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譬喻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Ylsu (Yisu) 于 (Mon Apr 16 21:53:32 2012, 美东) 提到:
疑情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
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
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
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
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
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
”——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
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去来回地、反复地“
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哪...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
五部大论,四共加行与不共加行听说过没有?
藏传次第的完整更胜于密法,藏传的每个寺院,五部大论还有入行论是每几年就要传讲
一遍,很多僧人一辈子都在修。
看看具备接触密法的资格先要把什么修圆满再说吧:
四共加行
洛本仁波切
一,何谓加行
对佛法有兴趣,并且愿意信受奉行者,这令上师确实感到欣
慰而修行务必从基础做起。什么是修行的基础呢?藏传佛
教有一套严谨完整的修行方式与次第这一套修行次第并不
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由很多祖师,圣者,成就者不断精
进,最后融铸成一套修行方法,称为“四加行」。”四」就
是有四种,“加行”就是准备进入佛法之流,转凡心向道的
先前准备工作,就好像做蛋糕之前,必须要有面粉,蛋器
具,而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制作方法,这些都准备好了,才
能做出蛋糕,此譬喻就是“加行”的意义。
二,不共加行
藏传佛教四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在修持上各有不同。四加行
的第一个是「皈依大礼拜」,第二“金刚萨朵”,第三“献
曼达」,第四「上师相应法」。什么是“皈依大礼拜」?佛
教徒之所以成为佛教徒,当然是从皈依开始,皈依大礼拜有
两个重点:第一,借此坚固自己对三宝的信心,第二,就是
借?皈依大礼拜的...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佛法的特质1)
關鍵的無明與愛
以無明、行等十二支,來做生命緣起的觀察,稱為「十二緣起」、「十二因緣」,
這是很詳盡的觀察了。其中,無明與愛如影隨形,為遍佈於每一支的關鍵,所以,也有
只把握這兩支來說明的,如說:「眾生長久以來,被無明所覆蓋,愛所繫縛,不知道苦
的盡頭在哪裡。」[27]後來,也有將無明形容為父親,貪愛形容為母親的[28]。另外,
還有側重於現實苦迫的說明,將愛譬喻為油燈中的燈油與燈芯,從愛開始說明,一直說
到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五支的[29]。為什麼沒談到無明?這是因為愛從來沒有能不與
自我相連,自我感是愛的根源,愛是自我感的具體展現,而自我感正是無明的最主要內
容。所以,緣起的說明與觀察,也不一定就非得說十二支不可,如上面說的二支、五支
,乃至於九支說[30],儘管有著詳略之別,但每一種說法,都能完整地展現緣起的內涵
。除此而外,緣起的內容,主要在說明因果前後的相續,以及「此故彼」的條件關係,
所以當然包含了此生現實種種的說明與觀察,也無可迴避地概括了過去生、現在生與未
來生等三世流轉的說明與觀察,雖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力所能知道的。而此生現實的種種
,都從六根觸對六境的認識中發展開來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说的很生动,有譬喻师的味道。
j*******1
发帖数: 18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目标,是熄灭贪嗔痴烦恼。因此,若能做到烦
恼不生起,便不用著意于修行的细节,这种以目标为本而提倡“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
行的见解,本来是合理的:然而若错解烦恼的定义,则会衍生流弊。
有一个譬喻,说把欢乐带给他人,就像向人洒香水,自己也会沾上一身香气,让自己生
活在愉快的氛围之中,所以弥勒菩萨亦以大慈兴乐作为其修行法门。然而,有一种狭隘
的看法,认为能不动嗔念、保持心境愉快,就等于不起烦恼、就不用修戒定慧,却是一
种谬误。
诚然,若动念起嗔心,是烦恼的表现:如能为周遭的人营造愉快的环境,则是一种功德
。可是,这种看法只讲求不起嗔烦恼,而忽略了贪、痴烦恼。若只需心境愉快、嗔心不
起便算是修行,则悉达多太子在宫廷中已过着这样的生活,何需舍弃王位、过六年的苦
行生活呢!
