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发帖数: 9770 | 1 杨念群 翻译教学与研究 微信号 fanyiluntan
功能介绍
语言塑造世界,翻译再现人文,语言绽放人性,翻译重塑文明。
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对科举制有非常大的误解。
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举制被污名化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就
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我们从中学课本里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范进多少年
没中举,到了四十岁突然一下子就中举了,之后就变疯了。
给人的感觉,考科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是非常折磨人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折磨人
的过程和漫长的科举应试过程之中,人是逐渐地被摧残,心理逐渐崩溃,到最后达到疯
癫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对科举制的印象。
科举的污名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就是考八股文。
什么叫八股文?把古代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里面若干的词、段落拿出来,然后按照非
常严格的格式写出一篇类似现在所说的作文。这个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而且要经过长期
的训练,读一些经典和著述——主要是朱熹的注释,以这个为核心来进行作文的训练。
当然这个训练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知道科举基本是经过最初的生员考试到秀才,秀才
完了经过不断...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 作者: 张鸣
清廷1905年废科举,在具体落地之前,动静挺大。人们早就传说,科举要废,于是赶末
班车的人呜呜泱泱的。但科举真的废了,大体波澜不惊。只有极少数落后地区,出现过
秀才抗议的现象。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理循很兴奋,觉得连一个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制
度被废除,都能这样,可见中国今后的改革,将十分顺利。
然而,后来的新政改革,并不顺利,革命发生了。革命断送了清王朝,也断送了清廷的
新政改革。后来的中外史家,将中国的辛亥革命,视为“托克维尔假说”的最好例证:
一个传统王朝,改革更容易引发革命。而具体到当年的中国,最大的败笔,就是因为新
政废科举。
综合史家之言,科举之废,导致王朝垮台,原因有二。其一,科举不仅是上升的阶梯,
还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一旦这个纽带断了,王朝出现危机,士子们就不帮忙了。
其二,科举之废,导致大批士人失业,投奔革命。
没错,科举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众多读书人,通过进士、举人、生员,以及生员
之外的众多参加过考试但没有考上的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就是
引导士子归心朝廷热心功名的那个彀,即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那个彀
。说成是纽带... 阅读全帖 |
|
j********b 发帖数: 565 | 3
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起,至今已过去一百一十年。在过去的百年中,经过革命与
现代化思潮的洗礼,“科举”在人们头脑中一直是帝制腐朽的象征,科举被废既是发动
革命的理由,也是清朝崩亡的前兆,更屡被嘲讽成古代教育制度失败的一个负面标本。
科举制似乎不值得大家花时间加以认真关注,它充其量只能作为批判的对象,甚至直接
沦落为一个衰落王朝推行弱智教育的符号。
如今,这种不正常的状态终于有所改变了,史学界开始认真检讨过去的评价,希
望从全新的角度对科举制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科举制仅仅是一场考试?
为什么要对科举制进行重新定位呢?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科举制向来就是一个经常被妖魔化的名词,一
谈到科举,人们脑子里几乎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滑稽故事。
范进这个人穷年累月地应试,人到中年突然中举,听到消息后一激动晕厥过去,还得靠
老丈人一大嘴巴把他扇个半醒,从此就开始变得不正常,这就是一名典型科举考生的猥
琐形象,也喻示着广大科举士子的共同命运。在我们的头脑里,科举只能造就一帮死背
经书教条,毫无实践能力的读书人。我记得《范进中举》一度收入了中学课本,作为必
读范文。在一...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4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2076
黎日工
现在有人主张在中国恢复“科举”。当然不能照搬历史,如今皇帝都没了,你怎么
照搬。毫无疑义,“科举”在恢复前需要改造。
如果说“科举”意味着通过考试选人,那么,这一方式并没有在中国绝迹。最明显
的例子就是高考,人们称高考成绩最优者为高考“状元”,已经把高考与“科举”视作
同物了。如果我们改造“科举”,不妨把高考看作是“科举”的一个模型,从中找到入
门。反过来,如果“科举”改造成功,那对完善高考制度也有助益。
考试第一要公平。中国高考恰恰没有做到这点。说起来令人汗颜,不但高考试卷全
国不统一,首都北京有“京卷”,最大城市上海有“海卷”,五花八门;而且录取考生
的考分天差地别,北京市录取分数线476分,湖南省录取分数线535分,到湖北省就变成
559分了!这象话吗!无论什么理由都无法掩盖不公的事实。所以,要改造“科举”,
首先就必须把这个不公除掉,一定要做到:每个符合“科举”条件者都有资格参加“科
举”;在参“举”者面前无党无派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相同的被选出...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8594 | 5 科举在西方的借鉴和完善
就考试而言,欧洲的考试制度经过了600多年的演变才得以逐步完善。根据可考证的史
料记录,在西方,最早的口试出现在1219年,正值中国的南宋(1127~1279)时期。我
在这里提醒一下,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到了成熟期。西方最早的书面考试是在1702年
,也许更值得提醒的是,西方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学术能力,与仕途没有直接关系。至于
西方世界专门通过考试来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安排,时间还要晚一些。法国早一点,始
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1年,德国大约在1800年,英国和美国还要再晚一些。
就可考证的时间而言,虽然法国、德国较早学习中国并开始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是由
于不稳定和缺乏系统性,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相比之下,做得更出色的是英国。英
国于19世纪中期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系统而卓越,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以及
日本等国所仿效。以下我们花点时间先谈谈英国。
16世纪以后的英国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文官制度显然是借
鉴了中国科举的"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但是,英国显然也接受了黑
格尔对中国科举局限性的批评,因此它在中国科举的基...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1374 | 6 第二次采访任继愈先生实属意外,因为先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大家》栏目第一次采
访也是多方联系之后才勉强应允。但是节目播出之后,先生却主动给节目的编导郭改云
打来电话,说要接着谈,要谈谈中国的教育,“我有话要说。”
找到了那期节目的场记,简要整理一下,发在下面,作为对先生的纪念。时为2006年10
月。同样是在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的办公室。
主持人:是什么触动您对教育有这么多的感受?
