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发帖数: 660 | 1 李清云,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
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
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
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
李清云[1],又名李庆远(1677-1933年),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
2] 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
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
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
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
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
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岁...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3/16342006548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3日16:34 南风窗
文_本刊记者 章剑锋 发自上海
斗室之间,尘埃尽染。堆满书籍的两张架子床上,蛛丝斜挂。3月上海,正值雨季
,天阴沉沉,破旧的书房里寒意犹深。午后,一只白猫悄悄走进来,一纵身,跳上了朱
永嘉的膝头。
猫的主人坐在两张架子床间的局促空地里,一盏灯打亮他的背面,整个面孔却为屋
内的阴暗笼罩。
“我的编制还在复旦,也不算复旦的人,基本上就在家里。他们给我生活费,给我
图书馆借书证,有这些条件我就够了……我出来的时候已经59岁了,退体金200块钱一
个月……”
34年前,运动需要,朱永嘉因“写作组”而兴,由复旦大学一名普通教员一跃而起
,成为上海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文革”期间,他直接领导着上海市委写作组
,专供张春桥、姚文元及当时的上海市官方“御用”,被张、姚等人倚为腹心。
身为通晓历史的知识分子,朱永嘉手眼虽能通天,但是机关览尽,内心始终处于一
种履冰临渊的彷徨状态。权力机器一旦开动,... 阅读全帖 |
|
b****r 发帖数: 2555 | 3 ☆─────────────────────────────────────☆
aquarius923 (aquarius0205) 于 (Mon Sep 26 18:13:04 2011, 美东) 提到:
李清云,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
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
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
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
李清云[1],又名李庆远(1677-1933年),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
2] 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
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
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
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 阅读全帖 |
|
|
|
T****i 发帖数: 715 | 6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月关
内容比较杂乱,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看看。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
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
,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
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
后逼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
个情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
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
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
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 阅读全帖 |
|
f****i 发帖数: 9419 | 7 谈不上不可信,史书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偏颇之处,没什么史料是完全客观的,其中最客
观的可能要算地方志了。纯粹流水账,凡是修的好的史书,都有这样那样的偏颇之处,
就拿资治通鉴来说,也一样,史记也照样有杜撰和捕风捉影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对
比看。但是清史这个是不好判断,至今来说清朝的可对比的史料不如以前的多。我个人
的观点,清朝再怎么错,也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只是相对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罢了。 |
|
m********y 发帖数: 21909 | 8 当然是第一手的资料了,他们后代的口述可以作为一部分的资料,但要经过核实。
家谱和地方志里该有些东西吧。那个老先生写的东西,是根据什么?如果你可以搞到他
依据的根据,我看不要合作更好,你跟他的史观未必一样啊 |
|
s***e 发帖数: 5242 | 9 美国哪里查地方志?
史观不一样不要紧,关键是没课题啊 |
|
C********g 发帖数: 9656 | 10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098
一周之内CND出了两篇对同一话题的文章,一篇称“大饥荒”,一篇称“三年自然
灾害”,从题目上已经可以猜到大致的内容。本以为这是无须再论的,尤其是在铁幕之
外,但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六亿人口非正常死亡数千万,占约6%,不可不认真对待。
对“不信邪”,懒得多说了,在他的原帖回了7条。
“风中的枫”文中主要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来进行推算。这方面的文
献很多,笔者看到并比较认同的有:
《人祸—丁抒(旅美学者)》,其“第九章·饿神州遍野哀鸿”中的结论为:2472万。
《“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金辉(上海大学)》,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有
关三年灾难期间中国总人口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数据”中“经过精心设计
的真假相间虚实结合的信息”,“经过反复正向和逆推的演算”,最后的结论是:“中
国在1959-1961年的三灾难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060万”。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曹树基(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教授... 阅读全帖 |
|
m******c 发帖数: 2248 | 11 节选自 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邪恶势力》
拉斯普京是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省波克罗夫斯科耶村的农民。但他从小不爱劳动,受不
了耕田种地的辛苦,长大成了无赖,靠欺骗和诱惑妇女过活。看见饭店有人吃饭他便凑
上去讨,不给便死皮赖脸不走。村里人都怕他,知道得罪了他准遭殃。1917年沙皇覆灭
后,他家乡的村民们纷纷揭发他。卡尔塔采夫说:“有一天他偷干草垛围栏换酒喝被我
抓住,打了他一顿。他恶毒地报复了我:奸污了我小女儿,又拐走我妻子。我的两匹马
也不见了。”有人揭发拉斯普京参加鞭身派活动。这个宗教派别的信徒先一起跳舞,跳
到疯狂时便倒在地上群交。拉斯普京不仅糟蹋本村妇女,把邻近村子的妇女也糟蹋遍。
地方志编辑得出结论:肉欲在拉斯普京身上爆炸,仿佛淫乱魔鬼在他身上附体,他给兽
欲包上敬神的外衣,从而打下拉斯普京现象第一块基石。拉斯普京这个姓便是从“放荡
”一词派生出来的。他身上还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提:天生有一副铁打的身体,具有牲畜
般的耐力。他五十岁时可以从中午狂饮纵欲到次日凌晨,然后精神抖擞地上教堂做晨祷
。晨祷后再重复前一天的功课。正常人是受不了的。就是这样一个游民、淫棍和酒鬼,
一个大字不识的...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14447 | 12 1. 数据出自文革后出版的地方志(司法志)。如果有人认为文革武斗打死人不算凶杀
案,请提供文革这么做的证据。并请说明一下,改开后的司法志把武斗打死人归入哪一
类了?
