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Y**u 发帖数: 5466 | 1 虽然佛教各种传统中都有许多佛经,但有种说法是,整个教法都包含在他最早的开示—
—《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中,那是他觉悟不久后,在波罗奈国
⑿的鹿野苑对五比丘所说。在这简短的开示中(大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诵完),他解释了
中道与四圣谛的本质。这教导通用于一切佛教传统,就如一粒橡树籽包含了最后长成巨
大橡树的基因密码一样,一切多姿多彩的佛陀教法,都可说是从这“根本智”⒀中衍生
出来的。
四圣谛的形成,就如同阿输吠陀⒁的医方解释:(一)病症:(二)原因:(三)预后;(四)
治疗。佛陀总是充分利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架构与形式,此例即是他心中的蓝图。
第一圣谛(病症)是苦(dukkha)——我们会感到不圆满、不满足与痛苦。虽然我们也可能
会对一个粗糙或超越的本质,有刹那或长时间的快乐;不过,心总是会有不满的时候。
这范围可能从极度痛苦,到一些无法持久的微细乐受——这一切都隶属于“苦”的范畴。
有时,人们阅读第一圣谛,却将它误解为绝对的陈述:“一切领域的实相都是苦的。”
这陈述为一切事物作了价值判断,不过那不是此处要表达的意义。若是如此,那就意味
着每个人都没有解脱的希望,而觉悟事物存在实相的“法”,也无法带来安稳与快乐;
然而,根据佛陀的智慧,是可以的。
因此重点是,这些是“圣”谛,而非“绝对的”真理。它们是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下,名
之为“圣”;不过,当它们被了解时,会为我们带来“绝对”或“究竟”的领悟。
第二圣谛是苦的起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渴爱”(巴利语tanha,梵文trsna),原文字
面上的意思就是“口渴”。这渴爱或执着,就是苦的因:可能是对感官欲乐的渴爱、成
为什么的渴爱、身分被肯定的渴爱,也可能是不要成为什么的渴爱,或消失、消灭、摆
脱的欲望。这有许多细微的面向。
第三圣谛是苦灭(dukkha-nirodha),即预后,nirodha的意思就是“灭”。这意思是,
苦或不圆满的经验可能消失,可能被超越,可能结束。换言之,苦并非绝对的真理,只
是一种暂时的经验。心可以超越它,获得解脱。
第四圣谛是灭苦之道,是到达第三圣谛的方法,从苦的起因到达苦灭。其处方是八正道
,其要素为戒、定、慧。 | f*******e 发帖数: 5594 | 2 整部佛法如果简单说起来,就是这四个字:集、苦、道、灭。前面两个字是世间法,后
面两个字是出世间法。
四)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虽然佛教各种传统中都有许多佛经,但有种说法是,整个教法都包含在他最早的开示— : —《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中,那是他觉悟不久后,在波罗奈国 : ⑿的鹿野苑对五比丘所说。在这简短的开示中(大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诵完),他解释了 : 中道与四圣谛的本质。这教导通用于一切佛教传统,就如一粒橡树籽包含了最后长成巨 : 大橡树的基因密码一样,一切多姿多彩的佛陀教法,都可说是从这“根本智”⒀中衍生 : 出来的。 : 四圣谛的形成,就如同阿输吠陀⒁的医方解释:(一)病症:(二)原因:(三)预后;(四) : 治疗。佛陀总是充分利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架构与形式,此例即是他心中的蓝图。 : 第一圣谛(病症)是苦(dukkha)——我们会感到不圆满、不满足与痛苦。虽然我们也可能 : 会对一个粗糙或超越的本质,有刹那或长时间的快乐;不过,心总是会有不满的时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