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杂阿含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来自主题: _waichi版 -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5 17:29:01 2009, 美东)
以下难道全部都是断灭见?难道从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再到阿罗
汉,全部都是断灭见?
+++++++++++++++++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
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
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
61经)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
樂。」
井水喻经中的阿罗汉茂師
a*******g
发帖数: 867
2
苦的根本就是集。
通过证灭、修道来消除。
灭苦之后就不再有苦,可称为解脱者、圣者。之前是未解脱者、凡夫。
你的问题大多属于佛教基本问题。自己多看佛经和解释,就能明白。
别人给你解释,你还要怀疑这个解释的正确性。
自己能看懂佛经,有体会和领悟,比别人告诉你要好。
看不懂文言文的话,可以参考一些佛经注释。
南传的版本,现在有白话版的。比较好理解。如《大念处经》(南传):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另外,四圣谛在北传《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杂阿含经
》等原始经典中都讲到。如: 《长阿含经》卷八的〈众集经〉;《中阿含经》卷七的
〈分别圣谛经〉;《四谛经》等。参见:
http://www.qldzj.com.cn/html/a08xcahb.htm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跑日也搞双重标准阿
多读读阿含经再发言。
北传阿含经里,龙和金翅鸟出现次数极少,天人出现数百次。
南传相应部29, 30相应是龙和金翅鸟相应,龙和金翅鸟不是听法者,经文只是谈到龙和
金翅鸟,不重复的经文不到十经,也没有重要法义,属于可有可无的经。倒是可以看作
大乘经中龙和金翅鸟的前身。
这和某些大乘经以龙为当机众,还是不同。龙和金翅鸟的南传阿含经文是否后起,因为
北传阿含无此相应,也是可以讨论的。
阿含经里佛陀有记说某人生天,没有记说某人生为龙和金翅鸟。
转法轮经就有列举诸多天人,而无龙和金翅鸟。
杂阿含379经
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4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
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
,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
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
梵天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6.html
29 Naaga-samyuttam 龙相应
a**u
发帖数: 8107
4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2:47:34 2008) 提到:
因为小乘吃三静肉,而大乘不吃肉,那佛陀怎么算呢?如果佛陀算大乘,那么大乘是不
是其实也可以吃肉呢?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4:30:49 2008) 提到:
你怎么知道佛陀是吃肉的?有什么证据?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4:40:50 2008) 提到:
什么才算证据?一切皆虚幻,我无证据。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5:10:12 2008) 提到:
就是佛经上说的。有吗?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须弥山
《长阿含﹒世记经》在《南传长部》并没有对应经,应该是部派而非原始经典。
即使认为《长阿含﹒世记经》是原始经典,它在佛法的地位如何呢?
南传觉音论师的《四部》注释说,四尼柯耶的性质是∶吉祥悦意、满足希求、破斥犹豫、显扬真义。
龙树大智度论说∶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
四阿含中,杂阿含╱相应部的性质才是佛法的第一义。长阿含的性质是满足希求,世界悉檀。说白了就是随顺世俗希求,接引入佛法,而不是直说佛法观点。
原始结集,不将佛经集为一部,而分成四阿含╱四尼柯耶四类,也是为了解读佛经时,有所依据。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断除贪爱无明的终极目标,必定是要五蕴灭尽。
但我认为这通常是在阿罗汉死后才会发生。
(我不认同南传五取蕴的定义,五取蕴是被执取,但我认为仅限于”自己”执取,而非
别人执取。
修行还得管其它人的看法, 我看不出来阿含有这样的说法或倾向。
自己执取就是造成自己苦,别人执取不会造成自己苦。
又不是大乘,别人执取,别人在苦,自己就得不断轮回。
因此 我的名词的用法里,阿罗汉自己不执取,所以没有五取蕴,没有心苦。但还有五
蕴。
当然,还有五蕴就还有苦,身苦。
这是我的名词用法,与南传不同。
南传自己的名词用法能自圆其说,也可以,我不反对。
不管如何,阿罗汉五取蕴也好,五蕴也好,终极目标都要尽灭)
阿罗汉还活着时,入某种深定也能如此五蕴尽灭。我也希望能达到如此境界。
但我记得阿含中记述着一位阿罗汉因为还不能稳定达到四禅定,而想要在达到四禅时立
刻自杀,
我认为这是在追求”定”
佛陀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认为没有必要,因为阿罗汉已经解脱。这是”慧”。
“慧”的重要性,超越”定”。
涅盘有很多种,你说的是较高深的,终极的一种。
后来的确很多人,特别是大乘,一直赋予涅盘更高深的意义,甚至比你的涅盘说法还高...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9

义 饶益」,怎么这一经又谈?如何解释这个疑点?
