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上座部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4
发帖数: 178
1

我最近两天正在读阿毗达摩论,实在实在实在太牛了。
对这个物质世界和各种心的准确分析让人惊叹
大力推荐阅读,也会帮助树立正见,协助修内观
r******4
发帖数: 178
2
再来一段,对于修法描述的非常详细,非常细节。逻辑层次清楚,佩服佩服
这些百分百不是修神通,完全就是如实观察,而不是观想,是真修行,是正法。
======================
在實修的時候應當如何來辨識這些色法呢?當我們在講到修四界的時候,用十二個特相
來修。隨著定力的提升,將會發現身體愈來愈明亮。繼續在這個明亮的光體裏辨識四界
,這個時候身體的概念將消失,看到的只是四界。如此繼續觀照光體裏面的四界,會發
現光亮變得非常晶瑩透明。這個時候,應嘗試破除這一堆水晶體或透明體的密集、它的
組合。我們嘗試去看這個透明體裏面的空間。看到了這些空間之後,會發現這個透明體
將破碎成許許多多數不清的微小粒子。繼續用這種方法決意見到色聚。見到色聚之後,
再分辨身體裏的兩類色聚,第一類色聚是透明,另一類是不透明的。透明的稱為明淨色
聚,我們說眼淨色的「淨」就是透明的意思;不透明的稱為非明淨色聚。能夠這樣分辨
之後,就可以嘗試辨識色聚裏的究竟色法。
我們在這裏舉眼十法聚為例。應如何辨識眼十法聚呢?如果大家有禪那的話,應先入禪
,最好進入色界的第四禪。我們可以次第地進入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r******4
发帖数: 178
3

补充解释一下,关于这个训练培养,我认为是不一定的,对于有的人,他本来就适合次
第而修,他没有任何培养训练的心,那应该就不会有问题。
个人因缘不同,并非有一个固定标准。
对于我,就不适合那种次第的修法,就会变成刻意的训练培养,而且无法修成。
如果不是刻意的训练培养,这两种应该没什么差别。
m****o
发帖数: 12
4

介绍的。
希望你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在禪修上有長足進步。不過,當今末法時代,騙子太多。看
你自己的福報了。
r******4
发帖数: 178
5

谢谢。
r******4
发帖数: 178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看几段马哈西禅师说的

天台的止观双运我还没有认真看过,暂时不好评价。
止有两种止,观,有两种观,如果是四禅八定的止和四禅八定的观,这种所谓的止观双
运则是不能解脱的。
观念头来来去去,变化,这个像我说的观禅,但是未必,关键要看当中到底出怎么个观
法。
我说的观禅是密集的对每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所缘)都要进行识别觉知,而不是观
到念头的起起伏伏。(念头起起伏伏整体成为所缘)
另外,在观思想念头的时候,对于身体的疼痛,外界的声音等等,都是要进行观察识别
的,而绝不能忽略拒绝。
禅宗的观心法门有点像观禅,但是细节程度要比上座部佛教的差距很大。
说止是比较初级的定是大错误,这说明你没弄懂什么是止禅,什么是观禅,甚至不了解
止和观到底是什么。所谓止观双运更是弄错。
止,四禅八定里面的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止,怎么能说初级?
在止的基础上起观,一定是要从四禅八定当中出来,这个时候起的观,才是正观。
r******4
发帖数: 178
7

我同时参考考据和法理。而且以法理为第一选择。
另外也结合长期建立起的文本阅读直觉。
楞严在法理上有大错误,在考据上也不成立。两者同时都有严重问题。
我说的是赞同金刚经的部分,赞同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不赞同全部。
大乘所有经典都被质疑,我很清楚。但是具体要看其法理
部分大乘经典虽然也可能是伪造,但是法理并无大的错误,比如金刚经。
而楞严之所以是魔经之首,是因为这部经典在法理上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严重误导人。
我所看到的阿毗达摩在法理上不存在任何错误,而且极其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唯一值得质疑的就是阿毗达摩是不是佛陀在天界所讲,这个我也表示疑问
但在哪里讲得并不重要。
我目前仅以阿含经为第一参考,阿毗达摩为第二参考,上座部佛教一些公认的阿罗汉修
证者为第三参考,佛教历史考据为第四参考,根据这些来判断正伪。
还有一个最为核心的,就是我最佩服的克里希那穆提。
点。
r******4
发帖数: 178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刹那定,慧解脱,乾观者
部分上座部佛教的修行人对于刹那定和解脱是否需要禅定的解释
=================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
。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
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
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瞋、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
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
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
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剎那相续
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
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剎那定适当
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定,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
(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r******4
发帖数: 178
9

当然不能仅仅以学术研究角度来研究佛法。
但是整个上座部佛教那么多实修实证甚至阿罗汉解脱者,有人承认大乘佛教吗?
