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思惑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W
发帖数: 186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佛跟阿罗汉有什麽区别?
为什麽会有人有这个问题出来?因为少部分的学术界人士,他们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
样对吗?很明显这是不对的。那为什麽会有这个误解呢?因为在《阿含经》里面,佛有
提到说「祂也是阿罗汉」,所以学术界有些人士才会误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是把数学
的包含误认为等号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阿罗汉到底有哪些定义?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为杀贼,
或称为无生,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
从初果丶二果丶三果丶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
罗汉。阿罗汉是依照 佛所教导的四圣谛丶八正道,他在蕴丶处丶界里面去作观行;他
去观一切法苦丶空丶无我丶无常,渐渐地丶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
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舍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丶自我把他灭尽;
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後,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离生死轮回的苦,就直接入无馀
涅盘,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经过须陀洹丶斯陀含和
阿那含,来...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杀贼,无生
阿罗汉的解脱道是怎麼修的呢 ?
解脱道是从初果:初果又称须陀洹,是断掉三缚结;三缚结是哪三缚结呢?就是我见、
疑见、戒禁取见。
二果又称為斯陀含:斯陀含是薄贪瞋痴;什麼叫薄贪瞋痴呢?就是对贪、瞋、痴很淡薄
,也就是说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令贪瞋痴很淡薄,所以二果又称為薄地。
三果又称為阿那含,阿那含是断掉五下分结;五下分结是指哪些呢?就是欲贪、瞋恚、
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五下分结裡面有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同样在初果也有我见
、疑见、戒禁取见,那这两个是有不同的。初果主要断的是欲界的我见、疑见、戒禁取
见,三果是在断色界的部分,所以三果又称為离地。為什麼称為离地呢?因為他已经离
开欲界地,所以三果至少要证得初禪。
四果就称為阿罗汉,他是断掉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断掉五上分结以后,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指什麼呢?阿罗汉是指已经断
除了在三界六道中的无明,凡夫眾生所持的见烦恼跟思烦恼,也就是见惑跟思惑,因為
他已经断掉了一般三界六道无明凡夫眾生所持的见、思二惑,所以他就脱离了这个轮迴
,不再分段生死;所谓的分段生死就是说,我们每一期每一期都有一个生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涅不二
“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
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大乘起信论》卷1)。
必须先满足十信位,接著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每一度都得在外门
广修万行,要这样修上来一直到了第六住位才能熏习四加行,现观五蕴空、十八界空而
断我见、断三缚结,之后再去参禅,当找到如来藏时,才敢承担起来,般若智慧才会开
始出现,这时才能说是第七住位的菩萨,才是真的进入内门,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但是这个时候对于这位已经开悟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萨来说,就已经懂得很多了吗?
当然不是,只能算是少分中的少分。因为此处论文中所说的法身菩萨是指初地以上的菩
萨,初地所知都还算是少分,第七住位菩萨的智慧,相对初地菩萨来说,距离还是非常
遥远,是只有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般若总相智而已,连后得无分别智都还没有或还不
具足,更谈不上初地以上的道种智了。因此才说刚悟的七住位菩萨的智慧更是少分了,
正是少分中的少分。虽然开悟明心后,相较于凡夫来说是已经有般若智慧了,但是所知
只不过是极少分而已,还有很多的法,譬如第二转法轮的般若别相智...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6165
5
法师讲得很好。
无明分为见惑和思惑, 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
法师将她的烦恼的根本和这思惑五毒一条条对应起来,说的清清楚楚,
这是开导,不是辩论比赛或者佛学院毕业答辩。
上来就讲无明,对方怎么能够理解啊,完全没有操作性可言嘛
a**u
发帖数: 8107
6
☆─────────────────────────────────────☆
Yisu (yisnotme) 于 (Thu Oct 28 10:24:41 2010, 美东) 提到:
心地善良可内心还痛苦的真正原因
在我刚皈依佛门不久,内心经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对心灵的规律还理解不
深刻,因此常常对因果报应存在种种疑虑。
  我曾经向我的一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请教:“因果报应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
成立,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因果报应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真理,是千真万确
的,不会有丝毫差错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
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
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
,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
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7
ZZ
七种层次的学佛人,您是那一种 ?
