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 发帖数: 3778 | 1 前沿东西不确定是没错,但是跟数据造假是两个概念。
一方面是数据本身的真实性,这个是有客观标准的。就是可重复性。很多数据,其实也
不是造假,而是重复性非常低。要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10次能重复两三次。这基本都是
artifacts。但是这样的数据很难辨别,只有反复重复才行。
还有一些是直接在实验中造假,比如用个positive control稀释一点点做sample,你怎
么知道他到底load了什么东西?即使你去track原始记录都找不到破绽。也只有重复实
验才行。
问题是谁没事干这个啊?哪个postdoc吃饱了做这种事情?
比较简单的是那些ps的,这些都是实在太懒的。只有这种可以发现。
你说的前沿是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这个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错了也说不上造
假。 |
|
b*******n 发帖数: 8420 | 2 可重复性差、准入门槛低,导致不少水平低的PI可以浑水摸鱼 |
|
b*******n 发帖数: 8420 | 3 要增加对发明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
至于新观点,新发现,在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检验,防止欺世盗
名之徒兜售无用的花哨概念
resource |
|
r********s 发帖数: 149 | 4 没有添砖加瓦的小活和细节的积累,哪来的飞跃?好的idea难道是凭空产生的?不都是
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的?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强调发现的正确性和可重复性,不要白白浪
费大家的时间和金钱。
评审grant时,把可重复的工作算正分,不可重复的算负分,retracted 文章负分加倍
,看谁还敢造假?
resource |
|
c****3 发帖数: 10787 | 5 还不是因为搞生物的一次一次放卫星,一次一次被打脸,导致公众对生物这个学科不信
任。
可靠性达不到要求,实验可重复性差,还在使用逻辑不严密的概率学作为证明手段,无
法精确定位。公众当然不敢相信了 |
|
S**********e 发帖数: 1789 | 6 生物学更注重可重复性。重复试验最好在不同时间,地点,甚至操作人员。
流行病和统计要前后一致,什么因素改变都可以影响结果。比如这个发现是在上海人群
做出来的,到北京人群可能就做不出来了。但生物试验,上海和北京都应该得到一样结
果。
生物是半定量的,做3次也不是全为了算统计。比如不做统计分析的western blot,我们
也做3次,就是看看重复性如何,继续算p value的人不多。如果肉眼看不出来,重复20
次,算出来个15%变化,p<0.005,又有什么意义呢? |
|
S**********e 发帖数: 1789 | 7 流行病研究也一样,在0.05边上的,换个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个我太有感受了
,这几天就在搞这个。以前大家都说生物忽悠人,可重复性差,统计流行病也一样。
我本人一直觉得生物好多实验必须是很明显的变化才有可能起作用,如果需要统计才能
看出来,也就意义不大了。当然有些实验是需要统计才能看结果的,但不是所有生物实
验结果都需要统计的。
不过现在有什么结果都做统计的趋势,比如western, IF, IHC 也要做个p value出来
。比较无聊,我曝光时间,胶片扫描,染色时间,试剂的新鲜程度,每一步都不可能达
到一样的条件,这样的统计结果毫无意义。 |
|
l*******i 发帖数: 153 | 8 这个“很明显的变化”的标准是什么?2倍,5倍,还是10倍以上的差别?很多情况下,
肉眼看到的差别只是个假象。所以说,统计还是必需的。当时,生物实验很多并不是纯
定量的,这给统计造成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可重复性就显得很重要了,但重复的
次数,我觉得生物领域有待进一步讨论、规范化和标准化,什么实验需要三次即可,什
么实验必须5次或10次,达不到这个要求,杂志就不能发表这个文章。 |
|
l*******i 发帖数: 153 | 9 你这种说法真让人无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借鉴别人的新技术、新方法时,才发现某个实验是否可重复的。特
别对于那种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方法,验证其可重复性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很少有人
期待着单纯用重复实验来发文章,但也不是完全发不了文章(miRNA的重复性实验不就
发在了nature biotechnology上吗?) |
|
S**********g 发帖数: 109 | 10 激动什么啊,我是说四因子法转化效率低,又没有否认它的可重复性,装B有意思吗?