2. 事实是,文革武斗打死人也是要立案的,杀人凶手也是被抓的。打死姚桐斌的保皇
派坏分子于某,就是1974年被逮捕的。具体参见《姚桐斌传》。 |
|
M*****n 发帖数: 16729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Morphin (莫非-白衣“追鱼”郎),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值得一读:大明首富沈万三为何被族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0 22:22:31 2012, 美东)
国富民穷:大明首富沈万三为何被族诛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正月,苏州府周庄的粮长顾学文呆在京师应天府(今南京)
。这一天,顾学文去凉国府看望在府内教书的同乡王行。
王行是苏州城有名的老塾师。从元朝末年开始,除了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短暂
在南京蓝玉蓝家坐馆外,王行长期在顾学文的小舅子沈达卿家任教,和顾学文认识有三
十多年了。如今两人同处异乡,顾学文从去年十一月起就多次来凉国府看望王行,每次
来都大包小包提着许多礼物,包括一些海外的异样犀带,打点府上各色人等。因此,凉
国府的上下对顾学文这个苏州乡下的土财主很熟,很有好感。
这一次,顾学文照样和王行在耳房内说话。凉国公蓝玉刚好经过,见一个陌生人在
自己家里大方地交谈行走,走过来奇怪地问王行:“这个人是谁?”王行回禀说:“他
是小人乡人沈万三秀女婿。”...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14 作者:张绍春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产物之一,是1968~1979年期间在
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1966年5
月7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提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
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
“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1]这封信通常被称为“五·七”
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
七干校,将“五·七”指示确立为五七干校的办校方针。9月30日,毛泽东看过《柳河
“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走出条新路》一文后,作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重
大指示。[1](p.573)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
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向全国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全国上下随
即掀起了下放干部、大办五七干校的风潮。中央机关在这场风潮中创办了106所五七干
校①,广东省创办了313所五七干校[2],黑龙江省创办了... 阅读全帖 |
|
f*******5 发帖数: 1815 | 15 毛泽东说,学历史,主要是学近代史。他对太平天国和太平天国领袖群,有许多精辟的
论述和谈话。
1851年爆发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长达14年(他的余部则坚持活动
了21年),蔓延当时关内18个省。太平军狠狠打击了清王朝和帮助清王朝的英法在华殖
民势力,为中华史册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毛泽东很熟悉太平天国,他是把太平天国放在伟大的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天平秤上,
作为我们革命事业的前驱者来论述的。
早在1945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演说中指出:“我们
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1841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平英团的反英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英勇的斗争。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军队、成百万的农民,打了13年
,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时候,一个也不投降,统统放起火烧死了,太平天国就这样
结束的。他们失败了,但他们是不屈服的失败,什么人要想屈服他们,那是不行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第435—436页)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几年后即1949年共和国成立时,为北京天安门广场所树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碑文的主体内容。
应该说,太平天国的...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14458 | 16 秦始皇自己图书馆都存着,只是外边的烧掉了而已
真正损失巨大的是项羽一把火
但很多东西还是流传下来了,不光是历史书,包括尚书之类里头都很多史料
此外还有无数的地方志,家传家谱等等
司马迁的那个牛逼的商王世系就已经证明他选择史料的严谨性了
很多史书都被秦始皇烧掉了,从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也在东周王室内乱的时候随周
天子在楚国避祸的时候毁掉了。太史公走访了很多地方,不少史料是在田间地头里采风
