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灭尽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说灭尽定和涅槃
灭尽定: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的深定,这种深定心心所全部灭尽,是代表五蕴灭尽
的无余涅槃的近似体验,使得修行者获得涅槃智,趣向最终五蕴灭尽,不起,不出的无
余涅槃。这种定也是阿毗达摩说的以涅槃为所缘的状况。但是阿毗达摩认为初果也必须
以涅槃为所缘,这个可能是后代发展出来的。只能代表一种修证状况,不能代表所有,
尤其慧解脱者。
阿含经上说的现法涅槃,并不是直接以涅槃为所缘,不是灭尽定,而只是泛指没有贪嗔
痴的状况。
相当部分的初果,二果圣者,由于缺乏深定,不能入灭尽定,也不能以涅槃为所缘。
禅定力比较高的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灭尽定,能够长时间入灭尽定。
部分或者全部慧解脱阿罗汉,由于缺乏深定,可能一生都无法入灭尽定,无法以涅槃为
所缘,但是由于慧力的关系,在观察缘起的基础上,仍然彻底断除贪嗔痴,色身灭后必
然无余涅槃。不排除慧解脱阿罗汉在世没有涅槃智,只有法住智的可能。
慧解脱阿罗汉在慧解脱之后,如果加深禅定力,得灭尽定,则获得涅槃智。但它仍然是
慧解脱,因为是在没有获得灭尽定之前而彻底解脱的。
=================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关于灭尽定,涅槃的阿含经文,以及阿毗达摩
G**W
发帖数: 186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
我们要来说明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这个如果不弄清楚,对于俱解脱涅盘的邪见就无
法消除。
灭尽定里面和无想定里面都没有见闻觉知,这两个定有何差别呢?
这可是大学问喔!我们睡着无梦时并不是定境,因为末那识不安住,虽然我们自己完全
没有觉知,可是那个处处做主、时时做主、分秒剎那做主的你--末那识,并不安分;祂
不断的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因为这色声香味触会产生法尘让祂接触到。
在无想定中虽然没有意识,跟睡着无事好像一样,但其实不同、因为在『无想定中末那
识类似在定中安住--由伏我见故』,暂时不起前六识之见闻知觉性。这个诸位可能不懂
,因为这个要有禅定的证量才能了解。无想定中,前六识断了,所以没有觉知,息脉都
停了,末那识是安住而不动不攀缘的,外面有色声香味触法进来,他照样安住;但因为
他的身见烦恼没有断尽、种子流注的关系,突然间就使他一念心动,那个烦恼究竟是什
么意思?
祂自己也不知道;突然间一念心动就退回四禅,起了意识,知道自己在四禅中安住,虽
然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以上是无想定与睡着无梦的差别。
接下来说明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不同:无想定中前六识灭了,但末那识(就是做主的你)还
有五遍行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僧祐录中失译经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
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眾来诣佛所,稽首于地,
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
今大眾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
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
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
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
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
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
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
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
设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復修理,转就毁坏。
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
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眾生,无有慈心。
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
无有道德,婬劮浊乱,男女不别。
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
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
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
以下经文直接指明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并且不再相续,经文中的五受阴就是五蕴。
正法必备的一个特征:导向涅槃。
脱离五蕴灭尽的涅槃,就是舍下四圣谛的灭谛,非佛法。
===========================
杂阿含第6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
、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
、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
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
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
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
这一段描写,极为像阿罗汉的有余涅槃状况。
如果阿含经仅有这一处说灭尽定的状况,我更相信灭尽定很可能是涅槃了。
而至于南传里面说灭尽定是心识心所不起作用,则和涅槃更加相近。心识心所一旦不起
作用,根据我个人理解,是必然涅槃的。
涅槃是无生,涅槃是贪嗔痴灭尽,涅槃是灭尽定。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了解的。它对于慧解脱阿罗汉,对于初果二果的状况,都很重要。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你上面说错了,“灭尽是五蕴的集与灭”。你混乱了缘生缘灭的缘灭和代表涅槃的灭尽。
前一个是灭了再生,后一个是彻底灭尽。
灭尽定,从阿含经的原文以及南传对于其定义,我仍然认为它很可能就是涅槃尤其是有
余涅槃的同义词。我仍然保留这个观点。虽然它的争议性非常大。我甚至从来都没有听
一个人这样说过。
至于涅槃的五蕴灭尽和十二缘起的关系,我早在这里重复无数次,我根本就懒得去找。
你信不信,无所谓。
你继续发疯,也无所谓,我欣赏着你的发疯。
a**u
发帖数: 8107
7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Oct 19 15:25:19 2009,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9 15:23:43 2009, 美东)

你不是已经了解了,就等下一步证涅磐了嘛,怎么还要继续了解啊?