任继愈:咱们这个东邻日本,它国土跟山东省差不多大,人口比山东省多一点。它
经济能力是世界第二,它资源最少,除了阳光空气,跟大家平均都一样以外,其他资源
都少。可它为什么资源这么贫乏,而它又比较富裕,在哪里呢?就是这个科技,科技的
基础就是教育。
主持人:这是真正关系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任继愈:我觉得这点对我触动很大,咱们人力是日本的好多倍。发动十三亿的五分
之一的智力,发挥得好的话,那不就超过日本了?不用说全部都发动起来。这根据在哪
呢?就是教育。
主持人:这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被我们忽略掉了?
任继愈:我想以后会重视起来。现在一比就看出来,我们是工业制造大国,可不是创造性
工业大国。...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8594 | 7 西方哲学家对科举的思考和扬弃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西方世界是如何接受中国思想的,是欢迎
?是抵触?如果有批评的话,批评的视角如何体现?从手头相关的史料来看,大体上讲
,当时的欧洲似乎是满腔热情地拥抱中国文化,以至于到了18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学术界
研究中国问题已成了一种风尚。法国尤其如此,据说在当时的法国几乎所有上流社会的
妇女都摇着中国式的折扇,许多人家里的玻璃灯罩上都画着一个对他们来说奇异的中国
人物。汉学是当时的显学,尤以法国为重镇。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通信集
》、《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杂撰》均在法国出版,此三书共同奠定了欧洲汉学的基
础,直接催生出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当中也包括欧洲的洛可可艺术。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欧洲人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精华,即平等竞争、公开考试
、择优录取的原则后,对中国科举的内容并不热衷。以下让我们来听一听当时西方一些
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是如何评价中国科举制度的。
先听听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评论。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
法兰西思想之王”和“最优秀的诗人”。从他的诗歌和其他作品中,我们不...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7927 | 8 1904年7月4日清晨,清王朝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来京城参加由皇帝主考
的殿试。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日
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清廷于
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屈指可数的“状元”郎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
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份子
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
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时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
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而在状元中能够“三元及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仅14人。在唐朝有二人张
又新 、准元翰、宋朝有六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代一人孟宋
献,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 阅读全帖 |
|
u***s 发帖数: 318 | 9 又是一年高考时,有考生的家长们此刻应该比学生还紧张吧。每到高考前,总会有一些
家长替自己的孩子着急,恨不得能替他们考试,真有那着急疯了的,就会跑去拜各种神
仙,祈求保佑。
2016年6月5日,赛武当泰山观举行中考高考祈福法会,恭请文昌帝君下界凡尘,为考生
祈福。
要说这“考前祈福”,确实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但是古人拜的神仙都有哪些?寓意究竟
如何?恐怕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只是盲目跟风吧。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间信仰而形成的主宰科举、功名、禄位的俗神
。据《宗教大辞典》介绍:“文昌帝君:道教神名。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
士子之守护神。该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追本溯源,文昌帝君应是‘文昌星神
’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产生之神。”
历史上的文昌信仰和梓潼信仰源流久远,前者可上溯至先秦,后者源于东晋,至隋唐时
,民间对二者崇信十分兴盛。
文昌帝君一开始的信仰跟科举考试并没多大关系,但其与利禄却有一定联系。早在战国
时期,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就写到:“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这里
的文昌,是指掌管行旅的星神,并配有众神及扈从随行左右,和后世掌...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10 考官给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颁奖。
1月25日下午,由泰州科举院试博物馆(学政试院)举办的“春节赶考,我就是秀才”的复古“科举考试”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25日下午2时,“科举考试”准时开始。伴随着喜气的音乐,主考官和10位考生依次走进考场,由主考官宣布考试纪律,并请考生入座,分发试卷,然后宣布考试正式开始。整个考试过程中,考生们自觉遵守考场纪律,认真答题,答题过程始终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市民们在露天“科举考试”。
20分钟后,考生们依次交卷离场,馆内“考官”进行批阅。最终,考生朱杰、曹燕健、詹静唅分别夺得状元、榜眼、探花。随后,张贴仿古“科举”榜单,宣布成绩并给获得“状元、榜眼、探花”的考生穿上了特色鲜明、具有象征意义的古代科举服饰,并与主考官合影留恋。
10位考生中,年龄最小的“探花” 詹静唅,今年12岁,她告诉记者,今天是独自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荣获“探花”很开心,以后要更加解读家乡泰州,让更多人知道泰州。朱杰说,今天让她过了把状元瘾,很开心,并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考生中年龄最大的吕继禹今年79岁,平常还喜欢英语,今天在场还用英文给大家拜了年,整... 阅读全帖 |
