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发帖数: 5466 | 1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
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
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
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
为真度。" |
|
G**W 发帖数: 1865 | 2 Z.T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
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
人。”——《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外道修行人,必须伏除欲界贪爱(尤其
是男女贪爱),复经由加行发起初禅定,寿终后才能由此欲界往生色界天成色界天人。
佛弟子则以断我见的智慧,深入观察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过患而断除之,才能
度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故佛在《圆觉经》中告诫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又说:“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然而密教上师一边向弟子众宣说淫欲过患,一边又广赞淫欲,高唱他们的修行体系
中有男女双修即身成佛秘密法门——无上瑜珈。乃至提倡清净修行的宗喀巴在《密宗道
次第广论》中依然传授了种种男女双修的行淫技巧及把淫乐境界当作佛法成就的论述(
文繁不引,有疑者请自行查证),成为密宗上师广赞淫欲、力行双修的理论支柱。
妄说行淫能消除众生业障——“夫白菩提心者(男性精液),即利益众生也:修丹
田火时手抱明母,不知之人以为行淫...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 敢问Sekon 师兄师承? 你说的到颇像藏密大手印的境界,“大手印没有手印,大密咒
没有咒语”。 这个九乘佛法之精髓,大手印到和禅宗最高境界相通了。认识本体,然
后从本体起修。识得妄念与烦恼正是本体的妙用,既不跟它跑,也不压制它,让它自起
自灭、起灭随无。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正当妄念纷飞、烦恼丛生之时,凛然一转
:噢!这是法身的妙用!能这么一转,就是大智慧。对境现量而比量,不着境、不粘境
、不住境,并非不知好丑、不知是非,这就是智慧。如果分别之后就要取舍,住境粘心
,跟着境界跑,难过得要死,被困住了,这就是妄念。其实妄念就是智慧,关键在于你
知不知道。所以“于诸妄心也不息灭。”若真如法身作主,妄念就成为仆人、佣人。主
人指挥佣人做事,便是“成所作智”。真心作主,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化为成所
作智。真心指挥它们,你给我看看是什么东西,你给我听听是什么声音,你给我闻闻是
香是臭,你给我尝尝是酸是甜……,见闻觉知都化为真心的妙用——妄念尽为智慧”
(摘自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
元清净性中之道...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 会不会这是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至少是后人觉得是)
当然真妄心是后人给它们的名字, 当时不会用真妄心区分彼此
当然也有可能是后人对真妄心的较真, 觉得当时是这样的
wiki 吕澄 词条 转个这个
中国佛学的核心思想--有关心性本净方面的理论,虽然源自印度,但是从北魏以来,
通过中国佛教思想家的变通、调和乃至别有用心的改造,终于生成与印度不同的理论体
系。吕澂指出“本净”是明净、寂净之意,是不与嚣动的烦恼同类,而“本觉”则是指
自性具有智慧、真知而言。由此,就解脱成佛的角度讲,“本净”是“可能的”、“当
然的”,而“本觉”则是“现实的”、“已然的”。吕澂力辨两者思想截然相异:“性
寂”为“革新”;“性觉”为“返本”。前者以“境界依”,可以为道日进、以达解脱
之圣域;后者误“情性为性觉”,扩充之即成标榜个我、反致沉沦之绝渊。吕澂当时已
经强调性寂说的“革新”义:“鹄悬法界,穷际追求,而一转捩间,无住生涯,无穷开
展,庶几位育,匪托空言。”充分表现出积极的个体超越和宗教淑世精神;而“返本”
之说,则“才具足于己之心,便毕生委身情性,纵有安排,无非节文损益而已;等而下
之,至于禅悦飘零,暗滋鄙吝... 阅读全帖 |
|
S******0 发帖数: 227 | 5
怎么不是。
这是他写的东西,其中说明心后才算开悟,知道真心妄心,才能以心修解脱道。
另外,我说的观光法focus,不是指聚焦,只是指集中。避免误解。
===========================================
发信人: WaiChi , Re: 昨天,我感觉我已经穷尽了waichi, (Sat Sep 14 19:33:4
1 2002)
> 如果看完了,知道心行和心向,然后呢?有什么用处么?
如果真了解了, 就能时刻当下同时明辨, 1.业相(我之所遇之事物), 2.业识(相对所遇事
物之觉知), 3.思想(由相对所遇事物之觉知 "所" 引至之分柝及定义), 4.心行(从1.2.