呵呵,灭尽定不就是被某些部派或者你这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当成了涅磐嘛,所以才
会被人骂“小乘”啊,因为不究竟啊
我查到的佛经里的证据清清楚楚的说明了“想受灭尽”的定境并非佛陀所说之涅磐,可
是你就可以假装没看见而断章取义牵强的在名相文字上把两者扯到一起,就通过这种极
其低级的逻辑——
拜托,灭尽不是“灭尽定”
大有
足。
☆─────────────────────────────────────☆
runsun (runsun) 于 (Mon Oct 19 15:31:57 2009, 美东) 提到:
No!大乘骂小乘是自了汉,
S**U
发帖数: 7025
8
大藏经中,有「首楞严三昧经」、「楞严经」两经,名字相似而内容不同。
《佛说法灭尽经》说∶
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96_001.htm
指的是哪一部楞严经呢?
《佛说法灭尽经》译者不详。不过萧齐释僧佑撰《释迦谱·卷五》,也有《法灭尽经》
译本。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40_005.htm
《首楞严三昧经》译出在萧齐之前,《大佛顶首楞严经》译出在萧齐之后,《法灭尽经
》经文所指的《首楞严经》,比较可能是当时已经译出流传的《首楞严三昧经》,不然
译者考虑到不知所指何经的问题,应该译出经的全名。
http://zh.wikipedia.org/wiki/首楞严三昧经
r*****e
发帖数: 1196
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你不是已经了解了,就等下一步证涅磐了嘛,怎么还要继续了解啊?
呵呵,灭尽定不就是被某些部派或者你这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当成了涅磐嘛,所以才
会被人骂“小乘”,因为不究竟啊
我查到的佛经里的证据清清楚楚的说明了“想受灭尽”的定境并非佛陀所说之涅磐,可
是你就可以假装没看见而断章取义牵强的在名相文字上把两者扯到一起,就通过这种极
其低级的逻辑——
拜托,灭尽不是“灭尽定”
大有
足。
P******a
发帖数: 478
1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就是灭掉生不出来了?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我是了解你所谓“停止”举的例子。如果念头都不能停止,如何停止轮回?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
b**d
发帖数: 7644
11
诸仁者。于彼何禅声闻缘觉如来共。
若有众生。求乐离苦观后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净平等时。若有正趣正发心者。应到其
所起卑下心随顺供养。从彼人边得闻正法。
闻已知义如法修行。 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入初禅。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行舍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禅。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虚空处。
度无边虚空处入无边识处。
度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
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诸仁者。
住初禅者灭音声刺。
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
住第三禅者灭喜刺。
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
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
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刺。
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
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
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
是名身行得倚口行得倚意行得倚。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是无生,所以才无灭。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里需要搞清楚如何是思想念头停止。为什么会停止。
思想念头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行蕴,受蕴,想蕴。
轮回当中的众生,没有一刻这些是停止的,无论是深睡无梦,还是死亡,还是最高的无
色界禅定。
解脱者灭除贪嗔痴,则五蕴将彻底灭尽,即证涅槃。
十二缘起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如果你还承认佛陀说的十二缘起是正确的,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疑问。
佛陀说,五蕴是纯大苦聚,五蕴如果不灭除,苦必然无法根本性灭除。
五蕴之所以相续相生,根本原因在无明和贪嗔痴,一旦无明,贪嗔痴灭除,色身灭,则
五蕴不会再继续生起。(无余涅槃)
五蕴的不断相续生灭,正是轮回的表现。
解脱要把所有业障都还清,根本就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
没有这种理论。小乘还直接指出阿罗汉解脱后的业变成无效。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解脱意味着要把自己生生世世,千万劫的业全部还清,但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帮忙消除,于是青海这样的魔头就出现了,她说,她能帮印心
的弟子洗掉以前世的全部业障,只留下这辈子的。并且解脱必须要找她这样的明师。
r****n
发帖数: 8253
14

这段能证明涅槃不是五蕴灭尽?
