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 发帖数: 1037 | 1 大鉴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坛经序
王骧陆居士
《坛经》流传一千三百余年,辗转传抄,文字当有错误处,若依义不依文,不必住于文
字而多所纷争,但求义理通顺而已。况文字乃可思议之物,而所表者,正此不思议之境
,此境千圣所不识,权乘菩萨所不知,又岂文字所能阐明者耶。故于经内原文,一仍其
旧,而视有不通顺处,或于宗旨未尽合处,量予补充,注明于后,以待高明。
六祖本不注重文字,后人记述,又未能尽合祖意,似系拉杂记载,又非一人手笔,
故前后深浅颠倒不一,亦无从改正。今只就文而论,读者当放眼于文字之外,自得超然
之境,合般若之机矣。至于坛经取义,亦含有心田之喻。世尊昔日坐金刚坛,成大菩提
。今言坛者亦即金刚坛,不起于坐,即见金刚自性而成佛。读坛经者,当明此旨,方可
与祖意契合。又读经者,受用各各不同,未见本性,学法无益。否则祖虽开示,我终无
由悟入也。仁者于此经,不可阅过即弃,当时时体会,坐心中心法至数百座后,必可证
得奢摩他。而于启用时,练习三摩钵提,方得此经之妙,且知运用于世法。六祖所言佛
法于世间,不离世间觉,真得大机大用矣。
觉者,成佛之始也。由觉而知所返,顿超彼岸,... 阅读全帖 |
|
|
i*******e 发帖数: 50 | 3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
其实都是waichi原来讲过的意思,恐怕还有理解不到的地方。
刚才想,楞严经里阿难那一段其实还有一层意思,表示内力、外力都要。
内在靠自己,外部也靠佛的帮助。没有外力帮助,有时候自己顶不住的。
这正是Waichi说的在世明师的作用,不但讲法、传法,还要消业、转业。
师徒互相是有承诺的。
不然世界上天天那么多人有事,他为什么只管阿难啊。因为别人没请他管啊。
------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
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
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
这一段其实是说佛(真实的老师)对弟子的保护作用。就是消业、转业的作用。
那后边才是传法。
------
不是别的意思,只是看到了,就应该说出来吧。不然也是理解偏差。 |
|
l****i 发帖数: 617 | 5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恭敬拷贝几段<楞严经>.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
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
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
,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
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
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
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
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
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 阅读全帖 |
|
v*******e 发帖数: 1715 | 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今天看圆觉经, 25种方法, 才明白有3个禅定(三个的名字都比较奇怪
奢摩他, --相上就清净。
三摩钵提--不离开目标 (可从杂念看着目标)
禅那 --不受干扰而坚持目标。
我前面说的2个应该是3和1. 2我大概知道,
但3做不到 (因为杂念来自多根)曾做到过1次--这是止于心,才可能从各种情况都发
观心
当然,更可能我经历的只是上述方法的初级或起步。
奇怪。它没讲观 毗钵舍那。 |
|
v*******e 发帖数: 1715 | 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无标题]
今天看圆觉经, 25种方法, 才明白有3个禅定(三个的名字都比较奇怪
奢摩他, --相上就清净。
三摩钵提--不离开目标 (可从杂念看着目标)
禅那 --不受干扰而坚持目标。
我前面说的2个应该是3和1. 2我大概知道,
但3做不到 (因为杂念来自多根)曾做到过1次--这是止于心,才可能从各种情况都发
观心
当然,更可能我经历的只是上述方法的初级或起步。
奇怪。它没讲观 毗钵舍那。 |
|
m***n 发帖数: 12188 | 8 有人帖了道家十大人物,本来想回复,最后决定还是单开一个。因为我觉得那个帖子有
些混乱,其中传说和历史混淆,后面回复又把道教和道家也混淆。
首先,道教和道家是两个概念,不是完全一回事。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说“古代的
道家是讲道理,后来的道教是讲迷信。” 不过许先生作为五四时代砸烂孔家店,破四
旧风气熏陶的小将,也是有其偏激处的。但是分离道家和道教确实应该的。
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南方楚国的精神,而道教是两个传统的合一(北方燕
国的方士神仙术传统和南方楚国的道家传统)。
下面是我认为的道教十大人物,没有老庄,肯定的:
1)张道陵
道教由东汉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他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
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他的孙子张鲁在刘焉的帮助下,割据汉中,实
践了一个道教的乌托邦社会。不过张鲁和割据益州的刘璋从小就是死对头,因为张鲁的
母亲和刘璋的父亲刘焉通奸,然后小张鲁被刘焉收养为养子。刘璋认为他们夺走了自己
的父亲,害了自己的母亲,张鲁也认为是奇耻大辱。这个仇恨可以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
来解释的,是不死不休的。两人后来也同归于尽,不过下场都还好,分别在... 阅读全帖 |
|
f****a 发帖数: 847 | 9 好像话题扯远了。