3.攀缘 "取舍" 行为). 5.心向(心早己立之决定或认定).
才能时刻 "明心"(4.5.), 又能避免惑而当4.5.为一心, 5.为 "真" 心, 4.为 "妄" 心.
"明心" 后才算 "开悟", "开悟" 后, 才能真正修解脱道, 以 "心" 修解脱道, 或以 "心
"干自己决定干的事, 否则 "口说" 有干没干, "行动" 上有干没干, 这有干和没干, 同
样 |
|
q****u 发帖数: 1421 | 6 谢谢,我会参考。我觉得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最好。
你问的问题挺好,我也想过的。要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足够高,至少指向三界之
外或者指向心,明心见性,出三界都可。就这一个目标一个决定一个理想一个心愿
,然后干任何事,无论外相上修与没修,都是在反衬出这个一个目标一个决定一个
理想一个心愿,一切事都是为了这个一个目标一个决定一个理想一个心愿。
让人迷惑的是怎么对待阶段性的目标,比如禅定,我认为要不为(阶段)目标而(阶段
)目标,比如不为禅定而禅定。心只有上面那一个高目标,不会说今天决定把腿修好
,明天决定把呼吸搞好,后天决定禅定,大后天决定二六时念佛。因为一来这些是
受境之牵引而攀缘所立之目标,二来据说心有大能,阶段目标一个接一个都要实现
,层层而上会有各种目标,这样会耗尽人一生的时间。就一个足够高的目标,搞定
!
为什么能搞定呢?因为和读书不一样,心是法王,其实什么都懂,只是现在认为自
己不懂;所以妄心(头脑)所做之一切就是在时时刻刻提醒它“老大您什么都懂的”
,这样二六时中尽量把这个提醒铺满生活一切事,心是法王但它有一个漏洞就是会
攀缘,一旦有一刻它攀缘到头脑妄心给它铺上的“老大您什么都...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43 | 7 清 靜 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
... 阅读全帖 |
|
O*******r 发帖数: 753 | 8 低头默念《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中,又名《消停经》
经文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动物也有阿赖耶识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8 01:13:14 2013, 美东)
问:动物也有阿赖耶识吗?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274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他说动物有没有阿赖耶识,是否也需要至少二十四小时,或更长时间才离开已死的
身体?
答:凡是动物都有阿赖耶识,换句话说,都有灵魂。几乎所有宗教里面都说,人死了之
后也可能投胎变成动物,动物死了之后也可能回到人间,所以叫六道轮回。动物离开身
体可能不像人那么样的久,但是也很难说。为什么?牠如果说爱惜牠的身体,留恋牠的
身体,不愿意离开,这个时间就长。如果知道身为苦本,牠离开身体就快。所以这些动
物也要常常跟牠讲,牠能听得懂,心灵能感应。譬如念佛,很多动物听佛号,真的牠往
生了,牠走的时候往生。还有动物,家里人听讲经,动物也一起;寺庙里面做早晚课,
你看有的时候寺庙养一些动物,跟着大众一样去绕佛,这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所以牠
有... 阅读全帖 |
|
r*****l 发帖数: 60 | 10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
|
r*****l 发帖数: 60 | 11 清净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最近收到比较多基督徒朋友之来信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Oct 26 20:01:51 2000) WWW-POST
> 以前总以为自己是个很不错的人,在学校是乖学生,对人也好。
> 我觉得耶稣改变了我很多,我简直经常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不好的需要改正的地方,确实是个
> 「罪人」>>。我总希望自己能做个有用的人,能为别人解除些痛苦,我希望做一只>>和平的小
> 白鸽。希望您不要笑我,我其实很没有本是,是个及其普通的学生,但有时却爱瞎想,希望自
> 己对别人有用,>>对上帝有用。这是妄心吗?