一个阿罗汉如果已经解脱,他日常生活并不是涅槃的状况,只是不起烦恼,在日常的状
况,当然是修四念住。
你看经典上有说一旦证涅槃,证阿罗汉果或佛果以后,则时时都是涅槃吗?
只有阿罗汉色身灭尽,才是真正五蕴灭尽的涅槃。这种又叫做无余涅槃。
j*****u
发帖数: 79
15
另搞一套是等着“层层被灭尽的痛苦”
唐奇对佛学会接班方案进行了大曝光,此前,叶浩女儿叶映红说:“美国是个讲法律的
国家,从法律角度讲,能代表大法的就是佛学会,而佛学会的法定代表人是叶浩。”
叶浩不遗余力地从宇宙学、天文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天文、地理、地质方面
研究气功,从基督教、佛教、道教方面研究气功。对所有科学体系是否支持气功进行逐
一论证。那时他已经是一个有着14年“功”龄的人,他已达到了超强的自然本领,天目
开着,两眼之间的毫光、那种金黄的强光“哗哗”的就出去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精
力旺盛,他只用了四天,就练到别人四十年都得不到的东西。晚节不保的他在这关要时
刻段,有文化知识、有组织能力的叶浩先生有着欺师灭祖之嫌,叶浩在内部有深厚人脉
和丰富资源人物,内部称‘二老大’。开辟了新的信息、组织渠道。地位---根壮叶茂
。叶浩自任“法轮佛学会”会长以来,职高权大,身份显赫,功高盖主,尊师深知叶浩
的政治手腕和人缘要素,不得时时提防,事事加防,但又离不开叶浩组织才能。叶浩已
经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不要再有什么野心,谁不知道你想架空“大师父”,取而代之
,但他的“才”离佛法还有很...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19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你提出你举证啊,这个是涅槃的关键,你自己无知,最近大谈涅槃却不记得灭尽是五蕴
缘起的集与灭,在那里和灭尽定混为一谈,看到我拿出佛经证据讲真正的涅槃,就顺手
拿来用了,呵呵
不会比你更疯狂
r*****e
发帖数: 1196
1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杂阿含经里面提到“灭尽定”的经文只有一篇,568经,而且与其它谈涅槃的经文大有
不同,显然不是一回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
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
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
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尊者。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  彼身尸卧地
弃于丘塳间  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
寿暖及与识  舍身时俱舍
彼身弃塳间  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补充一下,南传乃至大乘都说灭尽定只有三果和四果以上的圣者才会有。
waichi曾经私下email,和我说J的状况是灭尽定,后来又在版面上说J的状况是无想定。
但J显然不是什么三果和四果的圣者。连初果向都不是。
r*****e
发帖数: 119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谈灭尽定 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略谈灭尽定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8 16:21:28 2009, 美东)
runsun说他个人认为入灭尽定可能就是证涅槃。。。
下面这个链接里面这篇“学术论文”有一些相关考据
http://www.fuyan.org.tw/8h/03.htm
(摘录节选)
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早期又稱作「想受滅定」(
sabb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或「想知滅定」,是處於四襌、四無色定之上並共
稱為九次第定,或與七種觀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觀外色,淨解脫身作證,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成為「八解脫」即佛教修持法門之
一。雖然,滅盡定早在《阿含經》中已經談到,但也有說這是後期演變出來的思想。印
順導師於其著作《性空學探源》中就這麼提道:「…很明顯的,佛教所說觀空的禪定,
在演變中,漸次的與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說:三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
弟子們修定的過程,
r*****e
发帖数: 119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缘生世间), 信区: Belief
标 题: 杂阿含经中的灭尽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8 16:48:03 2009, 美东)
杂阿含经里面提到“灭尽定”的经文只有一篇,568经,而且与其它谈涅槃的经文大有
不同,显然不是一回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
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
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
属于
r*****e
发帖数: 119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哈哈,你又开始混淆视听了,没有人在说你那个刹那生灭,我一直说的就是十二缘起的
灭尽和涅槃
不过我理解你认定的东西不是那么快能自我推翻的,当然你动摇一阵子就会有新发现了
,呵呵,然后还会大声宣布,注意,一万个注意,装得多高深似的,LOL
能让你意识到自己在离开佛经自我创造胡说八道,我已经功德无量了 =)

尽。
r****n
发帖数: 8253
22
