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发帖数: 747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v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zw123 (lhc), 信区: Living
标 题: 看了德国的农业,才知道什么才是差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31 02:10:48 2014, 美东)
1.德国的农村很享受:
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小村镇……上下水电、通信、交通应有尽有。德国农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树木,柏油路通达每家每户。据说,很多德国人的梦想之一,就是有个院子,养匹马,养几头牛,还有鸡,羊。
2.德国的农民太幸福:
在德国,当农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进行农业教育,执证上岗。德国实行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其核心在于农业补贴。据统计,目前德国农民约40%的收入来自直接补贴。
3.农民业余生活很悠闲:
男人们坐在街边喝啤酒聊天,或者几个妇女围坐在院子里。有的人牵着狗遛弯,有点则在草坪上烧烤。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节日,甚至每条小街都有自己的“街节”。
4.德国农业很先进: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是世界最大...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 住
泾县农村的住房情况一般较为宽裕。尤其茂林、黄田、溪头、陈村、厚岸、包合等
地,历史上文风兴甚,经济发达,读书识字乃至经商做官人较多,盖起大片大片的厅堂
楼舍。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地主富农资本家被打倒,田地被瓜分,房屋也被瓜分,贫
苦农民都分到住房,居住较为宽敞。黄田村空房很多,谁来住都可以,根本不用租金。
住长了,也就变成他的房了。“洋船屋”这组大宅院,占地4200平米,建筑面积3700平
米,“土改”时除留给原房子主人四间房、一间堂屋和一间灶屋以外,其余分给了七、
八户农民。就是说每户大约分得近500平米空间,其中建筑面积就达400多平米。足足抵
得上如今一幢别墅,有过之而无不及。
城镇居民的住房就紧张多了。机关干部一律由单位或系统安排住房。单身汉数人一
间是很正常的事情。1961年我在城关小学当教师,住的是四人一间的民房和两人一间的
披厦。次年到文教局,与人同住一间。1962年到潘村中学,住在大门口厢房内,约6平
米。房内只容得下一张床、两张课桌和一条方凳。1963年到文化馆,三人同住一间大约
十多平米的房间。以屏风隔成内外两个空间,王静山住里间(他先来),我与潘德平住外
间;...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832 | 3 当然各地发展不一样,不代表全部,只说明俺们村的,我们县也不是什么百强之列的。
我们村没有什么集体产业,基本还是传统农业生产(种地,院子里养鸡养猪的那种),
偶尔有些家庭作坊。有来了加工,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基本没有年青人在家待业的,
有的都忙着给别家造房子什么的。
近5年的事:
1。5年前县里推行农村机械化,修了很多田间公路(水泥),保证每块地都能开进收割
机。实际上每块地都很小,南方水稻田。
2.每村,生产队都有水泥公路直达。
3.这两年由于铁路规划,拆迁了不少农户,现在基本上都是楼房,楼房都是相当漂亮。
4.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基本都回村在村里造房子,一来孝敬父母,二来,节假日基本举
家回迁。
然后今年的
5.上头拨的钱,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公路修到(真正的家家户户)。
6.村里给,每家发了垃圾桶,路边门口一个大的,家里分给若干个小的。隔天有人来收
集垃圾,村里雇用的3000元/年,雇用劳力2个。很多家庭用得都是自己的自来水,(小
水塔+水井+水泵),现在造的楼房都用抽水马桶+化粪池。
7.最近物价有所上涨,原来300/担的生猪,现在可卖500了.
生活不是改善的很快,不过比起几年前,每 |
|
l*********m 发帖数: 16971 |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lovefreedom (happy),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ZZ元朝是中华民族最丢脸的一个朝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0 19:42:18 2012, 美东)
很多人都认为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朝代——譬如,上世纪30年代就有
名叫清癯的人撰写题为《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文章,其中有云:“乃尝读史至元成
吉思汗,起自蒙古,入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命速不台征蔑里吉,复
引兵绕宽田吉思海,转战至太和岭。自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随诸王拔都,皇
子贵由,皇侄蒙哥等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而陷莫斯科。太祖长子
术赤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战胜攻取
,用其兵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沙,
举朔北辽绝之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
者,谓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
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 阅读全帖 |
|
f*l 发帖数: 742 | 5 摔头胎,顾名思义,就是将第一胎出生的小孩摔死。这个风俗现在已经不常见了,但是
在元代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元代蒙古人掌握了中国政权,蒙古地方长官对所辖地方的女
子有初夜权,新婚的女子前三天晚上必须去蒙古地方长官家中侍奉(含蓄地说)。汉人
百姓在这种屈辱的压迫中,形成了一种饱含血与泪的悲惨抗争手段——摔头胎。每个女
子生出的第一个孩子,必须摔死,借以维护华夏血统的纯正。蒙古推行的种族融合政策
也就此失败。直到今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Y染色体组成调查中,汉族人的血统之纯
位列前茅。
在蒙元统治时期,蒙古人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其实是三等,蒙古人当时并没有把自己
当成中国人),我们所处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汉人”,这是
历史书上讲的。
后面的故事历史书上就没有了,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镇
压工具(监狱),在最基层,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
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觉,用文绉绉的语言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夜
权是属于蒙古人的。
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
的,只有蒙古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雪珥
摧毁晚清改革、终结了清政权267年寿命的,正是原本令其长寿的改革基因。
长寿基因变异为夺命基因,症结就在于改革红利的释放极端不公平。清代的五个阶段改
革,至少证明了一点:改革红利能惠及整个体制或者大多数人时,改革就成为长寿基因
;反之,如果改革红利只能惠及一小部分人群,并且将大多数人作为改革的垫脚石和沉
没成本,则改革就必然成为夺命基因。一旦红利异化为“黑利”,社会将被撕裂,政权
的大限也就不远了。
改革红利与国运的关系,其实一直都是串联起中国历史的潜在主线索。
千古犹行秦王政。自秦代以来,对中国历史上12个统一王朝的粗陋切片分析,至少在统
计意义上,显示改革红利与国运存在着某种正相关关系。
在这12个王朝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清代,原因有二:
一、这个王朝在晚期开始所经历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仍未终结,我们当下
所经历的冲击、应对、变革,或许可以从晚清所经历的类似冲击、应对、变革中,发掘
出更多的可资镜鉴之处;
二、这个在1644年以异文化、异种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居然延续了足足267年。
摆脱成王败寇和阶级斗争这两个惯性思维,放弃将失败的前朝脸谱式地妖魔化为笨蛋(
所谓“愚...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7 统计局释疑CPI涨幅不及猪肉称系个人感受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1日03:57 新京报
居民收入、CPI等备受关注的数据,从基础统计到出炉,到底有哪些过程?这些数
据有什么意义?昨天是“中国统计开放日”,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举办“统计开
放日”,在北京市统计局,来自市人大、政协部分代表委员,统计专家、学者和来自基
层的统计工作者等,获邀参加“数据源头之旅”活动。
【CPI涨幅】
CPI涨幅赶不上猪肉步伐?
