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尊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馬哈希尊者寫的很好,但是有幾個人信他說的呢?
你貼這種文章,看懂了裏面說的嗎?
r****n
发帖数: 8253
2

呵呵,原來是這個。
大念注經裏面說過啊,任何人只要努力修行四念住七年或六年或五年……或一年……或
半年……或一个月……或半个月……或七天,就可期望获得阿罗汉果或不还果。
這裡都還沒有說初果。
而馬哈希尊者說的成就,主要是指初果。
這個那裡和密宗的即身成佛一樣呢呢?成佛需要被授記,需要四大阿僧劫和十萬大劫的
波羅密積累啊。
因為我成就了啊,然後發現大乘是徹底的山寨貨。
a*******g
发帖数: 867
3
南传阿含经
中部37經/愛盡小經(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那時,天帝釋去見世尊。到了後,問訊世尊,然後站在一旁。在一旁站好後,天帝
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什麼情形,以簡要地,是愛盡解脫、趣於究竟、從束縛究竟安穩、究竟梵
行、究竟終結、天人最上的比丘呢?」
「天帝釋!這裡,比丘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天帝釋!當比丘聽聞:『
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時,他證知一切法;證知一切法後,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
法後,凡感受任何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
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他
在世間上不執取任何東西,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
,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天帝釋!這個情形,以簡要地,是愛盡解脫、趣於究竟、從束縛究竟安穩、究竟梵
行、究竟終結、天人最上的比丘。」
那時,天帝釋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問訊世尊,然後作右繞,接著就在那裡消失
了。
當時,尊者大目揵連坐在世尊不遠處。
a**u
发帖数: 8107
4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Tue Aug 10 17:01:52 2010, 美东) 提到:
http://www.fjlan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4
毗婆舍那谛观入门必读
PRACTICAL VIPASSANA MEDITATIONAL EXERCISES
著者: 摩诃慈尊者(缅甸)Mahasi Sayadaw
译者: 智如•苦乃谛理比丘(美国) GUNASIRI BHIKKHU
r****n
发帖数: 8253
5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We all know what happens when a fire goes out. The flames die down
and the fire is gone for good. So when we first learn that the name for the
goal of Buddhist practice, nibbana (nirvana), literally means the
extinguishing of a fire, it's hard to imagine a deadlier image for a
spiritual goal: utter annihilation. It...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坦尼沙罗尊者原文“静态,在这个不受燃料束缚的状态下扩散开来,弥漫于空间”
++++++++++++++++++++++++++++++
网友当时明月:
还是看到了梵的影子,大我真是一个绕不开的滟滪堆啊。
其实我不知道涅槃到底是什么,看到大我的继续的高级的存在,心中有所安慰。这是我
常的错误吧?另一些朋友的批驳,也不过是断见……不必得意。
====================================
runsun回复
那正是涅槃的一个极其重要特征:弥散。只是大部分人很难理解。
==========================================
天下云水:我对涅磐的描述之一:自由。略略明白一点。但对于:弥散。前未曾闻,不
知可否广解一下?
==========================================
runsun回复
如果没有“弥散性”,就没有“自由”,但是这种弥散性完全是一种抽象数学特性,不
是我们想想的那种实体的弥散。
在没有观察测量条件下(即识),物质粒子在空间当中也是弥散的,呈现出一种抽象的
波的特性。对我们来说,那不是一种真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7
佛陀的这个关于火的比喻是相当精彩的,坦尼沙罗尊者也有相当精妙的分析。
了解了这个比喻的时代背景和它所指的一样,就不会再认为涅槃是彻底的消失。
涅槃是五蕴的彻底消失没有,但是绝对不是完全的消失,因为五蕴这种存在形式其实只
是一面而已。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迦叶尊者斥责阿难是童子
贴这篇故事是想说明,不要把解脱者个个想象成慈眉善目,温言软语。
实际解脱者也都有各自的性格,也就是习气,这些是当生或以以前世积累所形成的。
迦叶的性格古板,孤傲,冷酷,不近人情,人缘差,被有些人说成气量狭小,屡屡和阿
难发生冲突
这些只是迦叶尊者自己的性格而已,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不是阿罗汉,相反佛陀对他的认
可非常的高。
r****n
发帖数: 825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迦叶尊者斥责阿难是童子

呵呵,对一个头发都白了,在僧团当中地位又很高的人说"你是童子“,这显然是非常
重的责骂。就类似有人说你是三岁小儿,这个你会觉得爽吗?