没有。
整个阿含经有大乘经典那么多念佛,持咒,观想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吗?
没有。
印度婆罗门是否有大乘很多类似念佛,持咒,观想呢?
有!
r****n
发帖数: 8253
10

没什么特别。
根据上座部佛教,那处是心所依处的地方,是心念的发源地。
没有什么地方住着runsun,runsun不过是一堆名法和色法的生灭,并无一个真正的
runsun。
对你而言,runsun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一个你幻想的概念。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To runsun

我知道帕奥在南传里面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我个人对于他的一些见解也不是很认同,但
是他在止禅的教导方面以及对于很多理论的澄清,非常清楚。是值得学习的。
而且我引述的,并非是他那些有争议的方面,而是上座部佛教公认的东西。
这本书我有。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一)
今天开始转载阿毗达摩讲要,阿毗达摩是上座部佛教的理论核心体系,类似于大乘的唯
识,读阿毗达摩对于理解阿含经以及修习止禅和观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读
懂阿毗达摩也自然会识别外道。
阿毗达摩讲要的作者是玛德欣尊者
===================
第一讲 序论
一、课程概要
在这里先讲「阿毗达摩」课程的时间安排。这次「阿毗达摩」课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有十讲,安排十个晚上一起学习。今年(2008年)11月份,我们将继续学习第
二部分。第三部分则安排在明年2月份。
只用短短的二、三十天想要将「阿毗达摩」完全学通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我们尽量
把最主要的、跟平常生活和修行有关的内容提出来一起探讨。在学习「阿毗达摩」的过
程中,如果有些居士有事缺一两个晚上不能来,可能就会接不上。但是如果每一个晚上
都能坚持来听,你会发现整个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学习「阿毗达摩」要有系统
,它是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们也尽量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
来一起探讨「阿毗达摩」。
二、佛教与三藏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阿毗达摩」。在学习「阿毗达摩」之前,我想趁这个机会先介绍一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上座部佛教的不持金钱戒
原著者:汤敏达 比库 编译者:库那威罗 比库等
r****n
发帖数: 8253
14
刚看到的,如果不出意外,我将参加这个禅修。
发现指导法师竟然是我最近想见的明奘法师,惊奇。
明奘果然和上座部佛教关系密切,难怪他会冒出一些惊人言语
r****n
发帖数: 8253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四)
五、三藏与三学的关系
阿毗达摩与观智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回到上一节课所讲的三藏。佛陀在四十五年中
讲了法,讲了律,圣弟子们把它们整理成三藏。三藏包括《律藏》、《经藏》跟《论藏
》。三藏其实是一部指导禅修的宝库,是指导我们修行的。
谈到修行,修什么呢?修三学。是哪三学呢?戒、定、慧,也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
