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苦与乐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
E*********g
发帖数: 185
1
以下录音资料来自于2006年6月16日,时恒阳庵常住众祈请慈法法师解答有关般舟
行法中的问题,以令大家以正知见来指导行法,并在行法中证实正知见。
(1)行般舟时,会感觉很苦,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吃苦的”,对这种回答应怎么认
识?对于般舟行法中的苦应该怎么认识?
答:
祈祷三宝、诸佛、般舟三昧修法的成就者来加持大家的正知正见,以令我们的问题得到
一个圆满的解决。
一切问题是本无问题的,犹如世尊出世说法,实无一字可说,实无一法可言,但为众生
妄执故,妄执现前知见故,所以生种种法,说种种教,针对种种妄执。种种妄执皆由妄
想而生,妄想实无自性故,所以佛说种种法,令众生回入正知见,见无见见,令出离生
死困惑。那么这是一个学佛正知见,在我们汉地正知见的训练是最薄少的。
为什么要祈祷三宝加持我们呢?因为我们的知见根本守护——觉知守护跟诸佛是没有差
别的,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认不得,就会被现前的妄执蒙蔽。蒙蔽就是把你现前这个
妄想当成一个实有,由此而产生妄业妄缘。
刚才第一个问题说行般舟时,痛苦让人感觉很苦,佛早就说过了,苦谛!他讲的不是你
感觉很苦,眼见苦、实苦、智慧苦、证悟苦、光明也是苦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灭,则行灭(SA 302 等经), 是佛说缘起时反覆说的。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行?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行何时灭?
<杂阿含292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51经>回答了这些问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杂阿含29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
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
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
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
何触?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
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手应该怎么对佛教入手

这里有一段: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证四圣谛——苦、集、灭、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导引
众生离苦得乐的无量方便法门。
苦是真实的存在。它既有现实人生社会意义,又有哲学意义。不但有苦苦、坏苦;
更有行苦,有缺陷,无常,空,无实之意。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社会有
生住异灭。诸行无常,缘生缘灭本身就是苦。
但是佛教并没有完全否认世间之乐,如家庭之乐、五欲之乐、生活之乐等,而是教
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快乐,即不可执著。因为世间的一切有为快乐都是虚幻不实,稍
纵即逝。佛陀以种种方便权巧讲叙诸苦,这不是危然耸听,使人忧心不可终日,从而产
生悲观消极之心,更不希望人们成为苦的牺牲品和悲观的奴隶。佛陀说苦,不是要人们
悲观、消极地接纳承受苦,更没有把它当成是上帝或命运的惩罚,而是把他看成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事实。说苦不是佛陀应世的本怀,而是一种方法,使人从而生起厌苦趣乐进
取之心。他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苦,明白它的起源,公正平等地看待它,从而达到根治
的目的。苦的根源就是贪,而贪又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无明烦恼是产生我执的罪魁
祸首。
既知苦,又知苦因,绝因断苦就是涅槃之乐。此涅槃之乐唯亲证者
z*****n
发帖数: 9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手应该怎么对佛教入手
佛是承认世间有乐的。佛说: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的5官感受,
有时觉得乐,佛是承认的,佛是客观观察它,实事求是的,也不否认它。佛也曾说到六
道(或者说5趣)众生中各类的感受。人类是苦乐参半,鬼类苦多乐少,地狱是苦不堪
言,极为苦,天类乐多。
佛说四圣真谛,里面讲苦。这苦有很多,如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等等,这也是世间的客
观存在。
佛讲法时,讲苦讲得多,讲乐讲得少,并且告诉大家不要贪图这世界的乐,要厌离这世
间的乐,寂静涅磐才是真乐。为什么世间的乐不可贪爱?因为它是无常,一贪爱,就有
执着,就会轮回,一轮回,就有无量苦聚集。所以要厌离这世间的乐。
佛有个弟子(他的堂弟),不想跟佛修行了,想还俗了,佛用神力带他到天界看了下,
非常乐,又带他到了地狱看看,有个油锅空着,问那里的人,说是他天福享尽后会堕落
这里,等着他。他从而认真修行的。这故事也就是说,即使天人很乐,他们当时很乐,
由于没有脱离轮回,他们也会堕落的,如人类或者其他类等。所以从根本上还是苦的,
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三界火宅,要赶快出离。
有许多人讲法,我们也常听到:要无分别心。其时这“无分别心”的含义要正确理解。
a**u
发帖数: 8107
8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un May 16 09:36:37 2010, 美东) 提到:
The first of these self-evident truths is Descartes' proof of existence
turned on its head:
“But what then am I? A thinking thing. And what is that? Something that
doubts, understands, affirms, denies, wills, refuses, and also senses and
has mental images. (Descartes, Meditation II: O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Is Better Known Than the Body).”