在我学佛的经历中,佛教中有七种层次的学佛人:
第一种层次的学佛人,是以求有的心态去学佛。
就好像是民间信仰一样,拿着一盘水果,二串香蕉,三柱清香,四处找庙,五体投拜的
向佛菩萨求升官丶求发财丶求婚姻丶求身体安康丶求事业发达丶求学业进步丶求生男生
女丶丶丶等。
第二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有一种想要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态,认为人间一切皆苦,希望来世不再投胎转世来这世
间受苦,想要往生佛国净土,或者能受生于欲界天享乐之人。
第三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逛道场、在道场中做义工及发心布施,尤其是钱财布施,做善事等,以为这样就是在
学佛,但是常在道场中到处与人攀缘,又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
第四种层次的学佛人
认为佛法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如同西洋的哲学思想一样,本身也不皈依,也没受
戒,更不修行的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只是把佛法当成世间学问来研究,以为这样就是
在学佛。乃至更有一些佛学研究者,以学者自居,用以演译丶推理丶考据等方式来研究
佛法的历史丶宗派丶人物及表面教义...等等而发表论文来博取世间的名闻利养及社会
地位。
第五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发现以前也很努力布施及...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如来,他们是成就了一切种妙智;因此十方诸佛,于八识心王
及一切法,没有一个不具足了知的,那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任何一个人得要对于
一切诸法的内涵,全部具足了知以后,这样才能够说,他是具备了一切种智,才能够说
他是成佛了,这个时候,祂是任运而有不思议业,诸佛如来所拥有的这样的功德,乃是
连等觉菩萨都无法想象的,当然那些凡夫外道们,更不用说了。等觉菩萨的第八识都还
不能和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还不能和善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所以等觉菩萨还是得要用
意识心、用末那心来弘扬佛法,但是诸佛如来却是不一样,诸佛如来祂们是可以用意识
心跟某甲说法,同时又以末那跟某乙说法,祂们的真心如来藏真如心,却同时在跟某丙
说另外一种妙法,这是可以分别独立去运作的;这个殊胜的功德的境界相,是等觉菩萨
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既然等觉菩萨都无法想通的,那我们就更不用想了,所以等觉菩萨
见了诸佛如来的时候,他们乃是非常非常地恭敬诸佛如来,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知
道,自己的福德、自己的智慧,乃是差如来差太大了,所以等觉菩萨的慢心是最少的,
因为他最清楚,自己真的是差太远了。
一般人如果他没有大善知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
GWZW (GWZW) 于 (Thu May 3 17:39:31 2012, 美东) 提到: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10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可怜的美国老头老太。
你是说四谛么?
可以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8741.htm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痛苦(苦)、
痛苦的原因(集,समुदय samudaya)、
消灭痛苦(灭,निरोध nirodha)、
消灭痛苦的方法(道,मार्ग mārga),合称“四谛
”。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
,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
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
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
G**W
发帖数: 186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証悟的人死后会去那裹 ?
一念无明, 就是見,思惑,就是解脫道聖人所斷,修學佛法,對個人來說,沒有比把見,思二
惑的內容弄清楚更重要的事了.
見惑就是『我見』,最難的就是『識陰我見』,
『修成三头六臂,金光闪闪
某友修行中, 有著以下一段的感慨 :
"回顾自己学佛的经历,也是感慨颇多。学佛六年半,不算非常精进,但也绝非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之辈。念佛持咒打坐诵经,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于不明理,错过
了两次比较殊胜的机会. 最近有了压不住的疑情:1。我为什么念佛?这个回答不难,
几乎所有的念佛人都会答"求生西方”。2。如何念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西方?那为什
么实际情况却是一万人念佛,却只有一两个成就的?更何况我想求上品上生,这脚下的
路到底该怎么走 ?"
從這裏我們來討論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法知見,希望能給有緣的朋友參考,
以上她的話里面有着对自己未来生死大事的忧心和無奈,这种烦恼其实和我见有着很大
的关系.几乎每个修行人都认为,我们自己身上有个不死的灵魂,死后灵魂离开身体,再去
投胎或受生,进入母胎后意识及记忆渐漸消散,完全空白,然后再出生, 二十年后又是一
位美女,又會是一条好汉. 这可能是佛教徒一般很普通的...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了生死
《怎样了生死》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出轮回,了生死,这是我们的大目的。怎么样可
以了生死,出轮回呢?发神通能出轮回吗?不行!外道都有五神通——天眼、天 耳、
他心、神足、宿命,但他们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不识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执著外境追
求,有所取著,生死不能了。所以要了生死、出轮回,必须心空荡荡的, 一切不住。
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著,潇洒自在的,才是
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 恼依旧,纵然五通
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
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著。真正潇洒自 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
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
十到来,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 了。
我们现在执著有生死,就是我们取境。今天我们有色身,有肉体,就是父母同房
时我们自己动心了,自己跑进去的。假使你不著境,你不去,那就没有这个肉体,就
很潇洒自在,可以到处飘游。现在有个肉体就累赘了,动不得了,这是我们咎...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3
这里所说的阿罗汉是指定性声闻,也就是不迴心的阿罗汉,当他们此生能断尽见惑及思惑
后,捨报时断尽自我,入无餘涅槃,从此三界中这个有情便消失了,没有了.一切眾生的福
址及法身慧命跟他们不再有关係,因為他们不再存在.