跟增上慧学。其中,《律藏》以教导培养增上戒学为主,《经藏》以教导培养增上心学
为主,《论藏》以教导培养增上慧学为主。因此,三藏跟戒、定、慧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说,要以戒、定、慧的次第来修习,上座部佛教的三藏就是根据
实修的次第而分为《律藏》、《经藏》、《论藏》的。作为一名出家人,首先要学律,
学了律之后才学法。修习增上戒学能止息我们身体跟语言的粗重烦恼,然后才能够谈修
习增上心学,让我们的心清净。当我们的心清净之后,才能够谈到培育智慧。因此,增
上戒学直接对应持戒,增上心学直接对应修止,增上慧学直接对应修观。
表3:三藏与三学之关系
三藏 三学 禅修
律藏 增上戒学 持戒
经藏 增上心学 修止
论藏 增上慧学 修观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毗达摩讲要(四)

这个表,只是一个相对角度,也并非毫无道理。
律藏侧重于戒,是戒学,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论藏,侧重于“慧”,这个也肯定毫无问题,仔细读阿毗达摩就会了解他对修“观”是
非常重要的。修观,需要观察所有的名法和色法,也就是任何的身心现象,否则谈不上
解脱。而论藏,就是详细指出这些名法和色法都具体是什么,性质是什么,为修观做指
导。所以论藏在上座部佛教里面是非常被重视的,是学佛的入门,如果不读阿毗达摩,
那么对于经典的理解将是很肤浅的,修观也会很肤浅。
有争议的就是经藏是否侧重于“定学”。这个就是各自理解了。由于帕奥体系对于修观
是非常严格的,认为只有具备见物质最小组成的色聚以及名法的最小组成名聚的能力,
才谈得上真正修观,所以他把经藏划分为定学,也有他的道理。而且经藏,确实比较
偏向世俗谛,而论藏,则是胜义谛。
这种划分虽然有点勉强,但并非毫无道理,而且这个问题,是非常次要的,和阿毗达摩
本身没任何关系,我在看的时候,直接跳过。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问版上支持大乘的人

,你却一直坚持认为这就是大乘的观点。真不知道你的所谓大乘观点是从哪里来的。
我从没说佛多次轮回转世积累波罗密是大乘的观点,我说的是它是上座部佛教的看法。
你怎么这个也搞错?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问版上支持大乘的人

我要确定的就是,大乘和小乘显然有差别,对吧?
某些人忽悠大乘小乘没差别,只是看所谓的发心,这个是错误的。
找不到说明两个问题。
1.大乘和小乘是有很多差别
2。大乘和小乘在某些方面显然是冲突的,矛盾的。至于究竟什么原因,我认为有必要
仔细研究,而不是以所谓的根性差别,应机说法等作为调和。
当然未必。
这个就需要看这些经典写成的时间,以及经典的内容,判断这个比较复杂,但不是不能
判断。
有一点很明显,不会单单因为瑜伽师地论是菩萨从天上取的就否定是假的。
当然不是,阿毗达磨可以完全忽略。
我从无说过积累波罗密是大乘的说法,我说的是上座部佛教的说法。
a*******g
发帖数: 867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问版上支持大乘的人

这里你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大乘和小乘是有差别的。但不能说明是冲突的,矛盾的,
更不能说明大乘是伪造的。
有差别就必然有冲突吗?有差别就必要有矛盾吗?有差别就说明后来的是伪造的吗?逻
辑上根本讲不通。
另外,所谓“积累波罗密”是上座部佛教的说法,能否给出经典原文啊?我也见识一下
r****n
发帖数: 8253
20
>经、律、论,这论的本来含义就是后人所造,过去经典集结都已经把它归纳为论
~~~~~~~~~~~~~~~~~~~~~~~~~~~~~~~~~~~~~~~
胡扯,论,也就是阿毗达摩的本身含义是“卓越的法”。没有任何所谓后人所造的本来含义。
阿毗达摩在翻译成中文后,被称为《论》
说<论>是后人所造,是大乘的观点。在现在的上座部佛教,不被支持。

过,
r****n
发帖数: 8253
21
难道就不能先在三十三天讲经,然后后面再直接讲给弟子吗?
