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孔老思想 上(ZZ)
相关主题
抱素朴少私欲赫尔墨斯的翠玉录(牛顿译)
论语 先进第十一大家学佛以来受到过十四无记问题的困扰吗?
是老子发现的DNA!![合集] zt梁燕城:破除轮回与前生之谬说
熊春锦---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总会强迫性地去观察自己在怎么思考楞严经中的物质观宇宙观(白话对照)
哪位来解读下这段"道德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法宇宙观
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合集] 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关于轮回的话题(3)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思想话题: 老子话题: 孔子话题: 孝慈话题: 仁义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e
发帖数: 4192
1
八:孔老思想 上
经过了在老子、孔子、孟子和庄子思想中的游历,我们这趟从先秦众多思想中
寻找哪些符合现代宇宙观的旅程到了返航的时刻。虽然自先秦以来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
、形形色色的思想,但先秦思想中得以传承、发展的则主要是所谓的儒、道两家,而先
秦以后的诸多思想更是儒、道的发展和变形。因此,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符合现代物理学家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只有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这样的结论真是
令我们悲喜交加,悲的是两千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这条弯路是如此之长,是如此之远;喜
的是符合新型宇宙观的先进思想原来就在我们手里,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准备好了,不
仅如此,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人类遗产由于宇宙观的改变而得到了简化,中国的古代思
想经过宇宙观的梳理,其发展脉络也变得异常清晰。在去除了自孟子、庄子及儒、道两
家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纷乱的解释后,我们突然发现老子、孔子的思想在人性宇宙观方
面完全保持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初始状态。就如同去除了地面上纷乱、过时的建筑之后,
突然发现了露出来的正是建设新的、现代化大厦所需要的地基。
自汉朝以来的两前年中,我们一直在使用“老庄”、“孔孟”这两个简称来讨
论先秦思想,并且进而将“老庄”等同于道家,等同于出世思想;将“孔孟”等同于儒
家,等同于入世思想,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公理。但是通过前几章的探讨,我们发
现老子与庄子、与道家;孔子与孟子、与儒家之间的差别。但是为什么会有“老庄”、
“孔孟”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了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老子和孔子思想是对立的呢?其
实,“老庄”、“孔孟”的组合最早出现在汉朝,如果翻开《辞源》就可以查到它们的
出处,不仅如此,在《辞源》还可以查到由其他名字组合而成的词,像“孔墨”、“孔
荀”等等。不出所料,我们还发现了“孔老”。看来,汉朝的思想家们似乎在试图将先
秦思想加以组合发展,但这种尝试所导致的结果是只有“老庄”和“孔孟”流传了下来
。由于当时没有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观加以佐证,这种思想的组合很容易以表面上的
、形式上的组合得以流传。也就是说老子、庄子所使用的词汇相似,孔子、孟子所使用
的词汇相似,于是,人们自然就接受了“老庄”、“孔孟”的组合。今天,新宇宙观的
诞生以及老子、孔子思想与这个宇宙观的吻合使我们有必要回到两千年前,重新将“孔
老”组合在一起。
入世与出世的迷惑
将老子和孔子思想组合的最大困难来自人们对老子思想的出世和孔子思想的入
世这种先天的认识。所谓先天的认识,是指人们未经自身的思考,未经逻辑的判断,信
口就说的一种认识。然而,只要经过一些简单的判断,就会发现这种先天的认识是多么
经不起推敲。
所谓入世思想是指这个思想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涉及个人自身的修养,并且更多
的部分涉及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的关系。入世思想认为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建设、人文
思想的传播,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同时,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修身的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而出世的思想则
更加注重自身的超脱,强调自身的功德圆满,对于社会,出世思想认为改变社会只能通
过改变自身来完成,如果社会改变不了,就离开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很自然地将孔子思想称为是入世思想,因为,在孔子思
想中可以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内容。但是这恰恰误解了孔子的原意
,孔子思想中非常强调修身,但修身的目的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在于感悟快乐人生
。《论语》第十一章的最后有一段孔子与他的弟子各言其志的故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
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聊天,孔子说:“虽然
我比你们年长,但是你们要有独立的想法,不要受我的影响。你们常说:‘没有赏识我
们的人啊!’现在假设有人赏识你们,那会怎么样呢?”子路首先站起来说:“如果有
千乘那么大的国家,周旋于大国之间,受到入侵的威胁,又发生了饥荒,让我来治理,
三年的时间,可以使人民有信心,并走上发展之路。”孔子听后一笑,问冉求:“你的
志向呢?”冉求说:“方圆六七十,或是五六十的国家,让我来治理,三年的时间,可
以使人民富足。但是要让人民自觉地受礼乐的约束,还要等更高明的人。”孔子又问公
西赤。公西赤说:“不敢说能做什么,只是想学一学。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的时候,
穿戴官服礼冠,做个礼宾的小相。”孔子回头问正在鼓瑟的曾点:“你的志向如何?”
