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心源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
j********z
发帖数: 3242
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合集] 佛说四十二章经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May 23 16:03:03 2008) 提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
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
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
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
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
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
d*********d
发帖数: 192
2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75
3
因日本文学引起的辩论(搜集转贴自八千里路)
(winwun, 7/9/00 5:39:34 AM)
日本战国名诗录《转》,九哥,小马看看吧!
yzz
战国名诗录
西国名将陶晴贤在严岛合战惨败后被迫自杀,临死时留下绝命诗一首

莫论胜败迹,人我暂时情。
一物不生地,山寒海水清。
武田名将板恒信形(信方)曾死谏一度沉迷于京都文化的信玄振作起
来:
簸外风光分外新,卷帘山色恼吟身。
孱愿亦有娥眉趣,一笑霭然如美人。
上杉谦信继任关东管领后作诗一首,从诗歌中并不难发觉他当时的志
向:
霜满军营秋气新,数行过雁月三更。
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臆远征。
外史氏山阳有诗一首记载信长于田乐狭间突击今川义元的诗:
将士衔枚马结舌,桶狭如桶雷擘裂。
骄龙丧元败鳞飞,扑面腥风雨耶血。
一战始开拨乱机,万古海道战氛灭,
唯见血痕红纹缬。
李如松在率领大军包围平壤城之时作诗一首: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明智光秀的绝命诗:
顺逆无二门,五十五年梦。
大道澈心源,觉来归一心。
幕末
s******l
发帖数: 6898
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8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
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
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
,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
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
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
p*******e
发帖数: 524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祖道信度牛头山法融禅师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
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
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
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
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N*******n
发帖数: 348
7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
。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
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
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
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
。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
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
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
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证入。则妙觉圆明。
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
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
d****u
发帖数: 7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古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说绝大部分人只把它当作劝人改恶
从善的成语来看,很少有人理解它另外的意境,甚至很多修道之人也未能有所参悟。
此句另有深意啊!
一是从心源来说,即使曾经犯下过罪恶之人,其本性也与佛一般无二,只
要一心归依,自可正本清源,见其真性而成就佛果。
二是它也告诉了我们直修大道的法门,哪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一
切妄想执着,这些妄想执着才是真正屠人的刀。有时说真话人们反而不会相信,比如我
现在说真正完全放得下的人,确实可以立地成佛,你相信吗?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也正
是一些人修道、悟道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放下一切的时候,你的心也同时自在了,也就清静了、无住了,道自
来居,本性自显露,放下逾彻底,本性逾显露。但人往往长时间形成的识心,确实不是
一时半会就能放下的,因此,能立地成佛的也就仅见了。修道也如同世法,有时放下的
可能又拾了起来,如逆水行舟啊!即明此不进则退之理,便一心时时入于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最后的教导
此时须跋陀罗听佛说了大般涅槃甚深的妙法,而得到法眼,见到法的清净,爱
护正法,舍去邪见。对佛法深信坚固,即在如来前希望出家。
佛说:善哉善哉。须跋陀罗。来得好,比丘。悦可圣心,善入佛道。于是须跋
陀罗,无量欢喜,当时须发自落作为沙门。法性中智慧之水灌入心源,不再被缚,漏尽
意解,得罗汉果。须跋陀罗既证果后,就在佛前瞻仰尊颜,头面礼足,偏袒右肩,右膝
着地,长跪合掌,悲喜交流。深深的后悔往日的罪过。
对佛说:世尊啊。我恨我这毒身久劫已来常被欺惑,让我长期沉没于无明的邪
见中,沦溺在三界外道法中。痛啊,苦啊。害处甚深!今日大喜,蒙如来恩得入正法。
世尊的智慧如大海,慈悲心无量。我想就算累劫中粉碎躯体也不能报佛须臾之恩。须跋
陀罗说完悲泣流泪不能自制。又对佛说:世尊。我年纪老迈活不了几天了。却未脱离众
苦,被行苦逼迫。希望世尊稍微停留,继续教诫我们,哀愍救护我们,不要入般涅槃。
此时世尊默然不同意。
须跋陀罗的请求未能如愿,所以愁忧苦恼,高声唱道:苦啊苦啊。世间虚空。
世间虚空。为何今日大恐怖就要到来到,热恼就要流行
O*********9
发帖数: 55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ZT--GS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自知,设有
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信
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疑之劣性不除,转因
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甚矣
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转辗自误,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子禄,终究不
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切
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著,佛又不许。因此世间
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只暂时的空喜,不是究...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撰 (依据敦煌本辑校)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