并非妄心, 有没有本事也是次要, 这个交给上帝安排, 我们尽自己本份就好. 而有没有时刻护
持我们自己 "善" 良的心, 以使离罪, 以免罪上加罪, 这才重要, 亦己本份, 只要我们心 "善",
那无须多加作意, 就自然会作出对他人有利之行动, 这就是爱. 所以耶稣说我们应回复婴孩(重
生), 才能回到天国, 否则基督再次降临时, 我们的 "心" 还未准备好, 那就惨了. 心不能 "善"
而自 |
|
d******y 发帖数: 3668 | 13 按照他的说法,真心妄心都是心干的。你一听心的话,八成跟着妄心走了。
假设心为真我为幻,所谓的“让心听我的话”或许是“以幻修真”的第一步。
猜测一下。 |
|
P0 发帖数: 40 | 14 开经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天真皇人,按
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
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
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
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
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
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
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15 一切事物相依相存,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本是至为简单的道理。这整体中的
部分,没有一样独立常存。如果说宇宙是海,那么每一样事物,如同浪花,离开大海,
便不能独立实存。
执著有独立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坚固的妄想习气,使我们无法在心意识里随时安住在这
现前简单的道理,而迷惑于无常变迁的事物,固执于得失,于是非妄计中,迷失本心。
把自我的执著放下,当下便简单地明了:一切的一切,尽管事相万千不同,但包括我们
每个人的身体,其实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
把心一念放在整个宇宙,不再执著自己的肉身,当下便顿显清净,自然心念不动。如是
常常安住,便自然回到本心的平常寂静。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如此自性大涅槃,若不起
妄心,本来毫无纷争。
虽然,我们放下心与外境的分别,体会这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无法对这整体,有进一步
的描述,也不知该当如何描述这整体。但恰恰就是如此不知而非木石非痴呆的状态,才
是本来面目。整体,本即不可说,能体会这不可说的心,也是这整体系统的作用,也是
一种不可说的本来寂灭状态。
回到没有人为观念的心的状态,我们便走上了如日月般空灵明照的觉悟之路。
心在这时候,晴空如洗,是一切无有而一切全...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6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
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
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
度。" |
|
w****g 发帖数: 570 | 17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
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
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
度。 |
|
H******9 发帖数: 2766 | 18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
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
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
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
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
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19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
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
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
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
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
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20 问:动物也有阿赖耶识吗?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274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他说动物有没有阿赖耶识,是否也需要至少二十四小时,或更长时间才离开已死的
身体?
答:凡是动物都有阿赖耶识,换句话说,都有灵魂。几乎所有宗教里面都说,人死了之
后也可能投胎变成动物,动物死了之后也可能回到人间,所以叫六道轮回。动物离开身
体可能不像人那么样的久,但是也很难说。为什么?牠如果说爱惜牠的身体,留恋牠的
身体,不愿意离开,这个时间就长。如果知道身为苦本,牠离开身体就快。所以这些动
物也要常常跟牠讲,牠能听得懂,心灵能感应。譬如念佛,很多动物听佛号,真的牠往
生了,牠走的时候往生。还有动物,家里人听讲经,动物也一起;寺庙里面做早晚课,
你看有的时候寺庙养一些动物,跟着大众一样去绕佛,这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所以牠
有灵性,不可以轻视牠,牠有阿赖耶识。
问:最近有很多动物跟着弟子,弟子给牠一个抽屉给牠们住。平常牠们不会出来,要往
生的时候就出来找弟子做三皈,请问这样对弟子往生有影响吗?
答:大概是你家庭里面这些小动物,你给个抽屉给牠们住,很不错。...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1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
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
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
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
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
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
,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
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
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478 |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ladin 讨论区 】
【 原文由 Paramita 所发表 】
教孙悟空神通的菩提祖师依偶之见是心的隐喻. 孙悟空自己也是心的隐喻,
所以西游记书中的题诗称孙悟空是心猿.不是吗,人心就象个猴子,攀缘不定.
菩提祖师山门前的匾额就是表明它是真心的意思. 孙悟空对师父说已经吃了
七次山中的桃子,菩提祖师说那叫烂桃山. 桃子也是代表心. 菩提祖师是说,
悟空过了七年不认识自己的真心,用妄心生活的时光.
所以,孙悟空的神通是自己悟到真心以后有的,并没有人教他. 以后滥用神通
在天界闯祸后,才被真正的师父唐僧收为徒弟开始修佛. 而唐僧又隐喻人的
本来面目 - 主人公 - 它没有神通,没有分别,但是它控制一切,报括真妄二心,
包括粗糙的欲望 - 以八戒来代表.