关于中国的禅宗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於梵文「禅那」()音譯而來,意為「靜
慮」、「思維修」、「定慧均等」[7]。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
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
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
所謂的「禪」非謂修證「四禪八定」的「禪定」,而是六度波羅蜜的第六度-「般若」
,亦即指能夠引導學人參究,因而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淨心。
请自行参考
zh.m.wikipedia.org/wiki/%E7%A6%85%E5%AE%97 |
|
z**n 发帖数: 22303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世间八法——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6 15:19:01 2014, 美东)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3日
来源:佛门网 www.fomen123.com 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50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
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
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
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
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
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
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36 | 11 儒道佛都讲究静。
道家。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意思就是静到了极点,就明。
儒家。夫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王阳明说:“初学时心
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佛教的止观,依我看修止就是修静。圆觉经中说: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
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感觉上儒道佛说的都是一回事。其目的都是证到一个所谓的本体,或者说是形而上的东
西。说的最彻底的还是佛教。不仅指出了那个形而上的东西,还林林总总地给出了证道
的方法。
扯点和雀版有关的。女生都喜欢成熟稳重的。圣男们,修静能让人稳重。 |
|
r**t 发帖数: 214 | 12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解脱之后? 随便从网上找了一点介绍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
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
能够契会真如。
简单说,止是定,观是观照,用智慧观察,契证法印。这方面我没有基础,随便敷衍一
下吧。
用暴力扯断?怎么个扯法,举例说说? |
|
l*****u 发帖数: 265 | 13 流火跳跃的姿态很轻盈,他虽然背着无双,却仍然在风中自由地奔驰。
无双觉得他并非是在奔跑,她想他其实是在飞吧!
是黎明的时分,经过一夜的折腾,魏军也累了。在黑夜与白昼交界的时候,人反而
最容易掉以轻心。
流火并不避人,他背着无双一路向着中军大帐而去。
巡逻的士兵大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然而他们只看到了一个鬼魅般的影子如同一缕
轻烟一般地从身边擦过。
两个士兵疑惑地揉了揉眼睛,那人影已经不见了,他们对望了一眼,心里不免狐疑
,是不是错觉呢?
魏军的主帅拓跋颜坐在灯下打盹,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又是魏国皇帝拓跋珪
的叔父,在魏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他毕竟已经是一位老将了,多年的征战早已使他头发花白,身上的多处旧伤,
在天阴时便会隐隐做痛。他早已经不再亲自带兵,然而这一次却又与以往不同,这一次
的事情实在关系重大,他不得不又一次亲自披甲上阵。
只要是出征,他必然夜不解衣,睡觉也不会躺下,只是坐着打盹而已。这样一旦有
事情发生,他便可以立刻持刀杀敌。
但白天就要到来了,人在这个时候通常是最累,精神也最松泄,夜里秦军已经...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265 | 14 楚衣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她记得昏倒以前,无双伏在她的面前睡着了,那时她怔怔地
看着无双,心里很是羡慕,为什么她有勇气做她不敢做事情呢?
然后她便听见窗户被人推开的声音,她还没来得及回头,便一下子昏了过去。
四周是熟悉的小鸟鸣叫声,太阳光从林间穿过,树叶的边缘因阳光的照射而反映着
金色的光芒。她轻轻动了一下,立刻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冷冷地说:“别动,一动你就
掉下去了。”
她吓了一跳,侧过头,看见身边坐着一个紫色的女人,紫色的头发,紫色的眼睛,
是妖怪吗?
她有些害怕,很想后退,可是她马上注意到她身处在一棵大树的顶端,斜靠在一枝
树桠上,如果一动,便真地会落了下去。
“你是谁?为什么带我到这里来?”
紫色的女人道:“我叫紫羽,虽然是个妖怪,却不吃人,你不必害怕,是无双叫我
带你来这里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她想做些什么。”
“无双!?”楚衣疑惑不定,无双怎么会认识妖怪呢?
仿佛看穿她的心事一样,紫羽道:“其实我本来不是妖怪,我本来,”她顿了一下
,“你想不想看看我本来的样子?”
“这不是你本来的样子吗?”