在佛世时,有一种思想,不相信有来世,认为人只有一生,应尽量的享受,才不枉此生
,佛陀指出这种想法没有考虑因果业力,是一种断见。所以“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不单指嗔烦恼,还包括不起贪烦恼和痴烦恼。如果放纵自己的行为,只求一己的顺
心而任意行事,甚至引导他人过放逸生活,还以为这样就是不起烦...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6
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27
丁五、隨喜功德
修隨喜可以消除嫉妒的障礙,得廣大眷屬。
頌曰: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默默觀想十方微塵數世界的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四果聖者以及一切如來
和菩薩所修積的善根,我皆歡喜愉悅深深隨喜。
獅子乳非琉璃的容器所不能盛,千斤鼎豈是一髮所能提起。同樣要修行大乘,
必須是大法器,具大力量者方能行持。否則獅子乳放在瓦器中,瓦器立刻崩裂,一根頭
髮欲提千斤之鼎則當下斷折。如果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嫉妒心強,則見人造惡歡喜讚
歎、鼎力襄助,而見親友或他人出家以及修行善法、斷除惡法時,心中卻難以包容,妒
火盛燃不惜口舌身力,以超常的熱情為他人的墮落提供各種的順緣,直至他生起邪見、
退失道心、放下修行方為究竟。...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生...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8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geyanbzls/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10.pdf
智者無論再計窮,絕不邁步愚者道,
猶如燕子雖口渴,絕不吸飲落地水。
即便智者身處逆境、計窮力竭,也絕不會邁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比如燕子
,無論怎樣口渴,也絕不會吸吮落在地面的髒水。
品行高尚的智者縱遇命難也不會喪失自己堅定的信念,更不會步愚者後塵。所
以,患難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才能顯示出非凡的氣節,浩劫來臨的時候
,也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抗爭。在那眾所周知的苦難歲月裡,造反派們企圖讓一位老
喇嘛放棄自己的信仰而誹謗三寶,否則便以肉體折磨相要挾。老喇嘛卻平淡地說:“我
的身體已經布施給你們了,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但是要我捨棄三寶,那是萬萬不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常唯心』
刹那灭的观点,在北传:杂阿含265经,南传:相应部22相应95经,以譬喻说∶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诸行如芭蕉、识法如幻术,色等无坚实,也暗示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5.htm
若从实有的观点,灭了=从来没有过,就会有常或断的过失。
就算承认现象本身可以安住一段时间,最后总会变吧。变了,是有因变还是无因变?有
因,是自己为因,还是别的为因?
若自己为因,过去的自体已灭,与从来都不存在一样,如何为因呢?
若别的为因而变,那就是自身无法决定,就不能说有自体了。
种种实有的过失,如<中论>广破。
如果放弃「灭了=从来没有过」的假设,就不会有上述等过失。
i********7
发帖数: 808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名色”...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陰身
“看見了婆婆的中陰身”
婆婆往生后数天,同修的弟弟阿清说:“妈妈昨天晚上半夜,到我的房间天花板上飞来
飞去。”
同修:“您认为那是什么?”
阿清:“人已经死了,那不是灵魂吗?”
同修:“那是民间世俗法所说的!”
阿清:“从小都听人家说,我们身体内,有个灵魂,在人死后,灵魂就会跑出来,然后
继续去投胎。不是这样吗?”
同修:“那是民间传说。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没有居住个灵魂这件事情,所以人死后,
也不会有灵魂跑出去的事情。灵魂是不存在的。”
活著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肉体当作是身体,死后,尚未投胎到下一世前,在另外的时
空,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身体,而不是有一个灵魂一直存在不灭。”
阿清:“那我看到的,难道是假的吗?”
同修:“不是这么说。尚未投胎到下一世前,会有一个新出生的身体,在如此的另外时
空的这样身体,于佛经中,是称作‘中阴身’,有时候,有的人偶尔会看到。”
阿清:“喔!它不叫做灵魂,叫‘中阴身’,那为什么要叫是“中阴身”?”