而不急着快速断除贪瞋痴的众生,意思是指那些不急著断尽思惑或者能迴心度眾的阿罗
汉,由於具大悲心而选择继续受生於三界广度有缘,续佛慧命,也就是泛指迴心大乘法的
菩萨啦.
这些道理,如果相信大乘经典,有很多 佛陀的开示,法华经中的三车喻就是很明白的例子
:
老翁告诉孩子们已经在外面準备了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三辆车子(分别比喻為声闻、
缘觉、菩萨道三乘)送给他们,孩子们才出来,老翁从而诱使他们脱离苦境,最后送给
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佛乘)。羊车、鹿车、牛车三车,是藉此渡眾生学习佛乘(真正
唯一的离苦之法),这称為开三显一之法。大白牛是最华丽非凡的,乘坐之后,便能永
远在浩瀚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定性声闻指就是指只滿足於羊车就走人的那些人.
P******a
发帖数: 478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居士编
"一九之生" 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简称。
"一大劫" 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一大事" 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小劫" 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心"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一心三惑" 谓三惑融熔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一心三智"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常乐我净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2464
16
注:这人当年关于观音镜头的书毒翻了多少人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0d3430100y098.html
尼康D800和佳能5D3都发布了,如大家预先所料,现在网络上开始进行3600万像素对
2200万像素的画质大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遥想当年,5D2以2110万像素带来
的优异画质遥遥领先1200万像素级别的D700,受制于CMOS原件的制造能力,尼康只能在
提高D700的AF性能和操控性上痛下苦功。当然,后来的市场反应来看,“1200万像素够
用论”显然不敌5D2的高性价比攻势,被打的一败涂地。
而突然之间,攻守之势异也,现在尼康的D800以3600万像素遥遥领先,佳能5D3开始大
打“AF性能”大幅提升牌,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有能力造成山河易势的力量实际是背后的索尼。目前看来,全画幅传统CMOS的设计生产
能力已经形成索尼和佳能两家独大的局面,差别只在于佳能的CMOS只给自己使用,索尼
则可以提供给其他厂家,和两三年前的战略不同,索尼现在愿意把高像素技术和其他厂
家共享,包括全画幅,也包括非全画幅。大家开始纷纷和索尼合作“制...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8
我理解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四果的,活着的时候体验的那个就是余依涅磐
死了的话,就是无余依涅磐。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叫做阿罗汉的原因吗?我的理解对吗?
入涅槃(最后的涅槃)是一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
作用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
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苦,生苦之因的爱
欲是世间的,涅槃则不是世间的,而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有
关系的,相对的,而作为无关系的涅槃则是绝对的。
不管彼以何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著,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
(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
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感受
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
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
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密宗断惑论》谤法的过失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普贤王如来!
顶礼大恩金刚上师!
显密深广虚空中,传承加持集浓云,
放射教理巨雷声,遇痴邪众当躲避。
前世宿缘虽成熟,亦于密法具正见,
无力遮止邪说者,欢喜谛听我宣说。
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为度化无边有情,适合种种不同的根基而宣说了八万四
千法蕴。《普作续》云:“为调贪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律,为调嗔惑之对治,宣说
二万一千经,为调痴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论,为调三毒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密。
”如是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根性、意乐的不同,佛宣说了三藏十二部及密续部等无量殊
胜法门,后来以印、藏、汉为主的高僧大德们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众多教派而饶益无边有
情,如雪山之水分流四方,普泽了大地。对各宗各派的如来清净教法本应普皆推崇,然
有少数人或基于凡夫情见,除自己的宗派外不承认其余宗派是正教,尤其对无上密宗多
有疑惑,甚至诽谤。为了昭明正理,故于此简略阐述涉及到密宗的有关问题。
谤法的过失
行文之前,首先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对佛法轻易评论甚至诽谤的过失。佛法是佛陀从大觉
智海中流露出来的度人方便,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津梁,佛陀甚至把佛法比喻成
诸佛的“法身舍利”来显示...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682
20
李白的一首《静夜思》流布之广,恐怕自古至今的思乡诗中无出其右者。但李白的
故乡在何方呢?连日来,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秦安、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
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里,一时间,两国四地李白故里之争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大家各
执一词,莫衷一是。
对于“故里”一词的理解,时人看法不一,这也被四地当做争论李白故里的主要证
据。学界通行的看法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隋末其先人流寓碎
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
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李白27岁时在湖北安陆成婚,并定居于安陆。
由此来看,两国四地都不能说是李白的“惟一故里”。以中国传统为标准,李白的
祖籍地甘肃秦安就是故里;参照美国的国籍认定法的标准,李白的出生地吉尔吉斯斯坦
的托克马克市就是故里;以幼年生活时间最长为标准,四川江油就是故里;以生活时间
最长为标准,湖北安陆就是故里。
遥想李白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为了自己的故里问题人们
争得如此不亦乐乎。这场领地之争的背后,是历史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但换一
个角度看,李白...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21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谤法的过失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普贤王如来!
