有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走向觀音菩薩前啟道:「
弟子等向蒙菩薩法旨,暗中保護聖僧,今日聖僧行滿,菩薩繳了佛祖金旨,我等望菩薩
准繳法旨。」菩薩亦甚喜道:「准繳,准繳。」又問道:「那唐僧四眾,一路上心行何
如?」諸神道:「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但只是唐僧受過之苦,真不可言
。他一路上歷過的災愆患難,弟子已謹記在此,這就是他災難的簿子。」菩薩從頭看了
一遍。
上寫著:「蒙差揭諦皈依旨,謹記唐僧難數清: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
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落坑折從第六難,雙叉嶺上第七難
,兩界山頭第八難,陡澗換馬第九難,夜被火燒第十難,失卻袈裟十一難,收降八戒十
二難,黃風怪阻十三難,請求靈吉十四難,流沙難渡十五難,收得沙僧十六難,四聖顯
化十七難,五莊觀中十八難,難活人參十九難,貶退心猿二十難,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難
,寶象國捎書二十二難,金鑾殿變虎二十三難,平頂山逢魔二十四難,蓮花洞高懸二十
五難,烏雞國救主二十六難,被魔化身二十七難,號山逢怪二十八難,風攝聖僧二十... 阅读全帖
y**s
发帖数: 563
32
王菲演唱"心经 "网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x74s_L6bM&feature=fvwrel
歌词(唐。三藏玄奘法师譯)
及翻译成白话文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堪称为:世界上最短最经典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
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
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
洁净),(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170
33
收藏了

王菲演唱"心经 "网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x74s_L6bM&feature=fvwrel
歌词(唐。三藏玄奘法师譯)
及翻译成白话文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堪称为:世界上最短最经典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
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
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
洁净),(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4
第二章 中觀的定位問題
所謂「中觀」,其實是「中道觀」的簡稱,佛教中指的是觀察宇宙萬法的方法要不
落二邊而取其中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在解釋「中觀」時說:「諸宗各以中觀為觀
道之至極。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天臺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可見,中觀其實只是一
種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
對於中觀的定位,印順法師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說:「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
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
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這裏,印
順法師將「緣起中道」視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顯而易見,在印順法師看來,
要修學佛法,離開了中觀見就不可能。不過,現代禪方面對印順法師的這一看法有所補
充和修正。比如,現代禪教團教研部主任溫金柯先生說:
李老師雖受印順法師影響,慣以中觀思想詮釋佛法義理和剖析修行原理,但不認為
中觀思想是第一義唯一的表詮方式。李老師強調,中觀思想只是佛教的起點,不是佛教
的終點。如來藏、真常唯心思想,李老師雖少談及,但... 阅读全帖
y**s
发帖数: 563
35
王菲演唱"心经 "网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x74s_L6bM&feature=fvwrel
歌词(唐。三藏玄奘法师譯)
及翻译成白话文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堪称为:世界上最短最经典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
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
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
洁净),(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6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乙二、有漏法之別名:
如是有漏法亦稱,近取之蘊及有諍,
痛苦及集與世間,見處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為法有不同的名稱,有漏法也可稱為近取之蘊、有諍、痛苦、集、世間
、見處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別名分別為七種:“近取之蘊”,有漏法作為因,可以使將來的痛苦
和一切世間的本體現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來解釋: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燒
出來的火焰,稱為草火;同樣,依靠有漏煩惱而成之蘊,稱為近取之蘊。米滂仁波切《
俱舍論》的講義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還說到從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蘊,如有果和花的
樹,稱為花果樹,同理,從有漏法中產生蘊,而且將來還會不斷產生,所以叫做近取蘊
;從本體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蘊,比如國王的下屬,要依賴國王而存活,近取之
蘊同樣依賴有漏法,因此有漏...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7

辩论促使我查了一下三皈依的出处,发现和waichi说的一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8%E4%BE%9D
【三皈依的詞源
在巴利文中,三皈依(Tisarana)是由三(ti)與庇護所(sarana)所組成,意為「由
佛、法、僧構成的一個三重庇護所」[1]。歸依(saranam gacchami)則是由動詞
gacchami(到達、前往)與名詞saranam(庇護所)組成。
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解釋皈依的意義時說:「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