is |
|
T*****e 发帖数: 247 | 11 只想提醒你一点:
做行为的,一定要选一个robust的行为,你要知道,行为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虽
然你很有可能迅速的得到一个有显著性差异的表型。但是为了把上下左右摸清楚,你这
实验必然要重复无数遍。如果你的行为测量的方法和行为本身有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的话,实验结果很可能可重复性不高。从工作效率的角度考虑,我强烈建议你选那些重
复性高的行为来研究。因为我看到不少重复不出来死在一般的行为学课题了。
另外果蝇的转基因确实好做,工具也多。但美中不足的是,一旦你需要自己动手做,这
个时间也会很长。原因是每一轮虽然只有几个月,但你可能需要做很多轮。几年随随便
便就扔进去了。 |
|
c*****i 发帖数: 1392 | 12 看到楼主的帖子,想起当年的经历,随便说几句。本人水平一般,大牛们看了笑笑就好
,别当真。
对楼主而言,首先你要明确自己以后发展方向是什么。工业界还是学术界。要是打算做
Faculty,就别趟工业界这滩浑水了。老老实实做几年Postdoc,发好文章再说。如果没
有做Faculty的能力或没信心,与其不停做Postdoc,还不如去工业界试试。本人当年情
况类似,搞的偏应用,博士博士后下来有10几篇小文章,faculty没实力也没多少兴趣
,一直想去公司。有两个onsite也没把握住。一方面当然是水平不行,另一方面感觉公
司感兴趣的东西跟你觉得有意思的研究差别很大。后来也是有个contractor机会,当时
才30一小时,还是associate位置。因为实在不想做postdoc了,就去了。当然后来是转
了正式Scientist位置。
就我这几年在公司的经历(后来也面试过别人),感觉明显一点就是公司研究和学校研
究的目的和方法都有很大不同。以前在实验室,目的是做出一个好的新的结果,发表文
章。你可以用各种新的方法实现你的目标。在公司(某些公司纯研究部门不算),很大
精力是实现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939 | 13 Nature Methods 25.953 1/78 Biochemical Research Methods
Nature Cell Biology 20.058 7/185 Cell Biology
小分类nm确实是第一。恰恰相反,方法学的水分最少,可重复性更高。mc, ncb的文章
反而很多时候都要想想这是真的吗。当然,我没有说mc和ncb不好,只是没法同意你的
观点。
另外,方法技术类还是国人的弱项,所以我更乐见大家多发方法学技术类的文章,而不
是看低。 |
|
s******y 发帖数: 28562 | 14 我每次在合作者那里做完质谱之后,都会有类似感慨。质谱仪名义上是有单分子检测的
精度的,但是实际应用上很难做到。而且最让人尴尬的是可靠性太差了。我们把同一个
样品分成两半,送到不同的组去用同一型号的仪器来做,做出来的结果居然差别很大,
根本上就是各说各的,可重复性如此的低让人无语得一塌糊涂。 |
|
l******n 发帖数: 143 | 15 不能同意你更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可重复性在定性和定量分析里都是最关键的 |
|
l******n 发帖数: 143 | 16 benchmark study对一个技术是很不错的检验,不同的仪器(型号,厂家)不同的操作
手段,不同的操作人员.
我觉得能具体到一个或几个经典protocol(当然需要指定一定的或者类似的分子特性,
因为不同分子差别太大了)会大幅提高可重复性 |
|
a*******n 发帖数: 376 | 17 当学生物的人不总盯着论文 影响因子的时候,就是生物从业人员 phd postdoc崛起的
时候
现在很多经费 人力已经陷入为了论文而论文的怪圈,还有极为低的实验可重复性 |
|
s******y 发帖数: 28562 | 18 问题就是需要自己搭马达自己装actuator,偏偏我们又不handy.