顶礼大恩金刚上师!
显密深广虚空中,传承加持集浓云,
放射教理巨雷声,遇痴邪众当躲避。
前世宿缘虽成熟,亦于密法具正见,
无力遮止邪说者,欢喜谛听我宣说。
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为度化无边有情,适合种种不同的根基而宣说了八万四
千法蕴。《普作续》云:“为调贪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律,为调嗔惑之对治,宣说
二万一千经,为调痴惑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论,为调三毒之对治,宣说二万一千密。
”如是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根性、意乐的不同,佛宣说了三藏十二部及密续部等无量殊
胜法门,后来以印、藏、汉为主的高僧大德们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众多教派而饶益无边有
情,如雪山之水分流四方,普泽了大地。对各宗各派的如来清净教法本应普皆推崇,然
有少数人或基于凡夫情见,除自己的宗派外不承认其余宗派是正教,尤其对无上密宗多
有疑惑,甚至诽谤。为了昭明正理,故于此简略阐述涉及到密宗的有关问题。
谤法的过失
行文之前,首先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对佛法轻易评论甚至诽谤的过失。佛法是佛陀从大觉
智海中流露出来的度人方便,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津梁,佛陀甚至把佛法比喻成
诸佛的“法身舍利”来显示...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死后必有所依 ?
我们常常听到修行的人这么说:「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
此类人所悟的法其实不真,不是真正明白佛法中解脱慧的『我见』,其实還是外道见
也。
事实上是, 一念无明(见惑及思惑)若还未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
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
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
《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蕴界处,生于无所依,如是佛法身,非五眼能见。」
故断尽一念无明者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是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得,是证
涅槃圣人阿罗汉及八地菩萨境界,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槃境界」,此中空无所
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死。涅槃者断尽唯识学中所说六七二识之执著,六七二识对
祂们自己之执著断尽,则不受一切境界,弃捨自我灵知心,灭尽六七二识而入涅槃,出
三界生死。
佛门中未真正明白涅槃出生死之道理的学人,乃大声疾呼,劝人悟后应觅所依。因尚
执「我见」妄想以思惟灵知觉观之心而取涅槃,此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
不符佛陀经典的。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証悟的人死后会去那裹 ?
『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
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
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
『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
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
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
『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
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
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
一念无明, 就是見,思惑,就是解脫道聖人所斷,修學佛法,對個人來說,沒有比把見,思二
惑的內容弄清楚更重要的事了.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
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
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
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
正知见以及没有证悟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这样的知识所误导,说那是正确的,因此跟随
这些知识修学佛法;可是对证悟的人来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误导众生很严重。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
?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
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既然
是这样子,后学就举经典与禅宗证悟祖师为例来说明。
首先,以经典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
于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修菩萨六度的种种行。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要继续跟各位来探讨的还是“唯识妙义是佛亲口所说”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的问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的时候,也说是“
唯心论”。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
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
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 佛所说的
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
