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相关主题
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还原历史:释迦摩尼是吃生猪肉病死的吗?
沒有成佛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重金求购天界有佛法弘传
解读相应阿含经文的几点想法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
阿含经说学佛的入门百 法 论 议(憨山大师)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心王心所问麻叔、WACHI先生
別譯雜阿含76經(莊春江標點)临时一点感想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陀话题: 阿赖话题: 世尊话题: 开示话题: 阿含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W
发帖数: 1865
1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生此处或转世
他方,识造作善业恶业,也承受善恶果报。」..........,
于是,佛陀就问比丘们:「你们是否也认为我曾宣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当时,比丘们都回答说:「不是的!」佛陀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我宣说的法义为
何呢?」比丘们回答说:「我们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是说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
您一向阐述识由于因缘而生起;识由于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了
,识也会随之灭去。我们知道世尊您是这么说的。』
参考资料:中阿含第201经、Majjhima-38
====
以上 佛陀于中阿含第201经明白开示, 识阴六识虚妄, 告诉大家, 六识只存在一世, 去
不了下段的分段生死, 佛陀用了『识』字来阐述见闻觉知的六识, 所以这段经文中,
佛陀所破斥的唯识明显就是识阴六识.
同檥出于最保守上座部所释的另篇白话经典, 却也指出 佛陀开示虽然识阴六识虚妄,
又清楚的告诉大家除了六识外, 另有其它, 而 佛陀这回用了『心,意』两个字, 明白宣
示业种的储存与分段生死间的连系. 如下:
『临终一念的迷思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游化,住在尼拘律园里。这一天,释迦族的摩
诃男居士前来参访,向佛陀恭敬顶礼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这迦毗罗卫是一
个富裕、繁荣而且人口众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满熙来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间,常遇上
疾走的象、奔驰的马、王家的兵车、民间的马车与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这种混乱嘈杂
的情况下,我往往会忘失了对佛、法、僧的忆念。于是,我想到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万一我在那种情况下忽然死去,我会往生到何处?」
佛陀开示道:「摩诃男,不要害怕。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摩诃男,譬如有人将一
瓶油掷入一个深水池里,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会沈入池底,而油则会浮上水面。正如
同这个譬喻,摩诃男,一个人的心意一向为虔诚的信仰、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薰
习,当他身坏命终之际,这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养装饰
的身体也就会归于坏散。他命终后,身体可能成为鸟兽的食物、火化、土埋而归于尘土
,而那久受善法薰习的心意必将使他受生于善处。」
佛陀接著说道:「摩诃男,倘若有一株大树一向都朝向东方倾斜生长,有朝一日它被人
从根部截断,它会朝向哪个方向倒下呢?」摩诃男居士答道:「它会朝向它一向倾斜的
方向倒下。」佛陀开示说:「摩诃男,长久以来,你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摄心习
定,而且乐行布施、持戒,心意久受善法薰陶,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将来你会生
在天上。」
听了佛陀这番开示,摩诃男居士充满法喜,起身顶礼告退。』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九三○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五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
55:21~22。
...
佛陀在第一段经文中用识这个字来开示识阴六阴的虚妄性, 暂有性, 只能存在一世, 去
不了下段分段生死. 但在第二段经文却又明白开示, 另有『心意』执持业种, 成就下一
世之异熟果报, 所以在第二段经文中「而那久受善法薰习的”心意”必将使他受生于善
处」。又说「”心意”久受善法薰陶,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将来你会生在天上」
. 这时候就用了心意二字了.
用「心意」二字说明”将使他受生于某处….”, 有别于虚妄的前六识. 很明显的, 佛
陀说的心意就是持种的『法』, 能连系过去到现在的『法』, 而这个法, 正就是三转法
轮 佛陀一再开示的阿赖耶识, 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开示的心与识, 并不是
虚妄见闻觉知心的前六识(也就是眼, 耳,鼻, 舌, 身及意识). 我们从二段阿含经文就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其实是某些人误会了佛陀开示的唯识内涵与原意.
佛陀很明显的说了除了六识外, 还有第七, 第八, 只是不识这个字而用了心意.