“是的,不...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392 | 15 喜堂上的宾客窃窃私语,楚衣仍然站着发愣,一切那么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他是
妖怪,其实她早就应该知道。
当她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他是那匹巨大的苍狼,他与它的眼睛看起
来是如此的相似。
但她却拒绝相信,自欺欺人地执着于自己的爱情。
她身上的力气一下子便失去了,双腿一软,坐倒在地。
无双忽然道:“既然九月是妖怪,而楚衣又本与刘勃勃订有婚约,不如就让他们两
人成亲吧!”
没弈干一怔,虽然这也是他所想,却想不到无双会在这个时候忽然提出。
楚衣也一怔,她不由抬头去看无双。
只见无双笑嘻嘻地道:“我与楚衣情同姐妹,既然今天与九月的婚事不成,我看还
是成全他与刘勃勃的亲事,既然大家都来了,也不要白走一趟,就趁现在将婚事办了吧
!”
没弈干唯唯诺诺,虽然觉得才走了九月,就与刘勃勃成亲,颇为荒诞,但他此时也
心中大乱,想到楚衣若是能够早日与刘勃勃成亲也好,以免夜长梦多。
无双笑道:“若是大家都不反对,不如现在就把亲事办了吧!”
楚衣忽然尖声叫道:“我不嫁。”
无双眨了眨眼,“你不嫁?”
“是,我...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392 | 16 婚期定在三日之后,楚衣似乎急于嫁给刘勃勃,没弈干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刘勃
勃也终于成为城主的乘龙快婿,全城百姓又可以因楚衣的婚事而免费饱餐一顿。皆大欢
喜。
无双离开延奢城的时候,城内便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她知哀大莫过于心死,楚衣应
是很悲伤的,但她却全无悲伤的神情。她很快乐地试喜服,很快乐地挑选嫁妆,似乎迅
速地将九月遗忘了。她愈是如此,无双便愈是担心,总觉得自此后,楚衣的生命就只剩
下悲剧。
她不知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到底对还是不对,她只知率性而为,却原来,这尘
世的命运,并非靠人力就可以改变的。
一队侍从跟随在她的马后,她心里多少有点落寞,就这样走了吗?
即放不下楚衣,又在想流火,他到底在哪里?
忽听侍卫惊呼:“有刺客,保护公主。”
她方才抬头,只见不知从何处来了几个黑衣人,已经与侍卫们打了起来。
她心里一动,怎么会有刺客?忽见其中一个黑衣人行动如风,一下子便来到了她的
马前。她大惊,正想呼叫,那黑衣人已经一掠上了马坐在她的身后。
黑衣人一上马,便双手拉住马缰,脚一踢马肚。那马受惊之下,立刻洒开四蹄向着
前方狂奔... 阅读全帖 |
|
d*****1 发帖数: 228 | 17 与此同时,高平公府内。
伺侯公主更衣的老婆子神情恍惚地走出无双的房间,房内坐着梳妆已毕的女子。女
子用却扇遮着面颊,让人不能轻易看见她的容貌。但老婆子却知道,房内的人已经不再
是无双公主,而是那个叫丽奴的胆大包天的丫头。
老婆子平时受过丽奴很多好处,丽奴总是隔三差五地塞一些碎银子给她果子吃。她
知道丽奴是一心想要攀高枝的,说不定哪天就能做个姨奶奶。她也便因着这层关系而对
丽奴物地另眼相看,只盼着有朝一日真地野鸡变凤凰了,她还能捞到一点点好处。
但如今这光景,她却是吓得魂不附体。丽奴竟然胆大到假冒无双公主,这事是万万
瞒不过的,驸马是何等精明的人,都不必进洞房,连拜堂的时候都瞒不过去。
她一想到这一层,身上的冷汗便簌簌而下,若是让驸马爷知道她也参与了这件事情
……
老婆子的双腿软了,她年纪大了,深知活着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在她过往的几十
年的时光里,也并非一直过着好日子。还不是因为已故夫人的恩德,她进了府,才可以
衣食无忧。
人越是活,便越是贪恋生命,如同她这般年纪的人,自己也知道再也没几年可活了
。但越是如此,就越是不想死,越觉得要是能一... 阅读全帖 |
|
d*****1 发帖数: 228 | 18 青玉策马北行,没过多久便进入了广阔的草原。她是从奢延城外绕过去的,沿路看见几
个刘勃勃手下的卫士。对方却似乎无法为难她,互相对视了一眼,便转过头去,故做不
见。
青玉挺起胸膛,勇敢地从他们中间穿过。她本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见到男人
的时候总是低着头,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但现在的她却有些不同了,她知道自己必须
变得比以前有勇气,从此以后,再有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她将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
难。
她不再将载阳放入食盒,而是用自己的外衣让他缚在胸口,马匹虽然很颠簸,载阳
却一直睁着一双大眼睛在她的怀中注视着她的脸。她的心中便升起了母性的柔情。她知
道她必会以载阳为子,一生都将为了他而活下去。
愈向北走,风便愈加猛烈,她开始看见游牧人民的帐篷。她亦如同楚衣一样是匈奴
人的女儿,但她自小是在高平公府长大的,因而她更象是一个汉人女子。
她从未学过挤羊奶,支帐篷,拾牛粪之类的工作,她想,她以后必须得学会这些。
她沿途向牧人们乞讨马奶给载阳喝,他似乎生来就是要成为牧民的,喝着马奶一点
都不觉得腥膻,反而津津有味。
青玉便觉得很安慰,看来那位白胡子神仙说...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478 | 19 032
认为没有,必定会有一种境界与现象。有了境界与现象,事实就有存在,怎么可
以说是无著呢? 所以你说一切无著,就名为能知能觉的心,是错误的。」(分析
一般观念,认为一切无著就是心,是错误的)
(以上是有名的七处徵心之论辩。)
★ 尔时阿难 在大家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
★ 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 犹恃□怜 所以多闻未得
★ 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 溺淤淫舍 当由不知 真际所诣
★ 惟愿世尊 大慈哀愍 开示我等 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 隳弥戾车 作是
★ 语已 五体投地 及诸大众 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
★ 尔时世尊 从其面门 放种种光 其光晃耀 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种
★ 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 一时开现佛之威神 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其
★ |
|
P******a 发帖数: 478 | 20 034
别于妄心,名为真心自性。(这个所谓真,只是在名辞上为了有别于妄心而假设