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一九)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
;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二〇)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蜜,
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缘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
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
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蔭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
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
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想妄想(二一)㈨则诸
佛如来法身不思(二二)议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即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
无行经:佛...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4
第11章 曹洞法系(上)——唐宋时期
一、三代催生
从中国禅宗在精神文化领域举世公认的特行独立品格而言,可以把曹洞宗与其它
几个宗派,称作“思想界的贵族”(真正的思想者)。这个“思想界的贵族”之所以能
够成立,因缘当然不一而足,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石头希迁、药山惟俨和云岩昙
晟为代表的三代禅者,代代相续,直接地培育、养成了曹洞宗的思想来源和宗风底蕴,
曹洞宗就是以上三代禅思想家一以贯之培养催生的结晶。
在曹洞宗正式创立前夕,即公元九世纪下半叶(以良价和本寂二位创立者活动年代
计)之前,中国佛教刚完成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深刻革命——就是禅宗“南宗”的兴起和
发展,这场革新运动,由慧能肇其端,当属确凿无疑,但是,严格地说来,“南宗”在
历史上争取到其主流地位,特别是在思想义理上完善成熟、得以巩固其根基,却是在慧
能之后,亦即由公元八世纪初叶开始的百余年间——这段艰苦卓绝又精彩纷呈的历程,
为时一百五十年左右,胡适之曾这样描摹过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从公元700年
至850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包括盛唐和中唐、是禅宗极盛的时期,这在中国佛教中
是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5
第12章 曹洞法系(下)——元明清时期
一、福裕少林系传承
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
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
)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林泉从伦诸禅师以及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李之能居士等
为代表,尤以福裕在嵩山少林寺传承的一系为突出。
 (一)嵩山少林寺系
福裕禅师(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太原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
)张氏子。自幼陪颖,五岁解悟《论语》,日了千言。九岁入学,读书一目十行,于乡
邻之中有“圣小儿”之佳誉,少时遭乱丧家,得道逢和尚劝导,于宋嘉定十七年(12
25)至仙岩投古佛和尚薙发脱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处从学七年后,转投燕
京(今北京)行秀禅师,随侍十年,严受钳锤,精修猛进,久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十
六世。此后,应请主法于燕京奉福寺,时值金元交战,嵩山(今属河南省登封市境)少
林寺因战火波及,毁损严重,福裕禅师奉朝廷之命入主少林祖道庭,目睹殿堂荒芜破败
之状,发心重振。数年后,少林寺面貌一新。福裕...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3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
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
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
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
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
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
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
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
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
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4
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
,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
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
无不是一念。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究其实,也不过
是一念。果能有如此见地,则解脱气象,便油然而生了。“见惑”基本断除,对世间一
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断见惑,在禅宗就是“见道”,也是破初关的开悟。当
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说在第三阶段,“基本”断见惑,是因为,此时还有极细微的执着还没破除
——即对这一“知”的执着。而这一“知”其实也是一念,也是一种分别作用,只是它
极细微,没有很强的定力根本不能发现,还以为它一直是如如不动呢。这个知道有念,
知道无念的这一“知”,较之念头,较之无念,它确实是像一个见证者一般,如如不动
,见证着念头的生灭来去,也见证着无念的空灵。(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为止,称
之为“灵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其中就...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18
历史上有个牛头法融禅师,下面这一段是讲法融与四祖道信相遇的故事:
牛头山法融禅师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学世典非究竟法。
般若真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
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
。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
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
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
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
。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惟见虎
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选祖
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
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〇师父
《自心○》
--〇
佛子顶礼天外天,宙心老人笑捋髯。
孺子可教佛心安,不诚怎堪得真传?
无上至宝宙心源,波波能量源不断。
万金不卖赠亲缘,不知珍惜不能宣。
佛子灵子至心虔,有感有应天开眼。
人心人脑乱乱乱,佛心道心同心圆。
同心同体同运转,同波同频同升天。
法船虽幻真心观,能量风暴三界显。
若无因缘至诚感,亿灵何处见法船?