涅槃是五蕴完全灭尽,包括圣者在证涅槃的刹那也没有任何五蕴,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
核心,但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这个,我经过观察发现,发现情况是这样的。
根本原因:惧怕失去五蕴,以为失去五蕴就会失去一切,是非常恐怖的,龙树的弟子提
婆当年就用这个来驳斥涅槃是五蕴的完全灭尽的法义。他认为涅槃不应该没有任何五蕴
,如此是很恐怖的,所以一定是错误的。
在这个根本原因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认识,包括一些自欺欺人的表现
1、鼓吹要生生世世度众,用所谓的慈悲心来掩盖对失去五蕴,对无余涅槃的恐惧。
2、用不二论来否定涅槃是没有任何五蕴,不二论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只要中了这个毒
,就很难走出来。
3.、对于阿毗达摩和经典上充分证明涅槃是没有任何五蕴的经文进行否定,比如阿毗达
摩说涅槃没有任何五蕴被认为是部派佛教见解,而经典上很多和涅槃没有任何五蕴的相
关经文,被说成是部派佛教时代添加的或者进行经文扭曲。。。
如此,则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放下邪见,修行走向死路。而且最可怕的就是将这种完全违
背佛陀教导的法义不断传播,还以为自己是在弘扬佛法。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略谈灭尽定 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略谈灭尽定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9 15:01:10 2009, 美东)
我说的不再生,并不是指不再有新的一生,尽管这也是对的。
我说的不再生,是指五蕴不再生,也是五蕴不再生灭。也正因为这样,就必然不会再有
新的一生。
呵呵,清海那套来了。
阿罗汉一旦解脱,则累世积累的业,变成无效业,不再起作用,
解脱要付清所有业障这种说法,是非常荒唐的,根本不是佛法。
r*****e
发帖数: 1196
2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runsun说他个人认为入灭尽定可能就是证涅槃。。。
下面这个链接里面这篇“学术论文”有一些相关考据
http://www.fuyan.org.tw/8h/03.htm
(摘录节选)
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早期又稱作「想受滅定」(
sabb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或「想知滅定」,是處於四襌、四無色定之上並共
稱為九次第定,或與七種觀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觀外色,淨解脫身作證,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成為「八解脫」即佛教修持法門之
一。雖然,滅盡定早在《阿含經》中已經談到,但也有說這是後期演變出來的思想。印
順導師於其著作《性空學探源》中就這麼提道:「…很明顯的,佛教所說觀空的禪定,
在演變中,漸次的與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說:三界中無色界的次第,全是後代佛
弟子們修定的過程,在『身壞命終由本意故得至彼處』的理論下,組織安立成功的」。
[1]他並將此思想的演變歸納為三期,而滅盡定是在無色定以上,所以應係屬於最後期
。[2]導師認為最初佛教是注重四禪的,於四禪修空、無相、無所有三三昧引發無漏慧
而得解脫。但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略谈灭尽定 zz

南传对于灭尽定的严格定义是心识心所暂时不起作用。
如果按照这种定义,我认为就是涅槃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l*******e
发帖数: 121
26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
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
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
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
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
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
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
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
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
,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
q****n
发帖数: 4574
27
经文在中国什么时候翻译的,这不是判断经文名称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经文都是从印
度传来的。《法灭尽经》中所说楞严经,是指印度在流传的楞严经文。
楞严经传入中国不是很早。过去有个法师,听说印度有楞严经,他在山上拜了几十年,
后来传入中国。所以我认为就是指《首楞严经》。
q****n
发帖数: 4574
28
根據歷史記載,天台智者大師在修持《法華經》與證得法華三昧後並發明「三止三觀」
,後來有一位梵僧對他說,其理論與《楞嚴經》有相似之處,智者大師聞說即希望能有
機會閱讀《楞嚴經》,特別於天台山山巔建築一座拜經台(應該是一塊大石),更不畏
寒暑、精進不懈地天天向西方虔誠拜經,求《楞嚴經》能早日傳到中國,如是一拜便拜
了十八年,但可惜直至智者大師圓寂,《楞嚴經》尚未傳來中國,因此沒有機緣得見。
後來,智者大師十八年登臺拜經的故事感動了一位名叫「般刺密帝」的印度高僧,
般刺密帝法師發願要把這部經傳譯到中國來。但是當時的印度國王視《楞嚴經》為無上
法寶,將之珍藏在國庫中,並且嚴禁外傳。在第一次般刺密帝法師帶著其抄錄的《楞嚴
經》出境,不幸被邊防官員查獲,因此被拘禁而不許出境。到了監禁期滿,法師回復自
由後,再用很小的字抄寫此經在很薄的白絹上,再割開手臂藏於肌肉中,待傷口痊癒,