不同消费能力对物价感受不一
有网友咨询,为什么发布的CPI的涨幅那么低,而生活中很多东西的涨幅都很高,
比如猪肉的价格涨得很快。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说,其一是个体和总体的差异问题;第二是地
区间的差距,就是地域间的差距;第三是因为比较的基础和标准问题。每个人心目当中
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第四是统计数据的实质问题。现在从6月份开始,CPI、PPI发布方
式改了,提前到每月9日。比如9月9日发布的8月份的数据,而不是当下的9月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解释说,CPI是综合了8大类
别的消费商... 阅读全帖 |
|
a****8 发帖数: 2771 | 8 黑色记忆——大饥荒“死人就和树上掉树叶一样” 搜狐
时间:2011年11月下旬
采访形式:电子邮件问答、补充
“整个童年都是在饥饿中度过”
依娃:请您给我一个个人简历,我希望用您的真实名字,但如果您有顾虑,用化名也没
有关系。
李XX:我目前在高校宣传部门工作,如果我提供的材料在国内引起有关部门的官员的关
注,我可能马上就会失去工作。但我很想完全真实、客观地说出自己经历的“大饥荒”
,为你的写作提供素材。也是我这个亲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暂且叫我李XX吧,四川资阳人,生于1954年2月,出生时家住资阳市区上西街。1960年
开始上小学,1966年6月小学毕业。因“家庭出身不 好”,小学毕业后失去上中学的资
格。由于家庭经济十分窘迫,失学后就开始打工谋生。1969年以“三线建设工地优秀临
时工”身份被招工到四川资阳酒厂当工 人。1978年,通过自学中学课程后考进大学物
理专业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资阳师范当教师。1988年,调入广东某高校,担任学术
期刊文科版、理科版编 辑工作。2008年秋,调入浙江某高校,担任报刊、书籍编辑工
作。
依:这么说,大饥荒年间您已经六、七岁了,有记忆了。当... 阅读全帖 |
|
n******1 发帖数: 3756 | 9 在美国大部分愿意工作的穷人都过得比你好,这是事实
过得没你好的,那是他们懒得做
你既勤奋,又做的好,还是穷人,肯定是有很多的问题
以你为荣的捡瓶子,这种低效的做法,确实不见得人,以我生活的地区而言,生活不算
富裕,但我可以确认竞争者很少,而且每家都有分类的习惯,都是免费将可回收的东西
放入另一个箱子。如果是我,我就首先收集纸箱,然后用熟料带包好,然后附上纸条,
放到每家每户,告诉他们我需要收集的回收的东西,让他们放进去,这样的效率可以高
很多
其实美国社会还是有很多的机会,但首先一步不要将自己变成流浪汉的样子,初期我可
以像你这样收集瓶子,然后买一些便价的衣服和鞋子,让自己看起来得体一些,这样即
使你到超市里面拿免费胶袋,试吃也是很容易很多,歧视穷人特别是衣衫褴褛的人是人
的正常反应。以你一天赚14刀为例,因为你住房其他都不需要支出,就算你找不到免费
吃饭的地方,4块钱够吃一天,每次剩下10块,10天可以攒100块,可以买几套衣服了
如果起初拣瓶子作为积累太慢,我会考虑做其他更快的,但不稳定的收入,比如在赌场
附近帮人擦车,开门甚至找停车位,甚至在街头举牌子讨钱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
其实...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10 俄罗斯穆斯林地区加速伊斯兰化
文章来源:互联网络 文章编辑:开远阿专 添加时间:2011-4-19
来源: www.economist.com 作者:伊光编译
在俄罗斯南方的达吉斯坦的诺瓦萨斯里村庄里﹐每天只有优美的唤礼声划破黎明前的宁
静﹐村民们晨礼之后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莫斯科对南部地区的反恐运动﹐对于这个村庄
没有任何影响﹐这里太平静了。 县政府的官员极少光顾﹐这里人性朴实﹐每家每户夜
不闭户﹐全村没有锁门的习惯﹐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盗窃。村长负责收集每家应交的则
卡特(天课)﹐用于济贫和公益事业﹐实行互补。 村民们有纠纷﹐都找村清真寺伊玛目
给予公正判决和调解。
在那里听不到狗叫的声音﹐因为狗是穆斯林认为不洁净的动物﹐不能养在家中。也没有
人饮酒﹐有严格的禁酒法﹔女人们出门都戴着盖头﹔有几个男子多妻﹐他们得到地方政
府的许可。达吉斯坦是一个穆斯林共和国﹐周围穆斯林地区的民风也大都如此﹐自从苏
联解体后﹐实行了高度自治﹐迅速复兴了传统的伊斯兰传统。
阿布杜拉希姆是村里最受尊敬的学者﹐他把《古兰经》分段翻译成本地的文字﹐分给各
户居民学习。他说﹕“十五年前﹐多半人不愿受沙里亚(伊... 阅读全帖 |
|
s******t 发帖数: 1956 | 11 由于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因此华人很早就移居越南。越南一些王朝的开国者据称是华
人。(如建立李朝的李公蕴是福建人)。然而,越南历代王朝限制华人入境,因此在越
南封建王朝时期,移居越南的华人并不多。反而在法国统治越南后,需要人力协助开发
,放宽华人入境,使移居越南的华人增加。
越南华人主要集居在南部,尤其是西贡和堤岸,他们控制了南越的碾米业和白米的出口
;北越的华人较少。
1976年南北方统一之后,越南当局立即开始大规模反华排华,他们关闭华文学校,禁止
华文报纸,解散华人社团,从而在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和经济动荡。市面上物价
飞涨,通货膨胀,闹得民不聊生。越南当局于是以500:1的比值强迫华人更换新币,以
公开的方式掠夺华人财产,而且还设置上限,无论你有多少钱,家有几口人,每家每户
只允许兑换200元越南盾。这区区小钱如何能养家糊口?于是华人只有变卖家产实物,
以换取微薄收入,仅此一项,就令许多华人商家破产倒闭。
1978年华人集中居住社区突然开来了大批军人和政府人员,将各条街道团团围住,行人
只准进不准出,每个华人商家都受到了超乎寻常的严格搜查,将各种商品物料固定资产
及往来账目,现... 阅读全帖 |
|
c*******e 发帖数: 66 | 12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仿佛江猪时代的中国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胡温时代社会矛盾加剧
,贫富差距加大,中国社会面临随时崩溃的危险。列为期望中国崩溃的可以xxsl,列位
认为胡温的社会比江猪还烂得也可以xxsl。
胡温最大得功劳是稳住了中国8亿农民,农业税得取消,解决了两个最大得社会问题
胡温从经济上解放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之前,中国农民工虽然在外打工,但是每年农
忙季节必须回家种地。农民与土地得关系完全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束缚得关系。农业税
取消之后,你会发现农民工可以安心为建设国家建设城市,建设高铁常年卖命工作。农
民对土地得依附心理被彻底抛弃了。家里得地就扔给留在农村得有志青年种去了。
第二,解决了底层贪官污吏跟农民的阶级矛盾。看清楚,这绝对是阶级矛盾。农业税存
在,底层公务员有种种借口,向老百姓层层搜刮,摊派。村级公务员在江猪时代对农民
得搜刮到了触目惊心得地步。主要是通过农业税和计划生育。那时候地方政府私设牢狱
,对交不起农业税得家庭,雇佣乡里得流氓地痞采取三光政策。在计划生育问题上,抓
住强制结扎,抓不住就把女方或者男方父母抓去坐牢,把几十个人关在一个屋子里面,
