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发帖数: 16 | 1 那年春荒
过了春节,新学期开学了。
在当时的农村,每到春天农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夏季小麦的亩产大多只有二三百斤
,而且大多数要交给国家,供应城市的居民吃,最后分到农户手中的口粮,已经所剩无
几,平均每人五六十斤,通常难以维持到来年春天。春天新的庄稼还没成熟,上年的口
粮基本吃光,家家打饥荒,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甚至断了口粮。有的家庭为了节省,
每天只吃一顿饭或两顿饭,上午10点左右吃一餐,下午5点左右吃一餐。当时这在农村
称为“春荒”,不仅地里荒,无粮可收,而且家里荒,无粮可吃。
我家的情况也很糟糕,每到春天,家里能吃的就只有红薯、红薯干、红薯面。家里
每天的三餐,早饭是红薯面汤,午饭是红薯面窝窝头、红薯面汤,晚饭又是红薯面汤。
整个春天吃的饭基本都是如此,没什么变化,吃得胃里都是酸的。在学校吃饭也是这样
,大部分同学吃红薯面窝窝头。因此那时候农村有“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红薯半年粮”的说法。如果哪一家的窝窝头用豆杂面、野菜、玉米面,间或掺上
一点小麦面做成,那就是上等的美味,简直就像过上了天堂的生活。
在学校,有时我连红薯面做的窝窝头也吃不上。因为家里断粮,没有红薯面, |
|
c********g 发帖数: 15629 | 2 那几年红薯大家可没少吃,我老爹(吉林省)彻底“吃伤了”,生理和心理都不再接受
红薯了。你想想,上顿地瓜,下顿红薯,没油水也没有蛋白质,那是什么日子。
下面的文章里豫老朽(河南)提到了他们那个地方曾经哪红薯干当柴火烧,我们从直觉
上会觉得不合理,但仔细看看他的文章就知道农民们很理性。
http://www.ccua.com.cn/article/9074_482.html
作者:豫老朽 回复日期:2012-06-28 13:35:25
我再一次把我重发在529页的修改稿的第六章复制过来,那就是毛把他个人意志强加于
全民们的所谓幸福生活!
【第六章】农民生活农家事的二十年
(一)五八年以后,那时粮食打得多,也不能多吃,给农民留下一部分后其余国家全部
拉走;据我所知有的地方小麦打下后国家全部拉走,每人再发给一个返销本,返销给农
民们东北的高粱、内蒙的黄米、广东的木薯干……
五八年以后的20多年里,就以我家为例分小麦最多的一年(记不清那一年每人)不超过
80斤;71年我家每人分得小麦31斤,要吃365天;所以那时小麦面就像金子,人们为吃
上小麦面不知盼望到哪年哪月!
(二)每年打罢麦后要瞧亲戚...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六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人的主食就是窝窝头。窝窝头伴随了我的童年和幼年。
半年前回了一次老家,我说要吃窝窝头,晚辈说,现在没有人吃那个,都吃白面馒
头,附近也没有卖的,隔代人不理解我为何有这种窝窝头情节。
那时的窝窝头大部分是用红薯干面粉做的,家里条件稍好的,也有用玉米面的做窝
窝头的,但只能短时间吃,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红薯面窝窝头。
红薯面窝窝头,做起来简单,面粉不用发酵,农村人叫死面。和好面,捏成窝窝头
形状,铁锅下面加上水,水上放上高粱杆做成的篦子,下面烧上柴火蒸熟即可,家里人
口多的,要蒸上几锅,蒸一次吃一周左右。
做窝窝头流程比较简单,适合农村忙碌的生活节奏。
农村人进城卖菜,出门办事,都要自带干粮。基本没有在饭馆里吃饭的。
出门用布口袋装上几个窝窝头,带点自家腌的咸菜,花两分钱买上一碗大碗茶,就
是一顿饭。
冬天农闲季节,公社大队组织修梯田,那是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中
午吃饭在工地,午饭就吃从自家带的窝窝头。冷天冻的像石头,生产队专门有人送来开
水,吃窝头,喝开水,吃咸菜。
大寨地处山西昔阳县,属... 阅读全帖 |
|
a***h 发帖数: 1377 | 4 土豆,甘薯原来的产量没有那么高的,我小时候(80年代末期),我们那块红薯的产量
也就一两千斤吧--这个同样是需要化肥为基础的。
土豆,甘薯(红薯)目前四五千斤是现在,是需要土地肥沃,化肥充足,水源充足,品
种比较好的时候,才能达到的。
饥荒的地区,一时水源问题(靠天吃饭),而是耕地肥沃程度问题。这两者在化肥使用
未经推广的时候,是很难解决的。
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得活。这院到那院,围着