------------------------------------
南传阿含经中也有起世经,谈到地球人类起源等等,从光音天而来。佛也在南传阿含经
中,说到,劝弟子不要谈世界是常无常,有边无边,起源等等。这不矛盾。对于弟子,
稍微了解点,没有关系,但如果花费很多时间去探寻争论,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你只信
南传中部分与你观点相符的经典,其它经典你不信,我无所谓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细找丝帛在经中的出现。不管怎么说,前面已经找出了一个例子
,在阿含经中的。有一个就够了。要找更多,我看有可能的。
你们没有发觉那所谓的博士论文一个严重失误吗? 他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在汉代以
前,没有丝制品,没有养蚕,外国(印度)更是如此(大意如此,我没有再找他原文)
。他后面的推断,都是基于这个论点。但他文章,竟然没有一篇文献来支持他的观点,
没有引用任何参考文献。相反,他引用的一片文章,里面说到“参考文献[8
]第127页:印度亦养蚕产丝。”是反对他的观点,或者与他的观点不相干(比如,由于
两文所说的时间不一致)。这所谓的博士论文,根本太差了,根本不算...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2278
10
如此众生,身恶行成就,口恶行成就,意恶行成就,谤圣人,邪见受邪法因缘故,身坏
命终,生恶趣泥犁中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http://www.cbeta.org/result2/normal/T02/0099_031.htm
意解脱不满足、慧解脱不满足故,则为谤圣邪见;邪见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趣泥犁
中。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32.htm
瞿波梨比丘已怀恶心。谤舍利弗.目犍连。身坏命终。堕此钵头摩地狱中。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九, 第四分世記經地獄品第四)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19.htm
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中阿含王相應品,天使經第七)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12.htm
梵志因增上慢转生为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鸚鵡經第九)
http://www.cbeta.org...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1
南传尼柯耶就是四阿含, 以下阿含諸經明指有中陰, 南傳如果不見記載, 可能是漏悼了
,或者可能早先的南傳宏法者認為中陰這部份的法義和解脫並無直接關連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庄春江居士整理了阿含的故事选,阿含一些重要章节的解说,
还有南传尼诃叶(阿含)的中文白话翻译。
刚开始,看这些就很多了。这是一个从入门到进修都适用的网站。
少了很多枝枝叶叶的遮蔽,轻松的理解佛陀当时教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index.htm
佛陀对咒语的态度是否定的,
弟子不念咒,而做内观。
不但不念咒,也不算命,也不说风水,佛陀认为这些非正当职业。
但咒语在印度当时的外道很流行,
也许后世因为传教而赋予其它功能(e.g.安定心神),有教导咒语。
基本上,佛陀当时教法,佛弟子不念咒。
但杂阿含中有出现过ㄧ次咒语,比对整个阿含涵义,许多人认为这篇非常有问题。
佛陀当时的佛弟子会背诵一些经文 -- 就是佛陀当时对弟子说的话。
怕忘了,会背诵。
那时纸张很少,僧团很穷,只用背诵的方式。
经文有法力? 当时,没有这回事。
但是人很奇怪,你觉得有法力,自己就会往这个方向走,往这个方向看事情。
自己可能就会有某种体验。也许是心诚则灵吧
也许是后世的比丘希望一般大众尊崇佛经也不一定。这就不知道了。
这可能是后世把佛教宗教化神化的事了。
佛经内文也不专用梵...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事实上有佛存在,证明有成佛之路,这确实不假。
佛在阿含经里也说了,他所见的法如一片森林,而他所讲的法如森林里的一棵树上的一
片树叶,他只讲苦和苦的熄灭。所以有成佛之路,佛陀未必必须要讲或者会讲,所以阿