何况我不认为所有的经都是阿难背出来的,而应该是以阿难为主。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是佛陀讲给弟子舍利弗的,舍利弗又讲给其他人。
过,
p*****n
发帖数: 1415
22
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
吕凯文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一、导言
佛使比丘(1906~1993)对于缘起思想的讨论,主要见于1971年出版的《十二因缘》一
书。(台湾的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亦有其《生活中的缘起》集译本,以下略称《缘起》
)若就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此书亦是佛使比丘思想的主要分水岭。它一方面承继早期对
于巴利原典之无我、无执、内观和四谛思想的澄清与深化,另一方面对于稍后几年的晚
期社会伦理思想建构亦扮演着贯串与启示的角色。更甚者,本书在缘起思想的课题上,
对于五世纪以来一直主导上座部佛教思想的觉音(Boddhaghosa)论师之「三世两重因
果」缘起说提出质疑与批判。认为若承认其学说正统性,则将迫使佛教「去本体论」(
de-ontology)的「缘起无我」思想种下「本体化」或「梵我化」的迷思基因(myth
gene)。为此,佛使比丘提出「缘起不是三世轮回」的诠释进路,彻底将日益为人所迷
思化与形上思维化的佛教缘起无我思想,拉到日常生活当下「念」兹「在」兹的灭苦经
验。碍于篇幅有限,本文论述范围仅限于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并就其所彰显
的哲学意涵
b**d
发帖数: 764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
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
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
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
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
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
,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
或者成阿罗汉。
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因此又可分为三大传承(详细的分类请参考佛教宗派。)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
佛教(又被称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以及
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各传乘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基本上没有
大分别,在修行特色上与一些理论上则有分别,以菩萨行理论的分别为最显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
r******2
发帖数: 102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除了色受行想识之外,也就只有涅槃了,识的作用已经足够
情绪,只是五蕴的生灭流传。
在五蕴之外,并无一个集起的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
你上次说的名色识,已经被我指出是错误的,只是名身,色身,和识,这些全部是五蕴。
只有大乘的论才是龙树,无著这样的所谓菩萨所造。
上座部佛教的《论》,被公认是佛陀所讲,不是后人所造。
r******5
发帖数: 20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此处的名色集,只是名身和色身,不是名法和色法,名身和色身,不包括识蕴。
根本没有“名色心”的说法,请你不要自己编造。
名,要么是名身,要么是名法。名身不包括识蕴,名法包括识蕴。
但你的概念已经违背了他们的,属于自己发明创造,而且你对经典的解读也是错误的,
杂阿含没有问题,但是你自己的理解有很严重的错误。你的理解已经违背了阿毗达摩以
及目前所有上座部佛教的理解(至少我看到是这样的),你的那个观点是非常严重的邪
见,要高度注意。
r******5
发帖数: 20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我也同意,
我不认为上座部佛教都是对的,我本身也不是南传的弟子。
不是排斥,是是非分明,清清楚楚。排斥带有抗拒,是嗔心,但是非分明不一样,看到错误就是错误,看到虚假就是虚假,和排斥抗拒无关。不需要任何排斥抗拒
我不反对任何人相信大乘,不反对任何人相信密宗,但是不要混淆,他们是根本不同的。
学佛,是要是非分明,不是所谓是非不分,难得糊涂。这个态度很关键,否则你将难以
见法
关于你的那个问题,我建议你多多请教其他人,深入读经典,因为那确实是一个非常厉
害的邪见,我再次提醒。
l****g
发帖数: 1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违背了上座部佛教的观点(还仅限于你看到过的)就是严重的邪见了,哈哈,够吓人的
,真搞笑。
身心的概念就不要再探讨下去了。
多谢~
r******5
发帖数: 20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pattern (放手 )请进

不是,是你的说法违背了阿含,违背了阿毗达摩,违背了几乎所有上座部佛教。
更违背了佛法的核心:缘起法。
这种不求甚解,然后胡乱发挥,是佛法灭的根本原因之一。
离经一字,即是魔说,慎之慎之。
我也不想再多谈。
r******6
发帖数: 4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讲禅的书

看克氏的书就已经很不错,能够读懂你就已经很厉害了。
或者可以再看看六祖坛经,其他的就没必要看了,尤其那些所谓的公案。
看完克,再研读阿含经,研究上座部佛教,这个顺序比较好,我个人就是依照这个顺序
来的。
大乘,包括密宗,个人都不推荐,假货太多。
r******6
发帖数: 4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余涅磐和有余涅磐的区别
这是帕奥尊者的回答,waichi兄,请问帕奥尊者是否也是断灭见呢?
难道帕奥尊者说的五蕴完全灭尽,和runsun说的五蕴完全灭尽不同?如何不同?
==================
问80:有一些经里,佛陀说在般涅盘之后会有一种心存在,那是什么心?
答80:上座部的巴利圣典与注疏里并没有这种记载,但是则很清楚地说到在般涅盘之后
,包括一切心在内的五蕴都完全灭尽。
===============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余涅磐和有余涅磐的区别

看不懂别人说的是什么吗?