红薯转。这是河南当年的民谣,也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我自己经历过的:小时候,吃红薯干,红薯叶,红薯面,等等我都吃过,榆钱,槐树花
,野菜等等也吃过。一直吃到80年代末期。我觉得决定性的问题的问题还是化肥与种子 |
|
n*****u 发帖数: 1 | 5 本文根据我父亲两年前的谈话录音整理而成:
我在59年7月高中毕业被旧城师范录取了。师范的师资相当棒,环境也很好。如果学生
认真学,成绩好,毕业后能当初中教师。我们年级有八个班,每班有四十多个学生。学
校吃住全管,自己有菜园,国家每人每天供应一斤粮食,生活还不错。所以,一开始我
感觉比较满意。我59年夏天入学一直到60年初学习比较安心,非常刻苦,争取毕业后当
初中教师。但是60年国家形势发生变化。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60年初
国家粮食供应开始减少。由于饥饿,学生们无心学习,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野菜和掘茅
根吃。学生们体育课都不参加,很多人得了水肿病,脚肿的像罗卜,连鞋都穿不上,走
路困难,上完课就只好回到宿舍躺着。
当时家里也挨饿,你爷爷奶奶都吃不饱。我虽然自己也挨饿,但还是每月从伙食费里省
下一些粮票,在学校里换成窝窝头,给家里送去。那时,学校的窝头里也掺野菜,但还
能充饥。旧城离家里远,我就骑孙老师的自行车回家。我记得第一次驮着窝头回家,就
看见你奶奶瘦得皮包着骨头,你爷爷饿得躺在床上不能动。(为什么挨饿?就因为村里
成立了大食堂,吃大锅饭。接着刮五风,高产风和浮夸风,粮...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1828 | 6
Image
77级的故事--不能忘却的纪念
力 刀
(一)杀回去!
下乡大半年,经历了隆冬的玩命大干水利挖河,春种及最艰苦紧张的夏收,社会上
传来要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又逐渐变成大道消息。家里来信,一再催促我回去复
习准备高考。我还犹豫着:这打下的粮食要晒,收的麻要沤要晾要编,很快要秋收
了可不,做为知青头儿,要考虑俺们十口人明年一年的口粮要在今年这一年挣够-
-国家只管供应知青下去的第一年口粮,以后知青就要自食其力了。犹豫了几天,
同时争取利用大好天把麦子晒透,收的麻剥出来沤好晾干编成团。副组长他决定不
考大学,想今后去参军,答应看守门户,俺几个想考大学的就收拾一番,俺把带下
去的中学数理化英语课本和那本时不时翻翻的,文革前出版的许纯坊的《代数》一
打包,到公社截了个顺风车杀回去了--回家复习,准备十一月份的全国高考。
老爷子自打听说有高考这小道消息就按捺不住了,到处找辅导材料,好在就在大学
教书也住在校院里,找材料容易得多,再加上他当年数学根底好--别看他后来到
部队搞文学了,当初曾一心要去清华或上海交大当数学家来着--辅导俺和俺弟,
那是不在话下的事儿。第一天坐下... 阅读全帖 |
|
v*****n 发帖数: 621 | 7 在我5周岁以前,我和我母亲的生活是比较轻松、简单的。我们清苦,没有多余的零花
钱,粮食和全国城市人口一样也是限量的,而且在定量里有一定比例的粗粮,比方红薯面
要占据成人定量的百分之五。我母亲是个粗粮细做的巧手,她会把红薯面外边包一层白面
擀成饼来吸引我的食欲。在冬天,她还会做一种名叫"果子干"的大众冷食。她把柿饼、黑
枣、杏干、山里红用凉开水泡成糊状,盛入搪瓷小锅放置户外,吃时搅拌上奶粉和白糖,
"果子干"就成了。每天晚上我们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吃过晚饭,洗过脸洗过脚,我们围坐
在炉边,我母亲往炉盘上烤几粒红枣,为的是熏出一屋子枣香。我守着热炉子,吃着冰凉
的果子干,我们娘儿俩再一块儿说一阵子我父亲的坏话,然后刷牙,然后就上床睡觉。一
般是由我母亲开头说我父亲的坏话,我是坚决的随声附和者。我母亲说我父亲是天下少有
的暴君,我就说:"暴君!"我母亲说我父亲和她打架的时候那种抓起什么摔什么的行为简
直能把人气死,我就说:"气死我了!"我母亲说像他这样的人谁还敢再跟他结婚呢?我就
说:"谁还敢呢!"我母亲说什么人跟他结婚也不会好的,我就说:"不会好的!"每到这时
我母亲反而冲我笑起来,说我是个 |
|
M******8 发帖数: 10589 | 8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6730
一)布票
天上繁星还在闪烁,华北平原还萦回在梦乡,一户农家的窗子已经亮起了灯, 开始生火
做饭。
“他爹,我看你还是多带个团子吧!万一回来晚了,饿着了!”