鼓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点放下瑟站起来说:“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个人不同
。”孔子说:“讲讲无妨,不过是各言其志吗。”于是,曾点便说了他的志向:“暮春
三月,正是穿着春装的好季节,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少年,到沂水中去沐浴,在春风
中跳舞,最后,唱着歌归来。”孔子长叹一声,说:“这也是我的想法。”
上面这个故事中,子路、冉求和公西赤走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路子,只是每个人根据自己能力不同,而为自己设计了不同的志向。但是,孔子明
确地表明了他的态度,修身的目的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感悟快乐人生。既然孔子思
想的主题是感悟快乐人生,那为什么在《论语》里会有那么多有关治国的阐述呢?其实
,孔子在《论语》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几乎所
有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在《论语》一开始就直接点题。做人重要的在于修身,而修身的
主要方式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那种被称为是学习的学习,而是在生活
中每时每刻吸纳新知识、整理新知识、归纳自身思想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贯穿一个人
成长的全过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就是终身学习。可是学习是
需要被验证的,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加以验证,才能使学到的东西与
自身相融合,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学而时习之”中的“习”。
但并不是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将所学到知识、理论付诸实践的,因为这种实践并不都像亲
手做一个纸飞机那样简单。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复杂,对实践所学习内容的环境、舞
台的要求就越高,而得到这种实践的机会往往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于是,在学习与实践
之间,时机变得异常重要,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它是连接学习与实践桥
梁,是完成修身的关键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时机不是完全可以靠自身来把握的,它与天
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因此,当时机到来的时候,有所准备的人会抓住它,完成“
学而时习之”这个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快乐。而治国、平天下恰恰
是实践自身所学的最好的舞台,如果一个人有机会参与治国、平天下并取得成绩,那他
所体会的人生之快乐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孔子之后的人们,错误地将这个用于实践的
舞台当作了人生目的,从而产生了入世思想这样的说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孔子思想归类为入世思想是混淆了手段与目的所导
致的结果。而将老子思想归类于出世思想则完全是想当然,完全的没有道理。如果老子
思想是出世思想,则老子应该对治国不会有什么兴趣,因为出世思想相信,只有社会中
的人改变了自身,才能改变社会,因此国用不着治理,只是让人民归复自然就可以了。
但是,老子思想中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结构以及理想社会的建立可谓是比比皆
是。
关于治国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三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
子》第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
七十五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
老子用大量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安抚人民,如何用兵,用兵与治国的关系
以及治国者本身所应该采取的态度等等。
关于人与社会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
十三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
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第五十四章。
在上面的引用中,老子还对治国者自身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珍惜自身的生命
,只有珍惜自身的生命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而第二段中的“以身观身,以家观
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不难看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影子。
老子更是在第八十章给出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中,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核心
,吃好、穿好、住好、玩好成了生活的主题。以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为表象的社会
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追求的核心难道不是对快乐人生的一种诠释吗?
因此将老子思想称作是出世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一样,都
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安然、快乐,那么是否有机会治国、平天
下则是次要的事。因此,在组合老子和孔子思想时,我们首先要忘掉出世和入世。老子
和孔子的思想都是讨论人与自然,符合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的思想。
边界条件与中间特性
在《老子》中,有几段最容易让人们觉得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是对立的,其中
第十八章最为明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天,绝大多数的译文是这样写的:“大道废以后,就有了仁义;智慧出现了
,就有了大伪;六亲不和,就有了孝慈;国家昏乱,就有了忠臣。”在这样的解释中,
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和睦与孝慈、国家安定与忠臣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认可这
种解释,那么老子思想与强调仁义、孝慈及忠信的孔子思想也就完全对立了。但是,上
面的这段话完全可以有这样的解释:“大道废以后,也可能出现仁义;智慧出现了,也
会导致大伪;六亲不和,也可能出现孝慈;国家昏乱,也可能出现忠臣。”这样一来,
意思就完全变化了。老子是在阐述一种关系,一种内涵与表象的关系,老子认为,我们
不能通过仁义来判断大道的存在与否;不能通过孝慈来判断家庭是否和睦;不能通过忠
臣来判断国家是否安宁,也就是不能通过某些表象来推断其内涵。那么到底哪一种解释
正确呢?至少,老子没有说大道没有废的时候,就不存在仁义;智慧不出现的时候,就
没有大伪;六亲和睦,就没有孝慈;国家安定的时候,就没有忠臣。可见,我们不能由
第十八章的这段话得出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和睦与孝慈、国家安定与忠臣是完
全对立的结论。其实,老子在接下来的第十九章就给出了答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我们先不去讨论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先看“民复孝慈”。在这里,老子是鼓励
人民要归复“孝慈”的。而且在三个排比句之后,老子说:前面所提到的三个方面,只
作为理论谈一谈是不够的(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者之中就包括“民复孝慈”。
让我们回到第十八章,如果我们将“六亲不和,有孝慈”解释为“六亲不和,就有了孝
慈”,那么第十九章中老子号召“民复孝慈”岂不是等同于号召“民复六亲不和”吗?