含不教导成佛的办法也不足为奇。因为我只读了杂阿含和中阿含的一部分,所以不确定
阿含里是不是没讲成佛的办法。所以阿含完备不完备不重要,重要的是佛不会在阿含里
说只讲苦和苦的熄灭,在别处又说我之前讲的不完备。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空与真实不空(一)
觉的法相有四种比较大的义理,第一种义理叫作真实空;真实空的究竟道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样,一切心的境界相和觉相都不可得。为什么说觉相有四种大义呢?这里
所谓的“觉”,觉有本觉、不觉、始觉、随分觉、相似觉和究竟觉等六种不同的觉悟智
慧境界相;“大”则是说,祂是真实、是究竟的。然而什么才是真实究竟的觉悟呢?当
然得要到达究竟佛地才算是真正的觉悟,其他层次的觉悟都还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说
是真正;只有在相对于悟错了实相的凡夫来说的时候,才说找到实相心的人是真正的开
悟,但其实这都还不是究竟。
在这里从众生地心真如的证知,而发起觉悟的不同境界相,来说觉有四种相。为什么要
从众生地开始说起呢?那是因为这个本觉是从众生地到等觉地都一直存在,都是一样的
;虽然觉悟的内涵和层次有所不同,但是心真如的涅槃自性、清净体性并没有差异;所
以从理即佛开始说起,那就是心真如的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真实空的究竟义理就好
像虚空明镜一般。意思是说,本觉的本身犹如空,迥无形色,却又能生万法,犹如明镜
能现一切色像。
所谓犹如虚空,并不是说就是虚空,所以才说“犹如”两个字,而不说是“即是”
虚空。有一些大法师、大...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醒过来 (转载)













乐,
家"

我觉得我就是到了这里。但并没说一直禅定不失。而是基本在摇摆后能认识出来。
方法是通过念佛号来的。不过这只是个形式。目标是为了了解“我”是谁,心是什么。
这一点其实跟禅宗念“我是谁”,以及最近那个杂阿含经“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都是一个意思。
比如这个杂阿含经说的:
(43)“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
变、
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
其中:“愚痴无闻凡夫”白话就是“那个笨蛋”(大家没解脱基本都可以不用对号就入
座)
,见到一个色,就当成是“我”,然后紧紧抓住。而抓住以后,那个色又不断变化,这样
他的心,也就跟着转圈,转来转去抓着不放,心中感受也跟着变来变去,一辈子恐怖、
不安。了事。
这段的意思其实就是“你生下来就认定是你的那个东西其实不是你,不需要抓着”,
所以自然就要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我”。
整个的佛法其实就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主题。不过就是每个阶段破除的“假我”
内容不一样。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辟支佛与佛
杂阿含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
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
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
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
.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
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
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
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9

根据你所引的,杂阿含和相应部对于色集的原因都是贪爱阿?
为什么杂阿汉翻译有误?另外其他几篇杂阿含的经文也是讲爱集则色集
S**U
发帖数: 702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无明灭,则行灭(SA 302 等经), 是佛说缘起时反覆说的。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行?
无明灭了,行如何灭?
行何时灭?