农民进城,舍不得到饭店吃饭,总是随身携带了“干粮”。“单干”的时候,出门通常
带的是白面烙餠。有时候还要摊个鸡蛋,一块卷起来吃,既顶饿,又简便。
可现在是饥荒年月,公社食堂缺粮办不下去,有的地方饿死不少社员,中央有内部通知
,解散食堂。社员各家又重新开灶。过去家常饭玉米面窝头,小米稀粥早就成了珍稀饭
食。社员喝红薯面糊糊,吃菜团子。那菜团子是红薯面掺上糠菜,攥成的一个个球球。
别看这东西刚出笼时窝窝囊囊,等冷下来,变成硬邦邦的石头蛋子,能用它砸死狗。
建和的父亲出门的时候,星星开始失去光辉。黎明的天空晶莹透明。天穹像一口蓝色玻
璃大鱼缸倒扣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人走,这大鱼缸也跟着走,不管到哪里,大鱼缸老
是扣着你。
天上的人一定在大鱼缸外看热闹,这地上的人为什么总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在西边的天际线,起...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9 http://mil.news.sina.com.cn/2003-05-10/125696.html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10日17:45 生活时报
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位几乎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节目中出境的军事
专家张召忠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对战争的评论即席而来,分析头头是道,信息量大,
经常妙语连珠,十分吸引人。许多人渴望了解这位“军事明星”,于是,记者采访了他
,来说说他的故事。
18岁才吃第一个苹果
张召忠如今已功成名就了,他对军情的烂熟于心和他英俊潇洒的长相,使许多人以
为他可能是某家的“将门虎子”。而实际上,张召忠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农民的儿子。
张召忠从小吃过的苦是现在许多人难以理解的。18岁以前,他几乎没有见过零花钱
,一年吃不上一次肉。到18岁时,他才吃到平生的第一个苹果。困难时期,每天都有好
多身边的人饿死,这对张召忠幼小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上中学,学校离家远,不可能天天回家,他就背着经过精确计算后够吃一周的干粮
上学,每天一两个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外加几把地瓜干,一天的伙食不超过四五两。更
要命的是,那些黑窝头...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31659 | 10 你吃过红薯面窝头么?
我现在天天都想吃......
我们是2个年级一起上,老师给一年级上完再给二年级上。中间休息回家还能拿块馒头吃
, 麦收还有秋天都放假,农活儿得干啊,呵呵。其实那时候挺好。 |
|
x***f 发帖数: 57 | 11 你这是信口胡掰了。当年农民也吃不饱,但至少还有野菜去挖。当年我们村子里有好多
本来在城里有正式工作的人,因为挨饿跑回来的。城里什么情况咱不敢瞎说,农村里榆
树皮红薯面还是有的。
爷爷
么死 |
|
D****u 发帖数: 3217 | 12 洗出来那个就是蛋白质
沉淀下去的那个就是淀粉
很少用小麦面的淀粉做凉粉的
一般用绿豆面或者红薯面 |
|
I********l 发帖数: 8702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liangzhi (良知),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1960年南阳大饥荒民间实录 (照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 15:18:55 2011, 美东)
http://www.newsancai.com/gb/history/118-past/14891-1960.html
【新三才网讯】上世纪1960年前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中国大地上肆虐蔓延,农
村更甚,河南是重灾区。1970年代初,我上中学时,家里只三间房,其中一间租赁给了
进城积肥的生产队的两个农民。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纳凉之时,其中一个农民给我讲述
了农村1960年大饥荒的亲身经历,甚至讲到过饿极了的人吃死人肉,杀小孩子吃。在红
旗下长大的我感到震惊又可怕。中学毕业后,我到农村插队劳动将近4年,接触到更多
的农民,听到了大饥荒时的更多事情。可惜那时候我只是听却没有记录下来。直到今天
,我决心记录南阳家乡1960年大饥荒的真实情况,已经相继采访了一些当事人。其中有
的人善于描述,如之一的李某某。有的人不善于表达,如之... 阅读全帖 |
|
l******i 发帖数: 4666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liangzhi (良知),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1960年南阳大饥荒民间实录 (照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 15:18:55 2011, 美东)
http://www.newsancai.com/gb/history/118-past/14891-1960.html
【新三才网讯】上世纪1960年前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中国大地上肆虐蔓延,农
村更甚,河南是重灾区。1970年代初,我上中学时,家里只三间房,其中一间租赁给了