西游记粗看好象是小孩子逗乐,细看题诗你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至于说
现代版序中所提反封建之意义,就糙得一塌糊涂了. |
|
r*****e 发帖数: 1196 | 23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第七识-我执) |
|
G**W 发帖数: 1865 | 24 从事持达理持 即凡心是佛心
又此无相念佛法门虽名无相,仍非实相。以此念佛法舍离名相、声相、形相故,相对于
世俗之有相而施设此一无相念佛之名。
实相虽然无相,但无相不一定是实相;此中差别在于相对于有相而存在之无相,尚能以
世俗之认识而了知;譬如无相念佛之无相、灵知心之无相、无色界众生之无相、虚空之
无相等。而实相则非世俗认识所能了知,譬如真如、佛性、菩提、涅盘。
大乘佛教所谓实相,非仅无相一端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不
即空有二边,而亦不离空有二边,所谓中道。明心而不见性者,犹不能见此真实,何况
凡夫之意识思惟,孰能至此?无相念佛虽然无相,仍非实相,而此境界,自古至今,真
实有之。乃援引大宝积经卷四所载:「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
现。」故施设此无相念佛之名,以便弘扬念佛法门,利益末法时代之念佛人与修禅人。
此无相念佛法门虽已无相,犹是因地念佛。设使无相念佛法门已经修成,忆佛之念犹如
泉涌。法喜之觉受则因时日之俱增而渐渐习惯、淡薄、消失。若能继续无相念佛法门,
必于某一时节突然一念回光返照:「念佛者是谁?」或遇善知识冷冷一句:「念佛者是
谁?」当下直...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这种不二,就是错误的不二论,是邪见,就像对波粒二象的理解,只有玻尔等人的观点
才是正确的,而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就是认为波和粒可
以同时存在,但玻尔的波粒二象,则认为二者互相排斥,不可能同时存在。到目前为止
所有的不二论,不论是婆罗门的梵我不二,还是大乘的空色不二,实际都是错误的,而
且都是神我常见。
因为只要违背互斥性,是必定走向神我常见的。只是大乘做了一些掩盖调和而已。看起
来不像神我,实际还是神我。
五蕴和涅槃,也本就是一个波粒二象问题。
凡夫是因为无明,不能认识到五蕴本身就是苦的,产生贪执,要么对五蕴紧抓不放,这
是贪,要么对五蕴排斥,这是嗔,所以才造成生灭的不断延续,进而造成轮回。
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只要有五蕴生起了,就必定是苦,和你是否贪执无关,和你是否有
苦的感受无关。
经典上说的也非常明确,只要有色受行想识的生,就是苦。
日常是指行住坐卧。
无五蕴,无生灭的胜义究竟真实法。一种抽象的,非时空性的存在方式。
佛陀只要五蕴的识熄灭,则必定涅槃,而以佛陀的定力和慧力,基本上任何时间他想要
涅槃,即可以涅槃。
但是只要涅槃,则必定不能说话,不能行动,... 阅读全帖 |
|
t******s 发帖数: 119 | 26 谢谢。只要自圆其说就行了。
阿赖耶识就是常了,而不是五蕴。阿赖耶识是轮回的载体吧?无明才是一切因。所以除
了涅磐是常,还有阿赖耶识是常。那么阿赖耶识如何导向涅磐?换句话说,涅磐者的阿
赖耶识去哪里了?
(玄奘菩萨此处所说,亦证明持种识乃是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不灭性
的缘故,所以能够于一切时为一切因缘的所依;又,不能坚住、会灭失乃是有为法的体
性,无为法因为无所为的缘故,具有坚住性与不灭性的特质,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与不
灭性,因此可知阿赖耶识具有无为法的体性;又,因为阿赖耶识是诸法种子之所集起心
,能够集藏与现起诸法种子的心本体不可能有生灭,真心不可能随着种子有生灭,妄心
才会有生灭,故知阿赖耶识不是妄心、故知阿赖耶识是一切因;因此,阿赖耶识即是众
生心、众生法身、真心、法性,亦是众生的实际根本处。) |
|
G**W 发帖数: 1865 | 27 龙树菩萨於此段论文中,亦如同 释迦世尊说有个「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实相
」,又称为「如」丶「 法性」或是「实际」,本书第三章中已有详尽的举证及说明「
诸法实相」即是如来藏心。佛陀是依此「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根本「如」而说三
法为法印的,因为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丶一切法无我印丶涅盘寂灭印皆依此「真如法性」
而有丶而建立故。
龙树菩萨又明确地责备「恶取空者」说:若不见此真实本际的「常」法,而仅见其所生
的一切法无常丶苦丶空丶无我丶不净,则是妄见者。龙树菩萨接着又说明:所谓般若中
道智慧所依的「实相印」,是依於此真如法性而舍离世间常见的颠倒见,同时亦不执着
於世间无常相,并不是说舍离常见而执着於无常法者可以称为法印,乃至於寂灭法亦如
是。因为众生不离四颠倒,将识阴的变相当成常住不坏之实相,故执此五阴为常,故
世尊破此常颠倒者,而於诸经说蕴处界一切无常,然有一分断见外道执言取义,反着无
常以为真实,拨无因果,认为一切法空丶无常,成为此执无常见者,因此 龙树菩萨於
此论中更为说明此执。并且於论文中更明确地说:般若波罗蜜中,是破执着於无常等见
,而非破从来「不受不着」的真如法性。当实际证得了...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28 1) 熟睡了 都没有念了,还看紧什麽 ? 昏厥了, 能看紧的又在那里 ?