愚痴之类的词,在经典当中太多了,那是佛陀对所有无明凡夫的代称。
经典当中常说“愚痴无闻凡夫。。。。”
本篇经文当中,阿难说“忍之,尊者摩訶迦葉!此愚痴老妇,无自性智”
阿难也对那位女性也没客气。
r****n
发帖数: 8253
10
原来他是这样的人。
这本书是高中毕业后我最早接触的宗教修行的书,当时喜欢的不得了。想不到这位喇嘛
尊者,原来也是一个伪装的假大师。

60
and
f**l
发帖数: 9796
11
"起初我以为喇嘛尊者和那些年轻女子发生关
系是要搞什么“双修”呢,因为在印度和西藏的密宗里都有这种既让人感觉龌龊又让人
心驰神往的修行方法,也叫做谭催(Tantra);"
不是吧?。。。。。。。。。。是否还不应该仅限于BG啊?orzzzzzzzzzzzzzz自PIAAA--

60
and
i***r
发帖数: 29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i***r
发帖数: 29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阿冰,请搞清重点:这篇文章的观点是驳斥丑化大迦叶尊者以及贬低阿罗汉的言论。我
赞同的是这些观点。

r****n
发帖数: 8253
14

如果仅是这样,那么这段话就很平常了,并无奇特之处。
这个就是最关键的,而且你应该错误理解了五取蕴当中的色取蕴。
色取蕴,不仅仅是色身,而是包含色身以及任何被观察的色法,即包含外在的山河大地。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五取蕴,包括色法,都只是在六识产生的时刻才显现
出来,如果没有六识,并不存在。
这和我们的经验常识,是大大不同的,尤其对于物质的认识。
r****n
发帖数: 8253
15

本来无一物,应该由六祖或者禅宗的人来解释,我如果帮他们解释了,他们会不服,说
我不懂,说我曲解。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主要是否定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是依赖于识而产生的,这也是
我一直以来不断强调的观点。
b*****l
发帖数: 3821
16
喜戒尊者 (Sayadaw U Silananda)著
尽管现今已经越来越多人认识上座部佛教,可是依然还有一些人对于上座部佛教存有少
许的误解。甚至有人依然相信并说(或写)上座部佛教只倾向于阿罗汉果。在我们还未
谈论此课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阿罗汉的意思。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导,阿罗汉是证得
第四果或最高证悟阶段的圣者。所有证得第四果的圣者皆被称为阿罗汉--值得尊敬者。
值得什么呢?值得接受信徒的供养,因为供养那些圣者会带来无上的福果。依据这个解
释,所有证得这个阶段的圣者,无论是佛弟子还是佛陀(以及辟支佛),皆被称为阿罗
汉。在巴利圣典里无数次地提到佛陀为阿罗汉。注意佛教徒每日所诵念的礼赞文:“礼
敬世尊、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同时注意有关《律藏》--《大品》(Mahavagga of Vinaya
Pitaka)里的综述:“如今这个世间共有六位阿罗汉了。”那既是佛陀及五比丘。而阿
罗汉这个词汇也用来称呼证悟第四果的佛弟子,由于此意义,本文接下来所引用阿罗汉
这个词皆是指证悟第四果的佛...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7

这只能说成这位尊者的意见,或上座部的意见,
没说明这种意见是如何来的?
贴这些,是要我们…… 因为上座部说了,我们就相信吗?
不认为有”成佛”,也有理由呀
1.佛陀本就称为”阿罗汉”,就像佛陀称为”如来”一样。
我们会要求成为”如来”之后,还要再修什么,成为”佛”吗?