进城积肥的生产队的两个农民。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纳凉之时,其中一个农民给我讲述
了农村1960年大饥荒的亲身经历,甚至讲到过饿极了的人吃死人肉,杀小孩子吃。在红
旗下长大的我感到震惊又可怕。中学毕业后,我到农村插队劳动将近4年,接触到更多
的农民,听到了大饥荒时的更多事情。可惜那时候我只是听却没有记录下来。直到今天
,我决心记录南阳家乡1960年大饥荒的真实情况,已经相继采访了一些当事人。其中有
的人善于描述,如之一的李某某。有的人不善于表达,如之... 阅读全帖 |
|
i*****y 发帖数: 3449 | 15 毛时代百姓的生活要分1950至1957年,1958至1976年两个阶段,大体分城市居民、农民
和少数民族三个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应该通过我们这些过来人或者你们的父母,了解
到一些真实情况,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不然别有用心的极端分子会利用年轻人对历史
真情的不了解,兴风作浪,破坏国家的稳定,搅乱、阻碍祖国发展前进的步伐。
1. 1950至1957年:这是中国战后的恢复时期。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加之
百姓历经多年战乱,渴望和平的愿望,积极投入到生产当中去。即使是在抗美援朝战争
的时候,在市场经济指导(某种意义上讲)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个时期百姓生活
提高较快,土改后,由于有了自己的土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粮食基本达到自给
自足。各家各户可养鸡、养鸭,养猪、喂牛。这些生活物资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换
些零用钱,没人干涉。随着工业的复苏和发展;城市逐步扩建,不少农民进城做工,成
了工人或店员。总之欣欣向荣地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那时,即使物资还不十分
丰富,但并不需要票证控制物资的供应和分配,比当今还要开放。
2. 1958至1976年。好景不长,在1957年前中国经济快速发...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6 “利比亚的局势发展确实超出我的预料。导致我预测不准的关键是:我被利比亚人
民欺骗了。”
“朝鲜发射卫星,我估计成功的概率应该在80%以上。”
“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有冲突不可避免,但现在条件下,因此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不大。”
……
哪里有重大军事事件发生,哪里就有张少将的声音,这些出自张召忠少将之口的“
好声音”一直被中国老百姓关注着。20年的电视生涯,尽管某些著名的“正确”言论奇
迹般地与现实背道而驰,他的人气却与日俱增。
活跃于电视荧屏20年而保鲜不衰,张召忠做到了。他说:“对于一名优秀的电视新
闻评论员而言,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就是
要求在政治上必须无条件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张少将喜欢自己给自己化妆,在任何一种场合都容光焕发,倍受各种年龄段的异性
倾慕。走近年过半百的张召忠,追溯曾经青葱岁月的身影,或许你会对这个中国首席军
事评论员印象更深刻。
“高富帅”曾经也是“穷屌丝”
1952年,张召忠出生于农村家庭,从小在河北盐山长大,那是一片低产或不产作物
的盐咸地,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少年的他在这个没有电灯的村子里,上完小学、中
学。上小学... 阅读全帖 |
|
|
j****i 发帖数: 68152 | 18 世界人种有三原色:黄、白、黑。其他人种都是由这三种人杂交而成。
老中(老黄) + 老白 = 老莫
老中 + 老黑 = 菲律宾人
老白 + 老黑 = 老印
三原色人跟混色人还可以继续杂交。
老中 + 菲律宾人 = 日本人
老白 + 印度人 = 阿拉伯人
老黑 + 老莫 = 古巴人
可以在家用三种面揉在一起啊验一下。小麦面(白面)、玉米面(黄面)、红薯面(黑
面)。
揉完面跟人脸对比一下,就知道他是什么人种了 |
|
j****i 发帖数: 68152 | 19 可以在家用三种面揉在一起啊验一下。小麦面(白面)、玉米面(黄面)、红薯面(黑
面)。
揉完面跟人脸对比一下,就知道他是什么人种了 |
|
z**********e 发帖数: 22064 | 20 http://hx.cnd.org/?p=109095
亲历者祭奠大饥荒55周年
55年前的春天,在中国的大地上,阴风怒号、饿鬼哀鸣,大量的农民被活活饿死,出现
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惨剧。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真相仍然被掩
盖着,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有些人虽然听说过
但半信半疑;还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动机竭力否认大饥荒饿死过很多人。最近三十多年来
许多有良知的记者、作家、历史学者和普通民众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写出了很多
很有价值的文章和书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本
人作为大饥荒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有责任向不明真相的年轻朋友谈谈自己对大饥荒的了