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
,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
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
涅槃。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因此,皈依的涵義在於,只有了解四聖諦,遵從八聖道,才是達到涅盤,得到解脫的有
效方法。】
这是佛当年亲自说的话,当时是否有人因此认为佛为了自己收徒弟才这说的,我不知道
,熟悉巴利文历史的人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故事。
关键在...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吉 祥 經-明法比丘 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後夜分,容貌絕妙的天人
,光明遍照祇園精舍,他向世尊接近,親近世尊後,頂禮,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天人,
請問世尊:「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 佛陀說:)
「1勿親近愚者,2應親近智者,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4住處應適宜,5昔時曾作福,6自願行正道,此事最吉祥。
7博學.8善工巧,9善學諸律儀,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11孝順父母親,12愛護妻與子,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14布施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18遠離.19禁諸惡,20勿飲食酒類,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22恭敬與23謙遜,24知足與25感恩,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訪諸沙門,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36、37無憂.染.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若人.天遵行,處處皆不敗,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1. 勿親近愚...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1354
39
随喜卓荣德老师已依止随佛尊者,于今年七月正式出家。以前最早是在网络上看到老师
讲解原始佛法,老师研究《阿含经》长达十年之久,非常热衷于原始佛法的传播,用其
平实生动又一针见血的解说将世人对小乘的蔑视和误解彻底打翻。老师2000年在台湾创
立明和讲堂,与其夫人张碧华曾经一起出过书籍也一起办过许多场讲课,其慈悲的胸怀
和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生明法師(Ven. Vijjadīpa),台灣彰化人,台大哲學系畢業。熱誠助人、富正義感
、信念堅定,追求公正的群我社會,懷抱悲天憫人的胸懷,具犧牲奉獻的精神,衷心於
生命的提昇與超越­。參與台灣政經文化變革後,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歷經西方心靈探索與東方宗教傳承的研修,近十餘年來研習『阿含經』,學習南傳佛教
各種禪法,在俗時成立明和講堂,流通『阿含經』的講述作品,戮力於弘傳世尊之殊勝
法教。
2011 年初經人引介,有幸得遇隨佛尊者與中道僧團後,得聞正確、完整的佛陀修證方
法及次第,確認「原始佛法」為人間最完整究竟之修行系統,歡喜得見經教當中之清淨
僧團可以現於人­間。
2011 年6 月向社會大眾公開宣告,退出一切政治性的活動,...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179-207):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p. 179
提要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
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
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
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礙於彼此宗教競爭,佛教看待耆那教的
態度與耆那教理解自身宗教傳統的心態不同,從而「佛教聖典中的耆那教」與「耆那教
聖典中的耆那教」之間的兩種形象存有差異。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
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人知道净空法师吗?
净空法师是我第一個接觸的法师,我該開始一兩年看了他的一些書。我現在不會向別人
推薦他。
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講四聖諦,把苦的原因歸於無明與貪愛。共产党把苦的原因歸
於境外敵對勢力,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與四聖諦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如果共产党不拋
棄這些理論,是與四聖諦不相容的。
t******g
发帖数: 17520
42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朱倍賢教授2014.10.12skype開示)
構成禪那有五個內心的特質(五禪支): 尋、伺、 喜、樂,而第五個禪支有的經文是
漏掉,有的經文則寫「捨」或「心一境性」。從字面上比較容易了解後面三個禪支~喜
、樂、捨,前面兩個禪支「尋」跟「伺」,則是字義比較晦澀、不易了解,在歷史上有
比較多的爭議。好比說,在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之前,“vitakka”跟“vicāra” 這兩
個字是被翻譯成「尋」和「伺」,玄奘法師則將之譯為「覺」跟「觀」。
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初禪中的尋與伺」,透過了解這兩個禪支的內涵,就能夠了解初
禪的要領。
尋(vitakka) 與伺(vicāra) 起碼有三種定義
略加整理會發現當代教禪修的老師們對「尋」與「伺」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版
本。
《清淨道論》對「尋」與「伺」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來自《清淨道論》,也就是影響南傳佛教最深遠的一部論典。當今的南傳佛
教,許多禪修技巧跟理念與原始經典有大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受到這部論典的影響。所
以今天的探討課題之一,就是澄清因為《清淨道論》而流傳出來,一些實際上並不符合
歷史佛陀教說的教義。
...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43
It was 了悟十二缘起法, which means understanding what 苦谛 and 集諦 are,
mastering how to perform 道諦, and finally reaching 滅諦.