我们会要求成为”阿罗汉”之后,还要再修什么,成为”佛”吗?
这就会了,这就奇怪。
我也可已解释成 --- 佛陀已经将他成佛的方法告诉大家了。
他追求灭苦的方法,并在菩提树下内观缘起法,最终得以灭苦。
他在世时一再宣说灭苦的方法,就是把他成佛的过程告诉大家了。
致于”佛”,那是敬称,尊敬他开创一个教派,是这一教的领袖,
不是修行境界高低。
2.”佛”是敬称。当时被称为”佛”的还有其它教的领袖,不是释迦摩尼专属。
“成佛”是要自创教派吗?
3.”成佛”是果位吗?
佛陀在世时没说过有超越四果的更高果位。
也没说过弟子成为阿罗汉后,需要继续修”成佛”。
4.佛陀在世时,也没弟子说要”成佛”,只有成为阿罗汉。
5.阿罗汉被称为”无学”,没有要再学什么。
6.杂阿含75经, 相应部58经
比丘问 佛陀与阿罗...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18
摘自:
http://www.szjt.org/xuexiu_daoh/rufozhijian/contents/fodao_15.h
我还没有细看,就贴过来了. 好像还是不太谨慎, 呵呵. 可以多看几位法师的讲法,相互
印证比较. 我觉得讲得非常好.
------------------------------------
三十七道品之四神足
尊者雷迪

现在我将简要描述“神足”(iddhipadas),这个字的解释是:「证得圆满的境界
(ijjhanam iddhi)。」(译按:依照PTS巴利字典的说法,“iddhi”此字在英文中找
不到对应字,因为在欧洲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也没有单独使用的“iddhi”,其主要的
意义是指一种能力。而根据本文的脉络,无论是“iddhi”或“iddhi padas”并不是指
超自然的神力,而是指在法上修持的成就基础。本译文中,将“iddhi”译为“如意”
,“iddhipadas”译为“神足”,以示区别。)
在佛陀的教法中,总共有五种“如意”(iddhi),分别是:
对於诸如“名”、“色”等需要特别的知识,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苦圣谛”等...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底峡尊者的世间八法
阿底峡尊者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那就是: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明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掉入的八个陷阱, 所以我们应时时紧记在心,并不时
检查我们是否掉入其中。我们如果希望变得强壮,我们应该是需要锻鍊的。
d*********d
发帖数: 192
20
尊者归纳了四点,教诲说:
“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j*******1
发帖数: 182
21
尊者归纳了四点,教诲说:
“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r****n
发帖数: 8253
22
修者从本质上了知到,一切有为法每次重新生起后就坏灭掉。发展到行舍智后,禅修者
就能觉知到一种超越生灭现象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行法倾近了涅盘。行法和涅
盘是完全相反的,两者是不相容的。一者存在,另一者就消失。没有生起的地方,那里
就是涅盘。相反,有生起的地方,那里就没有涅盘。(这如同)在黑暗中无法看到光明
,在光明中也无法看到黑暗。
Meditators know inwardly that every conditioned thing comes up afresh every
time it dissolves. As knowledge of equanimity about formations (sankhārupek
khā ?āna) develops, the meditator becomes aware of a state that is beyond
the phenomena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It means that it has gone beyond
formations to come nearer to...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3
为何我们生于此?
我是谁?我为何出生?
因此,你们所有的人,无论在家与出家,今天来到这里,请仔细思考这个教导
。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为何出生?”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快
乐,但痛苦却从不曾停止,无论贫富、老少都同样痛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因为他
们没有智慧,穷人因贫困而不快乐,富人则因拥有太多而不快乐。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曾说过一个譬喻,是关于拥有财富与仆人的快乐——
男仆与女仆各一百名,大象、乳牛与水牛各一百头,任何东西都是一百件。这在家人真
的非常享受这一切,但你能想象照顾各一百头水牛、乳牛与各一百个男、女仆人的情形
吗?你能想象必须照顾这一切吗?