解和认识,以解他们心中的疑惑。
提起“大饥荒”,人们一般会想到“三年困难时期”,这两种说法既是一回事 ,又不
是一回事。“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至1961年,全国范围(包括城市)都严重缺粮,
全国人民都严重地饿肚子。而“大饥荒”一词则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由历史学者提出来
的,它特指在这三年当中有大量农民被饿死这一严重事件。其实准确说来,被饿死的农
民大部分死在195...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1 听张召忠将军诉「苦」
在腾訉论坛上我看到过题为《张召忠的个人历史》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张召忠
自述: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从小在河北盐山长大,那是一片低产或不产作物的
盐咸地,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18岁之前,我一直在那一片热土上度过了我的小学和
中学时代。18年间村里没有电灯,没有吃过一个苹果,更没有买过一件成衣。上小学的
时候。桌椅板凳连同教室都是用土垒起的。只是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才有了木制桌椅和用
砖头砌起的教室。我们一个班40多名男生,全部住在一间宿舍里,大家睡通铺,一个人
挨着一个人,浑身上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
,身上背着经过精确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大家睡通铺,一个人挨着一个人,浑身上
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身上背着经过精确
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每天一两个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外加几把地瓜干,一天的伙食
不超过四五两。黑窝头发霉后能拉出长达一两米长的霉丝。而那正是我用以充饥的主要
食物,没有青菜,没有鱼肉,更没有食油。」他出生在河北省盐一个贫苦农家,年幼时
每天早起到七八里外的小学去早...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2693 | 22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贫寒,从小在河北盐山长大,那是一片低产或不产作物的
盐咸地,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18岁之前,我一直在那一片热土上度过了我的小学和
中学时代。18年间村里没有电灯,没有吃过一个苹果,更没有买过一件成衣。上小学的
时候。桌椅板凳连同教室都是用土垒起的。只是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才有了木制桌椅和用
砖头砌起的教室。我们一个班40多名男生,全部住在一间宿舍里,大家睡通铺,一个人
挨着一个人,浑身上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
,身上背着经过精确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大家睡通铺,一个人挨着一个人,浑身上
下长满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个礼拜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身上背着经过精确
计算后够吃一周的钱粮。每天一两个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外加几把地瓜干,一天的伙食
不超过四五两。黑窝头发霉后能拉出长达一两米长的霉丝。而那正是我用以充饥的主要
食物,没有青菜,没有鱼肉,更没有食油。」他出生在河北省盐一个贫苦农家,年幼时
每天早起到七八里外的小学去早读,路上可以看见好多「鬼火」飘忽在山县的坟地里。
他说:「我小的时候馋肉吃,馋到这样的地步:比方说死了一... 阅读全帖 |
|
|
l******r 发帖数: 21 | 24 是啊,还有好多经历感到就像上辈子的事。
我以前在农村的经历,可谓曲折丰富。那时候麦收的季节,村里都是用牲口碾场把麦粒
碾出来。每次要早上趁天晴把麦子先摊开晒一晒,中午时把牛套上带着石磙一圈一圈碾
压,碾完要再用叉翻一翻,然后再反复碾反复翻,来回要转上百圈,汗流夹背的忙一天
,到天黑时再看风向把麦粒扬出来。这样一个麦季要打十几场。
有一年,村里借了一台脱粒机,每家都排队用机器彻夜轮着打麦子。正好我父母又去市
里卖麦秸。家里没有大人,不让小孩排队。好不容易求着最后一家的大叔搭班一起打,
大叔负责往机器里喂麦子,我和妹妹负责传递。结果等大叔家的麦子打完了,已经半夜
了。他说太累了,要回家睡觉,不能帮忙,而机器早上5点别的村就要拉走。我妹妹说
她站着就睡着了,也干不动了。我也从来没碰过机器。大叔劝我不要忙了,弄不好会把
手弄伤了。邻村有个小伙的手都被脱粒机吸进去受伤了。但一想到父母不知要累多少天
才碾完几垛麦子,我鼓励妹妹试一试,我往机器里送,妹妹传递。开机器的人是按小时
收费,他也劝我说受伤他不负责,机器费照样收。我大着胆子试了一会儿,便觉得不害
怕。后来我和妹妹在5点前把我家所有的麦子都弄...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20306 | 25 百度的关于榆树皮的另一条信息:
榆树皮粉采集过程,先将榆树表面灰褐色层刮去露出白色,然后再用力刮至树干硬木处
,刮下的这层白树皮晒干碾成粉,即可加入荞麦面和红薯面内做饸烙面用。这是我70年
前的记忆,不加榆树皮粉的饸烙面特糟,吃起来不劲道。 |