清凉国师尝答唐宪宗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明朗澈,广
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澈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
心之如此灵通也。”
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
妄缘,即如如佛。”
熟睡了,昏厥了没有了意识,只有一真法界常寂常照。 不过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可能
性不大。 只有在正定中熄了妄念,才可能开悟。
如当年虚云老和尚神游兜率,弥勒开示:
“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
唯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
泥水,端坐佛陀。”
达照法师的“眼前一念心观照“, 正是可熄妄(波浪)证真(水,佛智)的法门。
2) 父母未生前又是那个在看 ?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谈到:“禅者即吾人...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29 楞严经里,富楼那问世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
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答的清楚:“因(无)明立所”。性觉本是妙明的,性觉这个湛然之体非如木石,
它是常寂常照,没有间断。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所以说“性
觉必明”。性觉不要觉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觉,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当作两个
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就“妄为明觉”。
因一念无明,妄想有个我,有个我明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动了心, 业相
起来之后,生出能明、所明,这就是转相,转向虚妄,钻到有相里面跑了。能所对立,
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
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
无明妄动就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观音菩萨在耳根圆通章里,连解动、静、根、觉
、空、灭是六个能所,才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
入圆通。
用意识心修是可行的,像目犍连尊者那样,“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
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30 1) 熟睡了 都没有念了,还看紧什麽 ? 昏厥了, 能看紧的又在那里 ?
清凉国师尝答唐宪宗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明朗澈,广
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澈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
心之如此灵通也。”
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
妄缘,即如如佛。”
熟睡了,昏厥了没有了意识,只有一真法界常寂常照。 不过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可能
性不大。 只有在正定中熄了妄念,才可能开悟。
如当年虚云老和尚神游兜率,弥勒开示:
“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
唯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
泥水,端坐佛陀。”
达照法师的“眼前一念心观照“, 正是可熄妄(波浪)证真(水,佛智)的法门。
2) 父母未生前又是那个在看 ?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谈到:“禅者即吾人...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31 楞严经里,富楼那问世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
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答的清楚:“因(无)明立所”。性觉本是妙明的,性觉这个湛然之体非如木石,
它是常寂常照,没有间断。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所以说“性
觉必明”。性觉不要觉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觉,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当作两个
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就“妄为明觉”。
因一念无明,妄想有个我,有个我明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动了心, 业相
起来之后,生出能明、所明,这就是转相,转向虚妄,钻到有相里面跑了。能所对立,
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
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
无明妄动就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观音菩萨在耳根圆通章里,连解动、静、根、觉