人们未考虑到事情的这一面,他们只想拥有上百的乳牛、水牛、仆人……但我
说五十头水牛可能就太多了,光为那些畜生绑上绳子就不得了了!但人们从未想到这点
,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未想到涉入其中的麻烦。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
若没有智慧,身边的每样事物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若有智慧,这些事物则会
带领我们脱离痛苦。眼、耳、鼻、舌、身、意……你知道,眼睛不一定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4
喔 我的理解力不太行
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气呼呼连喊两声, 什么考据证据? 到底要我干麻呢???
嗯…….. 不清楚你的意思, 不敢乱回答。
万一回答错方向, 屁股有椅子坐是小事,
得连累小学老师的,谨慎点。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欲界天,色、无色界天 -玛欣德尊者开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3 23:20:27 2014, 美东)
喜欢证据的人呢?要不要证据也要看屁股在哪儿么?
c***h
发帖数: 2262
25
是不太正常 你还是要怀疑一下
这有很多种可能,
可能要我考证有没有三十三天这回事,
也可能要我考证有三十三天, 但阿含经文说的不对,不是这样的三十三天,后人记述
有点小小的误差
也可能要我考证有三十三天, 且阿含经文完全正确
也可能要我考证阿含这段经文是不是后人伪造
也可能要我考证是否佛陀的确在三十三天说过某些佛法
也可能要我考证佛陀在三十三天说法的模式与在人间说法模式的差异
也可能要我考证整个阿含也是佛陀在天上说的。 有沾上一点三十三天的边嘛,都归天
上。
也可能要我考证阿含里的宗教信仰观的起源来自何处
也可能要我考证阿含里的宗教信仰观与后世佛教宗教信仰观的差别
也可能要我考证南传原来也陷在宗教信仰里
也可能……….
题目要定清楚,要我考证什么?
你这样………..写过硕博士论文吗?
你这么喊两句考据的说法,没被指导老师踢回来过吗?
不过,就算我考证了以上的 是或不是
与大乘经典何干? 阿含是大乘经典吗?
人家杀人了 你就杀人呀 人家没杀人 你就没杀人呀
你不敢挺身收集证据,为大乘经典辩护吗?
喔….这你也知道。
我没装B, 我是装傻。
套句大傻的话...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6
中国文化书院现场问答(一)
问:藏传佛教里有一种修法叫男女双修,这个问题我一直比较迷惑,能不能请您给我们
解释一下?
答:双修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会长甘耀权教授,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
会”上回答说:双修是藏传佛教很高的修行方法。他的上师是刘锐之大德,刘锐之的上
师第二世敦珠法王是在家身份,修的就是双修法,但考虑到弟子的根基不够,法王没有
将这个修法传下来。
后来我补充说,这个修法即使在藏地,也绝对不流行,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在我们
学院求学二十多年的人,他们几乎走遍了藏地的所有寺院,但从未发现有人在修双修法
。相反,有些正规道场在守护戒律方面,比汉地的律宗道场还要严格。
双修的修法是有的,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里也有。我在不同场合开示这个道理的时
候,引用过《华严经》等经典的教证和公案。
这一修法立基于很高的见解。《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什么是烦恼?贪、嗔、痴
、傲慢、嫉妒是烦恼。既然是烦恼,也就是菩提。
小乘认为,智慧、悲心、信心是好的,清净,是菩提之因;贪、嗔、痴不好,不清净,
你看男女执著的心态,怎么会是菩提?无法理解。然而在本质层面,贪心不存在,断贪
的智慧也...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7
双运与戒律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
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
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
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
,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
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
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
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
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
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
个人的相...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8
问:上师您在《普贤行愿品》开示中讲,米拉日巴尊者能钻牛角,我想了很久怎么
想也想不通,在普贤行愿品中讲一尘中有尘数刹,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缘起性空
的问题,请上师讲讲。
达真堪布解答:若是有时间、有空间,就没法这样,但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超越
时间和空间的,这样就可以都存在。这是超越的,我们是没法衡量的。因为它已经远离
我们的言思的范畴,我们思维是没法思维的,通过言语也没法解释的。我们能思维的、
能解释的,都不是超越的,都不是最究竟的实相。
t******g
发帖数: 1752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
文。藉着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
。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
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
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 “这就是吗?