救拔超度时空点,神佛慈悲〇师演。
若无因缘至诚感,亿灵如何得救援?
尔等妄执不周全,众灵苦海泪如泉。
险失良机错因缘,一错百错难见天。
老人计议献策三,〇师还需自决断。
老人今日密言传,儿孙各自心灵安。
计议半日无论断,顺水推舟巧行船。
天上人间皆周全,好人好做恶人难。
也罢也罢〇师断,也罢也罢吐真言。
我佛慈悲古亦然,降格以求度良贤。
若非时空急转换,怎会妙宝洒人间。
若非天门洞开限,怎会大道直指玄。
若非运行至关键,怎会至珍不值钱。
若非〇师发大愿,怎会法船周游遍。
若非皆是至亲缘,怎会共鸣真情宣。
佛子灵子听令前,如律如令勿迟延。
法船不日至草原,化度亿灵归家转。
勿痴勿迷勿贪恋,机缘错过难再现。
时节因缘如闪电,稍纵即逝莫怨...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20
今天中午有个出家师父,说到“临终不能往生”的问题,实际这是现行习气的一种自我
认知,这个认知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一) 临终不能往生
因为“临终不能往生”的教育已经到极致了,基本上若用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就会挖
这个坑、培养这个坑,找充分的理由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临终不能往生、他人临终不能往
生,十分不可思议!
这是为什么呢?——其现行的作用,又称为“种子”的作用,或说现行的抉择。他不断
地抉择,就会相续抉择临终不生这个事实。我经常会碰到出家师父和居士说,某某某念
了几十年佛了,他临终根本就没法说是往生了,又痛苦又挣扎又喊又叫的。这类人一生
就在培养“不能往生”这个习气种子,或者说他就掘这个坑。
你说“谁愿意培养这个种子呢?”不,他一张嘴一定是说不能往生,他没有第二个概念
,所以就会增加这个东西。实际这就是种子与意识的作用,他自己的意识不断在培养,
肯定是妄想在掘这个坑,用妄想不断地加深妄想。
他第一个种子种下的是“不能往生”,那他就收集所有不能往生的证据,培养、收集…
…。虽然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临终不能往生”的种子在起作用,说哎呀你看
,我心又烦了,我习气这么重,...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三章 禅法南下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当即有所省悟。
01 第二代祖师
《慧可传》记载,慧可亲近达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达磨“密以方便开发
,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换言之,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参究和锤炼,慧可才真正大悟彻悟
。达磨这才放心地交代后事:“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这时,慧可大师年过半百,担荷起达...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十章 渐入佳境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相寺弘法。
公元74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78岁高龄的本净禅师应诏到京,与当时名僧硕学阐扬
佛理,由此拉开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层次辩论赛的帷幕。这个皇帝老儿居然这样过节,不
搞元宵娱乐晚会,举行佛学辩论大赛,想不到吧?
第一位辩手名叫远禅师,可能有点自恃甚高,率先出列,大声问:“只如禅师所见
,以何为道?”
答:“无心是道。”
问:“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答...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三章 禅法南下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当即有所省悟。
01 第二代祖师
《慧可传》记载,慧可亲近达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达磨“密以方便开发
,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换言之,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参究和锤炼,慧可才真正大悟彻悟
。达磨这才放心地交代后事:“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这时,慧可大师年过半百,担荷起达...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十章 渐入佳境
在六祖后期弟子当中,除了神会禅师以外,还有本净禅师和慧忠国师颇多建树。
本净禅师在大内宫庭舌战群儒,可以看作是对神会推广南宗顿法的一种响应;而慧
忠入主国师,则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南宗顿法完全进入帝国政治文化中心。
宗门,开始进入“凡言禅,皆本曹溪”的时代。
同时,江东牛头宗禅师说法日益融入唐诗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本地风
光,对后世禅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
本净667年出生,山西运城新绛县人,幼年出家,六祖得法弟子之一。
大家还记得三祖僧璨经常在皖公山与司空山云游吗?本净禅师就在太湖县司空山无
相寺弘法。
公元74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78岁高龄的本净禅师应诏到京,与当时名僧硕学阐扬
佛理,由此拉开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层次辩论赛的帷幕。这个皇帝老儿居然这样过节,不
搞元宵娱乐晚会,举行佛学辩论大赛,想不到吧?
