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苦灭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灭,则行灭(SA 302 等经), 是佛说缘起时反覆说的。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行?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行何时灭?
<杂阿含292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51经>回答了这些问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杂阿含29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
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
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
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
何触?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
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5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微群:杂阿含学习群
时间:2019.2.19
天行:
很多宗教徒特别喜欢把逻辑理性说成只是头脑层面的,只是妄心妄想,却不懂逻辑理性
正是超越现象而洞察本质的有力工具。反而实证性的经验体悟却是一种低级的感性认识
,体悟最多包含了一种神秘直觉,但如果没有理性作为审查,直觉将是模模糊糊,混乱
不清的。实际上逻辑推理的理性思考才是真正的心灵层面(先验自我),而且必定发生
于分立的物理时空(现象界)之外,而不是发生于我们常识所认为的物理时空的“头脑
”之内,逻辑推理实际是物理时空之外的先验自我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获取真理的有
效途径。反而如实禅观的经验性认知,只不过是一种发生于现象界(物理时空之内)的
低级感性认识而已,它根本不可能认识完整的真理和存在的真相,却极容易被经验表象
所遮蔽,类似于柏拉图洞穴的影子。
逻辑推理必须要有信息的联结统合,必须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上,但是在分立性的物理
时空之内,每一个时刻只有单一事件,只能有单一对象,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生
起,不可能有信息的联结统合,所以物理时空之内根本不可能发生逻辑推理,逻辑推理
必定发生在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外,是物理时空之外的先验自我...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7

:观生灭目标在于无常及无我,
:这是苦灭与无我的基础。
:是在较前期会先碰到。
:既然是基础,以后的确会一直这样观察生灭下去。
你说观刹那生灭是苦灭和无我
接着说观集灭的目标是苦
又认为先观刹那生灭后观集灭
那么就是先苦灭,然后才知道苦,这样的次第
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和归类,似乎有点混乱
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
是次第而起,在还没有明白苦的时候,不会明白苦集,不明白苦集的时候,
不会明白苦灭,不明白苦灭,不会发现灭除苦的道路
:(1)观集灭的范围较大,内涵也较复杂,目标是苦,
:包含观察”我见”(无明、一种常见)的产生及后续一连串反应(缘起)产生贪爱。
:也包含观察”我见”消除及缘起的连环断掉,不产生贪爱。
:(2)观察是观察,那怎么断这个断那个?
:“我见”要怎么断? 最后又是观生灭,特别是观灭,打破”常”,打破”我”
:贪爱要怎么断?
: 观尸体、观苦(当然又包含观生灭、无常,及我见的产生),
: 苦则不乐,不乐则离贪爱,离贪爱则心解脱。
(1)和(2)似乎是点混乱
(1)在说观集灭断我见,又断贪爱
(2)却又说我见要用观刹那生灭来断,贪爱...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破我执(我的意思是指十结之ㄧ的”我见结”),不会认为”我”是名色。
我认为,如果没有我执(我的意思是指十结之ㄧ的”我见结”),也不会执着于名色为实
有。
要除去有个”我”的认知,很难。
基本上就快初果了。
首先要有很强的觉知作用。发现身心是身心,其中没有我。
在南传,就是清净道论第一智,名色分别智。
方法是,一直觉知自己的一举ㄧ动,进而觉知各种感受、念头。
在四念处,就是身念处一直感知身体的一举ㄧ动,
进而观察到身体的肉(地)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水(液体流动)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火(温度变化)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观察到身体的风(呼吸、筋骨支撑)是一生一灭,生灭无常,再生再灭与之前又不一样
进而体会到身体只有地水火风,身体是身体。
(如果是安那般那,就是观察呼吸一生一灭,呼吸有长有短,进而发现每次呼吸都是不
一样长短、气重气轻)
“定”到一定程度,感知力(内观)强大了,会体会到身体(色)非我,只是地水火风。
受念处、心念处,一直感知 受、心的一念ㄧ念生灭,感知力(内观)更强大了,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9

十二缘起怎么观?