” “我达到了吗?”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
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
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
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来不及读
什么,直接就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
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
。我年轻时也那样...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0
关于涅盘后的显现问题:
尊者阿迦曼接着说:「我对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没
有怀疑,但是,在您般涅盘(完全的灭尽而没有任何馀
留)之後,怎麽还能够以这样的形式而来?」
佛陀回答说:「这样一个暂时的形象,对於已经达
到绝对纯净的人是必需的,虽然他是无形的,但是为了
来看一个已经达到绝对纯净的人,他仍然要虚拟一个世
间的形象。但是当两者都已经达到般涅盘时,就不需要
世间的形象了。诸佛之间也是一样,先透过世间形象的
过程,藉着这个示现做为暂时的沟通工具,才能知道在
他们以前的诸佛。透过绝对的解脱,并没有任何的表现
或显示。同样的方式,如来和阿罗汉弟子们为你方便示
现,让你能够知道和看到某一位特定的佛陀和他的阿罗
汉弟子们的样子。
「换句话说,任何需要透过世间形象接触的地方,
就需要一个虚拟的形象才能联系。但是,任何需要透过
绝对解脱的关系,就不再需要任何有情世间的形象了,
因为双方都已经平等而一致了。然而,当要知道个别的
特性时,又再度需要世间形象做为对比,才能了解空无
形迹、显示或表现的绝对解脱是自然地辉耀着,也被一
种无比的喜乐宁静所实证着。那些了解这个事实的人对
於透过世间形象(相对地说)来...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因为历代上座部阿罗汉没有这样说法,佛陀时代阿罗汉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他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当然尊重。
对于人,要人相信,要建立信仰的”基础点”,是有点难度。
对有些人可能因尊者的名声而相信,这也是有的。他们选择这样的信仰”基础”。ok
对有些人,因为与历代说法不同,是会存疑的,也ok.
甚至,有人还常看到菩萨,他们选择这样的信仰”基础”。ok
t******g
发帖数: 17520
32
当心灵鸡汤这么转。。。
如果上师尊者是以某系统的次第的来讲, 转的人就挑自己喜欢的, 吸引眼球的段落转
,这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指责别人的时候如果躲在上师的话后面, 这样就是把上师的话当成了
攻击别人的工具了。。。
不要没有上师和尊者, 就不能成为一个行为人了
n********n
发帖数: 8336
33
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的特質》中稱:「由於原始經典本身,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明
確解說,且部派佛教以低俗的形式誤傳,所以今日不論是西洋學者之間,或東方佛教學
者之間,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解釋,而産生種種說法,甚至曾在學界中展開熱烈的論
戰。」
隨佛尊者,2008年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開發表的、《十二因緣之
原說與奧義》中,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共說
,提出原始佛教教義,指出十二因緣是「以六處為分位」,不是部派所傳說的「以識為
分位」,不同於《舍利弗阿毘曇論》、 《發智論》、《大毘婆沙論》 、《俱舍論》、
《清淨道論》、與《大智度論》、 《瑜伽師地論》等論之定義。
(一) 五陰及六觸入的解說 摘要:
本系列是隨佛長老依《相應阿含》和南傳巴利聖典《相應部》的共說來講解十二因
緣法。長­老從什麼是無明、明開始講起,引領大家瞭解五陰是什麼。 佛陀教的禪
觀是觀五陰的生與滅,其內容就是十二因緣。長老從而糾正將五陰的生、滅認為­
是刹那生、刹那滅的錯誤,從經典中瞭解觀五陰的集與滅,即於六入處起觀。長老也說
明:­「無明緣...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4
