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a 发帖数: 32122 | 1 大小和卓之乱(十三)兆惠的疑惑
原创: 半路一把刀 一刀西域图志 3月4日
霍集占回到南疆之所以杀死阿睦尔撒纳的使者,释放托伦泰,叫我们今天来看,显然是
对清政府进行麻痹。因为无论如何,霍集占毕竟他和他的哥哥波罗尼都刚刚掌控南疆不
久,需要巩固和准备的时间。
根据清代史料的叙述,波罗尼都似乎并没打算叛清,而是准备按部就班,服从满清的管
理。因此当霍集占提出要叛清的想法后,波罗尼都就有点犹豫,说:咱们从父祖辈都一
直被准噶尔人欺压,现在因为大清皇帝,才得以重归故土,咱们要是叛清,不就是负恩
于大清吗?
于是霍集占便对波罗尼都做思想工作。清代史料中记载,霍集占对波罗尼都说:现在咱
们好不容易得以回归故土,但是清廷又要让咱们去一个人到北京当人质啊。这不还是受
制于人吗?与其被弄到北京当人质,“莫如守我险阻要害之地,与之抗拒,中国兵不能
来,即来亦皆疲惫,粮运不继,可一鼓而歼也。且今准噶尔已灭,偪处无强邻,此天赐
良机,不可失也。”
也就说霍集占认为清军进入新疆道路艰险遥远,来了也是一支疲惫之师,而且粮草也是
肯定跟不上。所以南疆是占有地利,轻松就能把清军灭了。而且现在准噶尔也被灭了,
我们旁边没有强邻,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
从小和卓霍集占误以为进京朝觐是以兄弟为人质,再到这段话来看,我们只能说霍集占
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自古从没有以兄弟为人质的,这个前面说过。而认为南疆道路艰
险,清军来了也是疲惫之师这段话,也暴露了霍集占根本没读过史,否则他绝对说不出
这些话来。因为所谓“中国兵不能来,即来亦皆疲惫,粮运不继,可一鼓而歼也”这段
话,简直就是唐代高昌王麹文泰观点的翻版。
当年新疆的高昌国国王麹文泰,不听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呼,攻打唐朝西域属国、扣押商
队什么的,惹得李世民大怒。但是麹文泰却根本不当回事。因为麹文泰还在当王子的时
候,就曾跟着他的父王去过长安,走过从新疆到长安这条路,一路上荒漠戈壁,鸟都不
拉屎。回来后就觉得自己离长安远着呢,路又这么难走,我为什么要听你唐朝的?
所以当听说李世民要派兵攻打自己的时候,麹文泰是嗤之以鼻:“唐国去此七千余里,
间沙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常行百人不
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
足忧也?”
这段话就是说:唐朝到我这儿有七千多里路,其中沙漠就有两千里,一路之上无水无草
,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风都能把人吹死,大军能过来才怪。就算大军能过来,我高昌
只要坚守20天,唐军就会粮草断绝,不战自溃,到时候我们只管抓俘虏就行了。
但麹文泰根本没想到,唐朝大军第二年五月就浩浩荡荡的来了,而且人家什么攻城器具
都不带,到了哈密先制造攻城器具,造好了之后直奔高昌,干脆利索的就把高昌国给灭
了,然后给高昌改了个名字叫西州。
霍集占如果知道这段历史,就绝不会说出和麹文泰一样的话来。而且他也根本不了解乾
隆是个什么人。以乾隆的秉性,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一门心思要成为一
个千古一帝,自视甚高,怎么可能会容忍有独立?