得来的,这些口耳相传的史料真实性如何? |
|
a*******t 发帖数: 10093 | 17 应该按官修史、地方志、家谱来定义“文明”
没有这些的,都是无父无母的野蛮人 |
|
s*****V 发帖数: 21731 | 18 正常人都知道越靠近代数据越可靠,苏州地方志就是不到100年前的数据,而且是靠人
力堆出来精耕农业,而且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你的那些数据不知道是从哪里东拼西凑出来的数据,google一下,发现所谓的15亩是洪
武年间的数据“又北方府县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有余力者
不限顷亩,皆免租三年”。明明是北方田数目,而且是特殊时期的鼓励政策,结果就成
了普遍数据。
http://www.yueloo.com/book/40069/786574.html
你看清楚点,我一点没有贬低袁隆平。 |
|
m******r 发帖数: 4351 | 19 又见月经帖。很多ID还在这里误导大家。其实张献忠屠川这个事情在史学家已经成为定
论,以顾诚为代表的基本倾向于有张献忠屠川这回事了,有所分歧的只是在屠杀的范围
和规模上。
TG上台后的史学界大概是郭沫若为首吧,为了TG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大力讴歌历
代的农民起义,甚至到了美化的地步。张献忠屠蜀与所期望的农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不符
,于是就翻案。虽然各种史书地方志等资料一大堆,统统都是满清和被镇压的地主阶级
的诬蔑。问题是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什么地主阶级对李自成诬蔑的没有张那么厉害?还
有些人证和物证,没法套用到这个污蔑和仇恨的框框里去,比如考古发现的万人坑, 两
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作者是两个洋人传教士,怎么也归不到地主阶级和满清
诬蔑那里去,所以所有为张翻案的书对之是能不提就不提。那些死去的四川人民真得感
谢上帝,竟然派了两个传教士适时经过,要不然连怎么死的到今天还都是糊涂账。
胡昭曦的《张献忠屠蜀考辩》就是典型代表。他为张献忠翻案,算是史料相对比较翔实
的,这个书贴得网上到处都是。圣教入川记在书里面当然是故意忽略了。五马先生纪年
这个书因为写了大量作者在张死后的遭遇,所以被翻案历史...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20 又见月经帖。很多ID还在这里误导大家。其实张献忠屠川这个事情在史学家已经成为定
论,以顾诚为代表的基本倾向于有张献忠屠川这回事了,有所分歧的只是在屠杀的范围
和规模上。
TG上台后的史学界大概是郭沫若为首吧,为了TG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大力讴歌历
代的农民起义,甚至到了美化的地步。张献忠屠蜀与所期望的农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不符
,于是就翻案。虽然各种史书地方志等资料一大堆,统统都是满清和被镇压的地主阶级
的诬蔑。问题是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什么地主阶级对李自成诬蔑的没有张那么厉害?还
有些人证和物证,没法套用到这个污蔑和仇恨的框框里去,比如考古发现的万人坑, 两
个外国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作者是两个洋人传教士,怎么也归不到地主阶级和满清
诬蔑那里去,所以所有为张翻案的书对之是能不提就不提。那些死去的四川人民真得感
谢上帝,竟然派了两个传教士适时经过,要不然连怎么死的到今天还都是糊涂账。
胡昭曦的《张献忠屠蜀考辩》就是典型代表。他为张献忠翻案,算是史料相对比较翔实
的,这个书贴得网上到处都是。圣教入川记在书里面当然是故意忽略了。五马先生纪年
这个书因为写了大量作者在张死后的遭遇,所以被翻案历史... 阅读全帖 |
|
f****m 发帖数: 7469 | 21 给你们转个比较专业的评论文章. 听人说,不能随口伙同;尽信书,还不如无书。独立
思考很重要
张献忠其人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九月初十日。明朝将户口分为民籍、匠籍、灶籍、军籍,等等,张献忠祖先
世代是军籍。到明中后期,军队腐败,逃军增多,他父亲已脱离军籍而务农。张献忠自
幼家贫,读书不多,成年后曾在官府做捕快,后被革职,又投入军营做边兵。在军营中
受人欺侮而行凶,差点被判死罪,鉴于他曾立过战功,方免一死,挨了一百军棍,关入
狱中。他出狱后,穷无所归,于是投入了王嘉胤义军。
明朝一代,陕西、山西、宁夏等省都驻有不少防北方蒙古侵扰的军队,称为边兵,还有
运输军用物资的驿卒。明末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边兵常无衣无食。更有甚者,明
末,明廷又大量裁汰边兵、驿卒。这些被裁汰下的边兵、驿卒难为生计,于是铤而走险
,拉队伍造反。
崇祯元年(1628 年),陕西白水县爆发了王二领导的饥民大起义。陕西连续两年大旱
,饥民吃树皮和观音土,官府还“严为催科”,于是官逼民反。一人登高呼,众人如潮
涌,数月间陕北几十支饥民与边兵、驿卒的造反队... 阅读全帖 |
|
r****z 发帖数: 12020 | 22 一般谈史都是根据史书,可是许多史书也是根据一些原始 paper 比如地方志编的。敬
业点的如司马迁会去上山下乡实际考察一下,可基本也是道听途说。何况每朝写史的人
还要受当时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限制,有所写有所不写,更不用说掺杂大量迷信说法
。那如何判定所读史料的可靠性呢? |
|
L******w 发帖数: 5407 | 23 看靖难之役, 看到后来的结局有些疑惑,感觉朱棣登基后对对手还是比较宽大的,很
多和他打得死去活来的将领都继续用。
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方孝孺夷十族是假新闻。 这么假的东西,居然当历史到处讲
,中国人的治学态度太不严谨了。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
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后逼