可见,这样的解释不对,应该是“六亲不和,也可能出现孝慈”,也就是说孝慈并不能
说明六亲是否和睦。依此类推,既然“六亲不和,有孝慈”的意思是“六亲不和,也可
能出现孝慈”,那么“大道废,有仁义”的意思就是“大道废了以后,也可能出现仁义
”,也就是说仁义并不能说明大道是否存在。现在看来,老子的意思与我们在前面所讨
论的孔子思想是很相近的。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做正确的事,义是正确的。仁和义都是
由判断而产生的,而判断是通过与标准比对产生的结果,如果标准不正确,并不影响与
标准比对而产生结果这样的过程。例如,在宗教时代,教徒认为只有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而不相信上帝的人是异教徒,可以以上帝的名义去消灭。通过与这样的标准比对的结
果,做正确的事就是发动圣战,消灭异教徒。虽然仁和义都存在,但是大道已经废了。
接下来再看一看第十九章中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中看上去最与孔子思想不符的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通常会解释成抛弃了仁义则人民便归复孝慈。解决了第十八章中道与仁义的对立,在
这里我们又遇到了仁义与孝慈的对立。我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推理,看看反过来
是否成立,按照上面的解释,反过来之后意思就变成了“如果坚持仁义,人民就不会有
孝慈”,这样说得通吗?显然,老子的意思是抛弃了仁义也可以使人民归复孝慈。这其
实与孔子思想并不冲突,因为仁义之中包含判断,在人们搞不清楚这判断所依据的标准
是否正确,或是判断的方法是否正确时,最好的办法是放弃这种判断!将老子思想中对
仁义摒弃当作是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对立的证据,是对孔子思想中仁义的误解所至。我
们错误地把孟子和儒家将仁义作为至高无上的标准当成了孔子的思想。通过本书第五章
对孔子思想的分析,我们知道,仁义在孔子思想里是做人的具体方法,是方法论。
通过对“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和“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分析,我们似乎有这样一个感觉,老子所触及的
往往是一些特殊情况,是一些边界条件。例如“国家昏乱,有忠臣”,其实,国家昌盛
时应该忠臣更多,但老子偏偏将国家昏乱提出来,因为,国家昏乱是一个国家状态的边
界,越过这个边界,就是亡国了。其实用不着猜测,老子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老
子》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从“无”来观察
事物的奥妙;常从“有”来发现事物的边界。)其中的徼就是边界。为什么老子喜欢描
述边界条件呢?这同老子所认知的宇宙有关。老子所认知的宇宙是有界的,因此,了解
边界是异常重要的,于是,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而不殆有是道的特征(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因此了解边界,也就是“知止”是异常重要的。老子既然告诉了
我们了解边界的重要,如果他不告诉我们他所了解的边界,那岂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吗。
因此,老子思想中的决大部分都在描述种种边界特征。而孔子思想却不是这样,孔子思
想主要都在描述中间特性,就是事物在平常状态下的特性,也可以称之为中庸之道。按
照《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所谓中,既不偏不倚;所谓庸,即平常。但是,如果你不知
道边界在哪,如何做到不偏不倚。于是,我们兴奋地看到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是如此完
美地结合,一个在向我们描述边界的状态,另一个在教导我们中间的特性。原来这就是
老子与孔子的区别,比如登山,老子告诉我们的是攀登珠姆朗玛峰的方法,显然我们不
需要用这样的方法去攀登北京的香山,平常登山的原则,我们需要孔子,但是攀登珠姆
朗玛峰的方法对攀登普通的山还是有帮助的,随着所攀登的山越来越高,登山所需要准
备的知识和设备就越接近攀登珠峰需要准备的知识和设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97f564010001sz.html
b*****n
发帖数: 662
2
bdbd怎么不出来大骂孔老二假道学了? 呵呵。
d******e
发帖数: 4192
3
她不会骂老子的,她骂的是宋朝的理学吧.
如果你仔细看这篇文章,中心是孔子和老子
是一家的,是一个体系出来的.
而孟子和庄子比较类似,和老孔的体系不同?
后来的理学就不知道后人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了.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的道是指一个边界的状态,
就是不平常的一个极限状态,作者联系到现代物理,
宇宙确实是有边界状态的.
现代物理的思想和东方的神秘哲学有相通的地方.
这种观点就便于理解老子所谈的那个道,
否则,真是难理解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太难理解了.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bdbd怎么不出来大骂孔老二假道学了? 呵呵。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关于轮回的话题(3)总会强迫性地去观察自己在怎么思考
一部电影,感觉很有佛家思想的意思哪位来解读下这段"道德经"
道纪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
佛教的定义 (转载)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抱素朴少私欲赫尔墨斯的翠玉录(牛顿译)
论语 先进第十一大家学佛以来受到过十四无记问题的困扰吗?
是老子发现的DNA!![合集] zt梁燕城:破除轮回与前生之谬说
熊春锦---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思想话题: 老子话题: 孔子话题: 孝慈话题: 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