部份原始佛法的学又误会说大乘唯识非佛说, 更是没有必要啦, 列出这二段上座部弟
子自己所翻译并崇尚的阿含经文, 不正正说明了其实 佛陀早在阿含中己经阐述了八识.
三乘佛法果然连贯! 并无冲突 ,这在般若系经典和方广唯识经典中也都是一再証明的,
因为初转法轮法义的宣说著重于灭除五阴十八界自我的解脱, 而 实相心, 如来藏阿赖
耶识的概念的开示并非那段时间教示的重点.
因此说, 大乘佛法中所教示的阿赖耶识 佛陀其实在早在阿含圣教中用不同的方式说了,
只是有些人错认了阿赖耶识为梵我, 神我,意识我, 才产生了诸多误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编按:
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
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
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G**W
发帖数: 1865
2
误会,就是 misunderstanding 啦,也就是「非量」啦,非量就是认定的与事实不符。
比如阿 See 看到认识不久的女朋友和一男子交谈且状至亲蜜,因而大发雷霆,后来发
现原来那男生是女朋友远方来访的亲弟弟,是自己的误会,自己的「非量」所引起的。
後來想想即使那人不是女友的弟弟,也沒比自己帥, 又有啥大不了, 便開心了.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 『破斥唯识
: 我是这么听说的:
: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G**W
发帖数: 1865
3
阿含圣教中的开示和阿赖耶识既然是连紧的,
而南传经典中和如来藏的开示又不冲突,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591727.html
所以 佛陀说法并没有前后不同,不但没有不同而且是有中心连系著而开展。
那么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之间又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看看佛经中怎么讲,不是我发明
的 :
《入楞伽经》卷七: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
其它还有太多教証,有兴趣请自己查証。

,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误会,就是 misunderstanding 啦,也就是「非量」啦,非量就是认定的与事实不符。
: 比如阿 See 看到认识不久的女朋友和一男子交谈且状至亲蜜,因而大发雷霆,后来发
: 现原来那男生是女朋友远方来访的亲弟弟,是自己的误会,自己的「非量」所引起的。
: 後來想想即使那人不是女友的弟弟,也沒比自己帥, 又有啥大不了, 便開心了.

i********7
发帖数: 808
4
对于心意这个用词,其实我有疑惑,可以看看相应部是如何翻译的,因为当初翻译杂阿
含经的,求那拔陀罗本身就是学唯识出生的,他翻译过来的经文有他的背景痕迹,也是
很有可能的。
至于你引的中阿含的经文,我从头看到尾,佛陀明明在反对,嗏帝坚持有一个不变的识
贯串轮回,做轮回的主人,佛陀和其他的尊者都反对,因为这个识违反因缘法,变成常
,变成我,
佛陀批判六识了吗,明明大家都在反驳嗏帝一直坚持的观念:在轮回中,有一个不变
的识阿
你能用它来证明唯识,也挺有本事的,只是本人比较难认同。
i********7
发帖数: 808
5
没有找到相应部的,但是找到了别译杂阿含,应该是法藏部的传诵吧
在这个翻译里,确实就没有看到,[心意]这样唯识痕迹的翻译。
別譯雜阿含15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
爾時,釋摩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此迦毘羅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車
、逸馬、狂走之人來觸於我,我於爾時,或當忘失念佛之心,或復忘失念法、僧心。』
復自念言:『若當忘失三寶心者,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入何趣中?受何果報?』」
佛告之曰:
「汝當爾時勿生怖畏,命終之後生於善處,不墮惡趣,不受惡報,譬如:大樹初生
長時,恒常東靡,若有斫伐,當向何方然後墜落?當知:此樹必東向倒,汝亦如是,長
夜修善,若墮惡趣受惡報者,無有是處。」
時,釋摩男聞佛所說,頂禮佛足,還其所止。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7
发帖数: 808
6
找到相应部的经文了:
相應部55相應22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那時,釋迦族人摩訶男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
坐好後,釋迦族人摩訶男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迦毘羅衛城富庶、繁榮,人口眾多,人群擁擠,街道雜踏,大德!