在里面吃喝拉撒。我估计... 阅读全帖 |
|
T****i 发帖数: 15191 | 13 再论“穷鬼基因”
我们河北人的食物结构中没有辣椒。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河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
京人原本也不吃辣椒。北京的代表性食物,烤鸭,涮羊肉,炸酱面,没有一样是辣的。
我们小时候,大街上也没有什么餐厅,基本吃不到辣椒。说的是北方军将领当年转战至
重庆,下馆子吃饭,特意嘱咐灶上不要麻辣,店家应声而去。待菜上了桌子,一大口下
去,只见将军拍案而起,舌头僵直不能言语,满头大汗口吐白沫,观者无不如临大敌,
以为日军又来轰炸,乃惶惶不可终日。待将军回复原状,才明白重庆餐馆仅仅一个陈年
锅底,竟然有如此大的功效。辣椒对北方人的威力,可见一般。
忽如一夜春风至,现在,不但北京河北,你到了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家餐厅,菜谱
里几乎都是麻辣菜一大堆,几乎到了无菜不辣的地步。水煮鱼里的鱼,麻辣鸡块里的鸡
块,显然都是配角,寥寥无几,放眼望去满坑满谷都是花椒和辣椒,友人乃问道“这盘
辣椒多少钱?”云云。这个现象,据我的理解,说明大家需要一点刺激,用食物的刺激
抒发一下心中的郁闷。但是,刺激仅仅停留在口腹之间,其他领域里的刺激则越来越少
。好像口腹与头脑是相反的,口腹满足,脑子歇菜。
所谓“敏感...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2108 | 14 给你们大汉主义的补补历史课: 在蒙元统治时期,蒙古人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其实
是三等,蒙古人当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我们所处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
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汉人”,这是历史书上讲的。后面的故事历史书上就没有了,蒙古
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镇压工具(监狱),在最基层,每个村
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
睡三天觉,用文绉绉的语言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夜权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
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
由此看来,蒙元时期是中国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而不是像某些无耻的“爱国
”历史专家所吹嘘的那样“强大无比,威震亚欧”!
在具体统治措施上,元朝也黑暗无比: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
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
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爷”,女的叫“老灶奶”,还画了图贴在厨
房,每到新年,这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
好事”,到腊月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4年不敢再回国 月薪3万也怕回家过年
想到过年,你是什么感觉?
期待?难得一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害怕?辛苦打拼一年,还是个月薪几千块的小职员,存款根本不够过年开销?
那么,那些月薪几万、年薪几十万的职场金领对于过年这件事应该比较享受了吧?也不
见得。
近日中国侨网就报道了一则,因为过年开销大,一华人四年不敢再回国的报道。
报道中,这位华人过年半月花光两万美元,这事儿夸张吗?在北京工作的李赫(化名)
给我讲了他的烦恼。
“躲不掉”的人情往来
李赫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一家上市公司,30岁出头做了单位一个部门的小头头,月薪3
万,这让他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已经步入高富帅行列,除了过年的时候。
在李赫的家乡,春节串门是一项不成文的民俗,近到亲姑姑、亲舅舅,远到叫不上名的
二大爷、三大娘。“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去,每年就去这一次,所以伴手礼肯定不能太轻
。”李赫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每家500元礼品的标准算,至少得花掉大半个月工
资。
不仅如此,礼尚往来,也会有亲朋好友来李赫家串门,聚餐吃饭必不可免。
李赫告诉国是直通车,“基本一个年过完,怎么也得请个十几桌,不算烟酒,花个万把
块很正常。”
... 阅读全帖 |
|
k*****e 发帖数: 22013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ainbow 讨论区 】
发信人: fiorio (也曾经正太过), 信区: Rainbow
标 题: 我是怎么认识同性恋的——杨二车娜姆(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9 02:18:43 2011, 美东)
记得应该是在1984或1985年,那时我的汉语还不怎么灵光,周末跟同学出去玩,看到很
多人在围着看一个杀人布告,同学告诉我,说布告上打了一个红勾号的,就说明这个人
被判了死刑。
那时,学汉语很勤奋,什么都喜欢慢慢读懂它,布告说这个人犯了流氓罪,在公共厕所
跟人鸡奸,最后报复抓到他的人,杀了人家。
鸡奸,这两个字的字面实在很难看,同学说,就是男人和男人乱搞!当时,对字面上鸡
奸两个字很不喜欢,因为我特别喜欢吃鸡肉,在鸡后面加个奸字特别刺眼,再后来学汉
语的过程中,只要有机会看到鸡奸这两个字,我就把眼光移开,觉得这两个字充满了不
吉利,不明白为什么八十年代的同性恋会被叫成鸡奸、叫成流氓,
后来,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有次跟墨西哥女友去参加使馆的活动,活动结束后
,又去了一个拉丁外交官的家里继续派对,在阳台我听到女友和这位外交官聊...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13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DarkHill (那时的一缕阳光),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Show 点农村的,来点阳光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8 22:03:40 2006)
当然各地发展不一样,不代表全部,只说明俺们村的,我们县也不是什么百强之列的。
我们村没有什么集体产业,基本还是传统农业生产(种地,院子里养鸡养猪的那种),
偶尔有些家庭作坊。有来了加工,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基本没有年青人在家待业的,