<杂阿含292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51经>回答了这些问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杂阿含292经(因缘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
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触,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
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
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
何触?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
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1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我的求道之路 (5)
------“味患离”在生活中的对制嗔心应用体会及修行次第的联想
佛陀呈经把修行比喻成从金沙中练金子 (杂阿含经:1246经 ;47卷),先去出粗浅的沙
石(烦恼),其次去除较为深层的细沙,再次去除缠结黑土,最后再去除微细的杂质。 这
个去除的技术细节我理解为”味患离”(从Cpath 法友学的)。随着观禅修行的深化,
我自觉念力有所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观察到不同形式的嗔心。然而,虽知其患,
却无法有有力的调伏出离。最近遇到巨大挫折,两天之内,观察到各种嗔心。有意思的
是,第三天早上静坐行慈心禅时,却由正思维体会到“味患离”的苦灭道迹,对法的信
心大为争强。因“疑”结的减弱,打坐和身心都有所细微改变。特此记录下来,希望能
给象我一样的网友一个参考。
此事源于我付予重望的一个课题忽然出现重大的漏洞,导致我陷入极大绝望之中。而
后两天,在微弱的正念下,我观察到不同嗔心的先后升起和逝去:先是“焦急”:绞尽
脑汁在想结果是不是错了;其次是“失望悲伤”:确定结果后,对结果很难过;再次是
“抱怨命运”:感慨运化弄人,运气真差;...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无我的一些整理

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3.htm
杂阿含10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感谢提醒,我也要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
再看一次差摩经,意思上不是彻底尽断五蕴是”我”,
是”个别”与”总体”的观念。
所以不能写成彻底尽断五蕴是”我”,或断了五蕴是”我”
正确说法是,五受阴(五取蕴)个别的看,已经无我,
(应该三果或三果以上“有余涅盘”,但未到阿罗汉四果”无余涅盘”)
但整体上,仍会有”我”浮现。
所以,仍不是阿罗汉。
这是因为”我慢”未除。
==============
杂阿含103经[正闻本171经/佛光本10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
「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之探討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之探討
「金刚」一名词,在古印度湿婆沙克蒂教派中,泛指以行男丶女交会之事所产生之能量
或力量者。而在石海军《爱欲正见》一书中说:「《梨俱吠陀》的一首颂诗上说起:『
众所仰望的因陀罗用他的闪电,用他的金刚杵从黑暗中托出它们(雨水)』(i.33.10)。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这句诗中的金刚可说是最早出现的,诗中的因陀罗
是印度吠陀时代的天帝,闪电一词也就是金刚。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使用
『金刚』,最初的意义在於,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触即发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是『金刚』的一层含义。……在西元七世纪时,玄奘就发现一些寺院热衷於魔幻般的
超长力量。不过,金刚一词最重要的意义,不在於『闪电』或『霹雳』。……
从隐喻的角度,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很自然地也会将这句诗看成是对性行
为的描述,如此一来,金刚也就等同於男根了。」(《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
义》石海军着,百善书房,2009年9月初版一刷,P133-135.),所以藏传佛教也就直接
承袭了此论点,而广以弘传双身法教义。
然而佛教经论所阐述的「金刚」义理泛指法界实相真实心第八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中何以有乐?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
涅槃经》里面 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最后 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
:“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跟弟子
们说:“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三
十四)这个是寂灭为乐这个四个字的出处。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所疑惑:什么是寂灭?那
为什么……寂灭是乐趣吗?当然就是说,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
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
学佛其实有两个方式去学: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的人学习的时候,其实
是按照 佛陀所规划的环境,在里面好好的去学习,学习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
人以出家的方式来学习解脱道的时候,会获得...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天眼通这种特异功能真的存在?
http://www.xianfengfoxue.com/forum/index.p...?showtopic=3539
问1:地藏经有可能是假的
答:这个资讯已过时啰,那是很久以前学者的错误推论,因为后来找到其余国家的地藏
经相关资料,已推翻了一些学者认为地藏经是中土所作的假说。 其实在很久以前就讨
论过了,如下:
1. 地藏本愿经是否是疑伪经,学术并没有定论,不能断章取义。早先是由日本学者表
示此经应是元末成立的伪经,但是立刻有学者发现宋代就有论著提及此经了。
2. 早期学界以为这是中土造出的,但是早已考据到西夏文的本愿 经残卷,因此不会是
中土造出的。
3. 日本在宋代之前即已由中国传入此经,因此学界以为这是元代才造出的经的说法,
实属过时之误传。
有位学者真锅广济有广举例证,查出将此经列为疑伪经是资讯不全时的误判,认为此经
之原文应为现行本,而非后世所增补。
问2: 也许是中国人结合了当时泰山地狱的说法所伪造的佛经. ?