...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寺庙拜佛讲解-ZT
寺庙拜佛讲解
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
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
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
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
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
,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
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
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
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
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
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济群法师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
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
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
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
,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
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
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
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
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
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

静态来说 内观身心 或者说 内观五蕴
动态来说 内观五蕴的运作
身心或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没事干麻去观察?
我是先思惟,为何学佛法? 灭苦
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不必费力观察。
可,被影响到,胡乱运作而产生苦,这就重要了。
于是,我认为,说观察身心、五蕴、观察五蕴的运作,其实都不太精准。
针对佛陀提出至高无上的目标,灭苦。
针对至高无上的纲领 ,四圣谛。
如何展开?
我思惟,
苦谛,如何观察到这是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苦灭的情况。
苦灭道迹,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将苦灭去。
苦从何来? 苦又是如何灭去? -- 缘起法
是的,就是缘起法,这是ㄧ个关键, 是理论与实修的双重核心。
于是,我认为,内观是--观察缘起法。 也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升起,是这样灭去。
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身心,于是我观察自己的身心内,苦是这样升起,这样灭去。
内观的具体方法,四念处。
观察 身、受、心、法。
观察这四方面的苦的集、灭、道迹。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身念处,观察对身体的贪爱,
受念处,观察”受”从何来,来自”触”,根触尘,生受。
六入处、触、受、爱...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
经过8个多月的网络共修学习,闻思B组《入行论》的课程已经过半,9月进入了第六品
《安忍》。这一品十分重要,在整部《入行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大家修正心行、
调柔性格也非常有力。这次共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忍之功德、嗔恨心的起因、应当遣
除嗔恨心、嗔恨心之对境、轮回之自性、出离之因、以修习观察安忍等等。摘要小结如
下: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逆缘,他都能游刃有
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
众之人。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
《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
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
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
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应该有很大的变化。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增
上慈悲心、熄灭嗔恨心,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上师在授课的课程中,有些人本
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87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望是苦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6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
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ă...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7
来自主题: Xibei版 - 欲望是苦 (正版)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欲望是苦 (正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6 19:43:42 2013, 美东)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欲望是苦 (正版)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在家中運用基督的教導(ZZ)
还有
修 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 见奇,此
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
,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0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我的疑吧
再供养各位师兄一段黄念祖大士的开示吧:
至于大安乐,更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毗卢遮那经》说:“大悲为根”。所以慈悲是诸
佛的根本。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令一切众生都得彻底究竟的永恒的大安乐,才是如来
的本心,普度众生都离苦得乐。《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
诸乐,故名极乐。”唐译本里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
极乐世界。”经中有十一处称赞彼土甚可爱乐。《涅槃经》指出:“常乐我净”。不是
无常,是常;不是苦,是乐;不是无我,是有一个真我;不是恶浊,是清净。常乐我净
,很乐呀。是真乐,不是世间之乐。世间诸乐是坏苦,所爱之境都是无常,所爱破灭,
成为大苦。所以世乐不能不坏,坏则成苦。更重要的是《涅槃经》里头四句偈子:“诸
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行皆无常,都是生灭之法,有生有灭。)“生灭灭已”(一
切生灭都要放下,放下一切,生灭也灭了之后怎么样呢?最要紧的后头一句,那绝不是
断灭呀,断灭,什么都没有了,那大家修行了半天,都变成了桌椅板凳了。)“寂灭为
乐”,寂是常寂光的寂。《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观音返闻自性,在“生灭灭已”之后
“寂灭现前”,马上超越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更严重千万倍的过失
双身法的藏传密教到底是喇嘛教还是佛教?如影随形跟随佛教约有一千五百多年
的密教,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分不清藏传密教到底是不是佛教?有人说佛教不是有禅、
律、密、净吗?那密就是佛教的一宗又复何疑?可是佛教之密就是喇嘛教之密宗吗?把
喇嘛教称为藏传佛教而说它是超越佛教显宗的金刚乘密宗,这就是密教借壳上市,绵延
一千多年而不绝的原因。造成这个误会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佛教界的僧伽、居士们没有智
慧去辨别,任其渗入佛教,最后将是李代桃僵,由密教取代了佛教,而真正的佛教就不
见了!这不就是印度佛教灭亡于密宗的历史写照吗?