第一位辩手名叫远禅师,可能有点自恃甚高,率先出列,大声问:“只如禅师所见
,以何为道?”
答:“无心是道。”
问:“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答...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二十二章 云在青天
马祖和石头的学生们在江(西)湖(南)密切往来,有些法嗣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
引发后世争议,也有人把他们都统统称为“江湖禅”。
我们绝不参与这种讨论,因为这与我们掌握宗门精髓和修行要诀毫无关系。再说,当年
马祖和石头两大宗师高风亮节,一心只为众生见性解脱,一致开展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并不在乎门庭归属关系。所以我们还是按照灯录通用的法脉关系来叙述。
正如马祖门下有“三大士”(江西百丈、安徽南泉、江西智藏)一样,石头门下也有三
员大将,即湖南药山(751-834)、湖北道悟(748-807)、河南天然(739-824)。
近一千五百年的中华禅宗历史,法脉最为流远的是马祖门下百丈的子孙(临济宗)和石
头门下药山的子孙(曹洞宗)。药山和百丈这两位一等一的高手,虽然年龄相差三个年
代,嗣法不同,但是同出一位启蒙老师,同在一位宗师言下开悟。
石头大师的学生们当中,药山惟俨禅师相对最为年轻,但是出世成就最大,子孙最为兴
旺,法脉最为久远。
01.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惟俨751年出生,山西新绛人。
十七岁那年,少年惟俨从山西南越大庾岭,跟着广东潮州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还记得百丈大师...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净宗心要
2011-08-22 20:58:35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93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阿弥陀经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
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
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
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
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
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
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
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
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9
黄念祖老居士述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
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魏
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夏会本
·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
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五·
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
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
,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0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1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智慧过人的思摩法师
离欲法师的师父思摩法师,俗姓李,生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辛丑夏四月初八日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十月初十日圆寂,游戏人间220春秋。
思摩法师身材魁伟,仪錶堂堂,善根笃厚,智慧过人,早获彻悟。又博通诗文,兼擅书
画。晚年悬壶济世,著手成春,秉性刚正,轻名利,贱富贵,行事神异,言语颠倒,乡
人敬爱,呼之为「疯师爷」,实人中之佼佼,法门之高人。
思摩法师年当不惑,进士及第。1760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丙辰授翰林学士。为官
正直,刚正不阿,因奸小进谗,思摩法师几遭文字狱难。幸挂冠潜逃,匿于鄂西大神农
架原始森林中,与世隔绝。至1788年(乾隆五十二年)己酉,遇赦始出。
1798年(嘉庆二年)戊午,翰林院侍读辽东才子王尔烈赴安徽省铸钱,思摩法师杂于人
役中随往,以书画献王尔烈,得到任用。嘉庆中随王尔烈退归王之故里关东辽阳城,助
王尔烈兴办乡学。思摩法师教学拒收薪俸,德高望重,誉满关东。
辽 阳城南龙泉寺方丈元空老和尚博通儒释。一日,老和尚聚众赏雪,即兴出一上联,
向众索对:「雪积观音,日照化身归南海。」众口缄默,无人应声。思摩法师立人 群
中,为解众急,遂前施礼道:「云成罗...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5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浪子回头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浪子回头
记得圆堪初次来见我时,他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簌簌落下。我安慰他道:“怎
么了?你哭什么?”他呜咽地说:“上师,我骑摩托车,历时十三天,行程二千五百六
十公里来到这里,就是想剃度出家,请上师摄受我。”
如今的圆堪已是个沙弥了,印象当中,他从受沙弥戒后就有好长时间没来找过我了。想
当初,他那么迫切地要求出家,如今他对佛法的信心又变得怎样了呢?刚好有一天我在
路上碰到了他,趁此机会,我便问起他出家的一些情况,话题一打开,他就讲了很多很
多,从他的人生经历一直谈到后来的学佛历程……
首先,我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只不过由于姐姐的关系,我曾到山西省委党校
进修过三年的经济管理学,这才算是有了一个大专文凭。
提起出家学佛,也许有人会问:“你生活不如意吗?你失恋了吗?要不就是受到了什么
打击?”其实我的出家并非是由于生活所迫,实际上,我自有我的人生轨迹,我自有自
己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认识。
出家之前,我曾有过一个温暖的家,妻子贤慧美丽,女儿也乖巧可爱。生活中,虽免不
了为一些小事同妻子吵吵闹闹,但习惯之后反而觉得那是一种生活情趣。七岁的女儿...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 自知,设