的。在人与一切含灵众生的本位上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的妄想,与生理本能的
活动,都是这自性功能所生的动态作用。)你现在的意识精神,原来自然具有自
性灵明,能够产生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现象的产
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将身心、物理、精神互和关系所产
生的各种因缘,各自归返其所以生起攀缘的本位,这个本来清净正觉,光明寂然
的自性,自会超然独立,外遗所有而得解脱。一切含灵的众生,都具有这个心性
自体功能而发生种种作用。虽然终日应用,但是只能认识这个自性功能所产生的
作用,而不能认识心性光明寂然的自体,所以才在生死之流当中旋转不已。」
★ 阿难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
★ 五轮指 语阿难言 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 汝何所见 阿难言 我见
★ 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 耀我心目 |
|
f*******w 发帖数: 1 | 21 转自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id=507
格鲁不共修持——观察修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所有佛法修持归纳为观察修和止住修二类,而所有佛法修持对象
中只有奢摩他——止才是止住修,其他所有所缘都要进行观察修,因此正确了解观察修是
十分必要的。在此大略研讨一下观察修。
观察修是说对于所应观修的内容通过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种方法进行修持,当内心有所
觉受的时候才进行止住修——安住于观察修所得之觉受。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仇人,每思及
曾对我所作的损害则怨恨增加一分,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观察修”,佛法的观察修要把对
境换成道次第的所缘。宗大师说,此观察修不但不影响止住修,反而可以帮助生起止,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炼金的比喻。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苦、皈依、业果、出离
心等需要观察修才可以生起觉受、证德暂且不说,能断除无始轮回生死根本无明的唯一锋
利宝剑——无漏智慧也是必须要通过观察修才能获得,这点宗大师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帕帮喀大师曾说:这个观察修的教授是从文殊上师(指宗喀巴)语密耳传所出,只有格
鲁派具备而 |
|
a*******g 发帖数: 867 | 22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
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
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
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
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
,觉所显发;觉圆 |
|
a**u 发帖数: 8107 | 23 ☆─────────────────────────────────────☆
runsun (runsun) 于 (Tue Dec 30 22:02:06 2008) 提到:
作者:明法法师
奢摩他(止禅samattha bhavana)
1.以完全安定(samahita)为为取向。
2.止禅寻(专注)、伺(继续专注)对象(所缘),所缘是概念法(世俗谛)。
3.修止禅得安止定可镇伏五盖。但离开禅定时无法伏住或拔除五盖或贪、瞋、痴。
4.修止禅之时段不可作思惟,因为起念头将离开禅定或所缘。
5.修止禅以杂念减少、禅相(nimitta,parikammobhaso)出现及其光色等,作为检查
进步的重要根据。(RUNSUN注:GYFM根据光色亮度判断一界到五界,典型的专注禅)
6.修止禅在近行定或安止定有五禅支,此中专注、喜、乐、轻安显著。
7.修止禅得以精进力加速得定。
8.止禅是一时只能有一个专注的目标,专注、再专注,结果是心一境性(与所缘或禅
相结合)。(RUNSUN注:这就是制心一处)
9.修止禅无法解脱,转修观禅才能解脱。(RUNSUN注:观禅只有佛法才有,外道无)
1 |
|
a**u 发帖数: 8107 | 24 ☆─────────────────────────────────────☆
runsun (runsun) 于 (Sat Jan 3 09:31:55 2009) 提到:
以下文章是上座部佛教的法师对于证得涅槃或者说慧解脱阿罗汉是否需要修禅那的一些
论述,在这里,禅那,jhāna 通常指透过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而获得的色
界四禪那和无色界禪那,即我们说的四禅八定,中文也叫禅定。根据我个人的了解,目
前在整个上座部佛教,尤其是缅甸,支持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行任何四禅八定(包括
初禅)的已经成为绝对主流,比如马哈西尊者,雷迪尊者,乌巴庆尊者、莫因尊者,韦
布尊者、莫哥尊者,德宝尊者,向智尊者,金刚智尊者,以及葛印卡等。
以下是我搜集的某些法师在相关著作里面的片段,这些是证明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任何
修任何四禅八定(包括初禅)的充分证据。
不过请注意,说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任何禅那,意思不是指不打坐,而是指不需要修专注禅定,不需要四禅八定。只是单纯修观,这种在上座部佛教被叫做纯观行者,或者干观行者。
纯观,是可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修行的,不局限于打坐
= |
|
a**u 发帖数: 8107 | 25 ☆─────────────────────────────────────☆
runsun04 (runsun) 于 (Fri Jan 23 09:29:28 2009) 提到:
这篇文章是我刚看到的,是明法比丘介绍止禅的观呼吸,和观禅的观呼吸的区别,讲的
也很清楚,他和我前面说也基本一致,另外关于在观呼吸是对于出现其他身心现象应该
如何处理,也是说得清清楚楚。
这再次印证我前面的一些观点。
==========
1代表奢摩他 (止禅)观呼吸
1代表毘婆舍那 (观禅)观呼吸
呼吸止禅1. 以呼吸的气息--触到鼻端(p呼吸止禅rimukkh呼吸止禅,鼻子下面,上嘴唇
上面)触点上的气息,为专注的目标。