===============
上座部的巴利圣典与注疏里并没有这种记载,但是则很清楚地说到在般涅盘之后
,包括一切心在内的五蕴都完全灭尽。
=============
这问题我都可以帮他回答,佛陀涅槃不是死灭,但五蕴灭尽。
没有主体在经历涅槃,"知"涅槃,所以你的问题都问错了。
另外佛陀对于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的问题,根本拒绝回答。
你觉得为什么?
r****n
发帖数: 8253
32

确实本就没什么大乘小乘,佛陀一生只教导了灭苦,成阿罗汉之道,可是后人却发明出
了大乘,然后诽谤原来跟随佛陀教导的上座部弟子,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进而造成佛教
的分裂。
阿含里面的念佛,和大乘的念佛完全不一样,阿含里的佛随念,是忆想佛陀的功德,是
修行前的导引,是个方便方法,本身不能带来解脱,和解脱本身没什么直接关系
可是大乘却把这种佛随念最后搞成持名念佛,信愿念佛,有捏造出个净土,已经严重变
质。
何况北传的增一阿含经是最后加入的经典,当中已经渗透了一些大乘思想。
t********e
发帖数: 48
33
内容提要:大乘唯识学是印度重要的佛学流派,其封人生字宙的精微分析和玲珑剔
透的揭示,不仅令信佛者明理见性,给学佛者指明了修行旨津;也令众多爱好智慧者为
之折服。本文针封“大乘非佛说”等论调,分析了阿赖耶识这一重要名相的成立依据,
以及阿赖耶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旁涉了唯心唯物的争论不应套用于佛法的问
题。围绕阿赖耶识,阐述了阿赖耶识的基本牲赁,阿赖耶识成立的源渊,阿赖耶识成立
的依据以及阿赖耶识在佛法中的意义。
关键词:阿赖耶识 依据 意义
作 者:金易明 上海佛学院教师
佛陀否认自我实体的独立存在,同时又肯定业力的作用。自我与业力,以及与由业
力所导致的轮回之间的关系,是佛陀留给我们思索的重要问题。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
佛教大德对解决这一同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模式。南方上座部提出了富有特色的
“九心论”,用“有分心”来说明轮回的主体。同时,大众和上座等主要部派,在其发
展的初期,都提出了比较一致的“细心说”,即将细心看作为意识的细分。嗣后,又一
致明确提出意识之外别有细心之说。所谓细心,是受生、命终的众生之根身的执持主体
,是束缚与解脱的联系点,它是生命的本质。犊子部在其
A****a
发帖数: 274
34

胡扯八道。
阿含经典里面为数不多的说的我和心,是方便说法,是假立,和大乘的7识,八识根本就不一样
而且阿含经典何处说过心生万法,何处说过心幻起万法?何处说过一切唯心造?何处说过心无处不在,何处说过万法唯心?何处说过心可以造出佛土?
阿含经典说的”心“,也就是巴利文citta,大部分时候指的是识,部分是一种世俗谛的方便说法,为了便于理解而说的。
所以上座部的人在说经藏的时候,直接指出其中经典中有些描述是方便说,而代表胜义谛的阿毗
达摩则没有任何类似经藏里面我和心的方便说法,阿毗达摩里面的心,百分百都是”识
“的意思,阿毗达摩直接说识蕴就是心。
所有100多种心,全部都是识蕴。
而缘起就更不是八识了,因为阿含对于缘起的定义是万法的互为条件因果的规律性描述
,它毫无可能和大乘的8识等同。我说苹果是红色,但是我能说苹果就是红,红就是苹果吗?
按照阿含对于缘起的定义,绝无可能是缘起生万法,缘起不具备任何本体性质。12因缘
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里面的缘就是法与法之间的因果条件关系。
而且英文把缘起翻译成condition,也就是条件。条件怎么可能生出万法来???
