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刨根问底(2):一切皆归于心
相关主题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禅宗六祖惠能 zt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zz贝克莱--百度百科
刨根究底(1):“飞矢悖论”的理性之光马赫主义--百度百科
“飞矢悖论”的理性之光产生一个真实存在的石头,我们要调动全宇宙的众生
范例哲学:“思维悖论”的发现 zt冒充佛法的虚妄想---四大融入之胡言亂語
佛学版的“飞矢不动”用科学现象解释佛法,只能停留在某层次.
Waichi:题出者自己有见解:当心经遇上量子物理
[合集] 乔治 贝克莱ZZ[佛教知识] 净土法门:五蕴皆空说的是什么?(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芝诺话题: 悖论话题: 贝克莱话题: 微尘话题: 世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w
发帖数: 39
1
转自智悲佛网“佛教与科学”:http://www.zhibeifw.com/fjgc/fjykx_list.php?id=1025
1. “刹那生灭”意味着什么?
2. 芝诺的前两个悖论
3. 时空是无限可分的吗?
4. 芝诺悖论已经解决了吗?
5. 离一多因——芝诺“二分悖论”的佛学版
一、“刹那生灭” 意味着什么?
在“飞矢悖论”一篇中,我们由“飞矢悖论”出发,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世界
是刹那刹那生生灭灭的!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会是生生灭灭的。我们一直以为,时间可以把过去和未来串联
起来:
我们早上起来,匆匆忙忙刷牙洗脸,被子也来不及叠,就冲出门,赶8点钟那班地铁。
忙碌一天之后,带着一身的疲惫,坐晚上7点40那班地铁回家。然后紧张地烧饭做菜,
再过40分钟,门铃声会准时响起来,那个称为“人生伴侣”的“他”,会带着同样的疲
惫,拎着公文包,跨进家门。我们唯一的“快乐”,是坐在电视机前,憧憬着遥不可及
的“购房梦想”。
我们一直以为是同一个自己,在做不同的事;同一个“伴侣”会在同样的地方等候着自
己。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现在,突然,我们发现,世界就是当下的“一秒钟的万分之一”。当下之前的世界,已
经消失不复存在;而当下之后的世界,还没有诞生,故而也不存在。就是这当下的“一
秒钟的万分之一”,也正在消失,没有任何可以捕捉得到的——这多少有些陌生而虚幻
。这可能吗?
然而,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一再提示:我们感官的常识是不可靠的。而理性,明白无
误地告诉我们:世界只有当下的“一刹那”,其余的都是错觉。
这让我们想到小时候觉得“很神奇”的霓虹灯:几十个彩灯排在一起,第一个瞬间,第
一盏灯亮起并立即熄灭。第二个瞬间,第二盏灯亮起并立即熄灭。就这样,第三盏、第
四盏灯次第亮了又灭……如今,我们知道了,每盏灯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
但是小时候,我们总觉得,是不是有个放光的小精灵,从东跑到西,又从西跑到东?
现在,我们面临两个选择:
大多数人,在灵光一闪之后,自嘲地笑一笑,说:生命本来不就是虚幻不实的嘛?这个
时代,有太多新奇怪诞的思想,可是明天不是还要来吗?房租不是还要靠自己一分钱一
分钱去挣么?还是少一点空想,多想想实际的事情吧。于是,思绪又回到二手房的价格
、客户的新订单,还有那款诱人的IPHONE手机上。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们中的99%迷失在现实和梦想之
间的天堑中;而他们中的1%启动了整个文明的发展史。
现在,这些天性不安分、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又在思考了:“刹那生灭”,它究竟意味
着什么?