|
u*****a 发帖数: 9489 | 11 古代落榜者在干什么
李志刚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8期)
在落榜的读书人中,能被地方官聘请为师爷的比例,比“考中进士为官者”高不了
多少,大多数人不得不走上“著述都为稻粱谋”这条路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
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1905
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
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
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
,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2 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一公布,许多成年人都会雀跃试做一二篇,过过瘾。这很可能是
除了作文题,对其他题目实在是不会做。
坦率地说,做高考作文题是小菜一碟啦。有本事来做古代科举考试的“作文”题目。
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作文题无非是八股文。其实不对,古人参加一次科举
考试,要做的可不仅仅是八股文。
唐代到宋初,科举考试的试题主要有帖经、诗赋、杂文、墨义、论、策问。
帖经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考查的是考生背诵儒家经书的记忆能力。诗赋是指定题目与
韵脚,让考生赋诗。杂文是以传统的表、论、赞之类为体裁,让考生做一篇短文,类似
今天的应用文写作。墨义是让解答儒家经典中的某一句话,类似今天的名词解释或简答
题。论类似于命题议论文,题目通常取自经史。策问有点像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题目
往往跟时务有关。
宋代自王安石改革科举制之后,直至明清时期,科考题目主要有五类:经义,诗赋,应
用文写作,论,策问。经义,即截取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让考生阐述其义旨。一篇
好的经义,就是观点独到的经典阐释,差一点的经义,则像读后感,明朝时经义演变成
八股文,文体程式化,思想僵化。但要写好也不容易。
不管是经义,还是...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5629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yuanchao (李源潮),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还是要搞科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3 15:41:34 2014, 美东)
一搞科举,保证老将小将独运轮还有教授都回国赶考去了。
清朝如果不废除科举,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中国读书人,就那么点出息,一个科举就可以全部收买。注意,是全部!
什么西方适合搞民主,东亚适合搞专制,非洲适合搞原始社会。现在看来,不同的地方
还是走自己喜欢走的路比较好。
为什么中国意识形态不行?国家形象不行?社会凝聚力不行?外F泛滥,文化为什么没
有吸引力?这一切一旦搞了科举就好办了,全部就行了。
具体怎么搞,细节当然要研究。绝对不是简单的高考这样几门课考试就可以了。一定要
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改变人的命运的东西,一定要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荣誉体系,不是
花钱能买到的。麻痹的话说现在北大清华根本无法让人改变命运嘛,北大清华的文凭现
在花钱就能买到。
搞的好,不仅中国人,黑人,白人,阿三,穆斯林,墨墨都会去中国参加科举,然后在
天朝做官,那才是万邦来朝。只...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14 选举社会的伟大理想:纪念废科举一百年
文 / 王怡 | 2005-11-28 15:13:25 投稿 | 评论
选举社会的伟大理想——纪念废科举一百年
王怡
回顾科举废止一百年,有一个理想必须被提及。这比一切关于科举利弊的争论都更令
人揪心。那就是当初创设科举制的先人,和一百年前力争废黜科举的先人,其实都怀着一
个相同的、出自《礼运》大同篇的理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中国两千余年文
明史上,这个理想一以贯之,就是渴求一个公正、平等和开放的“选举社会”。
在古人的观念里,“选举”就是反对一切世袭制和血统论的官员选拔制度。狭义上,
古文中的“选举”与“科举”相对,指不依赖于标准考试的各种推举荐察之法。广义上,
指包括科举在内的一切选拔制度。如历代史书中的《选举志》、《选举典》等。何怀宏先
生将隋唐以降称之为“选举社会”,彰显一种与“世袭社会”相反的政治构造。用王夫之
的话说,就是“封建废而选举行”。用文革受难者遇罗克的话说,就是“一切经过努力不
能达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这就是科举制的精神。不管后来它如何积弊沉重,如何不合时宜,但1300年的科举,
始终饱含着中国人追求“ |
|
x*****u 发帖数: 3419 | 15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前 言
今年(2005)恰值中国废止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二十一世纪》决定推出一期纪念
专号。早在一年之前,我已接受编者的稿约。但不料在预定撰写期间,别有他事相扰,不
克从容着笔。本文是在忙乱中挤出时间写成的,草率谬误之处请编者与读者原谅。
如果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立「五经博士」和「弟子员」以及设科射策等一
系列的活动当作科举考试的发端,那么科举制度在中国先后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与统一王
朝体制同始同终。这样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是值得回顾的,所以我决定对此制在中国史上
的功能与意义作一次长程的观察。只有先认清科举的历史特色,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科举废
止为甚么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开宗明义地说,我认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
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地连系了起来,形成一多面互动的
整体。下面我将讨论科举内外的四个部分,以证成上述的观察。本文属通论性质,而非学
报式的专蔾桙EC甆愼綅
ZBj{弎_棫奋酡猠;$刍;=蹞蟤遥霍謃鯓盦弫O氡p縢沚~乴k=巖謠萍p扯徼刺B,鸆爗^煈烋 |
|
m******r 发帖数: 4351 | 16 实在忍不住说两句。
LZ题目起得很大,写了也不少,但细细品味一下,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想着看李约瑟问
题上有什么新见解,结果竟然一个黑天鹅就打发了。
具体地,拿一党专政比喻满清的旗人统治党也是不伦不类(如果说TG太子党的世袭统治
来类比说不定还能牵强点成立), 拿满清的科举类比成民主党派这样的摆设更是莫名其
妙.科举的目的是选拔官员,民主党派算什么?
