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道纪
相关主题
霍金的《大设计》读后感:否定上帝创造宇宙 (转载)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爬熊星人对黑洞的理解大家学佛以来受到过十四无记问题的困扰吗?
朱清时院士的佛教物理学(ZT) (转载)[合集] zt梁燕城:破除轮回与前生之谬说
赫尔墨斯的翠玉录(牛顿译)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哲学的缺陷(摘抄自,道纪)ZZ楞严经中的物质观宇宙观(白话对照)
(转)心经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法宇宙观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我的求道之路(4)识缘名色[合集] 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观音菩萨专集:心经略说 (附 《心经》讲记) (黄念祖居士)一部电影,感觉很有佛家思想的意思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宇宙话题: 宇宙观话题: 时间话题: 光速话题: 老子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1
发帖数: 1519
1
还是转一下,不知你看到没有。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033368932_1_1.html
前言
一:宇宙观的演变
注:本章所引用的图片来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
为了更好地解释《时间简史》与《老子》的吻合程度,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
几百年西方的宇宙观在物理学影响下的演变过程。这种回顾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至今我
们仍处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并且正处在这演变的关键环节点上。
无论我们追述到多远的过去,无论是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还是从宗教
中上帝的创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对宇宙的阐述都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虽然这期间对地
的描述各有不同,但是认为人所居住的,被称为地球的地方是处于宇宙的中心并且是静
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转。
这种宇宙观可以简称为绝对空间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人所在的位置非
常独特,地球似乎是专门为人而创造的生存环境,日月星辰也似乎是专门为人而创造的
,太阳用来提供光明,星月用来点缀夜空。显然,没有任何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力量可以
做到这一切,只有超自然力,也就是上帝才能做到。因此配合这种宇宙观的人文解释自
然就是创世论。在众多的地心说之中,以公元2世纪的托勒密所创立的模型最为精制而
被基督教所采用,一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的到来。在托勒密的模型中地球处于宇宙的
中心,在地球周围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和五个当时已知的
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而最外层的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恒星之间
的相对位置不变,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
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时间简史》中是这样描述托勒
密的宇宙模型和它与宗教的关系:“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
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在这样的宇宙观中,上帝可以从容地创造天地、星辰、风雨雷电以及人类。人类也不必
为宇宙的初始而发愁,因为那是上帝的事。而上帝不仅只管宇宙的创生,如《圣经》所
示,上帝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几度干预发展进程。于是,生活在绝对空间宇宙观中的人们
成了上帝的奴仆。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下去,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使得我们所居住
的地球动了起来。上帝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了。其实,哥白尼的日心模型比托勒密的模型
没有太多区别,它只是将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进行了对调,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的。
虽然哥白尼的模型改动不大,绝对静止的空间还存在,但这足以动摇上帝创造
宇宙的合理性,基督教拒绝承认,于是这个事件拖了近一个世纪才有新的进展。1609年
,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在绕着它
转动。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使用托勒密的模型会非常麻烦并且不宜理解,而使用哥白尼
的日心模型则简洁明了的多。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
是沿椭圆运动,而观察的结果和这个预言是一致的。到了1687年,那个著名的苹果砸到
了牛顿的脑袋上,牛顿发表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
被另外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星球之
间为了不被这种引力吸引而撞到一起,必需由一个星球绕另一个星球运转来抵销这种引
力。这个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开普勒所修正的哥白尼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今天所熟知
的卫星绕行星运转,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太阳系。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努力,宇宙观
发生了巨变。我们所处的地球不仅要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以确保日夜交
替。而托勒密的模型中最外层的天球上所镶上的恒星,其距离比人们以前的想象要远得
多。它们是与太阳类似的物体,也可能拥有与太阳类似的家族。突然之间人们掉入了一
个无限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中的物体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相互运动,而不是由上帝依据其
喜好而摆放的。不仅如此,这个空间中极有可能存在与太阳系相类似的星系,也极有可
能存在另外的生命。在这个空间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它们都在相互运动之中。于是
上帝创世论便随着这个绝对空间宇宙观的瓦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个新的宇宙观在牛顿时代产生了。这个宇宙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在太阳系外
面是巨大的银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小颗粒,而银河系又是宇宙中数以亿万
计的星系之一。随着望远镜的升级换代,我们的视野一直望向宇宙的深处,看不到边界
。在人们所观测到的星体中,看不出哪一个比另外的一些更特殊,更看不出哪里是宇宙
的中心。就象上面提到的,在这样的宇宙里,不存在可以作为标准的绝对空间。但是,
在牛顿的宇宙观里有一个参数是绝对的,那就是时间。这个宇宙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很
久,而且还将存在下去很久很久。在没头没尾的时间长河里畅想宇宙的历史,那才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在牛顿时代产生的宇宙观,以无限的宇宙空间为基础,以无尽的绝对时间
为背景,可以简称为绝对时间宇宙观。我们在学校里被告知的就是这种宇宙观。今天的
我们在这种宇宙观的土壤中长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似乎是无穷尽的。于是,无限的宇
宙、无尽的时间、无限可分的物质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天经地义。在这样的宇宙观中成
长的头脑不相信界限的存在,总会认为,今天对于人们的界限是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所
致,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认知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界限会在未来而不复存在。