二、芝诺的前两个悖论
在满足这些“刨根问底”的人的好奇心之前,让我们先回到快被遗忘的文章主角“芝诺
悖论”上。
著名的芝诺悖论有四个。现在比较流行的版本,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对于第
一个悖论,即“二分悖论”的描述如下:
“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
如果你还没有明白这段话的意思,让我们换一个说法:我坐在沙发上,离我两米外的餐
桌上放着新泡的一壶柠檬茶。我现在口渴了,于是我站起身,走到餐桌旁边,倒了一杯
茶。Over! 整个过程,将持续不到一分钟。
但是,等等!就在我准备把手中的柠檬茶一饮而尽的时候,芝诺突然开口了:让我们按
回放键,再将速度定格在慢镜头上。你从沙发上起身,正准备走到餐桌前。你必须先走
到沙发和餐桌的中点,也就是离沙发一米的地方;然后,才能到达餐桌前。
是啊。可是,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芝诺继续说:为了到达离沙发一米的中点,你必须经过离沙发1/2米的那个点。
是啊。可是,这有什么不对的么?
芝诺继续说:为了到达离沙发1/2米的那个点,你必须先经过离沙发1/4米的那个点。
是啊,可是,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然后,芝诺诡秘地一笑,不再说话。从他不怀好意的笑容里,我们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
严重性:这个问题一旦无限制地问下去,我们将永远也喝不到那杯可爱的柠檬茶!
这太荒谬了吧!
可是,芝诺似乎为了炫耀他的得意,又不依不饶地公布了他的第二个悖论:“阿喀琉斯
悖论”。
这个悖论,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喜欢道听途说的人们,演绎成这样一个通俗的
场景:
希腊最著名的英雄阿喀琉斯和一只最普通不过的乌龟赛跑,赛程1000米。伟大的战神,
既然被历史挑中,无奈地放在这样一个丝毫也不对称的场景中。无论如何,战神也要稍
微表示一下他的矜持吧。于是,在发令枪响后的五分钟内,阿喀琉斯站在起跑线上,傲
慢地看着乌龟爬出了10米。现在,战神要启动了。他将在2秒钟内追上并且超越乌龟。
整个过程,将如电闪雷鸣,飞驹过隙一般。
芝诺!又是那个讨厌的芝诺!他突然开口了:为了追上乌龟,阿喀琉斯必须先到达乌龟
所在的第10米的那个点,姑且定义为A点。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多么短暂,天赋不足
但却极其勤奋的乌龟,将爬到一个新的B点。阿喀琉斯,为了赶上乌龟,将必须先从A点
到达B点。而此期间,勤奋的乌龟将爬到C点……如此一来,阿喀琉斯将永远也没有机会
追上乌龟。可怜的阿喀琉斯,正在空中飞奔的俊美身影,突然定格为一个永远无法结束
的慢动作。
这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的一个小把戏:我们顽皮地向着自动扶梯相反的方向迈进,同时把
自己的步伐放慢到和扶梯保持一致。于是,自动扶梯成了一部标准的跑步机。无论父母
如何着急地催促,顽皮的我们就是到不了尽头。
荒谬!这太荒谬了!
为了证实芝诺悖论的“悖论本质”,我们不顾芝诺嘴角的冷笑,两个箭步走到餐桌前,
拿起茶壶,一饮而尽。
在2000多年前,犬儒派的祖师第奥根尼对芝诺悖论有一个类似的回答。据说当他的学生
向他请教如何反驳芝诺的飞矢悖论时,他一言不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学生还是不理
解。他说,芝诺说运动不存在,我这不是正在证明他是错的吗?
这个故事很长时间被作为一个笑话,人们大多相信,第奥根尼根本没有弄懂芝诺的意思
。芝诺并不是说在现象界没有运动这么一回事,他当然承认有。但他要说的是,虽然满
目是物体在飞舞,但运动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证明运动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所看到的运动是假象,并不真实,因为真实的东西一定是合乎逻辑的。
同样道理,在现实生活里,芝诺和我们一样,可以轻松地走到餐桌前,喝一杯柠檬茶。
在现实生活里,阿喀琉斯可以轻松地追上并超越乌龟。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一切
都成了不可能!
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三、时空是无限可分的吗?
在“二分悖论”和“阿喀琉斯悖论”中,芝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时空是无限可分
的吗?