、空、灭是六个能所,才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
入圆通。
用意识心修是可行的,像目犍连尊者那样,“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
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69 | 32
“想去控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杂念,“不想”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最大的乱想;
清,静,无为,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状态,更是要做到的一种心态;心态到了,状态
自然也就不远了。
初学静修,绝大多数人都会追求心无杂念,我感觉是很很不对的;心无杂念没错,但
追求心无杂念在初期不可行,人怎么可能没有杂念呢,除非圣人或死人;而有杂念再去
有意控制,更是杂上加杂一锅粥。
初期做到‘观’和‘守’就很好了,‘观’是说从内向外‘看’,自己的所谓杂念也
属外物,也包括老顽童上面说的任何异景异象,如果有,不排斥不抵触,观之或不理会;
而“守”就是说守住自己内在的这个可以向外看的‘东西’(实在找不到啥词形容了),
别跟着自己的杂念跑了。
世人日常其实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妄心杂念中而不自知,打坐时能知道自己有杂念,
已经是进了一步,继续再做到真心不随妄心而动,那就更进一步了。
初学静修打坐有两个常见现象,一个是烦躁,总想控制杂念又控制不了;另一个是昏
沉,打着打着能睡着了,这个就是没有守住,不过倒是没啥杂念了,哈哈。。。。 |
|
P**********n 发帖数: 269 | 33
“想去控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杂念,“不想”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最大的乱想;
清,静,无为,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状态,更是要做到的一种心态;心态到了,状态
自然也就不远了。
初学静修,绝大多数人都会追求心无杂念,我感觉是很很不对的;心无杂念没错,但
追求心无杂念在初期不可行,人怎么可能没有杂念呢,除非圣人或死人;而有杂念再去
有意控制,更是杂上加杂一锅粥。
初期做到‘观’和‘守’就很好了,‘观’是说从内向外‘看’,自己的所谓杂念也
属外物,也包括老顽童上面说的任何异景异象,如果有,不排斥不抵触,观之或不理会;
而“守”就是说守住自己内在的这个可以向外看的‘东西’(实在找不到啥词形容了),
别跟着自己的杂念跑了。
世人日常其实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妄心杂念中而不自知,打坐时能知道自己有杂念,
已经是进了一步,继续再做到真心不随妄心而动,那就更进一步了。
初学静修打坐有两个常见现象,一个是烦躁,总想控制杂念又控制不了;另一个是昏
沉,打着打着能睡着了,这个就是没有守住,不过倒是没啥杂念了,哈哈。。。。 |
|
a**u 发帖数: 8107 | 34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使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 又於
此中得大慚忸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da51a0100kz92.html
金剛經的這整段话全部错误。
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不对。当下刹那相是真实而非虛妄,但是生起即灭,
可它仍然是法(現象)的一种真实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刹那的真实作用的不斷相續,才
构成了我们感知的世界。儘管當下刹那是緣所生的,但不能將其否定,不能將其空掉。
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的過去當下未來三世實有不對,但是大乘般若的"過去心不
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同樣也是錯誤,正確的是“當下有體,過未無體
”。
除了當下刹那之相是真實非虛妄的以外,諸法生滅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也是真实的
。因为它们是真实的,所以才应该厌离五蕴世间,取向五蕴寂滅、不生不滅的的寂靜涅
槃。如果把無常苦也弄成空,弄成諸法本無生滅,諸相非相,那么等于走向“死路”。
燒開的熱水是滾燙的,這種滾燙是真實的,所以你不能把手伸到沸水裏面,而應該快速
的拿開手。如果你認為滾燙是不真實的,是空的,是本來不滾燙的(諸法本無生滅),
然後大膽的把手伸到沸水裏面,那麼結果可想而知。(熱水比喻輪回世間,把手拿 |
|
f*******8 发帖数: 3612 | 36
我没有争啊,只是别人先挑起(无端挑起)大小乘攻击,
又把佛法从根本上改成非佛法
(佛法本来就是修解脱道,才是佛法的不同于外道的根本、不共的特点,
佛法本来就是六道通用,才是叫做佛法,而不是人世间法)
我当然也可以说自己的看法。
不过我确实修念佛号有所得,其中确实依靠自力和外力同时进行,
本来也不是为了验证佛经,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是解决了问题后,自然看懂佛经到底在说什么。
自然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坛经在说什么。
(不是全部,但普通人妄批金刚经、妄批禅宗的话,我还是能看懂)。
然后对唯识的理解也会有本质的不同。
所以我可以说,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当然可以加上历史上大德对金刚经的认同),
那些批判大乘,搞大小乘对立的人都是妄人妄语,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是喜欢不懂装懂的心在作怪。
--------------------------- |
|
p*******r 发帖数: 4048 | 37
因为真心和妄心比,太不明显。
就好比你要炸司令,如果不刻意找,到处都是人,怎么找得到?