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
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
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
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
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
三界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佛教中只有实证真沙门法式的诸佛菩萨是真沙门,二乘人相对于佛菩萨而言皆是假
沙门;因为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建立佛教的目标,皆要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二乘人若不
回心于大乘,则违背佛教的宗旨,故二乘人就佛教而言非真沙门。但是,佛教对于假沙
门的二乘人并不排斥,也不会将二乘人摒除于佛教之外;相反的,真沙门的诸佛菩萨还
要以无量的悲愍心摄受二乘人于佛教之中,希望可以转变二乘人自私狭隘的心态而回心
于大乘,成为心量无私且宽广的菩萨种姓。
例如,释迦牟尼佛最初建立的即是“佛”教而非“罗汉”教,但以度化的方便施设
而有前后三转法轮之次第;在初转法轮时依所设方便以声闻法度声闻比丘为主,并依声
闻戒律方便建立出家声闻僧团的表相;在第二、三转法轮时,转入大乘宣说般若诸经以
及唯识种智诸经,将出家声闻僧团回归成为依止菩萨戒之大乘菩萨僧团。然而,大乘菩
萨僧团的建立,并非将假沙门的声闻人排除在外,而是保留声闻僧团所有声闻比丘与比
丘尼的成员,将之逐渐转变回归为真沙门的菩萨僧团。声闻僧团是以急求解脱入无余涅
槃作为修行的目标,因为急求入涅槃并不能使人成佛,因此声闻僧团依“佛”教而言只
是假沙门僧团,并...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我执
感谢分享, 所以也有分类把分别我执归为见惑, 而俱生我执归为思惑。。而断见惑
的确是第一要紧的事情。。然后才是俱生我执, 分别法执, 和俱生法执。。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
位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
广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
的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譬如北投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有二大问题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位
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广
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的
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佛教中只有实证真沙门法式的诸佛菩萨是真沙门,二乘人相对于佛菩萨而言皆是假
沙门;因为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建立佛教的目标,皆要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二乘人若不
回心于大乘,则违背佛教的宗旨,故二乘人就佛教而言非真沙门。但是,佛教对于假沙
门的二乘人并不排斥,也不会将二乘人摒除于佛教之外;相反的,真沙门的诸佛菩萨还
要以无量的悲愍心摄受二乘人于佛教之中,希望可以转变二乘人自私狭隘的心态而回心
于大乘,成为心量无私且宽广的菩萨种姓。
例如,释迦牟尼佛最初建立的即是“佛”教而非“罗汉”教,但以度化的方便施设
而有前后三转法轮之次第;在初转法轮时依所设方便以声闻法度声闻比丘为主,并依声
闻戒律方便建立出家声闻僧团的表相;在第二、三转法轮时,转入大乘宣说般若诸经以
及唯识种智诸经,将出家声闻僧团回归成为依止菩萨戒之大乘菩萨僧团。然而,大乘菩
萨僧团的建立,并非将假沙门的声闻人排除在外,而是保留声闻僧团所有声闻比丘与比
丘尼的成员,将之逐渐转变回归为真沙门的菩萨僧团。声闻僧团是以急求解脱入无余涅
槃作为修行的目标,因为急求入涅槃并不能使人成佛,因此声闻僧团依“佛”教而言只
是假沙门僧团,并非真沙门... 阅读全帖
V*********r
发帖数: 666
33
http://tieba.baidu.com/p/3067333858
译文简介:3月23日再荷兰海牙举行的中韩首脑会谈中,以历史问题为主题的“中韩对日
共斗”露骨地上演了。
中韩「反日共闘」という砂上の楼阁 中国に利用される韩国
WEDGE 4月1日(火)12时42分配信
中韩沙上楼阁的“反日共斗” 被中国利用的韩国
去る3月下旬に核安全保障サミットが开かれたオランダのハーグで、东アジアの外交
问题をテーマとした二つの首脳会谈が开かれた。一つは现地时间23日夜に行われた中
韩首脳会谈であり、もう一つは、同じく现地时间25日夜に开催された日米韩首脳会谈
である。
过去三月下旬,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核安全保障首脑会议,举行了以东亚的外交问题作
为主题的两场首脑会谈。一场是在当地时间23日夜晚举办的中韩首脑会谈,另一场是同
样在当地25日夜晚举办的美日韩首脑会议。
二つの会谈のそれぞれの参加国である日本、中国、韩国は言うまでもなく东アジア
の主要国だ。もちろん、アメリカも东アジアの国际政治に深く関わっている。そして
后述するように、
日米韩首脳会谈の中心课题はすなわち北朝鲜问题であるから、北...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3151
34
不知哪个王八高官说钓鱼岛冲突基本结束了,向小日本思软,访日旅行自粛等要解除
<中国漁船衝突>軟化に含み 中国政府高官「ほぼ終わった」
毎日新聞 9月29日(水)2時35分配信
【北京・浦松丈二】沖縄県・尖閣諸島(中国名・釣魚島)の衝
突事件について、中国政府高官は28日、毎日新聞など一部メディアに対して「ほぼ
終わった」と述べ、関係修復に向けて日本側から行動するよう求めた。訪日旅行自粛
など事実上の対抗措置の解除にも含みを持たせた。中国側の軟化姿勢として注目され
る。
中国側は船長が処分保留で釈放された直後に謝罪と賠償を要求して日本側の困惑と
反発を招いていた。同高官の発言は、事件終結の見通しを示すことで、日本側に冷静
な対応と歩み寄りを促す思惑がありそうだ。
同高官は中国政府が事件後打ち出した訪日ツアーの販売自粛要請について、中国で
は10月1日から建国記念日の7連休に入ることを指摘し「多くの人々は(日本など
に)旅行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る」と述べ、近日中の自粛要請の解除に含みを持たせた。
10月4、5の両日、ブリュッセルで開かれるアジア欧州会議
J********3
发帖数: 3151
35
習core亲自指示建设安重根記念館,并且正在西安立碑纪念积极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
韩国光复军。
为啥在西安立碑呢?