那么乾隆的“千古一帝”标准是什么呢?这就牵扯到乾隆,乃至满清皇帝对中国,或者
中华这个概念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中华的概念实际一直是在变化的,尤其是元代以后,中华的概念已经变成
了“大中华”或“大中国”的概念。所谓中国,必须是除了汉地之外,还必定要包括满
、蒙、新、藏才算完整。否则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是一个完整
的国家。而满清皇帝的这一观念尤为坚定,这与满清本身就是来自“小中国”之外的“
满”有着一定关系,也与满清政权本质上是满蒙共治有着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满清
皇帝是以蒙元帝国继承人的心态而存在的。
而这个“大中国”的观点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所以当年无论国、共哪一方,实际上都是
这种观念的忠实继承者,在领土上,都是以“大中华”的大一统为最终目的。这也是为
什么直至今天,那么多国人一提到外蒙古独立,提到“海棠叶”变“公鸡”就扼腕不止
的根本原因。
其实霍集占就算不读史、不看书,也应该知道准噶尔是怎么灭的啊,这不就是身边活生
生的例子吗?而且当霍集占对自己的心腹、伯克什么的进行动员,讲这番话的时候,底
下也是一片附和之声。
也正是因为霍集占积极准备叛清,因而很快身边就围上了一群意图叛清的伯克、阿訇等
南疆上层人士,也因此很快就取代了他哥哥波罗尼都的位置,成为了实际上的领袖。
而当时清代上至乾隆,下至各级官员,却对和卓什么的都不了解,对南疆的宗教土壤更
是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史料中,都忽视了宗教因素对叛乱的作用。如果我们结合《和卓
传》、《大和卓传》这些维吾尔史料,以及后来新疆接连不断的和卓之乱来看,就能很
清楚,其实大小和卓叛乱的根本原因,还是所谓“圣战”和与“卡菲尔”不两立的问题
。这也是霍集占一进行动员,大家都附和,进而拥立霍集占为实际领袖的根本原因。
当然霍集占也没有冒冒失失的就和满清翻脸,而是一方面要先迷惑住清廷,争取时间;
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摸清清军的虚实,做好准备。所以他多次派人前去伊犁,表示当
初跟随阿睦尔撒纳叛清,是迫不得已,现在,则打算正式投诚。
当时的伊犁,已经再次被清军控制,成为清军的大本营。如果我们看清代前期的地图就
能知道,伊犁位于当时新疆的中心,伊犁的惠远城,当时远不是如现在一样,紧邻着边
境,西边还有好大一块地,直到巴尔喀什湖,所以清军总部就在伊犁。
当时的清军主将,定西将军策楞,正在抓阿睦尔撒纳呢,但是霍集占一再派人到伊犁说
投诚这事儿,他也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因此给乾隆汇报,说这个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兄
弟俩,多次来伊犁,说要投诚,还问东问西,打听咱们的大军情况,请示怎么办?
乾隆呢,一方面正在为抓不住阿睦尔撒纳而上火呢,另一方面也没觉得波罗尼都、霍集
占有什么大问题,乾隆的印象里,是一直觉得南疆的缠回好管理,听话,自己又是把他
们从准噶尔人手中解放的恩人,所以就给策楞下旨,说:如果波罗尼都、霍集占是真心
投诚的话,那就批准,至于到时候怎么安排,等搞定了阿睦尔撒纳再说。
但是这个策楞,却一直也没搞定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就在策楞的眼皮子地下晃来晃
去,跟散步似的,就是抓不住。
乾隆为此是大动肝火:你策楞是干什么吃的?贻误军机,有损国威,下旨策楞就地免职
。但是你就算被免职了,也别想着回来,还得给我抓阿睦尔撒纳,继续留在军前效力。
同时,乾隆提拔任命当时的定边左副将军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接替策楞,统领西路军
;新任命另一位将领哈达哈为定边左副将军,统领北路军,同时任命兆惠为定边右副将
军,驻伊犁,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这个兆惠,全名是吴雅·兆惠,也写为乌雅·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是孝恭仁
皇后的族孙,而这个孝恭仁皇后,则是雍正的生母,也就是乾隆的亲奶奶。
兆惠是从抄抄写写的小秘书起家,一路干到刑部侍郎,也就是刑部的副部长、副都统、
统领,按现在差不多也就是个少将衔,乾隆十三年的时候,担任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
财政部+民政部的副部长,在清政府的大金川战役和第一次进疆平定准噶尔时,都是担
任后勤保障工作,所以第二次平定准噶尔,抓捕阿睦尔撒纳,依然是负责后勤保障。
但是兆惠这个人,其实是个帅才,而且还是特别能打硬仗的一个人,虽然只是被任命为
管理后勤的定边右副将军,但是他却老觉得南疆那边不太对劲。为什么呢?因为按道理
说,南疆已经全都被波罗尼都接管了啊,怎么一直没有托伦泰的消息呢?人间蒸发了?
于是他就找了一个人给自己参谋。
找的是谁呢?是拜城的阿奇木伯克,叫噶岱默特。在阿睦尔撒纳叛清的时候,阿睦尔撒
纳当时也是被逼着他一同叛清,但是噶岱默特是坚决不从,等到清军再次进入伊犁后,
便立即投奔了清军,一直在军前效力。
正是因为如此,兆惠才想起找噶岱默特给自己参谋参谋。因为噶岱默特毕竟是南疆缠回
(维吾尔人),又在拜城担任一把手多年,自然对南疆的情况判断会准确的多。
兆惠把自己对南疆的担忧给噶岱默特一说,以噶岱默特对南疆的了解,立刻也觉得这事
儿有点不对劲,所谓“回人地方似有事故”,就是可能出了什么事儿,不大妙。
那怎么办呢?
噶岱默特建议:咱们现在不管南疆是什么状况,应该先派兵把阿克苏、库车等南疆的北
部给收了。
为什么要先收服南疆北部的阿克苏、库车呢?