n**********a
发帖数: 438
44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丁五、隨喜功德
修隨喜可以消除嫉妒的障礙,得廣大眷屬。
頌曰: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默默觀想十方微塵數世界的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四果聖者以及一切如來
和菩薩所修積的善根,我皆歡喜愉悅深深隨喜。
獅子乳非琉璃的容器所不能盛,千斤鼎豈是一髮所能提起。同樣要修行大乘,
必須是大法器,具大力量者方能行持。否則獅子乳放在瓦器中,瓦器立刻崩裂,一根頭
髮欲提千斤之鼎則當下斷折。如果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嫉妒心強,則見人造惡歡喜讚
歎、鼎力襄助,而見親友或他人出家以及修行善法、斷除惡法時,心中卻難以包容,妒
火盛燃不惜口舌身力,以超常的熱情為他人的墮落提供各種的順緣,直至他生起邪見、
退失道心、放下修行方為究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46
阿含经里的咒语,还有别的地方有,此举其一:
《長阿含經》卷12:「復有毘波蜜神,住在馬國,將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復有金
毘羅神,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將無數鬼神恭敬圍遶。復有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乾沓惒
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盡字因陀羅,皆有大神力。南方毗樓勒天王,領諸龍王,
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西方毗樓博叉天王,領諸鳩槃茶鬼,
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諸悅叉鬼,有
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羅,有大神力。此四天王護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
明,來詣迦維林中。
爾時,世尊欲降其幻偽虛妄之心,故結呪曰:
「摩拘樓羅摩拘樓羅 毗樓羅毗樓羅 𥙡陀那加摩世致 迦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嗚呼奴奴主 提婆蘇暮 摩頭羅 支多羅斯那 乾沓波 那羅主 闍尼沙 尸呵
無蓮陀羅 鼻波蜜多羅 樹塵陀羅 那閭尼呵 斗浮樓 輸支婆迹婆」
如是,諸王乾沓婆及羅剎皆有神足、形貌、色像,懷歡喜心來詣比丘眾林中。爾時,世
尊復結呪曰:
「阿醯 那陀瑟 那頭 毗舍離 沙呵 帶叉蛇 婆提 提頭賴吒 帝婆 沙呵 若利
耶 加毘羅 攝波那伽 阿陀伽...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47
敬錄自《辨中邊論頌講記》 彌勒菩薩 造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50
己二、清淨之相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這裡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來講的。遠離了以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所攝的輪迴
,也就是苦和集都息滅,就叫做清淨或者涅槃。這裡講的清淨需要這樣來了知,因為上
面講了雜染,跟雜染相對的法就是涅槃,而且涅槃就是清淨輪迴的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
,所以四諦當中苦和集諦所攝的一切一切漏法息滅,這叫做清淨或者叫做真實的涅槃,
所以說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講的,這不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講的。這個清淨或
者涅槃的源泉就是二取空性,為什麼二取的空性是涅槃的源泉呢?因為獲得清淨的道是
證悟空性的智慧,包括果也是二取空法性的現前。所以,彌勒菩薩下面唯一抉擇空性的
體相。所以,講清淨之相的時候,前提我們需要了知這裡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而宣
說,而且下面講的時候也是唯一講二取空的法性,因為一切涅槃的境界,一切涅槃的功
德,或者一切菩提的境界都是需要證悟空性,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才...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師父偉大弟子開掄星雲大師
師父偉大弟子開掄星雲大師
2016.03.24汇总
教堂佛曾公開站出來用佛理橫掃了互聯網上所有敢公開攻擊、辱駡過清海師父及法門所
有人,見一個滅一個;
教堂佛創造了清海師父弟子按清海師父65期雜誌“為真理而活”要求所有弟子必須要有
偉大靈魂的勇氣去講出真理,不論你是為真理而死,或是因真理而活一個唯一;
清海師父要求所有弟子:你們必須要有偉大靈魂的勇氣去講出真理,不論你是為真理而
死,或是因真理而活。如果你是懦夫或是猶豫不決的人,誰能幫你?又有誰能幫我?要
是你們幫我,這十年來,我們早就征服世界了!(為真理而活 65)
請朋友將這段開場白,加教堂佛公開站出來用佛理橫掃了互聯網上所有敢公開攻擊、辱
駡過清海師父及法門所有人文章組成組變成繁體字托臺灣同修送上臺灣各同修群,為清
海師父今年5月走進中國大陸清場
另請朋友將教堂佛與臺灣星雲僧人及弟子在新浪網星雲博客公開論佛理三天,第三天星
雲自己當眾怎麼公開求饒的所有對話的文章;
及教堂佛如何用理讓當代基督徒理論領軍人物w博士一次次啞口無言的文章;
及教堂佛如何用理讓能全文背古蘭經、為穆斯林領念大師級人物的穆斯林朋友心服口服
的文章;及教堂佛成為...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