清朝有文字狱,加重了思想僵化,推不出其他朝代就没有思想僵化。
举一个其他朝代"有活力,有惊喜,有思想斗争"的例子,也推不出科举就没有造成思想
僵化。否则的话,清朝一样"有活力,有惊喜,有思想斗争"啊。鸦片战争以后科举不断
设置新科目。比如设置算学,废八股文,按照LZ的逻辑,是不是可以拿来证明清朝的"
一党专制"没有造成思想僵化啊?
这个李约瑟问题,本版上作为月经不知讨论了多少回。标新立异没问题,但得拿出站的
住脚的理由才行.
科举造成把四书五经八股文作为死记硬背的教条,本身就是把人的思维往僵化里赶,至
于个别人没有僵化的特例实在当不成反面的证据。对比一下,西方有个叫亚里斯多德的
牛人,提出了一大堆理论,比如地心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之...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5629 | 17 一搞科举,保证老将小将独运轮还有教授都回国赶考去了。
清朝如果不废除科举,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中国读书人,就那么点出息,一个科举就可以全部收买。注意,是全部!
什么西方适合搞民主,东亚适合搞专制,非洲适合搞原始社会。现在看来,不同的地方
还是走自己喜欢走的路比较好。
为什么中国意识形态不行?国家形象不行?社会凝聚力不行?外F泛滥,文化为什么没
有吸引力?这一切一旦搞了科举就好办了,全部就行了。
具体怎么搞,细节当然要研究。绝对不是简单的高考这样几门课考试就可以了。一定要
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改变人的命运的东西,一定要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荣誉体系,不是
花钱能买到的。麻痹的话说现在北大清华根本无法让人改变命运嘛,北大清华的文凭现
在花钱就能买到。
搞的好,不仅中国人,黑人,白人,阿三,穆斯林,墨墨都会去中国参加科举,然后在
天朝做官,那才是万邦来朝。只有科举意识形态才能抗衡西方三权分立意识形态。
科举及其公平,比民主选举还公平,人人都有机会考!靠水平靠实力靠。不是让刁民选
。 |
|
l********o 发帖数: 5629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yuanchao (李源潮),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共应该恢复改良过后的科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30 18:46:51 2012, 美东)
清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废除了科举,知识分子没有方向和归属感了。
科举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归宿和认同。
我共如果恢复科举,绝对让海外广大知识分子立刻回国赶考。
当然现代科举不能和古代一样,考的东西要广泛得多。
男女都可以考,洋人也可以考,考好了就发功名,设立国家翰林院,
状元进士啥的都优先进入公务员。
这个东西搞好了,绝对和美帝的民主自由有的一拼。
这是国家的荣誉制度和文明的文官制度,状元进士举人啥的绝对是老中都
羡慕的东西。一下子就凝聚了人心。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尼玛,我一直发现,科举虽然被废除了,但是知识分子的虚荣心一直在寻找寄托,
很多猥琐男猥琐女削减脑袋要做美国大学的faculty,就是个证明,别我扯什么
鸡巴热爱科研,骗小孩啊?放弃公司的高薪,愿意在美国西部苦寒之地做faculty的,
绝对都是传统科举的灵...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9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1_02/21/4771
2011年02月21日 11:4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黄晓峰 郑诗亮 陆静 沈渭滨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识分子找出路的一场运动,包括个人出路、国家
出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向。
沈渭滨:我认为清末废科举是一项过于极端的举措。科举制度有很多弊病,但毕竟是广
大士子读书做官的主要途径。捐官也可以入仕,但不是正途,为士子所不齿。废科举等
于绝了士子向上发展的路,这样他们就没有奔头了,只得找新的出路。而从新式学堂出
来的学生也要找出路,读书能干什么?
读书可以经商,更重要读书可以做官。1905年以后,做官的路绝了。所以在我看来,辛
亥革命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识分子找出路的一场运动,包括个人出路、国家出路两个相辅
相成的方向。不要低估废科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群体中
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秩序的安危。
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知识分子包括士绅叛离和反对清王朝的一场政治运动。其中一部
分人是真心向往民主... 阅读全帖 |
|
a******i 发帖数: 174 | 20 明清时期,“状元”特指殿试第一名,依次而下,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乡试第一名
称“解元”,院试、府试、县试第一名则通称“案首”。科举之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个“状元”已属不易,连中“三元”则尤为难得,至于从县试到殿试,六战六捷,
六获第一,难度自然最大。历史上只有一人曾从县试到殿试六夺第一,他就是明代的科
场奇才黄观,时人称其“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南直隶贵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父
亲黄古出身书香门第,后家道中落,不得不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成了“倒插门“的
女婿。黄观出生后,即从母姓,名叫许观,直到他做了礼部右侍郎以后,才获得恩准恢
复原姓,改称黄观。
黄观酷爱读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
贡生的身份入太学。这年八月,他参加乡试的考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次年应
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同年,他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再
次获得第一名,中“状元”。这样,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就诞生了。
一个考生只有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21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l********o 发帖数: 5629 | 22 清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废除了科举,知识分子没有方向和归属感了。
科举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归宿和认同。
我共如果恢复科举,绝对让海外广大知识分子立刻回国赶考。
当然现代科举不能和古代一样,考的东西要广泛得多。
男女都可以考,洋人也可以考,考好了就发功名,设立国家翰林院,
状元进士啥的都优先进入公务员。
这个东西搞好了,绝对和美帝的民主自由有的一拼。
这是国家的荣誉制度和文明的文官制度,状元进士举人啥的绝对是老中都
羡慕的东西。一下子就凝聚了人心。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到时候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阿三,白人,黑鬼,穆斯林都来中国参加考试,
都以中举人,进士,状元为荣,国家的形象和气质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指不定哪一年就出了个奥巴马一样的黑鬼状元,震动全球!