同修:“因为是两世之间阴阳两隔,方便以阴间来作譬喻,所以又叫‘中阴身’—-两
世之间的五阴身。仔细来说,它还有个名词,称为‘中有身’”。
这是因为‘中阴身’是个‘...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2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色”不是...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3
我们学习《修心利刃轮》,主要是观察自身的一些过失。这些过失要先去发现
、认识,然后接受别人对我们的指点,同时自己要改变,尽量往好的方面或者调整自心
方面去修行,这是最根本的。
所以,我想,我们学习比较深一点的,像五部大论、密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如果
我们每天都是讲一个特别简单的法,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这也非常重要。然后,我们
天天都只是讲一些理论,而实际的修心法---调整自相续烦恼方面的,没有讲,(对治
烦恼)也有一定的困难,到时我们真的用的时候,很多窍诀和道理恐怕就用不上。所以
前段时间我也讲过,不管是哪一个法师讲法,比如讲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时间
都要用在专心听闻上面,听闻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好习惯,有智慧的人精神会很专注
,哪怕一字一句都不漏掉,人脑能记下来的就记下来,实在没办法的话,通过其它的录
音笔可以记下来。以前有录音机,但这几年好像没有录音机,我们这里应该用不着,后
面会出一些光盘书本。但是暂时大家需要将每一堂课(的内容)记下来,任何一个法师
的课,希望大家以后有这么一个习惯(将法师讲课内容都记下来)。
88年,法王如意宝讲《大圆胜慧》,...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行无常
诸译亦无常
Anicca sabbasaṅ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upasamo sukho.
《增一阿含經32.6 經》譯為「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 31.9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
《增壹阿含 34.2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 41.5經》:「一切行無常,起者必有滅,無生則無死,此滅最為樂。」
《增壹阿含42.3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52.1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長阿含2經,遊行經》:「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雜阿含576經》:「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雜阿含956經》「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雜阿含1197經》:...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藏十二部
经藏:“修多罗”,“契经”
律藏:“毗奈耶”,“调伏”
论藏:“阿毗达磨”,“对法”,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念佛机和藏经光盘,哪个会先成佛?
S**U
发帖数: 7025
16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r****b
发帖数: 110
17
戒定慧漫谈
关于“定”的定义,在本论坛置顶的那个贴子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叙述。遗憾的是。很多
人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看那个贴子里的内容。因此不得不在此把那个贴子里所涉及的某些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内容再解释一下。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中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
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
vi
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的“慧学”部分之中。
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都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会产生高
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的问题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于52心所法的描述,52心所法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
由“思心所”-具体说来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
。这些不善心所在各式各样的不善心中得以现起。这14个不善心所是(见《清净道论》和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根据习惯的说法,中国的禅宗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拈花
公案’之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人天百万众前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
一笑……世尊便传给他‘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并付衣为证。禅宗就这样地以迦
叶尊者为第二祖而代代一脉相承,且自标为‘教外别传’。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大师
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达摩于梁武帝普通七年( 526)经广州而至金陵,
在金陵会见了梁武帝,但语不投机,遂北行达魏,止息嵩山少林寺。壁观之余,以‘二
人四行观’教人。后来大师把自己在印度继承的‘教外别传’祖位授给了一个叫慧可的
中国高僧,并付以《楞伽经》印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最
后传给了慧能大师,他是东土禅宗之第六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于中国佛教最大
的是他,光显禅宗的是他,使佛教摆脱教条主义的是他,使佛教深入生活和中国文化密
切结合的更是他。他可以说是把中印文化从佛教的实践中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六祖慧能大师本是岭南新州一位姓卢的樵夫,本来一字不识,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文化。
因听人诵《金刚经》而有省,于是就跑到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0
灵魂不滅的迷思
===
婆婆往生后数天,同修的弟弟阿清说:“看見妈妈昨天晚上半夜,到我的房间天花板上
飞来飞去。”
同修:“您认为那是什么?”
阿清:“人已经死了,那不是灵魂吗?”
同修:“那只是民间世俗法所说的!”
阿清:“从小都听人家说,我们身体内,有个灵魂,在人死后,灵魂就会跑出来,然后
继续去投胎。不是这样吗?”
同修:“那是民间传说。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没有居住个灵魂这件事情,所以人死后,
也不会有灵魂跑出去的事情。灵魂是不存在的。”
活著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肉体当作是身体,死后,尚未投胎到下一世前,在另外的时
空,会產生一个不一样的色身,而不是有一个灵魂一直存在不灭。”
阿清:“那我看到的,难道是假的吗?”
同修:“不是这么说。尚未投胎到下一世前,会有一个新出生的色身,在如此的另外时
空的这样的色身,于佛经中,是称作‘中阴身’,有时候,有的人偶尔会看到。”
阿清:“喔!它不叫做灵魂,叫‘中阴身’,那为什么要叫是“中阴身”?”