然後出國,瞞過檢查人員,成功地渡海來到中國。在唐朝中宗皇帝神龍元年(西元705
年),般刺密帝法師到達廣州,剛好遇到房融(曾任宰相,當時被武則天女皇貶謫到廣
州),房融見梵僧帶來法寶,即奉請般刺密帝法師到光孝寺住下,剖臂取經...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29
“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来自法灭尽经,提醒诸位时间的紧迫。
计算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需要多少台计算机?
l*****y
发帖数: 9433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lujianbuping (lujianbuping),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Re: [一年读完圣经]6/1(3)诗篇第21篇-求神赐福君王灭尽仇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 22:10:26 2010, 美东)
慈爱那段经文后,是不是就出现灭绝好几次?你读的时候有感动吗,说老实话
l*****y
发帖数: 9433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lujianbuping (lujianbuping),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Re: [一年读完圣经]6/1(3)诗篇第21篇-求神赐福君王灭尽仇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 22:09:25 2010, 美东)
不会吧,回个贴也删
刷屏王就是这么被你培养出来的
Y**u
发帖数: 5466
32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3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灭,则行灭(SA 302 等经), 是佛说缘起时反覆说的。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行?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行何时灭?
<杂阿含292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51经>回答了这些问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杂阿含29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
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
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
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
何触?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
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5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你的意思是
贪爱灭 那是一定要的
可,贪爱灭,还要再等等, 有个时间差,要等”有”灭。
是这样的意思吗?
如果是这样,
那….这时间差有多久?
这段时间里,要做甚么修行,才能”有”灭?
或者 不用做甚么事,等时间到了,就会”有”灭?
我也是如此认为,
五天前,涅盘,当时五取蕴灭了,
后来的(后有)身心(五天后)当然没有五取蕴。
而且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没有五取蕴。
可,还是活着,还是有个身心在。
这身心,总有个名称吧,就叫五蕴。
不然我也不知如何称呼这个身心。
这个涅盘后,还活着日常生活中的身心(五蕴), 怎么会尽灭呢?
这就是我要问runsun 与 fs的。
他们说南传有解释 涅盘是五蕴灭尽。
我认为,涅盘后的身心也只有贪爱灭五取蕴灭,就是五取蕴尽灭而已呀
而且即使佛陀、阿罗汉还活着,存在身心,
不管说 这是以前贪爱留下来的身心,叫他五蕴或甚么名称,
即使不在深定中,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一样五取蕴灭尽,
(只是五取蕴灭尽,不是五蕴尽灭(“识灭”感知不到自己的身心、外物) )
五取蕴灭尽,也就是明,不会无明、行、识、名色… 一路污染连锁反应下去...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触的经文,可以与上一经对照。
杂阿含57经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
「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
『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
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
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彼触、受、[爱、]行{受}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
色在我而见我在色。
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8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发信人: insight007 (insight007),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2 14:16:18 2012, 美东)
五蕴的形成,把时间拉长看,前世今生来世来看,本来推动力就是贪爱。
不管是很单纯的五蕴,或是五取蕴。
最后,我是说阿罗汉死了以后,一定是五蕴灭尽,我当然不否认。
我只是在意你怎么说,或者南传怎么说,这一世阿罗汉还活着的状态的说法。
我认为阿罗汉还活着,只要在意没有五取蕴就好。
五蕴怎么灭尽呢? 佛陀走路、说话、思考怎可能没有五蕴?