有的都忙着给别家造房子什么的。
近5年的事:
1。5年前县里推行农村机械化,修了很多田间公路(水泥),保证每块地都能开进收割
机。实际上每块地都很小,南方水稻田。
2.每村,生产队都有水泥公路直达。
3.这两年由于铁路规划,拆迁了不少农户,现在基本上都是楼房,楼房都是相当漂亮。
4.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基本都回村在村里造房子,一来孝敬父母,二来,节假日基本举
家回迁。
然后今年的
5.上头拨的钱,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公路修到(真正的家家户户)。
6.村里给,每家发了垃圾桶,路边门口一个大的,家里分给若干个小的 |
|
h**e 发帖数: 9290 | 18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的校长。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遭到了不少坎坷。但是可能我们村主要是宗
族性质,斗得不是特别凶。划分成分的时候,每家划个地主就差不多了。加上我大太公
也是搞教育出身,省长也算是学生,就搞了个“开明乡绅”。也带高帽游街,不过年事
已大,是我爸爸他们抬着游行的。后来文革结束,平反了,补发了工资及退休金。我堂
爷爷拿这笔钱在县里搞了一个奖学金,叫“奋发奖学金”吧(具体我还真不知道,虽然...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25142 | 19 在虚无里冒雨赶路——纪念志愿教师马骅
6月20日是马骅的忌日,谨以这篇旧文表达对他的思念。
2004年6月20日,在德钦县明永村志愿当老师的马骅因车祸坠入澜沧江。两年以后,我
又来到他教过书的明永村。村子的路边立着一块“马骅纪念碑”,正面和背面用中文和
藏文写着:
“马骅生平事迹:马骅,诗人,学者。1972年4月11日出生,男,汉族,天津人,毕业
于上海复旦大学国政系,2003年3月到明永村小学义务支教。2004年6月20日不幸遇难,
年仅32岁。
马骅老师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梅里雪山脚下义务支教。用渊博的学识启迪山
村孩童,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稿费和朋友的资助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他关注并积极保护当
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他研究藏民族文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为民族文化
交流做出了积极努力;他用爱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生命谱写了青年志愿
者献身教育、忘我付出的伟大颂歌,实践了当代大学生‘以我所能、奉献社会’的崇高
人生追求。为了弘扬马骅精神,省州县党委政府分别做出了向马骅同志学习的决定,共
青团中央追授马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省青年志愿者协
... 阅读全帖 |
|
l*******g 发帖数: 28502 | 20 ☆─────────────────────────────────────☆
hone (磨刀石) 于 (Fri Apr 15 12:46:02 2011, 美东) 提到: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的校长。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遭到了不少坎坷。但是可能我们村主要是宗
族性质,斗得不是特别凶。划分成分的时候,每家划个地主就差不多了。加上我大太公
也是搞教育出身,省长也算是学生,就搞了个“开明... 阅读全帖 |
|
J*V 发帖数: 3150 | 21 统计局释疑CPI涨幅不及猪肉称系个人感受差异
http://www.sina.com.cn
居民收入、CPI等备受关注的数据,从基础统计到出炉,到底有哪些过程?这些数
据有什么意义?昨天是“中国统计开放日”,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举办“统计开
放日”,在北京市统计局,来自市人大、政协部分代表委员,统计专家、学者和来自基
层的统计工作者等,获邀参加“数据源头之旅”活动。
【CPI涨幅】
CPI涨幅赶不上猪肉步伐?
不同消费能力对物价感受不一
有网友咨询,为什么发布的CPI的涨幅那么低,而生活中很多东西的涨幅都很高,
比如猪肉的价格涨得很快。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说,其一是个体和总体的差异问题;第二是地
区间的差距,就是地域间的差距;第三是因为比较的基础和标准问题。每个人心目当中
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第四是统计数据的实质问题。现在从6月份开始,CPI、PPI发布方
式改了,提前到每月9日。比如9月9日发布的8月份的数据,而不是当下的9月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解释说,CPI是综合了8大类
别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数字;而普通市民印象深刻的一般是... 阅读全帖 |
|
G******U 发帖数: 4211 | 22 是盗国贼盗国贼盗国贼。十个字。
把盗国贼的万亿拿回去还给中国人民,按人口平均分到每家。马云家也分。
每家每户都能轻松不少。 |
|
发帖数: 1 | 23 最近总是有两个国人大婶大叔在我们家这条街上收集cans。 因为我们这条家比较安静
,街上也没有废垃罐,所以他们两个到每家每户的后院去翻。 我见过几次,觉得不妥
,也没有出声。今天,是收垃圾的日子,我老公把垃圾袋封好,打了死结,为了收垃圾
的人方便收。 结果今早收垃圾的人还没有来,每个垃圾袋都被撕开一个不小不大的洞
,里面的垃圾有一些在地上了,一看就知道是有人翻过。太过份了, 现在准备给市里
的人打电话抱怨,他们两个翻我们这条街每家人的后院,我没办法还买了锁把后院锁了
,我见到他们坐我家门口吸烟,烟头扔地上,我也忍了,他们总是这么搞,总要人来管
管吧。 这谁家的父母来了美国,在还跟国内一样呀?习大大需要让大家学习学习,提
高国民整体素质,出国到哪里也别丢我国的脸呀。 |
|
s******a 发帖数: 407 | 24 都说4S店猫腻多,这不仅体现在售后保养上,售前买车也是各种坑,首先是低成本精品
高价售卖,其次,强制要求新车主购买全险,最后就是暴力收取高额的上牌费。
上牌费的高低本取决于车主所在的地区,而且上下波动不超过200元,少的收200元左右
,最高也不超过500元。然而很多车主去4S店买车,主流品牌的费用高达1500-2500元,
高端品牌甚至高至5000元,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
什么是上牌费?
在了解每家每户4S店的上牌费差距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上牌费?上牌费
其实就是线上检测费、拓号照相费、车牌费、工本费、装牌费等,约250-300元,不同
地方收取标准不同,以浙江省为例,牌照、证件、工本费 125 块钱,汽车反光牌照,
一副 100 块钱,机动车行驶证含照片费用,每本 15 块钱;机动车登记证书,每本 10
块钱,加起来也就只有260元。
但不管如何收取,一般不超过500元。
为了让你在4S店上牌,销售员会采用什么话术?