芝诺悖论的奇妙之处在于,明明看着非常荒谬,逻辑上却找不到它的任何破绽。
大约2000年之后,另外一位“荒诞”的思想家贝克莱,继承了芝诺的衣钵。
在18世纪,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所谓的微积分,就是
微分和积分的综合应用:微分,即数的无限小;一个自然数,可以无限分割,却永远不
等于零。积分,则是把无数个无限小的数累积起来,得到一个稳定的自然数。通过微分
和积分的互逆运算,过去的很多数学难题变得非常简单。
微积分是数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发明。这项发明的荣誉如此重要,以至于牛顿和
莱布尼茨为了名分的归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执。最后,整个英国和德国都卷入了这
场“名誉之战”。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伴随着不如意。为了方便理解,不让这个话题太枯燥,我们
用“戏说”的方式,把历史浓缩在下面的一个臆想的场景中:
正当牛顿和莱布尼茨为“谁是微积分之父”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爱尔兰的贝克莱主教
突然走进来,说:你们先不要急着争谁是“孩子的父亲”,微积分的“出生证”能不能
办下来,还是个问题。
贝克莱接着说:虽然语言上和意识中,可以说“无限小”。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一定
要有一个尽头吧,即“最小的极限”。没有了这个“最小的极限”,一切都成了海市蜃
楼。那么,什么是“最小的极限”呢?
说到这里,贝克莱故意停顿了一下,看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一眼。而牛顿和莱布尼茨似乎
也意识到了什么,紧张地看着贝克莱。贝克莱清了清嗓子后,公布了这个答案:“最小
的极限”只能是“零”。而无论多少个“零”累积,也还是零,永远得不到“一”。
牛顿和莱布尼茨望着贝克莱大主教,无言以对。良久,牛顿一拍他那被“上帝的苹果”
砸过的脑袋,换了一个角度,问贝克莱:那么,请问,这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还有你
那高耸入云的教堂,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不是无数的微尘堆积起来的么?
谁知贝克莱早就在等着这个问题。他胸有成竹地说:“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感知和经验。
在我的感知和经验之外,什么也没有。”然后,作为总结,他说了那句引起天下大乱的
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颗石,激起千层浪。话音落地,支持者和批驳者就此起彼伏。从支持者的阵营里,走
出了康德、休谟、黑格尔。而在反对者的阵营里,唯物主义学派的狄德罗跳出来,极为
愤慨地说:“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极,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
学的耻辱。”
狄德罗倒是讲出了一个事实:虽然直观上,贝克莱的结论非常荒谬。但是迄今为止,对
于贝克莱的反驳和批判,都是从常识角度出发,并没有什么很有说服力的逻辑理证。
其实,既然无法驳倒,正说明它并不像看上去那样荒谬。这不是人类智慧的耻辱,而是
人类智慧的闪电。
贝克莱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人们在无法协调的常识和逻辑理性之间,难以抉择:要
么放弃常识,要么放弃逻辑理性。那些喜欢和稀泥、不愿意彻底放弃常识的人们,最后
发展出了怀疑主义、辨证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当今,在越来越浓厚的怀疑主义和实用
主义的雾气中,古典时代对于理性的信仰,无奈地遭到了抛弃。
把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作为一个起点,赞成的,不赞成的,又赞成又不赞成的
等等,各排成一条长龙。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把几乎所有近代和现代哲学家
思想家一网打尽。但是,这显然将使我们的文章,变得非常冗长和枯燥。
我们还是回到芝诺悖论提出的课题:时空是无限可分的么?
备注:1734年,大主教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渺小的哲学家”之名出
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
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
更明显的推理》。在这本书中,贝克莱对牛顿的理论进行了攻击。例如他指责牛顿,为
计算比如说x2的导数,先将x取一个不为0的增量Δx,由(x + Δx)2 − x2 ,得
到2xΔx + (Δx2) ,后再被Δx除,得到2x + Δx,最后突然令Δx = 0 ,求得导数为
2x 。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
中一会儿说是零,一会儿又说不是零。因此,贝克莱嘲笑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
。贝克莱的攻击虽说出自维护神学的目的,但却真正抓住了牛顿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
要害的。
所以,严格来说,认为无限小等于零的不是贝克莱,是牛顿自己。而贝克莱的长长书名
,其实是讲了这样一个非常基本的道理:在最原始的出发点上,看似公正客观理性的科
学,其实并不比富于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更聪明。
四、芝诺悖论已经解决了吗?