尼玛,我一直发现,科举虽然被废除了,但是知识分子的虚荣心一直在寻找寄托,
很多猥琐男猥琐女削减脑袋要做美国大学的faculty,就是个证明,别我扯什么
鸡巴热爱科研,骗小孩啊?放弃公司的高薪,愿意在美国西部苦寒之地做faculty的,
绝对都是传统科举的灵魂,一个字,名!!!名高于一切。 |
|
w********e 发帖数: 8594 | 23 追踪古代中国影响西方的传送带
邓嗣禹的《中国科举制度在西方的影响》一文对中国科举于西方的影响有较为系统的论
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尤其是传教士,是东学西渐的播种机
和传送带。“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
。”这是法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L'AncienRé
gimeetlaRévolution)一书中的感言。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东学西渐。
意大利著名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4年多来
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他于1299年写完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
·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该书的拉丁文版于1320年出版,在欧洲广为流传。
书中所描述的中国的太平、富庶和昌盛,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实际的效果却点燃了西方
人的东方之梦。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科利思(MauriceCollis,1889~1973)认为《
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
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804 | 24 习近平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中国梦。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都是“洞房花
烛夜,金榜题名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一百年多年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恢复现
代科举制度。
有人说高考是现代科举制度,完全不懂科举的实质。高考的状元,只是到好学校当学生
。现代科举制度,应该是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进士要由习主席亲自面试,确定状元,
榜眼,探花。是天子门生,马上委任县长,县委书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恢复现代科举制度的时候了。 |
|
wh 发帖数: 141625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ujian 讨论区 】
发信人: GoBlue (Wolverines), 信区: Fujian
标 题: 没想到福建人古代科举还是挺厉害的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8 14:46:10 2016, 美东)
发信人: mobileToTo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没想到福建人古代科举还是挺厉害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7 20:27:39 2016, 美东)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略微统计了一下十二个古代科举大府的历代进士与状元人数。以清末的名称为准,此十
二府是:吴地的苏州府、常州府、嘉兴府;越地的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福建的福
州府、泉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市);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抚州府。
为此参阅了甚多资料,各种资料说法不一,统计标准也有出入。我一般采取其中较为可
信的说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虽然依旧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确保大致
数量,进士数量的上下误差当在100以内。
不少统计是基於现今地市的辖境,我不甚赞成。行政区划亦是历史...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6 所谓科举造成了思想僵化,这是误会。五四以来,传统成了敌人,漫无边际的攻击传统。
科举时代,社会有活力,有和平的斗争,有斗争就有变化,当然,变化是不是“进步”
,这往往是个“后视”(hindsight)的判断。
您最多可以说没有如西欧那样,找到通往近代,科技革命的道路。 不能说思想僵化。
真正的一挡专政+文字狱才造成思想僵化。 思想最僵化的是清朝, 清代的旗人作为统
治党,而且是世袭的党,而且上升路线完全是靠取悦上级(“主子”)。 其科举和本
朝的民主党派一样,基本是摆设。 所以对世界的认识下降到零。
在真正的科举政治下, 有活力,有惊喜 , 有思想斗争,王学左派,王学右派,明代
江南某些地区号称一村一个学派。 大家斗来斗去,有思想斗争,学术派别, 也有地
域争端,闽党蜀党,也有意气之争 (你老婆比我老婆漂亮,凭什么! 所以你赞同的,
我一定反对) 。
关于中国为何没有自己演化为近代社会和科技革命(李约瑟问题),其实很没意思的问
题。 五四以来,大家找出一个一个理由, 怪罪于科举,儒家,汉字,黄色文明,没有
宗教,或者宗教太强大,或者宗教不好, 专制政治,或者不够专制, 都是意义...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403 | 27 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其真实的人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星光灿烂,既未点过秋香,也
无高强武功,更不是什么幸运儿。相反,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一个被四个男人害
苦了的倒霉蛋,这或许就是唐伯虎的宿命吧。
第一个男人,叫祝枝山,江南四才子之一,自己淡泊功名,却劝说唐伯虎走科举之
路。
小时候的唐伯虎,聪明绝顶,悟性极高,简直可以用天才来形容他。别人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数十载,也不一定学有所成;唐伯虎不需要那么用功,靠天分也能一目十行
、学富五车、纵横古今。据《明史》记载,唐伯虎小时候原本没打算参加科举考试,在
老家吴县横塘种种花,写写诗,喝喝酒,顺便泡泡妞,那是一种多么逍遥自在的日子啊!