我们现在一个机器都没有。去年的时候有一个start-up 公司免费借了一台有一点点靠
近我们想要用的机器给我们折腾,但是他们的仪器设计得不好,只能用一些很特定的模
式,然后我们在那个模式上折腾了半天发现可重复性太差没有办法实现我们想做的试验
,最后不得不把仪器退给了他们。
我想,我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可编程的小机器平台,可以实现几个简单的转动,拉
扯功能,然后加上不同的adapter 就可以做比较复杂的实验那种。
比方说万一我要设计一个疯狂的实验,决定要定时给老鼠打屁股,如果有那个机器的话
,只要编程一下,就可以定时把老鼠抓起来然后啪啪啪按照设计好的力度打几下那样。
然后过两天,我又决定要去吓果蝇,然后用那个机器来定时释放一下什么气味,然后接
着就把果蝇给电一下或者弄一下什么别的体罚什么的。 |
|
b**z 发帖数: 1351 | 19 人已经活到这个份上了,还去要那博士文凭有个屁用
干脆去做AV那有前途的职业去,可重复性高,钱多 |
|
s***a 发帖数: 43 | 20 生物的衰败是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和哪个国家没有关系,只有时间上的区别。所谓回国好
。不过是还可能赶上既得利益的尾,如果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将来日子难过,或一样被将
来的小朋友们骂成奴隶主,可以考虑回呀。小朋友们要献身科学,没人能拦得住,不要管
别人怎么说,等小朋友们青春逝去,托家带口,两鬓泛白,再回头嚼一嚼那些毁生物的帖子
。哪个小朋友非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科学精神,打击一下,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将要在
你身上发生的事,早已发生过无数次了,可重复性极强。 |
|
s***a 发帖数: 43 | 21 鼎这个。不谈钱的干脆把phD奖学金或博士后那点钱都砍了,纯纯地献身科学可好?
医生,律师,码工收入不高有人做吗?偏偏生物收入不高就得有人愿作?
谁以为那些现在毁生的不是当年最好的学生,不比谁更热还科学?献身科学的小朋友们
放着现成的教训不吸取, 一定要重复别人的经历, 这个经历的可重复性倒是很高。 |
|
R*****D 发帖数: 153 | 22 几年前重复这个组发明的一种yeast genetic interaction方法。大概花了八九个月时
间,每次实验可重复性极差,最后不得不放弃一个基于该方法的 project。
。。。
。。。。。。
这个事件严重了影响我的生涯。真是极其鄙视大牛发灌水文章,害人匪浅。 |
|
i***l 发帖数: 1656 | 23 做的很好的,发好文章的, 对自己的课题有清晰把握方向的,都不一定能成功,你觉
得你能如何?
做好Research又如何?最终你想做什么工作养家养孩子?