这是外行话喔,中国民间的地狱说跟地藏经地狱说是二回事,有很大的差别。以佛教的
立场来看,公认最接近佛陀说法第一手记录的阿含,不论是哪一部,都有对于地狱实况
的...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明说大乘是佛说
阿含经明说大乘是佛说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23220&extra=page%3D2
一、以阿含中说阿难尊者集结经典时,另有集结大乘佛典为证:
《增壹阿含经》卷1〈1序品〉:「于大众中集此法,实时阿难升乎座,弥勒称善快哉说
,诸法义合宜配之,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
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
....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
上,能净三眼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
高才智,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花盖持供养,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说此
语时地大动,雨天华香至于膝,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
顺,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此经真实
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皆来会集;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来会聚;
a*******g
发帖数: 867
27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五 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一 依初时《阿含》谈唯识思想的起源
(第五碟)接下来跟大家谈一下唯识思想的起源,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和勾勒。一
般认为,唯识思想是在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大概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在印度由无著
、世亲来开创的,他们承自于弥勒菩萨的教法,所以,由于有这样的观点,就认为在早
期的原始佛教中,包括在《阿含》里面很难看到唯识思想的影子。但是,实际的情况是
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佛经的话,便可以看到,在初期《阿含经》里面,就有唯
识思想的起源。我们作一个总结,给出一个开宗明义的说法。在初期《阿含经》里面,
在谈到一切法的时候,是从认识的发生这个角度来谈一切法的。在《杂阿含•三
一九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我读给大家听:“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
、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
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徒)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这是很普通的一段经文,
r****n
发帖数: 825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願比丘的錯誤

滅想定是一個有爭議的東西。
按照傳統對滅想定的定義,在滅想定狀況下,心心所只是暫時停止作用,并沒有消失。
我個人認為,經典所說的滅想定,確實有可能是涅槃,因為滅想定被認為是只有三果和
四果聖者才有的,而我認為他們確實有能力取涅槃。
阿毗達摩,認為涅槃是一個可以作為所緣的究竟真實法,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
而在經藏部份,也有很多類似的描述,包括雜阿含經
雜阿含51經
“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
是不坏法”。”
“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杂阿含61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雜阿含293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
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
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
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雜阿含351經:
"有之滅,
p*******y
发帖数: 782
29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把这个天台四教,略略地跟诸位作一个介绍,才
晓得我们应当如何用心。先讲‘藏教’。‘天台四教’是讲藏、
通、别、圆,我们先看这个藏教。藏教,这个‘藏’就是指的‘三
藏’,是从事上建立的名称,就是三藏经典,那么这是小乘,小乘
学者,依此而修的。小乘的三藏,‘经藏’就是‘四阿含’经,长
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它是这个四大类。这个四大
类,里面包括的分量,相当之多。那么现在泰国是小乘教,他们这
个藏经,经律论就是这个小乘三藏,跟我们中国大乘不一样。这
个‘律藏’是‘毗尼’,‘论藏’是‘阿毗昙’。我们中文藏经里
面,小乘的三藏,是相当完整。因为最近泰国经典藏经,跟我们比
较一下,他比我们多的东西,非常之有限,多的东西很有限。那么
可以说,我们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这个中文本子里都有;他多,充
其量不过是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百分之一还不
到,所以我们中国这个小乘经相当完整。但是现在小乘经很少人去
看它,中国对于小乘法,的确没有放在眼睛里面。那么这个道理是
以中国的儒家、道家,实在是代替了小乘法。有儒家、道家的基
础,就可以直接读诵大乘了,不必要再学小乘,所以小乘
T*********s
发帖数: 17839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跑日是上座部的传承?
看了半天佛教分裂史,原始佛教 -> 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再次分裂
一般学者都视大乘起源于大众部,但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日本平川彰博士认为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萨道修行为主的在家、出家僧团相结合而兴起的教派,并不是由某个特定部派发展而来。
无怪上座部佛教徒往往视大乘佛教为不纯正、不可靠。认为大乘佛教的经典为后人所附会。而大乘佛教界则自视为纯正的佛法,认为一切大乘经典都由佛所说,只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加以隐藏,后世阐述大乘理论的僧人都是在佛、菩萨的指引下获得这些隐藏经典的。
第一次集结经藏
* 《长阿含经》;
* 《中阿含经》;
* 《杂阿含经》;
* 《增一阿含经》;
* 《小阿含经》
b**d
发帖数: 7644
31
上次我讲长阿含经里说的什么人寿越来越短时,你说现在一般以杂阿含为准,长部嘛很
多是传说。 现在你引用长阿含经作证据啦。。。。。。。。
长阿含经本身是不是佛说的都还没确定吧。

、<长部>、<增支部>、<增一阿含>说「四大教法」「四大广演」,经文明白的说
,不应该依来源而判定是否佛说,而是依「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而判定。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
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
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
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
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
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
。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
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杂阿含28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
何法缘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
......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
去。』
相应部12相应65经/城市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87.htm
这说明佛陀未成佛时还没有得圣道,还是凡夫。生如实无间等后,才得圣道。
中部二六 圣求经
诸比丘! 杂秽法实为此等之诸依,于其处彼被缚,令狂、贪著,自杂秽法而求杂秽法。
诸比丘!此非圣求也。
诸比丘!如何为圣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无生无 上安稳涅盘。自老法而知于老法之患,以求无老无上安稳涅盘。自病法……自死法 ……自愁法……自杂秽法而知于杂秽法之患,以求无杂秽无上安稳涅盘。诸比丘! 此是圣求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This paragraph is entirely by me:
原始佛教的经藏,以阿含经为主。现在保存在汉传佛教的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
含经、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以及南传佛教的五部尼柯耶 Nikaya(相应部、中部
、长部、增支部),应该是不同部派的诵本(佛经在佛世是口传背诵,佛灭几百年后才
有写本),而内容还是十分接近的。
The proper way is to treat the entire post as adaptations.