为什么密教取代佛教,佛教就会灭亡?这就值得学佛人认真地去探讨其中的道理和
原因,才不至于被误导。否则像印顺法师他明明知道密教的所作所为,却还是把它当作
佛教,而且努力弘扬它的某些教义,看来密教对于无智慧的修行人还真是有它致命的吸
引力。大家可以想一想,修行人是背俗的,所谓“俗之所珍,道之所贱;道之所珍,俗
之所贱。”学佛人努力要远离财色名食睡、酒色财气,贪权力、名闻利养等等都要舍离
,可是密教却不必舍离,反而要你大贪特贪,美名为以贪止贪。所以密教当人王也要当
法王,既喝酒也要...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82482
2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光头师太-人生若只如初见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客观世界,观察一切事物,正确地揭示了苦与乐的辩证统
一关系,阐明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没有苦也无所谓乐,没有乐也无所谓苦,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苦可转化
为乐,乐也可转化为苦。人们所讲的“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等都是说苦与乐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肿么就没人能辨正地看到我命苦呢?
a**u
发帖数: 8107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新人求解惑
☆─────────────────────────────────────☆
jimmyvic (yixi) 于 (Thu Dec 2 12:01:13 2010, 美东) 提到:
无常是苦,为什么无常是苦?
我的理解是,客观事实是任何事物是无常的。每个人都会隐约的体会到很多事情是无常
的,但是不知道
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人会去追求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以求的安全感,追求的东
西包括金钱,地
位,身体等等。但是这种永恒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永远得不到,这种苦苦追求和永
远得不到的矛盾
造成了苦。这么理解正确,全面吗?
无常,苦和我,我执又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放下了我执就会离苦得乐?这个关节我一
直没想通。
到底有没有“我”?佛家说无“我”,要理解这个我想是不是应该定义什么是“我”,
因为先立了才能破。那
么平时说的“我”到底是什么?