有一天,好朋友祝枝山来访,对他说:“伯虎兄,男子汉应该建功立业,学得文武
艺,卖与帝王家,别辜负了你的过人天赋。”唐伯虎到底年轻,居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或许是出于对好朋友的信任,或许是想试试自己的实力,唯独忘记问一句话,那就是
你老祝咋不参加呢?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夺得
第一名,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唐解元”的来历。
现在看来,如果不是祝枝山... 阅读全帖 |
|
E*******1 发帖数: 3464 | 28 Agree. 科举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了一条通过知识从下往上逆袭的通道。很
多人说科举太死板,我觉得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题库死板不是科举本身死板。而且即使
就算八股,出来的很多文章和思想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到的是,通过一个恒定的逆
袭政策,无数牛逼人确实是出来了。不喜欢科举的,大可以说一个比科举更好的制度出
来讨论讨论 |
|
E*******1 发帖数: 3464 | 29 Agree. 科举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了一条通过知识从下往上逆袭的通道。很
多人说科举太死板,我觉得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题库死板不是科举本身死板。而且即使
就算八股,出来的很多文章和思想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到的是,通过一个恒定的逆
袭政策,无数牛逼人确实是出来了。不喜欢科举的,大可以说一个比科举更好的制度出
来讨论讨论 |
|
c********e 发帖数: 2726 | 30 有道理是有道理!问题是谁来主持这科举,才能保证科举时的公平公正?
以前是皇帝,皇帝的儿子不用参加还是做皇帝。现在连皇帝都要科举产生的话,老皇帝
出考题是肯定会漏题给自己参加科举考的儿子。不难想像,结果是邓死后邓扑方做了皇
帝。老江肯定不乐意。 |
|
w********e 发帖数: 8594 | 31 有几点让我很惊讶:
1. 欧洲千百年来实行的都是卖官鬻爵制(所以像培根这样的大人物也必须靠巴结权贵
才能搞到一点官职)。
2. 英国最早学中国搞科举制,居然也才始于1850年左右。
当然,科举制度不是完美的。转帖中有详细的论述。
*****************************************
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 作者: 傅军 时间: 2010-01-27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科举制度所造就的官僚制,一方面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可资改造的官僚制度的
外在形式,但另一方面,由于官僚只是王权的一个依附和延伸,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从专制制度向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转型。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
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
“东学西渐”与西方的兴盛
“西学东渐”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就不难看
出,在人类文明发展滔滔不绝的长河中,其实“西学东渐”只是近代的事情,历史相对
很短。更早的时候是“东学西渐”,而且这个过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中国曾经是...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32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对照习胖小琳和新宇,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新鱼,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漢代選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
举制,由各級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逐渐出现地方官員徇私,所荐者不實的现象。三國時代,
魏文帝時,陈群創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由中央
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
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現象。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举。在整個隋朝的三十
八年內,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33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了由皇帝主持,覆核進士資格的殿試
对照习胖小琳,古代科举制度真太公平了!
比起现在的太子党终身制,古代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公平的。状元进士哪一个不是
凭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穷书生靠苦读书当上大官的比
比皆是。比如范仲淹,...
看现在的鞋胖,小零,榴园,他们凭的啥子?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漢代選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
举制,由各級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逐渐出现地方官員徇私,所荐者不實的现象。三國時代,
魏文帝時,陈群創立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由中央
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
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現象。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举。在整個隋朝的三十
八年內,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考,總共取秀...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2327 | 34 共产党说封建社会的科举是人血馒头。彻底废除几千年的科举制度, 人民就好象打破
了套在自己头上的枷锁。
现在看来,其实是断了一般的贫民百姓的唯一的上升渠道。 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
现在是彻底的费了。 现在国内的高级官员,有几个是各省市的状元。 现在的领导,都
不是学问比别人大,所以做领导的。 其实,很多领导,给手下做学生的资格都不够。
他们的学历,很多都是自己做官以后,在职获得的, 那水分大家都知道。
现在共产党是吧科举当封建的东西,一起砸掉。 我觉得,这很不对, 现在应该该否定
的应该否定,可是,科举有很多合理的东西,几千的科举,有相当多的可取之处,砸掉
了,非常可惜。 至少,我觉得,我党应该,重新开辟一条通过自己的学识,能做官的
,一个普通百姓,上升的渠道。 不然,以后,只能红二代,红三代,红N代,代代相传
了。 |
|
发帖数: 1 | 35 天朝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都不再分裂,原来是跟科举制度有直接关系的,科举考试也是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且考试制度到后期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
公平,严谨作弊,尽量给来自全国的考生公平的机会,这一点相当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维护一个政府皇室的统治,也是跟科举考试的
形式有关,科举对于同一的作用有两点。
1、不同民族的人,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成为达官贵人,大权
在握,参与朝政,为百姓做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个有效的人生跳板。
这个跳板给予大家希望,所以不需要打破统一的形式,不需要分裂之后另立山头,想要
权利,只要凭借努力和才华去争取就可以了。
2、在科举考试之前,要先读书,有条件的就去上一些培训班和学校,有一些老夫子教