当物理学家们忙着用万有引力来解释每个天体运行规律的时候,由于无法解释
以绝对时间为背景的宇宙而使宗教退出了历史舞台,宗教退出后留下的思想空白引来了
一大批哲学家。西方社会在十八、十九世纪进入到了一个以绝对时间宇宙观为基础的各
种哲学思想层出不穷的年代。而西方在这期间迅速地完成了工业化,这些哲学家的名字
也随着西方的崛起而家喻户晓,知道这些哲学家名字的人远比了解他们思想的人多得多。
但是,绝对时间宇宙观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如果宇宙真是这样无始无终,
那就是说,在任何事件之前都存在着无限的时间,在哲学家康德看来,这是荒谬的。不
仅如此,宇宙中如此众多的星体,以自身的方式相互运动着,是谁给了它们以最初的推
动?而热力学的熵增原理指出,在没有外部能源介入的情况下,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朝
着无序的方向进行,最后达到完全均匀。但是,宇宙发展了如此长的时间,为什么还是
这样的有序?面对着以绝对时间为背景的宇宙,人们就像是在看一出即不知道开始,也
不知道结尾的连续剧,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正如《秦香莲》里老相爷的唱词:“一个故
事,听了头,不听尾,不知它的归根结果;听了尾,不听头,不知它的始末原由”,这
显然不能另人满意。如果人类真的是以这种不了解“头”,也不知道“尾”的状态存在
于宇宙间,那人类岂不是太渺小了吗?不仅渺小,而且微不足道。牛顿显然不喜欢这样
的哲学解释,于是他晚年一直从事研究第一推动力、研究上帝而不能自拔。
虽着时间的推移,上面所说的哲学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牛顿的
万有引力在解释天体运行规律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水星的运动轨道就不符合
万有引力所计算的结果。但是,更为严重的是恒星与恒星之间的相互运动不足以抵销它
们之间的引力。这意味着,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将相互靠拢,而在将来的某个时
刻相互崩塌到一起。但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看上去宇宙已经演变了很长、很长时间,
而并没有哪个恒星有撞向我们的迹象。为了掌握我们的命运,天文学家们开始在茫茫太
空之中观测各各恒星相对与我们的运行速度。终于在1929年,哈勃的观测有了结果,而
且其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所有的星体都在以非常快速度在离
我们远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体,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宇宙正在膨胀!这无疑是
说明,在过去的时间里,星体之间的距离是比现在更加靠近的。物理学家们按照所观测
到的星体的运行速度进行计算,得出了这样的推论:“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
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时间简史》第
一章)。于是宇宙有了开端。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在这个发现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与此同时,有关光的速度的研究在悄悄地孕育着一个重要理论的诞生。其实早
在1676年,丹麦的天文学家欧尔·克里斯琴森·罗麦就发现了光并不是以无限快的速度
传播的,只不过光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后来人们精确地测量了光速:每秒30万公里。
尽管光的速度很快,但在宇宙的尺度上,它还是不够快。以至于我们仰望天空,所看到
的星光并不是同一时刻发出的,而只是同一时刻到达地球的光。我们会看到一秒钟以前
的月亮、八分中以前的太阳、十分钟以前的火星,至于恒星,有四年前的,有几千年前
的,也有150万年以前的,还有更久以前的。仰望天空,像是在看宇宙的编年史。面对
着同样闪烁,但又不同时刻的星光,真正是“不知今夕何夕”。
仰望“不知今夕何夕”的天空令人困惑,但更令人困惑的是,对光速的进一步
研究竟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绝对时间产生了挑战。“1887年,阿尔贝特·麦克尔逊(后来
成为美国第一个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爱德华·莫雷在克里夫兰进行了非常仔细的实
验。他们将在地球运动方向以及垂直于此方向的光速进行比较,使他们大为惊奇的是,
他们发现这两个光速完全一样!”(《时间简史》第二章)。也就是说,不管观察者是
沿着光的传播方向,还是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他们所测量到的光速是一样的。于是我
们有必要进行一番有关运动、距离以及速度的思考。以下的这个例子并不太恰当,不完
全符合相对论,但是对于解释相对时间还是有帮助的。
假设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张三乘坐在一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上,而李四则站在
铁轨旁。这时,张三在火车上沿火车前进方向扔出一个球,球在火车上距张三20米处落
到地板上。对于他们来说,张三将球扔出到落到地板上所用的时间在两个人看来是完全
一样的,而张三认为球在他前方运行了20米,而李四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球运行了20
米加上火车在这时间里所运行的距离10米,总共30米。如此一来球的运行速度对两个人
来说是不一样的,李四看到的球的运行速度要比张三看到的要快一些。现在我们把球换
成光,比如张三拿着一个手电筒沿火车运行方向打开,情况方生了变化。根据上面所提
到的1887年的观测结果,张三和李四所测量到的光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从上面球的例
子可以得知,李四所看到的光所走过的距离要比张三看到要远一些,李四不仅看到了火
车上的张三所看到的光所走过的那段距离,而且还要加上火车在这时间里所运行的距离
。但是张三和李四所测量到的光速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上面所讲的那个
事件(张三拿着一个手电筒使光沿火车运行方向传送一段距离),在他们两个人看来用
了不同的时间。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对李四来说所用的时间比对张三来说所用的时间要
长一些。注意,这是同一个事件,当它完成的时刻,在张三和李四看来是同时完成的,
而李四从事件开始到结束所得到的时间比张三所得到的要长一些,那就是说站在铁轨旁
的李四的表比火车上的张三的表要走得慢一些。两个在以不同速度运动的参照系上的人
对时间有了不同的看法。光速的绝对恒定动摇了绝对时间的合理性。
1905年,当时还并不出名的爱因斯坦劝人们放弃绝对时间观念,因为这样一来
,光速绝对恒定的事实就有了被解释的基础。随后,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著名学说相对
论,相对论基于绝对光速的假设,也就是: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
光速。正如《时间简史》第二章所描述的:“这简单的观念有一些非凡的结论。可能最
著名者莫过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这可用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来表达(这儿E是
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以及没有任何东西能运动得比光还快的定律。由于能量和
质量的等价,物体由于它的运动所具的能量应该加到它的质量上面去。……相对论限制
任何正常的物体永远以低于光速的速度运动。只有光或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
速运动。”然而,在这个理论中有一个矛盾难以解决,那就是引力必须以无限快的速度
来传播,而相对论限制任何东西运动得比光还快。1915年,爱因斯坦继而发表了广义相
对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不再是均匀、平坦的,空间中的
质量和能量将引起它周围的空间弯曲,越大的质量所引发的弯曲越大。有如地球一样的
行星并不是依靠引力来围绕着恒星运行的,而是在由恒星引发的弯曲了的空间中作直线
运行。
就如同一个人沿着笔直的公路开车,他的运行线路在地面上看是一条直线,而
在太空中看他的运行线路是一段弧线,因为他是在地球的球面上运行的。空间弯曲的理
论是非凡的,远远地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为了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人们需要在日食的
时候观测穿过太阳附近的星光。因为如果空间是弯曲的话,那么穿过太阳附近的星光光
线将随着太阳周围空间的弯曲而弯曲,而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将是那颗恒星离开了它
原来的位置。终于,在191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从西非观测日食,并观测到了光线的
偏折。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成功地被现实所验证,同时,广义相对论还很好地解释了诸如
水星的运行轨道等牛顿力学所解释不了的现象。在人们为广义相对论的成果欢欣鼓舞的
时候,可能忽略它所带来的一个观念上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并不亚于当年牛顿万有引
力的发现对人们观念的冲击,那就是绝对时间在相对论中被终结了!