当我因为某件事情烦恼或者快乐时,我能理解这里面其实没有“我”,因为是外面的事
物引起了这些感
情,如果没有外面的因,里面的果自动就消失了。但是,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做一些
主动的选择的,比
如和可以决定今天吃什么,晚上看什么书等等,那么这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是这个身心在说佛法。
用日常方便的代号是,你、我、他 在说佛法。
要区别 脑中虚设的”我” 与 身心及这个身心日常方便使用的代号
首先,说”我”,
当我们说”无我”时,是指你的身口意,不再依循 ”我”这样一个虚设主体来反应,
直接说”意” (”意”为先)。 也就脑中不再制造 与”我”这虚设主体有关的指令,
或说不再维护”我”这样的虚设主体。
你脑中运转思维的的过程,有”我”会是
e.g. 某人可能伤害”我”, 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开始害怕,闪开。

某人对”我”好,乐受 脑中下指令 : 因为乐受 开始喜欢他,接近。

生病了,对”我”有伤害,苦受,脑中下指令: 对苦受 惶恐不安,看医生。
这房子雄伟舒服,住进去对”我”有好处,”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赚钱,想买这栋房子。

这音乐好听,消除”我”的ㄧ些烦恼,让”我”舒服一点,”我”有乐受
想要这个乐受(贪欲),于是拼命听这音乐,想买下CD。
别人骂你,要维护虚设主体”我”,
脑中下指令 : 开始以”...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2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给基扫盲:佛教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
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
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着
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
教义。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
到了各色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
适应各种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
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类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认为宇宙万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优势独占
的情形下,又将人类的产生,分为四个等级:由梵天的头上生出职业的宗教师婆罗门族
,由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阶级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农工及商业阶级的吠舍族,由足
上生出奴隶贱民阶级的首陀罗族。此系出于四吠陀中最早出现的梨... 阅读全帖
q**2
发帖数: 1850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现世满愿,东方药师佛
与阿弥陀佛 一样重要的 东方净土 药师佛,在十二大愿中 应允 现世满愿。 成就无数
众生。
其十二药叉 大将,结五色缕 ,待满愿 后 解节的方法非常灵验。
http://boruo.goodweb.cn/books2/1253.htm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
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
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
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
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
!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
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8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9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
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
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
《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
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
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
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
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
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
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知道说生命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的延续
它是断灭的吗?它是无因而有吗?所谓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的延续就是生死生死,生
了死了是断灭吗?生它是无因而有吗?我们就是要来探讨这些问题,那就是我们说的“
佛教生命观”;“合乎科学的吗?”这个我们也会来看看说,它到底合不合乎科学。那
么从这里我们要知道说,到底有情他是只要缘和合就能出生吗?他只要这个父精母血就
能出生吗?我们知道说父精母血本身是物质,物质它就能出生有情吗?父精母血和合就
能单独出生有情吗?这个也是要去观察的啊,看待它的。那么各别的缘就能出生有情吗
?如果可以的话,那应当是父亲就能出生有情,母亲自己也能出生有情;因为能够出生
就会一直能够出生,不应该待缘。那么这些也是我们要来探讨说,是真的这样吗?这样
才叫说我们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面,如果要探讨这个部分,我们来举一部经
文的意思来解说。
在《阿含经》里面 佛这么说: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
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长阿含经》卷十...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1
☆─────────────────────────────────────☆
pattern (放手) 于 (Sat Nov 7 06:30:45 2009, 美东) 提到: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大正藏杂阿含(三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
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
聚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释
空:
e.g.眼睛看到一见东西,就是看到了, 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看到了或谁造成了
这样的”没看到”
眼睛没看到一见东西,就是没看到了,不知来处,不会预先说我要”没看到”了或...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辨别是否佛法?