至于你歪痴教
A****a
发帖数: 274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行路上的大陷阱:有分心
在大乘包括禅宗里面,我们听说过一种无记空的状况,而在上座部佛法里,它对应的就
是阿毗达摩里面说的有分心。
以下是阿毗达摩对于有分心的定义和分析
======================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
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
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
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
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
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
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
,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
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
===========================
这个有分心就是禅宗里面的
A****a
发帖数: 274
36
这方面在上座部有些争议
帕奥禅师坚持必须要观过去世,未来世的名色,认为如果不观过去世,未来世的名色,
则无法证得缘摄受智,无法透彻了解缘起法,也就无法完全解脱。而马哈西禅师则主张
不需要观察过去世和未来世的名色,只根据推断就可以了。
帕奥是先止后观的止观禅法,而马哈西是纯观的禅法,二者有区别。
我目前同意马哈西的,对于帕奥禅师的说法有所保留。不过我也非常佩服帕奥禅师体系
极为清楚透彻的止观禅修。
r****n
发帖数: 8253
37
在上座部佛教里,凡是受戒的比丘,都是不能接受钱的。
而在大乘佛教,接受金钱供养普遍存在。

money
p*****n
发帖数: 141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伪经的问题

我所知这历史颇复杂
由初衷看 有他的历史渊源
当初应该是许多人认为上座部长老讲解阿含的哲理不够深
只叫人修行 由修行中体验佛陀所说
这对于一些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不够
许多人认为佛教的哲理不够深 而没把佛教瞧在眼里
于是许多比丘开始深化佛陀的理论 满足一些求知欲较旺的人的需求 以利传道
后来许多事参杂进来 例如 婆罗门知识分子会以婆罗门观点解释佛法,…
所说的理论应该失控了
可这不是原来深化理论的初衷
r****n
发帖数: 825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白话大念住经
在上座部佛教,大念住经的地位类似于北传的金刚经,心经。其所教导的四念住方法被称为解脱涅槃的唯一之路。
佛陀将入灭时,阿难悲哀,阿那律陀尊者,令阿难问佛四事:一问佛灭后,以何为师?佛曰:以波那提木叉为师。二问佛灭后,以何为住?佛曰:依四念处住。三问佛灭后,恶行比丘,如何调伏?佛曰:默而摈之。四问一切经首,安何言句,以别外道?佛曰:如是我闻。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白话大念住经

暂时不需要。
正确的静坐时可以让人静心,但对于修解脱来说,需要非常稳定而强大的四禅八定,现
在的在家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能够做到的,和前世积累的波罗蜜也有关。
根据统计,在上座部佛教的一些专门修行中心,每天打坐8小时以上,大部分人需要专
门密集修五年到十年,才能证稳定的禅定。
你看看para,qxc这种,打坐一二十年,连个近行定都还混不上。到现在都还死磕呢。
不过他们再"死磕"二十年,连个初禅都未必混得上,因为他们对真正的四禅八定几乎毫
无了解,修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这些人掉入了走不出来的死循环,非常可怜。
t********n
发帖数: 571
41
曾银湖译于Deva Kuti 2001.11.4
慈林寺位于北圣地亚哥县,群山和丛林环抱的鳄梨果园之中。慈林寺提供在家人来此个
别长、短期禅修安居的机会,它也提供了人们在上座部传统里剃度,并在泰国森林(比
丘)传统的修习模式中接受训练的机会。
■ 缘由:
慈林寺是1990年由尊者阿迦曼的弟子-长老阿迦苏瓦寇(Phra Ajaan Suwat
Suvaco) 所成立。现任的住持-谭尼沙罗比丘乔福烈·迪可拉弗(Geoffrey DeGraff
)-是在纽约和维吉尼亚的乡村长大,后来于1976年在泰国剃度、出家。他依止在森林
(比丘)传统的阿迦芳(Ajaan Fuang Jotiko)座下修习,一直到1986年阿迦芳去世为
止。1991年他返美协助毅立慈林寺之后,于1993年被指定为慈林寺的住持,并于1995年
成为正式的戒师。
泰国森林(比丘)传统是由尊者阿迦索和尊者阿迦曼在19世纪所建立的,这个传统
以严持戒律、头陀行生活方式和强调全时段禅思修习而闻名。
虽然它在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拥护团体,但它直接、不妥协的特质,使它
远离许多泰国社会典型的价值观。这项事实让它成为迁徙美国的一个
A****a
发帖数: 274
42
这个识神已经很类似灵魂了。
另外上座部佛教根本不承认什么中阴身,也没有这个识神的主体性东西。
人在死亡时的是死心,死心灭去,立刻转生,新的结生心生起,中间毫无间隔。
以下是缅甸帕奥尊者的回答
============================
十一,为什么南传佛教主张没有中阴身? ( "如实知见" p.146 )
答:依据"论事"的记载,有人主张有中有(中阴身) ( antarabhava )的存在( kv.