同修:“因为是两世之间阴阳两隔,方便以阴间来作譬喻,所以又叫‘中阴身’—-两
世之间的五阴身。仔细来说,它还有个名词,称为‘中有身’”。
这是因为‘中阴...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部大论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
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
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
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
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
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
的...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2
刚上网一查,发现现在“法船”被人用乱了。
其实法船是有出处的,如果从佛法的角度看,
那么有船的人是少的,而日常人所谓的“上岸”,
在佛法看来无非是六道苦海中相对平静一下,
然后业力一来,才发现自己还在海里继续翻腾呢。
====================================================
【法船】
(譬喻)佛使人渡生死海到涅槃之岸,故譬以船筏。涅槃经一曰:‘无上法船,于斯
沉没。’心地观经一曰:‘善逝恒为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旧华严经五曰:‘兴
造正法船,普拯所应度。’付法藏传六曰:‘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j*******1
发帖数: 182
23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
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
,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
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
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
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
,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
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
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
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
;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4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5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辛一、(认嗔境):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
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执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
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
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
发嗔恚。相反,有我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
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
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中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
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6
为何我们生于此?
我是谁?我为何出生?
因此,你们所有的人,无论在家与出家,今天来到这里,请仔细思考这个教导
。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为何出生?”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快
乐,但痛苦却从不曾停止,无论贫富、老少都同样痛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因为他
们没有智慧,穷人因贫困而不快乐,富人则因拥有太多而不快乐。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曾说过一个譬喻,是关于拥有财富与仆人的快乐——
男仆与女仆各一百名,大象、乳牛与水牛各一百头,任何东西都是一百件。这在家人真
的非常享受这一切,但你能想象照顾各一百头水牛、乳牛与各一百个男、女仆人的情形
吗?你能想象必须照顾这一切吗?
人们未考虑到事情的这一面,他们只想拥有上百的乳牛、水牛、仆人……但我
说五十头水牛可能就太多了,光为那些畜生绑上绳子就不得了了!但人们从未想到这点
,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未想到涉入其中的麻烦。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
若没有智慧,身边的每样事物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若有智慧,这些事物则会
带领我们脱离痛苦。眼、耳、鼻、舌、身、意……你知道,眼睛不一定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27
摘自索达吉堪布宣讲《前行广释》
第四十七节课
思考题
194、你相信鬼的存在吗?如果有鬼魔对你作祟,阻碍你修行,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195、为什么说自杀是最愚痴的行为?你周围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劝导他?
196、鬼魔真正能伤害我们吗?能伤害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明白这一点,对修行有何帮
助?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现在正在讲“轮回过患”中的饿鬼之苦。
观修这些共同加行相当重要。虽然我这次讲《前行》的时间,比其他上师要长得多,但
很多道友因此打好了修行的基础,在有生之年对佛教的见解不容易退转,这是很有必要
的!
有些人说自己见到了本尊、看见了明点,对此我不会特别羡慕,因为每个众生的脉络不
同、根基不同,见到一些特殊的相也不足为奇。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就说过:“有
些人虽未证达很高的道次第,但也可以看见一些道相。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不能以是否见到道相为标准,而应该主要看他对佛教的基本认识和修持。”
...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8
有些人虽然精进行持善法,即生中却遭受各种痛苦和违缘,这是消除恶业的好现象。与
此相反,有些人虽然积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却过得越来越幸福快乐,不必感受任何违缘
和痛苦,但这种暂时的快乐并不妙,这是往昔的点滴善果在现世成熟,之后便会彻底耗
尽,如今所造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成熟,但必将于后世成熟,那时就永远没有解脱的机
会了。这就是所谓的“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
就像播下种子后不可能马上收获庄稼一样,造了善恶业后也不可能立即现前苦乐果报,
但无论如何,因果是不会空耗的,以后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
理,否则很可能在遇到违缘时对因果产生邪见。
关于造业之后必定感果之理,龙树菩萨曾经开示道:“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
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有些人造了罪业后,虽然不像身体被刀砍后
立即流血那样迅速感受果报,但在死亡降临(或罪业成熟)时,果报必定会毫厘不爽地
现前。《无量寿经》中也说:“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因此,
有些人造了罪业后,并没有立即显现恶果,反而在一段时间内过得很快乐,这些愚人甚
至会觉得越造罪业越幸福,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不...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9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0
阿弥陀佛!