就如同上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当下即证,是指活着证果时,当下即证。
也就是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对的,非当下即证,就是活着没法知道,总之不是活着的事了。
我这么说,当然是耍嘴皮子啦,你知道的,我还没证阿罗汉果。
我对轮回涅盘可还没净信不疑,疑的可多了。
前世今生,生前死后的我不知道。
不过,活着现在发生的,略知一二。(不见得正确)
举一个现下就轮回例子说明。
轮回,这里指缘起法则里,
”无明”以至”老病死忧悲脑苦”,然后有产生下一个”无明”以至”老病死忧悲脑苦”
我们从小到大,发生千万件烦脑(苦)事情,
就说现在吧,如果仔细一点,大一点也总有十件,
总而言之,就是一大堆烦恼事。
这么多烦恼(苦)事,整个断除,是大工程,整个来看,也看不清,
So,就只看一样,比较清楚,e.g.---上儒释道版。
我想可以这样看,就像,一个NP-Completed问题求得,polynomial time算法,
其它NP-Completed问题也解开了,一定有polynomial time算法。
这件事的烦恼(苦)真正的断除,心清净,其它烦恼也比照办理,也可断除。
那么,为什么我们每天还在上儒释道版...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守株待兔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09:32:23 2011, 美东) 提到:
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买椟还珠。。。。。。
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把有限的言语当成无限的真理本身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Fri Jul 29 09:37:46 2011, 美东) 提到: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是可以的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10:26:50 2011, 美东) 提到:
不可以又能怎么样呢:)
事实是,语言就是这个半通不通的世界的反映。语言要是能百分之百的传达意思,而且
放之四海,大家就都是圣人了。
☆─────────────────────────────────────☆
Se...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253
34

【推荐】谈忍辱和吃亏——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
德!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不必回头看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说:受戒是受忍辱。
耳听得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
与其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得痛快。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
要积福,
你应该自我反省
向他致敬
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罗云忍辱经》说:
忍之为明,愈于日月。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万不如一。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法句经》说: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二、忍的真义
忍辱,是对无端横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因此,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忍,是一种认...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5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因明的创始者印度法称论师所讲的《释量论.成量品》。《释量
论.成量品》主要是由两个大的问题(构成),
1、一个问题讲到了每个众生都有无始以来的前生后世。如果你们自己觉得“人到底有
没有前世后世?”,你要花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这部论。
2、还有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我们佛教的祖师,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三世诸佛是
真正的….,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科学家。在他的思想上学术上找不到任何毛病,从这两
个方面来叙述的。因此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是至关重大。
现在一说科学,大家都觉得应该是很合理,依据充分的;一说宗教的时候,就觉得好像
是不是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或者是带有其他的情绪问题等等。这样的想法的确是不合理
的。这一点很多高等学校的一些宗教研究室和哲学研究室,现在纷纷的在发现当中。所
以我们在座的很多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因为我们的环境、教育、各方面的生活习
惯所导致,在脑海当中有邪知邪见,还有一些怀疑,各种不好的一些分别念,这些要一
一的清除,要清除垃圾恐怕也不是那么小的一个工程。
所以自己在人生道路当中,既要对周围的环境做环保,要搞环保,更重要的我们的思想
上,我们这个...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6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含放生仪轨)
——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一切大恩传承上师!
经论智理虚空中,降临加持甘露雨,
沉溺斗杀火海众,以此当获清凉觉。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可归纳为三点:不造伤害众生之恶业、奉行身口意善业、经
常善于调伏自心烦恼,这就是真正的佛法。《涅槃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
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皈依佛门的人,不应重视于是否拥有皈依证等这样的假名
,而应以利益有情的善心为主。在时时刻刻之中,自己力所能及地饶益那些可怜的众生
,这才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是已发菩提心者不可缺少的行径。因为世尊所说八万四
千法蕴的精华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本体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心,所以仅发救护
众生的心,也超越世间有为法的一切功德,如寂天菩萨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
而一切众生最为珍护的就是其生命,从死亡线上把它拯救出来,是对它最大的恩德,无
情中断其生命是对它最大的迫害,故戒杀放生是大乘菩萨本分中的事,也是圆满成佛资
粮的最大方便。本文试图根据佛经论典以...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贪嗔痴到底是什么?

(我说的不一定对)
贪,对于”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的一种情绪。
嗔,对于”苦受”,拒斥,不要,不要,的一种情绪。
痴,是不明白什么是贪嗔,及它们何时发生了,如何发生。基本上就是”无明”。
贪嗔,基本上就是,爱取有。
从观察上看,先有贪,贪不到才有嗔。嗔后发生。(请自行观察)
所以贪还是主要的。
从缘起法解释,贪嗔的来源(集)是”受”,
为何从缘起法解释?
因为他们原始说法本来就是从缘起法而来,
也从缘起法上修行(包含观察、去除之)。
观察自己对身体的贪爱发生,生,一种执着身体是”我”的情况发生,
然后就随身体变化(老病死),欲令如是,欲令不如是,不可得,而忧悲恼苦。
欲望(“想”中有”想要什么”)很正常,并不可怕。(请自行观察)
但是被”我”所污染的欲望,就可怕,叫贪、贪欲、贪爱。
再更深入观察,贪爱哪里来?