很多人解释不同,有人说三世,有人说当今这世。
应该都包含,
三世也太远了,观当今这世比较实用,比较能印证。
要真的有实际观察才可能比较清楚。
四念处也是观察缘起法,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形成(集)这样灭去(灭)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观察,
要禅修,让心很静,没有杂念,才能非常细微的观察十二个环节,
亲自验证缘起。
一边观察一边断去贪爱、无明。
无明,其实就是”无知”的意思,或见解错误、误会、檔不住之类。
就是贪嗔痴的”痴”。 至少是”痴”的一种。
常说贪爱、无明,其实就是 贪嗔、痴。
对甚么”无知”呢? 总的说,对四圣谛无知。档不住错误的见解。
细说,
也包含对身心运作有个误解:以为有个”恒常”的”我”(就是现在你这样一个人)。
而又以为你这样一个人是恒常不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通常会说灵魂之类)。
这样,让以前的贪爱,影响到现在。
例如 谈恋爱,昨天看到一个人,爱上他,
今天看到他,心跳加速。
这就是让昨天的爱,影响现在。就是”无明”、愚痴。
昨天的贪爱的残留影响,就是一般说的”业”。
这个贪爱的残留,让你现在的身心(名色)都受影响,
眼睛(色)一看到那个人(触:...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0
以下仅供参考:
如果有的内涵,按照71经,则转法轮经(杂阿含379)可以完全与之相应:
四圣谛的第二转:苦灭圣谛,已 [知] 「当」 作证
所以在四圣谛的二转中说,苦灭圣谛,
已经知道了,在第一转的时候就知道了,
现在第二转,应该亲身作证,就是亲身修证,
成就,是应该精进修行,断「有」。
而有的内涵,根据看杂阿含71经,有灭,就是爱的远离
灭有,就是断爱的修行,
在第二转里面接着讲:苦灭[道]谛已经知(第一转的时候已经明见什么才是灭苦的道路
),
应当修行。
这里的苦灭道谛是八正道,依着八正道,可以进行断爱的修行
所以八正道是修离贪断爱的修行道路(参相应部,谛相应11经),
在杂阿含749经会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八正道。
四圣谛的第三转,则已经完成,成就
所以会说:苦集已知,已断出,苦灭,已知,
也已经作证出,苦灭道迹,已知,已修出,已经修正完毕。
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这样记说:
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最后一句是:自知,自己知道,确定,下一世不会再有五阴的业报,
但是现在还没有死,这个五阴苦还没有灭尽,还不是涅槃。
所以那位尊者是还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Think about what these sutta says. Does it deny 现象存在? What does it say
about 生起,灭去?
杂阿含262经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
诸境界,心便计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
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
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南传:相应部22相应90经
「阐陀学友!我在世尊面前曾听到这样;当面领受[世尊]对迦旃延氏比丘的教导∶『迦
旃延!这世间多数依于两者∶实有的观念,与虚无的观念。
迦旃延!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集者,对世间不存虚无的观念;以正确之慧如实见
世间灭者,对世间不存实...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2

认为涅磐是一种存在,才会讨论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等等等
佛陀在经文里面几次不回答的问题:
如来死后无?
如来死后有?
如来死有无?
如来死非有非无?
佛徒对涅磐的讨论是少之又少,都是只字片语带过
原因是什么?当然你有你的解读
但是我相信500阿罗汉,他们知道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什么是必须知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
你对涅磐是苦的永尽不起的定义似乎很不满意
人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快乐,却不知道自己真真实实的
只是想要灭除痛苦而已,因为贪爱,所以对于只是灭苦结果不满足
真的吗?你确定是佛陀的目的,不是芸芸众生目的?