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人们从纯数学和物理学两个角度(即纯理论和自然现象两个角度
),对芝诺的“二分悖论”和“阿喀琉斯悖论”,进行了解答。很多人相信,芝诺悖论
已经解决了。
让我们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解答的。
在数学领域,康托尔创造了“集合论”。在康托尔的朴素集合里,从0到1,是一个许多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
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改写为一个分数。如果把0到1画成一条线段,每个有理数,就是
一个确定的点。每一个“有理数”点的大小,等于零。所有“有理数”的和,还是零。
这不是又掉进了贝克莱的“陷阱”里了么?
不要急,康托尔说,我们还有“无理数”。每一个“无理数”都是无限的,无法准确固
定的,虽然无限趋近零,但是永远不等于零。从0到1,所有“无理数”的和,恰好等于
1。
说完,康托尔微笑着站起身,准备迎接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很快,人们就惊喜地发现,
全部数学的基础理论可用集合概念统一起来;在集合论的地基上,整个数学大厦宣告竣
工了。1900 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庞加莱满怀信心地说:“ 现在我们
可以说,(数学)完全的严格化已经达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首先砸中康托尔脸部的,不是鲜花,而是臭鸡蛋。在集合论创立之初,
天性敏感的康托尔受到暴风雨般的攻击,“第一个砸中的臭鸡蛋”,印象是如此刺激。
虽然鲜花马上接踵而至,几乎湮没了康托尔,但是也无法愈合他的惊恐和伤心。康托尔
40岁时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在哈勒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还是回到芝诺悖论的话题上。我这方面的数学知识非常匮乏,亟需学习。我仅仅凭直觉
(也许提法上有很多无知和漏洞,但是直觉往往更加接近本质),感到所谓“无理数”
,正像它的乳名所暗示的那样,只是人们意识的抽象分别能力(佛法里可以叫“分别念
”,似乎亲切一点)的无限膨胀。在现实世界中,它根本找不到自己合理的落脚点,而
是一直在玩一种类似火车上“逃票游戏”的把戏,通过捉迷藏和含糊其辞,来躲避哲学
意义上的“查票”。而数学家们,就像迫于生活压力的父母,明知不妥当,但是对自己
孩子的“缺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找各种借口来宽慰自己。
即使这个“逃票”把戏,也马上遭到了严厉打击。就在庞加莱欢呼“数学大厦”竣工的
短短两年后,罗素提出了“理发师悖论”,康托尔的朴素集合论,出现了致命的裂缝。
然而,建立在朴素集合论上的数学大厦如此宏伟,数学家们实在不敢想象推倒重建,于
是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修补。于是,各种不断更新的公理系统被提出来;康托尔的朴素
集合,演变为各种公理集合。
集合、朴素集合、新公理系统、公理集合……晕,这些名词太深奥太枯燥了!
好吧,让我们扔掉这些名词,我们只要知道一点:所谓“集合”,就是把所有数学现象
涵括其中的一个“宝盒”。而所谓“公理系统”,就是设定一个规矩:你可以对这个“
宝盒”瞻礼、供奉、想象、做广告开展旅游业,但是却不能质疑它的神圣性,更不能打
开“宝盒”。
再打个通俗一点的比方:在现代数学家族的祖庙里,供奉着一个檀香木的盒子,上面写
着“康托尔集合”。人们相信,盒子里装着大自然之神恩赐给这个家族的礼物,它是整
个家族人丁兴旺、家业兴盛的源泉。
可是有一天,有一个孩子出于好奇,打开了盒子,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惊恐的大人
们,赶快把孩子赶走,并且把祖庙贴上封条,封条上写着:“公理禁区,请不要随意窥
探!”
“‘宝盒’里,到底装着什么?”好奇的孩子虽然被赶走了,但还是禁不住问大人们。
“‘宝盒’里,装的是大自然之神恩赐的礼物。它放射的光芒,凝聚成了我们的日月星
辰、山河大地。”
“那个礼物到底是什么?”孩子越发好奇了。
“那个礼物,叫‘无限小’。”
“喔,明白了。”孩子说。可是,他想起早上打开“宝盒”的场景,又更加糊涂了:“
可是,宝盒里明明什么都没有啊!”