也许人们还来不及想象丢失了绝对时间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二十世纪所发生的
事件实在是令人目不暇接。在人们忙着理解什么是相对论的时候,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研
究中所发现的一些结果更加另人不可思议。前面文中提到的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发现使人
们陷入了光到底是什么的思考。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光的波粒二重性入手,
进而推导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尽管对于不确定性原理的争议不断,但它对我们的意
义并不逊于相对论的发现。不确定性原理说:对于微观粒子,人们不可能同时确定它的
位置和速度。换句话说,当粒子足够小时,你不可能逮住这个粒子。要逮住这个粒子,
就如同刘姥姥用银筷子去夹鹌鹑蛋,就是夹不住。以下的话已经讲了近一百年了,旦还
有必要继续讲下去:不确定性原理是物质的客观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是人们在探索微观世界时所遇到的一个界限,正如《时间简史》第四章中
霍金所说的那样:“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
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当人们在相对论
中看到了最快不能超过光速这一对物体运动速度的限制之后,在微观世界,人们遇到了
由不确定性原理界定的另一条界限!
在这之后,物理学家依据不确定性原理创建了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量子力学
。而量子力学指导了人们在微观领域的应用科学的探索,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微电子应
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对穿过太阳附近的光线的测量验证了相对论,验证了光速的绝对恒定,而且不
可能有超过光速运行的物体。而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微电子的成功运用,验证了由不确
定性原理界定的界限,验证了物质不可能无限可分。这两条限制不仅今天存在,而且永
远有效、永远不会消失,它们是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基本原则。
好啦,到现在万事俱备,轮到霍金上场了。
a******1
发帖数: 1519
2
二:《时间简史》与《老子》 上
注:本章所引用的图片来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
好象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在为霍金作必要的准备。现在,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
已被发现,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并正在指导着应用科学的进
步。霍金带齐了必要的行装,登上了开往“自然终极定律”的列车,老子正在那里等候
他的到来。
为了找寻宇宙初始的奥秘,必须从1929年哈勃所发现的宇宙正在膨胀入手。由
于哈勃发现,所有星体都在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而
且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同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这个现象是无论你向天空中哪一个方
向看都是一样的,这可能会使人们以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有这
种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别的地方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
一点向外看,都会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时间简史》第三章所说:“所有的星
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
,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以这种模型描述的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到200
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
度和空间——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因为以往我们所理解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平坦、连
续的,而在上述宇宙模型中存在这样一个点,空间和时间都不在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
,不可能将空间和时间的状态反推回去而通过这个点。“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
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
。……正是这样,与之相应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
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
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
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时间简史》第三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
了: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时间简史》第八章。
这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大爆炸是不同的,我们总是想象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空旷
的空间里,在时间的某一刻,一个巨大、密集的物质团爆炸了,从而产生了今天的星系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绝对时间的宇宙观里长大,那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没头没尾的时间
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开始状态,必须去除无限
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凡的解释,也就是说,在宇宙开始的那一刻,空间和时
间都不存在,宇宙的开端是一个“无”的状态!这也正是《老子》中所说的:“无、名
天地之始”(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原来《老子》
所说的“无”就是这种真正的无,不仅一无所有,而且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老子在
《道德经》的开篇就斩钉截铁地宣称“无,就是天地的开始”。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导
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但上述的模型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广义相对论虽然可以解释大爆炸以后不
断膨胀的宇宙,但不能解释宇宙的开端,既大爆炸时宇宙的状态。正如霍金所说:“广
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它预言,所
有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物理理论都在宇宙的开端失效。”宇宙的开始点在广义相对论中是
个奇点。奇点就象是大街上丢失了盖子的井,有些不协调,有些不和逻辑。如果说,在
大爆炸以后,宇宙便依照一定的规律而自然演变,而这一非常有规律的演变竟是起源于
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起点,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由于在极早期宇宙中有过这样一个时
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密度又是如此之大,此时的宇宙以基本粒子为主。于是,霍
金想到了二十世纪的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就是研究小尺度范围内
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成功理论。将量子力学引入到由相对论负责研究的大尺度引力
问题,进而创建了量子引力论,霍金成功的描述了包括宇宙开端的宇宙演化过程。《时
间简史》第五章中对量子引力论有详尽描写。我们在这里可以不用去理解太多的物理学
术语,我们只需要知道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霍金成功地解释了1929年哈勃所发
现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并依照其膨胀速度将宇宙推演到它的起始点。这样一来,我们可
以说宇宙就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宇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就是宇宙的基
本原理。于是绝对时间宇宙观失效了。首先,宇宙空间不是无限的,在100多亿年前的