呼吸观禅1.以呼吸的「触」(photth呼吸止禅呼吸观禅呼吸观禅呼吸止禅;ph呼吸止禅
ss呼吸止禅﹐触=地+火+风)--碰触到鼻端上的皮肤,为专注的目标。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慈济瓦法师:近行定与安止定(2009-01-28 15:05:16)
按:慈济瓦(Sujiva 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
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
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
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 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
,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意
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 visualisation)、不净
观,在《清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剎 那 定
阿姜念
在這裡,我們適切的討論純內觀行者所發展的一種定。內觀行者使用剎那定,它來
自專注於內觀目標,就是注意發生在心與身的各種精神與生理現象。被稱做「剎那定」
是因為它僅發生在內觀中剎那間的注意力,不是像奢摩他那樣固定住目標,而是專注伴
隨心與身所產生的改變目標或現象,一旦當內觀行者達到強大且精細的注意時,產生一
系列綿密不間斷的剎那定,這種定,剎那剎那沒有中斷時,會變得非常有力,它能克服
五蓋從而帶來心的清淨,這清淨的心能給行者有能力去達成所有的內觀智,直到阿羅漢
的水準。純內觀行者能夠激賞並了解剎那定力,當他們觀察的注意力變成一種慣性,他
們自己能看到那注意力,綿密不中斷,這注意力似乎自發地連續形成的,如水蒸氣網,
行者不需做任何協調或刻意的努力。因此,它通常能讓行者坐上一個鐘頭,甚至好幾個
鐘頭,全神貫注地注意。在良好的注意力期間,特別是平衡的「行捨智」時,心祇安置
於它的目標上,而絕不會散亂,即使行者想讓心散亂,也辦不到,且退回到它所注意的
內觀目標,有些行者能夠一 |
|
p******0 发帖数: 200 | 28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六八年于美国加州三籓市佛教讲堂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
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 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经》快要讲完了,‘于师子
床’:佛在法座上,这个师子床——佛说法犹如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称其
法座为师子床。‘揽七宝几’:佛前桌子是七宝造成的,七宝庄严的。‘回紫金山’:
佛的身体好像紫金山,光明遍照。‘再来凭倚’:再来凭几讲这个法,‘ 普告大众’
:普遍告诉大众,‘及阿难言’:和阿难说,‘汝等有学缘觉声闻’:没有证四果以前
,都叫有学位。你们现在这些有学的人,修十二因缘而开悟的缘觉,或者修四谛法而开
悟的声闻。‘今日回心’:你们现在都回小向大了,由二乘人发大乘心,‘趣大菩提’
:想得到大的觉悟,‘无上妙觉’:没有比这个再高上的妙觉。‘吾今已说’:我现在
已经讲了,‘其修行法’:真正的修行法告诉你们了。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
见。
‘ 汝犹未识’:阿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1、于概念法所缘,观其常恒不变,这是奢摩他的修行。
2、于真实法所缘,观其无常,这是毗婆舍那的修行。
3、只有在身、心现象生起的当下,观照它们,方能了知它们的“自相”。
4、了知“自相”后,才能见到生、灭。
5、必须清楚的观察到,生起的一切身、心现象,必然会坏灭、消逝。
6、了知坏灭时,将清楚的见到无常。
7、见到无常时,苦变得明显。
8、苦变明显时,便见无我。
9、见无我时,将能证涅槃。
——《毗婆舍那实修教学》沙达马然希禅师著 |
|
m****s 发帖数: 18160 | 30 ☆─────────────────────────────────────☆
bdbd (maotouying) 于 (Thu Jul 30 21:30:47 2009, 美东) 提到:
自发燃烧”
有一次,我在夜里大约十一点后经行。离我所在的森林寺半里路远的村子里,人们在庆
祝某个节日。我从白天开始,感觉就有些异常。我感觉特别宁静,没有在想什么特别的
事。经行累了之后,去我那间小草棚里坐下。我正坐下时,发现来不及把腿盘起,心就
进入了深度宁静。它是自动自发的。等到我盘腿坐好,已经进入深定,我感觉坚固稳妥
。倒不是我听不见村里人唱歌跳舞的声音; 我还是能听见的。但同时,我又可以把注意
力指向内心,那样就听不见声音了。这真奇怪。如果我不注意声音,就安静。但如果我
想听,就可以听见,也不觉得受干扰。好像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客体并列在一起,又不相
互连接。我意识到,心与客体是分开、不同的,好比水壶与痰盂。结果我理解了,心在
奢摩他里达到宁静时,你注意听,就可以听,但如果你守着心,守着空性,那里就会安
静。声音进入意识,你看着它的产生,就会了解,觉知与客体是两码事。
因此我就想: “如 |
|
r*****d 发帖数: 922 | 3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讲:
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
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
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
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
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
解脱。’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慑[怡-台+龙]悷马,
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
令趣向,所应作品。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
有定学。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
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 |
|
a*******g 发帖数: 867 | 32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