“嘘……不要胡说!”大人赶快阻止孩子继续问下去。
孩子不说话了。但是心里在想:“无限小”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无限小”。
为什么大人们又说,那个宝物放射的光芒,可以形成我们眼中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难道……
孩子揉了揉眼睛,困了,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中,他见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光明,在
虚空中翱翔。
在另一个大家族:物理学领域,人们正在聊着另外一个故事。
在自然科学史上,有一个古老的话题:“光”是粒子,还是波?
从古希腊,到笛卡尔和格里马第;从胡克和惠更斯,到牛顿;从托马斯杨和菲涅尔,到
麦克斯韦和赫兹;光的“波粒战争”,每一次战局的变化,都牵动着整个自然科学史的
神经。
终于,在二十世纪初,“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出身神学家庭的普朗克,当初仅
仅出于个人兴趣,投身到“已经毫无前途的物理学研究”中,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微
观世界的“潘多拉”盒子。他发现,在光和辐射的现象中:
“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量子”诞生了!优雅完美的古典时代结束了!自然科学史进入了光怪陆离、匪夷所思
的“量子力学”时代!
光的“波粒战争”不但没有因此结束,战火反而蔓延到整个物理学大厦,而且一直烧到
了整个自然科学史的地基。战火纷飞中,形成了两大阵营:薛定谔、爱因斯坦、德布罗
意的游击队,是“波动说阵营”;玻尔、海森堡等等,庞大的“哥本哈根”正规军,则
是“量子(粒子说)阵营”。
更为奇妙的是,虽然各执一词,但是薛定谔发明的波函数公式和海森堡发明的量子矩阵
公式,却殊途同归,几乎同时到达了同一个终点。
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答案终于揭晓了,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光,既不是波,
也不是粒子。这天生的一对冤家,却原来是感情深厚难分难舍的双胞胎!
当没有人观测它的时候,光是虚幻不实的,像一个幽灵一般,沿着概率的波函数四处飘
荡。一旦人们观测它的时候,光突然定格(即“坍缩”)为物质形式的基础“粒子”。
而创造“粒子”的居然是那个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如此荒唐而陌生的名词:观测者的“意
识”!
光的这个最具叛逆个性的本质,却有一个非常古典的优雅名字:“波粒二象性”。
事实上,不仅仅是我们古老观念中的光和辐射,所有物质世界,在本质上都是完全平等
的,都是“波粒二象性”。
外面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我们观测者的“意识”创造了世界。——这怎么听,怎么都
像是在抄袭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而观测者的“意识”,这个诡秘的答案,把一直向外探索的物理学,突然带进了向内心
深处张望的哲学和宗教领域。这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跳出如来的手掌,一个
筋斗云,不停向外飞啊飞啊飞,一直飞到宇宙天地的边际。没有想到,回头一看,却原
来还是在如来的手掌心里。
物理学家们,当初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作一个哲学
家或者是神学家。然而,今天,他们却面临着当年哈姆雷特的古老取舍:宏观,还是微
观?粒子,还是波?物质,还是意识?物理学,还是哲学或者宗教学?——To be ,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还是回到芝诺悖论,看看量子力学对于悖论的解答,提供了什么样的启发。路到这里,
出现了两个岔路口:
第一个岔路口:在远离人们观测的地方,看似坚固的物质世界,其实是虚幻不实的光和
能量的海洋。既然已经如此虚幻的能量海洋,汇成它的水滴,则是更加虚幻的、意味着
“无”的零点能。
当一切都归“零”的时候,讨厌的芝诺和他的悖论终于都消失了。人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可是,慢着!这不等于是承认了芝诺和贝克莱的论调:“外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
是虚幻的假象。”嘛?
哎,真是阴魂不散!