當在傍晚時,我親近世尊與心所敬重的比丘們後,進入迦毘羅衛城時,遇到遊走的象、
馬、車、貨車、人,大德!那時,我的關於佛之念忘失了;我的關於法之念忘失了;我
的關於僧伽之念忘失了,大德!我這麼想:『如果在這時候我死了,我的去處是什麼?
未來的命運是什麼?』」
「不要害怕!摩訶男!不要害怕!摩訶男!你的死必將是無惡的,你的命終必將是
無罪惡的。
摩訶男!具備四法的聖弟子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哪四法呢?摩
訶男!這裡,聖弟子對佛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世尊是……(中略)人天之師、佛
陀、世尊。』對法……(中略)對僧團……(中略)具備聖所愛戒:『無毀壞……(中
略)導向定。』
摩訶男!猶如樹木向東低斜、向東傾斜、向東坡斜,在那裡,它被切斷根後,會導
向何方?」
「大德!向低斜、向傾斜、向坡斜之處。」
「同樣的,摩訶男!具備這四法的聖弟子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
i********7
发帖数: 808
7
大众部的传诵:
增壹阿含41品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衛尼拘屢園中。
是時,摩呵男釋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摩呵男釋白世尊言:
「躬從如來受此言教:『諸有善男子、善女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名不退轉,必
成道果,更不求諸外道異學,亦復不觀察餘人所說,設當爾者,此事不然。』我若見暴
牛、馬、駱駝,即時恐懼,衣毛皆豎,復作是念:『設我今日懷此恐懼,當取命終者,
為生何處?』」
世尊告摩呵男:
「勿起恐畏之心,設當取命終,不墮三惡趣,所以然者?今有三消滅之義,云何為
三?如有著於婬欲而起惱亂,復起害心向他人,已無此欲,則不起殺害之心,於現法中
不起苦惱;諸有惡不善法,欲自害己,設無此者,則無擾亂,便無愁憂,是謂:摩呵男
!此三義,諸惡不善法便墮在下,諸善之法便在於上,亦如酥瓶在水中壞,是時,瓦石
便沈在下,酥便浮在上,此亦如是,諸惡不善之法便在於下,諸善之法便浮在上。
摩呵男!當知:我昔日未成佛道,在優留毘六年勤苦,不食美味,身體羸瘦,如似
百年之人,皆由不食之所致,若我欲起時,便自墮地。
時,我復作是念:『設我於中命終者,當生何處?』
時,我復作是念:『我今命終者,必不生惡道中,然復義趣,不可從樂至樂,要當
由苦然{復}[後]至樂。』
我爾時復遊在仙人窟中。
爾時,有[眾]多尼揵子在彼學道。
是時,尼揵子舉手指日,曝體學道,或復有蹲而學道。
我爾時往至彼所,語尼揵子:『汝等何故離坐、舉手、翹足乎?』
彼尼揵子曰:『瞿曇!當知:昔我先師作不善行,今所以苦者,欲滅其罪,今雖露
形體,有慚辱分,亦有消滅此事,瞿曇!當知:行盡,苦亦盡;苦盡,行亦盡;苦行已
盡,便至涅槃。』
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此事不然!亦{無}[不]由行盡苦亦盡;亦不由苦盡行亦盡
,得至涅槃,但{今}[令]苦行盡,得至涅槃者,此事然矣!但不可從樂至樂。』
尼揵子曰:『頻毘娑羅王從樂至樂,有何苦哉?』
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頻毘娑羅王樂何如我樂?』
尼揵子報我言:『頻毘娑羅王樂勝汝樂也!』
我爾時復語尼揵子曰:『頻毘娑羅王能使我七日七夜結跏趺坐,形體不移動乎?正
使六、五、四、三、二,乃至一日結跏趺坐乎?』
尼揵子報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我能堪任結跏趺坐,形不移動。云何,尼揵子!誰者為樂?頻毘娑羅
王樂耶?為我樂耶?』
尼揵子曰:『瞿曇!沙門樂。』
如是,摩呵男,當{作}[以]此方便,知不可從樂至樂,要當從苦至樂。
猶如,摩呵男!大村左{右}有大池水,縱橫一由旬,水滿其中,若復有人來取彼一
渧水,云何,摩呵男!水何者為多?一渧水多,為池水多乎?」
摩呵男曰:「池水多,非一渧水多也。」
世尊告曰:
「此亦如是,賢聖弟子諸苦已盡,永無復有,餘存在者,如一渧水耳,如我眾中最
下道者,不過七死七生而盡苦際。若復勇猛精進,便為家家,即得道跡。」
爾時,世尊重與摩呵男說微妙之法,彼聞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摩呵男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7
发帖数: 808
8
在经典,经常会用到心,我想有可能是人们习惯说,我心里想吃什么,我心里想你,我
心里盘算,
我很开心,我很烦心。。。。。
有可能我们已经习惯,把这些大脑的活动都归于我们的心的活动
现代人就知道了,这些都是大脑的活动,不是心脏的活动
也听过,大脑的活动会影响到心脏,好像说在心瓣尖形成脉冲?记不太清楚了