书,识字和做文章,没条件的也可以自己寒窗苦读,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一样
可以拥有知识,那么重点来了,大家看的是什么内容的书呢,是宣扬儒学的,儒家的《
四书五经》,本身讲究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正是维护统一的基本思想教育。 |
|
G****e 发帖数: 11198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obileToTo (),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没想到福建人古代科举还是挺厉害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7 20:27:39 2016, 美东)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略微统计了一下十二个古代科举大府的历代进士与状元人数。以清末的名称为准,此十
二府是:吴地的苏州府、常州府、嘉兴府;越地的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福建的福
州府、泉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市);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抚州府。
为此参阅了甚多资料,各种资料说法不一,统计标准也有出入。我一般采取其中较为可
信的说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虽然依旧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确保大致
数量,进士数量的上下误差当在100以内。
不少统计是基於现今地市的辖境,我不甚赞成。行政区划亦是历史的产物,其大小流变
亦反映城市之兴衰。而且,历史上的政区认同感不应用今日之认同感替代。故本文所统
计的是历史行政区辖境内的进士与状元人数。故海宁县算入杭州府,余姚县算入绍兴府
,婺源县算入徽州府,金坛县、溧阳县皆不算入... 阅读全帖 |
|
S**V 发帖数: 405 | 37 穿越以后(特别是咱们设定的这种多人有准备穿越),如果有一两人可以做官将会有很
大的好处。可以宋以后,如果没有功名,做官很难,就算做没有功名的武将,也是有文
官宦官监军,很是頭打。
但是似乎大家都很畏惧科举。其实,难道我们不能让一两个人参加科举么?我们可以查
到过去的科举试题,这简直就是作弊啊!然后再集合大家的力量,参考历代(特别是后
代的)优秀科举文章,可以写出来极牛的答卷的。这样如果可以做到一个偏远地区的地
方官(知县级别的),大家就有基地了。
唯一的难点是搞定身份,比较科举不是可以随便参加的。 |
|
f******7 发帖数: 210 | 38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方式有多种,但延续时间最长以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属科举
制。这一制度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
多年。其主要特点有:公开考试,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
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公开报考。
直至1905年9月2日,大臣袁世凯、张之洞等递呈《请废科举折》,科举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尽管在废除利弊上存有争议,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那就是废除科举后,新的官
员选拔制度并未跟着建立,结果,在一片空白中,官员的选拔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中国
现代历史学者钱穆对此有论述。他说:“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
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从历史的视野来看,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正是始于科
举,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
|
e********3 发帖数: 18578 | 39 科举选拔的是聪明人,而聪明人学什么都很快,当然不乏书呆子,但是你不用科举靠什
么?靠推荐,那豪门的纨绔子弟的概率和危害性绝对远远大于科举选拔上来的书呆子,
而且书呆子在官场也不会混的太好,等于科举选择下来一些智商高的,然后剩下一些情
商高的可以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 |
|
s**x 发帖数: 266 | 40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级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最高层次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士,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项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为“连中三元”。
因此,在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 阅读全帖 |
|
N******8 发帖数: 38 | 41 上星期的大选,奥巴马大败罗米泥。今天去CNN网站上看了看投票的人口结构,搞清了
是谁在投奥巴马的票。奥巴马的粉丝包括年轻人,60%的 30岁以下的人;女人,55%;
黑人,93%;穷人,60%收入5万刀以下的人。归纳一下以上的人口特征,谁是奥巴马的
最大支持者?贫困黑少女,接近100%吧!于此相对,谁是罗米泥的支持者?白人老富农
。这些乡下人(发音为乡噢拧--上海话)有智慧,因为年纪大了,有肌肉,像史瓦辛格
(民主党里很少有肌肉男),还有钱。星期二的大选,就是一场白人老富农和贫困黑少
女的高手对决!白人老富农先发一招叫化骨绵掌,贫困黑少女闪身躲过,Scream一声:
“大叔耍流氓啦!” 白人老富农羞愧,无从解释,落荒而逃,找间没人的厕所偷偷地
哭去了。贫困黑少女完胜,但观众们有种好戏刚开场便匆匆谢幕的感觉。
考虑到美国是个47%的人不缴税的国家,贫困黑少女的胜利就不奇怪了。民主,最终以
人数取胜。穷人越多,黑人墨西哥人越多,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奥巴马就越有市场。加州
老墨人口增长飞快,像加州这样朝奥巴马一边倒的州会越来越多。白人老富农的失败不
是一时的,而是永久的。归根到底,民主比的是含精...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9677 | 42 科举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汉代举孝廉,但是地方门阀世家统治,什么颍川荀氏,三吴陆氏,荆州蔡氏,都是这
汉代后九品中正,彻底把世家门阀固化,结果就是国家四分五裂,两晋南北朝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把平民提上来当官,瓦解世家门阀,地方做主的变成了乡绅地主
,官府靠着乡绅地主维持地方统治,同时给予这些乡绅地主通过科举做官的权利,光耀
门楣,虽然有寒门,但是能科举的家境大部分是中农小康以上。这样中央集权更稳固 |
|
发帖数: 1 | 43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略微统计了一下十二个古代科举大府的历代进士与状元人数。以清末的名称为准,此十
二府是:吴地的苏州府、常州府、嘉兴府;越地的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福建的福
州府、泉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市);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抚州府。
为此参阅了甚多资料,各种资料说法不一,统计标准也有出入。我一般采取其中较为可
信的说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虽然依旧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确保大致
数量,进士数量的上下误差当在100以内。
不少统计是基於现今地市的辖境,我不甚赞成。行政区划亦是历史的产物,其大小流变
亦反映城市之兴衰。而且,历史上的政区认同感不应用今日之认同感替代。故本文所统
计的是历史行政区辖境内的进士与状元人数。故海宁县算入杭州府,余姚县算入绍兴府
,婺源县算入徽州府,金坛县、溧阳县皆不算入常州府。而今日不存在之历史行政区,
则归入今日相应的行政区,譬如太仓州归於苏州府、严州府归於杭州府、建昌府归於抚
州府。
本文统计的进士都是文进士,状元都是文状元。
历代进士总数 状元人数
福州府 4100 2... 阅读全帖 |
|
n****l 发帖数: 3375 | 44 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对中国而言水土不服
中国自古都是精英主义,凭什么牛逼的人和菜的人都是一票?