|
发帖数: 1 | 26 百分之百的人祸
55年前的春天,在中国的大地上,阴风怒号、饿鬼哀鸣,大量的农民被活活饿死,出现
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惨剧。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真相仍然被掩
盖着,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有些人虽然听说过
但半信半疑;还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动机竭力否认大饥荒饿死过很多人。最近三十多年来
许多有良知的记者、作家、历史学者和普通民众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写出了很多
很有价值的文章和书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本
人作为大饥荒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有责任向不明真相的年轻朋友谈谈自己对大饥荒的了
解和认识,以解他们心中的疑惑。
提起“大饥荒”,人们一般会想到“三年困难时期”,这两种说法既是一回事,又不是
一回事。“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至1961年,全国范围(包括城市)都严重缺粮,全
国人民都严重地饿肚子。而“大饥荒”一词则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由历史学者提出来的
,它特指在这三年当中有大量农民被饿死这一严重事件。其实准确说来,被饿死的农民
大部分死在1959年11月底(秋收结束后一个多月)到1960年5月底(麦收之前)的半...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人物特写:“军事明星”张召忠的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8 12:03:37 2011, 美东)
http://mil.news.sina.com.cn/2003-05-10/125696.html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10日17:45 生活时报
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位几乎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节目中出境的军事
专家张召忠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对战争的评论即席而来,分析头头是道,信息量大,
经常妙语连珠,十分吸引人。许多人渴望了解这位“军事明星”,于是,记者采访了他
,来说说他的故事。
18岁才吃第一个苹果
张召忠如今已功成名就了,他对军情的烂熟于心和他英俊潇洒的长相,使许多人以
为他可能是某家的“将门虎子”。而实际上,张召忠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农民的儿子。
张召忠从小吃过的苦是现在许多人难以理解的。18岁以前,他几乎没有见过零花钱
,一年吃不上一次肉。到18岁时,他才吃到平生...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8 【含泪推荐】强国角落的小姑娘山果
【阿波罗新闻网 2018-04-03 讯】作者:佚名默认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
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
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
,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
,我叫山果,山——果——”
中国还有太贫穷真善良的人!贫穷得让人心惊心颤!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
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糢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
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
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拚命朝车
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
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 阅读全帖 |
|
|
j****i 发帖数: 68152 | 30 世界人种有三原色:黄、白、黑。其他人种都是由这三种人杂交而成。
老中(老黄) + 老白 = 老莫
老中 + 老黑 = 菲律宾人
老白 + 老黑 = 老印
三原色人跟混色人还可以继续杂交。
老中 + 菲律宾人 = 日本人
老白 + 印度人 = 阿拉伯人
老黑 + 老莫 = 古巴人
可以在家用三种面揉在一起啊验一下。小麦面(白面)、玉米面(黄面)、红薯面(黑
面)。
揉完面跟人脸对比一下,就知道他是什么人种了 |
|
p*******o 发帖数: 6791 | 31
我不得不说,你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估计是58年没饿透... 那年要是有个发霉的
红薯面窝窝头,我也不至于饿死... |
|
f******g 发帖数: 13917 | 32 我们老家那里的窝头都是红薯面做的。
老一辈人说,以前没有白面,只有红薯类的,
吃的胃里全是酸水儿。。。 |
|