有兴趣的法友可以研究研究,完了之后,别忘了和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哦
S**U
发帖数: 7025
9
无著『摄大乘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
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熹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
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
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
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无著所引的这段《增支部尼柯耶》的经文系描述如来出现于世具有四种功\德,汉译的
有部《增一阿含》中并没有《如来出现四德经》,若只就内容来看,汉译《增一阿含》
卷十七,<四谛品>第三经(大正二·631b)可视为与无著所引为同类者,只是爱、乐
、欣、熹阿赖耶的部份变成「多有所著」;「非阿赖耶法」变成「不染著法」,当然仅
以此,很难马上将其视为阿赖耶。
在巴利文《增一阿含》(A^nguttara-Nikaaya)<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经则有与
无著所引几乎完全相同的经文∶
AAlayaaraamaa bhikkhave pajaa aalayarataa aalayasamuditaa,saa
Tathaagatena anaalaye dhamme desiyamaane sussuuyati sota.m odahati a~n~na
citta.m upa.t.thaapeti. Tathaagatassa bhikkhave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paatubhaavaa aya.m pa.thamo acchariyo abbhuto dhammo paatubhavati.(A^
nguttara-NikaayaⅡ,p.131,P.T.S.)
(此丘众哦!众生爱阿赖耶(aalaya-aaraama),乐阿赖耶(aalaya-rata)
,欣阿赖耶(aalaya-sammudita)。如来说非阿赖耶(anaalaya)法时,彼等洗耳恭听
,生起想要了解的心。比丘众哦!因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的出现,而有此第一希奇未曾
有法出现。)
巴利文中只出现爱、乐、欣、喜阿赖耶其中的三种,有学者认为本来是前三种,后来才
加上喜(adhiraama)阿赖耶,有学者则主张因aalaya-sa.mmudita也可被视为aalaya-
samudita(由阿赖耶所生的),如笈多译成「集阿黎耶」、佛陀扇多译成「阿亭耶所成
」等,所以,虽然阿含经中只说三种,但因有sammudita和samudita的不同理解,才增
加一个译语的。但若依后者所说,则玄奘译为爱、乐、欣、喜,并无与samudita相应者
,因此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其次,一般认为此段经文未出现在汉译中,且依无性释、《成唯识论》等皆说此经
属说一切有部,因此,只能说汉译《增一阿含》属该部所有,此经虽然存在,但并未被
汉译。很有趣地,普寂曾推定此经属上座部,与现在尚存的巴利上座阿含相吻合,但不
知其为何如此推断。相对于这些看法,月轮贤隆经过一些对比,认为前面所提到的汉译
《增一阿含》之<四谛品>第三经所谓的「多有所著」其实就是爱、乐、欣、熹阿赖耶
的意译,因为aaraama、rata、samudita是同义词。从汉译来看,爱、乐、欣、熹也是
同义词,因此只以「多有所著」此一意译方式来翻译;而且,若「不染著法」相当「非
阿赖耶法」,「染著」就相当于「阿赖耶」,由此逆观,则「多有所著」必定是爱、乐
、欣、熹阿赖耶的该摄译法。月轮贤隆的此一推论相当合理,且符合无性、护法认为此
经属说一切有部的传说。但从巴利阿含亦含有相同的经文来看,此经或许\也为上座部
所传。由此看来,也许\无著引这一段经文,其所设定的对象可能是说一切有部和上座
部。
文中所提的「第一希奇未曾有法」是指爱、乐、欣阿赖耶的众生,听闻如来说非阿赖耶
法,竟然能信受,而能闻、思、修。在此文下,巴利阿含接著就众生的憍慢、轮转、无
明,谈如来说法时,众生皆能信受,并实际去实践,由此说是第二乃至第四希奇未曾有
法。此四者即是如来出现的四种功\德,而阿赖耶和憍慢、轮转、无明并列,为因佛出
现所具的四功\德所能离舍的四种对象。因此,阿赖耶是爱著或贪爱之想,觉音注释此
文时说『阿赖耶』——在为贪爱与恶见所执著的意义下——即是五种感官的对象,或整
个存有的过程(即轮回)。」觉音在《清净道论》中也说阿赖耶就是五取蕴
In summary, it is debatable whether 阿赖耶 in 阿含经 means 阿赖耶识.