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个情
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
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
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 阅读全帖 |
|
z******4 发帖数: 4716 | 24 李新峰
原载《明史研究》第六辑,转自象牙塔国史探微
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大败于瓦剌,英宗被俘,导致
严重的军事危机,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
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
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以此为例,并可初步认识明
代中期京营、边镇的规模和有关明代前中期史实记载的可信程度。
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官军私属
共五十余万人。”[1]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
2]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3]而清人自谷应泰以下均不提“私属”,径
作“官军五十万”乃至“五十余万”, [4]数字之差,语意全非。刘定之在《否泰录》
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
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5]杨善《奉使录》今
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
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 阅读全帖 |
|
s*****e 发帖数: 16824 | 25 典型文科生的文章啊,写了长长一串,第一段里的观点一个没反驳上。 |
|
m********8 发帖数: 7463 | 26 擦,你们这些猥琐男都太狠了。
厚德载物,人间不拆的古训你们都忘记了?? |
|
K**********i 发帖数: 22099 | 27 海日快过来辟谣:说这人是被万里拿枪顶着脑袋编出来的各地县志。 |
|
kx 发帖数: 16384 | 28 这个洪振快,就是说狼牙山五壮士是假的,不仅没死光而且还偷人地里东西吃,被梅新
育还有一个谁骂了以后,正在起诉打官司,要求官方承认狼牙山五壮士的假。
所以说支持3000万的都是这种货 |
|
g******t 发帖数: 18158 | 29 反对3000万的毛轮和反对30万的日本右翼在本质上一种货,由于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不
同,表现出一些细微不同的外部特征 |
|
K**********i 发帖数: 22099 | 30 应该是假的吧?
四个步枪兵和一个机枪兵能拖住日军?我不太信。
而且鳖军的弹药供应……你懂的。 |
|
K**********i 发帖数: 22099 | 31 干脆把3000万和30万捆绑得了,要有都有,要没有都没有。 |
|
g******t 发帖数: 18158 | 32 到目前为止,对狼牙山五壮士发起过最强烈置疑的恰恰是文化大革命中听从毛主席指示
的革命群众:
同时也由于葛振林、宋学义跳崖后侥幸生还,使得他们在文革中倍受冲击,如宋学义被
质疑是“假英雄”、“假模范”,甚至在批斗会上人们当众质问他:“人家都跳崖跌死
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你再到狼牙山跳跳,跌不死,就承认你是英雄。你从房顶跳下
来也行,房顶还没狼牙山高,跌不死也算……”[4] |
|
g******t 发帖数: 18158 | 33 如果捆绑的话,有些人会犹豫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毛轮兼倭杂卡鸭壳会毫不犹豫地选“
都没有” |
|
r*****y 发帖数: 53800 | 34 狼牙山五壮士的确没死光,偷人地里东西吃其实在战乱年代很正常的。不能认为有了最
后跳崖的壮举,五壮士的一生就都是高大全的。
跳崖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核心情节。但官方版本对跳崖的细节一般都不明确,如训令
只是简单地说“遂即跳万丈悬崖”,“马保林、胡德林、胡福才三同志壮烈殉国,葛振
林、宋学义二人光荣负伤”;《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说“五个人一齐,向下……
葛振林和宋学义给树枝挂在半空,二十丈绝岩的沟底有着三堆血肉……”。葛振林、宋
学义两人跳崖被树枝挂住,只是负伤,难免让人疑惑,文革中红卫兵对此就表示不相信
。1995年8月11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认为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是“
跳”,而葛振林、宋学义是“溜”,即挨着崖壁“溜”、滑下去,所以才被树木挂住,
幸免于难。提供此说法的是当时一团政委陈海涵(后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夫人陈
逊,她当时是第一军分区战线剧社的指导员(后曾任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可以推测
陈逊应该是知情的,“三跳二溜”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且,葛振林生前知道这篇文章
,对该文的其他细节差错曾予驳斥,但对“溜”的说法却未见反驳。实际上,1957年7
月出版的《... 阅读全帖 |
|
K**********i 发帖数: 22099 | 35 呵呵,其实南屠也就是跟六四性质差不多,正如菌斑有人高喊:“皇军若不败,现在人
照样喊‘南屠杀得好’!” |
|
K**********i 发帖数: 22099 | 36 哈哈,做猫产党的英雄真不容易啊!