当然 你说那是不得已的,最好五蕴灭尽,这我也不否认。
这可以是附加的,但不是必要的。这不会影响他成为阿罗汉。
等死了,就灭尽,这样就好。
不过色是灭不了,只能自己感觉灭了。
就算没观察到就当它灭了好了,这也不是我的重点,
再说,慧解脱阿罗汉是否有办法在某种特定状态,e.g.打坐、入定,特别去五蕴灭尽呢
???
如果没办法,那岂不是所有慧解脱阿罗汉都要继续练习入定,特别去灭尽五蕴。
我认为五取蕴只是产物,贪爱的产物,
即使单纯的五蕴也是...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1

贪瞋痴的灭尽应该是解脱
所有苦的灭尽应该是涅磐
不管怎么样,
就先你的版本说吧,涅磐,就是贪瞋痴的灭尽,所以涅磐是贪瞋痴灭尽的代词,
用涅磐两个字就代替了那一句话,最初涅磐的出现也就是这样的代词的功能
真正的内容就按你说的贪瞋痴的灭尽吧
但是又有人说贪瞋痴的灭尽是涅磐的特性,
那不是在说:贪瞋痴的灭尽的特性就是贪瞋痴得灭尽?挺有意思的,呵呵
说“涅磐,就是贪瞋痴的熄灭”和讲“涅磐的特性”,根本是来自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看到贪瞋痴的苦,所以所做的就是要灭贪瞋痴,目的达到了,欲望就止息了,
没有YY的动机和YY的空间
而讲“涅磐的特性”显然要的不止是贪瞋痴的熄灭,
还要的更多,YY的动力很强大,而且YY的空间也蛮充分
l**a
发帖数: 5175
42
贪已经灭尽了,嗔已经灭尽了,痴已经灭尽了...就是烦恼都已经灭尽了,
这时可能名色还没有灭尽,是有余涅槃而名色灭尽的是无余涅槃.
大乘里的说的那种境界,和烦恼灭尽很类似,但是名色不是灭尽
而是转了,转识成智的无住涅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示现成佛.
一果、二果、三果的死后还会往来三界,而四果不再会了.
用量化成度分析可能是有道理的.
c***h
发帖数: 2262
43

我知道你的意见
记得你以前有类似比喻过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没观察它就不存在之类。
没有贪爱(没有爱取有,有),
没有下一个轮回(包含这一世现在之后的 and 下一世)的五蕴(五取蕴)
这个应该大家都同意
关于下一世,
还没死,当然无法现观,无法亲身体验,只能是推测。
依目前状态推测。这个应该没问题,大家都同意。
关于现在活着,就有一些争议
也许是定义不同,也许是我没搞清楚。
我可以了解,如果五蕴(五取蕴)定义为, “会引发贪爱的”。
(这个很有意思,我倒没想过,就先认定“会引发贪爱的” )
那还活着的当下,是真的没有五蕴(五取蕴),五蕴尽灭,这个我同意。
但仅限于自身。自己会引发贪爱的东西,灭尽。
这个我理解。
但是问题是,你又更扩大一点,
扩充到外物,看到一颗外物,苹果,那颗苹果的生灭也消失。
(你以前引用测不准原理解释)
可如果引用你的五蕴定义,“会引发贪爱的”,
那么,贪爱的也就是自己而已,你自己。 苹果自己不会有贪爱。
苹果的细胞变化(生灭),应该不予讨论吧
是我们自己内部会引发贪爱,我们自己内部的五蕴(五取蕴)到底还存不存在,
这才是重点吧?
我们自己内部的会引发贪爱...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4
逃避五阴的灭?为什么要逃避呢?