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每一个去买车的人都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上牌的大概费用,然而4S店
销售顾问却对你各种忽悠。首先会把上牌过程讲的非常复杂,复杂到让车主宁愿多...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14763 | 25 长远看,要环保,每家每户都得自给自足,至少在水循环上。但这就需要每家至少1/4
亩,最好一亩以上的地。
对不得已住在高密度生活区的,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你跟楼主说这个,有点“何不
食肉糜”的味道。 |
|
b********e 发帖数: 50 | 26 多少养老金够这个是跟所在地区还有家庭消费习惯有关的。未来的事情是不确定的,如
你所说肯定有一个小的可能性,经济危机就破产了。但是,做计划的时候,不能说我干
脆就把自己的生活水平计划成超级低。那还工作干嘛。在家吃福利不是很好。然后对着
创业的人自我安慰说,有一天经济危机来了,你就跟我一样了?
楼主家起码具备了带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人力。而且虽然楼主比较谦虚
,但看描述,她家经济条件肯定不差的:) 所以这个最多能生多少个,跟每家有多少
人力,财力都相关的。在网上说一句,生的越多越好很容易。房贷车贷学费是每家每户
的paycheck要往外支的~ |
|
P*****t 发帖数: 36 | 27 我向往美国,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大家都是那么的向往美国,美国在
我们心里是伟大的,幸福的,在美国你不必发愁住房问题,经济问题和日常生活上的衣
食住行。在电影里看过很多的美国大片,几乎每家都有一座漂亮的房子,每家每户都有
车子,有的还有自己的农场,每天的日子过的也不那么匆忙,我觉得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嘛,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受苦的,为什么不去追求更好的享受呢。我也曾经在电
视电影里见过很多在美国过的并不如意的人们,我想是不是真的美国的贫富差距太大,
还有那么多的流浪汉,那么多每天睡在街头的人,他们基本连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没有着
落,我曾经在一个旅游节目里看到一个中国人去美国旅游,他在晚上专门去了一趟流浪
汉聚集地,和一名流浪汉聊了起来,走的时候给他留了一些钱,当天走后没多久流浪汉
就拿着钱跑到便利店去买了面包,这件事让我感觉反差挺大的,大家都认为美国是天堂
,可是现实差的挺大,我想,应该每个国家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吧,不能保证每一个
人都能过的幸福的生活,最起码有一大部分人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
|
w******y 发帖数: 8040 | 28 尼玛金三胖倒是说对了一件事
互联网如果落实到每家每户, 每家按照收入填需求单, 按需生产,
是不是经济危机就该没有了,呵呵 |
|
D**0 发帖数: 2048 | 29 ☆─────────────────────────────────────☆
seattlewu (Sea Horse) 于 (Tue Dec 31 14:35:58 2013, 美东) 提到:
1. 一朋友曾退可能是自家(应该不是捡的)瓶子易拉罐之类的东西。老婆不让, 可
他执意要做。 有一次,因此事把车碰坏了。老婆大骂之。 他老婆当笑话把这事讲给我
们听 -- 我们是笑了, 但觉得他俩都是很好很好的人。没感到那个朋友ws。
2. 我自己的姐姐(不识字)姐夫(高中)曾有一个不错的厂子。后来厂子失火,加上
别人欠钱不还,他们去一个大城市靠捡垃圾为生。
3. 各人经历,地位不同,看问题的立场不同, 便有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其实都没
有对错,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不同。
☆─────────────────────────────────────☆
continental (飞) 于 (Tue Dec 31 14:41:38 2013, 美东) 提到:
中国人老人捡瓶子和阿三面试对老印放水哪个更让你难以接受?
有些人白天上班对老印manager唯唯诺诺,就差现菊... 阅读全帖 |
|
h**e 发帖数: 9290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ural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hone (磨刀石), 信区: RuralChina
标 题: 简单谈谈我所在的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5 12:46:02 2011, 美东)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的校长。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遭到了不少坎坷。但是可能我们村主要是宗
族性质,斗得不是特别凶。划分成分的时候,每家划个地主就差不多了。加上...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267 | 31 文革中见证中国人素质依然低劣丑恶
核心提示:又如在“文革”中,广西许多地方流行在光天化日之下脔割肢解“牛鬼蛇神
”等活人,然后煮熟分食的最野蛮暴行。仅在广西武宣县,被吃者就达一百几十人,“
其中(被)吃肉后砍头的1人,挖心肝的56人,割生殖器的13人,全部吃光(连脚底板
肉都被吃光)的18人,活割生剖的7人。”在武宣县武宣中学,甚至出现了大批学生批
斗完教师、校长之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简易炉灶,将他们剖腹脔割、煮熟分食的惨剧。
本文摘自:《北京文学》1998年第09期,作者:王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题:《
“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
野蛮和残酷既是“文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整整十年间,它以揪斗、横扫、酷刑、杀
戮、武斗、流放、斗私之类数不胜数的花样到处肆虐,不仅在我们民族几乎每个成员的
身上和心间留下巨大的创伤,而且更无比残暴地吞噬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这骇人听闻
的巨大数字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无数血淋淋的场面,例如1966 年“红八月”中,
北京市大兴县对当地所谓“四类分子”及其家属灭绝性的大屠杀: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大兴县公安局召开局务会议,传达了谢富治在市... 阅读全帖 |
|
l*********m 发帖数: 16971 | 32 很多人都认为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朝代——譬如,上世纪30年代就有
名叫清癯的人撰写题为《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文章,其中有云:“乃尝读史至元成