课题的细节上, 1 不做动物,做细胞系和生化实验,可重复性高,周期短,见效快。2
多做几个,做点你自己擅长的熟悉的,好发小文章。 3.如楼上所述,多投入时间,这
行当(hardCoreBench)8小时不够 |
|
w***g 发帖数: 5958 | 24 对NGS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程序员+data scientist+懂生物。稍微靠谱点的人,
光靠前两点就能在IT业拿到很好的package了。就是jobhunting版上那些
没多少经验光会刷题的,怕是也看不上十来万一年的offer吧。目前市场就是这样,
有太多的盲目资本在IT业,小公司想召到可用之人并不容易。比如很多学校/center
的core,只能给8w/年的package,那些人其实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分析。一碰上
超出常规的问题,他们其实基本上是搞不定的。再说学校用来写paper的结果的正确
性和可重复性你也知道,做产品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要我说,数据分析这块能外包的还是外包了算了。等有了稳定的生意了,再招人
依样画葫芦实现一下,对程序员的要求也会低很多。我目前已经开发了完善的RNA-seq
深度分析流程。别的NGS pipeline也正在开发。你可以到a2genomics.com看demo。
目前鸡毛生物公司虽然很多,真正有货敢给public demo的并没有几家。大部分都是
先让你发一个联系方式,然后就缠上你了。我本人非常不齿这种做法。
Update:
看楼上回复,以及楼主... 阅读全帖 |
|
n*******9 发帖数: 234 | 25 我觉得,象western,pcr,这类常规操作,应该完全由独立第三方来做,第三方可以是
大学的专门实验中心,或者是公司之类。应该是双盲试验,尽可能避免现在生物论文中
的造假和水分。
PI更应该大量减少,对PI工作的评价,论文的质量和可重复性应该远超过数量,甚至应
该设立credit之类的数据库,如果某位PI的文章一直无法重复,credit扣完,就该扫地
出门。而留下来的PI申请funding,应该大大提高通过率,特别要倾向年轻的PI,而不是
流水线造论文的学霸。
作博后的也应该成为正式职业,无论薪水还是其他。而不是象现在是廉价民工的代号。
现在一个大学,整个医学院的科研,还有生物,生化...养了多少所谓作生物科研的人
而第三方实验中心的设立,又可以吸收现在的生物类千老,成为一个正式职业 |
|
t*******6 发帖数: 14 | 26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8&do=blog&id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张生家实名批驳匿名谣言
【《科学伦理》编辑按:《科学伦理》发出公开调查引子和问卷后,收到张生家如下一
封来信。虽然《科学伦理》编辑以前未阅读张生家所指《知乎》网站的帖子,但有些匿
名者在《科学伦理》公开调查文章下的评论似乎已根据这些网上流传的帖子对张生家定
下了一个一贯作恶的坏人的印象。而张生家的这篇批驳却貌似真实而有力。为了帮助大
家辨别真伪,我们将这篇其实与张生家“抢发论文”和“掠夺成果”的控告无直接关系
的文章也公示出来,希望了解张生家的人也能出来真名说实话。】
《科学伦理》编辑:
知乎上一则针对我和我夫人叶菁进行人身攻击的极不负责任的帖子,捏造和歪曲了大量
我在德国和挪威工作时期的事情,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名誉上的伤害。我本来不
想花时间计较,但这样的行为已经逾越了基本的做人底线,作为当事人我必须站出来澄
清事实。
在国外工作这么多年,我总是坚持一个原则:尽力帮助中国人,我也尽最
大所能将我的实验小组的工作... 阅读全帖 |
|
v**********m 发帖数: 5516 | 27 《自然》:美国生物医学博士过剩了吗?
2015-12-06 知识分子
图片来源:Nature
| 导读 |
12月3日,《自然》杂志刊发长文报道,对美国学术体系中过多的博士(尤其是生物医
学方向)和较少的研究岗位之间的现状表示担忧。文章认为,美国应该考虑采取必要措
施,针对博士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提高博士生教育水平,培养出更高效的研究队伍。
有人评论指出,人类文明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生物、化学
、物理、环境科学、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博士),“我们为什么需要经
济学家告诉我们博士过剩?为什么不是经济学家过剩?”
也有人指出,博士过剩只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人才仍然稀缺,鼓励发达国家
的人才流动到发展中国家也许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撰文 | Julie Gould
翻译 | 施佳鑫
“早在1977年,我们就开始建议各个大学的研究生院减少招生人数,但是没有人听我的
,”今年十月,在波士顿的一个研讨会上,面对两百多个博士后和博士生,Paula
Stephan这样说道。
Stephan是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著名劳动经济学家,致力于探究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尤其
是与...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28 http://www.jianshu.com/p/baa30697fc6a
什么是2015年最受科学界关注的新技术?