那个起点上,宇宙空间的尺寸为零;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宇宙空间
的尺寸一直在变大,今天的宇宙尺寸已经是相当大了,但它只是浩瀚的,并不是无限的
!其次,我们所熟知的时间不是无始无终的,它从100多亿年前的那个起点处开始,并
有可能终结。
在绝对时间宇宙观失效之后,进一步所发现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而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分别有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他们
就成为了霍金所描绘的宇宙的特征。而《老子》之中有关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
的描述将使人大开眼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是,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确定叫
△S;速度不确定叫△V;质量叫m;这三个参数不能为零,只能混在一起来说,三者的
乘积要大于等于普郎克常数。当基本粒子的内秉质量为零时,就成为了光,而光遵守光
速恒定原理,即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
《老子》第十四章中有这样的描写:“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它不到叫夷;听它不着叫
希;抓它不住叫微。这三个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为一)。这简直就是不确定性
原理的文言版。虽后老子说:“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面不亮,它下面不暗)
,多么形象地描述的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绳绳兮不可名。”(纷纭不绝无法命名)
,还记得光的波粒二重性吗?量子力学论证微观粒子和光一样也具有二重性,只不过微
观粒子有质量,而光没有质量,所以对于微观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也就
绳绳兮不可名了。然后,“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当
它归于没有质量,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叫惚恍)。当基本粒子的内秉质量为零
时,如上面所说,此时的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对光的
描述,光的典型特征是波粒二重性,波是象、粒是状,光波没有质量,所以是无物之象
;粒子无法确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无状之状。但老子并没有给它起名叫“光”,而
是叫“惚恍”,惚恍是光一闪一闪的状态,光的闪烁意味着光的传播,对了,惚恍是光
速!在物理学家们的发现中可以得知恒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后老子描绘了“惚
恍”的特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着它看看不到它的前头;跟着它
看看不到它的后面)。老子所描述的惚恍与物理学家描述的光速(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
,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有异曲同工之妙。到此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辟
地阐述了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但是这并没有结束,老子接着说:“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
,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来观察、理解今天这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从而推导出
了宇宙起始点。
现在让我们完整的读一遍《老子》中包含了宇宙基本规律即不确定性原理和光
速恒定原理,并将这种以道观今而知古始的方法命名为“道纪”的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
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霍金确定了解释宇宙的物理学定律,而且从理论上是成功的,量子引力学很好
地解释了今天这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但是,霍金还需要一个证据,就如同当年,爱因斯
坦预言光线偏折从而验证空间弯曲一样。霍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象宇宙之初那样
的物质高密度点可能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这种物质高密度点称为“黑洞”
。黑洞的特点是物质被高度挤压而存在于一个极小的尺寸里,(如果黑洞的质量和一座
山差不多,却被压缩成万亿之一英寸亦即比一个原子核的尺度还小!),而在这个尺寸
里有巨大的引力场。正如《时间简史》第六章中所描述的:“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
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
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时间简史》第二章中所描述的:“
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
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
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
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中。”
这样的高密度点,也就是黑洞,在时空之中是个奇点。它同宇宙之初的状态类
似,时空在黑洞处不是连续而平坦的。黑洞的密度如此之高且尺寸如此之小,使得时空
在这里弯曲并终结。如果有一个宇航员胆敢冲向黑洞的话,他完结的不仅是身体,他的
时空也虽之终结。由于黑洞与宇宙之初大爆炸时的状态类似,如果能在今天的宇宙里找
到这样的黑洞的话,就意味着有关宇宙之初大爆炸的推测是可信的。但是黑洞的引力是
如此之大,以至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在黑暗的宇宙中找黑洞,正如霍金所说:就如同
是在煤库里找黑猫。
进一步的研究使霍金看到了希望。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黑洞长时期的思
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这么黑”的推测。霍金认为,由于黑洞的大引力场的作用,
在黑洞的边界处应该时时刻刻发生着粒子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黑
洞的边界处不时凭空诞生一对对正粒子和反粒子,而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们产生后便
找到它们的伴侣并与之相湮灭。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进了黑洞,与它相伴的正粒子找
不到相互湮灭的对象,从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于是人们有机会观测到这些逃逸到
太空之中的粒子,于是人们也就有机会找到黑洞。关于粒子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推
测是巧妙的,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创造这样的过程。不仅
如此,《老子》中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描写也异常精彩。《老子》第一章中是这样
写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常从“无”来观察事物的奥妙;常从“有”来发现事物的边界
。“无”和“有”两者是一回事,而名字不同,和在一起叫“玄”,玄之又玄,是一切
变化奥妙的关键)。那什么是玄之又玄呢?玄是无和有的总称,“玄之又玄”就是“无
和有再无和有”,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正粒子和反粒子在黑洞边界处的诞生与
湮灭就是“玄之又玄”。通过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玄之又玄”从而使一些正粒子变成了
“有”而逃逸到太空之中,使人们可以观测到它,并通过它而得知黑洞的存在,进而通
过黑洞的存在证实宇宙诞生时的状况。霍金通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方法成功地
演绎了“黑洞不是这么黑”的推测,而随即他的推测即被证实。2500年的时空好象并不
遥远,老子的“玄之又玄”在霍金的演绎下变得一点也不“玄”了。
到现在,我们看到了许多《时间简史》与《老子》共通之处,但这些还不够。
《老子》第二十一章的描写更是惊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
只能通过“道”来解释)。老子在本章的开始先描述了“道”与“德”的关系,为了描
述最高层的“德”必须从“道”入手。那什么是“道”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是什么呢?只是恍只是惚)。还记得惚恍吗?第十四章中的那个惚恍阐述了光
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在这里老子更加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就反映在这个惚恍