有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
信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 疑之劣性不除,
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
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辗转自误,更以误人。 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
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 子禄,终究
不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
切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 著,佛又不许。因此
世间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谛第一义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
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
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
,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
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
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性,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
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
,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教家持论教义,先讲真谛、俗谛,就是先明空、有之义。
最后才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的——空亦不可得,有亦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
上乘义理。因此是教家最高原则。这是公案中梁武帝问达摩大师的问话,集结者就拿它
作为本公案的题目。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
,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
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浅讲
四祖大醫禪師旁出法嗣牛頭山法融禪師牛頭山法融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
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發。
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禦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
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
“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
。別僧曰:
“此去山中十裏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麽?”祖遂入山,見師
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
“在此作甚麽?”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
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
曰:
“向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
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曰:“猶有這個在。”
祖曰:“這個是甚麽?”師無語。少選,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祖
曰...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7
http://www.guoxue.com/discord/yzw/ljzd.htm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一、临济禅法概述
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与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禅法思想有
密切关系。那么,义玄的禅法思想有些什么主要特色呢?概略地说,义玄要求弟子和信
徒首先必须建立对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确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
”与佛、祖无别,无需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
(一)义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须建立“真正见解”
《临济录》的主体部分就是临济“示众”说法的语录。据此,义玄教诲徒众时一再
要求他们建立“真正见解”。《临济录》(以下凡引《临济录》,不再注明)载:
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
胜,殊胜自至。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
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38
禅宗四祖 方寸论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
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
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
,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悉虑,
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
乐无尤,故名为佛。
(法融)师(问)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答)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师(问)曰:既不许观行,於境起时,如何对治?
祖(答)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