图片来自:nature.com
导语:
每年的岁末年初,《自然》杂志旗下子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都会盘点
当年的年度科学技术。2015年最受关注的技术为冷冻电镜技术(cryo-EM),此前呼声
很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未能折桂。
在冷冻电镜的这场技术革命中,华人科学家功不可没,在某些方面甚至独领风骚,做出
了诸多重大成果。
文 |张凯(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
●●●
细胞里面的生命活动井然有序,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承担不同的功能。生物
大分子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它们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携带了生命体的
遗传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自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以来的半个世纪里
,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进而阐释其功能机制一直都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核心问
题之一。
事实上,一切自然科学都涉及物质结构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天文学
研究宇宙、星体等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粒子物理研究物质世界... 阅读全帖 |
|
|
t****e 发帖数: 205 | 30 几个月之前脱离煤窑,进了公司。工资马上翻倍还要多,还不算各种分红、option、乱
七八糟的福利、各种公司party。现在干的工作和博后有非常好的延续性,得心应手基
本无难度。而且耳边听到的也都是新产品上市,市场占有率如何如何,通过fda这类和
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消息了。好的东西不多说,说说industry里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地
方。
1. 个人能力可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
我们组的几个scientists,基本上都是名校,包括藤校的phd。这些同事在phd和
postdoc期间做的项目,都是相当不错的独立项目,每个人都是比较全能的大拿。所以
现在组里做的项目,交给任何一个phd,以大家的个人能力和背景,每个人都能独立搞
定。但是公司对项目进度的要求非常紧,一个phd做N年的项目,现在要用N个phd一年内
完成。每个人负责项目的一个具体技术方向,有的时候这个任务可以很无聊,比如不停
地trouble shooting,或者optimization。director定期根据难度、工作量、个人能力
、实验进度来调配人手,追求在重要日期到达的时候,所有技术问题刚好同时解决。这
也就是说,每个人... 阅读全帖 |
|
o*****p 发帖数: 2977 | 31 分子实验一般都是非常难以“重复不出来”的。你先搞清楚这个前提再来讨论。
他自己没问题,就根本不存在“落井下石”这种状态。他在井里,那别人的质疑变成
落井下石,只能怪他自己。
科学和宗教迷信的不同,就在于质疑和可重复性的要求,对宗教是损害,对科学却是
推动进步的力量。
方舟子和其他人的质疑对科学只有好处。
stay |
|
f****t 发帖数: 22 | 32 中国科学报不知给多少人发了邮件问这个事,很好奇除了某院士和黄,有几个人回复了。 |
|
j******i 发帖数: 939 | 33 有没有认识韩春雨的 劝他招了吧 撤稿就是假阳性 多数人会谅解 还能继续在学术圈混
也能挽救国人的声誉 如果硬扛被人打脸就变成造假 性质不一样了
现在唯一的转机就是韩故意隐瞒了一个关键的东西 而非所谓的实验技巧 |
|
i***9 发帖数: 106 | 34 在目前的情况下,即便韩春雨对现有protocol提出重大改进的话,他的credit应该受到
很大的质疑吧。
毕竟那么多人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现在你站出来说OK,我们发表的文章
了忘了注明“此处省略五千字,请脑补”。面对那么多质疑,你都不说,非要搞个2.0
再说。
你不是拿其他的人当猴子玩么。
而且新的protocol要解释为什么原来的不work,这个也很难。
再有,韩春雨的protocol一定是建立在之前发表的NgAgo-gDNA基础之上的,最重大的发
现就是温度可以降下来了,从而体内切割成为可能,因此应用前景广阔。我觉得韩春雨
对之前发表的NgAgo-gDNA的方法做出重大改进,可能性不是非常大。
有没有人用之前NgAgo-gDNA的protocol试试呢?例如提高温度? |
|
|
b*****n 发帖数: 1841 | 36 质疑韩老师的新闻已经满天飞了,韩老师不为所动,真的很能忍啊?!