Ref. 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Ref. 《增一阿含》<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经
http://ahan.tk/view/8/7/
i********7
发帖数: 808
10
听说,梵语alaya,翻译成阿赖耶,是音译,
如果是用意译的话,就是识
有没有可能,很多人把梵语alaya,音译再加上意译,就变成阿赖耶识了
如果阿赖耶,是音译,真正的意思为识的话,
众生爱识,乐着识,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杂阿含经
只是听说,有错误请大家指正
S**U
发帖数: 7025
11
No.
阿赖耶识, 梵文ālaya-vijñāna.
ālaya:dwelling, house; seat.
vijñāna:识
therefore 音译阿赖耶识, 意译藏识,
Ref.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romadict.pl?page=39&table=macd

【在 i********7 的大作中提到】
: 听说,梵语alaya,翻译成阿赖耶,是音译,
: 如果是用意译的话,就是识
: 有没有可能,很多人把梵语alaya,音译再加上意译,就变成阿赖耶识了
: 如果阿赖耶,是音译,真正的意思为识的话,
: 众生爱识,乐着识,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杂阿含经
: 只是听说,有错误请大家指正

i********7
发帖数: 808
12
收到,谢谢!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No.
: 阿赖耶识, 梵文ālaya-vijñāna.
: ālaya:dwelling, house; seat.
: vijñāna:识
: therefore 音译阿赖耶识, 意译藏识,
: Ref.
: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romadict.pl?page=39&table=macd

f*******e
发帖数: 5594
13
庄春江的一段注释:
「世人只欣樂『阿賴耶』」一句,引義自《中部第二六聖求經》菩提比丘之英譯本。其
中,「阿賴耶」一詞,原英譯為worldliness,但譯者在其註解中,特別說明此字的巴
利語原文為ālaya,英文中難有完全相當的字可譯。其實,不只英文如此,中文也不容
易找到涵義完全相當的譯詞可用。以下引印順法師的一段解說,或稍可意解:「釋尊感
到佛法太深,不想說法,問題在『眾生樂著三界窟宅』。在《相應部》中,作『樂阿賴
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說一切有部加『愛阿賴耶』)(按:印順法師乃引《成唯
識論》『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
耶,槱阿賴耶』而作此說,參照《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第三
八頁,《大正大藏經》第三一冊第一五頁上)。阿賴耶ālaya,譯義為窟、宅、依處、
藏;在《阿含經》裏,也是愛著的一類。聯想到四諦中集諦的內容,是:『(愛),後
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愛、樂、欣、槱、貪、阿賴耶,以不同名字(約義多少
不同)而表示同一內容,這就是生死不已的癥結所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五
頁)依此可知,此處「阿賴耶」一詞所指,與後來印度佛教後期「唯識思想體系」中的
「第八阿賴耶識」,有所不同。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临时一点感想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阿含经说学佛的入门
月称论师的八大论说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关于如来藏思想別譯雜阿含76經(莊春江標點)
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还原历史:释迦摩尼是吃生猪肉病死的吗?
沒有成佛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重金求购天界有佛法弘传
解读相应阿含经文的几点想法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陀话题: 阿赖话题: 世尊话题: 开示话题: 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