p.361 ) 。依注释书的解释,这是东山住部( pubbaseliya )和正量部(
sammitiya )等的主张( kv.a.临106 ) ,依"异部宗轮论"的记载,大众部和化地部
等主张没有中有;说一切有部和化地部的末宗等主张有中有(大正49 ‧ 15 &#
12316; 17 ) 。主张有中有者认为在今世(前有)死亡之后与来世(后有)投生之前
的中间生存状态,称为"中有" ,中有是连接此生到来世的媒介。
主张有中有的说一切有部,其"大毗婆沙论"提到,有人主张中有的"生命"的期限仅仅少
时而已;有人主张七天;有人主张四十九天;有人则主张没有期限(大正27
A****a
发帖数: 274
43
中阴身,通常是指人或其它有情从死亡到转生之间的一段短暂的过渡生命状态。然而,
关于中阴身有无的问题,南北传佛教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近笔者读到一本南传佛教的《何去何从——业·斯旺·转生》(马来西亚籍南传佛教
高僧奥智达比丘著,2003年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禅行编译组编译出版)的书。书的序言
中谈到南传上座部佛法中,在有情从死亡到投生之间的过程不安立中阴身。人在死后无
论是转生善趣人、天,或投生恶趣地狱、鬼、畜生,顷刻即完成,无需在所谓的“中阴
”阶段停留。
汉传佛教秉承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乃至大乘佛教的观点,认为人死
后即进入中阴阶段。在各中阴阶段带来相应的投生因缘,则七天还会转变一次,直至七
七四十九天,一定觅得结生因缘而进入六道之中。
藏传佛教不仅建立中阴之说,《中阴救度密法》中还说中阴身从前至后将会见到密法的
本尊(某类修密法者最高成就的标准),即可能见到寂静尊甚至愤怒尊等。
关于中阴身的有无问题,在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中论师们曾进行过辩论:一些论师认
为人死后必须进入中阴阶段,然后转生;另一些论师则认为人死后不必经历中阴阶段便
入六道。
众所周知,参加《大毗婆沙论
A****a
发帖数: 274
44
帕奥禅师答:
根据上座部三藏,没有所谓的中阴身。在一世的死亡心与下一世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任
何心识刹那或中阴身这类的状态存在。如果一个人死后将投生天界,那么,在他今世的
死亡心与天界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存在,也没有中阴身。
死亡一发生之后,天界结生心立刻生起。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死后会下地狱,那么,在
他今世的死亡心与地狱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中阴身存在,他死后直接投生到地狱去。
中阴身的观念通常是这样产生的:有些人死后投生在鬼道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又投生
到人
道,他们会以为他们在鬼道的那段生命是中阴身。事实上,鬼道的生命并不是中阴身。
实际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在今世的死亡心之后,鬼道的结生心生起;在鬼道的死亡心
之后,又有人道的结生心生起。由於过去的恶业,他们在鬼道受了一段很短时间的苦。
当那个恶业的业力竭尽之后,因为成熟的善业,又再生起人道的结生心。还未能透视生
死轮回真相或缘起的人,会误解那段短暂的鬼道生命为中阴身。如果他们能以观智彻底
地辨识缘起,这种误解就会消失。因此我建议你以自己的观智来辨识缘起。那时,中阴
身的问题将会从你的心中消失。

kv.