不过我也不相信是真的。主要是5个人的火力,怎么可能拖住日军?最多,日军派出一
个排消灭这哥几个就足够给面子了。
日军又不是傻子。 |
|
g******t 发帖数: 18158 | 37 五个单兵要冒充七连主力把敌人带沟里去,确实有难度。日本鬼子的确很残暴,没有人
性,不过也不全是傻逼啊,战场上五个人和一个连的主力,看上去能一样吗?我不置疑
啊,就讨论一下技术细节
对于哪些置疑的人,拿出过硬的干货打他们脸好了。牛顿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
被人置疑过,证明置疑的人搞错了他们自然会尿盾的 |
|
g******t 发帖数: 18158 | 38 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紧急情况下吃点老乡地里的东西不算偷,不丢人。只要不糟蹋,不
扰民,都是应该的。如果是大部队吃得比较多的话,给点钱也行 |
|
D***e 发帖数: 48486 | 39 电影里,倒是有口渴的时候,吃地里萝卜的情节,忘了吃了一枚还是没吃了 |
|
K**********i 发帖数: 22099 | 40 就是。汤恩伯也是你这么想的,所以被河南农民缴械啦! |
|
D*****i 发帖数: 8922 | 41 放着有枪声的地方不追,专门把部队分散开往四面没枪声的地方瞎追,这样就聪明了? |
|
K**********i 发帖数: 22099 | 42 是啊,小时候看电影说那5个人是4个步枪兵一个机枪兵,但我就不太明白鬼子步兵那么
强,肯定能分辨出是大概多少人吧?再说,机枪的子弹也就带个几百发吧?一会估计就
打完了。
那俩活着的可能是轻功高手,上天梯还是梯云纵什么的。
总之跳五个还活着俩,像金庸小说,不像历史。
我要是红卫兵,我也不信。 |
|
D***e 发帖数: 48486 | 43 5个人主要贡献应该是没有沿着部队转移的路去追
鬼子本来也没多少人吧,TG J边儿也不是主力,养病的团长邱蔚带着根据地的人撤退吧 |
|
K**********i 发帖数: 22099 | 44 那鬼子也真够蠢的,被五个土八路就引到错路上去了?
可以分兵追击。 |
|
D***e 发帖数: 48486 | 45 鬼子也没多少人,而且也追不上了
5个人是先完成阻击任务的
鬼子也得回去交差啊,内是进山围剿,本来就不方便 |
|
K**********i 发帖数: 22099 | 46 哦哦,这样。
不太了解啊。
我一直以为鬼子因为兵精,向来横行无忌呢…… |
|
D***e 发帖数: 48486 | 47 也许你们对英雄要求忒高了
5位曾经目不识丁的农民,为了不让鬼子追上大部队,故意引错路,最后舍身跳崖
当然是大英雄了 |
|
K**********i 发帖数: 22099 | 48 我觉得更真实的版本可能是:
5个奉命断后,也完成了任务,那仨死的是被日军打死的,活下来的俩是逃出来的。
就给包装成英雄了。
但毕竟没有文化,只是农民,昨天抵抗日本人,明天也敢向老百姓开枪开坦克压。
没文化还是不要包装成英雄的好。 |
|
D***e 发帖数: 48486 | 49 如果真是这样,当时嫩么艰苦的环境,TG还费劲造了一枚纪念碑做啥啊
鬼子再次扫荡的时候,还给毁了 |
|
K**********i 发帖数: 22099 | 50 鼓舞士气啊!
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是士气,树立英雄。
纪念碑又不要几个钱。
杨子荣战死后,他几个战友自费立了个碑,结果后来鳖军说丫只是个排长,不合规格,
碑太高,给推了,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