第二个岔路口:人们守望着“物质”的最后一点残骸,不肯舍弃。这种“唯物主义”的
宿命感,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推着石头上山,又不断地回到起点,
永远朝着一个不可能到达的终点在努力。
他们说:“量子”才是世界的基石。在芝诺悖论中,空间被想象成连续性的、平滑性的
,这也是微积分的基础。但是,这毕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古典梦想。在真实的现象
世界中,空间是不能无限分割的,而是有一个极限:“量子”;空间不是连续性的,而
是一份一份的,是离散性的。这样,芝诺悖论的前提不存在了,悖论不攻自破。
然而,我们说过,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不安分和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当年数学家族
那个掀开宝盒的好奇的孩子,他已经长大成人。他的好奇心随着年纪一起成长。为了探
索“无限小”的奥秘,他也涉足了量子力学领域。
他显然对这个回答不满意。他说:好吧,到目前为止,空间是一份一份的量子组成的。
量子是一个尽头,不能再分割了。
但是,他说,量子是有体积的吧。作为粒子的形式,它占有一个非常小的空间;而作为
波或者场的形式,它有一个不断展开的长度。
我暂时也可以承认,量子是不能再分割的了,可是它自身的空间或者长度,是由更小的
空间单位或者长度单位组成的。也就是说,虽然现象上无法分割,但是逻辑上,它还是
可以无限地观察下去。也就是说,芝诺悖论,作为逻辑理性上的一个质疑,依然存在。
除非你完全抛开逻辑理性,只接受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就像刚从美梦
中被惊醒的人,故意不睁开眼睛,继续刚才的美梦。对他们来说,梦的真实性合理性并
不重要,只要梦境存在就可以了。
否则,你还是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生存的哲学问题:无限小有极限吗?极限在哪里
?极限等于零吗?0如何堆积成1?不需要砖头,就可以有大厦吗?“无”中,如何产生
“有”?什么是“有”?没有砖头的大厦,是真实的大厦,还是海市蜃楼?
对此质疑,“希望保留物质的人们”反驳说,没有绝对的空间。空间是量子的属性;离
开了量子,就不存在空间。所以,你如果想谈论空间,就必须先接受量子的存在;你如
果质疑量子的存在,空间也就一起消失了。
好吧,“那个当年的孩子”说,我完全同意“空间是相对的,是量子的属性。”在我看
来,量子就是一个虚幻的幽灵。空间随着它一起消失也罢,空间伴随着它一起显现但却
如海市蜃楼般没有实质也罢,这些都不会对“我对世界的理解”造成任何逻辑上的困难。
但是,按照你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有大麻烦了。量子不存在的时候,空间固然可以不存
在。但是量子已经诞生的当下,空间的属性还是必须伴随着一起诞生吧。然而,从逻辑
上看,即使如你们所说,真实世界中已经诞生并存在着量子的当下,它的空间属性也根
本找不到一个理性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你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
“希望保留物质的人们”,又争辩说:逻辑和理性,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有局限性的。现
象上存在,就一定存在,不管逻辑上多么不合理!
“那个当年的孩子”平心静气却不依不饶地说:逻辑理性的局限性,是源于人们不肯放
弃错误的前提。就像拿一个小鞋子,一定要去套一个大脚,当然套不进去。请问,这是
鞋子的错,还是人的错?
“愿意保留物质的人们”感觉抓到了把柄:是啊,逻辑理性,就像一个不合脚的小鞋子
,这不正说明逻辑理性的局限性吗?
错! “那个当年的孩子”说:你们的逻辑不合脚,不等于没有合脚的逻辑。办法很简
单,只要换一个大号的鞋子就行了。
你们死抱着物质世界真实存在的前提,一定要给大千世界宇宙人生套上这双小鞋子,那
当然就难以避开芝诺悖论带来的尴尬。
事实上,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找到“合脚的鞋子”,也就是说,所有现象都有最完
美的理性解释。关键在于:我们要敢于放弃自己所有根深蒂固的错误执着、错误假设、
错误见地,不管它看起来多么不容置疑。当我们心胸足够开放的时候,“真理”天然完
美的逻辑性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它足够开放,可以容纳所有的“大脚”,就像虚空可以
容纳一切一样。
好吧,“愿意保留物质的人们”说,先不要画饼充饥了,请你说说,你的理性阐释吧。
在微观世界里,我们找不到“无限小”的尽头“极微”,为什么我们却能够得到这个如
此真实的宏观世界呢?
