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2 发帖数: 12072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月夜逃亡),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一个当事人对农业发展原因的思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0 10:52:55 2011, 美东)
http://www.ccthere.com/alist/1718059
1978年1月,我离开了农村去上大学,但仍然保持与农村的联系。每次暑假回家,都要
回生产队去看一看。第一次我是约好几个朋友一起去的,在孙队长家坐了一会儿。有好
些人来看热闹,我在与老乡的对话间,流露出一些大学生的优越感,思之有愧。第二次
我一个人去的生产队,并过了一夜。我已经忘了农民五六点钟就早起的习惯,七八点尚
未起床,孙队长还以为我病了。此时他又做了队长,这天早晨未出工,带着我到田间去
转了一下,告诉我生产队的一些变化。第三次,是81 年夏天,下了暴雨,沱江发了很
大的洪水。我到了区上,正准备去队里,却见到了来开会的孙队长。他对我说,在忙着
分地搞承包责任制。我记得这正是他以前对我称赞过的刘少奇的搞法。但这时他说,很
不愿意这样搞,无奈上面压力太大,顶不住。我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工作,至88年来美国
前,回过几次四川,但没有再回生产队去过。给孙队长写过一两次信,从此再无他们的
消息。
自80年代起,城市的副食品供应获得较大改善,城市人普遍认为这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结果。记得84年的国庆天安门游行,一改过去工人打头阵的惯例,而由农民走
在前面,人们都说农民兄弟当之无愧。从此,农村联产承包制似乎成了改革开放的一个
神话,受到极高的评价,但此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尚未受到质疑。到了90年代,农村
的情况似乎变得不那么好了,三农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反思搞单干的弊
端。这方面,有很多熟悉农村的人士都已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全面的解读。我作为当过
两年半农民的人,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农村在50年代的集体化,是中国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必
然结果。六七十年代看过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像《创业史》,《黑凤》,《大地
》,《艳阳天》,《金光大道》,因此对于集体化还是单干,感情上完全是站在前者一
边的。当然农村的实际情形并不像小说里那样浪漫和理想化,农民的生活仍然是艰难困
苦的。问题在于如何解读农业生产后来发生的那些变化。
有一种说法认为,集体化的农村承受了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本,因此对农民是不公平的
。这一点基本上是事实,无可否认。在城市,由于新建工厂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工人
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没有得到提高,为了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国家只
能以低价向他们提供粮食和副产品,这就使农村的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收益甚微。那
么,单独说对农民不公,也还不完全准确,因别的人并未从中获利。其结果是国家工业
体系的建立,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全体中国人的。而且国家当初这么做,隐含一个前提,
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以后,要回馈农民,帮助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这个过程得以完
成,那么农民先前的付出就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然而此种补偿后来长期未得兑现
,广大农村的机械化进程也被延迟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集体化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养懒汉,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
基本不符合实际情况。所谓平均主义,大锅饭,就按人头分粮来说也许是成立的,但它
保证了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应该是集体化的一个优越性;而在挣工分上,就是多劳
多得,能力强的多得。由于有评工分这一关,懒汉是很难混的,干好干坏大不一样。我
看到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勤劳的,懒汉很少。
也有说,集体劳动效率不高,磨洋工的现象很普遍;而农民给自己干活效率就高,因此
自留地总比生产队的种得好。前者一般来说应该不会是事实,我自己经历过的劳动就远
说不上是磨洋工。但有时农活就那么多,特别在农闲时,就不需要累得半死,这一点城
市里的人也还是可以发点慈悲原谅吧。后者是对的,自留地多施肥,多浇水,当然就比
集体的庄稼种得好。但自留地毕竟是很小的一块,把有限的肥料都用在上面是可行的,
大面积的情况下,就不现实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80年代后,农村的粮食亩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难道说不是单干的
结果吗?我认为单干的因素有一些,但主要还是《农业八字宪法》中的土肥水种四个字
起的作用。这四个字对提高粮食单产的作用,在各地可能有不同的排序,但此种在精神
作用下带来的物质变化,是单纯劳动积极性所无法比拟的。土地的改良,对于大寨这样
的地方来说,是至观重要的;肥料有农家肥和化肥之分,前者来自于养猪,后者主要靠
中国石油工业在产量上的突破;水利网的形成,对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无疑是对
人定胜天的一个良好诠释;而种子的改良所起的作用,今天就更是人人皆知的了。这四
个因素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在八十年代前,与联产承包制关系不大。相反,在土地改良
和水利建设上,实行单干后有退步。
那么,农贸市场上突然多起来的鸡鸭鱼肉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很容易解释,那就是,
在粮食产量获得了突破以后,养家畜的饲料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那些攻击 “以粮为
纲”的人,不但忘了后半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而且大概也不知道家畜也是要吃
粮食的。当然,什么“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限制了农民搞副业的说法,我也难断其真伪
,至少在我见到的农村不是事实。
我说这些不是要抹杀改革开放的成绩。我相信,包产到户后,农民对于种什么养什么有
更大的自主权,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生产出了更加丰富的农副产品。而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把重点放在工业体系的建立上,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生的需求。两相作用的结果
,自然就造成了人民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差别。而另一方面,主要在土肥水种的作用下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又成了后来城市变化的一个
重要因素。我仍然信服古老的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财富。同时,我也相信,在建材工
业能够提供大量建筑材料,日用品工业既有原料,又有广大市场的情况下,即使农村仍
在实行集体化,其过剩的劳动力也将被大量的征召到城市,造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楼
大厦和工厂林立。因为这种策略,在大跃进时期就曾实行过,只是由于太激进,不久就
归于流产。而且我相信,在社会主义的统筹安排下,这些进城建设的农民的劳动生产条
件应该比现在的实际情况要好得多,因为背后没有资本家和工头像魔鬼一样冷酷无情地
驱使他们,并贪婪无耻地榨取他们的血汗。
老实说,我曾经相信过资本主义的诸多神话,但我从未认为中国农村从集体化再到单干
是一个历史进步。我的逻辑很简单:即使是搞资本主义,那也应该用社会化的大生产代
替封建社会的个体在巴掌大的土地上单干。我们都知道美国现代农业的奇迹,那就是以
不足5%的人口提供全社会所需的农副产品。对,它是私有制的,但我认为那不是要点,
要点是它的社会化大生产。我现居美国有着广袤土地的德克萨斯,每天上下班在这片土
地上跑100公里,道路两边都是利用率很低的农田,一望无际。在这些土地的中间,偶
尔会看到一些农家房舍,但绝少看到有人在农田劳动。这里都是单季单产,只种玉米,
高粱,或棉花。只有在春种夏收之时,才可以看见农家雇用的农用机械在地里操作,间
或也开到马路上来,蹒跚而行,引来过路者的抱怨。看庄稼,其亩产肯定不高,但他们
广种薄收,在政府的补贴下仍可生存。而中国农民没有这样丰厚的土地条件。中国农村
要实行如此高效率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像现在这样分田到户将十分困难。如果中国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集约化生产,则难以解决众多过剩劳动力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只有
社会主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统筹兼顾,由全社会来承担农业现代化的成本。这是毛主
席和广大共产党人在几十年前就认定,中国人民曾经选择和实行的道路。而且,只有如
此,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才是前后逻辑相贯的,革命中对地主资本家的剥夺才是合理的。
我虽然离开了农村,但我衷心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脱离他们几千年传统的个体生产模式
,组织起来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上一个有文化的新生活。我为他们
祝福,因为我曾经在那块土地上与他们一样地生活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