隨佛尊者认为缘起法是原始佛教的中心,而无我无常则次之。
五蕴和十二因缘的对应:
五蕴是十二因缘中的名色和识
色:,六根和五尘(也称五境: 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
名:即法尘(法境),包括受,想,行(思),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
名色:六根和六尘的统称
识:即六识。六種感官認知的功能,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六者的合
稱。以六根六境(名色)为缘,生六识(名色缘识)。而六识因贪爱缘生名色。
NOTE: 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 六塵,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又稱六境
c***h
发帖数: 2262
35
(一) 五阴及六触入的解说 摘要:
本系列是随佛长老依《相应阿含》和南传巴利圣典《相应部》的共说来讲解十二因
缘法。长-老从什么是无明、明开始讲起,引领大家了解五阴是什么。 佛陀教的禅
观是观五阴的生与灭,其内容就是十二因缘。长老从而纠正将五阴的生、灭认为-
是刹那生、刹那灭的错误,从经典中了解观五阴的集与灭,即于六入处起观。长老也说
-- 善哉 善哉 好 六入处起观
--是 颇赞成 重要的是观察因缘生 因缘灭,也就是集灭。
-- 集灭也是无常。 也就是五取蕴的生灭。
-- 但也会观察到剎那生灭
-- 都会
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这
个念法只是口诀-,要了解整个十二因缘,不能只凭口诀来了解。
(二) 不正思惟起无明 摘要:
无明有因、有缘,什么是无明的因?不正思惟为因缘,正思惟,即如理作意,指的
就是因缘-观。在眼、色为缘的当下,不如理作意故有无明。无明不是过去带来,
也不是无始劫以前就-有。
-- 很赞成
-- 无明 不是甚么”东西” 它只是不了解 不知道 四圣谛
-- 问”不知道” 从哪里来?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我赞成以六触开始,不然要怎么开始?
无论怎么观察,怎么开始, 都是触开始。
所以以触开始,很合理。
“触”之后呢? 是”受”吗? 是”受”,也不是”受”。
受念处会观察到”触”之后是”受”,
心念处会观察到”触”之后是………….. : )
随佛尊者提了好的入手点,好的观点,
但有些对应也不一定对喔 (当然也不一定错喔)
都要经过观察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班迪達尊者圓寂了

转贴大师法语以为纪念
http://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2482674-%E5%A4%A7%E5%B
大师父班迪达尊者进一步解说两种禅修者:
“止乘者”(samatha-yanika)与“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止乘者必须让心专注在某个单一禅修目标,直到证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后,他们会观
察禅支、禅心或者任何色法,以逐步培养观智,直到证得道、果。
纯观乘者必须把心专注在当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现象。这种剎那剎那的观察会产生剎那定
。若无剎那定,禅修者将连名色分别智也无法证得,更不必谈较高的智慧,如把握因缘
智,无常苦无我智,生灭智等等。
就纯观乘者而言,要逐步修得观智直到完全证悟,剎那定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如何,没
有人能够在不修习毘婆舍那的情况下证悟。
在此,剎那定好比是由许多小纤维组成的绳子。每一条纤维都很脆弱,容易断裂。但是
,当他们缠绕成一条绳子时将变得很强壮。同样地,就纯观修行而言,由于目标剎那生
灭,定也只会剎那剎那生起,不可能很强。但是,如果你持续地观察所缘,连续而无间
断地培养牠,它便会强大到...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尊者应该就是对凡夫的开示啊,根据目前大多数大众的认知,佛陀是历史上存在的这样
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觉悟的人。而大乘中的佛、菩萨可能并没有在历史上(几千年的近
代人类史)存在过。我想他是这个意思。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 尊者要依靠什么而确认呢?