因为首先白山派在南疆北部地区的影响力要弱。
阿克苏的阿奇木伯克是霍集斯的哥哥阿布都瓦哈普,从阿克苏到乌什都是霍集斯家族的
势力范围。霍集斯和他哥就不用说了,而库车,阿奇木伯克是鄂对。至于鄂对,更没有
问题,因为鄂对的情况,和噶岱默特一样,也是当初不愿意追随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军
卷土重来后,和他的儿子鄂斯满一起,投奔到伊犁的清军效力的。另外,鄂对还是个黑
山派信徒,再怎么着也和波罗尼都、霍集占哥俩有着隔阂,完全可以相信。
其次,南疆北部紧邻北疆,一旦有什么变故便于应对,也易于控制。控制了南疆北部,
就可以对南疆西部与南部的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形成碾压之势。
所以噶岱默特建议:如果波罗尼都、霍集占哥俩没什么事儿,那么咱们派过去的军队就
以确定收税章程为名,直接把整个南疆都接管了。而如果说波罗尼都、霍集占哥俩真的
不听招呼,心怀异志,咱们占据南疆北部震慑南疆西部、南部,进而以阿克苏、库车为
基地进军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
这样,经过兆惠与噶岱默特二人的商议,兆惠决定派遣手下的一位副都统阿敏道率队,
带着噶岱默特与鄂对,率一百名八旗兵,二三千名新归附的准噶尔士兵和察哈尔蒙古兵
,前往南疆而去。
当然,这事儿兆惠也要赶紧给北京的乾隆汇报。兆惠是打心底里不怎么相信霍集占,所
以给乾隆汇报说:这个波罗尼都呢,似乎还恭顺一点,但是这个霍集占看起来却不是一
个省油的灯。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时候他就参与,等到咱们的大军到来后,他又对阿睦尔
撒纳来了个反戈一击,像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所以我这次派阿敏道等人过去,要是没
问题最好,有问题了就把他们灭了。
但是乾隆还是不大相信霍集占哥俩会造反。因为霍集占不仅派人不断地去伊犁的清军大
本营,称自己对满清忠心耿耿,同时还派人去北京,朝见乾隆,专程去谢恩,把乾隆忽
悠的一愣一愣的。
不过话说回来,乾隆也不省油,就算你再忽悠,暗地里还是会留有一手。所以乾隆给兆
惠的指示就传达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对兆惠这么做高度肯定,说你派阿敏道过去,还准备了两套方案,这事儿办的很
对。
其次乾隆又说:但是霍集占不久前派人来京,“奏称感激朕恩,情甚诚笃,霍集占虽未
可深信,然其遣使远来,明有畏惧天朝之意”。就是说霍集占派来的人到我这儿谢恩,
看起来是诚心实意的。霍集占这个人虽然不能深信,但这至少说明他还是畏惧我天朝之
威的。
因此乾隆最后指示,无论霍集占是被抓捕了,还是自愿投奔了,不管怎么样吧,都给他
认真做思想工作,宣讲我天朝的民族政策,然后派人把他送到北京来,我接见一下。总
之不要“加以兵威”。
新疆这边,就在阿敏道和噶岱默特、鄂对等人,前往南疆出发不久,托伦泰却回来了,
而且还是霍集占派人护送回来的。
托伦泰一回来,兆惠悬着的心一下落了地:看来南疆的情形没自己想的那么糟糕。自己
有点多虑。
于是兆惠传令与阿敏道说:看来也不用带那么多兵了,你们认真查看大小和卓他们,“
如无抗违之意,即将回人等加意安抚,并约束带往之厄鲁特等,毋得肆行扰害”。就是
说是没必要实施第二套方案了,只要他们没有谋逆,就对他们好生进行安抚,然后按原
先的计划,组织他们去伊犁种地。同时要求阿敏道就地在南疆展开工作,统计各城户籍
、应缴纳税赋的数额等等,让南疆的维吾尔人十二月份内,携带上农具等,到北疆的指
定地点进行农业生产。
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初,阿敏道一行顺着裕勒都斯山谷,也就是今天的巴音布鲁克草原
,来到了库车城附近,这时候,清军的队伍忽然发现了路边三具被杀的维吾尔人,被抛
尸荒野。
按说这兵荒马乱的,死几个人本不足为奇,但是同行的鄂对走过去一看,这被杀死的三
个人竟然全都是鄂对的亲属。
鄂对,维吾尔族,也译写为吾德(全称是米尔扎•吾德),事实上这个名字的读
音,在今天更接近“阿迪”,反正我们也不知道满清当时是怎么音译的。鄂对这个人后
来在新疆的历史上很重要,深得乾隆信任,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后被封为新疆所谓
回部八王公之一,是库车回王的始祖。而库车回王的地位在新疆仅次于哈密回王和吐鲁
番回王。
一般史料在介绍鄂对时,都会说鄂对家族为库车世族,但实际上,鄂对很可能祖上不是
库车人。
鄂对家族虽然是库车的第一大家族,但有史料记载,鄂对家的祖坟其实是在喀什噶尔,
这也就是说,很可能鄂对家族是喀什噶尔人,早期迁到库车去的。
在准噶尔统治时期,鄂对的情况和所有南疆的上层人士差不多,也是被准噶尔人迁往今
天伊宁市的东北郊外种地,清军灭准噶尔后,鄂对就投了清军,然后回到了库车。但是
前面讲过,鄂对是黑山派信徒,这便与白山派的波罗尼都、霍集占搞不到一起。因此便
和噶岱默特一样,再次到伊犁投奔清军。
鄂对投奔清军,不可能带上所有家族去,因此只是带去了自己13岁的儿子鄂斯满,剩下
的亲属什么的,包括自己的老婆热依木,都依旧留在库车。
那么现在,在库车城外,鄂对发现自己的三名亲属被杀,是立即下马大哭。哭完之后,
立即便向率队的阿敏道建议:库车城内绝对出了问题,必定是被霍集占给控制了。
为什么鄂对会有这么一个判断呢?