身上。而后老子继续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
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又一次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种状态,“其中有象”,
象是虚的,虚的是波;“恍兮惚兮”是光的另一种状态,“其中有物”,物是实的,实
的是粒子。然而,这并不算结束,接下来的更是另人瞠目结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是不那么黑,其中有精华,这精华是非常
真的。是不是很眼熟,对了,这里描写的是黑洞!“黑洞的特点是物质被高度挤压而存
在于一个极小的尺寸里”,难道不是“窈”吗?“黑洞不是这么黑”,难道不是“冥”
吗?“物质被高度挤压”,难道不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吗?不仅如此,老子还说
:“其中有信。”有什么信,当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过黑洞的存在而证
实宇宙诞生时的状况的吗?接下去老子自己给出了解释:“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从今可以推知远古,那个宇宙诞生的真相一直存
在,用来了解万物的本始。最后老子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我是怎么了解万物的本始的
状态的呢?以此。
也许2500年的时空距离在黑洞的边缘处根本就不算距离。更好的解释是,世界
的运行之“道”原本就在那里,真正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无论是2500年前的老
子从人的规律通晓了天的规律;还是今天的霍金用试验的手段,通过观测了解了天的规
律,最后殊途同归,共同归结到真正的“道”上面。
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a******1
发帖数: 1519
3
二:《时间简史》与《老子》下
现在,由于黑洞理论,使得宇宙在起始时刻发生的大爆炸更加令人信服。于是
霍金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在《时间简史》第八章详尽地描述了宇宙早期的状态: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
着宇宙的膨胀而降低。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
温度的1千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极
轻的粒子,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
宙的继续膨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
下。这样只剩下很少的电子,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然
而,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并没有互相湮灭掉,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粒子的作
用非常微弱,所以直到今天它们应该仍然存在。如果我们能观测到它们,就会为非常热
的早期宇宙阶段的图象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处于“无”的状态,而后1秒钟,基本上是正、反粒子按
照量子理论在不停地诞生和湮灭。此时宇宙正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
《时间简史》第八章接着说:
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温度降到了10亿度,也即最热的恒星内部的温度。
在此温度下,质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够的能量逃脱强核力的吸引,所以开始结合产生氘(
重氢)的原子核。氘核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然后,氘核和更多的质子中子相结合
形成氦核,它包含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还产生了少量的两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可以
计算出,在热大爆炸模型中大约4分之1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了氦核,还有少量的重氢和其
他元素。所余下的中子会衰变成质子,这正是通常氢原子的核。”
这时,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时,组成今天宇宙的基本原子,氢、氦、锂和
铍等等就诞生了。
而《老子》第四十章精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就是大爆炸后1秒钟正、反粒子在道的作
用下不停地诞生和湮灭。“弱者道之用”说得是质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够的能量逃脱强核
力的吸引,所以开始结合产生原子核。于是“有”就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
过程中从“无”中诞生了。而后的万物就是来源于这个从“无”中诞生的“有”,所以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然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宇宙的起点处的“无”同时具备黑
洞的特点,同时是“物质被高度挤压”的“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有”。这样有和
无的关系又恰恰符合《老子》中关于“有无相生”的思想。
霍金的宇宙模型中有一个主要描述,就是在早期宇宙的暴胀,“在远远小于1
秒的时间里,宇宙的半径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后面跟30个0)倍”,从而使得那时的
宇宙以临界速率膨胀。暴胀使得宇宙的起点被认为是零,从而符合相对论。但是,宇宙
的起点的尺寸并不为零,而是“窈兮冥兮”(小而且暗),但是它的尺寸实在是太小了
,与1秒中之后的宇宙相比,根本就是“无”了。
当然,宇宙的起点处还是有“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但这并没有违反老子所
说的“有生于无”。如果通读一下《老子》中的有和无,就会发现,它们是相对的。例
如《老子》第十一章中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用门窗做一个房间,正是因为中间的空间,才有房间的作用,所以“有”提供
了便利,而真正使用的是“无”)。这个“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无”是相对于门窗
的,因为这个“无”之中还是包含空间、空气的。而在宇宙诞生之初,所谓“无”是指
没有宇宙正常状态下所具备的东西:空间、时间、以原子为基础的万物;但是这个诞生
点还是有东西的,“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有宇宙正常状态下所不具备
的东西:不可思议的高能量、高温、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存在的基本粒子。所以说“大爆
炸时的奇点为真真正正的无”是真正没有正常宇宙所拥有的一切,就连空间、时间都不
存在!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和无也是相对的,于是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老子
》第二章中会说:“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用来观察万物的手段,不是绝对的概念,有
和无各有用途,霍金就经常使用宇宙的起点的尺寸为零的说法,因为只有零才能有效地
说明暴胀理论。正如《老子》在第一章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用来了解事物的奥妙,而“有”则用来了解事物的边界,而了解边界是为了
“不殆”,“不殆”又是道的特性。因此才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
和无相符相生,同出而异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对宇宙
诞生点突变的精彩描述,与霍金的宇宙完全吻合。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所描述的黑洞恰恰是用来了解宇宙诞生真相的方法,因为它“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而“无名天地之始”中的“无”和宇宙诞生点“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中
的“有”符合“有无相生”的原则,符合“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定义。老子思想中
的有和无应该是这样运用的。
到此为止,霍金探索宇宙的过程以及对宇宙本原的描述可以告一段落了。量子
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成功地描述了自大爆炸点开始和之后的宇宙。在这期间,霍金与老子
思想的吻合程度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联想的空间。但是,还有一件事霍金没有解决,那
就是,在宇宙开始时那个大爆炸之前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和怎样开始的大爆炸,
这在《时间简史》里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前面说过,不可能将空间和时间的状
态反推回去而通过这个大爆炸点。“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