“那个当年的孩子”带着一个充满童真和自信的微笑,说:因为,所有宏观世界的现象
,都有另外一个名字。
那个名字是:梦。
五、离一多因——芝诺“二分悖论”的佛学版
还是先回到主题:芝诺悖论。
就像贪玩的孩子,在野外被奇花异草吸引,渐行渐远。这时候父母的呼唤,不断把他带
回到熟悉的地方。我们就像贪玩的孩子,在世界幻相的吸引下,渐行渐远。依靠芝诺悖
论的一再呼唤,我们才不至于迷路。
在这一节中,本文的另外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角“佛学”,久违之后,终于又登场
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芝诺“二分悖论”的佛学版。它有一个非常“武侠”、非
常“高手”的名字:“离一多因”。
下面的辨析非常重要,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因为它迥异于我们的常识,深入到世界最细
微最奥妙的秘密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点抽象和艰涩。
对于听懂了的人们,这是一次奇妙不可言的神秘之旅;对于一时听不懂的人们,则可能
是最好的安眠药。所以,如果你真的有兴趣,请放慢节奏,不要走马观花,务必一步一
步细细思维。
如果,你不喜欢太抽象的逻辑推理,那么不妨直接跳过这一节。虽然,你可能错过了最
精彩的情节,但是你仍将有机会目睹这部“宇宙人生连续剧”的大结局。
“离一多因”分析物质世界的方法是这样的:
物质世界存在的方式,只能是“一体”,或者“多体”。经过观察,“一体”的方式不
成立;“一体”不成立的缘故,“多体”也不成立。
除了“一体”和“多体”,没有第三种存在的方式。“一”和“多”互绝相违的缘故。
所以,物质世界不存在。—— Over!
好吧好吧,请大家不要急着把臭鸡蛋扔过来。我知道这些非常“形而上学”的名词,已
经把大家绕糊涂了。让我们暂时忘掉上面那些抽象的“一”啊“多”啊,用我们非常熟
悉的一棵树和一座山,来观察一下:
把一棵树分割,得到木头;把木头再分割,得到木屑;木屑再分割,得到木头的微尘;
不断分下去,直到最后,得到无法再分的极微:“无分微尘”。它是一棵树的基础,也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
如果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极微的“无分微尘”必须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有
手段观测到它。
这个“无分微尘”如果存在,它存在的方式,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体,或者多体。
如果是“一体”,则这个“无分微尘”将不存在任何的方分,即: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各
个边缘之间,不应该有任何距离,否则就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一体”,而成了很多更
小的体积组成的“多体”。
现在,观察这个“无分微尘”是如何堆积成一座高山的,比如:泰山。
每两个相邻的无分微尘的空间关系,只有三种可能:重叠;相接触但是不重叠;环绕,
即不接触也不远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间隔。
(1)如果重叠,则再多的无分微尘,将依然只是一个没有体积的点。无分微尘永远没
有办法扩张成一座泰山。换句话说,泰山“坍缩”成了一个点。虽然,这里借用了“坍
缩”一词,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这里是说,即使宏观现象上,泰山也将立刻变成一
个点。所有宏伟的层峦叠嶂,将全部消失。
(2)如果接触,但是不重叠:因为无分微尘是没有方分的,所以接触就等于重叠,否
则这个微尘就不是真正的无分微尘了。所以,如果泰山的每两个相邻的无分微尘相互接
触的话,泰山依然将立刻“坍缩”成一个点。
(3)如果间隔:我们在相邻的两个微尘之间,不断放入同等大小的无分微尘,直到填
满。(当然,你可以规定,有一种斥力,使得其他微尘无法插入。但是,我们不是真的
要插入,而只是观察其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样,我们有了两种结果:
要么,这个间隔被最终填满,直到两两接触。这样,所有的无分微尘又变成重叠,泰山
又“坍缩”成了一个点。
要么,这个间隔永远无法填满,而我们在两个最小的微尘之间,可以放进泰山所有数量
的微尘。这样,泰山最终被放进了两个微尘之间。这倒似乎有点像(《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中说的:“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以及“于一毛端极微
中,出现三世庄严刹。”但那是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是在讨论普通人的现象世界
,没有必要这样附会。在普通人的现象世界中,无疑这是非常荒谬的。
无论重叠、接触还是间隔(环绕),都和我们看到的世界相违。所以,以“一体”方式
存在的无分微尘,何处也不可得。如果世界是是实有的,组成它的微尘,一定不是“一
体”,而只可能是“多体”。
可是,“多”是由“一”组成的。离开了“一”,“多”也不成立。所以,外面的世界
是虚幻的现象,不是实有的。
这就是“离一多因”对外面的物质世界的分析。
你也许还没有明白:为什么离开了“一”,“多”也不成立?