最后就是让这个不圆满的五阴不再有下一世的现起呢
以前生没断有集,没证有灭,所以才有这一世五阴的现起
所以知道十二因缘后,明白五阴流转的机制,就要断有集,证有灭,
才断了五阴流转的机制
要灭的不是现在世的这个色身,如果是,何必辛苦入“想受灭尽”定?
自杀不就灭了?老到死,不就灭了?
所以真正的重点是断五阴轮回的因缘 -- 贪爱
说来说去,就是这个,不是灭去这个色身
所以佛陀解脱后,并没有选择自杀,很多阿罗汉也没有
因为五阴流转的因缘已经断,现在世五阴的存留不妨碍苦要灭尽的方向
因为这个五阴必定会消亡掉,不需要你做什么的,只要它自然就会
但是有身集,是不会自然灭掉的,请考虑这个区别
所以经文会说,有身是五阴,爱集名有身集,爱灭名有身灭
如果有灭是指五阴灭,整个十二因缘是废话,因为五阴当然会有灭的时候,
重点是它还会再现起,为什么会现起?还没有证有身灭,因为贪爱还没有断
所以谁要去逃避五阴的灭尽?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真正要逃避 灭,
--- 我们自以为的存在,的灭,恐怕是另有其人。
还有佛陀有讲过,心苦和身苦的问题。
当爱灭之后,不但后世的五阴没有因缘再现起,...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涅盘,
贪爱灭,
1新的 不管五蕴或五取蕴,都不生 ok 我同意 大家应该都同意
2佛陀、阿罗汉还活着的身心上产生贪爱的那个五取蕴或称五蕴,也灭。
因为 五蕴指 “会产生贪爱的那东西”,
当然灭,不然就还会产生贪爱, ok 我同意 大家应该都同意
3 佛陀、阿罗汉还活着的身心,外人来看的确存在,且还一直生灭,如何办?
算是有五蕴,还是没有五蕴?

你认为那是以前贪爱留下的东西,那…到底算不算是五蕴????
如果算,不就又有五蕴,佛陀、阿罗汉还是可能产生贪爱??? 因为有五蕴
你认为,可还是可以五蕴尽灭。
就是  不要用连续的角度看它,
这情况,是因为 “识灭,则五蕴灭”,想办法灭掉"识"就行了。
缘起法说的 : 识缘名色。  "识灭","名色"就灭。
名色是依赖”识”为条件, 并非独立存在”名色”。
Ok
我还是能理解,(可还有些问题很奇怪,我底下继续问)
a.这”识灭”的”识”,
是指我们单纯对 物体(e.g.苹果、佛陀的肉身)、心,的感知作用吗?
指六识
也就是,我们能感知有这苹果、有佛陀的身心、有阿罗汉的身心,
佛陀、阿罗...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46

《瑜伽经》不是佛教经典,而是婆罗门教经典。
佛教各派对涅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派别的不同禅师对涅槃的认识也是不一样
的。
我遵循的是比较原始的阿含经以及阿毗达摩上的见解
涅槃,是诸蕴的灭尽,是名色的熄灭。所以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又说
“有之灭,即涅槃”,这里的有,巴利文bhava,意思是存在,指的是五蕴。
其实这个逻辑上也很容易推断,因为经典上说五蕴是生灭,生灭是苦,而涅槃是苦灭,
那么涅槃显然必须得是五蕴的灭尽。
=============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
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
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
(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
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
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
称为‘烦恼之灭尽’...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7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8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9
「见法般涅盘」, 「得当生涅盘」below would imply 有余涅磐, wouldn't it? Not
to mention 「有余涅磐」 is used in 杂阿含经 several times.
相应部12相应16经/说法者经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而教导法,『说法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是为了厌、离贪、灭的行者,『法、随法行比丘』是适当的言说。
比丘!如果对老死从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得当生涅盘比丘』是适当
的言说。
杂阿含363经
佛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说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如是,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是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杂阿含364经
佛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
杂阿含365经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
涅盘。」
ht...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5 17:29:01 2009, 美东)
以下难道全部都是断灭见?难道从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再到阿罗
汉,全部都是断灭见?
+++++++++++++++++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
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
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
61经)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
樂。」
井水喻经中的阿罗汉茂師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