是先有”受”,才会开始有贪爱。
对于身体某种”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爱取有。
没有”乐受”、“苦受”,不会有贪嗔。(请自行观察)
”乐受”、“苦受”从哪里来? 从”触”而来,
触是触,受是受。 “触”之后不见得有”受”(苦受乐受)
”触”从哪里来, 来自“行(身...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38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祈祷

看这里——
《杂阿含》470经 (身苦,心不苦——不被第二毒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
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
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
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
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
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
。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
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
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
j********p
发帖数: 9680
3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ZT)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4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ZT)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三)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
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
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
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
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
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1
这个贴子真涨知识啊!世界各大宗教全图解(组图)
来源: flyer 于 2016-01-06 10:25:19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的区别
在耶稣升天之后,使徒们建立了教会,那时只称“教会”。使徒行传第13章记载,福音
临到外邦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 26)后来,人们就把教
会称为基督教。其实圣经只提基督,没有说“基督教”,这是其他人对信基督的人的教
会的称呼,好区别其它的宗教。当我们说基督教的时候,我们还要从犹太教说起,并且
要跟天主教区分清楚。
一、什么是犹太教
犹太教是一般犹太人所信仰的。他们是以旧约圣经为根本,这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圣经中
的旧约。不过基督教还相信新约,而犹太教不相信新约,他们不相信基督是旧约预言的
弥赛亚。旧约预言弥赛亚要来,基督耶稣降生就应验了旧约这些预言,可是除了跟从耶
稣的门徒以外,犹太人不相信耶稣就是当来的弥赛亚,结果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罗马人,
把祂钉十字架。现在犹太人复国,除了部分是基督徒之外,大部分还坚守旧约,不信新
约,他们还在等候弥赛亚。其实弥赛亚已经来过,就是那位被他们祖先所弃绝的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三明
扫盲一下
节译自中部36经
初禅至四禅
「阿耆吠舍那!我食用粥饭、粗食,获得力气,离诸欲,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有寻、
有伺,由离而生喜、乐的初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
的心。」
「藉由寂止寻、伺,我进入内心明净、心得一境、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的第二
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藉由离喜,我住于舍、念、正知,我以身感受乐,进入并住于圣者所宣称的『有舍、
有念、住于乐』的第三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
「藉由舍去乐,舍去苦,以及先前喜、忧已灭,我进入并住于不苦不乐、具舍与念、心
极清净的第四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证得三明
宿命明
「当心像这样专一、清净、皎洁、无秽、离于烦恼、柔软、堪任、安住、不动时,我将
心转向宿命忆念智。我回忆过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状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
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众多成劫、众
多坏劫、众多成坏劫,『在那里,我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饮食
,领受这样...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三种一切有为法共有本质之一的苦其实只是有情的主观感受,只是情绪上的痛苦,观五
蕴皆苦其实是受念处?没有贪爱之后诸行就不苦了,这样还跟无常无我放在一起,根本
完全不对等啊,是不是搞错了?
舍利弗说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既
然没贪爱了诸行都不苦了,那没有了一个无所谓的东西的涅槃有什么乐可言啊,什么都
没有了多没意思?
诸比丘!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鼻……舌……身……意应舍弃,法应
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
应舍弃。
反正诸行没有贪爱就不苦了,干嘛要舍弃这些啊,单纯舍弃贪爱不就好了?