【ハーグ=内藤泰朗】核安全保障サミットに出席するためオランダ・ハーグ入
りした韓国の朴槿恵(パククネ)大統領は23日夜(日本時間24日未明)、中国の
習近平国家主席と会談し、初代韓国統監を務めた伊藤博文を暗殺した安重根の記念館
が1月に中国のハルビン駅に開設されたことを評価した。韓国大統領府が明らかにし
た。
朴氏は25日に日米韓首脳会談に臨み、オバマ米大統領を交えて安倍晋三首相と
初めて会談する予定。これを前に歴史問題で中韓首脳が「対日共闘」を確認した形だ
。会談は中国が開催を主導したと伝えられ、日米韓の連携強化にくさびを打ち込む思
惑もうかがえる。
習氏は会談で「私が記念館建設を指示した。両国国民の(安重根への)思いを強
め、(中韓の)重要な結び付きとなる」と切り出し、朴氏が「両国国民から尊敬され
る安重根義士をしのぶ記念館は、友好協力の象徴になる」と応じた。
さらに習氏は、日本統治に抵抗した朝鮮人部隊「光復軍」を記念する石碑が近く
、部隊の拠点があった...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密宗断惑论》密宗与显宗
又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此言实属荒唐,他
们未曾看过一本正规的藏传佛教的书籍,也未实地调查一番,便作此断语,与事实完全
相悖,根本不值一驳。其实稍具常识的人,便知道藏地的宁玛、格鲁、嘎举等各家宗派
,都是显密并弘,显宗的典籍,其丰富程度实不亚于汉传与南传佛教。藏地在莲花生大
师入藏前,便已迎请了那烂陀寺的显宗大师静命菩萨,从那时起,以因明、戒律、俱舍
、中观、般若五大部为主的大小乘显宗的弘传便常盛不衰。五明佛学院九个大班中,有
五个便是学习上述五部的显宗班,平时也经常念诵显宗的《普贤行愿品》、《随念三宝
经》、《心经》、《金刚经》、《药师经》等等经典。此外,藏地大成就者如麦彭仁波
切、宗喀巴大师等著述了大量显宗论著,如《澄清宝珠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
,又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从小乘的出离心到大乘的菩提心直至密乘的
大圆满,都有极为详尽的修法引导。能海上师云:“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
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知显之作用。”因此学习
藏传佛教也就意味着同时学习了汉传与南传的佛教,如此将各宗各派摄为...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密宗与显宗
又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此言实属荒唐,他
们未曾看过一本正规的藏传佛教的书籍,也未实地调查一番,便作此断语,与事实完全
相悖,根本不值一驳。其实稍具常识的人,便知道藏地的宁玛、格鲁、嘎举等各家宗派
,都是显密并弘,显宗的典籍,其丰富程度实不亚于汉传与南传佛教。藏地在莲花生大
师入藏前,便已迎请了那烂陀寺的显宗大师静命菩萨,从那时起,以因明、戒律、俱舍
、中观、般若五大部为主的大小乘显宗的弘传便常盛不衰。五明佛学院九个大班中,有
五个便是学习上述五部的显宗班,平时也经常念诵显宗的《普贤行愿品》、《随念三宝
经》、《心经》、《金刚经》、《药师经》等等经典。此外,藏地大成就者如麦彭仁波
切、宗喀巴大师等著述了大量显宗论著,如《澄清宝珠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
,又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从小乘的出离心到大乘的菩提心直至密乘的
大圆满,都有极为详尽的修法引导。能海上师云:“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
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知显之作用。”因此学习
藏传佛教也就意味着同时学习了汉传与南传的佛教,如此将各宗各派摄为...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421
38
温和薄一人一耳光,胡要做中将!!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
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两会闭幕以来,5000多名代
表委员和13亿人民带着这样的共识踏上新的发展征程。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
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
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突出
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
、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过去30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
,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不断向前,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8227
39
本报评论员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是胡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
想,也是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讲话,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
是全面把握这个总基调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这个总要求落到实处,以优异成
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稳中求进首先是“稳”。强调这一点,不仅因为稳定事关大局、事关发展、事关长