我以为佛陀是为了要灭苦,
难道不是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
所以给出涅磐的定义,为苦之永灭。
f*******e
发帖数: 5594
13
杂阿含经第37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抟食。
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时。有比丘名曰颇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世尊。谁食此识。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食识者。我若言有食识者。汝应作是问。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
。何因缘故有识食。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颇求那复问。为谁触。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触者。我若言有触者。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汝应如是问。何因
缘故生触。我应如是答。六入处缘触。触缘受。
复问。为谁受。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应问。为谁受。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
受。我应如是答。触缘故有受。受缘爱。
复问。世尊。为谁爱。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爱者。我若说言有爱者。汝应作是问。为谁爱。汝应问言。何缘
故有爱。我应如是答。缘受故有爱。爱缘取。
复问。世尊。为谁取。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汝应问言。何缘
故有取。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取缘有。
复问。世尊。为谁有。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有者...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4

没错,我也觉得是这样。
可能没写清楚,我本意是说,
观生灭目标在于无常及无我,
这是苦灭与无我的基础。
是在较前期会先碰到。
既然是基础,以后的确会一直这样观察生灭下去。
观集灭的范围较大,内涵也较复杂,目标是苦,
包含观察”我见”(无明、一种常见)的产生及后续一连串反应(缘起)产生贪爱。
也包含观察”我见”消除及缘起的连环断掉,不产生贪爱。
观察是观察,那怎么断这个断那个?
“我见”要怎么断? 最后又是观生灭,特别是观灭,打破”常”,打破”我”
贪爱要怎么断?
观尸体、观苦(当然又包含观生灭、无常,及我见的产生),
苦则不乐,不乐则离贪爱,离贪爱则心解脱。
不过,可能有人的方法,着重在直接观生灭,主要以观生灭为主,直到消除无明。
也许也行,不知道了。
Y**u
发帖数: 546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偏离中道是苦因
阿姜查
因此,无论在处理真或假、善或恶、爱或憎的事物时,都别太在意——重点在于调伏自
心,树立正见,使它合乎正道。切莫忘失正念!不要迭床架屋,错上加错,徒增困扰。
如果出现挫折或沮丧,知道它是令人不悦的即可,不要让苦凌驾于实相之上。
如果你喜欢某样事物,切勿沈迷,可以喜欢,但是不要过度。俗话说:「勿沈醉!」当
你遇到不快乐的事时,不要沈醉在沮丧中;当你觉得高兴或喜悦时,也不要沈滞于其中
。我们说「勿沈醉」,意思是指不要陷入过量的事物中。应该保持中庸之道,拥有固然
好,失去也没什么。如果过度沈迷其中,当失去或遇到挫折时,便会感到痛苦。如果我
们紧握着它们不放,便会与实相擦身而过,忘失正念。这不是法,也不是修行者应该做
的事。过量,将导致我们偏离中道。这样的偏离便是邪见,是苦的起因。
解说修行,目标在于明白苦灭;根据这样的认知而修行,也只是为了灭苦。如果我们具
有这样的见解,便能知道苦与苦的起因,以及苦灭与灭苦之道,这即是所谓的佛教,如
此而已。如果我们不了解苦,就很容易偏离中道,陷入痛苦。
i********7
发帖数: 808
16
四圣谛的道谛是八正道,而且经文中指出,灭谛,不是已经灭,而是知道如何可以灭
而八正道就是导向苦灭的道路: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请注意经文,“导向老死灭道迹”,说明老死还没有灭。
而且这也是在转法轮经里面说的四圣谛的第一转,知道四圣谛,知道了导向苦灭的道路
但是还没有开始修,所以在第二转里面才说“苦灭道迹已知,当修”。第二转是开始修
八正道来灭苦。
r******3
发帖数: 586
17
大乘经典虽然全部是假冒佛陀言说的伪造经典,为后代佛徒所撰,但思想整体上确实
要比佛陀之原始佛教进步完善许多,至少认识到了非五蕴性本体(阿赖耶识,如来藏)
的不可或缺,就是大乘行为上确实有点龌龊,欺骗造假,为人不齿。大乘骂小乘是灰身
灭智,焦芽败种,骂得实际是乔达摩本人,尽管不是主观故意。因为乔达摩所说的涅槃
,确实是五蕴灭尽,乔达摩把生灭本身视为苦,所以他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
所”,而五蕴是生灭的,熄灭五蕴,才能苦灭,故佛经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估计最初是“外道”用类似的话嘲笑佛徒,然后佛徒们觉得实在无理可讲,又不能把
乔达摩这个教主否定,只好矛头指向那些忠实实践乔达摩教义的“小乘”人,并用伪造
的经典修改佛陀本来粗陋不堪的教义,进而创造出了所谓的“大乘”。
佛教是胡人传入中土,被命名为胡教,
佛教,正是胡说之教。
佛说八正道,佛说正是胡说八道。
大乘非佛说,纵使佛说,也是胡说。
i********7
发帖数: 808
18
我先提出重点,以免很多人不喜欢看长篇大论,找不到重点。
佛陀说,一切受都是苦:
佛告阿難:
「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然后解释什么叫“以諸行漸次止息”
提到九个禅定,到佛陀时代,印度发展出的九个禅定,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
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
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这里也提到了 想受灭定,因为前文说“以諸行漸次止息”,所以“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所以想受灭定也被归入,“一切諸受悉皆是苦”之中,
所以这个定也是苦,不是所有苦灭尽的涅磐
最后佛陀说,那什么是佛陀推崇的呢?