吉思汗,起自蒙古,入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命速不台征蔑里吉,复
引兵绕宽田吉思海,转战至太和岭。自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随诸王拔都,皇
子贵由,皇侄蒙哥等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而陷莫斯科。太祖长子
术赤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战胜攻取
,用其兵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沙,
举朔北辽绝之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
者,谓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
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余故备
述之,以告应付时局而固边圉者。”然而,事实上,这不过是意淫而已——且不说元朝
根本上就是异族入主中原的殖民统治,就其实际的统治行为而言,元朝也只能说是以汉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丢脸的一个朝代。
就其社会而言,可以... 阅读全帖 |
|
w********d 发帖数: 3439 | 33 赵小环是南圪垱的传奇人物。
南圪垱是市区最破烂的一个部分。这里曾经有过一堵及其古老的城墙,解放前叫花子们
聚居于此,渐渐形成一个破破烂烂的居民区。后来建城的时候就把这个地方圈了进来,
给所有刚脱离了讨饭生涯的居民们一个城市户口。
小环的爹娘是指腹婚,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一见面老赵就知道彼此不合,从此开始在
外寻找幸福的生活。在小环十来岁的时候,老赵被情人的老公打死,小环娘从此开始一
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稀里糊涂的拉扯着小环和妹妹小扣长大。白天她纺纱线,从早到晚
能勉强挣够第二天的口粮。两个孩子都不去上学了,她们已经能够明白丢脸这件事情,
何况总是吃不饱,学校里也不教什么有用的东西。小环拉着小扣到处挖野菜,回来好让
娘和上粗面做成野菜面糊糊吃。等小环和小扣稍微大了一点,就从街道小厂里找一些缝
手绢的活,母女三个常常就着一口小灯干到半夜,只为了第二天不饿肚子。
本来寡妇门前就是非多,小环娘还是一个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得小脚老太太,日子过得
一塌糊涂。南圪垱这个地方也没有传说中的淳朴民风,只有一大批又穷又累没有受过教
育的小市民,只要他们不爽,不需要讲道理,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去骂小环他们一家子。
... 阅读全帖 |
|
R**********s 发帖数: 4627 | 34 ☆─────────────────────────────────────☆
withorchid (似是故人来) 于 (Wed Apr 6 14:36:24 2011, 美东) 提到:
赵小环是南圪垱的传奇人物。
南圪垱是市区最破烂的一个部分。这里曾经有过一堵及其古老的城墙,解放前叫花子们
聚居于此,渐渐形成一个破破烂烂的居民区。后来建城的时候就把这个地方圈了进来,
给所有刚脱离了讨饭生涯的居民们一个城市户口。
小环的爹娘是指腹婚,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一见面老赵就知道彼此不合,从此开始在
外寻找幸福的生活。在小环十来岁的时候,老赵被情人的老公打死,小环娘从此开始一
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稀里糊涂的拉扯着小环和妹妹小扣长大。白天她纺纱线,从早到晚
能勉强挣够第二天的口粮。两个孩子都不去上学了,她们已经能够明白丢脸这件事情,
何况总是吃不饱,学校里也不教什么有用的东西。小环拉着小扣到处挖野菜,回来好让
娘和上粗面做成野菜面糊糊吃。等小环和小扣稍微大了一点,就从街道小厂里找一些缝
手绢的活,母女三个常常就着一口小灯干到半夜,只为了第二天不饿肚子。
本来寡妇门前就是非多,小环娘还是... 阅读全帖 |
|
u********e 发帖数: 554 |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ainbow 讨论区 】
发信人: fiorio (也曾经正太过), 信区: Rainbow
标 题: 我是怎么认识同性恋的——杨二车娜姆(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9 02:18:43 2011, 美东)
记得应该是在1984或1985年,那时我的汉语还不怎么灵光,周末跟同学出去玩,看到很
多人在围着看一个杀人布告,同学告诉我,说布告上打了一个红勾号的,就说明这个人
被判了死刑。
那时,学汉语很勤奋,什么都喜欢慢慢读懂它,布告说这个人犯了流氓罪,在公共厕所
跟人鸡奸,最后报复抓到他的人,杀了人家。
鸡奸,这两个字的字面实在很难看,同学说,就是男人和男人乱搞!当时,对字面上鸡
奸两个字很不喜欢,因为我特别喜欢吃鸡肉,在鸡后面加个奸字特别刺眼,再后来学汉
语的过程中,只要有机会看到鸡奸这两个字,我就把眼光移开,觉得这两个字充满了不
吉利,不明白为什么八十年代的同性恋会被叫成鸡奸、叫成流氓,
后来,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有次跟墨西哥女友去参加使馆的活动,活动结束后
,又去了一个拉丁外交官的家里继续派对,在阳台我听到女友和这位外交官聊... 阅读全帖 |
|
k*****c 发帖数: 1670 | 36 首发梦幻泡影吧吧
http://tieba.baidu.com/f?kw=%C3%CE%BB%C3%C5%DD%D3%B0%B0%C9&frs=yqtb
感谢船兄
.【第一章】—会晤刘家
【第二章】—苗疆
【第三章】——勾心
【第四章】——斗角
【第五章】——利益
第一章 会晤刘家
「哒、哒、哒……」
一匹快马在大街上狂奔,马背上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容貌非常俊俏,眉宇间
却充斥着一股戾气。
街上的人听到马蹄声全都远远闪避,有人闪得慢了一点,直接被撞倒在地。
一个怀里抱着小孩的女人吓得手足无措,因为她没地方可避,她站的地方两边全都
是摊子。
眼看就要被马撞上,那个女人两眼一闭,将孩子往旁边摊上一放,就闭目等死。
这时半空中突然波纹晃动,仿佛一道水墙凭空出现在那个女人面前,那匹马一头撞
在波纹上,顿时脖颈扭转过来,紧接着像枯枝般喀嚓一声折断。
马背上的少年身手倒不错,随即飞身离鞍,同时身上光芒一闪,一个光罩骤然出现
在身体四周。
人还在半空中,少年怒骂道:「什么人?敢管我刘辉的闲事?」
与此同时,刘辉手中的马鞭绽放出赤红色光芒,瞬间马鞕如同染上鲜血般,鞕身上
血雾缭绕,显然不是一件正经... 阅读全帖 |
|
l*****k 发帖数: 1059 | 37 【第一章】—会晤刘家
【第二章】—苗疆
【第三章】——勾心
【第四章】——斗角
【第五章】——利益
第一章 会晤刘家
「哒、哒、哒……」
一匹快马在大街上狂奔,马背上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容貌非常俊俏,眉宇间
却充斥着一股戾气。
街上的人听到马蹄声全都远远闪避,有人闪得慢了一点,直接被撞倒在地。
一个怀里抱着小孩的女人吓得手足无措,因为她没地方可避,她站的地方两边全都
是摊子。
眼看就要被马撞上,那个女人两眼一闭,将孩子往旁边摊上一放,就闭目等死。
这时半空中突然波纹晃动,仿佛一道水墙凭空出现在那个女人面前,那匹马一头撞
在波纹上,顿时脖颈扭转过来,紧接着像枯枝般喀嚓一声折断。
马背上的少年身手倒不错,随即飞身离鞍,同时身上光芒一闪,一个光罩骤然出现
在身体四周。
人还在半空中,少年怒骂道:「什么人?敢管我刘辉的闲事?」