“藏地的出家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汉地也是大乘佛法盛行的地方,汉地的出家人在受
戒时,同时要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因此现在所见的出家人都可以说是菩萨,大家应该
对他们观清净心。如果对任何出家人都不指责、不诽谤,不仅可以避免诽谤菩萨的罪业
,也可以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疯疯癫癫或者行为不如法的人,这些人当中很可能有诸佛
菩萨的化身,所以观清净心非常重要。修行好的人对一切众生都能观清净心。在藏地,
由于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向信众宣讲《极乐愿文大疏》,所以很多藏族老人都会观清净心
,当听到有人说过失时,这些老人都会劝诫:“不要说,不要说,谁都不知道菩萨在哪
里,嗡嘛呢叭美吽,嗡嘛呢叭美吽……””
“求菩萨道的人应该对一切众生平等视之,如果有人求菩萨道,文殊菩萨经常会现身试
探他们。””
“观清净心有不同的层次,高的如禅宗所说的万法是本来清净、一尘不染的觉悟境界。
以前洪寿禅师听到薪柴落地而有省悟 ,当时说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
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圆悟克勤禅师在《碧岩录》中也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
开世界起。”这种层次的观清净心对没有大彻大悟、...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问你个问题啊
索达吉堪布: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并不相违
【要义】
《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
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
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
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
。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
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
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
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
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
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
、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2
佛法概要-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大家都犯了将文化与
佛法混为一谈的错误,其实文化与佛法并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为茶杯,佛法就是茶
。喝茶需要茶杯,但喝完茶后,就不再需要握着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所发展出来的,是人造的,但佛法并不是
人造的。当然,就相对的教法来看,它是由佛所说的,可是由绝对的教法来看,佛法不
是佛说的。
这个时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么,而不在乎佛法是什么,就像人们在乎茶杯,而
不管茶的内容,所以大家探讨红帽系、黄帽系如何做大礼拜,尽把重心放在人们所创造
的事务上。
在日本,我们看到眼睛细细、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长、身体长、鼻子
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胡子、有胸毛的佛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佛像最接
进实相。真正的佛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经成佛。当然,佛也没有告
诉我们,他决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还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这么在乎文化
的差异,虽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就像茶杯可以让我们喝到茶一样,但更重要的是,知
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种宗教?一般的宗教相...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33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4
思考题
1、佛经中宣讲了供灯的哪些功德?归纳而言分为哪几种?对此你相信吗?为什么?
2、供灯时应当如何发心、观想?这跟你以前的所想所做有何不同?
3、请引用教证、公案说明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的传承上师对于供灯是怎么样重
视的?
4、供灯在时间方面、数量方面有什么要求?这样做有哪些功德?
5、做酥油灯的时候,灯器、灯芯等方面有什么讲究?供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6、人死之后如果为他供灯,对亡者会有哪些利益?请引用显宗、密宗的教证分别说明。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
;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所以,今天...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5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
,勤政爱民之道,唯以淫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
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捨宅为寺,此
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
显示道妙,引导迷俗。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
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
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
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自晋
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
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
,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
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至宣统三年,住持道
明,系军人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心的修法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居士)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
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
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
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
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