f******g 发帖数: 13917 | 33 呵呵,这个照片里面的就是我们老家那里制作的红薯干的样子。
也就用来磨成红薯面(就是花卷里面的黑面),或者用来煮粥,
都yummy。。。 |
|
J******g 发帖数: 89 | 34 红薯蒸了晒出来是深颜色的,可以直接吃,生红薯切片晒出来是白色的,可以煮稀饭或
者磨成面粉,做合烙面条、蒸馒头。
呵呵,这个照片里面的就是我们老家那里制作的红薯干的样子。也就用来磨成红薯面(
就是花卷里面的黑面),或者用来煮粥,都yummy。。。
★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Mitbbs 7.56 - iPad Lite |
|
g*********o 发帖数: 20357 | 35 我吃紫薯了,好吃,比红薯面,比红薯干,红薯打80分的话,紫薯90分吧 |
|
f*******e 发帖数: 4531 | 36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姨妈家呆过一年,有机会领略洋槐花的风采。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很多细节不记得了,只是依稀地记得,洋槐树开花大概是初春垂杨
柳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和叶子大概同时长出来,花在枝尖,白白的,嫩嫩的,或许也含
蓄地带着一抹浅绿,一大串一大串地挂满枝头,和嫩绿的叶子混在一起,象穿着浅绿纱
笼的少女。或许,印象中的浅绿正来自于对满树洋槐花的整体认识。没有DSLR,没有画
笔,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印在脑海里,却又不随时光逝去,影像似乎依然是彩色的,经久
不淡。
在那个刚刚用红薯面填饱肚子的年月,对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小屁孩来说,美色固然令人
垂涎,但完全无法胜过洋槐花可能带来的美味,在姨妈的指挥下,小屁孩乐呵呵地像个
猴子一样上了树,贪婪地采了很多很多,剩下的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淮北遗憾地没有中国著名的菜系,甚至没有一个
能叫出名的菜,洋槐花自然用的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把洋槐花用压井水洗净,和在那
时候极为珍贵的小麦面粉混在一起,加盐加水,做成象葱油饼那样的小饼,再用家里所
剩不多的豆油(二月二龙抬头点龙灯剩下的)一煎,就成了香喷喷的洋槐花饼了。
只记得我一直...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68152 | 37 世界人种有三原色:黄、白、黑。其他人种都是由这三种人杂交而成。
老中(老黄) + 老白 = 老莫
老中 + 老黑 = 菲律宾人
老白 + 老黑 = 老印
三原色人跟混色人还可以继续杂交。
老中 + 菲律宾人 = 日本人
老白 + 印度人 = 阿拉伯人
可以在家用三种面揉在一起啊验一下。小麦面(白面)、玉米面(黄面)、红薯面(黑
面)。
揉完面跟人脸对比一下,就知道他是什么人种了 |
|
发帖数: 1 | 38 风急雨骤,斟一杯冰冷水,临窗而坐。
时有风轻巧巧地从纱窗的缝隙里溜进来,如一只调皮的小手,撩一下我散落的鬓发,
又迅速逃开。
黑的夜,轻雷隐隐,电闪迢迢。想今天父亲节呢,似乎该写点什么,一时却又不知从
哪里说起。索性拨开通向露台的小门,走出去,舒展双臂,感受雨的风情,雨的气息。
吹够风,进屋揽镜理发,觉得两只眼睛似乎混浊许多,不复少年时的清透明澈。
“你小时候,两只眼睛像黑葡萄一样!”人老了,往往会忆旧,有时闲说话,父亲会
念叨一句,还说那时物资供应紧张,没牛奶和炼乳,有时从矿上回家,父亲会买一盒藕
粉给我补充营养。
听多,觉得那东西似乎很好吃,想温习一下那曾经熟悉的味道。于是去超市买了一小
盒,回家倒锅里煮熟,看上去透明发亮,糊里糊涂,有点像刚熬好未成型前的红薯凉粉
。放点儿白糖进去,刮一勺舔舔,立马知道我为啥这么不聪明,到现在还混的这么不如
意,原来那点儿灵窍都被这糨子一样的食物给糊住了。
父亲还爱说一件事儿,来证明我小时很懂事儿。
据说我三四岁时,有一次母亲因吃剩红薯面导致肠胃难受,在西屋炕上躺着。父亲正
好在家,于是在小厨房灶上用铁锅摊几个白面煎饼,... 阅读全帖 |
|
y*e 发帖数: 9799 | 39 敏敏跟在姥姥姥爷身边,每天生活的节奏都很有规律。天边刚泛亮,朝霞露脸之前,姥爷就要起来出去晨练。夜猫子敏敏也只有倒时差才能在这个点上起身。祖孙二人步行10分钟到长江边。不到1000米的路,只有老人和儿童才走得那么慢,幼时,是姥爷迁就敏敏人矮腿短,此时,轮到敏敏跟随姥爷拄着拐棍的步伐。 江滩上春已到,杨柳垂绿,灌木工整,小径有秩。跑步的人只有两两三三,溜鸟的也很希罕。有许多妇女做健美体操,虽然敏敏和姥爷都看不出来体操美在哪里,但也许她们不做就会变得更可怕?江边还有健身器材,使用者统统是老年人,敏敏心里想玩也搁不下面子,就像Lexus SC,被那么多中年危机的男人开在路上,妙龄女郎谁还爱。逛到天色明朗,姥爷便带敏敏吃早点去。姥爷从东家买一样,进西家再吃一些,一路下来,敏敏每日至少食六两并且日日不重样。今天干掉红薯面窝,清米酒,豆皮,烧卖,明天吃糍粑,糊米粉,生煎包,后天葱油饼,鸡冠饺,豆腐脑,混沌,大后天热干面,汤包,牛肉粉。。。湖北的早点数不胜数,敏敏不节食,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回到家中,姥姥的早餐习惯亦是三十年不变。白水煮鸡蛋加几滴老陈醋,小锅烧牛奶,切片面包,抹草莓酱。十万个为什么的 |
|
t****e 发帖数: 127 | 40 发信人: bluelyn (Cheer up eyes!), 信区: Travel
标 题: 五一河南纪行--吃在开封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May 8 16:47:53 2005), 站内
开封的饮食文化离不开小吃,其中最出名的当数灌汤包。灌汤包的美味全在于馅中
包含的汤汁,因此必须趁热品尝,否则汤汁就会被皮儿吸收,汤包的滋味自然大打折扣