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
。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
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
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
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
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
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
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
净智力。宿住 |
|
S**U 发帖数: 7025 | 33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今初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儱泪\马,根如泪\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唯具
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 |
|
h*********0 发帖数: 31 | 34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
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
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
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
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
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
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
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
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
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
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 |
|
s********n 发帖数: 650 | 35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世间八法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
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
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
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
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
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
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
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
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
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
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
证悟;就是这样...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6 不是什么玄不玄的,看问题的角度,层次不同罢了。
关于这个世界和人体,佛法讲地水火风。密宗的气脉明点和道家养生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要说是迷信,怎么能殊途同归呢?如下是园觉经里描述人体的组成,当然,佛法的目
的不是为了益寿延年,而是为了跳出六道轮回: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
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
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
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8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造个风车来打呢? 诸如如来藏无现观之类的
承不承认如来藏系经典是一回事,
但是给别人安个帽子前,至少要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
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
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
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
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 阅读全帖 |
|
t******h 发帖数: 177 | 39 转自:http://big5.xuefo.net/show1_9806.htm
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集積福慧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修行任何宗派法門都需要資
糧,資糧不夠生不起善法欲,無法精進,即使能精進也是原地踏步。《菩提道次第廣論
》雲:修集資糧生德順緣。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
應理。
日常法師是這樣說:
究竟修行的資糧是什麼,我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可是到僧團來的人,大家都有經驗
,就是剛來的時候會不太習慣。這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會想家,覺得家裏的一切都很好