,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
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
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
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者,则违菩提门。...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7
按:许多藏传佛教在家弟子在学了一些基本佛学知识,从五加行开始实修(包括学习《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后,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闻思佛法,本文将为此提供重要
指导。不少显宗弟子错误地以为藏密就是男女双修加咒语神通,然后对之大肆诋毁,有
的附佛外道也是恶毒攻击藏传佛教,造下堕金刚地狱之恶因,真是可悲可叹!但愿他们
看了本文再看看《般若锋兮金刚焰》,能猛烈忏悔!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摘自《般若锋兮金刚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释智诚、秋吉
彭措著作)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
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8
以佛法利益亡者(含助念往生仪轨)
——索达吉堪布
昨天讲了佛教徒应该发心帮助临终者,今天我们继续宣讲这方面的内容。
为了让临终者得到利益,这次我们编纂了一部《助念往生仪轨》,内容都是佛经和续部
中的金刚语,没有添加任何个人的分别念。我觉得里面的经文、佛号和咒语加持力很大
,任何众生如果听到,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有因缘的时候,大家应该为临终者
念这部仪轨。我们不仅可以依靠它来帮助别人,自己平时也可以念这部仪轨。如果有人
愿意发心,也可以把它做成念佛机或者CD光盘,然后在家里或者车上播放。我们不仅要
掌握佛法的理论,还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不仅自己要从中得到利益,还要让有缘的众生
也得到利益。这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的心愿。所以我希望道友们以后能大力推广
这部仪轨。
对于如何帮助亡者,以前的高僧大德有很多非常好的教言。如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
》中说:如果要留遗嘱,应该在健康时写好,然后托付他人保藏;临终时不能贪执家事
及身体,要放下一切,一心希求往生西方;临终时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换
卧势,要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9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绕塔之功德
绕塔之功德
——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节课,介绍一下转绕佛塔的功德。佛教徒都明白绕塔有很大的功德,但有些
细节问题若没有介绍,极个别人可能不太懂,所以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
佛塔是诸佛的意所依,从历史上看,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佛塔了:《百业经》中有个国
王叫哲巴,他前世造过拘留孙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迦叶佛时代有个直智国王,他也造了
许多佛塔;释迦牟尼佛出家时,是在清净佛塔面前出家的;尼泊尔的香根佛塔,也是好
多佛之前就存在了 ……所以说,佛塔的历史跟佛像、佛经的历史有所不同。
在印度,佛陀涅槃以后,阿育王于世界各地修了八万四千座佛塔;龙猛菩萨造了释迦牟
尼佛的舍利塔;印度金刚座那里也有一座佛塔……印度大乘和小乘的塔相当多。佛塔传
到藏地时,国王赤松德赞在卫藏造了以桑耶塔为主的许多佛塔,后来又传到安多、康区
,逐渐遍及整个藏地。在汉地,...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供灯之功德
供灯之功德
——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
;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所以,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供灯的功德。
这一点,有关佛经中介绍得非常多。前段时间我也想翻译一些藏地大德们的供灯教言,
但因为最近比较忙,只是简单翻译了一下阿底峡尊者的《供灯愿文》。希望你们不管在
哪个地方供灯,都应该尽量念诵,这样功德一定会增上的。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供灯之功德
供灯之功德
——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
;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所以,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供灯的功德。
这一点,有关佛经中介绍得非常多。前段时间我也想翻译一些藏地大德们的供灯教言,
但因为最近比较忙,只是简单翻译了一下阿底峡尊者的《供灯愿文》。希望你们不管在
哪个地方供灯,都应该尽量念诵,这样功德一定会增上的。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2)
己、佛教的宇宙观
一般宗教对于宇宙起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有些宗教说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日月星辰
和地球,这只能说明是宗教家的愚民政策。中国的道学家也曾经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的玄学,企图来解释宇宙的本源。结果都是自欺欺人。真正能大胆地描述宇宙的伟
大组织和它的发展过程而与现代科学相合的只有佛教。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的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
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做中千世界,一千
个中千世界称做大千世界。《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从前天文学界也
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的,可是这个假定终被高度的天文望远镜中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所否
定了。宇宙的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一致的意见。
佛教对于地球的形成,认为最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为固体。这跟现代科学家的
推断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认为,地球是属于“器世间”的,因此它的发展,必然是循着
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庚、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伟大的。佛教人生观的伟大,主要...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一节课
昨天讲了若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是为谤佛。对大乘佛法了解较深的人,应该不会有什
么怀疑,但没有闻思过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对此大惑不解:
“佛经中明明记载释迦牟尼佛转了三次法轮,为什么说这是毁谤佛法?”