佛告阿難: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
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陀提出解脱才是王道。显然入想受灭定来体验涅磐,不是佛陀的说法。
c***h
发帖数: 2262
19

你们之前怎么讨论,我不知道,不回头细看了
我可以理解跑日是很纯粹的”五蕴派”,一切绕着五蕴解释。
不管生灭集灭,都以五蕴为主。
但是,如果”生灭”可以取代”集灭”,或反之,
那就不用出现两个词了,用一个词就可。
我认为集灭,当然是苦集,苦灭, 目标在苦,很清楚。
重点在 是怎样的一连串的反应
(把单纯一个反应说成生灭也行,把整个过程说成升起又消失也行,
不过重点不在”生起消失”这回事,而在于”怎样子的一连串过程”,里面内容),
也就是缘起法的过程。四圣谛的 集灭。
我在这里拉坨屎就溜,你们讨论。
r****n
发帖数: 8253
20
进一步修改更新了这篇:
佛陀对于无我的认识其实是有错误的,佛陀只是用了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方法,将自我
整体分解为经验性的五蕴,还原成微观上分立的生灭现象,通过禅修状态下的经验感知
,发现五蕴都是刹那生灭的,这当然会得出没有“我”的结论。因为现象都是生灭的,
前后现象都是各自相异的,所以杂阿含313经说:“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
相续”,这里的异阴就是前后相异的五蕴。由于自我的存在必须要建立在持存性和同一
性基础上,五蕴的刹那生灭否定了持存性,五蕴的前后相异否定了同一性,所以佛陀认
为不可能有同一自我的存在,而佛陀的原始教义并不承认非五蕴的阿赖耶识以及如来藏
等梵我化的本体,认为自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因缘聚合。杂阿含1202经说:“如和合众材
,世名之为车,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斯里兰卡的菩提比丘说:“根据
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三种基
本特性”,缅甸马哈希尊者亦言:“禅修者了解自己只是由名色(五蕴)所构成,其中
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身体的现象和能知的心这二者存在而已”。帕奥尊者则称:“众
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21

《瑜伽经》不是佛教经典,而是婆罗门教经典。
佛教各派对涅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派别的不同禅师对涅槃的认识也是不一样
的。
我遵循的是比较原始的阿含经以及阿毗达摩上的见解
涅槃,是诸蕴的灭尽,是名色的熄灭。所以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又说
“有之灭,即涅槃”,这里的有,巴利文bhava,意思是存在,指的是五蕴。
其实这个逻辑上也很容易推断,因为经典上说五蕴是生灭,生灭是苦,而涅槃是苦灭,
那么涅槃显然必须得是五蕴的灭尽。
=============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
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
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
(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
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
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
称为‘烦恼之灭尽’...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阿含经故事选-苦从哪里来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
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
,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是太好了,请世尊慈悲,也
能为我解说。」
「村长!我如果以『过去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来为你说明苦的成因、苦的
灭除,那幺,你或许会相信,也或许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长!现在我们都坐在
这儿,我就举眼前周遭会发生的事,来为你说明吧,你要好好听,仔细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长!你想想看:你会因为你们村里的哪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而感到忧
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吗?」
「会的,世尊!」
「然而,村长!是不是你们村里的任何一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时,你都会
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呢?」
「不会,世尊!」
「村长!同样是村中的人,为什幺你对某人会,而对其它人就不会?」
「世尊!会让我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的那些人,是因为那是我所眷爱、
关切的
r****n
发帖数: 8253
23

灭谛本就是指涅槃阿。
四圣谛的先后顺序,不是说先实现苦谛,再实现苦集谛,接着实现灭谛,最后是苦灭道
谛阿。
你的这个
r****n
发帖数: 8253
24

~~~~~~~~~~~~~~
有五阴是不会障碍解脱,但是五阴的存在,本身就是苦,和涅槃是两回事,这一点是显
然的。
这个就是很大的分歧了,你所认为的终极解脱,只是所谓的没有烦恼,没有贪爱,但是
佛陀所说的终极解脱,是五蕴这种存在形式的彻底熄灭
,绝非简单的所谓没有烦恼,没有贪爱,说涅槃是贪嗔痴的熄灭,这也对,但它仅仅是
方便初学者理解的,并不完整。