感觉不合常理。 |
|
j****n 发帖数: 3370 | 37 韩老师可以十年不发文章 现在这点算啥
感觉还是个很淡定的人 |
|
|
m****a 发帖数: 270 | 39 韩老师非常关注舆论,微博,知乎上的讨论他随时都在注意。
韩老师也非常注重舆论引导,当别人说不能重复的时候,他会非常自信得去提醒一下对
方已经被重复了。 |
|
发帖数: 1 | 40 韩春雨老师真的是,哎,嘴巴打得piapia的响 |
|
j****n 发帖数: 3370 | 41 目前也还没有定论
不知道你为啥就高潮了
不仅下了结论 还上串下跳的 很不严谨你知道吗?不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该有的态度
对任何文章的质疑 都很正常 而不是这种有针对性的人生攻击
ps 和韩老师是不是有私人恩怨? |
|
发帖数: 1 | 42 我也想说目前还没有下结论,为什么不允许大家质疑呢 |
|
j****n 发帖数: 3370 | 43 没说不能质疑
但质疑也要拿出点东西
随便质疑和人生攻击有啥区别呢
这么多文章可以质疑的 你只是盯着韩教授不放 很容易让人觉得别有用心 |
|
c********n 发帖数: 225 | 44 【周末随笔】方舟子●张锋●韩春雨●水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子:近年来生物界出现了两大革新,他们为天生好奇的人类开启了fast
forward path to discover life
- 稳、准、快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
- 高通量、高速度、精确的NGS基因组解读技术
有了这两把利器,生物研究人员们现在可以迅速的“修改”并“解读”生命的密
码,“所向披靡”了!
这,也引出了今天的话题。
(注:文章题目以文中“人物(现象)”出现的顺序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研是个非常烧钱的事情,风险也很大。科研烧的钱从哪里来呢?在学术界,大
多数来源于各个政府部门,纳税人们的钱,所以产生的结果和实验细节需要对大
众公开透明,必要时以Patent来保护;而且基础科研是无国界的,大部分结果需
要在国际认可的杂志上,通过peer review process... 阅读全帖 |
|
|
m****a 发帖数: 270 | 46 现在海外同行质疑的文章都没有提到仇老板的结果。
如果当初仇老板有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用英文向国际同行宣布,那现在的局面可就不一样
了。
搞得现在也就国内知道。
。。。。 |
|
发帖数: 1 | 47 140个实验室进行重复,73个无效,这个数字最终会趋于140.
那么韩春雨能不能把他声称的20个可以重复的实验室讲出来嘛。 |
|
发帖数: 1 | 48 有一点一直想不通。他发表的是具有发明性的方法,不是单纯发现性的成果,一旦公布
一定会被大众试图采用,会被问及可重复性是任何人事前靠常识就可以想见的。难道真
有谁会愣到这都想不到就只管造假? |
|
a*****i 发帖数: 1316 | 49 7月31日中午,科技日报记者打通电话的时候,韩春雨正在做实验。河北科技大学里那
个有点破旧的实验室是韩春雨的成名之地。今年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
物技术》刊发了他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一时引来无数关注的
目光。近日,韩春雨再一次处在舆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实验结果是否可重复提出
了质疑。
北京时间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Gaetan Burgio
在推特上发布长文《我的NgAgo经历》,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
结论,并表示他和同事在过去一个月做了多次尝试,但最终发现NgAgo无法进行基因组编
辑。他呼吁《自然》杂志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这条消息把此前就
有的质疑推向了高潮。
尚未收到《自然》公布数据要求
韩春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截至目前他并没有收到《自然》杂志社要求他公布数据
的通知,但是他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澳大利亚的这位教授,前一阵说实
验可重复,前天又说不能重复,科学不是这么儿戏的。对此,我都不打算做解释和回应
,外界的这些纷纷扰扰我不太在意。对我来说,最... 阅读全帖 |
|
A****r 发帖数: 41 | 50 "韩春雨对实验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但他同时也表示,目前来说,实验的操作确实
不那么容易" ?
包括他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