f*******e
发帖数: 5594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这里并不是尊者确认,而是目前大多数人的确认(信)。这并不是说是否一定就不存在
,或者是否真实。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有些有自傲成分
有些有吹牛成分
佛陀说他证悟的是世上无上之法 别的宗教说他吹牛 别的宗教才最伟大
但佛陀自傲 觉得是真的
看起来大乘因为历史演变与派系斗争也对其他派别做这件事,又回到信者恒信了
由于大乘理论并从头到尾一致,是因时代地区而一直改变、累加,我个人较不倾向他们
这是理性与感性的挣扎
有感性需求者,的确无需考虑这些,
例如 信仰观世音菩萨
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目前需求的就可以,没有对错,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发信人: lingsu (黄皮猫),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12 23:44:34 2016, 美东)
c***h
发帖数: 226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我的观念里 出家 在家 是为了修行方便而设
对阿罗汉 已成就者 没有 出家 在家 的区别 超越这些
发信人: lingsu (黄皮猫),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3 16:46:54 2016, 美东)
小小的纠正一下细节 - 阿罗汉证果的过程就是涅盘。他不出家的话就会般涅盘。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人: Yisu (输也不哭),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8 16:33:50 2016, 美东)
一者是依靠我们手边能信任的工具 : 历史研究
一者是依靠修行体悟。 但有些事似乎修行也未必能体悟
一者是感性的信仰。 就是自己目前的确需要有这信仰,所以就不管真假,真假也不重
要。
再者,如果理性一点,就是少说与神话有关的,只谈目前修行能掌握的
看影片马欣德尊者在”佛”的问题,说的较保守朴实,较少谈到神话系统(不管上座部
大乘)
c***h
发帖数: 226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如果 出家 在家 做比较
阿罗汉应该较接近 出家
也就没有家庭 摆脱家庭的状态 守戒
但是我认为 不能以世俗出家的眼光看阿罗汉
阿罗汉也没有世俗 守戒 的问题 “守戒”是世俗还在修行者的眼光来说
阿罗汉本身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清净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发信人: lingsu (黄皮猫),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4 16:30:50 2016, 美东)
有同感 -
比如说独居的退休人员,不必工作,不必操劳操心身体温饱,不必操劳家人等,
是不是也可以呐。
佛陀时代没有退休金哈。 :-)
f*******e
发帖数: 5594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尊者应该就是对凡夫的开示啊,根据目前大多数大众的认知,佛陀是历史上存在的这样
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觉悟的人。而大乘中的佛、菩萨可能并没有在历史上(几千年的近
代人类史)存在过。我想他是这个意思。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 尊者要依靠什么而确认呢?
f*******e
发帖数: 5594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这里并不是尊者确认,而是目前大多数人的确认(信)。这并不是说是否一定就不存在
,或者是否真实。
c***h
发帖数: 226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有些有自傲成分
有些有吹牛成分
佛陀说他证悟的是世上无上之法 别的宗教说他吹牛 别的宗教才最伟大
但佛陀自傲 觉得是真的
看起来大乘因为历史演变与派系斗争也对其他派别做这件事,又回到信者恒信了
由于大乘理论并从头到尾一致,是因时代地区而一直改变、累加,我个人较不倾向他们
这是理性与感性的挣扎
有感性需求者,的确无需考虑这些,
例如 信仰观世音菩萨
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目前需求的就可以,没有对错,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发信人: lingsu (黄皮猫),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12 23:44:34 2016, 美东)
c***h
发帖数: 22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我的观念里 出家 在家 是为了修行方便而设
对阿罗汉 已成就者 没有 出家 在家 的区别 超越这些
发信人: lingsu (黄皮猫),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3 16:46:54 2016, 美东)
小小的纠正一下细节 - 阿罗汉证果的过程就是涅盘。他不出家的话就会般涅盘。
c***h
发帖数: 226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人: Yisu (输也不哭),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8 16:33:50 2016, 美东)
一者是依靠我们手边能信任的工具 : 历史研究
一者是依靠修行体悟。 但有些事似乎修行也未必能体悟
一者是感性的信仰。 就是自己目前的确需要有这信仰,所以就不管真假,真假也不重
要。
再者,如果理性一点,就是少说与神话有关的,只谈目前修行能掌握的
看影片马欣德尊者在”佛”的问题,说的较保守朴实,较少谈到神话系统(不管上座部
大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