l*****a
发帖数: 3840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63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zan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br />
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才能今
生安乐,来世安乐,以及如何修行现观四圣谛而灭苦。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
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应供」,此生成就涅盘者)。
行大会,结集佛陀教法。在大会中,身为佛陀侍者的阿难尊者,背诵出佛陀所有开示的
内容、说法地点和当时的情境。优波离则背诵出佛陀为规范僧团生活而制订的戒律。摩
诃迦叶背诵出「本母(matr
说)、律藏(戒律仪制)和论藏(对法专门的解析)─三藏,成为佛教的核心典籍。在
摩竭陀国国王阿闍世王的护持下,此次大会于王舍城举行,称为「第一次结集」。学者
们对于「第一次结集」是否
及僧众所共住的大型寺院。
主。阿含经现在大致保存在南传佛教的五部 (Nikaya)中的前四部(《相应部》、《
中部》、《长部》、《增支部》),...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36

读遍阿含经,归纳出来,就是戒定慧,断贪瞋痴。凡是有利于断贪瞋痴的,就是对的,
你走的路就是对的。有很多疑问,你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看。佛经这么多,这么多大德
的传记也很多,先有个由浅入深。你如果时间多,就可以系统地读佛经,可以先读阿含
经中的《杂阿含经》。如果时间不多,就寻找一个法门,找个可靠的老师(德行高的,
而不是学识渊博的),按照他的教导来做来修。不管什么法门,就是要修心(断贪瞋痴
)修行(善行正行等等)。有许多疑问,可以先不要管它们的,暂且搁置,以后慢慢就
会明白的。
佛法核心,断恶修善,断贪瞋痴,就是解脱,就是出离红尘束缚生死轮回。再进一步,
就要多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在利益众生中,也利益了自己,在救度众生中,自己也提高
了,如“教学相长”。再从实相角度讲,无我无众生,所以才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等等
自己的一点看法,不一定对,也不全面,只供参考。
才能
如能出家修行,我非常赞叹!这需要福德因缘的。你可以联系几个你认为好的法师,跟
他们交流交流一段时间,再说。
:惭愧,没读过阿含,南传北传争了这么多年,好像没有定论,这个我不懂,但看来都
有道理,是不是要看个人缘份?
圣人无争。真的...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7
剛剛看到的 :
關於中陰身有無的討論, 在此就不提大乘經典中的論說了,
謹就阿含经及部派佛教說明有中陰身(中有)的经典论说才提出參考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考证”佛法的逻辑悖谬
妳一一列出来了,
我回答一下。
发信人: Yisu (输也不哭),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考证”佛法的逻辑悖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12 15:25:11 2014, 美东)
这是由各种现象得出的自我观点,往外延伸猜测可能是这种情况。
我说 : 那时”可能”有人对佛法有疑问。
”可能” 因此有般若经系列出现,稳固这批信徒
是”可能”, 不是”证明”100%正确。
是”可能”,就是我个人基于一些现象的个人意见。
这有问题吗?
妳是要我 ”证明”般若经100%不是佛陀亲说的吗????
这才叫不是选择性失明、客观、科学,是吗? 才不叫”脑袋一拍” ?
那好
请你们 ”证明”般若经100%是佛陀亲说的,
还是”证明”般若经100%是天上掉下来的。
你们不是也只能说”可能”吗??????????