禅定其实就是简化妄心,让真心和妄心的比例升高。
比如大家都睡觉了,只有司令还在刻苦工作,你就发现他了。 |
|
B***o 发帖数: 133 | 38 黄念祖居士著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
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
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共众生究竟成佛。
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
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
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
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象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
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
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
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
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著,恢复如来
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槃,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9 呵呵,在下写的有关明心见性那一段的确有点“bug”, 让师兄一眼挑出来啦, 佩服佩
服。
一开悟就顿修顿证者的,那是古佛再来,对一般的修行者,明心见性后多生积累的习气
尚在,无明壳子只是打个洞而已,我法二执尚存,第八识尚有多生积累的种子,这就是
师兄说的那个“在整体有透亮的状态,依然有的细微灰尘,该如何清扫”的问题。
如《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
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
到大休大息之地?” “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
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 “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
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
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这一段突出了一个“照“字。下座后,妄念一来,参禅的,把话头提起;念咒的,提起
咒语;念佛的提起佛号,自然就把妄念转了。
我在这里把心密的修行要点贴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益:...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0 呵呵,在下写的有关明心见性那一段的确有点“bug”, 让师兄一眼挑出来啦, 佩服佩
服。
一开悟就顿修顿证者的,那是古佛再来,对一般的修行者,明心见性后多生积累的习气
尚在,无明壳子只是打个洞而已,我法二执尚存,第八识尚有多生积累的种子,这就是
师兄说的那个“在整体有透亮的状态,依然有的细微灰尘,该如何清扫”的问题。
如《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
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
到大休大息之地?” “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
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 “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
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
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这一段突出了一个“照“字。下座后,妄念一来,参禅的,把话头提起;念咒的,提起
咒语;念佛的提起佛号,自然就把妄念转了。
我在这里把心密的修行要点贴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益:...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17:11:54 1999) WWW-POST
> 就偶自己的了解,真心是不会发誓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 而且总是那样的。
哈!看来兄真了解心了, 请时刻以佛法第一义观照 , 则兄想未来不解脱亦难矣.
世人大都以为佛法乃公式化之事, 反正以往大德什麽都讲清楚了, 只要细心研究
内外法门了解清楚, 然後实行就可以了. 却不知如"决定"起修 之心(因地)是妄
心, 则修得正确不正确, 或努力不努力, 亦煮沙不能成饭, 将不证道也. 故才须
明师或善知识(非指有正确佛法学问者, 乃有证量者), 能直知其真心以正其因地,
虽令有一类行者其发心因地亦真, 如J星兄, 但可能只曾一秒, 但於实行时亦即
转为妄心而不自知, 不懂照顾真心, 又无时刻将一切指向第一义之工夫, 故亦不
得解脱也.
> 当看 waichi 说你追问这个会变弱智。
呵呵! 我可不是这意思. 那还得了, 恐吓?
像 |
|
q****u 发帖数: 1421 | 42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因地-念佛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20:37:09 1999) WWW-POST
: >就偶自己的了解,真心是不会发誓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nbsp;
: >而且总是那样的。
兄非妄语也, 心的确是这样, 兄可检查心如因境而起, 即妄心也, 真心之决定
乃不会因境而变, 如兄知妄心, 则自可令其回复最初之目的及决定即可. |
|
q****u 发帖数: 1421 | 43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因地-念佛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20:37:09 1999) WWW-POST
: >就偶自己的了解,真心是不会发誓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nbsp;
: >而且总是那样的。
兄非妄语也, 心的确是这样, 兄可检查心如因境而起, 即妄心也, 真心之决定
乃不会因境而变, 如兄知妄心, 则自可令其回复最初之目的及决定即可. |
|
q****u 发帖数: 1421 | 4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因地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17:11:54 1999) WWW-POST
> 就偶自己的了解,真心是不会发誓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 而且总是那样的。
哈!看来兄真了解心了, 请时刻以佛法第一义观照 , 则兄想未来不解脱亦难矣.
世人大都以为佛法乃公式化之事, 反正以往大德什麽都讲清楚了, 只要细心研究
内外法门了解清楚, 然後实行就可以了. 却不知如"决定"起修 之心(因地)是妄
心, 则修得正确不正确, 或努力不努力, 亦煮沙不能成饭, 将不证道也. 故才须
明师或善知识(非指有正确佛法学问者, 乃有证量者), 能直知其真心以正其因地,
虽令有一类行者其发心因地亦真, 如J星兄, 但可能只曾一秒, 但於实行时亦即
转为妄心而不自知, 不懂照顾真心, 又无时刻将一切指向第一义之工夫, 故亦不
得解脱也. |
|
b**z 发帖数: 1351 | 45 就当做个记录吧,以后可以回头看看。
昨晚打坐情况,
进入一种很静的状态,虽是闭眼,但此闭眼的状态和以往烦躁时不同
此闭眼念佛时,感觉额前很空旷,虽然只是黑暗,但象有三维视景,没有视力压迫感。
而此前大部分情况,闭眼时,额前如一堵黑墙在,经常会有视力压迫感。
前天读到的一篇旧文对我帮助很大,帮助消除了很多烦躁心:
>四禅八定是一步步上去的把?要是偶连第一步都没有, 怎麽办
>那?你总不能要求偶立地成佛了?