;還有一種雖然不想家了,可是對寺院生活不習慣。第一種狀況就是跟佛法不相應,內
心所希求的不是正確的佛法而是世間的那些東西,這是一個違緣。另一種雖然不想家了
,可是對寺院的生活不太習慣,比如說我們這裏要學很多法器,要學很多經典、要背書
。人家在梵唄唱念,自己卻傻傻地一竅不通,那怎麼辦?只有努力地學。還有就算是你
很想學,但是學不來,怎麼辦呢?只有不斷地練,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只要你肯不斷
地努力,自然慢慢就會有改善,這個就...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由于我们总是希望现状能改变,
因而没能清楚地看到当下现况;
如果我们注意到的不是现况,
这样的修行就是离开了中道。
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并非易事;
基于这个理由,
具足正见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必须了解,
内观并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于正念。
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
佛教有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一种是内观(毗婆舍那)的开发,另一种是定力(奢摩他
)的开发。后
者着重在专注力;一个人要不断地注意一个目标,而且专注力是依循单一的轨道,以趋
向清澈的宁静境界,
这种心灵的开发并不会带来对事实及其因果的了解,祇会带来宁静。另一方面,内观的
开发则要了解「存
在的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要证知肉体与心。这种证知是开发内观的目标。
首先,我将解释在宁静的开发中,专注力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专注力的开发不能同时
用于内观的开
发上,反之亦然。对此点请不要误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先进行宁静的开发,等待达到专
注力了,再进行内
观的开发,但是,把这两种方法混在一起用,却无法达到内观所预期的效果。
宁静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标上,在传统上,宁静禅修专注的特定目标有四十
个:十个是颜
色与元素,十个是不...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我参加过帕奥禅师本人亲自指导的安般念禅修(没有助教,只有一位翻译),大家集体小
参,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到帕奥禅师针对每个情形的指导。
帕奥禅师本人指导检察禅支不是在「心脏找出五个光点」,学员观的是心所,不是什么
色法的光点。帕奥禅师对阿毗达摩很熟悉,也不会把心所与色法混淆。帕奥禅师本人指
导提升定力时(当时有一位LA来的师姐从初禅一步一步修到三禅)更没有说「舍弃其中的
光点」,而是舍弃较粗的禅支。
帕奥禅师对智慧之光的解释如下: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079
《增支部》的《光明经》(Aloka sutta)和《放光经》(Abha sutta),佛陀也提到四种
光∶一、日光,二、月光(包括星光),三、火光,四、智慧之光。
对于智慧之光,在《睡意经》的疏钞提到有四种∶一、天眼通,同样有光而且很强,二
、光明遍,或是所有的遍都有光,三、从开始的预备定,接著到近行定,一直到最高的
奢摩他的修习心,这些都有光,四、一种随染叫做毗婆舍那的光明,这种光明是属于毗
婆舍那智的光明。有上述这四种光明。
帕奥禅师的弟子怎么教,...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2 泉边林下
1:过度追去安住分而忽略观察分;
很多修行禅那者过分追求禅定,而忽略了禅定中的观察。把佛教的禅那修成单纯的寂止
,这样的话,即使寂止修得很成功,也只是某个禅天的禅那,和我们的解脱目标相差实
在太远,所以般若观非常重要。很多人过分迷恋四禅八定,老实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能实现四禅八定吗?即使实现了,又能够解脱吗?实际上初步修行禅定者即使他有安住
的能力,他的安住时间不允许超过整个禅那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初期的禅定者要求
在十分之九的情况下是在观察分。有的人把四禅八定和禅宗划在一起,这完全是个误解
,佛教的禅那区别与四禅八定的正是观察分,借用禅定力量来突破能所对立的执着,把
禅定当做契入本觉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础上做毗婆舍那。也就是用在寂止的基
础上做观察修,因此正见的树立特别重要。
2:修法的单调性
用单一的手段调服自相续,比如修数息观的不会灵活利用不净观,修念佛观的不能灵活
观心等等,我们调整自己心相续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心的现量来做调整,比如烦
恼非常重的要用剖析调服,心的粗分已经初步安定的情况下用直视调服,直视调服还要
根据自己心的现量做粗直视和细直视调服,...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3 中观与如来藏
印度佛学的空宗,由“般若”开始,至龙树论师发展为中道思想,于焉大
成。中观,即是于修“止观”时依中道思想而行。
前代祖师着重行持,一切理论与实际行持皆有“根、道、果”的关系,并不如今
人,理论与修持彼此脱节,所以用中道为根(基本观点)的止观(修持的
道),便称为中观般若(Prajna)意为智。这种智又有专指,只指能体证一切
法空的智,是故亦可理解它即是“空性智”,或“空智”。
空,是指一切法(世间一切事物及现象)均不永恒,无独立的本质。一切
法生起,都依靠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成立,条件具备则生起,条件不具备则
还灭。是故世间一切法皆可视为“缘起”(因缘具足则生起)。
在思惟层次理解缘起,并不难,可是怎样在实修层次证悟,则实不易。修
止观便是证空性的修持次第。
止(samatha 译奢摩他),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所谓一处,可是一种实物
(如座前设一块石),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日落的光华,或无云晴空),
也可以是自己观想出来的坛城与本尊,或观想出来的境界(如光轮)。
与止同时(必须是同时),还须作观(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观不是
观想,而是观察、观觉,于一法生起...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44