远,是“进”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确有不少矛盾需要处理,不少
问题需要解决,不少困难需要克服,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很重。特别要看到,今年是
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
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军将迎来建军85周年。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党和国家面临大事
,每当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往往更加尖锐复杂,影响稳定的因素
也明显增多。胡主席关于稳中求进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
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一定要从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的高度,充分认识稳中求进的极端重要性,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
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贯彻国防和军队建...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40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我找到世界亂象的原因了

原始佛教及小乘只有四果
初果:名為預流果(Srotapanna,音譯:須陀洹),
二果:名為一來果(Sakrdagamin,音譯:斯陀含),
三果:名為不還果(Anagamin,音譯:阿那含),
四果:是阿羅漢果,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諸漏已盡,萬行圓
滿!所作已作,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迴」之苦!得此果位的
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大乘的果位好像很複雜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7/507_03.html
“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
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
後才是羅漢。從斷煩惱障的修證上,羅漢同於七地或八地菩薩;從斷所知障的修證上,
羅漢僅相當於菩薩的第七信位。在成佛的道路上,羅漢雖有八地的解脫基礎,但是尚缺
乏大乘入世度生的慈悲精神。因此,大乘鼓勵羅漢回小乘向往大乘,從第七信位慢慢修
起來;針對羅漢已進入小乘涅槃,大乘要羅漢「住世不涅槃」,護持佛法,普渡眾生。”
所以 我也不知道
J*F
发帖数: 198
4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造化的报应 -- 吴思
雷锋人格
好像雷锋也死了。十多年前,一位不知姓名的父亲抱小孩乘车没人让座,当父亲的便对
孩子说了一句:"雷锋叔叔不在了"。这句话的版本之多,流传之广,恐怕要远远超出尼
采的那句"上帝死了"。可见时势不仅造英雄,还能造哲学家,至少能造名言。 其实现
在还是有人给老人小孩让座的,孝敬父母的孩子也不罕见。但是大概没有人不承认道德
风尚确实变了。作此断言的基本依据,就是很少有人为了诳时惑众而像赵宣假充学子那
样假充雷锋了。假充雷锋的现象曾经相当普遍,"假积极"这个词也曾经相当流行。时过
境迁,现在还有谁骂别人"假积极"么?现在诳时惑众的是假洋鬼子和真真假假的大款大
腕,而不是假孝子假道学假仁假义和假积极。 "雷锋叔叔不在了",这句话非同小可。
雷锋所代表的是一种以"为人民服务"(人民不包括敌人)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据说它合
乎科学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人类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可以当接班人,生得伟
大,死且不朽。这种人格理想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雄踞二三十年,为数以亿计的人们
提供了为什么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标准答案。
a*******g
发帖数: 867
42
巴利语汇解
假如您跟一位只受过传统寺院教育的上座部比库(bhikkhu)谈论“阿含经”、“三法
印”、“我空法有”、“见惑、思惑”、“戒体”、“十大弟子”等等,他们也许不明
白您在说什么…… 许多想当然的北传佛教术语、概念,对于巴利语系佛教来说竟然完
全陌生!
缘起
编者曾学习北传佛教十多年,之后又接触到上座部佛教,有机会学习巴利语三藏及其注
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做一些翻译,选取相关的圣典及义注译成中文。在学习与翻
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许多巴利语的专有名词无论在读音上还是在释义上,都跟以前
所学的北传佛教术语有所不同。
在此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巴利语sammà- sambuddha,北传佛教依梵语samyak-
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等觉者”、“正遍知”。如北传《大智
度论》卷二中说:“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
法。”其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觉,小乘罗汉为正觉;相对于罗汉之偏觉,菩萨为等觉
;相对于菩萨之分觉,佛为正等觉。
但是根据巴利语,sammàsambuddha则应译为“全自觉者”或“完全自觉者”,诸经律
的义注皆
r****n
发帖数: 8253
43

你没看到经文后面说的菩萨是不断烦恼障吗???