而且中国也有世界独一份的,挑选人才的方式,那就是科举
当然科举有局限性,过于偏文科,而且题材都陈旧,但是核心思想是正确的
科举核心思想就是,提供一种尽量减少人为色彩的工具,让每个人的人权不同权重
重新恢复科举,可以尽量涵盖现金世界所有工业分工
然后完全让学生自己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只要在某个领域内做到前百分之30
,选票
权重就大
如果在任何领域都做不到前列,那就闭嘴,不要整体批评政府 |
|
l********o 发帖数: 5629 | 45 袁世凯要是宣布恢复科举,肯定不会那么快垮台。知识分子会都拥护他。
科举可以把99%的知识分子一网打尽,绝对衷心拥护习大大。
习大大应该魄力大一点,搞一个现代科举,以后历史书上,习大大就是千古一帝了,恢
复了延续1000多年暂时中断了100年的科举,使得中国文化和文明得以延续,得到广大
读书人的拥护。 |
|
w***9 发帖数: 804 | 46 中国不可能搞民主,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君臣父子,没有人人平等的共识,中国只能搞以
皇帝为中心的专制独裁制度。
中国的专制制度,效率高,容易组织力量对付自然和对手的挑战。但是这个制度,有个
社会阶层流动问题。社会阶层固化,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动乱。
中国刚刚开始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地方官员推荐人才,推荐都是亲朋
好友,效果不是非常好。后来发明了科举。
中国现在没有科举,还在搞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回到汉朝的落后水平,恢复科举刻不容
缓。区块链是恢复现代科举的基础,把人才资料用区块链变成档案。每三年,从区块链
中,筛选出五十名优秀人才,进京由习主席面试。考核及格的人,就是天子门生,直接
委任县长,县委书记。 |
|
z*******e 发帖数: 935 | 47 封建和科举是对立的啊。封建对应世袭,郡县才对应科举。再说一公之所为和科举也差
得远吧?倒是有点像东方朔之流,以方术惑上。再说科举要真复辟了是大好事儿哎。 |
|
H********g 发帖数: 43926 |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aoz (没钱也任性),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刷题,科举和造反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30 14:18:56 2015, 美东)
发信人: chaoz (没钱也任性), 信区: JobHunting
标 题: 刷题,科举和造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30 13:58:41 2015, 美东)
俗话说的好,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古代群雄争霸的时候,也琢磨着怎么招揽人才。小军阀比较饥渴,见人就拉着手问:“
先生何以教我?” 就像现在的小公司,面试就问问project怎么做。
大军阀家大业大,不怕招不到人才,有人投奔,让手下谋士去谈;或者更大的军阀就开
科举,天下才士争相入帐,大家排排坐,阐述茴字的写法。就像FLAG,有人来就让code
。大家一般也就认了,想着以后慢慢往上爬,或者弄个一亩三分地做富家翁。也有脾气
大的牛人,把笔一摔就走人了。
更有聪明人,觉得科举没前途,有前途的是杀官造反受招安。于是许多人就搞startup
,梦想有朝一日造反成功...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3419 | 49 http://www.edu.cn/20050921/3152914.shtml
废除“科举制度”百年祭
夏俊芳
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了已在中华大地上推进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至今已整整百
年。千年古制,一朝改废。1905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废科举,立新学
”,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百年之后的今天,热望中国国土,随处可闻教
改之声随处可见教改之变。在传统教育与拿来主义的争执不休中,笔者认为只有正确的回
顾历史、立足本土,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制订蓝图。解析传统,反思当下,承前启后,势
在必行……
科举制度: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三千多年前,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成型期的周代至中国文化成熟期的先秦,孔子诞生的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展、文明水平已超越西方,秦汉唐宋明清各朝代继承孔孟之道,追
求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和谐、安祥、宁和。所谓:礼、义、道、德。人生宗旨是“格物致
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都是研究物理、农学知识、
修养人格与扶养家庭的原则,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后两项上升到“治理国家、兼爱
天下”宏伟理想,也就是“达则兼顾天下”,进入 |
|
x*****u 发帖数: 3419 | 5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会馆与科举z http://www.jsdj.com/luyou/HKTK/BJHUIGUAN.htm
会馆与科举
[ 主页 ] [ 旅游资源 ] [ 旅游常识 ] [ 海阔天空 ] [ 游记 ]
国子监 国子监2 北京孔庙 会馆与科举
自1415年,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地点都设在北京。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为甲乙二科,乙
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省试)”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举行“
会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各省举子赴京考试国家按例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史称"
公车",但是单程,会试录取比较严格,每科应试大约六七千人,只录取三百人左右。一
经贡院出榜,榜上有名的,依然留在北京,参加殿试,分出甲别、名次,进士分为三等,
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一甲只有三名,殿试一至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
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考中状元的当时被认为是
“天下第一才子”。明清两朝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
全国各地的举子云集京城,再加上仆人等,人数更多,食宿非常困难。发榜后没有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