涅槃不仅是贪嗔痴的熄灭,还是五蕴的熄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五蕴本身就是苦(注
意,五蕴=五取蕴),涅槃是苦灭,所以五蕴必须要灭

从解脱者自己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只为自己考虑,那么任何解脱者在证悟阿罗汉,证悟
解脱之后,都会立即让色身死亡,入涅槃界。三界一刻
都不会想留的。(佛陀最初也是如此,只是被梵天劝请,而留下来讲法)
为什么还要保持色身,主要还是为了护持弘扬佛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对众生
的爱。
经典当中自杀的阿罗汉不是几位,而是大量,尤其佛陀入灭之前,自杀的阿罗汉有好几
百,而且还是集体自杀,这些对于普通人很难理解,但
是如果真正明白了佛法,就会理解为什么这样的。
真正的佛法,世人确实很难理解接受的。
c***h
发帖数: 2262
25

这可能属于 苦灭道迹
也就是观察 苦是怎么灭法, 用什么方法灭
当然也包含
观生灭无常,让”我见”减弱
+
十二支缘起的环链之断
e.g.守护六根而在”触”时不生起”我见”,而没有”受”的升起
e.g.又更细,在”想”生起前,就观察我见是否生起。
这是我的看法而已。
l****u
发帖数: 216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距佛陀入灭已两千五百年的今日,‘知苦灭苦’唯有从北传《杂阿含》与南传
《相应部》的〈契经〉去探究了?"
runsun, do u know the english name for 《杂阿含》?
i********7
发帖数: 808
27
你是自己通过看经文得出的结论,还是听来的?
如果灭谛是指涅磐,那么都已经涅磐了,还需要什么苦灭之道?
四圣谛最后一个是苦灭道谛。
r******4
发帖数: 178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呵呵,我说过无明,不了解真相就是最大的“苦”,灭苦本身就是在发现真相。发现真相也会导致"苦"的熄灭,二者并不冲突。
自从认识接触了克氏,有了修行上的重新认识和突破以后,最近陆续通读了超过
100多本和上座部佛教有关的书。中文世界内的上座部佛教的资料已经阅读了大半部分
了。另外还有目前已经出版的所有版本的印度佛教史和南传佛教史的书。
其他大圆满,密宗和大乘的东西也在读,印度吠檀多,还有肯恩威尔伯,阿玛斯,阿谛
达,美赫巴巴,葛吉夫等世界知名灵性上师的也在读。一方面是学习,增加自己的视野
,另外一方面也是印证自己的所悟。
这些书加起来上千万字应该是有了。
我的阅读算是告一段落了,春节期间我会进行连续的密集禅修,在这之后,我会自己写
一些东西。
再之后就是进行一项非常艰巨,几乎注定失败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为救治这个
问题丛生的世界和帮助痛苦的大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老天给我十年的时间,这辈子,也就算比较精彩,没有白来一趟。
哦,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做的梦,梦到我好像活到68岁,如果是真的,还算不错,呵呵。
i********7
发帖数: 808
29

没有错,法友已经看得更深入了
在佛陀的法眼里面,五阴就是苦,所以才会说苦蕴的集
才会说苦集,苦灭
太好了,法友继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l****g
发帖数: 1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我对身、心的理解,出自这本书中《苦灭圣谛》的第三节。
r******2
发帖数: 1021
31

呵呵,确实有随机概率的问题。本身也是法现起的特征之一。
色法现起的概率现象其实在物理学里面已经被证明了。相信决定论的爱因斯坦就很难接受。
而名法现起也有概率现象,包括业的成熟。
而且这个概率也不是乱来的,也有自己的法则。比较典型的就是临终前业的成熟顺序,
比如重业会先成熟。
但这些细节的部分,和解脱并无什么关系,而且很难被理解。
佛陀自己说过,他没有所说的法非常多,如森林当中大地上的树叶,而所说的法,就是
自己掌中的的树叶。这些所说的法,都是导向苦灭的。
大乘很多理论,都是触及了佛陀没有说的,不适宜说的。而且大乘并没有完全理解正确
,只是部分正确而已,所产生的结果,也是背离了佛法,甚至毁了佛教。
龙树自己再怎样聪明,所说的结论再怎样对,但是他解脱了吗?没看出这个迹象。
主宰一定要有某个恒常本体。常住不变的如来藏所谓真如起用,即是主宰,即是我见。
a***n
发帖数: 199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3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6
☆─────────────────────────────────────☆
SeeU (See you) 于 (Wed Oct 17 01:54:14 2012, 美东) 提到: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不昧因果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我们略说了佛法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并且从各种不同的层
面,来说明佛法中的这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法相。我们要接续上一个单元的主轴,也
就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
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
前面我们说过,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
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
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圆满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
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
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
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