阿罗汉干嘛要自杀,诸佛阿罗汉干嘛要不受后有,都已经没有贪嗔痴了诸行没有什么苦
了,干嘛要入涅槃啊,像大乘那样不取涅槃继续轮回度众生多好啊……
p******1
发帖数: 177
44
助念往生仪轨
助念者以清净心、悲悯心,在临终者或亡者面前,观想十方诸佛放光加持,自他切莫哭
泣等。若条件允许,则应于亡者头顶上方,摆设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并供养灯、水
、香、花、果等。之后与大众一起念诵:
一、皈依(三遍):
南无革热雅(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雅(皈依佛)
南无达玛雅(皈依法)
南无僧嘎雅(皈依僧)
二、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发四弘誓愿(一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
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6053
45
1、当今国际流行的十大健康生活方式
(1)少食肉(2)晒太阳(3)雨中行(4)常唱歌(5)饭后息(6)挺起胸(7)
静坐思(8)天伦乐(9)步当车(10)行善事。
2、保持自我五术
工作勤奋,娱乐有度;对待朋友,不玩心术;处理事务,不躁不怒;生活讲究,量
入为出;知足常乐,一生幸福!
3、八大禅语
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
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不苟,何惧君王!
4、人的一生
选对老师,智慧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朋友,甜
蜜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
5、头头是道
人生一世,要起好头:踏实工作,不出风头;实事求是,不争彩头;奋发有为,不
减势头;头脑清醒,不栽跟头。
6、面对……
面对玫瑰,不必浪漫;面对美女,不必多看;面对朋友,粗茶淡饭;面对家庭,出
力流汗;面对老婆,朝夕相伴。
7、人之相惜
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拥拥于礼,人之相信
信于诚,人之相伴伴于爱。
8、之最
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善良是最好的品德,关心是最真挚的问候
,牵挂是最无私的...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46
震惊!四川南充某寺庙师徒被指乱搞男女关系
原文地址:震惊!四川南充某寺庙师徒被指乱搞男女关系 作者:湖心亭看雪客
按:本博主非常清楚,转载本文会对中国佛教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但为了许多虔诚信佛
者的法身慧命,本博主决定以壮士断腕之心,忍痛转载。早在2000多年前,魔王波旬就
对佛陀说过,未来,他会派魔子魔孙混入佛门,穿着袈裟,破坏佛法。当今时代,此象
已显,切望大家擦亮眼睛。本文是一位出家多年的比丘,在四川南充某著名寺庙多年亲
身经历后撰写的揭露某著名汉地“高僧大德”(三寺方丈、省佛协副主席)的文章,揭
露其假冒密宗上师大肆奸淫女弟子的行径。本文受网友留言推荐,转载自钟馗的博客(
原文太长,本博主被迫做大幅删节,但依然有1万多字,可见作者用心良苦),原文链
接:
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3622106
http://blog.sina.com.cn/u/1985632422
但是,3月9日,有女性作者在凤凰网发文,指出她和本文作者发生过关系。本博主将该
文附录在文后。
引言:在看到那些从您手机发出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学佛基本问题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契理契机。
(仅供参考)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选自《心声录》: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1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2011-08-22 21:01:21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203
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
,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一)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
(二)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三)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勤
(四) 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五) 真觉路会归净土
(六) 觉路进程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
;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
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
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
bdbd (kakali) 于 (Thu Jul 14 06:22:59 2011, 美东) 提到:
佛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色不是我,因为如果是我的,我就不会让它有病苦。 我觉得这个
论据不充分。 就好象买座房子,我不会盖房子,房子自己会漏,但是我可以住在里面
,所以它还是我的。 房子不是我,但是是我的。。。。。。
谁来开示一下。
☆─────────────────────────────────────☆
nibbana (卍) 于 (Thu Jul 14 08:34:22 2011, 美东) 提到:
经里说not self,你说的是not mine。
房子是你现在拥有的,但不是你。色也不是你。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9.nymo.h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11:26:54 20...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9
☆─────────────────────────────────────☆
wuyu (wuyu) 于 (Sat Aug 27 09:00:11 2011, 美东) 提到: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JeanIris (Iris) 于 (Sat Aug 27 11:10:54 2011, 美东) 提到:
赞!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ZT.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 阅读全帖
首页 1 2 3 4 5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