与此同时,刘辉手中的马鞭绽放出赤红色光芒,瞬间马鞕如同染上鲜血般,鞕身上
血雾缭绕,显然不是一件正经法器。
「大胆!居然敢攻击我家公子!」
两道身影从刘辉身后冒出来,这两个人当然不能和各大门派那些太上长老相比,他
们用的不是破碎虚空的手段,而是一直隐身在旁,此刻因为... 阅读全帖 |
|
g******a 发帖数: 730 | 38 要回家了
混混恶恶的过每一天,快乐的白天,流着泪的夜晚,我生活的全部。
放下电话,我哭了。弟弟要确认我到上海的时间去定回家的火车票,确认我的手机回国
不能用去给我借个手机用。有时候就想,妈妈去了之后,是不是骨肉相连的只有弟弟妹
妹了。我不能想象如果我是独生女,我将如何孤单的熬过这许多的苦与痛。
快要一年了,爱我的人离开了,我依然在这里,在这个不属于我的世界里蝇营狗苟,在
这个没有爱的空气里挣扎呼吸。一切浮华如梦,而梦里的一切,都是妈妈,是我被告知
妈妈去世但我回去后却笑面相迎的妈妈,是如今我已经无法对谁去喊出来的这个最甜蜜
的词语:妈妈。
梦里常笑醒,哭着再入梦。
是啊,这世上最爱我的人哪儿去了呢,我想不明白,也不愿意想明白。
据说佛经里有个故事,一个丧女的悲哀的妈妈去问佛,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失去自
己年轻的可爱的女儿。佛说,你去这个村子里每家每户的问,哪家没有死去过亲人你就
问人家要一粒菜籽,集够一把你回来见我我再告诉你。于是,这个妈妈就敲每家大大小
小的门去问。但转了整个村子手里却空空的一粒菜籽都没有。她回来找到佛,佛说,是
啊,现在你明白了吧,死亡是这么平平常常的存在着,它只 |
|
c*********1 发帖数: 4623 | 39 强迁
“青龙山村的‘黑户’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原因很复杂。”阿城区一
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这样说。
而这一切都要从水库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哈尔滨市政府拟兴建该市有史以来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西
泉眼水库。当时,青龙山村村民被划入移民之列,该村大部分搬迁完毕,但仍有部分村
民拒不搬迁。
今年54岁的村民梁喜全就是当年的“拒不搬迁”户之一,“我们发现在移民款的补
偿标准上,哈尔滨市政府1992年出台的33号文件和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74号令有抵触,
但移民办一直没给个说法。”
村民杨玉明还发现安置补偿款分配很“不透明”:有的村民家徒四壁,从不种地,
结果却被“意外”统计出了许多固定资产;有的家庭人丁稀少,突然被移民办“多”统
计出了好几口人……
“每家每户补偿了多少,从来不公布。”杨玉明提供了一份当年的《西泉眼水库分
档次补偿表》。记者注意到,该表左上方标注了“秘密”二字,杨玉明搞不懂,“补偿
老百姓的事情为啥变成了‘秘密’?难道里面真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梁喜全还拿出一份当年的《补偿协议书》,“协议明确提到,西泉眼水库共向村委
会支付404万元的土地赔偿款,整个村也就1... 阅读全帖 |
|
k****g 发帖数: 35 | 40 第二十四样小吃:鲜肉粽子
小时候背英文单词,house和home永远搞不清楚,因为翻译过来的“房子”和“家”同
样搞不清楚。现在搞清楚了,“房子”是人民币;“家”是人。家里有人的气息,有父
母的气息,有孩子的气息,是为“家”。“家”是有味道的,早年上海人的家里,都有
一股“陈味”,每家每户不一样;如今上海人的新房都一个味:油漆味。
早年走进上海人的家里,多少都会闻到一点“陈味”,这种“陈味”,以吃食的味道为
代表。过年时味道最甚,基本家家会有腌制的腊香味。有的人家,一踏入,竟然可知“
籍贯”?比如有浓烈的霉干菜味,其祖籍必为“绍兴”。我们家隔壁邻所[1]是“老
宁波”,每次妈妈让我端菜送进她家(早年上海弄堂里有烧了菜互送之优良传统,不像
如今,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要跺一跺脚,深吸一口气,奔进,交给她,再奔出。我实
在受不了阿婆屋里厢[2]的“海菜光”(臭苋菜梗)味,有一次我气吸得不足,进屋
后,用如今一时髦的词叫:瞬间石化。
若端午的日子将临,弄堂里必缭绕一股淡淡的粽叶味,从前弄堂到后弄堂。每家则是一
番忙碌的景象,晒粽叶(晒后包更香),淘糯米,斩五花肉,浸酱油,包粽子,煮粽子
。到时... 阅读全帖 |
|
l*****n 发帖数: 5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DarkHill (那时的一缕阳光),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Show 点农村的,来点阳光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8 22:03:40 2006)
当然各地发展不一样,不代表全部,只说明俺们村的,我们县也不是什么百强之列的。
我们村没有什么集体产业,基本还是传统农业生产(种地,院子里养鸡养猪的那种),
偶尔有些家庭作坊。有来了加工,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基本没有年青人在家待业的,
有的都忙着给别家造房子什么的。
近5年的事:
1。5年前县里推行农村机械化,修了很多田间公路(水泥),保证每块地都能开进收割
机。实际上每块地都很小,南方水稻田。
2.每村,生产队都有水泥公路直达。
3.这两年由于铁路规划,拆迁了不少农户,现在基本上都是楼房,楼房都是相当漂亮。
4.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基本都回村在村里造房子,一来孝敬父母,二来,节假日基本举
家回迁。
然后今年的
5.上头拨的钱,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公路修到(真正的家家户户)。
6.村里给,每家发了垃圾桶,路边门口一个大的,家里分给若干个小的 |
|
h**e 发帖数: 9290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ural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hone (磨刀石), 信区: RuralChina
标 题: 简单谈谈我所在的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5 12:46:02 2011, 美东)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的校长。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遭到了不少坎坷。但是可能我们村主要是宗
族性质,斗得不是特别凶。划分成分的时候,每家划个地主就差不多了。加上... 阅读全帖 |
|
w**a 发帖数: 2461 | 43 龙井分为浙江龙井,西湖龙井,还有狮峰龙井。这个是国家定的。
龙井村的就是狮峰龙井。原来的茶园一共才500亩,分产到户了,
每家每户要交给国家,最后每家美户都还剩下一些茶叶。
原来的龙井村其实很穷的,因为人多地少。最宝贵的,就是那些茶叶。
加上以前是很少旅游者进入村庄的。所以卖茶叶,到后来的开茶馆,
都是浙江人勤劳和智慧。(目前的杭州龙井茶叶,最大的来源是某大陆某
网游公司CEO的老家。)
龙井村的规模小,后来的梅家邬之类的后来居上,因为产量大,炒作的
空间大。不过,那些茶叶都是浙江其他地区运去的。那些茶农,那些炒
的锅子等等。 都是道具而已。
真正的龙井,其实不是你们可以品尝的。当年是专供邓爷爷的。
龙井村的狮峰的新茶,每年的雨前产量应该在150斤左右。
邓爷爷还喜欢另外一个茶叶,就是安徽的毛峰,严格来说,也是只有