了。穿行在大街小巷,平均不出百米便会有一家包子店映入眼帘,在林林总总的店铺中
,名声最响的自然是开封第一楼了。特意选择下午两点多这个非正餐时间,却仍是宾客
满座,就餐者必须承诺最低消费,无奈只好等到四点重新造访,就当是晚饭了。三笼灌
汤包下单,被告知需等待至少四十分钟,便又点了几道热菜,黄河鲤鱼焙面这样的名角
当然不能漏网。鲤鱼是用的糖醋做法,红薯面盖于其上,鲤鱼口感不错,但怎么都觉得
面的口感像极了粉丝,不知是本就如此还是一种错觉。又消灭了两道素菜之后,传说中
的第一楼灌汤包终于含羞登场,姗姗来迟。十个一笼,6元的价钱并不算贵,只是口感实
在普普,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缘故,大家普遍感觉不如早饭馆子里的出品,其中最大的问
题在于汤汁 |
|
c*m 发帖数: 40 | 41 嗨,正宗不正宗,有什么好争?他们其他省的人,吃煎饼要问问哪里的正宗。我们山东人
,自然觉得自己家乡的最好的了。依我看,你妈摊的煎饼最正宗,因为你就是吃它长大的
。
不过略吃了几种煎饼,拿出来摆摆龙门,呵呵。不对的地方老乡帮忙指正。
我吃过枣庄的煎饼,忒厚了。依内行人的眼来看,厚煎饼说明摊的水平不高。倒退100年
,若是哪家女孩的煎饼摊的薄如纸,那么你就等着说媒的媒婆踏破你家门槛吧。我老妈是
摊煎饼的好手,记得她老人家说过,10斤面糊摊多少煎饼,最后是要数一数的。毫无疑问
,越多说明你水平越高。
泰安的煎饼,吃过一次,是用玉米面做的。香归香,但是容易硬。老实说我不喜欢。
我是日照的,呵呵,我们日照煎饼不错的。从材料上来说,有两种,一是红薯面的,一是
小麦面的。红薯面乍一吃很甜,不过缺乏韧性,吃到嘴里湿乎乎的,不好。而小麦面的就
很有韧性,吃起来也香。我们老家有许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一顿不吃煎饼就想。偶
老妈经常吃水饺的时候就吃煎饼。原来觉得她爱吃,后来明白那大抵是水饺不够一家人吃
的。哎,最深莫过亲情啊。
讲个笑话吧。以前有个母亲,拌了五斤面糊准备摊煎饼。后来她摊一张,她的儿子就在旁 |
|
M*******r 发帖数: 522 | 42 pfpf... 煎饼也能摆这么长的龙门阵... :)
威海不可能有正宗的煎饼。偶是村里长大的,从小到大就没听说
哪家今晚吃的是煎饼... 偶老妈什么都会做,还就是没摊过煎饼,hoho...
偶吃过那种红薯面摊的煎饼,正如你所说,甜不拉几黏黏糊糊的。
也就是游了一下午泳饿瘪了吃啥都香,否则是不会多吃...
不过天津的煎饼果子倒吃了不少。最近岳母来访,行李包里揣了几包
绿豆粉,吃了好几个早晨的煎饼裹子... 用绿豆面掺面粉和水加鸡蛋
(天津早点摊子是把鸡蛋打在煎饼上)调匀,用老美的平底煎锅加一
点油,摊一勺进去把锅一转,手腕一抖翻个,就是一张。厚薄完全在
面稀调的稠度,和手艺... 吃的时候抹李锦记蒜蓉酱,红腐乳,撒葱
花香菜,油条只好买冷冻的代替,用小烤炉稍烤一下先。一裹巴,香... |
|
g********r 发帖数: 4248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arden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francoise (), 信区: gardening
标 题: 看到香椿的帖子,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洋槐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 02:02:51 2014, 美东)
小时候在淮北农村老家姨妈家呆过一年,有机会领略洋槐花的风采。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很多细节不记得了,只是依稀地记得,房子前方的猪圈里有一颗很
大的洋槐树。洋槐树开花大概是初春垂杨柳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和叶子大概同时长出来
,花在枝尖,白白的,嫩嫩的,或许也含蓄地带着一抹浅绿,一大串一大串地挂满枝头
,和嫩绿的叶子混在一起,象穿着浅绿纱笼的少妇,朦朦胧胧,丰满挺拔。又或许,印
象中的浅绿正来自于对满树洋槐花的整体认识,却模糊了对槐花棱角和颜色的记忆。没
有DSLR,没有画笔,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印在脑海里,却又不随时光逝去,影像似乎依然
是彩色的,经久不淡。
在那个刚刚用红薯面填饱肚子的年月,对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小屁孩来说,美色固然令人
垂涎,但完全无法胜过洋槐花可能带来的美味诱惑。在姨妈的指挥下,小屁孩乐呵呵地
像个猴子一样上了树,贪婪地... 阅读全帖 |
|
t**e 发帖数: 2379 | 44 Man, I am going to join you。
This stock is now pumped by CNBC
Lululemon [LULU 79.586 3.536 (+4.65%) ]
The catalyst: Published reports highlighted Lululemon's nine straight
quarters of double-digit sales and earnings growth. It passed $1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 last year, up from $453 million only two years earlier.
The trade: “I love this stock, I’m long and I’m not selling,” says
trader Josh Brown. He doesn't think the Street understands just how
committed and loyal Lululemon cu...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