对此,请不用太沮丧。并不是你的智力出了问题,也不是这个论证有任何破绽。
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佛法鼎盛的那烂陀寺和戒香寺,这是一个无数智者们乐此不疲的话
题。在有着悠久的辩经传统的藏地,关于“无分微尘”的辩论,也始终没有停息过。既
然这么多智者,都需要如此再三辨析,才能真正彻底明白它的智慧。那我们刚刚接触,
有点转不过弯,也情有可原。
暂时不理解,不是“愚痴”。“愚痴”的是,如果自己还没有理解,就盲目地下结论说
:一派胡言,完全是诡辩!这显然不是一个智者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理解:“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呢?
以部队的编制为例。我们知道,一个师可以叫做“一”。但是那仅仅是名称上的“一”
,可以在语言和我们的意识(心识)前假立存在。
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师”,只有一个一个的“团”。离开了一个一个具体的
“团”,这个“师”也就没有了。
继续观察,一个“团”可以叫做“一”,但同样是名称上的假立。离开了一个一个具体
的“营”,这个“团”也就没有了。
同样,一个“营”也是假立的“一”。它是由很多“连”组成的。
一个“连”是由很多“班”组成的。
最后,一个“班”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士兵组成的。
这个士兵,是名言上假立的“一”。士兵不能再分,再分就要出人命了。这样,一个“
师”,最后就是由这些一个一个不能再分的具体的士兵组建而成的。如果这些士兵不存
在的话,也就没有了“师”。当然,我们嘴上还是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想象:
曾经有一个“王牌师”。语言上和意识上,怎么样假立一个“师”,都是不受限制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师是由士兵组建而成的。没有士兵,就没有师。班也罢,连也罢,营
也罢,团也罢,都不是真正的“一体”,都是“多体”。只有士兵,才是“一”。没有
“一体”,就没有“多体”。
士兵作为真正的“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分割而了解。但假立的“一体
”或者“多体”,则可以在人们的语言和意识前,继续存在。
喜欢军事的朋友,我们可以用以上组建师团的方法来理解。如果喜欢篮球,则可以用球
员-火箭队-西部联盟-大联盟的关系来观察。如果是学生,则可以用学生-小组-班级-年
级-学校的关系来观察。如果什么都不是,可以用1分钱-1毛钱-1块钱-10块钱-100块钱
的关系来观察。数money,我们每个人总会喜欢的吧。
以上的佛法分析,既是中观的分析方法,也见于唯识论师们的著述中。唯识祖师世亲菩
萨的《唯识二十颂》,由玄奘大师翻译,第10-13个颂词中说: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n********n
发帖数: 8336
2
逻辑和理性显然是有缺陷的
时空不是无限可分的
逻辑依靠经验固执的认为时空无限可分就是逻辑的偏执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规律是不同的,不能拿来混用
物质世界不存在是典型的诡辩
离一多因被滥用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佛教知识] 净土法门:五蕴皆空说的是什么?(转载)范例哲学:“思维悖论”的发现 zt
推荐runsun的大作《万物一理》佛学版的“飞矢不动”
心与物Waichi:题出者自己有见解:
楞严大义今释(032)[合集] 乔治 贝克莱ZZ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禅宗六祖惠能 zt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zz贝克莱--百度百科
刨根究底(1):“飞矢悖论”的理性之光马赫主义--百度百科
“飞矢悖论”的理性之光产生一个真实存在的石头,我们要调动全宇宙的众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芝诺话题: 悖论话题: 贝克莱话题: 微尘话题: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