因为按照鄂对家族在库车城的势力,是没有什么人敢动鄂对家族的,鄂对家族是库车第
一家族啊。能杀鄂对家的人的,只能是更牛叉的角色,而放眼整个南疆,符合这个条件
的,只有波罗尼都、霍集占哥俩,其他人不会,也不敢动鄂对家的人。
那么霍集占哥俩杀鄂对的亲属,也说明他们很可能是叛清了。大家虽然是白山、黑山两
派,但现在鄂对是身在满清军营,理论上大家都是满清的人,突然处死鄂对家人,最大
的可能就是鄂对的家族不愿依附大小和卓叛清而被杀。
因此鄂对便对阿敏道说:库车城现在明确无疑是被霍集占控制了,而我们只有八旗兵一
百人,其他的准噶尔兵都是新归附的,“人心不一,焉能与敌?”,我们应该立即向大
本营报告,重新计划,不能贸然进城,这才是万全之策。
而随同一起的噶岱默特,也同意鄂对的意见,二人是力劝阿敏道不要进城,应该立即掉
头,返回伊犁。
但是阿敏道不听。
阿敏道是察哈尔蒙古人,为蒙古镶红旗,他的爸爸阿吉斯,是康熙手下的一员战将,曾
经在康熙砍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立下过战功,深得康熙的赏识。阿敏道呢,则是在
他老爸去世后,荫袭为官。此时,已被加封为蒙古镶蓝旗副都统。
以阿敏道的履历,实在是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的人,而且对南疆的情况也根本不了解,
所以是觉得鄂对和噶岱默特草木皆兵,反应过度。
这样,阿敏道一行就来到了库车城下,果不其然,库车城是大门紧闭,拒绝清军入城,
不仅拒绝清军入城,反而派出了一支一千来人的军队,攻打清军。阿敏道一看这架势,
那就先打了再说吧,是立即率队迎战,砍死了四十多人之后,杀退了库车守军,然后下
令围住库车城。并责问库车城的守将,为何不归顺清军?!
而这时库车城的守将是谁呢?是霍集斯的儿子呼岱巴氐尔。
在这里再强调一遍,一定不要把霍集占和霍集斯搞混了,霍集占是小和卓,霍集斯是乌
什的阿奇木伯克,擒获达瓦齐献给清军的那个,是阿克苏、乌什一带的豪族。
面对阿敏道的责问,霍集斯的儿子呼岱巴氐尔回答说:我们早就归顺大清了啊,但是你
现在来,带着这么多准噶尔人,我们一直受准噶尔人的欺压,不敢开门,更不能放准噶
尔人进城。
阿敏道一听,这好办,那我就带着一百名清兵进城总可以了吧?
阿敏道一说这话,顿时把鄂对和噶岱默特给吓坏了,你这不是开玩笑吧?万万不可啊。
但是阿敏道很自信: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因此是带着一百名清兵,进入了库车城。
而鄂对和噶岱默特则拒绝进城。你愿意送死我们还没活够呢,因此是带着这两三千不让
进城的准噶尔兵,火速撤往伊犁,面见兆惠汇报。
兆惠在伊犁一听:什么?阿敏道就这样带着一百人进了库车?是急的连连跺脚,大事不
好啊。
那么,轻率进城的阿敏道到底生死如何?库车城内又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什么追随清廷
的霍集斯,他的儿子却成为库车城的守将,随同大小和卓叛清?在伊犁的兆惠,又将会
采取什么行动呢? |
|
|
|
|
|