某海拔的一块地才算正宗毛峰。邓爷爷喜欢喝嫩芽茶,安徽人叫毛尖。
这个才是极品,据说,正宗的毛峰也是100多斤,而毛尖才10多斤。
祖籍安徽徽州的中共第三代领导胡锦涛,他家祖上就是贩卖茶叶,才到了
江苏泰州。邓爷爷选择胡作第三代,不知道是否和安徽毛尖喝爽了有关系。
龙井村的狮...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580 | 44 马桶的故事很好玩,楼主是70后吧。
想起来,流程是这样的。大清早先粪车到每家门口把东西收集了,清空了马桶,随后洗马桶的阿姨们拖
着个轴承当轮子的板车,收了一大堆马桶到公厕的水槽里洗,洗刷刷洗刷刷,再把马桶送回每家每户。
这活又臭又累,相待不容易。公厕一般靠水而造,粪池满后,很方便的从一跟粗大的皮管里倒到水泥船
上,再运到各处农田当肥料。在没有污水处理的年代,是相待先进的循环再生手段,种出的蔬菜粮食也
是organic的。这也是苏南黑土肥沃的主因。 |
|
g**n 发帖数: 25142 | 45 在虚无里冒雨赶路——纪念志愿教师马骅
6月20日是马骅的忌日,谨以这篇旧文表达对他的思念。
2004年6月20日,在德钦县明永村志愿当老师的马骅因车祸坠入澜沧江。两年以后,我
又来到他教过书的明永村。村子的路边立着一块“马骅纪念碑”,正面和背面用中文和
藏文写着:
“马骅生平事迹:马骅,诗人,学者。1972年4月11日出生,男,汉族,天津人,毕业
于上海复旦大学国政系,2003年3月到明永村小学义务支教。2004年6月20日不幸遇难,
年仅32岁。
马骅老师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梅里雪山脚下义务支教。用渊博的学识启迪山
村孩童,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稿费和朋友的资助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他关注并积极保护当
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他研究藏民族文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为民族文化
交流做出了积极努力;他用爱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生命谱写了青年志愿
者献身教育、忘我付出的伟大颂歌,实践了当代大学生‘以我所能、奉献社会’的崇高
人生追求。为了弘扬马骅精神,省州县党委政府分别做出了向马骅同志学习的决定,共
青团中央追授马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省青年志愿者协
...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25142 | 46 在虚无里冒雨赶路——纪念志愿教师马骅
6月20日是马骅的忌日,谨以这篇旧文表达对他的思念。
2004年6月20日,在德钦县明永村志愿当老师的马骅因车祸坠入澜沧江。两年以后,我
又来到他教过书的明永村。村子的路边立着一块“马骅纪念碑”,正面和背面用中文和
藏文写着:
“马骅生平事迹:马骅,诗人,学者。1972年4月11日出生,男,汉族,天津人,毕业
于上海复旦大学国政系,2003年3月到明永村小学义务支教。2004年6月20日不幸遇难,
年仅32岁。
马骅老师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梅里雪山脚下义务支教。用渊博的学识启迪山
村孩童,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稿费和朋友的资助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他关注并积极保护当
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他研究藏民族文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为民族文化
交流做出了积极努力;他用爱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用生命谱写了青年志愿
者献身教育、忘我付出的伟大颂歌,实践了当代大学生‘以我所能、奉献社会’的崇高
人生追求。为了弘扬马骅精神,省州县党委政府分别做出了向马骅同志学习的决定,共
青团中央追授马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省青年志愿者协
... 阅读全帖 |
|
e******s 发帖数: 163 | 47 第一章 谋杀启事
1
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
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
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
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于是,他给伊斯特布鲁克上
校夫妇家送去了《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在斯威腾汉姆太太家,他留下
了《泰晤士报》和《工人日报》;为欣奇克利夫小姐和默加特洛伊德小姐送去
了《每日电讯报》和《新编年史》;扔给布莱克洛克小姐家的是《电讯报》、
《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
每逢星期五,他都要给这些订户——实际上包括村里的每家每户——投递
一份《北本罕姆新闻》和《奇平克里格霍恩消息报》,后者在当地简称《消息
报》。
于是,每个星期五上午,村里的大部分居民照例先匆匆扫一眼大报的标题
(国际局势危急!联合国今日开会!金发打字员被害,警方大举搜寻凶手!三
个游手好闲的挖煤工。海滨饭店发生食物中毒,二十三人不幸罹难,云云)奇
平克里格霍恩的居民大都急不可待地翻开《消息报》,一头扎进本地新闻。通
讯栏目把乡村生活里刻骨铭心的恩恩怨怨和旧恨 |
|
k*****e 发帖数: 22013 | 48 所有的网站来个备案,统统审查一遍,加强控制。
接下去就是,所有网民都得备案,不实名备案不许上网。
五毛的逻辑:如果你不搞乱七八糟的东西,怕什么实名?
再接下去就是规定每家每户安一个摄像头,电话安监听器。
五毛们还要说:如果你不做乱七八糟的事情,怕什么监视?
by the way:
五毛们不是最喜欢说:某某事情美国也有啊。
你看上面讨论FBI拆硬盘讨论得多欢啊。
外国有的坏事,中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有。
外国没有的坏事,“中国就不能有吗?”
这个逻辑太强大了。 |
|
m***2 发帖数: 267 | 49 海南省委书记坦言:靠自己工资 我也买不起房(图) 华西都市报
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团长卫留成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坦言
现在房价确实有点高,自己的收入现在也买不起房,但他认为只要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
房问题解决了,房价高与低可以由市场决定。
“像我们这种收入,书记省长一年工资也不少了,虽然在这里不好晒收入,但现在
要想买套房子,我看也买不起。”
卫留成坦言,现在的房价确实有点高。卫留成同时表示,这个问题应该分开看,首
先党和政府应该帮助中低收入家庭把住房问题解决好,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合适的房子
;如果这样都能做到,那市场本身的需求,房价高与低,都可以由市场决定。但如果把
两者混到一起说,就永远都说不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