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
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
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时间简史》第三章)。
此时,霍金假设说如果是上帝引发的大爆炸,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时间简史
》第八章是这样说的:“看来科学揭露了一组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极限内,如果我们
知道宇宙在任一时刻的状态,这些定律就会告诉我们,它如何随时间发展。这些定律也
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的,但是看来从那以后他就让宇宙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不再对
它干涉。”如果真是上帝启动的这个大爆炸,那他也只能象是一个爆破工人,在点完火
以后眼睁睁地看着爆炸的发生而无法干涉爆炸的进程。看来上帝只有选择一组定律以及
让宇宙何时开始的自由了。但是,很快霍金就指出上帝在选择定律上也没有多少自由。
正如《时间简史》第十二章所说:“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似乎产生
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
或边界的空间,这正如地球的表面,但有更多的维数。……但是如果宇宙是完全自足的
、没有奇点或边界、并且由统一理论所完全描述,那么就对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作用有深
远的含义。”在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描绘下,宇宙遵循一个完整的、可以自相协调
的理论,霍金认为具备这样条件的理论不会太多。换句话说就是,上帝在宇宙之初也并
没有什么“选择某一组定律”的自由。于是,如果真是上帝启动的这个大爆炸的话,他
不仅象一个爆破工人,而且连炸药都不是他安装的,他只是一个点火的人。
于是问题来了:“但是,它是如何选择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结构的?在时间的开
端处“边界条件”是什么?”(《时间简史》第八章)。也就是说我们宇宙的开始有条
件吗?老子为霍金解答了难题,请看《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有物在天地诞生之前形成。寂兮寥兮,(注意,老子在这里没有使用空兮旷
兮,而是采用“寂寥”来描述这个在天地诞生之前形成的“物”。因为,天地诞生于“
无”,在天地诞生之前还不存在空间)。独立而不改变,周天运行而不止息倦怠,可以
成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一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一个名:
叫“大”。在二十五章的前半部分,老子描述了这个在天地诞生之前形成的“道”,并
告诉我们“道”的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接着,老子进一步描述了这个
“道”、这个“大”的形象:“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进而逝去;逝去到远方
;远到极点就是返回。这个“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与霍金所描述的宇宙非常吻
合:宇宙在膨胀,所有的星球都在离我们远去;越远的星球远离的速度越快;远到极点
就会返回因为“空间和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边界的闭曲面”(《时间简史》第八章)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不是正在讨论先天地而生的“道”吗,怎么宇宙(也就是天)
会有“道”的特性呢?老子随后告诉了我们:“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通过上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特点可以推断出那
个“大”不仅仅只有“道”才具备,同时,天、地、人也具备这个道的精神。在我们认
识的范畴里,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终于,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的宇宙与人发生了
关系!原来,前面所描述的这些先天地而生的“道”的特征也是人的特征,要不然,老
子怎么会在早于霍金2500年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现代物理学家发现的完全一致的宇宙
呢?果不其然,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最后讲述了他通晓天地的方法:“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人来了解地;通过地来了解天;通过天来了解道;最后通
过道来了解万物自然)。
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这个通晓天地人的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在,我们基本回答了宇宙是如何开始的问题。显然,它不是上帝启动的。如
果我们只需要一个点火的人,就不一定非要是上帝才行。而老子的阐述更为贴切,“道
”先天地而形成从而把指导宇宙运行的规律传给了我们的宇宙以及我们本身。但还有一
个问题:这个道是专门为我们的宇宙而形成的吗?这个“道”是上帝做的吗?《老子》
第六章回答了这个问题:“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老子》五千字中,唯一能称为神的就是这个“谷神”。谷是空虚的意思
,谷神不死,可以叫它玄牝,前面说过“玄”是有和无的总称,而“牝”是雌性。玄牝
之门,可以被称为天地的根。绵绵不绝地永存,作用无穷无尽。原来,“道”是由“谷
神”来传递的。就如同太极图所描绘的那样,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一个巨大的黑洞正
在孕育,当这个黑洞爆发的时候,一个新的时空将虽之展开,而孕育它的、我们所正处
其间的这个宇宙将随之消亡,而“道”便在“谷神”传递下送给了下一个宇宙。
虽然《老子》与霍金所描述的宇宙惊人的吻合,但是《老子》中所函盖的范围
要比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范围广泛。通过《老子》第二十五章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老子
思想中那些与霍金的宇宙相当符合的部分不仅仅是描述“天”的,而应该是对“道”、
“天”、“地”、“人”的一个综合描述。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恰恰证明了《老子》
对“天”的描述的正确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正确。《时间简史》更新
了我们的宇宙观,有待新的是与之相配套的思想。而《老子》的思想体系正是新宇宙观
所需要的。
西方社会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宇宙观是以绝对空
间为背景的,而对应这种宇宙观的社会学说是宗教。那时的人们关心哪儿是天堂,哪儿
是地狱。后来,伽利略,牛顿创建了经典物理学,打破了绝对空间的宇宙观,建立了了
以绝对时间为背景的宇宙观。而对应这种宇宙观的社会学说是哲学。这时的人们关心什
么在先,什么在后。而今天,绝对时间被爱因思坦,霍金打破了。今天的宇宙观是以绝
对光速和不确定性原理为背景的,这样的宇宙存在一个由大爆炸而开始的诞生点,而对
应这种宇宙观的社会学说不应该是哲学,也不会是宗教,应该有一个新名字。老子给它
起名叫“道纪”。
a******1
发帖数: 1519
4
三:绝对光速宇宙观
现在,可以梳理一下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个什么样子了:
第一,宇宙有生有死。
我们所处的宇宙存在一个由大爆炸而开始的诞生点。在这一点上即没有空间,也没有时
间,是一个真正的无的状态。从这个无的起点,由大爆炸而使空间展开、时间开始。
宇宙同人一样会走向终结。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孕育,当这个黑
洞爆发的时候,一个新的时空将随之展开,而孕育它的、我们所正处其间的这个宇宙将
逐渐消亡。就如同太极图所描绘的那样。
第二,宇宙是有所限制的。
宇宙不是无限大的。我们宇宙的尺寸在诞生点为“无”,而100多亿年后的今天还在膨
胀中。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的运行速度不容许超过光速。
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当物质被分割到一定程度,将受限于不确定性原理。
第三,宇宙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完全相对的。
由于光速的恒定,宇宙中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时间。也就是说,每个观察者都有以自己所
携带的钟测量的时间,而不同观察者携带的同样的钟的读数不必要一致,没有哪一个时
间参照系比另一个更优越。在宇宙中时间是完全相对的。
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大致一样的。也
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可以用于参考的绝对空间,没有哪一部分空间比另一部分更优越。
在宇宙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
第四,宇宙中绝对恒定的是光速。
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他们所观察到的光速是恒定的。
具备以上特点的宇宙就是被物理学家所证实的宇宙,这样的宇宙观可以简称为
绝对光速宇宙观。