r****n
发帖数: 8253
45
肯威尔伯的整合思想还是非常有趣,胡因梦对他比较推崇,说他是大开悟者,也是在实
践他的整合思想。
肯威尔伯研究各个宗教,他受到过道家,上座部,大乘,密宗,包括阿谛达,克里希那
穆提以及西方心理学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自己一套非常有意思的整合思想,是超个人
心理学领域的核心人物,被一些人誉为灵性领域的爱因斯坦。
我阅读过他的《万法简史》以及《恩宠与勇气》,写得还是很不错,尤其恩宠与勇气非
常感人,看得我掉眼泪。不过我对他的一些思想,不能苟同。
对于东西方文化融合和宗教融合有兴趣的朋友,应该阅读他的书。
网上有他相关电子书的下载
r****n
发帖数: 8253
46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6]。在巴利语经律中,就有几部经典被认为
可以起到保护念诵者的作用。在《增支部·第七集》中收录了一部《蕴护卫经》[7]。
在该经中,佛陀教导住在森林中的比库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毒蛇等有伤害性的动物的攻
击,在向诸蛇类散播慈爱的同时应念诵该经[8]。在《宝经》中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指
示那些鬼神们要勤勉地保护人们。佛陀在《旌旗顶经》中直接教导诸比库通过忆念佛法
僧的功德可以消除恐惧和害怕。最明显提到学习、掌握护卫经能够守护、保护佛陀弟子
的是收录于《长部》第32经的《阿嗒那帝亚经》。
在《宝经》的义注[9]中谈到:韦沙离城[10]原是个繁荣富饶的城市。但是有一年因干
旱、歉收而发生了饥荒。首先死的是穷人,他们的饿殍被扔到外面。由于尸体的臭味,
非人[11]进入城内。之后更多的人死亡,又引起瘟疫的蔓延。如此,韦沙离遭受饥荒、
非人和疾疫三种灾祸。韦沙离的市民齐集到国王处商议,决定到恒河对岸的王舍城去迎
请佛陀前来消除这一切灾祸。佛陀了知此行将能利益许多众生,于是带领五百位比库前
往。当佛陀的脚才踏上韦沙离的国土,天上立刻下起倾盆大雨,雨水把所有的死尸冲进
r****n
发帖数: 8253
47
三、护卫经的保护作用
护卫经之所以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三宝类:这一类的经典乃是透过随念佛陀、正法以及僧团的殊胜功德来达到保护的
效果。诸如《宝经》《旌旗顶经》等。
信徒们在皈依三宝时,会念诵如下皈依文三遍: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佛)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法)
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僧)
皈依,巴利语saraõa,直译为庇护所、避难所、安全处。而Buddhaü sara&
otilde;aü gacchàmi直译为“我走向佛陀为庇护所。”“我去佛陀的庇护所。”对于
“我皈依法”“我皈依僧”诸句亦同。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僧俗信徒们的庇护所
、皈依处和安全处,所以,皈依、随念三宝的功德自然就能对佛教徒们起到保护的作用。
还有几部属于礼敬佛陀的护卫经也可以归于此类,如《孔雀护卫经》《月亮护卫经》《
太阳护卫经》及《阿嗒那帝亚经》中偈颂的开头部分等。
2.慈爱类:这一类的经
r****n
发帖数: 8253
48
四、对护卫经的几点误解
由于护卫经具有免除危难、带来吉祥的功效,因此也容易让人产生许多误会。下面将列
出几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并稍作澄清。
1.护卫经是咒语
有很多人认为护卫经是咒语,因而把“护卫经”误译为“护咒”,例如把《蕴护卫经》
误译为《蕴护咒》,把《孔雀护卫经》误译为《孔雀护咒》等[19]。
咒,梵语为mantra(曼怛罗,译作密咒,真言)、dhàraõã (陀罗尼,意
为总持) 或vidya(巴vijjà,意为明,明咒,咒术)。是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有特殊效
验的神秘音声,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时所念诵的秘密章句。故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
咒、明咒、真言等。
咒语一般可分为息灾咒、增益咒、幻变咒术和降伏咒诅。
⑴.息灾咒 (梵÷àntika):可以用来护身治病、袪除灾厄、灭除障难等。
⑵.增益咒 (梵pàuùñika):可以用来祈求利益、获得成就、增长福德等。[20]
⑶.幻变咒术 (梵màyàka):可以隐身遁形、神通变化、上天下地、穿墙走壁、刀枪不
入、水火不侵、点石成金等。
⑷.降伏咒诅 (梵abhicàraka):可以驱役鬼神、降妖
r**m
发帖数: 1825
49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经流传?
不是说"经"是佛去世后由弟子集结的么?
A****a
发帖数: 274
50

集结的意思是说收集整理。
“护卫经”很多都类似祈祷文,完全可以在佛陀的时代流传使用。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