“菩薩大悲心切愍念眾生,思欲度脫故不斷煩惱障,所謂留惑潤生”
如果断了烦恼障,断了结,就同声闻一样涅槃了(这是缘起法的必然结果)
r*****d
发帖数: 922
44
请教个问题: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上下两卷中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40_001.htm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40_002.htm
没看到“留惑润生”呀
d**********l
发帖数: 64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系列 2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1 离苦得乐,2 脱离六道轮回,3终成佛道。
1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说阿弥陀经)
2 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即使是下品下生(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具足信愿,念佛十
声,亦可往生),我们也脱离了六道轮回,因为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参见阿弥陀佛第一
大愿。而修其他的法门,要想脱离轮回,或证阿罗汉果,或明心见性,都十分不易,普
通凡夫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极乐世界上品生人,更是殊胜,上品上生到了极乐世界,
即悟无生法忍,达八地菩萨的境界,距离成佛已经相当之近了。(观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的特别是当生成就,与其他法门最大不同就在当生能往生西方,若不生西方就
入轮回。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身分还是凡夫,不是成佛,只是极乐没有三恶道,较易继
续修学以至成佛。此外,那儿虽有四土,但净土是横超法门,一旦横超,用不着三大阿
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李炳南老居士)
3 此外,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 (不退转),必至一生补处,且有无量的
寿命,在极乐世界里,六尘说法,佛菩萨等诸上善人为伴侣,成佛道比在娑婆世界世界
修行快很多很多。如果在成佛前,发愿要回来度众生,亦是方便,参见法藏比丘第...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贴说道家修炼

啥叫见惑?啥叫思惑?
嗯。有时候幻相很有吸引力。很有点舍不得。:)
不过,我现在这方面好一点了。
是。无数次阿。痛。
b**d
发帖数: 7644
47
以修證果位而論:小乘佛法修證終極果位是阿羅漢果,大乘佛法修證終極果位是佛。
大乘(梵語maha-yana)與小乘(梵語hinayana)所修持之法門,略有偏重之別,以小乘修
持法門而言,著重自覺自利的一端,以苦(梵語 duhkha)、空(梵語sunya)、無常(梵語
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五蘊、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十二因緣(梵語
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乃至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為進修的道糧
,勤修空觀,斷見思惑,出離三界,證一切智,成就般若德,最後成就阿羅漢果。
小乘的二乘行者,以佛法的啟示,往往厭離心較強,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因此,對五欲六塵極為厭惡,隱居苦行居多,對弘法利生總是抱著隨緣的態度,不會
積極濟世利生,悲心微薄,大多以獨善其身為小乘行者的風貌。
大乘佛法很著重悲心濟世的熱誠,不但自利而且還要利人,乃至自覺又要覺他,如此兼
善天下的悲願,是大乘佛法的傾向;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不二法門,中道實相義諦為
進修的道糧,大乘行者廣修中觀甚深義理,頓破無明惑,實證一切種...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48

如本法师开示:以修证果位而论:小乘佛法修证终极果位是阿罗汉果,大乘佛法修证终
极果位是佛。 大乘(梵语maha-yana)与小乘(梵语hinayana)所修持之法门,略有偏重之
别,以小乘修持法门而言,著重自觉自利的一端,以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
、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五蕴、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十二
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乃至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为
进修的道粮,勤修空观,断见思惑,出离三界,证一切智,成就般若德,最后成就阿罗
汉果。
小乘的二乘行者,以佛法的启示,往往厌离心较强,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
,因此,对五欲六尘极为厌恶,隐居苦行居多,对弘法利生总是抱著随缘的态度,不会
积极济世利生,悲心微薄,大多以独善其身为小乘行者的风貌。
大乘佛法很著重悲心济世的热诚,不但自利而且还要利人,乃至自觉又要觉他,如此兼
善天下的悲愿,是大乘佛法的倾向;大乘佛法以六度万行,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谛为
进修的道粮,大乘行者广修中观甚深义理...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9
是的,斷盡見惑,思惑, 揮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阿羅漢入滅時不是有那個『長揖世間,我生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因此,涅槃不是有個境界在出入, 而是斷盡自我,自己不見了,叫做涅槃.
所以,大家接受不了"斷盡自我", "自己不再存在" 的這種概念,總是要
把握自己,把"涅槃"想像成一個清涼的境界, 死後要以"我"去進入這個
清涼的境界. 殊不知這種想法就是斷不了我見的凡夫, 正落入識陰,
連初果都摸不著邊,還能是無餘涅槃 ?
G**W
发帖数: 1865
50
是的,斷盡見惑,思惑, 揮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阿羅漢入滅時不是有那個『長揖世間,我生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因此,涅槃不是有個境界在出入, 而是斷盡自我,自己不見了,叫做涅槃.
所以,大家接受不了"斷盡自我", "自己不再存在" 的這種概念,總是要
把握自己,把"涅槃"想像成一個清涼的境界, 死後要以"我"去進入這個
清涼的境界. 殊不知這種想法就是斷不了我見的凡夫, 正落入識陰,
連初果都摸不著邊,還能是無餘涅槃 ?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