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圆满,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
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4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其他提到十二因缘的经文:简单的重复)
293经 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
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
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296经 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
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297经 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缘无明故有行
344经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圣弟子于行如实知。行
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无明
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
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
347经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357经 (七十七种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
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什么是“法”?
http://xmwk.zgfj.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591&id=26554
法的真义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0-07-07 [法增法师]
法的真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杂阿含931经]: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
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
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崇圣寺[佛教朝暮课诵]法增法师译)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
奉行,可得成...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新人问个问题
☆─────────────────────────────────────☆
jimmyvic (yixi) 于 (Sun Nov 14 19:07:36 2010, 美东) 提到:
我刚刚接触佛教,很有兴趣,但是面对如此多的资料,感觉无法下手,所以想请问版上
的各位高人:如
何慢慢的开始学习和修行佛教,比如需要看哪些书,坐哪些事情?
最近刚看了"what Buddha taught"这本书,对佛教的了解基本限于此。我现阶段的想法
还是希望通
过学习佛教让生活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平静。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先谢谢了!
☆─────────────────────────────────────☆
lingsu (dunzie) 于 (Sun Nov 14 20:04:02 2010, 美东) 提到:
个人觉得每天数息5分钟就可以。

☆─────────────────────────────────────☆
SeeU (See you) 于 (Sun Nov 14 21:32:13 2010, 美东) 提到:
I recommend "In the Bud...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解脱与慧解脱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

静态来说 内观身心 或者说 内观五蕴
动态来说 内观五蕴的运作
身心或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没事干麻去观察?
我是先思惟,为何学佛法? 灭苦
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不必费力观察。
可,被影响到,胡乱运作而产生苦,这就重要了。
于是,我认为,说观察身心、五蕴、观察五蕴的运作,其实都不太精准。
针对佛陀提出至高无上的目标,灭苦。
针对至高无上的纲领 ,四圣谛。
如何展开?
我思惟,
苦谛,如何观察到这是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苦灭的情况。
苦灭道迹,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将苦灭去。
苦从何来? 苦又是如何灭去? -- 缘起法
是的,就是缘起法,这是ㄧ个关键, 是理论与实修的双重核心。
于是,我认为,内观是--观察缘起法。 也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升起,是这样灭去。
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身心,于是我观察自己的身心内,苦是这样升起,这样灭去。
内观的具体方法,四念处。
观察 身、受、心、法。
观察这四方面的苦的集、灭、道迹。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身念处,观察对身体的贪爱,
受念处,观察”受”从何来,来自”触”,根触尘,生受。
六入处、触、受、爱... 阅读全帖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