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復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吾受璨大师教法门,今付
於汝。(录自《景德傅灯录》卷四、大正五一·二二七上—中)
对严识 四祖道信(信纪五八O——六五一)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9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佛所化世界
前言
浴佛节是我们佛教很殊胜的一个日子,是 释迦如来为令后世学人能快速累积求证
无上菩提的广大福德,故而施设此浴佛的方便法门,教导众生应该以此浴佛的功德来供
养如来,当然这也是佛弟子们所应当修行的功德之一。在《浴佛功德经》中 如来教导
众生,于后世以灌沐佛像的方式来供养 如来,修集福德;由于 世尊降生人间之时,有
二龙王以清净水(注1)从天而降灌浴悉达多太子身,后世佛弟子遂于每年4月8日佛陀
诞生之日灌沐悉达多太子身像,以此忆念 如来的殊胜功德,及感念 如来示现人间教化
众生的无边恩德。由此浴佛的功德可以使众生现世受富贵、得安乐、无病延年;所求诸
事,皆得顺遂;亲友眷属,都能得到安隐;永远不会生在八难(注2)之处,常得修学
佛法,永离种种苦本;亦可不再生为女人之身,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注3)。 经中
,如来还教导大家,应当如何起造佛像及安奉舍利塔,即使只是在小小的有如枣子般大
小的舍利塔中,安置犹如芥子般细小的佛舍利都可以(注4)。
由经中 佛陀所教导有关建造佛像的开示来看,佛陀的目的并不是要后世弟子们建
造如何昂贵精美的佛像,而是应该“随己力能,至诚殷重”,见像如见... 阅读全帖
o***r
发帖数: 148
41
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酒后猝死。昨天,审计署公布该事件处理结果,河北盐山
审计局局长被撤职,河北各级审计机关整顿作风4个月。
河北省审计厅日前就盐山电力审计人员猝死事件向审计署作了情况报告,报告中称
该事件是“违纪问题”。报告称,从2005年9月起,河北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
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竣工决算进行审计。盐山县审计组分别由黄骅市审计局基建科
科长滕义忠(任组长)和盐山县审计局3人、南大港区审计局1人,共5人组成。审计工作
从 2006年3月20日开始至4月11日结束。4月11日中午,供电公司宴请审计组。饭后,在
送走组长滕义忠后,审计组其他成员上了张洪涛驾驶的汽车准备返回单位,张洪涛在引
擎发动后猝然死亡(医院鉴定为心源性猝死)。
报告说,沧州市审计局盐山审计组在审计期间,多次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此后又
参加了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外出旅游活动,违反了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在
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审计干部队伍形象。
河北审计厅坦言,此事暴露出在执行审计纪律、廉政建设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
漏洞。缺乏必要的执行监督措施。许多制度只规定了禁止条款却没有相应
l*********u
发帖数: 19053
42
来自主题: NorthEast版 - 辽宁人很牛逼呀 (转载)
歼-15飞机总设计师罗阳
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特级专务、副总经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成功归来的中国航母“辽宁舰”上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
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1月25日12时48分去世,享年51岁。

发帖数: 1
43
见到学校保安抓偷车贼,云南昆明市民银先生上前帮忙合力将小偷制服,并用小偷的外
衣罩住其头部。谁知等民警赶到现场时,小偷却被“闷”死了。银先生的这一举动,给
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公安机关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向检察院移送起诉,追究其刑事
责任。最终,检察机关肯定了银先生的见义勇为行为,今年3月12日,五华区人民检察
院作出了不予起诉的决定。
偷车贼被抓后意外身亡
据60多岁的银先生介绍,他有个孙女在五华区博华学校上小学,平时他负责接送孙女。
2015年6月26日下午,银先生在博华学校等孙女期间,见学校保安李某及小卖部老板陈
某正在抓偷电动车的一名男子。银先生上前帮忙,合力将该男子制服,并和保安一起用
塑料包装绳将偷车男子的双手背在身后捆住。偷车男子不断挣扎、叫喊:“我记得你们
了。”银先生担心将来自己和孙女会受到报复,便将该男子的外衣罩在他头上,又将外
衣的袖子交叉搭在偷车男子的肩膀上,以防止衣服被甩脱。之后,银先生便离开现场回
到自己停电动车的地方,等孙女出来回家。
保安让偷车男子坐在地上,随后便将此事汇报给学校领导。校长拨打电话报警,接到报
警后,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普吉派出所民警前来...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19743
44
来自主题: Apple版 - 威锋源也是流氓
如果不小心从它的源安装了什么核心package,经常会导致问题,所以威锋源还让你把
cydia的其他“官方”源替换成它的镜像。
而且威锋源还会安装搜狗源和它自己的其他源作为系统核心源,之后你删都删不掉,必
须ssh进去或者ifile去手动删除它。
现在iOS可以中文语音输入,中文拼音输入也越来越好,实在是没有必要装个威锋流氓
源了。
a***y
发帖数: 19743
45
来自主题: Apple版 - 威锋源也是流氓
威锋自己就几个源,什么核心源,精品源,图标源(?),还装上搜狗源,其中一个威
锋源和搜狗源装在cydia源和surik源一起的系统内,不能通过图形界面删除的
S*A
发帖数: 7142
46
来自主题: Programming版 - 14位在世的最好的程序员
Linux kernel 的代码规范就是你得那个连接。
在核心源吗的 Documentation/CodingStyle 文件里也有。
Again, 代码规范就是最表面的功夫而已。
我应该澄清一下,K & R 得语法和 coding style 不是一回事。
我说得是 K & R 语法已经过时了。
真正得功力在代码的构造和写法,如何 structure code
和数据结构等等。
c****3
发帖数: 10787
47
来自主题: Programming版 - TCP转发的问题
还要改包的内容?
如果目标机器不关心源IP的话,你的程序也起码要两个TCP连接。一个是Labview到你的
程序的,一个是你的程序到目标机器的。你的程序把从Labview受到的数据,修改后转
发到另一个TCP连接上去。
这是TCP工作的方式,否则你的程序变成路由器了,而且不是严格的路由器,因为路由
器工作在IP层,你要修改包内容,是工作在TCP层,有点象load balancer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