辩论促使我查了一下三皈依的出处,发现和waichi说的一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8%E4%BE%9D
【三皈依的詞源
在巴利文中,三皈依(Tisarana)是由三(ti)與庇護所(sarana)所組成,意為「由
佛、法、僧構成的一個三重庇護所」[1]。歸依(saranam gacchami)則是由動詞
gacchami(到達、前往)與名詞saranam(庇護所)組成。
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解釋皈依的意義時說:「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
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
,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
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
涅槃。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因此,皈依的涵義在於,只有了解四聖諦,遵從八聖道,才是達到涅盤,得到解脫的有
效方法。】
这是佛当年亲自说的话,当时是否有人因此认为佛为了自己收徒弟才这说的,我不知道
,熟悉巴利文历史的人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故事。
关键在...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45 黄国达
阿含经有无相三昧,般若经强调无相、无分别,禅宗的信心铭有:“至道无难,唯嫌拣
择”,可见“无分别”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曾有过无分别的
体验,但无分别的真正意义为何?实有待厘清。
有些人在静坐、念佛、参禅中,听到引磬、钟声,忽然妄念脱落,寂然清净,心不染六
尘而历历分明;或者,坐在急驶在高速公路的车上,旁边的景物飞快流逝,心念顿然静
止,一片空灵;或是,在瀑布下悠闲地散步,倾听水声;或是,在海边石上端坐,欣赏
海涛声,顿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为分别心暂歇,有些人以为这是开悟,或是见到
空性,其实,这只是无分别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为所缘,而安住于“无想”而
已。
心识的功能就是“了别”,有分别才能认识事物,例如:有了对颜色的认知,才能知道
红蓝黑白,正确辨认。一般人所体验到的无分别,其实只是“无想定”或是“无相三昧
”——于一切相不作意,或专注于“无相”。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觉仍在,不起念
去区分。但般若智慧的无分别,却是“分别相不可得”,“分别相如幻化”——所有的
分别相都只是方便施设、约定成俗而已。
所以无分别的定(三昧)与无分别的般若智慧是不同...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46 by His Holiness Jigdal Dagchen Sakya
傳法上師:薩迦·吉札達欽法王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echniques
正念觀照的禪修技巧
Every day we have different mental experiences. We are in a good mood or a
bad mood. We are happy or unhappy. These thoughts are always working on us.
These experiences are natural, bu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ir
nature. They arise, abide, and cease, continually and seemingly without end.
每一天,我們都有不同的心理經驗——或是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或是快樂,或是不
快樂……這些念頭一直對我們有所影響。這些體驗是自然的,而重要的是,要瞭解它們
的本質:它們生起、停駐、滅去,如此不斷地生、住、滅,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
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
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
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
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
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
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
|
|
G****t 发帖数: 1799 | 49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50 善知识所应该具有的法相经论上说的很清楚。您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下面这些。难点在
于花时间精力去观察识别。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
同;所作所为具义故饶益无量有情。”
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 二、如何依止善知识
如何才能趋入解脱正道,而证得涅槃正果?须知,解脱道的根本,即是依止善知识,故
应如《功德藏》所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
将趋正道。”以此次第才能趋入解脱道。
辛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分三: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壬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中,这样认定小乘善知识的法相:“具足戒律并通达仪轨
,慈爱病人眷属戒清净,赐予教法并资助财物,适时教诲此即为上师。”
小乘善知识必须具备清净的戒体,并且通达戒律遮持的学处;具有慈悲心,能善加照顾
病人;其眷属戒律清净;能以布施财物和正法而精勤饶益弟子,并在适当的时机教诫弟
子。这些是小乘善知识应具的法相。
壬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不同;超越...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