于是,可以将三种宇宙观作这样的概括。
绝对空间宇宙观是神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了。制造一个优越于其他空间的静
止空间,只能是超自然力,只有上帝才能作这样的事。
绝对时间宇宙观可以说是物性的。在这样的宇宙观下,我们总会掉进谁先谁后
,有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不能自拔。因为,当人们面对的物质宇宙是那样无穷无
尽、无休无止、无边无际,这使有着有限生命的人不尽会茫然无措。在无休无止的天地
间为人寻找立足的合理性是艰苦而悲壮的,我们象是天地间非常偶然的存在,面对着茫
茫物质宇宙我们充满崇拜,我们似乎是这个物质宇宙中可有可无的一角。显然,不是所
有人都满意这样的解释,于是,他们在无休无止的时间坐标上寻找精神的位置,最后在
精神和物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永远夹杂不清。
绝对光速宇宙观可以说是人性的。将人比天,可以如老子一般,早于物理学家
2500年就发现宇宙的起源;将人比道,可以如老子一般,早于物理学家2500年就发现我
们所处的宇宙之种种限制。同人一样,宇宙不再是由造物主创生;同人一样,宇宙不再
是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物质世界。宇宙具备人的表情,宇宙在道的层面与人相通。人既
不是上帝统治的宗教世界里的奴仆,也不是无边无际物质世界里可有可无的小小微粒。
与道、与天,与地一样,人是我们认识范畴中的“一大”而共同具备道的精神。让我们
重温老子的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为什么早于物理学家2500年中国人就可以产生如此先进的宇宙观呢?其实,中
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自今天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自伏羲创作八卦到老子时代
至少经历了3000年,如果就从史料较为齐全的周朝算起,自武王和周公演周礼开始,中
国人就已经进入到了人性的阶段,《周易》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周武王到老子,中
国人在人性的思考上已进行了五百年,用五百年这如此漫长的时间来诞生老子思想的宇
宙观是完全可信的。而西方在神性的世界里一直发展到了牛顿,而后不幸地进入到了物
性时代。最终,先由物理学家从天入手确立了绝对光速宇宙观,这才使西方人有可能进
入人性的阶段。但是,中国人的这条路也并不顺利。回顾自老子以来中国的思想历程,
我们高兴不起来,老子的思想似乎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并加以发扬。自周武王开始的长
达五百年人性的思考所得来的宇宙观反而由于不被理解而被冠以“玄妙”的称谓。
a******1
发帖数: 1519
5
其他的自己看,不转了。
--*****
四: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人文含义
有物理学家参与探讨的思想是异常有趣的,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无谓
的争论,而任何争论都可以化为几个物理学实验或观察从而判断谁对谁错。就象20世纪
初波尔和爱因斯坦所作的争论那样,虽然几次实验都以爱因斯坦的失败而告终,但他至
死也不相信他所参与发现的诸如波粒二重性,量子力学的合理性,但这并不影响他和他
所发现的理论成为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部分。爱因斯坦的故事不仅没有阻碍他之后的物
理学家在绝对光速宇宙观中寻找“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反而向我们展示了生长在绝
对时间土壤里的头脑对理解绝对光速及有所制约的宇宙有多么难。
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结论部分无不遗憾地说出了他对当今哲学家的不满:“
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以至于连维特根斯
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
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霍金对哲学家的不满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已经不再象牛顿所
描述的那样无穷无尽了,我们所感知的时间也不再象牛顿所暗示的那样无休无止了。但
是我们认识之中如此重大的改变对我们的思想有意义吗?从当年伽利略、牛顿发现引力
打破了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的绝对空间说以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来看,这种
宇宙观的改变对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遗憾的是,相比之下绝对光速宇宙观
比较难以理解,即便他的发现者之一的爱因斯坦都不愿相信,更何况是那些在绝对时间
土壤里生长的哲学家的头脑呢。
从《时间简史》的结论部分对哲学家的需求可以看出霍金至少想知道两个问题
:一是他所构造的并被证实了的具有一个以大爆炸为起点的宇宙对人的思想之意义何在
?而另一个则是物理学的探索是否“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由于在
1900年及1928年物理学家曾两次贸然宣布物理学即将结束,这使得霍金在到达终点时依
然心有余悸,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将永远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
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一旦在这之后出现反例,则意味者“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
旅程还尚未结束,正象1900年及1928年所发生的事件那样。
老子思想与霍金等物理学家的探索之惊人的吻合,跨越时空,相距2500年而交
相辉映,相互印证着各自的理论。老子与霍金的相遇,恰恰证明了霍金所发现的理论是
正确的,正所谓殊途同归,老子是直截了当,从人入手,及地、及天、及道,从而发现
了宇宙、人文的真相。而物理学家则绕了个大圈子,从万有引力、到相对论;从打破绝
对空间宇宙观,建立绝对时间宇宙观,进而再打破绝对时间宇宙观,建立绝对光速宇宙
观,发现了老子当年就发现了的宇宙的真相。霍金的疑问应该被打消了,因为他发现了
一个已经被发现过的真相,这难道不是对他的理论的一个最好的证明吗?
在过去几个世纪的物理学探索中,物理学家就象是在乘坐一列不知道何处为终
点的列车。列车每到一站都会被怀疑是终点,而列车在某些车站还会停留很长时间,而
有些车站又具有很强烈的终点特征,以至于某些性急的物理学家站出来宣布列车已经抵
达终点。而刚刚宣布,列车又再度开启,奔向未知的远方。今天,这列探索自然终极定
律的列车又一次到站了,基于以往的经验,霍金不敢妄动,只是试探着向外张望。不过
,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站台上有熟人相迎!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揣测:这次列
车十有八九、真的,已经抵达终点了。
老子在站台上的迎接,宣布了“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努力已经抵达终点,
也给“人类为理解宇宙的智力斗争历史长期的光辉篇章打上一个休止符”。同时,霍金
们的探索之旅又给老子思想平添了许多具体的、真实的例证,使得《老子》中那些玄妙
的文字变得真实而容易理解。不仅如此,物理学家的介入使我们有机会沿着与老子相反
的道路去探索自然之道。当年,老子从人的规律进而及地、及天、及道,从而了解了自
然;而今天,通过霍金,我们可以从天入手反过来去了解人,反过来去验证古今的思想
中,那些符合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观。
回到霍金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这个新的宇宙观对人生的意义何在
。如果我们说:关于宇宙的诞生与消亡实在是太遥远,也太和我无关了。真是这样的话
,不免辜负了千百年来人类了解自然,理解宇宙的奋斗。从霍金的疑问,从老子的思想
不难看出,天地诞生的规律与人是密切相关的,正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如果天地的诞生与发展遵循着某些规律,则意味着人
的思想、意识、命运也遵循同样的规律。为什么呢?老子当年就是通过对人的观察,进
而得知天地的演化,而这种演化又被霍金所证实。
三百多年前,牛顿、伽利略发现引力而导致以绝对空间为背景的基督教退出历
史舞台,从而产生了大量与牛顿的绝对时间宇宙观相符的哲学家。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今
天,宇宙大爆炸的发现,将绝对时间及其哲学家一起送进了历史,这对很多惧怕哲学的
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我们再也不用去为那些晦涩难懂的、没有逗号的长句子而发愁
了。但是当我们将一些东西送入历史的时候,必须发现或发明替代品,也就是说我们必
须找到适合今天宇宙观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被称为“道纪”(它不应该被称为哲学,
因为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绝对时间背景)。创造一种思想是困难的,好
在我们有现成的思想可加以挖掘。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的字字句句不由得使人有冲动想用
今天由物理学家发现的宇宙观去验证中国古老文明中有哪些思想与之相符。那为什么不
去西方诸如古希腊或文艺复兴之后的哲学中去寻找呢?不用了,霍金显然已经找过了,
要不然他也不会发出“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
··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