四禅八定, 只有初禅之第一步, 其它并不是一成不变层层而上的.
提议兄籍明心而念佛号, 解脱为此生必须之愿, 见性为理想最终
之目的, 念时当默念及字字自然轻松缓慢而念, 字与字或句与句
之间须有一暂停, 可一秒或更长亦可, 以便禅定时即可照见心之
四相也, 重点在於籍念佛号而实往念空念起念灭处看, 自然能分
辨脑念与心念, 但心内之念亦分正念及妄念, 凡离最初籍念佛号
之原"动机"及离念佛号之心念, 实为妄心念, 请细心观察之, 及
後心念之心与念及妄心之心与妄念又各各有四相也, 但此可容後
论之, 写出来又恐为兄带来艰难感, 实只文字分办带来之错觉矣,
大道确实至简至易, 非不能为...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6 修中,今天觉得好,明天觉得坏;今天比较定,明天比较乱;今天比较有道心,明
天比较没有道心。等等这些都是相,修中随时可遇不同的境,真心受境的牵引而转
,真心转妄心,妄心转而又转。所以要离相,不要通过这些相来判断自己修行好与
坏,也不要因这些相上的东西而过于烦恼。
离相为“禅”。离开好与坏、定与乱,等等三界中生灭变迁的相。内在持一决定(目
的),时时刻刻(反观?)护持,使决定不受境所引而变迁,而“定”。 |
|
q****u 发帖数: 1421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Re: 因地-念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9 07:51:04 2011,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20:37:09 1999) WWW-POST
兄非妄语也, 心的确是这样, 兄可检查心如因境而起, 即妄心也, 真心之决定
乃不会因境而变, 如兄知妄心, 则自可令其回复最初之目的及决定即可. |
|
g**r 发帖数: 425 | 48 (经文:见楞严卷四)
议曰。此明世界相续之因也。初言因明立所以所
字当现相指世界众生等。今言世界乃唯识所变
之相分。始因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故推觉明
之无明以对顽然之虚空而为世界生起之本。以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此正结色之始也。以世界乃
四大种正儒家所推先天之五行。谓由无明而成
四大之世界。则天地以之而位。由四大而为五行。
以生成故万物以之而育。然世界即吾人所居之
天地非别有一世界也。说者但於经中约文字以
作解。从来未有发明於目前者。故因经文乃设问
以明之。不但决二氏之疑。而吾徒亦知唯识之旨
矣。幸无厌其烦。
问云何而有风轮执持世界耶。答经云觉明空味
等。谓由迷一真法界妙明真心而为觉明之无明。
遂变灵明寂灭之真空而为无知暗昧之顽空。能
所相待明暗相倾既久而成妄想。此想鼓动心体
积虚成气充满空中遂有风相。如虚室生风又如
鼓扇生风也。积想不休而风力愈大。故曰一切世
界风力所持。又一切世间境界皆依无明妄心而
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
(老氏指觉明之无明为道体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以空体为
虚无大道指此风相为冲气。故专气 |
|
m*********r 发帖数: 31 | 49 > 破斥WAICHI修法
名不符实. 这文当中没有修法.
*******你在此文结尾部分说“一门深入, 法法皆通, 万法归一”。这不是修法是
什么?当
然并非具体修法,但是基本修法或原理。
>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 ======
> 明心见性是佛教说法,许多宗教修行法门并无心、性概念,如基督教和回教。再比如第
四
> 道,理智、情感、高等理智、高等情感等中心的功能平衡/时刻记得自己,也导致“修
行
> 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错误. 处处被业力善恶牵, 并非处处生活相应.
*******
基督教的真正修为在GNOSTICS中,回教的在SUFISM中,里面都没有“心性”内容。这些你
都不懂。你读过第四道的任何一本书吗?这是一个重要的现代修行法门。它落于实地,从
基本的人的真正素质开始,正适合你这样的修行狂人着手,看看自己的内在有多少个“我
”。你不懂的东西也敢乱评,是修行人该有的态度么?
> 明心首于去除妄心,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
> 否则好与坏, 懂与不懂, 执着与不执着, 自然及不自然, |
|
w*********r 发帖数: 2192 | 50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