如此说来,你们又在暗示什么????????? 暗示般若经是佛陀亲说的吧?
你们的就不是暗示,就不是偷偷摸摸,夹带私货。 就是善良光明正大?
我的就叫暗示,偷偷摸摸,夹带私货,罪大恶极?
你们当我吃素的,好欺负?
事情说出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中英文对照请教
英文阿含经是从南传巴利文翻过来的,比元亨寺的中译本好。庄春江的中译本也参考了
英文阿含经。英文阿含经比较好懂,译者还引用了南传传统的注解。北传阿含重要的注
解是印顺法师编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使用瑜伽师地论的注解。
For details, see
http://www.mitbbs.com/clubarticle_t2/ariya_sacca/10949.html
Wisdom Publications is a major publisher for English Buddhist books,
including the 4 Nikayas
http://www.wisdompubs.org/collections/theravada
Not sure about Mahayana sutras in English. I don't know any Chinese who use
them.
G**W
发帖数: 186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
阿含,在南傳就是尼柯耶,以下有沒有您想看的東西 ?
===
阿含经
《中阿含经·大品·嗏帝经》:
复次三事合会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於母
胎。[22]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人往经》: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
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
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缠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
结已断。得中般涅盘[23]。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24]』
《杂阿含经·九五七经》: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
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馀。[25]』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26]记述了十七中阴有。如: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曰第八中阴有道相续。若欝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诸天
子。其人见於园林行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无苦恼故。其心不
浊。以清净心。舍其寿命。受中阴身。见天宫殿。
作如是念。我当升此宫殿游戏。...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1
阿赖耶识就是生死轮迴的主体
张正圜
各位菩萨,您在佛门中修行多年,是不是常听人提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呢
?您晓得这句话的意涵吗?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已经指陈了生命的实相,显示出万
法的本质了。但是由於大多数人未能证悟实相,所以往往会误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的真正意思;误以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等同於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呢。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
》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迴吗?只要真
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只因眾生根钝,所以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迴与涅槃还灭的信念
,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於这样的一段话,乍听之下似乎没什麼
问题,但是这当中其实是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值得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為了使菩
萨们能够辨明其中的淆讹,确实瞭解佛法的真实义,我们将逐句做说明,以期能為菩萨
们建立起正确的佛法知见,增益般若智慧。
首先,书中说「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流转门与还灭门
我们所要讨论的范围是迈入到缘觉菩提的内涵,要对缘觉菩提做一个简单的简介。
对于缘觉菩提的简介,在前几周很多的课程当中,我们很多的亲教师、老师们,已经针
对于声闻菩提的部分,有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于大家如果有如实的去思惟整理
的话,透过听闻思惟惟整理的话,那就能够了知佛法所注重的是实证的内涵。在这声闻
菩提的部分介绍完了以后,我们接下来要迈入到缘觉菩提的内涵来做说明。缘觉菩提的
内涵,主要就是透过因缘观的现前观察而实证;实证什么呢?实证于解脱于三界的生死
,这就是缘觉菩提一个主要的一个目标的宗旨!
那在讨论这个缘觉菩提的详细内涵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缘觉乘,它是摄属于在三乘
菩提
当中的定位是什么?缘觉乘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叫他说叫作辟支佛乘,有的时候叫他
是中乘,就是大中小的“中”,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以及中乘的缘觉乘,还有小乘的
声闻乘。一般我们说明时会把缘觉和声闻会叫作二乘菩提,所以(佛法说)有大乘菩提
和二乘菩提!那么缘觉菩提就属于中乘的部分,他是透过因缘观的现前观察的实证而证
得解脱。
在这个时候我们来了解缘觉大概有几种分法:一般来说缘觉,有一种是在...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8 00:01:50 2011, 美东)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1772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google个,看来都跟我一样不懂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
,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
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
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
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
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
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
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
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
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
(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
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这个问题在几千年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过,佛拒绝回答的十四无记。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0 07:40:17 2016, 美东)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214
50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HELP! SOCIAL INEPT->抑郁
去读《阿含经 杂阿含》,因为《阿含经》直接面对人生,是入门的基础,起点低,
落点高,最后达到烦恼的净化和苦的止息。而且《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记录,
直接去谈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实相,没有绕弯子。
我给的联接是非常好的一个引导,自己读过就知道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