要知道,在了义实相中,并不存在实有的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转法轮度众生的事业
。尽管名言中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世尊转了三次如幻的法轮,度化了无边的如幻众生,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此处并非破斥这种观点,而是说在胜义实相中,释迦牟尼佛转
法轮度化众生,完全是一种无实的梦幻,在白天醒觉位时根本没有。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
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
同而已。从究竟实相而言,佛陀恒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根本没有“我要转法轮
度化众生”这些分别念,说法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为了破除其如梦般的我执而显现的
。《金光明经》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没有分别念...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辨识 (转)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三辨识
Three Percep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作者] 坦尼沙罗 尊者
[中译] 良稹
几乎每一本有关佛教的书都会告诉你,三相[三特征]——无常相、苦相、非我
相——是佛陀的核心教导之一。不过奇怪的是,你去查巴利圣典,“三相” 一词的巴
利文 —— ti﹍akkhaṇa——却是查不到的。不管用圣典的哪一种电子版本,检
索栏中输入比如 anicca﹍akkhaṇa[无常相],一概是查无所得。这个词在巴利圣
典中不存在[1]。至于 dukkha﹍akkhaṇa[苦相]和 anattā﹍akkhaṇa[非
我相],检索结果也一样: 这几个复合词是查不到的[2]。这不等于说,无常、苦、非我
的概念在圣典中未曾出现,只是它们不叫做相。它们没有与“相”构成复合词。与它们
复合的单词,一个是 sañ&nti...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ft,这是《增一阿含经》和《法句譬喻经》中的公案啊。
c***h
发帖数: 2262
47
发信人: Hermes99 (Hermes99),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宣化上人:不信因果报应,轮到你头上想逃也逃不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1 11:09:20 2013, 美东)
除了最后一段,其它是依你说言而回答。
照你所举譬喻,我认为,我是从大象开始看起,
但承认未看得大象的全貌。
意思是,是在观察轮回,但不是观察到全部的轮回全貌。
我上文已经说清楚我所说的念头轮回的意思,
可能我说的还不够清楚,造成你的误会。
精确说法是,阻止贪念造成的轮回, 也举例解释过,
意思不是阻止任何念头的运转,所以与灭尽定无关
这两者的不同,你应该能区别了
如上段所说,与灭尽定无关。
你对南传可能比我了解,
我不是修南传,不太了解清净道论所说十六观智详细内容,
不过因为你提到,所以我查了一下”缘摄受智”所指为何。
发现并没有要观查前世今生。
是否你误会了”缘摄受智”?
法住智 指对佛法的了解,常指对于缘起法的了解与体悟
第一智: 了解目前状况,只有名、色,没有”我”
第二智: 要消除目前这名色哪里来的? 是否有前世、有来生的疑问。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雪山闭关12年的西方比丘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14 21:54:55 2013, 美东)
丹津•葩默---雪山闭关12年的西方比丘尼
丹津•巴默出生及成长于伦敦,18岁皈依为佛教徒,20岁到印度,21岁出家,在
海拔一万三千二百尺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雪洞中独自一人修行了十二年,一次次面临
生死的考验。
完成了不寻常的闭关修行,她的故事在西方世界早已成为一种传奇,由英国著名记者维
琪•麦肯基执笔的《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首次将这个关于信仰的传奇
故事介绍给中国读者。
当被问到她这12年的闭关时
眼里只有宁静、善意和微笑的丹津葩默,如此总结她的雪穴闭关12年:“我可以告诉你
一件事,我从来不曾感觉无聊。”……
《雪洞》一书,会让我们看到丹津•葩默(Tenzin Palmo)努力不懈的修行毅力!
闭关结束后,她开始了兴建尼院和弘法利...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0 17:21:16 2013, 美东)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3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刘德华信佛修福
刘德华,是香港娱乐圈的四大天王之一,影视歌坛的三栖红星,众多年青人的偶像。鲜
为人知的,原来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是妙莲老和尚之皈依弟子。
皈依三宝
据刘德华(以下简称华仔)说,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教,但都是去寺院
拜佛﹑参观﹑游览而已,对佛教教义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真正认识佛教和皈依佛教,作
为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近几年之事。
在此之前,华仔在港﹑台两地亦曾接触﹑认识不少高僧大德,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到台
湾灵岩山寺上妙下莲老和尚,可以说是一种缘份。华仔初见老和尚慈祥而又庄严的法相
,听其开示,烦恼顿息,寂静安祥;犹如红尘中之清莲,顿感身心清凉自在;老和尚平
实无华的言词,是高僧般若智能的流露;语重心长的剀切教诲,无非是悲愿无尽的度世
本怀。华仔悠然生起皈依之念,于是在妙莲老和尚接引下,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法名“
慧果”。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这是佛教所讲因缘所生法。
在皈依当日,华仔问师父:自己会否出家?
妙莲老和尚说:我们信佛学佛,要了达缘生缘灭──万事皆随因缘而变,一切要看“因
缘”。
华仔自从归依三宝,认真地接触佛教,受师父妙莲老和尚之启发后,人生的...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