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这样的感慨。
霍金的感慨以及老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程度都在暗示中国可能早在
2500年前就已经通过人到地、地到天、天到道、道到自然的顺序通晓了天地之道。从先
秦众多思想中寻找哪些符合现代宇宙观不仅是令人兴奋的旅程,而且可以确定那必将是
成功的旅程。宝库在一点点地打开,老子之后,到底有多少思想在宇宙观上与老子相吻
合,就会有多少思想可以被今天的我们所采用,用来填补将哲学送入历史以后思想的空
白。而发现这些思想中的宇宙观与老子、霍金不相符也不是坏事,这可以使我们明确的
知道这纷纷攘壤的思想中哪些是我们所需要的。霍金与老子的对话是如此之重要,如同
给了我们一把尺子,使我们可以从五千年中华智慧宝库中比较容易地找出适合现代社会
的思想,并用由物理学家证实了的宇宙观去重新理解。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选择,我
们还可以重新梳理中国古文明的脉络。
老子与霍金的对话使我们认识到绝对光速宇宙观是人性的。这样的宇宙观不仅
描述了宇宙的特点,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它的人文含义。
第一层含义,宇宙同人一样有生有死。宇宙运行所依据的“道”在宇宙消亡的
时候由“谷神”传递下去。人同宇宙一样有生有死,面对有限的人生,重要的不是聚积
多少财富,或成就何等壮观的事业,最为重要的是将“道”传递下去。正如《老子》第
三十三章中说的:“死而不亡者寿。”而在《论语》中孔子将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定义为:“三年无改父之道。”“道”的代代相传使人不停地进步和发展,是人
之所以成为“域中四大”之一的关键。
第二层含义,宇宙是有所限制意味着人生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了解人生的
界限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物理学家发现光速最大和不确定原理的重大意义一样。老子将
了解人生的界限称作“知止”,《老子》五千字中有两次分别在三十二章和四十四章提
到“知止可以不殆”。“不殆”是“道”的特性,如前面提到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在这里老子又说:“知止可以不殆”,可见“知止”,也就是了解界限,是与
“道”共通的。物理学家发现不确定原理是对微观世界的“知止”,而这种发现不仅没
有阻止人类的进步,反而基于这个不确定原理的微电子技术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
就是为什么“知止可以不殆”了。就如同当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畏手畏脚,因
为他不了解周围的状态,也就是不“知止”,于是他只能摸索前进;但是如果他来到了
他所熟悉的环境,尽管这个环境可能非常复杂、障碍重重,他会从容应对,甚至连盲杖
都不需要。这是因为他“了解界限”,所以才“知止不殆”。
比较以往人们曾经拥有过的宇宙观,绝对时间宇宙观不仅在空间、时间上是没
有限制的,而且在微观世界也没有限制。因此,以绝对时间宇宙观为背景的思想,例如
哲学就会得出“无止境”的推论,所以哲学是不“知止”的。哲学的不“知止”是在于
它认为没有界限,有着有限生命的人面对着毫无限制的宇宙无所适从,于是哲学的思辨
就产生了。正如《庄子》中所言:“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虽无涯,殆矣。
”以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无限的宇宙,总会使人茫然和颓废。
而绝对空间宇宙观存在限制,但是绝对空间宇宙观中的限制过多、而且过于狭
小。以绝对空间宇宙观为背景的宗教就对人有着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往往是人为的
限制,不是宇宙、自然真正的限制。因此,宗教也是不“知止”的。宗教的不“知止”
在于它不了解真正的限制所在,而以神的名义对人生加以诸多人为的限制。
宇宙有所限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了解界限”,以做到“知止不殆”。
第三层含义,时空的完全相对意味着人的相对独立。绝对光速宇宙观中的时空
具有完全的相对性,对应于宇宙的时空,每个人都具备他自己的独立的时空。
以绝对空间宇宙观为基础的宗教中,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基于对上帝的信仰程
度,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而不相信上帝的人们则被称之为异教徒,对异教徒采取任
何极端的手段都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绝对空间的存在。
绝对时间宇宙观打破了空间的绝对性,以绝对时间宇宙观为基础的哲学自然会
追求人人平等,而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穷使得人们对自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于是,
自由、平等成了哲学中人文社会的追求。自由之中包含了空间无限的内涵,而平等之中
则暗示着绝对时间的存在。在一个没有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群体存在,而所有人都以时间
为绝对标准的世界里,人们倾向于要求人人平等。而人人平等的含义就是在某一时刻,
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某一时刻,大家处于同一位置。任何人与人的外在差别,都可
能被视为是不平等。
在绝对光速宇宙观中,不仅空间是相对的,而且时间也是相对的。由于时空的
完全相对,那些标注人的外在指标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时
空,而没有谁的时空可以作为别人的标准。在时空都相对的宇宙观中,要求某一时刻的
人人平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绝对光速宇宙观中,人的社会观应该是“独立”,而
不是“平等”;应该是“知止”,而不是“自由”。
第四层含义,光速的恒定意味着绝对真理或标准的存在。绝对光速宇宙观中的
光速是绝对恒定的,无论观测者与光呈什么角度,也无论观测者运动速度有多快,他们
都测量到一样的光速。
绝对空间宇宙观中的有绝对静止的空间;绝对时间宇宙观中的有绝对标准的时
间。空间和时间是人的外部环境的坐标,如果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或绝对标准的时间,
对人来说则意味着外部环境的永恒,而并不意味着绝对真理的存在。比如,宗教里永恒
的是上帝以及那些上帝将给予永生的人们,而上帝给予永生的条件是对上帝这个超自然
力信仰,这里不存在绝对真理,只存在绝对信仰。哲学中永恒的是时间、是宇宙,在无
休无止的永恒的时间背景下,没有什么可以成为共同的标准,近来哲学的发展都倾向真
理的相对性。
实际上,我们的宇宙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或绝对标准的时间,却存在绝对恒
定的光速。而光速是一种测量值,是光的一种特性,是宇宙的一种特性,它不是我们的
外部环境。光速的绝对恒定意味着存在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这种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
应该不依赖它的观察者处于什么位置,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种族、阶层都应该得到同
样的认识。它不应该只被富裕国家或优势民族所认同,如同光速一样,天地之间的任何
一个角落,都应该测量到同样的光速,也应该认同同样的真理。不被全人类认同的真理
或价值将不是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如同光速恒定一样,这种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不会
太多,在大千宇宙中,也只有光速是恒定的。
绝对光速宇宙观给了我们全新的认识世界的尺度,以这样的尺度去要求哲学就
如同对牛弹琴一样没有基础。而使用这样的尺度去检验中国古代思想则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的古文明走了一条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虽然在近几百年由于闭关锁国
而导致了技术的落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的思想就落后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不就是将
耶酥之前的亚里士多德重新演绎以适应牛顿的宇宙观的吗?如今,绝对光速宇宙观要求
我们发现新的思想以适应新的时代,而从中国古代思想中找出那些适应今天宇宙观的并
重新演绎则是最为快捷的方法。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部电影,感觉很有佛家思想的意思哲学的缺陷(摘抄自,道纪)ZZ
孔老思想 上(ZZ)(转)心经略说
佛教的定义 (转载)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我的求道之路(4)识缘名色
霍金的the grand design, 还有威腾提出的M理论观音菩萨专集:心经略说 (附 《心经》讲记) (黄念祖居士)
霍金的《大设计》读后感:否定上帝创造宇宙 (转载)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爬熊星人对黑洞的理解大家学佛以来受到过十四无记问题的困扰吗?
朱清时院士的佛教物理学(ZT) (转载)[合集] zt梁燕城:破除轮回与前生之谬说
赫尔墨斯的翠玉录(牛顿译)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物质观宇宙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宇宙话题: 宇宙观话题: 时间话题: 光速话题: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